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家有快樂好寶寶

總是覺得寶寶愛哭嗎?還是容易緊張?或是翻臉比翻書快呢?這些情緒的變化讓生活添增了許多色彩,但若是處理不當,可能就會讓每天的生活都蒙上一層灰。

【文/林佩蓉;採訪諮詢/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兼任講師高麗芷‧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金瑞芝;林口長庚醫院職能治療師林敏菁;參考資料/《破解孩子的情緒密碼》信誼出版社】

總是覺得寶寶愛哭嗎?還是容易緊張?或是翻臉比翻書快呢?這些情緒的變化讓生活添增了許多色彩,但若是處理不當,可能就會讓每天的生活都蒙上一層灰。別看孩子還小,就認為他應該不會有什麼情緒問題,其實在3歲以前,孩子大多以自我為中心,若是情緒上有什麼變化,他就會很直接的表現出來,也因此,有許多新手父母常會搞不定寶寶,最後就演變成「親子大戰」。其實,只要能夠充分了解寶寶想要表達的情緒,掌握處理的關鍵原則,相信家中也就能出現健康快樂的好寶寶喔!

我不是愛哭鬧.8種常見的情緒困擾

分離焦慮~我的媽媽不見了!

嬰幼兒分離焦慮的行為表現,以黏人最常見。一定要媽媽的陪伴,跟在媽媽身邊,或是媽媽必須在視線之內,否則就會感到強烈不安,哭鬧地非常嚴重。大一點的孩子會透過拒絕參與某些活動來表現分離焦慮:不願意上學、不想去保母家等等。較嚴重的情況可能會有頭痛、肚子痛、哭到嘔吐等狀況出現。

生氣~這個是我的!

多數的寶寶在生氣時,可能表現出緊咬牙根、緊閉雙唇、臉漲紅及肌肉緊繃、尖叫、哭泣、踢、打或是咬。寶寶一旦生氣可能就會變得無法控制自己,他必須經過學習才有辦法了解,應該如何處理自己生氣的情緒。而生氣的情緒也可能是從懊惱、羞愧、緊張等情緒,所轉換延伸而產生的。

害怕~那是什麼聲音!

害怕是所有生物的本能,是為繼續存活為目的最重要的反應。寶寶表達害怕的方式可能會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臉色變得蒼白、冒冷汗等等。只要害怕的警訊傳到全身,體內就會開始分泌荷爾蒙,以面對可能遇到的危險。當寶寶發出了害怕的訊號,他尚未能自己處理前,就是希望爸媽來解救他的時候了!

難過~我的氣球飛走了!

寶寶難過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餓了沒人理、身體疼痛不舒服,或者最愛的東西不見了。他們表現難過的方式,可能會出現低頭、皺眉、癟嘴、掉眼淚等;大一點的寶寶也可能會因為難過而看什麼都不順眼,而出現搞破壞的行為。當寶寶出現難過而哭泣時,當爸媽的你,千萬別想著要馬上「止哭」喔!

煩躁~媽媽,好了沒?

有些寶寶很容易「發脾氣」,尤其在等待的過程中,常常需要大人「立即」回應,否則就會出現生氣不耐煩的表現。這樣的狀況可能讓家長困擾不已,但多數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是受到爸媽或照顧者的影響。

吃醋~我不要媽媽抱妹妹!

因為有「愛」,所以會有吃醋的感覺,因為寶寶很愛媽媽,對媽媽產生了依戀,自然而然就不希望有「其他人」的介入。這樣的感覺需要爸媽介入來幫寶寶調適,協助他了解並建立手足情誼。

害羞~我不想說HELLO!

面對陌生人時總是感到害羞的孩子,除了天生氣質使然,也可能與爸媽的教養方式有關。爸媽是否藉由多次與陌生人接觸的機會,去教導孩子如何觀察並逐漸接受、認識對方,這是讓天生害羞的孩子,不再躲躲藏藏的關鍵。

開心~唱歌跳舞好快樂喔!

也許您正納悶著,「開心」的情緒為什麼還需要處理?其實,在寶寶產生開心、快樂、興奮等正向的情緒時,爸媽的反應也是很重要的。建議家長強化這些情緒,讓寶寶知道可以適當的表現出正向情緒。


資料來源http://www.howmama.com.tw/b118/t7466/








******************************************************************************

5個方法,教出快樂寶貝

你的孩子是什麼顏色?我們問的不是他穿的衣服,而是他的內心色彩,現代的孩子憂鬱指數越來越高,讓人擔憂!如果你不希望孩子的未來是藍色的(blue),那麼從小開始,請給他一個彩色、快樂的童年。
對於教育議題相當關心的國立陽明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洪蘭表示,幼兒時期,孩子性格、生活習慣、行為舉止的奠定非常重要,一個快樂、開朗的孩子,未來就會朝著好的方向慢慢長大,如同走在一條鋪直線的鐵軌上;相對的,一個從小就學習各種負面經驗的孩子,因為沒有良好的學習模式及環境,長大之後就可能會有憂鬱、暴力、不負責任等等行為出現,走向扭曲的人生道路。

洪蘭教授也提出了許多從小教育子女的技巧,希望父母親們能從中找到育兒的方向。想要讓孩子遠離憂鬱,擁有快樂的童年,那麼請跟著我們一起審視你的教育方式是否對了?
◆方法1:不要讓電視教壞小孩
很多父母把電視當成保母,只要孩子看電視可以不吵鬧,就放任他去觀看各種電視節目,因此,孩子很小就有機會接觸暴力、色情、惡作劇、自殺等訊息,猶如一塊吸水海綿的孩子,就會吸收超乎大人想像的錯誤經驗。
為孩子挑選合適的節目,陪伴他看電視,如果看到壞的行為時,就應該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等孩子更大能夠識字之後,可考慮教孩子只看報紙,不要看電視。
◆方法2:從小教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有些事情大一點再教不遲,於是孩子東西亂放、沒大沒小、不知保持清潔習慣等等;或是父母什麼事都幫孩子做好,孩子只會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凡事依賴父母。
生活習慣必須從小開始教育,當父母看見不對的事情就要立即指正,孩子就會馬上學到對的經驗,例如物歸原位、說話禮儀、保持衛生習慣等。洪蘭教授強調,白天如果孩子交由保母或傭人照顧,到了晚上一定要將孩子帶在身邊,不可以24小時都把孩子交給別人,因為保母或傭人是負責照顧孩子,而不是教育你的孩子。
◆方法3:欣賞孩子的長處,不要挑缺點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長處,有的擅長畫畫、有的擅長人際關係,父母不要人云亦云,看見別的孩子什麼比較好,就逼著自己的孩子去學習;此外,不要老是挑剔孩子的毛病,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覺得父母處處找麻煩。
當孩子做對的事情時,父母應該給予當下的肯定,平時不需要虛情假意的過度讚美。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應該讓孩子朝著興趣及長項去發展,未來才能成為有自信心且快樂的人。
◆方法4:三歲不是定終身,教育是一輩子
當父母聽到育兒專家說「三歲定終身」,於是便買來各式昂貴玩具、書籍,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甚至有的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規劃學美語、參加智能啟發課程等等;或是看見別人家孩子說話比較早,就嚇得拚命教孩子說話,深怕孩子趕不上別人。
洪蘭教授強調,教育是一輩子的,如果父母以為「三歲就定終身」,難道認為過了三歲就不需要再教育孩子嗎?其實所謂「三歲定終身」,是希望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學習是從一出生就開始的。三歲前的嬰幼兒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愛與關懷。
◆方法5:完美主義讓孩子更憂鬱
有的父母會說,我的孩子真的很聰明,他只是不用心,我應該督促他做得更好;或是認為家庭經濟許可,就應該讓他學音樂、學舞蹈,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他未來過得更好。為了追求完美,父母與孩子不停地承受學習的壓力。此外,有些時候也可能孩子本身是完美主義的性格,從小就嚴格自我要求,競爭心強,無法接受失敗。
請父母改掉完美主義的迷思,如果孩子不快樂,必須朝著父母的目標前進,而不是找到自己的興趣,再多的優秀換來都是痛苦的生活。

「一對父母細心栽培孩子成了優秀的人才,可是最後這個完美主義的孩子卻選擇了自殺,孕育多年的生命從此消失,失去孩子的父母,除了傷痛,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洪蘭教授身邊朋友的真實故事,她希望所有的父母在培育孩子的同時,經常停下腳步想一想,這樣孩子是快樂的嗎?我要求的會不會太多?我自己做得到嗎?
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怎麼收獲就要怎麼栽。從嬰幼兒階段就與孩子保持親密的接觸及良好的溝通習慣,這就是孩子成長最需要的情緒營養素,擁有父母關愛的孩子,人格發育才會健全,未來才可以拿出樂觀、自信的態度,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層層挑戰。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75&prev=176&next=74&l=f&fid=10






*****************************************************************************
父母看招-親長基本觀念
●別把恐懼的情緒帶給孩子
  1. 無論處於任何環境,需教導孩子時時保持警覺,但不要做過多的描述來恐嚇孩子,使孩子心生恐懼,凡事畏縮。
  2. 沒有必要教導孩子去懷疑每一個人,如此的教導方式,容易令孩子不知所措,以致完全不相信任何人。
  3. 教導孩子合理的懷疑,並依證據來判斷事情的真象;凡事小心謹慎,便能讓發生不幸的機率減至最低。
  4. 伺機和孩子討論「安全」問題,但不造成孩子的恐懼。
●「用心」護衛
  1. 平日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當孩子遭遇任何情況時,才能在聊天或親子懇談時,察覺孩子是否有異樣。
  2. 要做孩願意傾訴的對象。當孩子表達內心的焦慮恐懼時,要耐心聆聽並了解為何會有這樣的感覺。
  3. 不要忽視孩子情緒或行為習慣的改變。如果察覺有不同的表現,盡快與孩子溝通,詢問是否曾有特殊的遭遇。
  4. 隨時做好心理準備,當孩子向您求助時,立即伸出援手。
●機會教育勝於嘮叨說教
  1. 父母應孩子的個性差異,作隨機教學,適時對孩子進行性侵害防治的教育。
  2. 和孩子談話時,應鼓勵孩子表達不同的意見,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3. 父母應教導孩子若有人以威嚇的口氣來威脅他,不要因為害,而不敢將受到性侵害的事告知父母。
  4. 父母應教導孩子,即使是大人也可能做出傷害他的事,因此不用凡事都順從大人。
  5. 父母親應時提醒孩子活用已學會的安全技能。因為孩子如果只知道應該如何做,卻沒有親自做過,那麼便失去「教導」的意義了。
  6. 用孩子所能了解的觀念及用語,來教導孩子。
●教孩子面對陌生人應有的警覺意識
  1. 告訴孩子,陌生人也包括權威人士,有些歹徒還會扮成老師、警察,來誘騙小朋友。
  2. 教導孩子不可接受陌生人的禮物和邀約,如:給你錢、玩具、飲料、小狗或看電影、去動物園…….。
  3. 讓孩子知道,大人很少需要小孩子幫忙。當陌生人請求協助時,找認識的大人幫忙,否則不要答應任何陌生人的請求。
  4. 陌生人問路時,請他去問其他大人,絕對不可以和陌生人一起去。
  5. 教導孩子,一個人在家時,接到陌生人電話,千萬不可讓他知道自己單獨在家,告訴他爸媽有事在忙,請稍後再撥。
●教孩子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1. 教導孩子,他有權力拒絕別人。
  2. 教導孩子要做自己身體的主人,不要讓別人侵犯,也不可以侵犯別人的身體。
  3. 教導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身體,即使是很親密的人撫摸他的身體或私處,也要勇敢說出來。
  4. 告訴孩子「舒服的碰觸」是帶給他安全感、溫馨、被愛及被照顧的感覺,而「不舒服的碰觸」帶給他很討厭、奇怪、不受尊重、不愉快、受到惡意侵犯的感覺。
  5. 告訴孩子,大多數大人都會愛護他,但有些大人會運用欺騙、威脅、利誘或假裝關心的方式,強迫接觸他的身體。此時,要趕快離開或告訴可相信的大人。
● 糾正性侵害的錯誤觀念
  1. 不只是穿著暴露的年輕女子才會受到性侵害,從六月大的嬰兒到七十歲的老都有可能是被害人。所以,無論是幼齡兒童或是學齡兒童都可能受到性侵害的威脅。
  2. 受到性侵害的並不限於小女孩,小男孩同樣有可能受到性侵害,所以對小男孩一樣要灌輸、教導正確的性侵害防治觀念。
  3. 對孩童進行性侵害的並非都是陌生人。有可能是我們熟識的親友。
  4. 無論何種教育、社會地位的人士都有可能瞬間變成吃掉小羊的大野狼,並不一定僅限於社會的低下階層。
  5. 加害人並不都是行為怪異或精神有問題的人,就因為有些加害人平日的表現太過正常,反而容易讓人失去戒心,使人逐步踏入「野狼就在你身邊」的陷阱裡。
  6. 許多父母以為將子孩放在家中絕對萬無一失,但許多加害人往往趁著孩童獨自在家的時刻,進行性侵害。
  7. 性侵害不一定是以暴力的手段來達到目的,有時歹徒會以欺騙、偽裝、威脅利誘的方法使孩子就範。
  8. 大部分的性侵害都是加害人長時間的「預謀事件」,而非臨時起意的「突發狀況」。
  9. 性侵害並不一定發生在深夜或暗巷中,無論任何時間、地點,都有可能發生,電梯、住宅、公園及校園都有可能發生。
● 危機處理原則
  1. 當孩子遭受性侵害事件時,最需要的是大人支持的態度。
  2. 兒童不會編造性侵害的故事,父母應相信孩子所說的話。
  3. 發現孩子受到性侵害時,不要過度自責,先穩定自己的情緒,才有能力呵護孩子。
  4. 身為大人對遭受性侵害的兒童,不只是給予情緒支持,更應告訴孩子發生性侵害不是他(她)的錯。
  5. 千萬別在孩子面前表達憤怒,孩子往往會誤以為大人在生他的氣。
  6. 向遭受性侵害的兒童保證他(她)很安全,不會再受到傷害。
  7. 請教專業人員該如何幫助孩子說出他(她)的感受、疑惑和害怕。
父母應替遭受性侵害的兒童尋求專業協助。性侵害防治中心設有專業的社工人員可幫助孩子及家長,也可提供警察、醫院及法律方面的諮詢協助。
~轉載自內政部~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3_2.asp







*****************************************************************************
父母拆招-親長教育面面觀
●孩子的年齡、能力及理解力不同,所以便有不同的學習特質。此時,需充分了解這些特質,運用不同的教導秘訣,使孩子學習「快速又有效率」。
  1. 以說故事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安全技能,可以引發小朋友高度的興趣,讓小朋水從故事中,得到啟示。但是,學齡前兒童無法一次記得很多訊息,教導時,應重複閱讀或一次只讀幾頁。
  2. 以扮演玩偶的方式演出好、壞兩種行為,讓孩子發表觀看玩偶後的看法,然後從旁指導小朋友正確的觀念。
  3. 利用兩個或木偶擁抱,示範、演練「好」的撫摸和不好的撫摸,例如:輕輕拍打娃娃或木偶是一種好的撫摸,拳打腳踢或推擠則是「不好」的撫摸。
  4. 將各種不同的安全技能,編成有趣歌曲、口號、詩和俏皮話來教導子孩,共融入日常作息中陪他們吟唱。
  5. 選擇具有安全教育性質的卡通影片及兒童節目,陪孩子一起觀賞並做討論,趁機向孩子做機會教育。
  6. 利用錄影帶、錄音帶、和書籍來教導孩子正確的安全資訊。
  7. 教導孩子利用「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練習對大人設限,例如:教孩子說:「我現在不想親親!」或者「我不想坐你的腿上!」
  8. 以「遊戲」的方式來教導學齡前兒童,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9. 利用畫圖,來比較安全或不安全的行為,或畫下安全路線。
  10. 從與孩子遊戲的互動中,模擬一些事實情境,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例如:從玩具電話的使用中,孩子可以學習如何背下家中或父母公司電話、以110求救電話或080-000600「全國保護您專線」。
  11. 利用外出辦事的實際情境,模擬各種狀況,伺機教導小朋友。例如:需獨自進入公廁或電梯時,小朋友應注意哪些事,才能確保自己的安全。
  12. 父母可以講述相關的例子,讓孩子直接比較自己和例子中孩子的行為。
  13. 以「如果遇到……..的時候,你要怎麼辦?」的討論方式,來教導小學生,藉此訓練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真的面臨危險時,能處變不驚。
  14. 利用「討論」的方式,教導孩子不管是陌生人或是認識的人誘惑你或威脅你,鼓勵孩子要誠實的告訴相信的大人。 。
父母設計安全教育練習時,應包括觀念澄清,提示其他解決方法及選擇最好的方法等三步驟
~轉載自內政部~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3_3.asp






***********************************************************************

培養出快樂小孩12招

有些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
我們在整合專家意見後,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和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
2.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
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
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 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 。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90&prev=391&next=389&l=f&fid=10






************************************************************************

快樂的十五個習慣

心靈健康/日本暢銷醫界作家,現今九十七歲,仍活躍於診療工作的日野原重明。其蓬勃朝氣本於對他人的細心關懷、不輕易向疾病低頭、不因忙碌的工作而心生氣餒、從天天發生的事件中悟出樂趣。其人生如此智慧圓融的原點,就蘊藏在他的一顆心與生活習慣裡。
  • 2012-06-13 康健雜誌    文/日野原重明
從一九七五年開始,日野原一直在提倡,「自己的健康自己捍衛」的運動。他仔細研究一下有哪些習慣對自己有好處,既然知道有好處,就要養成「毫不遲疑、當下實行」的行動力。
攝取品質不佳的食物、食用過多鹽分、抽菸、過量飲酒、食用太多動物性脂肪、黃綠葉菜類攝取太少、運動不足……,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小壞習慣,日野原建議,若能夠及早轉個方向,待年長或年老之時,便不會染上所謂的「成人病」。
也就是說,許多疾病都是長年以來的壞習慣所造成的。
日野原向來認為「成人病」之名,應該更改為較具行動力、自發力的「習慣病」才對(英語為life style related disease)。經過了他二十年的倡導,日本終於在平成八年(一九九六年),更名為「生活習慣病」。
活力充沛又樂在生活的日野原,唯一感到驕傲的健康祕訣,就是他的好習慣。這些歷經九十年所培養、持續不斷的好習慣,時至今日,仍是他的無價之寶。 這些寶物包括了以下十五個習慣:
習慣1 心中永保愛。
日野原之所以充滿活力,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愛存在於心中。他向來相信喜悅或歡樂只要有人分享,快樂的程度就會更加擴大。更喜樂的生命,必須包含更多的愛。
聯旭廣告公司總經理陳玲玲分析,她高齡九十九歲仙逝的外公之所以能長壽,是因為長年在碧草如茵的中興新村上班,過的是非常簡樸的生活。節儉、吃素、慈祥、包容力大、又喜歡種花種草,與女兒、孫子同住,三代同堂。整日籠罩在愛人──愛女兒、愛孫子的環境裡。
習慣2 抱持「一切都會變得更美好」的正面想法。
日野原也相信,那些願意克服自己的缺點或弱點,並習慣存著「一切都會變得更美好」的正面想法的人,在人生中的任何時刻,都能夠展現樂於堅持的強大毅力。
正面的想法比一切都重要。近十年來,開始成為一個虔誠基督徒的巨大機械集團執行長羅祥安舉例,即使現在有人因為投資連動債,損失了一百萬,應該要慶幸還有十萬元。「人要感恩他所還擁有的,」羅祥安說,「台灣有很多財富,好的環境,有很多事,比起別的地方,台灣已經好很多。」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於習慣有如此定義:「所謂習慣就是不停重覆的動作」。 養成對任何事情都持有正面的想法,也是一種必須要培養的新習慣。用這樣柔軟的思考方式試著重組我們的人生,一定可以感覺到從明天開始的每一日,更為光輝、明亮。
習慣3 挑戰新事物。
如果在年輕時就養成挑戰新事物的習慣,發覺自身才華的機會也會隨之增加。那麼,一生中就可以看見無數次繁花盛開的瑰麗風景。
像五歲喪父、低收入戶的台南建築設計師毛森江,在到日本拜師學習製造清水模技術之前,是個成衣貿易商,但是一回他到大阪出差,對安藤忠雄簡雅的清水模建築深為折服,立志學習,終至轉行在台南蓋清水模好宅,就是一個勇於挑戰新事物、終至轉行成功的典範人物。
另外一個竹山人──王浩一,是台北精神科名醫王浩威的哥哥。他原本在台北也是幫外商成衣公司當總經理,後來外商移出台灣,他成為最後一個關掉公司燈光的人。
之後,他回到母校──在成大校園著名的大榕樹下思索,受到感召選擇留在台南岳父家的塑膠工廠工作,並且開始背著寫生用具、相機,探訪府城台南的大街小巷,先後寫出《慢食府城》及《在廟口說書》等暢銷書。也是一個勇於挑戰新事物的典範。
日野原說, 若想永遠保持年輕的心,就要試著對某種事物保持高度的關心。而且,還要試著去挑戰看看。只要抱持這樣的心情,老不老一點都無妨,就讓向前行的勇氣,好好地發揮能量。
習慣4 鍛練自己的專注力。
日野原強調,一個人有專注力,看起來就會非常朝氣蓬勃,但如果缺乏專注力,什麼事都無法順利進行。「最糟糕的是就此意志消沉、自我放棄,」日野原說。
培養專注力,需要某種程度的訓練才行。也就是說,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就養成注意力集中的習慣。
為了鍛練自己的專注能力,日野原採用的方法是──無論多麼短暫的時間也要有效利用,絕對不可白白浪費。
日野原建議對於生活時間不太固定、或已經從工作崗位上退休的人,時間再如何充裕,也要在一天當中固定抽出三小時左右,完全用在研讀或自己的興趣上。台南建築工作者毛森江每天也只排三分之二的工作行程,另外三分之一時間約三個小時,他都拿來讀書。他所設計的住宅,書房一定扮演一個相當主體的角色,讓全家人都可以在一個書房長桌上讀書。
現年才四十三歲的香港宜諾管理顧問集團執行董事王劭仁在八個多月前,辭掉凱撒飯店總經理一職,在籌備創立一家旅館諮詢顧問與訓練公司之前,有整整八個月沒班可上、沒薪水可領,然而他毫不懈怠,每天仍然穿西裝、打領帶,提著電腦到咖啡店去寫創業企劃,直到顧客接納企劃案為止。
[人生的清晨到人生的午後]
做了一輩子的專業經理人,王培仁勇敢走出大企業大樹的保護,出來創業。
正如同作家、社會學者,同時也是美國史上第一位領得滑翔機執照的林白夫人,在迎接五十歲生日前夕表示,「即將進入中年的我,想要重新思考此後的人生。」
於是,她獨自滯留在海邊一星期,據說當時隨筆寫下的作品,即為著作《海之禮》的前身。她在執筆的同時,仔細檢視當時的人生,並決定了此後生命的型態。 「五十歲過後,也正式進入了人生的午後…….」這句話是不是浮現出美麗動人、穩定無波的海邊夕照?
習慣5 向心目中的典範學習。
人生要如何規劃才好?
日野原建議,如果實在無從下手,先尋覓一個你心生欽羨的典範也是個好主意。
在台灣,很多人學習藉由宗教信仰,不再為明天煩憂。巨大執行長羅祥安在近五十歲那一年,由於捷安特要成為全球化企業,他想到公司那麼小,要全球化,壓力很大,身心狀況幾乎快到崩潰邊緣。
剛好有一天,他跟著太太到東海大學教堂做禮拜,聽牧師說到有勞苦重擔的人,我就讓你得到安息。那天晚上,羅祥安生平第一次禱告,之後,經過一個月、半年、一年,羅祥安發現自己的心情,愈來愈輕鬆,一年後,羅祥安就受洗了。
如今,羅祥安維持著「只要做好事情,沒有強求的目標,」知天命,專心做好自己。他也開始騎腳踏車上班、假日騎車上山,精神、體力都比過去年輕了十歲。
[義工之心與義工精神]
日野原也建議可以憑藉一顆溫暖的義工之心,造就出一種人格。一面充分利用義工活動,在平衡自己生命的同時,又可以過著充滿彈性、愉快的生活。人並不會因歲月的積累而枯萎,反而會更加成熟。為了朝成熟之路邁進,各方面要學習的事情還很多,日野原建議要努力培養思考的習慣。台灣嬌生公司總經理張振亞就是典型愛做義工的專業經理人。
她過去曾主導導入企業的合理經營方式進入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如今,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組織運作的能力非常強,帶領了一批需要就業的女性人力進入台灣的各個家庭中,做清潔、烹飪、保母等服務工作。
做公益有了心得之後,她開始想推廣義工精神。去年年底開始,張振亞打了幾個電話給幾家外商日用品公司,如聯合利華、寶僑、桂格、雀巢食品等等,請他們捐出原本只是因為包裝受損,但品質沒受到破壞卻要銷毀的產品給天主教善牧基金會。
張振亞指出善牧基金會有收容一些未婚懷孕的婦女、被拋棄的嬰兒等等,每個月需要鹽、醬、醋等日常用品。張振亞又打電話找聯合勸募基金會協助稽核收發,確保捐獻物資送到確實需要的地方,並且又請新竹貨運贊助物流配送。
張振亞說她只要每個月抽出一個小時打電話溝通,就可完成一筆不用花錢的大生意,也就是五年內,善牧基金會百分之五十的安置所可以得到他們所需求的物資。「於公、於私,都是快樂的事,」張振亞說。
像張振亞一樣,許多企業人也開始在做義工。經營人力仲介的經緯智庫公司總經理許書揚最近也常義務到台大職涯發展中心,為台大學生諮商未來的就業計劃。
習慣6  感受他人的心情。
日野原常常出國,經常看到外國人有體諒他人心情的習慣。要感受他人的心情,一定要先能讓自己寧靜下來,細細體會。食養山房主人林炳輝就是這個典型的例子。他憑著對簡單、素雅、令人感動,引發豐富心靈的居住空間的追求,在十幾年前,創設了食養山房。
研究美學經濟的政大科技管理教授李仁芳形容,來到食養山房慢慢享用兩、三個小時、約一千元的餐飲,或是來品味下午茶時,他清楚地觀察到每一個客人一進到食養山房,臉上線條立即柔和、快樂。「這裡不是奢華,而是素華,」李仁芳說。
十七、八年前,林炳輝曾經在台北租屋而居,那段時間,白天他在營造公司上班,夜裡常跑伊通公園畫廊,看到裡面布置整潔,空間素雅,開始引發他想要居住在這樣空間的想法。於是他開始把沙發去掉、電視機去掉,不斷地割捨,然後開始在潔淨的空間插上一朵小花,泡一杯茶,開始可以安靜讀書、探索內心世界。「因為環境影響你的視覺,你就可以安靜地坐下來,」林炳輝說。
多接近大自然,可以讓自己的心更柔軟,更敏銳。專研園藝治療的台大園藝系教授張俊彥指出,美國有所謂的園藝治療師,種植花草,可以舒緩腦波內的緊張度,並且有助恢復注意力及疲勞。
習慣7 珍惜有緣相逢的所有人、事、物。
日野原也想對大家說的是,如果你自己架設好一組品質優良的天線與接收器,你就更有機會遇見美好的事物。
奧美廣告公司副董事長葉明桂就是一個很懂得感恩他的工作伙伴的人,懂得架設接收美好訊息天線的人。他從年輕時,就跟著台灣奧美的兩個創始人宋秩銘、莊淑芬,如今,兩位老闆遠征中國,他還在台灣留守著。現年五十二歲的葉明桂最近有個覺悟是,要進入職場工作,一定要找志同道合的人,大家願景、目標、價值觀都一致。「志同道合就是快樂,」葉明桂說。
習慣8  比八分飽再少一些。
日野原維持健康的方法,就是對體重的控制。有的靠飲食控制,維持適當的體重,有的則靠規律的運動。
忙碌時,他常常在吃飯時間拿出牛奶與餅乾。
「大家都知道吃飯只要吃到八分飽就好。在吃到太撐、吃得太飽之前就停手,內臟的負擔比較小,對健康有正面的好處,」日野原說他現在超過九十歲,「六分」左右就足夠了。
百分之五十的死因是壞習慣所致。
台灣大哥大總經理張孝威也是一個聽到善言,就可以立即執行的人。八年前,由於去聽了陳堅貞老師所演講的自然律例,當下回家就力行演講中所談的每天早上吃番薯、喝精力湯,並維持騎自行車、做瑜珈的習慣。
張孝威做到了陳堅貞所說的,每天早睡早起,作息規律。而且,近幾年更是滴酒不沾。從兩千年開始,張孝威身體狀況好轉,遠離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症狀。
習慣9 對飲食不要過於神經質。
每天清晨,日野原都會喝一杯加了橄欖油的蔬菜汁。這種自製飲料可以穩定膽固醇值,又可以在忙碌的上午,輕鬆地補充體力與能量。這個習慣,他已經持續了三十年以上。
晚餐常會有聚會或晚宴,這種場合的料理多含有過量油脂,到處充滿了卡路里攝取過量的危險。遇到這種情況,日野原都會先從沙拉開始取用。但他建議偶爾有宴席時,對美食也不用過於敏感,多吃一點,過幾天少吃一點,讓多出的一、兩公斤體重降下來就可以了。
習慣10 能走路就走路。
同時與飲食生活的混亂共存的,常常是運動不足的問題。但是,對每天忙亂過日子的現代人而言,要額外找到運動時間,實在是難如登天。所以日野原自己就做到了能走路就走路,因此他在醫院裡上上下下、跑來跑去,不坐電梯,走樓梯;搭捷運時,也盡量走樓梯,不搭電扶梯。
習慣11 與更多同好享受運動時光。
找同好一起去運動,也是必須培養的快樂生活好習慣。
即時找不到人一起去運動,只要每天規律地去運動,自然就會碰到一些運動同好。如台南建築工作者毛森江每天早上五點半就到台南市的YMCA去晨泳,每天都會遇到前來游泳的九十歲婦人。
台灣富蘭克林兩個經理人愖言、張森貴最近遭逢金融海嘯,開始把大量的時間投入跑步、游泳、打球、騎車、遛狗、也多花些時間,在週末連休日,與家人在台灣各處旅遊。
習慣12 正面思考。
健康與否,就看自己夠不夠朝氣蓬勃,而夠不夠有活力,也全靠心情決定。
作家羅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我覺得快樂是一種天性,」現年九十歲的作家羅蘭,從二十七歲那年,一個人由天津來到台灣,就此定居下來,再怎麼辛苦,從不會抱怨。年輕時一邊在警廣上班,一邊寫作,也一邊養兒。如今兒女長大了,一個人居住,倒也自得其樂。
即使現在已經九十歲了,羅蘭仍然耳聰目明,還會一個人找尋生活樂趣,除了每天早上,住在附近的兒子帶來豆漿、燒餅油條當早餐之外,她常會一個人坐計程車到外雙溪故宮外面的小山坡去曬曬早晨的太陽,看著故宮博物館的圍牆,好像有回到天津老家的感覺。或是一個人到中央圖書館,坐在五樓的窗邊,默默讀書、寫作。
她每天晚上一定會寫寫日記。因為身心之間緊密連結、互為表裡,身兼心理學家與哲學家的柏格森(Henri Bergson)曾說:「人類是唯一能夠創造自己命運的動物,而人類卻遲遲無法覺悟。」
要讓心靈變得更平靜、豐富,該如何做才好呢?
日野原建議,就算面對累死人的工作,也不應該長吁短嘆、以為時運不濟,反而要振作精神、想像完成後的成就感。
並且,一邊以正面思考來鼓勵自己,一邊務實地動手完成,積極進取地挑戰難關。
習慣13 調節壓力。
沈重的壓力必須明快地紓解及調整。
紓解壓力的一個方法是,不要讓憂慮的事情一件一件累積。
許多人釋放壓力的方法,是尋求宗教信仰,把煩惱、憂慮交給上帝。張孝威長年信仰基督教,自己的妹妹還是牧師,他說,一個人不能過度自信,他認為很多經營者出現問題,是因為過度自信,他做個基督徒,可以將憂慮交給上帝,不會累積在心裡。
曾有一個患者告訴日野原,他已經厭倦了充滿壓力的上班生涯,退休後想要在溫暖的土地上,過著隨心所欲的日子。
但是,當如願搬到計劃中的區域,過著完全沒有壓力的生活後,他每天在無所事事當中,卻失去了生存的意義。到了最後,身體崩壞、精神狀況也變得極為不穩定。
若生存於無菌般、毫無壓力的環境,身體上、心靈上也終會產生病狀。
習慣14 反身自省,要求自己(責任總是在我) 。
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創作的《青鳥》是一齣著名的戲劇。故事的梗概是「千山萬水尋找代表幸福的青鳥,最後,卻發現牠不在天涯海角,而是好端端地待在家中」。青鳥欲訴說的就是,所謂的幸福就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掌握住屬於自己的青鳥]
建立明朗、樂觀的生活方式,設立人生的願景,隨時掌握住屬於自己的青鳥,必須常常反求自己。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曾端真,從中興大學農業教育系畢業,曾擔任幾年的國中生物老師。可是她一直沒有忘記自己從小想當大學教授的願景,二十六歲結婚後,辭去國中老師的鐵飯碗,住在師大路。
三十一歲考取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拿到後,中間還到中山女高當輔導老師,三十六歲考取博士班。一路念下來,終於在四十歲拿到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的博士學位,不僅達成個人願景,還考取心理諮商師執照,每週有一個晚上到一家基金會做心理諮商的工作。
現在年近六十歲的曾端真並沒有停止學習,還自己花費三年時間,預計花費一百五十萬元學習費用,跟住在美國舊金山的一位心理治療訓練師史坦(Henry Stein),每週進行一次為時一個小時的電話教學學習,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跑一趟舊金山三天,親自學習阿德勒心理治療。
曾端真在給人做心理諮商時,很強調每個人要選擇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生活形態,以此生活形態,來選擇適合這個生活形態的工作。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她說。也就是說,自己將來想要做什麼,過什麼樣的生活,就往那個方向,掌握時間,充實自己、準備好自己。
「人生快樂之道在多元,重點是當自己有困擾時,就要變,用原來的方法讓你不快樂,就不要用原來的方法,」曾端真說。
習慣15 不要盲目、非理性地遷就於習慣。
不管是藉由寫日記、寫年記的方式,或是經過禱告、內觀,萬一你發現到今天為止走的是錯誤的道路,只要換一個正確的方向即可。
日野原一直在強調,習慣可以造就一個人。但是,並不是要大家盲目、毫無理性地固執於一件事。有時候,描繪出一幅美麗願景之後,才發現到今天為止的習慣,與這樣的願景格格不入。這種時候,彈性改變一下思考方式,再營造出另一種適合的習慣就好了。
人生就是不斷檢視過往習慣的過程。在中國為明基打拚十二年的明基全球策略規劃中心總經理曾文祺,在今年六月調回台灣之後,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往的生活習慣──不斷地拚拚拚,導致身體出現三高症狀。
如今他回到台北迪化街老家,與父母兄弟齊聚一堂,並在附近買了房子,準備把來自蘇州的妻子與兩個兒子,接回台北居住,一方面讓他的小孩可以到他的母校──永樂國小就讀,一方面可以常常回媽媽家,享受三代同堂的樂趣。
飛遍中國大江南北,如今他成為一個非常親近台灣土地與河流的樂活族。現在的曾文祺每天早上七點由大稻埕碼頭開始沿著淡水河河畔騎腳踏車,中間過個橋,再轉到基隆河畔,一路騎腳踏車,約一個小時,抵達內湖明基總部。每逢假日,台北市周邊二十條登山步道,他也都踏遍了。
「環境在轉變,變成你重新學習的契機,」曾文祺認為人的成長與老化,都是細胞新陳代謝的結果,隨著環境改變,以及自我的反思,生活習慣的調整,也是必然的。
在台灣的人生活習慣改變了,生活思維改變了,說不定對經營企業的思維也會改變,終將形塑出另外一種企業風貌。
由人的新陳代謝,想到企業的成長與求變,曾文祺感嘆台灣的企業若老是只有三、四%的毛利,會把台灣的資源都消耗掉,而有些生活產業卻有一五到二○%的毛利。
在台灣,很多人不斷自我反思,企圖走出一條新路。快六十歲的政大教授李仁芳近十年來,把研究與教學重心都放在美學經濟、創意經營的領域上。他說,台灣企業絕對不能只是賺二%毛利的以量取勝的製造業,台灣必須靠創意與創新,創造出高毛利的產業出來。
「台灣老闆賣一台電腦,只賺三十幾元,大家拚得要死,完全沒有生活品質。這究竟要做什麼?」李仁芳感嘆連連。
要做出優雅、高獲利的產品,要先從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開始。
正如同日野原重明在書中所說的:「禽鳥的飛行姿勢無法改變,  動物爬行的方式、奔跑的姿勢難以調整,但是,人類可以更改自己的生活方式。改變日復一日、重複千百回的行動,形成新的習慣。
選擇新習慣與否,靠的是人類的意志。人類有選擇的自由,經由意志力與毅力,可以形塑出全新的自己。」
迎接新的一年,形塑出全新的自己。「生活幸福感會出來,」林炳輝在他陽明山上的食養山房的禪風茶席上,看著窗外午後一片的綠意說。
對你而言,人生的清晨也許已過,但是人生的午後還長得很,你要如何走呢?
資料來源http://m.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3563






****************************************************************************
用愛激發Baby樂觀本質
採訪/陳雯琪
諮詢/台北市私立首府托兒所所長 黃秋華


樂觀還需要啟蒙及學習嗎?瞧!每個孩子看起來不都是嘻嘻哈哈,快樂的不得了嗎?樂觀雖然看似是孩子天生的本質,但仍受後天環境及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假使父母本身很悲觀,那麼孩子可能也很難快樂的起來!因此,如果您希望孩子擁有快樂的人生觀,那麼就別忽略潛移默化的重要性!


先天┼後天 樂觀養成三步驟
看著節節上升的自殺率,您感到心驚嗎?現代人壓力如影隨形,想要擁有快樂的人生觀,似乎是一項頗為艱難的任務。因此,從小培養樂觀的人生,讓孩子擁有超強的生命力及抗壓性,就顯得非常重要囉!


首府托兒所所長黃秋華指出,影響樂觀的因素很廣,除了孩子天生的氣質之外,家庭的整體氣氛及父母的教養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 天生氣質:指的是孩子本身的先天氣質,受到遺傳因素影響。


* 家庭氣氛:也就是父母本人的人生觀,如果父母本身較樂觀,那麼在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對事物的看法就會比較樂觀;反過來說,如果家長本身處事較為悲觀,那麼孩子也很難樂觀的起來。


* 教養方式:父母的教養方式往往也影響孩子的人生觀。


快樂人生4元素
樂觀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名詞,但其實它牽涉的範圍很廣。黃秋華表示,要孩子樂觀,首先,要讓孩子認同自己,並且擁有自信心,同時協助孩子面對挫折及挑戰,提昇孩子的挫折容忍度及學會適當的抒發自己不愉快的情緒,如此,孩子才能愈挫愈勇,不怕生命的挑戰。


1. 自我認同: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讓孩子認同自己,進而喜歡自己。


2. 自信心培養:適時地讚美孩子,讓他覺得自己很棒,藉以讓他擁有足夠的自信心!除了多讚美他、鼓勵他之外,當孩子不願意去嘗試新事物時,媽咪也可以適時伸出援手,助他一臂之力,讓他有面對困難及挑戰的信心。


3. 挫折容忍度:讓孩子有面對挫折的勇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進一步達到預防的效果,如:與孩子討論事情的可行方式,思考可能失敗的原因及嘗試推理是否可避免及預防,並協助孩子統整討論的結果。

4. 情緒抒發:多傾聽孩子的聲音,同時學習正確的情緒抒發管道(及方式)。其次,媽咪也要不吝於讚美孩子,如此可以提昇他的安全感,讓他樂於與家人分享自己的情緒。


妥善管理與抒發情緒最重要的便是認識情緒的本質是EQ的基石,這種認知感覺的能力,對瞭解自己非常重要。這方面能力較匱乏的人常須與低落的情緒交戰,掌握自如的人則能很快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出發。



0~3啟蒙關鍵期 給孩子正向訊息
樂觀的人生觀,得從小培養!黃秋華認為,營造一個充滿愛的環境,讓孩子從小就接收正向訊息,即可有效地將孩子的人生觀導向正面。那麼媽咪在實際運用時,該如何營造一個適合的環境呢?適齡很重要,依孩子生理及心理的需求,給予恰當的學習環境及情境,不斷的練習,孩子才能感受及學習喔!



Step1:0歲感受媽咪的愛
可別以為小嬰兒呆呆的,什麼都不懂唷!從嬰兒時期開始,媽咪就應該認真地與孩子說話及互動,重視孩子的存在。例如:當孩子喝奶很認真時,媽咪就可以具體地誇獎他,「喝奶喝的很快呢!寶寶好棒喔!」並給寶寶一個親吻或擁抱,讓他感受到媽咪愉悅的情緒與他行為表現的優異。


Step2:1歲接受正面訊息
當孩子大一些,約1歲時,媽咪就可以在寶寶自己起床時,給他一個大大的誇獎,像是:「你今天好棒,會自己起床囉!」並且不吝於給他一個強而有力的擁抱,讓他藉由媽咪的肢體動作,感覺自己很重要,是媽咪的寶貝。訣竅是儘量避免讓孩子接收負面的訊息,鼓勵及讚美要具體,讓他在充滿愛與光明的環境中成長。


Step3:2歲充滿愛的肢體動作
2歲的寶寶開始上幼幼班囉!媽咪可以在他去上學的時候,親吻及抱抱孩子,藉由身體上的接觸讓孩子感受媽咪強烈的愛。


Step4:3歲具體的愛意表現
把抽象的樂觀概念化成具體的愛意表現吧!除了持續擁抱孩子、讚美孩子之外,當孩子有好的表現時,也可以給寶寶實質的回饋例如:愛心貼紙等,來鼓勵孩子。此外,在孩子入睡前也可以與他講些悄悄話,例如:跟寶寶說,「你今天早上笑瞇瞇地和媽咪手牽手去上學,媽媽開心,你也好開心,好棒喔!」讓他具體感受媽媽的關愛及正向回應。


(取材自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110.asp








********************************************************************************

10帖創造快樂童年的秘方

期望孩子傑出,父母需要先幫他們找回快樂的童年。教育專家要告訴你快樂祕方,可以讓你的孩子成功。 文/康健編輯部 康健 第077期 2005/04/01 秘方 1 父母快樂,孩子才快樂  人的情緒會互相影響,若你總是帶著工作壓力、拉長著臉進家門,孩子看到了,也很難笑臉對你,更害怕跟你親近。  父母要常提醒自己,把白天的不愉快丟在門外,回家就轉換心境,不要還想著白天老闆如何刮你,同事怎麼無理對你,以免脾氣失控,波及無辜的孩子。  如果你感覺情緒快爆炸,一點小事就惹你對孩子大聲吼叫,這時你不能再累積負面情緒了,應該喘口氣,找些開心的事做,像看場喜劇電影、約知心好友聚聚,或找另一半兩人短期旅行,重新拾回生活樂趣。  更重要的是,饒了自己和孩子,放棄去當「完美父母」:包下所有事、要為孩子做到100分、規定他們按你的計劃長大、目標是培養十項全能而且樣樣比人行。  事實上,孩子不是你的所有物,他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應該自行學習摸索。你幫孩子做太多、限制太多,等於剝奪他獨立成長的機會。  「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人生,這是父母給孩子最重要的一份禮物,」教育學者吉姆.泰勒(Jim Taylor)強調。聰明的父母懂得適時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路,你可以做的是陪伴、支持和不斷的鼓勵。秘方 2 營造自家的幸福時光  愉快的家庭氣氛有助於孩子未來的生理、心理健康發展。父母可以努力的是,找一段時間,全家人一起做件親密開心的事。  例如許多國外家庭重視全家人一起用餐,在輕鬆氣氛下閒聊今天發生的趣事,且絕不在餐桌上數落孩子。  曾為知名主持人的趙寧,全家人喜歡在洗完澡後玩「堆烏龜」遊戲,他趴在最下面,太太和孩子一個個堆疊上來,然後大家一起開心歡呼。  另一位服務業女主管也說,她 和 先生孩子會一起躺在大床上,互相搔癢嬉鬧,常是他們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雖然現在孩子都大了,但全家人對這個遊戲仍樂此不疲。秘方 3 用心聆聽孩子  要忙碌的現代父母花時間聆聽孩子確實不容易,但無論多忙仍應停下來專心聽孩子說話,不僅讓他覺得你關心他,而且從言語之間你會了解他的想法、感受及需要,發現他的生活課業是不是遭遇困難,需要幫助。  聆聽時的態度很重要。避免露出不耐煩的表情或中途打斷他,否則孩子感到被否定,以為說了你也不聽,以後你大概別期望他再主動開口找你聊天、問意見了。  德蕾莎修女曾經說,「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值得警惕。  心理學有個「蚌殼理論」,要讓蚌殼吐沙,必須把它泡在溫水裡。成長中的孩子,就像堅硬的蚌殼,父母要營造一個適溫的環境讓他「吐沙」、傾訴心事;如果用力敲打蚌殼,為了自我防衛,它會閉得更緊,甚至永遠不張開。  上學途中、用餐時間或上床睡覺前都是傾聽的好時刻,全家人也可以玩遊戲來了解彼此、拉近距離,例如參考英國教育家赫伯特.史賓賽(Herbert Spencer)設計的「走入孩子內心世界的12張紙牌」──12張卡片上列出一個問題或一件事,父母和孩子輪流抽出某張卡片,回答上面的問題,或做上面列出的事。  這12張卡片內容可包括:  *說一說你最不快樂的事。  *說一件你覺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事。  *你對身邊某個人的看法。  *今年你最希望得到哪三件東西?  *你對自己哪些地方不滿意?  *哪一件事你很努力做,但結果不理想?  *擁抱一下你喜歡的人。  *深呼吸三次,放鬆一下。  父母可以自由設計其他的內容。  經由孩子的答案,你可以知道他對身邊事物的想法、他擔憂的事情等等,再進一步和他討論,協助他解決問題。 秘方 4 教孩子感謝並關懷別人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獲得快樂感的主要來源,是經常心存仁慈及感謝(kindness & gratitude),也願意關懷幫助他人。而教育專家也指出,要培養一個快樂優秀的孩子,先教他懂得感謝別人的付出。  美國最佳教師獎得主隆.克拉克(Ron Clark)在他熱賣的著作《優秀是教出來的》裡列出兩項「超基本」教條,都和感恩有關。一是他要求班上學生,每次老師送獎品,一定要說謝謝,不然獎品會被沒收;另外他告訴孩子在餐廳、旅館等地方接受別人服務時,要懂得惜福感恩,不要視別人的辛苦付出為理所當然。  最重要的是父母親身示範。如果你在別人為你服務時,把「謝謝」掛在嘴上、也總是真誠關懷家人朋友,給予幫助、甚至帶孩子當義工服務他人、捐贈物品給需要的人,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能養成感謝和關懷、助人的習慣。秘方 5 讓孩子做有興趣的事  對有興趣的事物,孩子會主動學習,也願意花心力,不必旁人施壓鞭策,學習過程當然輕鬆快樂。即使碰上困難,也比較願意再嘗試下去。  去看那些在各領域成功出眾的人,幾乎都對自己從事的工作一直保持高度興趣,至於天分或學業成績優秀與否,不一定和未來成就直接有關。  以研究微中子(Neutrinos)成就傑出而獲頒1988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列德曼(Leon Lederman),曾告訴想放棄科學研究的學生說,「只有做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才可能成功。」他學生時代成績平平,但是對科學研究比別人狂熱,做起實驗廢寢忘食,最後列德曼的成就遠高過那些考試成績比他高的人。至於我國的李遠哲,當然也是埋首自己興趣而有成的例子。秘方 6 多一點玩樂  別給孩子塞滿課程的時間表,他們的時間應該多點彈性和留白。  超量的課程和知識把他們弄得身心疲累,沮喪憂鬱,更且失去自我思考、向外探索及體驗生活中各種新奇趣味的機會。  教育專家建議父母,停掉一些你覺得孩子該學但他卻不感興趣甚至恨得半死的才藝課。這些時間空出來,讓他讀想看的書、拿筆塗鴉、在公園草地上奔跑翻滾、爬山戲水、和鄰居孩子來場球賽,甚至什麼也不做,只是發呆,自由思索,盡情發揮想像力,許多精采獨特的創造力因此能冒出來。秘方 7 玩得愈多,學得愈多  讓孩子玩樂並不是浪費時間,事實上,「玩」是讓孩子均衡發展的最佳方法。  研究指出,玩對孩子的好處很多,包括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培養及激發想像力、訓練注意力、發展社交能力等等。  不過,教育專家強調的「玩」是:  *孩子覺得有趣、享受,而不是呆板、無聊。  *孩子能即興、自發,自行選擇,而不是父母強迫去玩或指定玩的內容。  *沒有明確目的,不是為了達成某個目標才玩。例如為了提升智商給孩子玩益智玩具。  *孩子會主動參與,而不是被迫或興趣缺缺。  *某種程度脫離現實,帶有想像力。 秘方 8 經常具體讚美孩子  任何人都喜歡聽讚美勝過批評,只要回想一下你被稱讚時曾有過的快樂及成就感,你就永遠不會吝嗇讚美你的孩子。  除了用「你好棒」、「你做得真好啊」這些比較模糊的字眼,你應該更具體點出孩子哪裡做得好,值得鼓勵。例如「你這幾天都自動寫功課,不用人催,好棒呀!以後要天天這樣做哦!」、「你早上看到鄰居爺爺會主動問好,真是有禮貌!」如此,孩子可以從讚美中慢慢理解哪些是良好正確的行為,也會樂於繼續這樣做。秘方 9 欣賞孩子長處,少一點比較。  每個孩子生來獨一無二,擁有不同的特質和長處,例如有的孩子細心、能記得事物的細節,有的孩子口才好、很能與人溝通,父母應該欣賞自己孩子的優點,鼓勵他發揮長處。「相信每個孩子只是特點不同,而非真正有優劣之分,」英國教育家赫伯特.史賓賽提醒父母。  而且,不必要的壓力和挫折常是比較來的,例如拿單一的標準對孩子吹毛求疵,或用考試成績斷定他未來的成就。 秘方 10 讓孩子有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遭遇失敗時,不容易喪失自信,也比較會勇敢爬起來再嘗試,不會一直陷在難過的負面情緒裡。而且,安全感是他們探索未知世界,樂於四處嘗試最有力的支持後盾。  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在自覺被父母疼愛、重視和欣賞上,「安全感是孩子了解即使追求成就失敗,父母依然會愛他們,」吉姆.泰勒指出,而且這種「愛」是不帶條件,不是他表現傑出、成績優秀,父母才會愛他。  如何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多稱讚、多對孩子說你愛他、撥出專屬孩子的時間陪他、讓他覺得自己在你心目中是重要的。  而當孩子碰上困難時,你能陪伴並協助解決問題,讓他曉得不論發生什麼事,他都能得到你的安慰和支援,而不是「世界上沒人關心我」,或只招來責罵處罰。  「圓滿的成功並非只問功成名就,而是同時擁有快樂和成功,沒了快樂,成功一點也不圓滿,」吉姆.泰勒的話,提供現代父母思考。

資料來自 台灣論壇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237&prev=4273&next=4191&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