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得起是教出來的!
5歲的小奕,最喜歡和爸爸下象棋,但畢竟年紀小,棋藝不如大人,雖然爸爸偶而也會「放水」,可是小奕經常一輸棋,就嚎啕大哭,讓爸爸十分苦惱「這孩子怎麼這麼輸不起呢?」
兒童發展理論:先天氣質差異→模仿父母處事態度→培養挫折忍受力
現今的孩子打從出生起,就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中成長,而新一代的年輕父母更是力行所謂「愛的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在鼓勵與讚美中長大,唯恐稍有疏失,會傷害了他們幼小的心靈。
父母常幫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務,讓他們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甚至規劃好未來的生涯發展。然而孩子也因此過於順遂,以致無法承擔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而常有輸不起、挫折容忍力太差的情形產生。
孩子為何經不起挫敗?
愈來愈多的幼教人員發現:在幼兒園中,有相當多的孩子非常「自我中心」,凡事都要以「我」為優先,比賽時不能輸,輸了就耍賴、不肯玩了,十分的在意輸贏或得失;有些孩子則是經不起稍微的挫折,如果他認為這件工作有點困難度,可能會做不好,就乾脆放棄不做,根本連嘗試的意願都沒有。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在意輸贏,這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幼兒的堅持度高或低
以幼兒氣質而言,堅持度的高低決定他完成一件事情的成果。堅持度高的孩子做什麼事,非得完成不可,否則絕不罷休,而且還常有點挑剔、求好的完美傾向。堅持度低的孩子,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廢,或草草了事,令人覺得他不夠用心或努力。
堅持度高的孩子自我要求較高,也會較在意輸贏;反之,堅持度低的孩子害怕承認失敗,結果常是事情沒有完成,而非失敗。
◆模仿父母的處事態度
就社會學習理論而言,環境造就人的個性,孩子會觀察與模仿父母如何處理失敗與挫折,如果父母強調凡事都要贏,孩子當然也會以此為準則。家長若在平日的言行舉止中,常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在無形中暗示孩子凡事要贏才算成功,若孩子表現傑出便誇耀不已,若是平淡無奇便在眉宇間顯露出失望的神情,都會讓孩子覺得「失敗了,爸媽就不愛我了」。因此,孩子會更力求表現,只許成功不能失敗,好博得父母關愛的眼神。
3 Tips增強挫折忍受力
1. 依孩子的個別差異
抗壓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輸不起,儼然是當今孩子的通病,如果屬於「不是贏就是輸」的不妥協型,也就是堅持度高,非贏不可的幼兒,父母可就別再搧風點火、順勢要求──「好,還要更好」。要小心別讓孩子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偶而有輸的慘痛經驗,才能體會贏的美好滋味。
至於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怕輸型,堅持度低的幼兒,父母則應多鼓勵、多讚美,先把標準降低一點,在遇到困難時,要溫和的堅持讓他們完成任務,循序漸進,一旦有成功的經驗,會更願意做努力,而不再輕言放棄。
2. 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
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而為挫敗心疼不已,並為失敗找理由,或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敗,事實上都無法讓孩子瞭解到真正成功的意義與失敗的價值、學習面對失敗及成功,而這些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像前述輸不起的小奕,爸爸不妨告訴他:「你才5歲就可以跟大人下棋,已經是很厲害了!爸爸很喜歡跟你下棋,看到你專心的樣子,我很高興;我也可以假裝輸給你,不過那是在騙你,沒有意義,你要爸爸假裝輸給你,還是你一直跟我挑戰,總有一天你會贏過我?」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讓他跌倒了能夠再爬起來,在成功時,也會對自己更加有信心。
3. 重新省思成功與失敗的定義
孩子有輸不起,或不能面對失敗結果的反應,也許出自於大人對失敗成功所賦予的定義,成功是否一定要贏過別人才算贏呢?成功是把一件事情盡心盡力的完成,而非把別人打敗。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個獎賞,不見得需要外在的肯定。失敗可能是未能達成預設的目標,但有時你會發現失敗反而讓我們獲得更多。經常和孩子分享父母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讓他們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敗的時候,分享當時處理的方式及心路歷程,會讓孩子更了解父母,也更能思考成功與失敗的意義。(文/盧淑貞 幼教工作者,本文摘自《學前教育》)
※想瞭解更多?請見2009.11月《學前教育》洪蘭科學教養專欄:讓孩子從小習慣有輸有贏
兒童發展理論:先天氣質差異→模仿父母處事態度→培養挫折忍受力
現今的孩子打從出生起,就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中成長,而新一代的年輕父母更是力行所謂「愛的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在鼓勵與讚美中長大,唯恐稍有疏失,會傷害了他們幼小的心靈。
父母常幫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務,讓他們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甚至規劃好未來的生涯發展。然而孩子也因此過於順遂,以致無法承擔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而常有輸不起、挫折容忍力太差的情形產生。
孩子為何經不起挫敗?
愈來愈多的幼教人員發現:在幼兒園中,有相當多的孩子非常「自我中心」,凡事都要以「我」為優先,比賽時不能輸,輸了就耍賴、不肯玩了,十分的在意輸贏或得失;有些孩子則是經不起稍微的挫折,如果他認為這件工作有點困難度,可能會做不好,就乾脆放棄不做,根本連嘗試的意願都沒有。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在意輸贏,這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幼兒的堅持度高或低
以幼兒氣質而言,堅持度的高低決定他完成一件事情的成果。堅持度高的孩子做什麼事,非得完成不可,否則絕不罷休,而且還常有點挑剔、求好的完美傾向。堅持度低的孩子,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廢,或草草了事,令人覺得他不夠用心或努力。
堅持度高的孩子自我要求較高,也會較在意輸贏;反之,堅持度低的孩子害怕承認失敗,結果常是事情沒有完成,而非失敗。
◆模仿父母的處事態度
就社會學習理論而言,環境造就人的個性,孩子會觀察與模仿父母如何處理失敗與挫折,如果父母強調凡事都要贏,孩子當然也會以此為準則。家長若在平日的言行舉止中,常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在無形中暗示孩子凡事要贏才算成功,若孩子表現傑出便誇耀不已,若是平淡無奇便在眉宇間顯露出失望的神情,都會讓孩子覺得「失敗了,爸媽就不愛我了」。因此,孩子會更力求表現,只許成功不能失敗,好博得父母關愛的眼神。
3 Tips增強挫折忍受力
1. 依孩子的個別差異
抗壓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輸不起,儼然是當今孩子的通病,如果屬於「不是贏就是輸」的不妥協型,也就是堅持度高,非贏不可的幼兒,父母可就別再搧風點火、順勢要求──「好,還要更好」。要小心別讓孩子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偶而有輸的慘痛經驗,才能體會贏的美好滋味。
至於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怕輸型,堅持度低的幼兒,父母則應多鼓勵、多讚美,先把標準降低一點,在遇到困難時,要溫和的堅持讓他們完成任務,循序漸進,一旦有成功的經驗,會更願意做努力,而不再輕言放棄。
2. 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
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而為挫敗心疼不已,並為失敗找理由,或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敗,事實上都無法讓孩子瞭解到真正成功的意義與失敗的價值、學習面對失敗及成功,而這些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像前述輸不起的小奕,爸爸不妨告訴他:「你才5歲就可以跟大人下棋,已經是很厲害了!爸爸很喜歡跟你下棋,看到你專心的樣子,我很高興;我也可以假裝輸給你,不過那是在騙你,沒有意義,你要爸爸假裝輸給你,還是你一直跟我挑戰,總有一天你會贏過我?」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讓他跌倒了能夠再爬起來,在成功時,也會對自己更加有信心。
3. 重新省思成功與失敗的定義
孩子有輸不起,或不能面對失敗結果的反應,也許出自於大人對失敗成功所賦予的定義,成功是否一定要贏過別人才算贏呢?成功是把一件事情盡心盡力的完成,而非把別人打敗。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個獎賞,不見得需要外在的肯定。失敗可能是未能達成預設的目標,但有時你會發現失敗反而讓我們獲得更多。經常和孩子分享父母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讓他們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敗的時候,分享當時處理的方式及心路歷程,會讓孩子更了解父母,也更能思考成功與失敗的意義。(文/盧淑貞 幼教工作者,本文摘自《學前教育》)
※想瞭解更多?請見2009.11月《學前教育》洪蘭科學教養專欄:讓孩子從小習慣有輸有贏
作者:學前教育雜誌編輯部
***********************************************************************
|
培養孩子正面樂觀感
孩子在人生裡總會遇有挫折,
但請家長不要拿起放大鏡來放大他的過錯或評定他的能力問題,如對他說﹕
「你讀書一向都唔叻,早就預你默書不合格啦!」
「真難想你將來會變成怎樣!」
這樣,孩子便會將問題歸因於自己能力不逮,
並覺得﹕
「我這樣的失敗是難以改變的﹗」
漸漸地,孩子便建立出一種消極、悲觀的信念,
繼而使他難於承受挫折。
而且影響深遠!
反之,若孩子覺得失敗挫折的原因是基於一些「可以改變」
或「暫時性」的因素所導致,
例如只要透過付出努力(可以改變的因素)
便可令事情有「轉機」(默書成績有改進),
那孩子的思想便來得積極樂觀!
或「暫時性」的因素所導致,
例如只要透過付出努力(可以改變的因素)
便可令事情有「轉機」(默書成績有改進),
那孩子的思想便來得積極樂觀!
家長可以透過對孩子作出適當的讚賞與正面肯定,
從小為孩子播下「積極樂觀」的種子,
好讓他面對挫折時仍抱有「盼望」與「轉機」,
孩子心境樂觀,
亦使他較容易去思考解決問題和改進的方法,
從而發揮「輸得起」的精神。
從故事中學習 家長可利用一些成功人物的故事與孩子分享, 著眼點並非在於「成功」的結果, 而是他們在奮鬥過程中是持著怎樣的精神去面對困難。 「愛生發明電燈泡」故事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雖然遇到無數次的實驗失敗,但他從不氣餒、積極進取。 | |||
他更曾形容每次失敗都是成功───成功地找出實驗失敗的原因,
能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得以提昇力量, 充份反映出那份「輸得起」的精神。 | |||
資料來源及是次網上出版之授權:香港小童群益會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郭婉恩女士﹕為現職註冊社工,香港小童群益會家庭生活教育主任 |
資料來源http://www.hkedcity.net/article/parent_ad_train/051020-039/index.phtml
******************************************************************************
五十二種幫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的好方法:
1、給孩子一份真誠的讚美。
2、別讓孩子有負面的自我評價。
3、常對孩子說“請”、“謝謝”,也讓他們學會對別人如此說。
4、只有我和你——和孩子共度一段愉快時光。
5、幫助孩子學習作決定——鼓勵孩子玩需要作決定的遊戲:下象棋、西洋棋,都可以讓孩子們在不 受父母的影響下,學習作決定。
6、讓孩子從游泳中建立自信——會游泳的孩子,已經能克服生命中最大的恐懼:懼水症。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將體會:恐懼是可以面對的,技能是可以學習的。
7、讓孩子擁有貴賓般的尊榮——孩子的自尊是在他人一次又一次的另眼看待和重視中建立起來的。
8、問問孩子的意見——在談話中記得問問孩子:“你認為呢?”、“你的看法呢?”、“你對這事的感覺如何?”、“你有其他意見嗎?”
9、為孩子佈置一個發表園地——用冰箱的門做為發表園地,或者在牆上釘一個框框,展示孩子作品。
10、幫助孩子結交朋友——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邀朋友到家裏玩。你可以選定幾小時或幾天,讓孩子帶幾個朋友到家裏玩。
11、讓孩子覺得受重視。
12、和孩子一起祈禱。
13、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語言能力。
14、教導孩子如何使用指導手冊——讓孩子有親手組合新的孩童床或玩具火車組的經驗。讓孩子從閱讀指導手冊中學會將東西整理就緒。
15、為孩子訂定生活常規。
16、教孩子基本的急救方法——急救和意外預防技巧還能幫助你的孩子有處理緊急情況的信心。 17、盡可能回答孩子的問題。
18、遵守諾言——對孩子來說,遵守諾言也是愛和關懷的高度表現。在孩子眼中看來,不遵守諾言就 說謊,就是不愛他。
19、教孩子基本的烹飪技巧。
20、鼓勵孩子讚美他人。
21、鼓勵孩子參加團體活動。
22、鼓勵孩子問問題——問問題需要有勇氣、積極的自尊和自信,幫助孩子獲得知識和改進學業成績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勵孩子問問題。
23、為自己發光——鼓勵孩子走自己的路。
24、讓孩子學會祈禱。
25、盡可能告訴孩子你這樣做的理由。
26、儘量參加學校的家長會。
27、告訴孩子他的“當年勇”。
28、讓孩子教你一些“新”事物——給孩子機會,讓他教你一些他知道而你不知道的“新”事物,這將令他神采飛揚。
29、教導孩子如何“迷途知返”——教孩子萬一迷路了,該如何“迷途知返”。首先告訴孩子務必要留在原地不要隨意走動。訓練孩子說:“我迷路了,你可以幫助我嗎?”。教孩子如何找出自己的位置,以及教孩子看地圖的技巧。
30、幫助孩子學會如何面對拒絕——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相同的品味、好惡、觀念、價值觀或者作風。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也許有些人和你的孩子一拍即合,有些人則不然。
31、讓孩子學會“給予”——讓孩子知道給予不是對不如已者的施捨,而是一種愛與關懷的表達。讓孩子知道為需要幫助的人服務也是一種禮物。
32、準備兩枚應急的銅板打電話——一個擁有兩枚應急的銅板打電話的小孩,是一個能扭轉劣勢,轉危為安的孩子;一個知道自己應該何時以及向誰求救的孩子,是一個不會孤單和恐懼的孩子! 33、鼓勵孩子背誦文章——其實,背誦詩篇、名言警句或成語可以幫你的孩子留意語文文字的結構和使用方式。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比較喜愛舞文弄墨,而且在語文方面也會有較高才能。
34、給孩子探索這個世界的自由。
35、教導孩子學會如何自我保護。
36、鼓勵孩子結交可信賴的大朋友——鼓勵你的孩子和他的祖父母、叔、伯、阿姨,建立良好的關係,讓這些親人成為孩子可信賴的大朋友。
37、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別人。
38、不做無益的恐嚇威脅——如果你說:“假如你這麼做,爸爸會打你P股”,在孩子惡劣的行為發生後,卻沒有懲罰,這就是無益的威脅恐嚇。沒有言出必行的話,會讓孩子認為,“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相信爸爸在說真話。”
39、幫助孩子預作準備——信心、自尊,是給“預作準備”的孩子,也就是準備就緒去迎接挑戰的孩子,以及知道“爸媽非常尊重我,幫助我為第一次的經驗預作準備,我不需去害怕面對這些新事物。爸媽都認為我可以處理這個情況,所以我當然可以。”
40、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面對失敗。
41、讓孩子擁有一個帳戶。
42、和孩子一起嘗試新事物。
43、孩子闖禍了,讓他自己善後。
44、與孩子分享你的希望。
45、和他談談關於“性”的事。 這可是我們中國人最難以啟齒的喲.
46、給孩子一份值得永存的遺產,不一定是金錢。
47、教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48、重視孩子的新發現。
49、讓孩子養寵物。
50、勇於向孩子說“對不起”。
51、讓孩子擁有意外的驚喜。
52、緊抱孩子,告訴他“我愛你”。
2、別讓孩子有負面的自我評價。
3、常對孩子說“請”、“謝謝”,也讓他們學會對別人如此說。
4、只有我和你——和孩子共度一段愉快時光。
5、幫助孩子學習作決定——鼓勵孩子玩需要作決定的遊戲:下象棋、西洋棋,都可以讓孩子們在不 受父母的影響下,學習作決定。
6、讓孩子從游泳中建立自信——會游泳的孩子,已經能克服生命中最大的恐懼:懼水症。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將體會:恐懼是可以面對的,技能是可以學習的。
7、讓孩子擁有貴賓般的尊榮——孩子的自尊是在他人一次又一次的另眼看待和重視中建立起來的。
8、問問孩子的意見——在談話中記得問問孩子:“你認為呢?”、“你的看法呢?”、“你對這事的感覺如何?”、“你有其他意見嗎?”
9、為孩子佈置一個發表園地——用冰箱的門做為發表園地,或者在牆上釘一個框框,展示孩子作品。
10、幫助孩子結交朋友——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邀朋友到家裏玩。你可以選定幾小時或幾天,讓孩子帶幾個朋友到家裏玩。
11、讓孩子覺得受重視。
12、和孩子一起祈禱。
13、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語言能力。
14、教導孩子如何使用指導手冊——讓孩子有親手組合新的孩童床或玩具火車組的經驗。讓孩子從閱讀指導手冊中學會將東西整理就緒。
15、為孩子訂定生活常規。
16、教孩子基本的急救方法——急救和意外預防技巧還能幫助你的孩子有處理緊急情況的信心。 17、盡可能回答孩子的問題。
18、遵守諾言——對孩子來說,遵守諾言也是愛和關懷的高度表現。在孩子眼中看來,不遵守諾言就 說謊,就是不愛他。
19、教孩子基本的烹飪技巧。
20、鼓勵孩子讚美他人。
21、鼓勵孩子參加團體活動。
22、鼓勵孩子問問題——問問題需要有勇氣、積極的自尊和自信,幫助孩子獲得知識和改進學業成績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勵孩子問問題。
23、為自己發光——鼓勵孩子走自己的路。
24、讓孩子學會祈禱。
25、盡可能告訴孩子你這樣做的理由。
26、儘量參加學校的家長會。
27、告訴孩子他的“當年勇”。
28、讓孩子教你一些“新”事物——給孩子機會,讓他教你一些他知道而你不知道的“新”事物,這將令他神采飛揚。
29、教導孩子如何“迷途知返”——教孩子萬一迷路了,該如何“迷途知返”。首先告訴孩子務必要留在原地不要隨意走動。訓練孩子說:“我迷路了,你可以幫助我嗎?”。教孩子如何找出自己的位置,以及教孩子看地圖的技巧。
30、幫助孩子學會如何面對拒絕——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相同的品味、好惡、觀念、價值觀或者作風。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也許有些人和你的孩子一拍即合,有些人則不然。
31、讓孩子學會“給予”——讓孩子知道給予不是對不如已者的施捨,而是一種愛與關懷的表達。讓孩子知道為需要幫助的人服務也是一種禮物。
32、準備兩枚應急的銅板打電話——一個擁有兩枚應急的銅板打電話的小孩,是一個能扭轉劣勢,轉危為安的孩子;一個知道自己應該何時以及向誰求救的孩子,是一個不會孤單和恐懼的孩子! 33、鼓勵孩子背誦文章——其實,背誦詩篇、名言警句或成語可以幫你的孩子留意語文文字的結構和使用方式。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比較喜愛舞文弄墨,而且在語文方面也會有較高才能。
34、給孩子探索這個世界的自由。
35、教導孩子學會如何自我保護。
36、鼓勵孩子結交可信賴的大朋友——鼓勵你的孩子和他的祖父母、叔、伯、阿姨,建立良好的關係,讓這些親人成為孩子可信賴的大朋友。
37、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別人。
38、不做無益的恐嚇威脅——如果你說:“假如你這麼做,爸爸會打你P股”,在孩子惡劣的行為發生後,卻沒有懲罰,這就是無益的威脅恐嚇。沒有言出必行的話,會讓孩子認為,“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相信爸爸在說真話。”
39、幫助孩子預作準備——信心、自尊,是給“預作準備”的孩子,也就是準備就緒去迎接挑戰的孩子,以及知道“爸媽非常尊重我,幫助我為第一次的經驗預作準備,我不需去害怕面對這些新事物。爸媽都認為我可以處理這個情況,所以我當然可以。”
40、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面對失敗。
41、讓孩子擁有一個帳戶。
42、和孩子一起嘗試新事物。
43、孩子闖禍了,讓他自己善後。
44、與孩子分享你的希望。
45、和他談談關於“性”的事。 這可是我們中國人最難以啟齒的喲.
46、給孩子一份值得永存的遺產,不一定是金錢。
47、教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48、重視孩子的新發現。
49、讓孩子養寵物。
50、勇於向孩子說“對不起”。
51、讓孩子擁有意外的驚喜。
52、緊抱孩子,告訴他“我愛你”。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81426&prev=82442&next=80672&l=f&fid=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