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培養孩子輸得起

輸得起是教出來的!

5歲的小奕,最喜歡和爸爸下象棋,但畢竟年紀小,棋藝不如大人,雖然爸爸偶而也會「放水」,可是小奕經常一輸棋,就嚎啕大哭,讓爸爸十分苦惱「這孩子怎麼這麼輸不起呢?」

兒童發展理論:先天氣質差異→模仿父母處事態度→培養挫折忍受力
現今的孩子打從出生起,就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中成長,而新一代的年輕父母更是力行所謂「愛的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在鼓勵與讚美中長大,唯恐稍有疏失,會傷害了他們幼小的心靈。

父母常幫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務,讓他們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甚至規劃好未來的生涯發展。然而孩子也因此過於順遂,以致無法承擔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而常有輸不起、挫折容忍力太差的情形產生。

孩子為何經不起挫敗?
愈來愈多的幼教人員發現:在幼兒園中,有相當多的孩子非常「自我中心」,凡事都要以「我」為優先,比賽時不能輸,輸了就耍賴、不肯玩了,十分的在意輸贏或得失;有些孩子則是經不起稍微的挫折,如果他認為這件工作有點困難度,可能會做不好,就乾脆放棄不做,根本連嘗試的意願都沒有。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在意輸贏,這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幼兒的堅持度高或低
以幼兒氣質而言,堅持度的高低決定他完成一件事情的成果。堅持度高的孩子做什麼事,非得完成不可,否則絕不罷休,而且還常有點挑剔、求好的完美傾向。堅持度低的孩子,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廢,或草草了事,令人覺得他不夠用心或努力。

堅持度高的孩子自我要求較高,也會較在意輸贏;反之,堅持度低的孩子害怕承認失敗,結果常是事情沒有完成,而非失敗。

◆模仿父母的處事態度
就社會學習理論而言,環境造就人的個性,孩子會觀察與模仿父母如何處理失敗與挫折,如果父母強調凡事都要贏,孩子當然也會以此為準則。家長若在平日的言行舉止中,常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在無形中暗示孩子凡事要贏才算成功,若孩子表現傑出便誇耀不已,若是平淡無奇便在眉宇間顯露出失望的神情,都會讓孩子覺得「失敗了,爸媽就不愛我了」。因此,孩子會更力求表現,只許成功不能失敗,好博得父母關愛的眼神。

3 Tips增強挫折忍受力
1. 依孩子的個別差異
抗壓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輸不起,儼然是當今孩子的通病,如果屬於「不是贏就是輸」的不妥協型,也就是堅持度高,非贏不可的幼兒,父母可就別再搧風點火、順勢要求──「好,還要更好」。要小心別讓孩子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偶而有輸的慘痛經驗,才能體會贏的美好滋味。
至於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怕輸型,堅持度低的幼兒,父母則應多鼓勵、多讚美,先把標準降低一點,在遇到困難時,要溫和的堅持讓他們完成任務,循序漸進,一旦有成功的經驗,會更願意做努力,而不再輕言放棄。

2. 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
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而為挫敗心疼不已,並為失敗找理由,或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敗,事實上都無法讓孩子瞭解到真正成功的意義與失敗的價值、學習面對失敗及成功,而這些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像前述輸不起的小奕,爸爸不妨告訴他:「你才5歲就可以跟大人下棋,已經是很厲害了!爸爸很喜歡跟你下棋,看到你專心的樣子,我很高興;我也可以假裝輸給你,不過那是在騙你,沒有意義,你要爸爸假裝輸給你,還是你一直跟我挑戰,總有一天你會贏過我?」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讓他跌倒了能夠再爬起來,在成功時,也會對自己更加有信心。

3. 重新省思成功與失敗的定義
孩子有輸不起,或不能面對失敗結果的反應,也許出自於大人對失敗成功所賦予的定義,成功是否一定要贏過別人才算贏呢?成功是把一件事情盡心盡力的完成,而非把別人打敗。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個獎賞,不見得需要外在的肯定。失敗可能是未能達成預設的目標,但有時你會發現失敗反而讓我們獲得更多。經常和孩子分享父母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讓他們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敗的時候,分享當時處理的方式及心路歷程,會讓孩子更了解父母,也更能思考成功與失敗的意義。(文/盧淑貞 幼教工作者,本文摘自《學前教育》

※想瞭解更多?請見2009.11月《學前教育》洪蘭科學教養專欄:讓孩子從小習慣有輸有贏

作者:學前教育雜誌編輯部
***********************************************************************
常聽到人家批評:
「新一代的兒童經不起挫折和考驗!」


又不時聽到家長提到:
「我家小朋友『輸不起』,在遊戲中輸了,
便不認輸、發脾氣,甚至退出不再玩。」

似乎孩子欠缺的,是一份承受挫敗的容忍力,
一份「輸得起」的精神。

事實上,培養孩子「輸得起」的精神同時有助提昇孩子的「抗逆力」,
使他日後遇到挫折時不容易跌倒;
反而他會憑著「輸得起」的精神去幫助自己在逆境中反彈過來,
以正面樂觀的心態戰勝困難。

如何培養孩子「輸得起」的精神呢?
以下是一些提議以供家長參考





從遊戲中讓孩子面對失敗
有家長會在跟孩子遊戲時,刻意讓他取勝;
漸漸地,孩子會感到自己是「應該」贏的,
家長「應該」是輸家,
每次於遊戲時都期待自己會贏,
使求勝心強而甚少試過輸的孩子一旦遇到失敗
便承受不了,大吵大鬧。


家長可以從遊戲中讓孩子學習面對失敗。
家長不宜故意作出禮讓,
當然所選擇的遊戲是適合孩子年齡,
而且是孩子能力範圍內可應付的,
讓孩子有機會在玩樂中嘗到「輸」的滋味,
使他體驗到「玩遊戲必定有贏有輸,勝利並非必然」的道理。

誠然,孩子經歷「輸」的時候或多或少會有失望和不快的感覺,
這屬自然的情緒反應,家長可以給予適當的情緒反映和激勵,
例如:「我明白輸掉遊戲令你有點不開心,
不過輸了不要緊,今次輸不代表每次都會輸,
只要努力參與,總會有辦法成功!」 

此外,家長不妨與孩子訂立一些遊戲規矩,
例如當誰人輸掉時,他們便要向勝出一方展露笑容,
並與對方握手說聲「恭喜你!」,
讓孩子體驗另一種方式去面對失敗,代替大吵大鬧的行為。
相信若家長能先作出示範,
做個正面榜樣,孩子更能容易模仿學習。




孩子失敗時應做出鼓勵
專家指出孩子與生俱來是不怕考驗、不怕失敗的。
但為何常聽到:「現今的兒童十分脆弱、經不起挫折與考驗!」? 其實,孩子這份挫折感、無力感相信是由後天學習得來的。試想,當孩子做得不好時,家長會有這樣的責罵:「教了他不只一次,總是重覆犯錯!」、
「他沒心機溫書,恐怕他不是讀書材料!」、
「別那麼沒用,少少事也幹不好!」 

久而久之,孩子也用這些想法去負面評價自己,
當面對困難或失敗時,
便由於失去自信心與效能感,
傾向採用放棄和逃避的態度。

當孩子失敗時,家長不宜挑剔孩子的錯處,
亦不宜將焦點放在成敗得失或成績結果上,
重要的是孩子在過程中肯嘗試以及付出的努力,
讓孩子明白「凡事盡力而為」便可;
並向孩子解釋這次失敗並不代表自己沒用,
家長亦不會因此而不疼愛孩子,從中培養孩子「不怕輸」的心理。

最要緊的當然是家長的鼓勵與支持,
藉以推動孩子再接再勵



培養孩子正面樂觀感
孩子在人生裡總會遇有挫折,
但請家長不要拿起放大鏡來放大他的過錯或評定他的能力問題,如對他說﹕
「你讀書一向都唔叻,早就預你默書不合格啦!」
「真難想你將來會變成怎樣!」


這樣,孩子便會將問題歸因於自己能力不逮,
並覺得﹕
「我這樣的失敗是難以改變的﹗」
漸漸地,孩子便建立出一種消極、悲觀的信念,
繼而使他難於承受挫折。
而且影響深遠!



反之,若孩子覺得失敗挫折的原因是基於一些「可以改變」
或「暫時性」的因素所導致,
例如只要透過付出努力(可以改變的因素)
便可令事情有「轉機」(默書成績有改進),
那孩子的思想便來得積極樂觀!

家長可以透過對孩子作出適當的讚賞與正面肯定,
從小為孩子播下「積極樂觀」的種子,
好讓他面對挫折時仍抱有「盼望」與「轉機」,
孩子心境樂觀,
亦使他較容易去思考解決問題和改進的方法,
從而發揮「輸得起」的精神。


從故事中學習
家長可利用一些成功人物的故事與孩子分享,
著眼點並非在於「成功」的結果,
而是他們在奮鬥過程中是持著怎樣的精神去面對困難。
「愛生發明電燈泡」故事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雖然遇到無數次的實驗失敗,但他從不氣餒、積極進取。


他更曾形容每次失敗都是成功───成功地找出實驗失敗的原因,
能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得以提昇力量,
充份反映出那份「輸得起」的精神。



資料來源及是次網上出版之授權:香港小童群益會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郭婉恩女士﹕為現職註冊社工,香港小童群益會家庭生活教育主任

資料來源http://www.hkedcity.net/article/parent_ad_train/051020-039/index.phtml






******************************************************************************

五十二種幫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的好方法:

1、給孩子一份真誠的讚美。   
    2、別讓孩子有負面的自我評價。 
    3、常對孩子說“請”、“謝謝”,也讓他們學會對別人如此說。  
    4、只有我和你——和孩子共度一段愉快時光。
    5、幫助孩子學習作決定——鼓勵孩子玩需要作決定的遊戲:下象棋、西洋棋,都可以讓孩子們在不         受父母的影響下,學習作決定。  
    6、讓孩子從游泳中建立自信——會游泳的孩子,已經能克服生命中最大的恐懼:懼水症。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將體會:恐懼是可以面對的,技能是可以學習的。  
    7、讓孩子擁有貴賓般的尊榮——孩子的自尊是在他人一次又一次的另眼看待和重視中建立起來的。  
    8、問問孩子的意見——在談話中記得問問孩子:“你認為呢?”、“你的看法呢?”、“你對這事的感覺如何?”、“你有其他意見嗎?” 
    9、為孩子佈置一個發表園地——用冰箱的門做為發表園地,或者在牆上釘一個框框,展示孩子作品。 
    10、幫助孩子結交朋友——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邀朋友到家裏玩。你可以選定幾小時或幾天,讓孩子帶幾個朋友到家裏玩。  
    11、讓孩子覺得受重視。  
    12、和孩子一起祈禱。  
    13、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語言能力。  
    14、教導孩子如何使用指導手冊——讓孩子有親手組合新的孩童床或玩具火車組的經驗。讓孩子從閱讀指導手冊中學會將東西整理就緒。
    15、為孩子訂定生活常規。  
    16、教孩子基本的急救方法——急救和意外預防技巧還能幫助你的孩子有處理緊急情況的信心。  17、盡可能回答孩子的問題。  
    18、遵守諾言——對孩子來說,遵守諾言也是愛和關懷的高度表現。在孩子眼中看來,不遵守諾言就   說謊,就是不愛他。  
    19、教孩子基本的烹飪技巧。  
    20、鼓勵孩子讚美他人。  
    21、鼓勵孩子參加團體活動。
    22、鼓勵孩子問問題——問問題需要有勇氣、積極的自尊和自信,幫助孩子獲得知識和改進學業成績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勵孩子問問題。  
    23、為自己發光——鼓勵孩子走自己的路。  
    24、讓孩子學會祈禱。  
    25、盡可能告訴孩子你這樣做的理由。   
    26、儘量參加學校的家長會。
    27、告訴孩子他的“當年勇”。  
    28、讓孩子教你一些“新”事物——給孩子機會,讓他教你一些他知道而你不知道的“新”事物,這將令他神采飛揚。  
    29、教導孩子如何“迷途知返”——教孩子萬一迷路了,該如何“迷途知返”。首先告訴孩子務必要留在原地不要隨意走動。訓練孩子說:“我迷路了,你可以幫助我嗎?”。教孩子如何找出自己的位置,以及教孩子看地圖的技巧。
    30、幫助孩子學會如何面對拒絕——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相同的品味、好惡、觀念、價值觀或者作風。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也許有些人和你的孩子一拍即合,有些人則不然。   
    31、讓孩子學會“給予”——讓孩子知道給予不是對不如已者的施捨,而是一種愛與關懷的表達。讓孩子知道為需要幫助的人服務也是一種禮物。
    32、準備兩枚應急的銅板打電話——一個擁有兩枚應急的銅板打電話的小孩,是一個能扭轉劣勢,轉危為安的孩子;一個知道自己應該何時以及向誰求救的孩子,是一個不會孤單和恐懼的孩子!  33、鼓勵孩子背誦文章——其實,背誦詩篇、名言警句或成語可以幫你的孩子留意語文文字的結構和使用方式。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比較喜愛舞文弄墨,而且在語文方面也會有較高才能。  
    34、給孩子探索這個世界的自由。  
    35、教導孩子學會如何自我保護。  
    36、鼓勵孩子結交可信賴的大朋友——鼓勵你的孩子和他的祖父母、叔、伯、阿姨,建立良好的關係,讓這些親人成為孩子可信賴的大朋友。  
    37、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別人。  
    38、不做無益的恐嚇威脅——如果你說:“假如你這麼做,爸爸會打你P股”,在孩子惡劣的行為發生後,卻沒有懲罰,這就是無益的威脅恐嚇。沒有言出必行的話,會讓孩子認為,“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相信爸爸在說真話。”  
    39、幫助孩子預作準備——信心、自尊,是給“預作準備”的孩子,也就是準備就緒去迎接挑戰的孩子,以及知道“爸媽非常尊重我,幫助我為第一次的經驗預作準備,我不需去害怕面對這些新事物。爸媽都認為我可以處理這個情況,所以我當然可以。”  
    40、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面對失敗。  
    41、讓孩子擁有一個帳戶。  
    42、和孩子一起嘗試新事物。  
    43、孩子闖禍了,讓他自己善後。  
    44、與孩子分享你的希望。 
    45、和他談談關於“性”的事。 這可是我們中國人最難以啟齒的喲.  
    46、給孩子一份值得永存的遺產,不一定是金錢。  
    47、教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48、重視孩子的新發現。  
    49、讓孩子養寵物。  
    50、勇於向孩子說“對不起”。  
    51、讓孩子擁有意外的驚喜。  
    52、緊抱孩子,告訴他“我愛你”。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81426&prev=82442&next=80672&l=f&fid=78







******************************************************************************

教導孩子何必掉眼淚(三):你希望你的孩子扮演什麼角色(下)

”當我們脫口說的一句話、肢體做的一件事”請仔細想想是否已經影響到孩子了
作者﹕黃金源 (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中國古訓:功揚於庭,過規於室。功揚於庭的目的是在給人位尊,過規於室在隱藏缺點,使有改過向善之機會。從角色理論的觀點來看,功揚於庭等於給人戴高帽子,賦於「好的角色」使繼續向善,不致為惡。過規於室則是避免歸附不良角色,而使之自甘墮落。這就是「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會對人產生事前規範的效果。
在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名的理論,叫做「自我應驗的預言」或者稱之比馬龍效應。其主旨都在說明當一個人被「認定」或「歸附」一個角色後,他個人很可能實踐了所被歸附的角色。
底下列舉若干事例,佐證角色歸附的影響力:
*例一:「倒閉的銀行」的角色
有對夫婦於周末上街閒逛,不知不覺間來到了一家銀行門口,太太向銀行一瞥,驚見行內擠滿人,太太好事地問到道:「今天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提款?」,此時,其丈夫完全不知所以然,乃隨便敷衍其太太說:「大概是這家銀行快倒閉了。」說時遲、那時快,湊巧有位陌生人擦身而過,此陌生人未清楚聽見「大概是」三個字,只是耳聞「這家銀行快倒閉了。」
這種馬路消息,對聽聞者具有莫大的衝擊。因此,該陌生人心裡想:「我半生積蓄都存在這家銀行,若是它真的倒閉了,儲蓄豈不泡湯了。」於是趕快跑回家,拿印章、存款簿,到這家銀行提款。同時,他又好心的通知親朋好友,於是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提款,結果這家銀行終於倒閉了。
解析:
這家銀行因一時謠傳,被歸附了「將要倒閉銀行的角色」,於是大家以「將要倒閉的銀行」之態度對付它,最後這家銀行終於「演出」倒閉銀行的角色。

*例二:神經病的阿輝
阿輝有個神經病的母親,父親是記者,平常忙於跑新聞,母親又無法管教子女。所以阿輝從小便養成許多不良習慣,做事隨隨便便,經常遲到學校,上課胡言亂語,隨便離座,有時甚至離校外遊。在校期間,由於不守校規,幾乎天天被「修理」,仍不收任何效果。
阿輝的乖張行為,引起筆者的注意,經家庭訪問的結果,得知阿輝的媽媽是神經病患者。由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推論下,阿輝因此被冠上神經病的孩子這個「雅號」,阿輝乃努力演出神經病這個角色。
筆者治療阿輝的「神經病」行為的方法是選阿輝當班長,然後告知「班長」的角色行為是什麼,並請全校教師共同期許阿輝努力演好「班長」的角色。由於班長的角色行為與神經病的行為不相兩立,因此阿輝終走出神經病的惡夢。

*例三:啟智班之標記作用
我們台灣推展啟智教育已有三十餘年的歷史,啟智班教育成果不彰一直為人所垢病。推究其原因乃是,用啟智學校和啟智班來安置智障學童,這兩種方式無法避免「智障」的標記。啟智教師事先對智障學童已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費心教學於事無補,因此在教學上敷衍了事,在態上不求長進,而對研究各種教學的又敷衍塞責,啟智教育的成效不彰,便是啟智班標記效應。

*例四:普通班中的垃圾堆
國小階段,班級的組成是採常態編班,因此在一個班級中總難免有少數成績不好的學生,這些學生其成績不好,有些可能是智能不足,也有些是文化不利因素造成,或因不良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及學習環境導致學習成就低劣。但是有些老師卻將他們冠上「垃圾堆」的角色。
其實經長年從事特殊教育之工作經驗知道:再成就低劣的學生,若經診療教學後,這些低成就的學生仍然可有作為,縱使是智能不足者若,教養有道,仍可過獨立或部分獨立生活。可惜未經診療及教學,便先予以判刑定讞(歸附不良角色),實有失師道。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P2PFMd.cHxxG5V.nSuUhig--/article?mid=8101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565&next=3564&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