|
|
你只能鼓勵孩子做這些練習,而無法強迫他。 父母和孩子一起練習,或是以愉快的態度邀請,孩子會比較願意合作。
對某些孩子來說,澄清憂慮的思想比身體的放鬆更困難。當他們努力想在一天結束時鬆懈下來,往往事與願違。白天,孩子忙碌得沒有太多時間煩惱;到了晚上,心神可以自由漫遊,通常就往憂慮的路上前進了。因此,聽起來雖有矛盾之嫌,但要讓孩子精神放鬆,他就必須學會專注。當心神有了焦點,就不會出現沒由來的憂慮了。
集中心神
有一些技巧能幫助如走馬燈般的心神凝聚起來。例如,如果你的孩子已經練習過腹式呼吸,讓他專注於從一個鼻孔吸入及呼出空氣。告訴孩子當憂慮或焦慮的念頭浮現時,就專注於從那個鼻孔通過的空氣。數數也可以幫助心神凝聚,所以才有失眠時「數羊」的建議流傳。有些孩子發現,將注意力集中在特別無聊的事物上也有助於入眠。一名小女孩表示,她一直瞪著房間裡的牆壁,就能讓自己「無聊得睡著了」。
任何需要集中心智的活動,都能令心神凝聚下來,也因此才有干擾憂慮的功效。有些憂慮者看書看到睡著,或是玩填字猜謎直到他們感覺疲倦。集中心神的放鬆效果也可解釋普遍的觀察結果:害怕上學的小孩在上學前非常焦慮,但是到了學校開始活動後,焦慮就減輕多了。另外一項事實是,被動地觀看電視很難讓人放鬆。
視覺想像法
想像令人放鬆或有趣的畫面,往往可以幫助幼小的孩子,將心神由焦慮或痛苦中移開。鼓勵孩子想像場景中的每一個細節,包括所有的景物、聲音、感覺、嗅覺和味覺。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在想像的場景裡,加上一個令人安心的人物,例如,父母、朋友或故事書裡的英雄,可能會讓效果更好。舉個例子,一個小男孩坐在牙醫的診療床上,想像自己和他最喜歡的電視英雄一起參觀迪斯耐樂園。
鼓勵孩子練習放鬆
你只能鼓勵孩子做這些練習,而無法強迫他。父母和孩子一起練習,或是以愉快的態度邀請,孩子會比較願意合作。
另外一個推銷放鬆技巧的「賣點」是,教孩子使用一些不會引人側目的技巧,讓他可以在焦慮時使用這些技巧,而不讓他人察覺。這一點對於那些因為自己的焦慮感到難堪的孩子來說,頗具吸引力。如果孩子仍然拒絕嘗試,並不需要強迫他。比較有效的方式是,邀請孩子嘗試各種應對技巧,再讓他自己決定哪一種最適用,但是不要和他為任何一種技巧陷入爭執。你也可以在孩子的房裡放一卷放鬆錄音帶,由於有些孩子很痛恨父母要求他們做這做那,但是會在稍後自動去做那件事情。
在幫助孩子放鬆時,一定要避免表現出強烈的負面情緒,尤其是憤怒,這會使得任何一種放鬆技巧失效。如果每晚會固定上演家庭爭執,教導孩子做腹式呼吸或視覺想像法是沒有幫助的。若是白天發生了令孩子煩心的事,跟他好好的談一談,掃除陰霾的氣氛;因為任何人都無法在受傷的情感尚未平撫前,還能放鬆好好入睡的。
當焦慮變得難以招架時
如果孩童的焦慮很早就被察覺出來,而且情況尚不嚴重,這時所有的應對和放鬆技巧都能發揮最佳效果。不管你多麼努力,大部分焦慮的孩子有時也會完全無法對抗焦慮。在這種時候,可別瘋狂地尋求更多的技巧。相反地,明白指出孩子的焦慮,要他慢慢地呼吸幾下,然後告訴他焦慮一定會過去。對有些孩子而言,寫下或是用圖畫表現他們的焦慮,也會有所助益;其他孩子則對溫柔的摟抱有比較好的反應。等孩子鎮定下來後,再去檢視焦慮的緣由。
取材自New父母學院-焦慮兒爸媽不焦慮 |
資料來源
http://www.tmac.com.tw/parents/parents_detail.asp?parentskindid=3&parentsPage=6
*******************************************************************************
克服孩子的分離焦慮|兒童疑難雜症OK繃 |
生命的過程中,總是充滿了一次又一次的離別,或是令人悲傷落淚的場面。當這些事情發生在孩子身上時,他們的感受更是強烈。
若以成長階段來區分人生會面臨的各種焦慮,學齡前的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當父母把這個年齡的孩子送到托兒所、保母家或學校時,通常他們都會出現放聲大哭或尖聲叫鬧不休的行為。「分離焦慮」不僅是正常的現象,也是孩子對你充滿孺慕之情的表現。以下是專家針對「分離焦慮」所提出的建議,有助於舒緩孩子心中的不捨與痛苦。
讓孩子知道你一定會回來接他
羅伯特.孟德爾森博士指出:「當有媽媽告訴我,每次她要離開孩子身邊時,孩子總是不停地哭鬧。這種時候,我就會對這個媽媽說,都是因為妳跟孩子黏得太緊,太少離開他了。所以,在媽媽離開時,孩子便開始哭鬧,這可能是因為他並不確定媽媽會不會再回來的緣故。」只要經過短暫的離別,幾次來來回回之後,就算是最容易焦慮不安的孩子,也會從中得到一些訊息--雖然媽媽離開了,但是她一定會回來的。
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isity)人類發展學教授傑伊.貝爾斯基(Jay Belsky)表示:「預先讓孩子知道,你什麼時候會離開,讓孩子有預期性的焦慮心理,總比事出突然讓他措手不及要好一些。」他特別提醒,不要對孩子絮絮叨叨地說明一大堆。他說:「只要簡單扼要地說,爸媽待會兒有事要出門,保母會來家裡陪你。如果你一再地跟他說明這件事,不但會讓孩子感覺你很焦慮,這種不安的情緒還會傳染給他。」
道別時間不宜過長
臨別當頭,最好表現得果決明快。
貝爾斯基醫生說道:「最要不得的就是站在門口不斷地說盡好話或解釋,事實上這麼做只會增加孩子心中的焦慮。你得提醒自己,你眼前所見的這一幕悲傷的畫面,通常在你離開不久就會好轉的。」
開心地向孩子道別
離開的時候,說聲「我愛你」或是給孩子一個親吻,都具有安撫作用。貝爾斯基醫生建議家長把「親吻」當成每天道別時的例行動作,讓孩子感到安心。
認同孩子內心的感受
不要對孩子說:「好了,不要哭了!」或是「別再胡思亂想了!」這些舉動只會暴露出你自己的焦慮,讓孩子更加難過。你必須體會他的感受,並設法安慰他。貝爾斯基醫生建議:「你可以對孩子說:『我知道你不希望媽媽離開,可是你已經長大了,也懂事了,我相信你一定辦得到的。』你得讓孩子知道,其實你可以理解他的感受,並不會因此責怪他。」
讓孩子瞭解這只是短暫的分離
貝爾斯基醫生表示,臨行前,不妨留下一件屬於你個人擁有的東西,好比一件飾品,任何一項小東西,或者答應他等你回家後,再一起完成某項計畫,這麼做的目的在於傳達一個訊息:「我就快回來了!」他說道:「任何物品只要能傳達這樣的訊息,而且能夠持久維持親子之間的關係,就是最佳選擇。」
計畫某些活動
兒童心理學家席拉.莉柏蒂(Sheila Ribordy)博士表示:「對於年紀稍長的孩子(大約五歲以上)你可以事先安排一些遊戲或活動,讓他在你離開的期間進行。孩子在專心玩遊戲的時候,比較不會沈浸在沮喪的情緒中。」
把孩子扥給他熟識的人
相較於陌生的臉孔,孩子面對他所熟悉的人會更有安全感。貝爾斯基醫生建議:「如果你臨時請一位孩子不熟悉的保母來照顧他,最好請保母在你離開之前的四十五分鐘過來,而且務必在你出門前帶著孩子和這位保母一起坐下來聊聊天。父母應該設法營造和諧友善的氣氛,不妨對這位新保母顯露出相談甚歡的感覺。因為,孩子通常會認為,父母的朋友就是他們的朋友。」
取材自New父母學院-兒童疑難雜症OK繃 |
資料來源
http://www.tmac.com.tw/parents/parents_detail.asp?parentskindid=2&parentsPage=5
********************************************************************************
孩子的心靈扶手
關於家,八斯有過這樣的說法:「他是心情流浪終站。」
我喜歡這樣的妄想,把家的功能講得淋漓盡致;家像「港
灣」,是孩子浪跡天涯,心情累的靠岸,每個人出門,都
像吉普賽人,讓心流浪去了,回家總盼著有人留一盞登,
給晚歸的自己,象徵的一種溫柔、一帖關懷、一分貼心,
讓人有處靠泊。家,如果能讓人想回去,至少表示這個家
好有魅力。家也該像「公園」,是一處可以或躺、或坐或
臥、或放縱、或悠哉、或高歌、或鳥叫、或蟬唧的秘密花
園;四季幻化、春綠秋紅、流水潺潺、洗滌塵囂、花團錦
簇、生機盎然、好有生氣。家,如果可以讓人心曠神怡、
眉開眼笑,意味這家好迷人。
長期以來,我一直盼望,家該像個互助會,家人似會腳,
按月繳溫柔、體貼、尊重、幽默、鼓勵等等善意的會費,
前二十年來父母繳的多,孩子繳的少;後幾十年,開始還
本,父母繳的少,孩子付得多,家庭好和樂。
現代的家,則像互助會,前十二年,父母忙碌多,賺錢
多,天天罵,常常吵,偶而打、家庭氣氛差,幾年後或十
幾年後,開始償債,有些孩子遠渡重洋,跑了,有些孩子
不聞不問,送你進養老院,有些孩子把你當廢人,只供三
餐,其餘難管,人人「倒會」,家庭「變廢」。互助合作
並不難,只要:
一、撥出一點空:沒有時間永遠是藉口,每個人都有時
間,一天全是二十四個小時,你只是要撥出其中的四十八
分之一,也就是半小時,聽聽孩子說說、唱唱、講講,報
告一則笑話、一則奇想、一種屬於孩子的童言童語,做牛
做馬給孩子騎,他便樂不可支。
二、演他自己:演別人很難,演自己很簡單,但父母常要
求自己的孩子演別人,不演自己,非得向李遠哲,牛頓,
愛因斯坦不可,最後弄得像「四不像」,似牛非牛,似馬
非馬,個個不像人。孩子天天演自己,我的意思是說,只
要你同意他的所作所有,他便能演好自己,讓他有機會玩
山玩水,充滿好奇、樂於冒點小險、懂得嘗試錯誤,好想
與你分享,不必吃飯被罵、洗澡被k、睡覺挨刮、天天心
痛不已。
三、懂得欣賞:無論智愚優劣,孩子是一塊寶;孩子寶不
寶,端賴你怎們看,你說他是寶,我喜歡對孩子這們
說,:「帥哥!」,表示我把他生的帥,與有榮焉;「你
好棒!」,表示老爸也不差;「沒有我一定忙壞了」,表
示我教的好,孩子樂做小幫手;「好榮幸生出這個孩
子」,一箭雙雕,表示一定我也不賴。我的孩子與你的小
孩本質其實差不多,只是我永遠相信他們是最棒的,而你
是怎們看待他。
四、親子應是合夥人:別把孩子當作附屬品,他們不是產品,
而是股東,合夥經營一個家,你們應該常常結伴爬座小山,光
臨休閒農場,喝一杯下午茶,合夥考察人生滋味,不要老被功
成名就、名揚四海,光宗耀祖,壓的喘不過氣息來。人不必活
的像狗,多一些彈性,人生多一點風采,孩子便多一分希望。
成就很難界定,但快樂卻容易看見,只要活的不好,成就
變得很假;有一種人成就卓越,但很憂傷;有一種人看似
平凡,但活的好,你是哪一種?我是心靈扶手,我有一個
願望,希望孩子活的好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31&prev=332&next=330&l=f&f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