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寶/桂格營養中心
咀嚼能力差,對於寶寶未來的進食習慣、營養吸收以及牙齒發育都會有影響,因此,家長從4個月大開始,就要特別注意寶寶咀嚼能力的訓練。很多人以為,寶寶與生俱來就有吞咽、咀嚼的能力,所以時候到了自然就會吃東西,應該不需要特別注意什麼,其實,這樣的觀念不完全正確。Chapter 1:咀嚼的重要性
寶寶從一出生後,就有尋覓乳頭及吸吮的本能,一旦吸入母奶之後,寶寶就會進行吞嚥奶水的反射動作,而且隨著月齡的增加,吞嚥能力會越來越協調且進步。
咀嚼能力需要漸進發展
但是咀嚼能力的完成,是需要舌頭、口腔、牙齒、臉部肌肉、嘴唇等配合,才能順利將口腔裡的食物磨碎或咬碎,進而吃下肚子。所以,咀嚼能力是寶寶整個口腔動作長時間且經常的練習使用,才能達到良好的能力,如果家長沒有積極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並忽略提供各個階段不同的副食品,等寶寶過了1歲之後,家長就會發現寶寶因為沒有良好的咀嚼能力,而無法咀嚼較粗或較硬的食物,有可能造成營養不均衡、挑食、吞嚥困難等問題。
Chapter 2:口腔動作的發展&咀嚼訓練(月齡:4~6個月)
發展狀況4個月大以後,寶寶的吸吮及吞嚥液體食物的動作已成熟,可以順利喝進奶類食物,而不容易流出來。
此階段開始,寶寶的舌頭也變得較靈活,他會嘗試利用舌頭及口腔的動作,將嘴中的糊狀食物或果汁進行吞嚥,不過,動作還不是很協調,有時會把食物推了出來或是只吃進去少量的食物。
訓練重點
* 建議從4個月大開始(如果有過敏體質可從6個月大開始),媽媽就要開始給予寶寶糊狀或泥狀等奶類之外的食物,讓寶寶有機會訓練口腔的動作。
* 為了配合寶寶的嘴巴大小,建議媽媽使用小型、材質安全且較淺的湯匙來餵食。
* 剛開始寶寶或多或少會將食物頂出或吐出,媽媽不用灰心,也不要太心急,只要每天嘗試就會發現寶寶吃進食物的機率越來越高。
* 果汁或菜湯類的食物,媽媽可以用小湯匙來餵食。
* 到了6個月大左右,媽媽可以準備一些小牙餅,讓寶寶自行抓握、塞進口中,幫助寶寶訓練手眼協調的能力。*副食品形態:流質或半流質。副食品建議:米麥粉糊、蘋果泥、果汁、菜湯、合適的牙餅等。
月齡:7~9個月
發展狀況大約到了7個月大,寶寶也開始長牙了,此時期寶寶咀嚼及吞嚥的能力會較前一個階段更進步,寶寶會嘗試以牙床進行上下咀嚼食物的動作,而且,寶寶主動進食的欲望也會增強,有時看到別人在吃東西,他也會做出想要嚐一嚐的表情。
訓練重點
* 媽媽可以提供更為多樣化的副食品,並讓副食品的形狀較4~6個月大時更硬或更濃稠些。
* 提供寶寶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以培養寶寶的咀嚼能力,並能促進牙齒的萌發。
* 媽媽除了餵寶寶吃食物之外,如果寶寶已長牙,也能夠提供寶寶一些自己手拿的食物,例如水果條或小吐司。
* 因為長牙,寶寶可能會覺得不舒服,建議媽媽準備幾個不同感覺的固齒器,除了可以讓寶寶磨磨牙之外,也能幫助咀嚼能力的發展。不過,使用時務必要注意固齒器的清潔。
副食品形態
半流質或半固體。
副食品建議
菜泥、較粗的果泥、水果條、麵包片、豆腐與稀飯等。
月齡:10~12個月
發展狀況
寶寶已經長出4~6顆牙,咀嚼能力及口腔動作更加協調,寶寶會嘗試先咬碎或咬斷食物,再進行簡單咀嚼的動作。此階段開始,寶寶能否好好的咀嚼食物,對於牙齒的發育也有影響,適當的咀嚼,可以刺激乳牙的生長,增進下頜、臉部肌肉的發育,同時,也能使寶寶透過副食品得到身體健康需要的營養。
訓練重點
* 寶寶的副食品已漸進到成人化的階段,不過,原則上,不易消化或太油膩的食物還是不適合讓寶寶吃。
* 可以選擇成人化的食物中,較軟、較易咀嚼的食物。
* 除了大人幫忙餵食之外,也可以培養寶寶自己進食的能力,媽媽不妨為寶寶另外準備一個防水圍兜以及一支適合抓握的小湯匙,讓寶寶自己也舀食物來吃,這樣還能訓練寶寶手眼協調的能力以及自理能力。
* 三餐漸進改以副食品為主,牛奶為輔,一天約提供三~四次副食品,二次的牛奶。
* 開始訓練寶寶改用水杯喝水,最初可先用裝有吸管的水杯,慢慢再改為一般的鴨嘴杯。
副食品形態半固體或固體。
副食品建議
軟麵條、蔬菜粥、肉粥、肉泥、蒸蛋與煮爛青菜等。
月齡:12個月以上
發展狀況
過了1歲,寶寶已經慢慢可以處理成人化的食物,同時越來越善於利用牙齒,另外,這個階段寶寶也有不錯的模仿能力,家長不妨常常做示範動作,提醒寶寶要把食物咬一咬、嚼一嚼,讓寶寶能夠順利轉換到一般的正餐食物。
訓練重點
* 提供給寶寶長條的水果、煮過的蔬菜段或稍硬的餅乾,讓寶寶習慣吃固體的食物。
* 只要寶寶願意,可以提供大人化的食物給他,不過,還是要觀察一下寶寶的消化吸收反應。
* 大概到寶寶1歲半左右就能完全提供和大人一樣的食物,只是有些食物需要幫寶寶切成合適的大小或塊狀,但不要切得太細。
* 提供寶寶比較容易舀或抓握的食物,最好讓寶寶學習自己進食。
* 平時可提供寶寶一些訓練或刺激口腔動作的玩具,例如小喇叭、哨子等,也可以教寶寶吹紙片、泡泡等。
副食品形態
固體為主。
副食品建議可給予易消化的六大類食物。例如魚肉、白飯、切成段青菜、切成塊水果。
Chapter 3 優缺點
訓練咀嚼能力的好處
1.讓寶寶順利從副食品慢慢轉為成人化的食物。
2.有利於腸胃功能的發育。
3.有利於寶寶的營養吸收。
4.有助於牙齒的發育及排列。
5.有助於臉部、口腔肌肉的生長。
6.舌頭、嘴唇等口腔器官的靈活度,會影響未來說話的發展。
7.練習自己進食的過程中,也提高了手眼協調的能力。
阻礙咀嚼發展的錯誤做法
* 沒有把握副食品關鍵期:寶寶學習咀嚼、吞嚥動作的關鍵時期就在於4~12個月大。家長給予寶寶副食品的時間,最慢不要超過6個月大,家長就必須添加適當副食品,否則可能會影響寶寶咀嚼的發展。
* 把食物烹煮的太軟爛:即使是大寶寶,有些家長仍認為他沒有良好的咀嚼能力,因此,只提供稀飯或煮爛的青菜、肉類,而讓寶寶沒有機會嘗試需要咀嚼的食物。
* 主副食需要調整:寶寶大約10個月大開始,主食就要調整為以副食品為主,牛奶為輔,讓寶寶有足夠訓練咀嚼的機會。
引用:http://www.quaker.com.tw/baby_page.asp?unit=7&asn=55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0698&prev=10715&next=10682&l=f&fid=28
******************************************************************************
訓練吞嚥咀嚼有法寶
2012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文/李藹芬】
為了讓bobo的語言能力有更好的發展,千萬不能忽略副食品的餵食,除了有助於營養攝取,同時,對其口腔、臉部肌肉的發育及說話能力都有幫助!請媽媽善用餵食工具,讓bobo的吞嚥、咀嚼能力得到充分練習而更加熟練。
1.四階段喝水訓練杯
配合bobo的成長以及喝水習慣,設計適合四階段進階學習的喝水杯:
從練習握住手把的奶嘴杯→練習戒除奶嘴的鴨嘴杯→練習用寬口杯子喝水的寬口杯→練習用吸管喝的吸管杯。
每款都有符合寶寶人體工學的握把、可隨寶寶學習階段替換上蓋、全系列防漏水等特點外,吸管杯的One-Touch方便設計,讓媽咪們可簡易操作,輕鬆上手。全系列商品為日本原裝,品質和設計感兼具的水杯,是為寶寶選購喝水訓練杯的最好選擇!
2.
學習撈麵叉子
讓寶寶練習吃麵可訓練兩頰肌肉的施力及吞嚥,但滑溜溜的麵條並不易抓牢,為了讓吃麵成為一件愉悅的事,研發出叉子前端呈鋸齒狀,柔軟並彈性材質,能讓各式形狀麵條都不易滑落。握把處的防滑設計使用時拿得更穩,是會讓寶寶愛上吃麵的叉子喔!
3.Baby Label 優質攜帶式圍兜
擔心寶寶吃得髒兮兮而不願意讓他自己吃嗎?就讓優質攜帶式圍兜解決這份擔憂。適合寶寶六個月大到三歲左右使用,頸口的素材柔軟,設計符合寶寶頸部曲線的形狀,長度可配合寶寶的成長分三階段調整。口袋既是圍兜,也是收納盒,拆下就可輕巧地收納折好的圍兜、湯匙與餐叉等。有髒污只要輕輕擦拭或水
洗,即可保持乾淨。
4.學習叉匙組
應用湯匙餵寶寶吃副食品,避免延遲其轉換到以固體食物為主食的時間。為了讓寶寶習慣湯匙餵食方式,並進階到練習使用叉子進食(不會將湯匙前端太深入口中時),可使用具有以下特色的學習叉匙組:
●配合寶寶的嘴巴,一湯匙的量剛好是一口。
●湯匙的角度最適於幼兒進食,便於寶寶自行叉取食物的叉子。
●有防止幼兒將叉子過於深入口中的設計。
●叉子無正反面之分,不需選擇握的方式和叉取食物的方法。
●尺寸的大小完全配合幼兒的小手,適當的粗細與長度讓幼兒可靈活使用。
●採用便於抓緊不易滑手的材質。
●此圓球能促進孩子手指的抓握能力,可防止叉子滑入器皿中。
5
燉粥調理杯(電子鍋專用)
製作寶寶副食品時,粥品是很多媽媽的首要選擇!但寶寶一次只吃一點,且不知味道是否合其胃口,往往讓媽媽煩惱不知該如何煮粥。此產品為電子鍋專用的燉粥調理杯,不銹鋼材質,耐熱耐摔,輕鬆就能煮出滑軟通熟的稀飯。只要在煮飯的同時,即可熬出好吃的離乳食稀飯(依熬稀飯時,米跟水的比例不同,
可煮出10倍、7倍、5倍粥),且容量適合寶寶一餐吃完。具有洗米、壓碎稀飯的濾網設計,杯蓋附有雙耳,便於自電鍋取出稀飯;量匙尾端似刮刀的設計,便於壓碎稀飯。
6
Baby Label 優質餐具分段訓練套裝組
從大人餵食的離乳食期,到可以自己進食的幼兒食期,為了協助寶寶面對好多「第一次」,也配合寶寶不同成長階段,研發出兩階段訓練的餐具,並設計成適合各種月齡的使用形狀。
Step 1
優質學習餐具:適用5個月大的寶寶,做為寶寶第一次的餐具,包含磨碎食物&推撥食物用的餵食匙、離乳匙餐具、初學餐叉與初學碗。
Step
2
優質訓練餐具:適用12個月大的寶寶,協助寶寶進食的各種功能設計,包含飯碗、深碟、牛奶杯、餵食碟以及學用匙叉。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9897&prev=9904&next=9885&l=f&fid=28
*******************************************************************************
小野蠻人學會自己吃飯
寶寶在1歲左右學會握湯匙後,大約要到5歲之後,才能像成人一樣熟練地操控筷子,學會吃飯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就是因為大人低估了「學吃飯」的困難度,常錯失主動教導孩子進食技巧、及早養成習慣的重要學習時機,因此仍有一些4、5歲大的孩子,還非常仰賴餵食。先了解孩子的特質,再來對症下藥,相信孩子的天真活潑就能變成吃飯時間的一大樂趣了。
我最大,小野蠻人時代
1~3歲的孩子靠著自己的力量,學會走路、學會跑又能跳,他們的活力正旺盛,慢慢地離開黏著媽媽的生活型態,他們逐漸擁有控制自己的各項生活能力,開始嚐試以自己的方式操控這些新能力,吃飯就是一個好例子。
他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吃自己想吃的食物,因此,要孩子呈現安靜10分鐘乖乖吃飯的景象,是需要經歷一個混亂的歷程的;爸媽對這些「小野蠻人」的態度,需重在相信他們、肯定他們,並給予一個支持學習的環境,孩子自主意願的萌芽也就是訓練自理能力的最佳時機。
髒亂背後,學習力正在萌芽
1歲多的孩子已經會抓握湯匙,但是要把食物送進嘴裡,卻像是表演特技一樣有相當的難度,他們會吃的髒兮兮,還用手抓取食物,好幫助他們品嘗到美味──更重要的是,這些動作是由他們自己完成,而不是由爸媽送到嘴巴裡。
在這發展的時點上,孩子吃得亂七八糟是可以被縱容的,重點在於學習動作的協調與控制湯匙的方向。孩子喜歡自己吃飯,因此爸媽需要很多的耐性,給予較多的時間,讓孩子「玩」餐具,一味的求快反而剝奪孩子學習的契機。
堅持,是自主力的開始
2歲的孩子比較會操控湯匙,也吃得下碗裡大部分的食物,但是開始很有主見,會堅持一定要用某個方式吃特定的食物,例如,堅持吃同一個形狀或顏色的食物,一定要用某個碗筷,或者桌椅一定要擺某種方式,否則就會生氣不吃,爸媽順著他們的「怪癖」,隨意的態度反而能增加孩子的自信,讓吃飯這件事情順利進行。
均衡飲食,健康力讓孩子茁壯
3歲孩子進餐的能力成熟多了,手腕控制靈活,能自如的操作湯匙,所以他們開始喜歡挑戰叉子或筷子的運用,雖然還是會弄得四周一團髒,但是較需擔心的問題變成了偏食,孩子可以吃的食物種類變地多元,可能開始抗拒某些蔬菜或偏愛某種肉類,此時爸媽要特別用心在食材的挑選與烹調方式的改變,不需要堅持讓孩子吃下討厭的食材,或禁止他愛吃的某樣食物。
依據Erikson的心理發展理論來說,這年齡層的任務正是發展自主性格的關鍵時期,爸媽對孩子的態度需正面給予肯定與鼓勵,否定與拒絕或一再的制止,可能將造就了孩子自我懷疑的性格危機。
4Tips 輕鬆進食最有味
Tip1:擺桌周到,養成進餐好習慣
選購一張高度適當的安全餐椅,地板鋪上報紙,桌面鋪上餐墊,幼兒餐具可購買深度較淺、有握把的塑膠材質碗盤,湯匙口扁平而好抓握;再準備一塊擦手巾,避免衣服成了隨手擦的抹布,圍著餐巾或穿著舊或不怕髒的衣服。
進食先以以容易勺起的食物類型為主,如:米飯、小塊狀食物等;讓孩子一手握住餐碗的把手,避免餐碗移動或任意抓握,另一手則引導他握住湯匙。父母坐在孩子對面,用手支撐孩子握湯匙的手腕(請注意:不是幫孩子握住湯匙),並特別注意孩子的手腕方向,調整孩子的手腕讓湯匙口方向保持向上,避免食物溢出,並導引湯匙路線,讓食物可以順利送入孩子口中。
Tip2:烹煮多元,不動氣解決親子爭執
同樣的食材用不同的煮法會有不同的風味,例如,紅蘿蔔、菠菜等對大人而言有必需攝取的理由,但孩子可能就是不愛炒蘿蔔蛋的味道,可以改成紅燒或咖哩去苦味;而孩子不愛菠菜,可能是因為太長、有土味,換成打碎煮湯或切小段水煮等。先了解孩子對食物偏執的原因,不需跟孩子鬥氣就能順利解決問題。
Tip3:堅持原則,了解餐桌規則
進食能力的養成需要「及早醞釀」;孩子8~9個月大、能夠獨坐時,就可以添置幼兒餐椅,每天固定在餐椅上餵食副食品;3歲開始慢慢訓練坐在大餐桌,養成全家一起開動的習慣,也可將餵食時間配合大人的用餐時間,讓孩子有機會感受用餐的氣氛與禮儀。如果爸媽希望孩子一定要吃完飯才能離開座位,那就要堅持到底:沒吃完飯就想看電視,就不能吃點心或不能出去散步。
Tip4:和諧進餐,吃飯別配電視
吃飯時間不要責罵孩子,談談自己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的有趣事情或笑話。而當孩子能順利主動的進食,並把飯吃完時,也不忘即時鼓勵與稱讚喔!另外,輕柔的音樂可以舒緩情緒,但是可不要全家圍繞著嘈雜的電視,以培養孩子一次只專心做一件事情的習慣。
【本文出自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雜誌》】
作者:學前教育雜誌編輯部
資料來源http://parent.kimy.com.tw/new/article.aspx?id=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