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啟動嬰幼兒感官知覺關鍵

感官的發展是成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關鍵,所謂感官五大知覺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及嗅覺,知識的儲存,就是透過這些感官知覺,將資訊存入人的記憶體中,如果能在發展過程中漸進啟發孩子感官知覺,進而教他們善用,將能有效提升學習效率。

感官知覺的重要性
  新店耕莘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郭懿慧表示,每個孩子內在都有一股強大的驅動力,促使他去探索環境,並透過不斷的嘗試,刺激感官學習,而知覺功能的發展需藉助多元感官系統的整合。舉例而言,良好的嗅覺及味覺的整合可避免孩子誤食毒物或腐敗的食物,以維護健康。味覺及觸覺的整合,可促使孩子均衡攝取食物、不偏食,同時能進食種類複雜的食物,如自行剝離魚肉與大的魚骨;另外,吸吮母乳能建立適度的安全感。觸覺與視覺的整合能增加手眼協調和工具操作能力。觸覺和聽覺整合可使孩子能精確地控制主動動作和技藝的學習。

  由此可知,感官知覺對發展的重要性,郭懿慧提醒照顧者,過度保護孩子,易剝奪孩子發展學習的機會,更會抑制他學習的主動性及自主性發展,因此照顧者在幫助孩子啟發感官知覺時,要接納並支持他勇於嘗試與努力,使他有勇氣不斷地接受挑戰,才能逐漸成長發展。

親子遊戲樂
  了解各種感官知覺的發展後,除了上述所提供的生活中可啟發感官知覺的小方法,在此我們將為您介紹5種親子互動的小遊戲,藉由玩遊戲的過程,啟發孩子各種感官知覺發展,且增進親子間情感的交流。

視覺
遊戲名稱:追追看,在哪裡?
所需材料:顏色鮮豔的絲巾或小毛巾
適合年齡:出生起即可
玩法:拿一條色彩明亮的絲巾給寶寶看,接著慢慢移動絲巾,並說明它的顏色有多明亮。當確定寶寶在看這條絲巾時,將它慢慢移動到另一邊,來回緩慢的移動,以鼓勵寶寶的眼睛跟著絲巾移動。

聽覺
遊戲名稱:這是什麼聲音啊?
所需材料:會發出聲響的玩具
適合年齡:會爬的寶寶
玩法:拿一個可以上發條,且會發出音樂的小玩具,或是其他會發出聲響的玩具,擺在寶寶看不到的地方,轉上發條後,問問他:「哪裡有聲音?」當寶寶尋找到到聲源時,記得要稱讚他。接著可再重複這個遊戲,將音樂玩具藏在房間不同的地方,讓寶寶去尋找(可將玩具藏在枕頭下面,讓他爬到音樂玩具的位置,感覺高低起伏不同的地面,同時啟發觸覺)。

觸覺
遊戲名稱:摸一摸
所需材料:各式材質的物品
適合年齡:1歲半
玩法:收集各種不同材質的東西讓寶寶去觸摸,例如硬的東西(如積木)與軟的東西(如海綿、軟球、可彎曲變形的玩具),先讓寶寶的手去觸摸硬的東西,告訴他這個東西的名字,但記得加上形容詞,如桌子,應說「硬硬的桌子」,然後讓他摸摸看,去感覺。幾次之後,再讓他去觸摸軟的東西,如軟毽子或軟枕頭。

味覺
遊戲名稱:好吃嗎?
所需材料:水果
適合年齡:可進食的寶寶
玩法:找些不同的水果,先讓寶寶吃吃看,然後再沾其他果汁,再吃吃看。如將香蕉切成小塊,在每塊香蕉上插一隻牙籤,將香蕉沾點柳橙汁和牛奶,然後吃掉它。

嗅覺
遊戲名稱:好香的橘子
所需材料:水果、角色扮演的道具
適合年齡:可進食的寶寶。
玩法:選擇有明顯氣味的食物,如橘子,和寶寶玩角色扮演的遊戲。照顧者可以跟寶寶扮演正在散步的熊,然後跟寶寶說:「小熊,我聞到很香的味道!」接著假裝從樹上摘一顆橘子下來,剝掉外皮讓寶寶聞聞看,最後對寶寶說:「你想不想吃剛剛聞過的東西?」
資料來源http://www.howmama.com.tw/b79/t7662/?PHPSESSID=gov0mva8hp4apao7eb826hd7k3






*********************************************************************
掌握五感發展關鍵期
用對技巧,輕鬆打造聰明快樂寶寶
想要打造一個人見人愛,溫和快樂的聰明寶寶,並非難事。新手父母只要掌握了寶寶的觸覺、視覺、聽覺、味覺及嗅覺等五感發展關鍵期,給予適當刺激,您家小寶貝也可以活力奔放,快樂成長。

文/吳碧芳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復健室職能治療師林敏菁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復康室職能治療師林敏菁表示,新生兒一出生即對聲光有反應,然而在胎兒時期最早發育的感覺系統卻是觸覺,觸覺經驗的快樂與否,將影響寶寶的情緒表現。如果從新生兒時期開始,給予寶寶適當的刺激,將有助於促進寶寶五感的發展,同時也能幫助父母及早發現寶寶五感發展是否異常,並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

Part 1:觸覺─最早發展的感覺系統
林敏菁指出,3個月大的胎兒對觸及口腔周圍的毛髮就能產生反射反應。而新生兒對觸及身體皮膚的感覺最敏感,此時期父母可以多抱抱嬰兒,輕柔撫觸就能緩和寶寶的情緒。此外,也應注意懷抱的姿勢、嬰兒躺臥的床舖是否舒適,新生兒都能感覺及分辨其中的不同。

小叮嚀
林敏菁表示,父母應給予適度引導、不強迫的態度,鼓勵寶寶接受多樣化的觸覺體驗。此外,需要特別留意的是,如果觸知覺不好的寶寶,會有兩種極端的反應:過度敏感型及感覺遲鈍型。前者有所謂的「觸覺防禦」,稍微碰觸就會不舒服,這類寶寶比較不容易被安撫;而感覺遲鈍型的寶寶則可能容易撞傷,父母應提高警惕。透過各種觸覺遊戲,觀察寶寶的反應,如果寶寶表現出不悅的神情或無反應,父母應多嘗試及觀察,或詢問醫師意見。

 Part 2:聽覺─早期聲音刺激有助語言的發展
許多文獻已經證實,胎兒能夠聽到聲音,只是胎兒期的聽覺還不敏感,只有低頻率的能量能夠傳到子宮。林敏菁表示,媽媽的聲音對胎兒來說其實是模糊不清的,然而也許胎兒能夠記得母親說話的節奏,出生後當母親對其說話時,聽到熟悉的節奏就會感到安心。此外,柔和的音樂也有助於安撫寶寶的情緒。 林敏菁表示,聽覺的刺激除了有助於寶寶日後語言的發展外,更重要的是及早發現寶寶是否有聽覺障礙。臨床上發現,來自環境中的刺激太少,可能影響寶寶的聽覺發展,進而導致寶寶語言發展遲緩。

小叮嚀
觀察寶寶與環境互動的反應,是及早發現聽覺障礙的參考指標。林敏菁表示,如果寶寶有以下特徵:新生兒對聲音沒有察覺;新生兒對於近距離(3至6呎)的大聲音沒有驚嚇反應;3個月大的嬰兒不會把頭轉向聲音來源;8至12個月大對於高頻率的聲音,如口哨聲沒有反應;1歲大還不了解一些簡單辭彙的意思如掰掰;2 歲大還不太會說話,父母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
資料來源http://www.howmama.com.tw/b79/t7657/






*********************************************************************
認知發展‧好聰明 發表時間:2009/06/21, 16:39
嬰幼兒的認知發展,是指出生後,個體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以及解決問題時的思維能力,並隨著年齡增長而會改變的歷程。
【撰文/李藹芬;諮詢/馬偕醫院精神科心理師王加恩;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協會職能治療師蔡美芬;宏恩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副組長蔡雅婷;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黃倩儀;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副教授黃啟泰】

讓各項能力均衡發展

嬰幼兒的認知發展,是指出生後,個體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以及解決問題時的思維能力,並隨著年齡增長而會改變的歷程。雖然範圍涵蓋廣泛,但認知的起點卻都是從身邊事物開始,有一定的歷程,且每一階段的能力都是為下一階段的表現做準備,因此,父母無需操之過急,只要順著孩子的速度、興趣走,並與其他心智發展相輔相成,相信在認知發展上一定有不錯的表現!

認知,是指人類「如何獲得知識」的歷程。對嬰幼兒而言,就是透過各種心理活動,獲得、應用知識的歷程。而心理活動包括注意、想像、辨認、推理、判斷、記憶、知覺與理解等。想想,從懵懂無知到懂事、從簡單到複雜,從具象到抽象,這樣的認知發展會是一段怎樣的學習歷程?

皮亞傑理論記錄認知過程

說起孩子的認知發展歷程,首推由瑞士知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所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他花了許多年的時間觀察、記錄孩子的行為,才提出此一著名理論。以零到兩歲階段而言,是所謂的「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孩子必須透過五官感覺─多聽、多看、多摸,甚至又聞又嘗,認識他所處環境的每件事物。

但新生兒的感覺器官有如新的手機,需要使用者花上一段時間摸索了解手機的功能,同樣地,零至兩歲的孩子也必須歷經一段時間調整這些感覺,並讓這種感覺順利在腦袋中整合成為單一的空間概念與動作。因此,父母會看到這階段的孩子常會出現重複行為,這樣才能讓行為協調,並類化到更多情境中。

不要輕易剝奪經驗學習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黃倩儀舉了多數媽媽們碰過的經驗為例,孩子剛學自己進食時,小手還無法穩定的將湯匙上的粥全部送進口中,在練習過程中,一個不小心,小手揮呀揮得把湯匙上的粥給飛了出去,這下可令他覺得驚訝又有趣,因為這個「意外」引起他的學習興趣,好奇心驅使他想再試試看,要如何才能成功呢?就只見他揮舞著湯匙,看如何才能把粥甩出去。一再地嘗試,終於讓他「成功」把粥甩出去,更讓他樂不可支,他知道這次不再是意外,而是練習加上思考的結果。黃倩儀副教授說,不停揮舞湯匙的孩子,其實小腦袋正在同步思考該用多大的力氣才能再發生相同結果,一旦成功,就表示他控制湯匙的力道拿捏得宜,想要順利把食物送進口中對他已不是難事。

黃倩儀副教授指出,如果媽媽為了一時的清潔問題而「剝奪」了孩子探索、嘗試的機會,少了練習,自然無法有熟練的動作,影響所及,孩子不只是無法獨立進食,日後寫字握筆也會出現問題,明明二十分鐘可寫完的作業,孩子就能拖上一個鐘頭仍無法完成。甚至探索興趣若一再被打壓,易缺少強烈的學習動機,只怕學習之路註定要跌跌撞撞。

馬偕醫院精神科心理師王加恩說,「孩子從生活經驗中產生明顯感受,特別是身體的感受,記住了這次的感覺,當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即能加以運用」。經驗會隨著行動、語言、自理等能力的提升而增加,感覺也會日趨複雜,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協會職能治療師蔡美芬指出,「父母透過觀察重要發展指標,即能感受bobo的生命個體正不斷成長,因為他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考環境及適應環境的能力,會依年紀增長而有質的增加。」

認知,涵蓋6大領域,蔡美芬治療師解釋,有物件、空間、因果關係、顏色、形狀、數學等概念,每一概念之下又包含不同項目,看起來複雜,但其實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即可接觸到的,如「因果關係」,孩子玩一壓就會出現聲音或移動的玩具,玩個幾次,他就知道壓與出聲、移動有著因果關係,甚至按壓力道大小與聲音強弱、移動遠近也存有因果關係。當內在對概念愈清楚理解,表現在外的動作、語言則愈正確。

認知是本能‧速度有快慢

父母不用擔心要如何加強孩子的認知發展,因為認知是一種本能,當孩子喜歡把手上的東西放進嘴巴開始,他已經在主動認識這個世界;當手部活動度變大、控制力增強時,即取代嘴巴的功能,而開始以「動手」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透過豐富的感官經驗,孩子將逐步對認知領域的概念發展。

不過,即使是本能,速度快慢卻因人而異!父母要把握的大原則,就是在生活中多提供孩子動手做的活動機會,好讓本能得以正常且順利展現!

動作發展不佳影響認知

認知發展與其他心智發展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但在初期與動作發展的關係較為緊密,宏恩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副組長蔡雅婷說,「手部的精細動作差,認知表現也會差」,因為活動時需要高度注意力,若注意力差,反應自然慢半拍,調節速度慢,動作就跟著慢,當別人已經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時,反應慢孩子可能還在處理「感覺」。而這又與視覺、觸覺、聽覺的靈敏度有著因果關係,若是身體的感官體驗活動不多,就會延緩處理資訊的速度,而無法快速做出相對的動作反應。

動作發展可透過適度練習,愈練愈流暢,黃倩儀副教授說,「某一部位的動作練習愈多,所連結的大腦神經愈發達」。蔡雅婷副組長則提醒,如果父母總覺得孩子的動作看起來「拙拙的,不太流暢的樣子」,需要提高警覺觀察,必要時,需請職能治療師評估。

另外,一歲的孩子也喜歡模仿,媽媽怎麼做,他就怎麼做,別小看這樣的模仿動作,這是幼兒階段的主要學習方式,孩子透過眼睛觀察別人的經驗和行為習慣,以此為依據,再慢慢調整出屬於自己的行為模式,蔡雅婷副組長表示,孩子的模仿能力不佳,常做不出相似動作時,對於認知學習也會有所阻礙。
 
資料來源http://www.howmama.com.tw/b79/t7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