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古老的神秘力量 小孩哭鬧要收驚? + 幼兒愛哭鬧 藝術治療改善

採訪╱林嬪嬙
諮詢╱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資深研究員 李豐楙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劉宜釗


收驚的習俗流傳已久,很多父母都有這方面的經驗,即使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父母,有時也會嘗試這項所謂的另類民俗療法,雖然目前仍無任何科學能夠完全驗證收驚的效果或機制,不過仍有許多家長為求安心,在尋求正規醫療之餘,願意姑且一試,只要小孩健康,又有何不可?


在香火鼎盛的行天宮裡,王太太帶著一歲多的女兒排隊等候收驚婆為女兒進行收驚,因為已經持續好幾天,每到傍晚5點多,女兒便莫名其妙的哭鬧,看過醫師後並沒有改善,聽長輩說小孩容易受到驚嚇而出現異常現象,接受建議後就到廟裡進行收驚。


收驚幫助安定精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哲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豐楙,在歸納自己和一些師父接觸中的了解,以及學者的看法後,認為所謂「收驚」,主要在發揮「安定、安魂作用」,收驚時常見師父拿著手上的搖鈴,有規律的搖動,能夠很微妙的引起小孩的專注,而產生一些正面作用。因為小孩在經過較大的驚嚇後,容易進入不穩定的精神狀態,當有規律的聲音引起他的關注時,便產生類似民俗醫療的催眠作用,使其精神趨於穩定。這種安定精神的作用是比較常識性的說法,其他牽涉到深入的層面(如所謂卡到陰),則屬於較複雜、較難解釋的範圍。


環境的突然改變很可能讓小孩受到驚嚇,包括很大的聲響(如鞭炮聲)或很特別、平時未曾出現在生活中的聲音(如辦喪事頌經的聲音)等,這些突然的改變,使得比較敏感的嬰幼兒易於受到驚嚇,即使成人也可能會發生。


小孩受到驚嚇會有明顯的反應,如無緣無故出現不安的情緒,特別容易在夜間哭鬧,而且固定某些時刻,從這些異於平時的反應可作初步的判定;此外,小孩變得不愛喝奶、大便顏色比較青,都可能因為受驚嚇所引起的。


小孩收驚有助緩和家長不安的情緒
至於為何會在固定時間出現異常?是否有生理上的問題或其他原因所造成?這就比較無法解釋,尤其小孩無法清楚表達,大人很難做判斷。研究發現,家長最後的判斷與其教育程度有關,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會試著找出原因,並偏向以科學方式進行;有些父母則習慣採民間說法作解釋,就比較有可能會依自己及長輩的經驗做出判斷,而採取收驚的方式。


以西醫的角度觀察,耕莘醫院精神科劉宜釗醫師則表示,收驚其實是對家長具有某種程度的情緒安定作用,當小朋友因身體不適而出現異常現象時,許多父母的反應往往是過度的,所以有時候收驚其實對大人比較具緩和情緒的效果。


嬰幼兒無法明確表達身體不適,有些反應其實仍屬生理現象,如小孩腸絞痛可能會在每天固定的時間(如飯後)發生,家長還是應該尋求正確就醫管道診治。


避免小孩受到驚嚇
要避免小孩受到驚嚇,有些細節家長必須留意,包括避免突如其來的聲響,如家中需要裝潢時,較敏感的嬰幼兒應該避開,外出遇到喪家最好也繞道而行,放鞭炮時也要避免小孩靠近。每個小孩的敏感度多少不同,家長應該選擇最適當的保護措施。而無論家長本身是否相信收驚效果,當小孩生病或出現異常時,最基本的準則還是要找醫師作科學的診治,以免耽誤病情,這應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建議吧!


不可忽視正規治療!
站在西醫立場,劉宜釗醫師強調,只要不延誤正規治療,醫師通常不會特別反對家長尋求其他民俗療法。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許多事件的發生,尤其小孩經歷重大事件之後,家長表現的情緒會影響小孩後續的治療。例如經過一場意外事件,小孩應該接受長時間觀察及調適,但家長往往陷入自責或不安的精神狀態當中,對小孩反而有負面影響,因為小孩都是很敏感的,大人的心情他們其實感受得到,因此家長的調適也是不可忽視的!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104.asp







*****************************************************************
幼兒愛哭鬧 藝術治療改善

【許佳惠╱台北報導】小朋友愛哭鬧,可藉藝術治療改正。醫師表示,幼兒在六歲前,神經系統急速發育,需把外界刺激訊號跟神經反應做連結,才能做出適當表達,藝術治療是利用音樂、舞蹈、戲劇等,讓幼兒得到神經刺激,來整合思想與行為,建議家有愛哭鬧的孩子可嘗試。

盪鞦韆訓練感覺統合
台安醫院小兒復健科醫師黃謙瑄表示,曾收治一名一歲愛哭小嬰兒,只要有兩個人跟他說再見,就因無法同時對兩個人做出回應而哭鬧,經音樂治療後,他已可對多人說再見而不哭。 黃謙瑄說,六歲前是孩子的肢體跟大腦大量連結期,若小孩獲得刺激不夠、傳導不足,就易用哭鬧表現,甚至影響日後學習音樂治療可藉由律動,訓練孩子何時該停或該動,舞蹈治療可藉動作來整合思想與行為,建議四歲前可讓孩子多溜滑梯、盪鞦韆,訓練感覺統合發展。 十二歲病童祥祥(化名)昨與媽媽出席衛教記者會,他因病導致神經傳導受阻,兩手無法控制,經藝術治療,他現已可拿水彩筆畫畫。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醫師韓德生說,藝術療法可當做自閉症、過動症童的輔助治療,以利他們融入社會體系。

幼兒發展注意事項
6歲前是肢體跟大腦神經大量連結期,若刺激不夠、神經傳導不足,容易用哭    鬧、衝動等行為表現,甚至影響日後學習
孩子4歲前,鼓勵他們多盪鞦韆、溜滑梯,多接受外界刺激,有助感覺統合
愛哭鬧、衝動的孩子可用藝術治療輔助,如音樂治療可藉律動,訓練孩子何時該停、何時該動,舞蹈治療可藉各種想像式的動作來整合思想與行為
◎與外界不易建立關係或個性敏感者如自閉症、過動症等兒童,可藉藝術治療、馬術治療、寵物治療等輔助改變行為,讓他們較融入社會

資料來源:黃謙瑄醫師、韓德生醫師
~~轉載自蘋果日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