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練習與陪伴‧打開學習之窗

現代的父母,普遍重認知發展而輕肢體能力的養成,事實上,想要孩子在學習路上走得順暢,自他呱呱墜地以後,粗細動作能力的訓練就不能等閒視之。


從出生起,每個孩子都必須經歷翻身、坐、爬、站、走路等的粗大動作發展,以及伸手抓住、放開物品、雙手在身體中線把玩物品、操作物品等的精細動作發展。在這個階段,提供足夠的練習機會及適當的引導與陪伴是為幼兒打開一扇學習之窗呢!


活動受限制‧學習欲望低

(個案一)小潔是一個一歲七個月的小女孩,在一次嚴重感冒至小兒科急診時,醫師發現小潔可獨自走幾步,但不太穩定,對於醫師提供的玩具多半拿在手中抓著,較少有玩玩具的情形,偶爾有「呀」或「嗯」的聲音,少有具意義的字詞出現。小兒科醫師在詢問家長後,轉介小潔來中心就診。

與家長晤談後得知,小潔是由爸爸獨自撫養,因爸爸每日上班時間長,所以多由奶奶照顧她。奶奶表示,小潔在家中多半自己玩,不吵不鬧,不過,因擔心她會撞到東西或跌倒,所以,會限制小潔在大人的床上不讓她下來,出門時則多是大人背或抱著。在家中最常與奶奶一起看電視,喜歡拿著鑰匙及電視遙控器,對於故事書沒啥興趣。日常生活除自己會手拿著食物吃之外,其他一切由奶奶幫忙做好。長期下來,小潔的奶奶常腰痠背痛,雙手疼痛難忍。

在陪伴小潔遊戲並進行觀察及評估:小潔的肌肉張力偏低;走路時雙腳開開的,雙手會微微舉高,在遇到障礙物時就停住了,遇到階梯會不小心地就跌倒了;坐在地上的時候常常出現W形坐姿;對積木、插棒及形狀拼板等適齡的手部操作玩具不會玩,也沒什麼興趣,把玩具都放在桌上排排隊;對於日常生活中的事,多半等待別人去幫她做。


經感官刺激學習‧發展能力與智慧

當幼兒逐漸脫離爬行的階段,開始用兩腳站立與行走(一般約為一歲至一歲三個月左右),他的視野與以往大不同,能夠活動的範圍及能夠碰觸到的東西也增多了,隨時隨地都會有「新奇」事物出現。

透過各種感官接受環境的刺激,引起幼兒的興趣,促使幼兒朝向物品移動,藉此發展他的大肌肉控制能力與力氣;抓拿及把玩物品,藉此發展他的手部抓握技巧與肌肉控制能力;這些經驗都將被傳至大腦中儲存,待下次需要時,即隨時提取出來應用,當幼兒一次又一次地累積各種經驗與資訊,就會逐漸發展出各項能力與智慧。


安全環境與適齡玩具‧有玩心的父母

能夠到處遊走、東摸摸西碰碰對這個階段的幼兒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人們限制了他的活動範圍,或是不讓他碰這抓那,可能會阻斷了幼兒探索與學習的機會。

因此,提供幼兒一個安全的家(並不是限制幼兒的活動範圍,而是將危險物品收起來)、適齡的玩具(不是電視機、DVD,而是大塊的積木、插棒、圖卡書或簡單的繪本等),以及陪同玩玩具或遊戲的家人(不是躺在旁邊沒有回應的大人,而是可以一起玩的玩伴(當然可以是有玩心的大人),讓他可在其中自由的活動、探索,同時引導幼兒多多練習,幼兒的各項動作會愈成熟,也愈能夠去學習更多有趣的事情。

當他可以獨立處理一些生活上的事情時,家長的親職路就能走得更輕鬆而愉快囉!

肢體活動少‧粗細動作差

(個案二)儒儒是個兩歲五個月的小男生,已至托兒所上學約四個月。老師發現儒儒很安靜,很少發出聲音,多半的時間,嘴巴都是開開的;在律動課顯得很開心,不過,動作總是跟不上其他的小朋友或學不來;操作玩具時笨手笨腳的,常常會因此將手上的東西撒了一地。所以,老師建議儒儒的媽媽帶他來此就診。

與家長晤談後得知,儒儒白天在托兒所上課,下午放學後由奶奶接回家,直到爸媽晚上回家,約有一小時的時間會一起玩玩具或說故事,但比較少玩跑跑跳跳或翻滾類的肢體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儒儒很喜歡自己動手做很多事情,不過,總是會弄得大人在旁對著他大呼小叫或生氣。

在陪伴儒儒遊戲並進行觀察及評估時發現:儒儒的肌肉張力低;大部分的關節可活動的角度過大;足部的骨頭下墜貼地(扁平足);走路走不久,跑步步伐小且搖晃較明顯;嘴巴常微開,舌頭外吐,咬嚼時力量小;對積木、串珠、握彩色筆塗鴉及摺紙等適齡的手部操作玩具很喜歡動手做,只是耐力不佳,雙手配合度較弱;對於日常生活中的事,很愛參與,但常在大人趕時間的狀態下被協助完成。


持續發展與練習‧動作更加純熟

隨著幼兒的生理發展及不斷地練習,他的動作會愈純熟,對事物的操控能力與欲望亦會增加,有很多事情就算做不好,幼兒也會要自己動手做,在這個階段,大人的態度與做法就對他的能力進步與否有很大的影響。

想想身為忙碌的現代爸媽,有多少時候為了「趕時間」而一直催促幼兒快一點,或者是接手把他正在做的事情一併做完,又或者乾脆從頭到尾就幫他做了。在這樣的情形下,缺乏重複練習各種動作的機會,沒了探索及失敗的樂趣,幼兒依賴、缺乏獨立性的表現是可預期到的。

若是大人可以放慢腳步,先多留一些可完成事情的時間給幼兒,耐心在旁陪伴,欣賞他做錯又改正的過程,適時的口頭鼓勵與笑容,這樣很容易就會發現幼兒的進步囉!


轉載-【更多精采內容,請見2008年11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jasslin2003/article/1988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