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可怕的腸病毒感染


可怕的腸病毒感染﹝一﹞
近年來腸病毒的肆虐,在台灣掀起了-場不小的風暴。腸病毒致命的恐慌,使得每個幼童的家長莫不嚴陣以待,防禦腸病毒幾乎成為全民運動。

【一、認識腸病毒】
  腸病毒是屬於一種單鏈的核醣核酸病毒,屬於微小病毒科,目前可分為小兒麻痺病毒共3型;克沙奇病毒A型共23型、B型共6型、ECHO病毒共31型;腸病毒68至71型,總共有67型。腸病毒主要是經由糞口或是經由上呼吸道的唾液飛沫傳染,潛伏期約三至五日,好發在夏季,主要發生在五歲以下的嬰幼兒,但較大的兒量甚至成人、老年人也有被感染的機會。


腸病毒對酸、熱及乾燥均具有耐受性不易死亡,且不易被消毒劑如漂白水及酒精殺死,因此傅染性甚強。腸病毒只侵犯人類,被感染後可以產生終身免疫抗體,但只針對專一型的腸病毒,因此仍有機會被其他型的腸病毒感染。最適合在正常的人體溫度下繁殖,分佈在全世界各地,但主要以熱帶及亞熱帶區域為主,尤其是擁擠的城市更是腸病毒的溫床。


全世界許多國家均曾發生過大流行,像這次台灣流行的腸病毒感染,可能是有一段時間沒有出現過的腸病毒型,因此大部份嬰幼兒沒有抗體才會造成大流行。小兒麻痺病毒已經在前者的系列介紹,因此這次主要是介紹其他的腸病毒。
【二、臨床症狀】
腸病毒是造成疤疹性咽峽炎及手足口病的病毒,幼兒感染後,往往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會突然發高燒、咽喉痛、厭食或伴隨有咳嗽、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在咽喉處或軟顎、口腔黏膜,舌頭處出現小水疤或潰瘍,數目可由數個至幾十個,急性期的症狀約可持續三至七日,在此期間病童因高燒、喉嚨痛,起初會煩躁不安、哭鬧,接著因厭食,幼兒會發生全身倦怠,甚至脫水的現象。而手足口病的症狀與咽峽炎大致相同,只是在手掌、腳掌、膝蓋及臀部附近也會出現紅疹或水疤疹。


另外,腸病毒還可引起許多器官的病變,造成支氣管肺炎、肌肉炎、肋膜炎、出血性結膜炎、無菌性腦膜炎等較輕微的併發症;有極少數的病童會發生較嚴重的併發症,造成腦炎、腦幹及脊髓炎,有如小兒麻痺症一樣,影響呼吸中樞運動神經,造成呼吸衰竭及肢體無力,另外也可造成心肌炎造成心臟衰竭上述兩種併發症均有機會造成極快速的死亡,就如這次台灣所流行的腸病毒感染所造成死亡的病童,幾乎都是因發生嚴重併發症而快速死亡。至於較輕微的併發症,通常不會 留下任何後遺症。
資料來源: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10.asp







****************************************************************
可怕的腸病毒感染﹝二﹞
三軍總醫院小兒傳染科主任 王志堅
【什麼情況下需至醫院求診?】
當病童出現下列任何一點的症狀時應立即將病童送至大型醫院急診室求診並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1.活動力降低,行為異常、嗜睡、肢體無力、意識模糊。
2.食慾變差,並出現連續嘔吐,無法進食。
3.呼吸困難,呼吸或心跳急促、盜汗、四肢冰冷。
4.持續高燒超過五日以上。
5.抽筋。

【治療】
因為目前沒有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腸病毒感染,因此不需使用抗生素,只能採用症狀治療,病童因為咽喉痛無法進食,可鼓勵病童飲用冰冷的流質,另外像冰淇淋,冰棒,布丁也是極佳的替代品以補充水份。如已經有脫水現象,則需給予靜脈點滴注射。另外如果產生嚴重併發症,則需依病變部位採取特殊療法。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因為沒有大規模的臨尿試驗,且每批製劑內含的免疫球蛋白特性不同,很難有具體的結果,因此使用仍具有爭議性。目前只有在小於一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如感染到腸病毒引起嚴重全身性感染時,可以建議使用;至於產生腦炎及心肌炎嚴重感染的病患也可考慮使用,不過效果有限,仍待評估。


【腸病毒的傳染力】
腸病毒的傳染力很強,因此在家中或托兒所、幼稚園、學校有病童發生疾病後,常可造成其他幼童的感染,並發生流行。腸病毒的傳染期甚長,在上呼吸道可存在數週,而在糞便中更可長達數月之久。

【何時可以恢復正常團體生活?】
當病童不發燒,可以進食且體力恢復後,即可恢復正常團體生活。通常需要一 星期左右的時間,因為傳染期在恢復後仍在,因此在處理病童的糞便時要特別注意。

【其它應注意事項】
  1. 目前仍無疫苗,可以預防腸病毒感染。
  2. 注意衛生養成洗手習慣,尤其在處理病童糞便或病童的唾液後,一定要洗手。
  3. 儘量讓病童隔離,避免與家中其他兒童有親密的接觸,以減少被感染的機會。
  4. 成人也有感染的機會,尤其有免疫功能障礙的成人或懷孕的婦女,應避免與病童接觸。
  5. 感染的病童應留在家中,最好由父母照顧,以便隨時觀察病情,且避免去托兒所、幼稚園或學校直到病癒為止。
  6. 流行期,儘量避免讓嬰幼兒出入公共場所。
  7. 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常會造成嚴重症狀,死亡率也比較高。

資料來源:嬰兒與母親雜誌







**************************************************************

腸病毒不要來

了解腸病毒的特性,正確積極的加以預防, 才是免於恐懼的最好方法



  入夏時節,腸病毒再度使所有的父母惶然不安、心驚膽跳,無論媒體、學校、公共場所都傾全力的呼籲、宣導洗手的正確方法和重要性。面對腸病毒的威脅,爸爸媽媽陷入兩難,究竟該不該帶孩子出門?總不能要孩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全部關在家裡不出去,但又擔心孩子暴露在傳染力強的環境而遭受感染。如何才能讓腸病毒不要來侵害孩子的健康,讓孩子能免於恐懼的去接觸外面的世界,豐富他們的學習和視野呢?



  首先我們必須知己知彼,對腸病毒有所了解,才能以平常心來面對它。




什麼是腸病毒?
  其實腸病毒不是台灣的特產,也不是夏天才有的當季盛產,事實上它存在於世界各地,一般來說大多是夏季、初秋容易流行,但由於台灣位居亞熱帶,所以全年都有感染的可能。

  而腸病毒不是一種疾病,它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耳熟能詳的小兒痲痺病毒和容易引起神經系統併發症的腸病毒71型在內,共有六十幾種病毒。我們常聽到的手足口病、咽峽炎、口腔炎等,其實都是受到腸病毒群感染所產生的不同症狀。



被感染的主要對象為何?被感染後的症狀有那些?目前治療方式為何?


  腸病毒對小學以上的孩子和大人的威脅較低,但幼稚園以下,特別是三歲以下的孩子則必須多加注意。


  大部份的受感染者並不會有特別的症狀,或只出現類似感冒如頭痛、發燒、食慾不佳等症狀,一般來說,過了幾天就會自然痊癒,只有少數的人會在口腔和手足的地方出現水泡、潰瘍或合併發燒,而更嚴重的才會有嗜睡、抽筋、持續嘔吐和發燒、活動力減低、頸部和肢體僵硬、心律不整等現象。


  而行政院衛生署特別指出,現階段並沒有治療腸病毒的特效藥,一般都是針對所產生的症狀作對症治療,雖然有些藥廠發展出抑制腸病毒的藥物,但尚未經過適當的安全性評估,所以目前還無法使用。因此受感染者應請專業醫師加以診治,並在家好好休息。


  雖然致死率較高的腸病毒71型確實不容忽視,但事實上腸病毒並不是傳染性疾病中毒性最強的一種,因此父母除了要嚴加防範腸病毒的侵襲外,也不要對其他如日本腦炎等疾病掉以輕心。
  但過度的恐慌似乎沒有太大的意義,與其消極的害怕,還不如藉此教育孩子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有多重要。相信只要我們正確和積極的預防它、抵禦它,才能真正讓腸病毒走開,不要來!

腸病毒的傳染途徑
  1. 腸病毒的傳染方式大致可分為: 病毒由大人從外面帶回家,經由接觸或飛沫感染家裡的幼兒。
  2. 孩子接觸到帶原者或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或打噴嚏時的飛沫。
  3. 孩子不小心吃到被含有病毒的糞便所污染的食物、接觸到隱藏在玩具裡的病毒而受到感染。
腸病毒的預防方式
目前只有腸病毒中的小兒痲痺病毒有疫苗可以預防,除此之外,則必須憑藉自己的努力加以防範預防:
  1. 平常注意均衡的飲食和營養,多運動、多喝水,以增強自己身體的免疫力,來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
  2. 腸病毒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過度擁擠、空氣不流通、環境衛生不理想的公共場所,以免接觸到感染源。而在家時,也應儘量保持環境清潔和空氣流通,特別是孩子的玩具如絨毛娃娃等,孩子容易接觸並用嘴舔咬,被病毒感染的機會很高,所以保持清潔相當重要。
  3. 注意個人衛生,不論大人或孩子都應該經常正確的洗手。尤其是解便完或處理完孩子含有糞便的尿布,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將手洗乾淨,才能去接觸孩子的食物和器具。
  4. 不要和疑似受感染者過於接觸。
  5. 如果有疑似的症狀應儘快就醫,以免延誤了治癒的最佳時機。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2.asp





*********************************************************************

腸病毒流行 出國旅客應格外警覺

目前正值腸病毒流行季節,鄰近各國亦出現程度不一的流行疫情,尤其越南今年出現EV71大流行,疾病管制局提醒國人,特別是兒童,到越南或其他國家旅遊,應小心防範,避免腸病毒感染。
由國際監測資料發現,西太平洋地區近二十年來約每隔2~3年即會發生一次腸病毒流行疫情,其中越南今年截至9月4日共報告42,673例手足口病,其中98例死亡,四分之三為3歲以下兒童,近半數為EV71所致,隨著幼稚園及托兒所開學,病例數可能還會繼續升高。越南手足口病患者通常集中於南部及中部省份,以3-5月及9-12月的感染率較高。而中國大陸今年至8月共報告1,096,866例,365例死亡。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有效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如:勤洗手,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清洗、消毒兒童玩具等。若家中兒童發生手足口症,需觀察是否出現併發重症的前兆,應立即送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
相關資訊請至疾病管制局全球資訊網 http://www.cdc.gov.tw
或撥打免付費疫情通報及諮詢專線1922洽詢。
作者:社區醫學部主任 羅佳琳醫師
出處:臺安醫訊第164期

資料來源http://www.tahsda.org.tw/newsletters/?p=530#more-530







******************************************************************************

小心!腸病毒來襲
育兒生活 7月號 NO.278
採訪撰文/陳韻如
諮詢/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徐任甫
圖片/本刊資料
  依據疾病管制局監測資料顯示,目前已進入腸病毒流行高峰期,近幾個月來急診就診的腸病毒個案比率急速上升達千分之19.06,為7年來同時期的最高值,而且各地區的腸病毒疫情仍持續升溫中。

   目前社區流行病毒株仍以克沙奇A6型病毒為主,感染者多無症狀或症狀較為輕微,幾天後會自然痊癒;但也有些個案會出現全身性的大水泡,發病4~6週後還 會出現掉指甲的情況。一般而言,感染克沙奇A6型的病毒後導致嚴重的中樞神經併發症機會較腸病毒71型為低,但仍有引發重症的風險;因此,爸比媽咪千萬不 可輕忽,應注意防範家中小兒狀況。

主要傳染途徑
  人 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糞道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 染。腸病毒發病前幾天,喉嚨部位與糞便檢驗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具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12週之久。
常見臨床六症狀
  腸病毒可 以引發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徐任甫醫師表示,最常引起的是手足口病以及疱疹性咽峽炎;有些baby則是 會面臨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像是: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
  針對腸病毒感染較常見的疾病、臨床症狀及可能病毒型,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徐任甫說明如下:
Type1‧泡疹性咽峽炎
  多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此症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以及咽峽部位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6天。但此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少數會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Type2‧手足口病
  主要由A族克沙奇病毒、腸病毒71型引起,此症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嘴唇、還有四肢的手掌、腳掌、手指及腳趾處)。此病毒會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
Type3‧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
  常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此症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嘔吐;一開始常被誤以為肺炎,接著會有明顯心跳過速,進而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若能順利度過症狀的孩子,復原也會很快。
Type4‧流行性肌肋痛
  常見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此症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合併有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等症狀。病程約1週。
Type5‧急性淋巴結性咽炎
  經常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此症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病程會持續4~14天。
Type6‧發燒合併皮疹
  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此症狀會有皮疹出現,通常為斑丘疹狀合併有小水泡。
預防勝於治療
  天氣逐漸 炎熱,是腸病毒活躍的時期,徐任甫醫師呼籲,家中有嬰幼兒的爸比媽咪需持續保持警覺,並落實正確勤洗手及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記得時常清洗及消毒孩子 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以降低病毒感染的機會。目前對腸病毒的治療還是以支持性療法為主,疫苗也仍在研發之中,所以還是以勤洗手,預防勝於治療。
預防九方法
  在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的季節,爸比媽咪可以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
1.          每日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          新生baby可多餵食母乳,提高自體抵抗力。
3.          幼童生病時應儘速就醫,並請假在家多休息。
4.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保持室內通風。
5.          孩子的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或絨布玩偶)應經常清洗、消毒。
6.          嬰幼童的照顧者或長期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7.          病毒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和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8.          維持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可提昇免疫力抵禦病毒。
9.          避免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baby及幼童。
消毒四撇步
●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所以一般的乾洗手的效果不佳,因此環境上使用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
●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就可減少腸病毒殘留與傳播。
乾燥的環境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
紫外線可降低病毒活性。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635&prev=20636&next=20633&l=f&fid=6








******************************************************************************


壹、認識腸病毒




一、腸病毒是什麼?

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在1997年以前,已知而被分類的腸病毒共有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共3型(13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含23A型(A1A22型,A24型)及6B型(B1-B6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共30型(133型,但81028型除外)及腸病毒(Enterovirus)(68型〜)等60餘型,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之重新歸類,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Human enterovirus ABCD)型,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




二、腸病毒71型特別毒?

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以腸病毒71型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感染腸病毒71型後,常出現的症狀如下:

一、發燒時間較長:常超過3天,體溫可超過39℃。

二、幾乎都有手足口症狀:在手部、足部、口腔後方、膝蓋、臀部等部位出現針頭大小紅點的疹子(水泡)。

三、容易有中樞神經併發症:如嗜睡、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類似驚嚇的全身性肢體抽動)、意識不清等。

這種病毒是在1969年至1973年美國加州的一次流行首先被分離出來,當時就發現有很多病毒性腦膜炎與腦炎的病例,之後在世界各地都有病例報告,包括澳洲、日本、香港、馬來西亞、瑞典、保加利亞、匈牙利、法國等地。事實上,臺灣在1980年至1981年也曾經流行過。根據美國所作的調查,自1977年至1991年間,每年都有腸病毒71型被分離出來,只是個案數的多少每年稍有不同,可見此型腸病毒在全世界許多地方都是廣泛且一直持續性地存在。比較特別的是,雖然世界各地的報告大多發現這一型病毒發生神經併發症的比率特別高,但是其嚴重程度則各有不同,有的只出現腦膜炎、輕微腦炎、肢體麻痺等非致命性的嚴重病例,有的則像台灣(1998年)流行一樣出現死亡病例,如保加利亞、匈牙利、馬來西亞、日本、中國、越南、柬埔寨,其原因尚待進一步的研究。





三、腸病毒是不是只有台灣地區才有?在什麼季節流行?

此種病毒世界各地都有,通常在春、夏季及初秋流行,台灣地區因為地處亞熱帶,氣候濕熱,適合腸病毒生存與繁殖,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發生。




四、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一般會持續多久?

腸病毒可以經由糞口傳染,或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飛沫、及皮膚上潰瘍的水泡等途徑傳染。病毒的傳染常因青少年(學童)或成人自外面帶回,經由接觸或飛沫方式感染家中幼童所造成;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玩具也常是幼童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因為死角多,提供病毒藏身的機會,容易在幼童把玩咬弄之間,讓病毒有機會經由口鼻進入人體而感染。

感染腸病毒後,在症狀出現之前幾天就具有傳染力,此時在感染者咽喉與糞便都可發現病毒存在,在發病後一週內,口鼻分泌物所含之病毒量達到最高,此時期之傳染力強,而經由腸道排出病毒的時間可持續數68週,甚至長達12週之久。

腸病毒在家庭之中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如學校等處也較容易發生傳染。由於腸病毒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需特別注意感染者之隔離照顧,也必須特別小心處理感染者之糞便、口鼻分泌物、皮膚上水泡;發病兩週後,咽喉之病毒排出量大量減少,透過口鼻分泌物、飛沫、接觸等途徑傳染的危險性降低,但仍應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傳染,同時因感染者在復原後亦會持續由糞便排出病毒,因此仍須養成時時正確洗手、避免以手碰觸口鼻等衛生習慣,以防將病毒傳染給他人。




五、腸病毒從感染到發病多久?些什麼症?

潛伏期(從感染到發病的期間):210天,平均約35天。

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尤其隨著年齡增長,症狀愈不明顯,有些感染者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有時候則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常見的症狀包括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臨床上還發現有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心肌炎等。手足口病患者會在手掌、腳掌、膝蓋與臀部周圍會出現稍微隆起的紅疹,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口腔也會有潰瘍,腸病毒71型引起的疹子則較為細小,如針頭大小紅點般,有時不易察覺。疱疹性咽峽炎患者大多會發高燒,在口腔後部出現水泡,然後很快地破掉變成潰瘍。




六、腸病毒感染的致命機率有多高?

大多數腸病毒感染者症狀都很輕微,甚至沒有症狀,如果有症狀,也大多在710天內會自然痊癒,只有極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民國87年臺灣地區腸病毒大流行時,雖然專家對感染致死率的推估不同,但是一般的估計是在十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一之間,意思就是感染了腸病毒以後,99.9%以上的患者都會康復




七、已經感染過腸病毒的小孩,為什麼還會再次感染?

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感染某型腸病毒後,只會對該型腸病毒產生免疫力,邇後感染另一型腸病毒時,先前所產生的抗體並不具有保護力,還是有可能會發病。

由於有多種腸病毒會引起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所以一生中可能會出現不止一次的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





貳、預防腸病毒




一、有沒有疫苗可以預防腸病毒?

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沒有疫苗可以預防。




二、如何預防腸病毒?

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而且目前並沒有疫苗(小兒麻痺疫苗除外)可以預防,又可經口、飛沫、接觸等多種途徑傳染,控制不易,但是不論哪一型腸病毒,都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大大降低感染的機會,所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是減少被傳染的不二法門。除了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之外,同時還要注意下列事項:

1.注意環境衛生及居家環境良好通風。

2.儘量避免出入擁擠之公共場所,或與疑似病患接觸。

3.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運動及充足睡眠,以增強個人的免疫力。餵食母乳,也可提高嬰兒抵抗力。

4.幼童(尤其3歲以下幼兒)感染腸病毒後,有較高比率併發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等嚴重症狀,因此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在摟抱、親吻或餵食幼兒前,務必更衣洗手,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的嬰幼童。

5.若幼童經醫師診斷疑似感染腸病毒時,除依醫師指示治療外,最好讓病童在家休息至少一星期,或直至無發燒現象,儘量不要參加任何活動,以避免傳染他人。




三、正確洗手步驟是什麼?

時時正確洗手雖不一定可以完全杜絕腸病毒的感染,但可以降低接觸病毒的可能與感染病毒的數量,因而減低發病的危險性及嚴重度,故為保護個人最基本而重要的方法。正確洗手步驟如下:「濕、搓、沖、捧、擦」

1.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

2.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3.兩手心互相磨擦

4.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特別要注意清潔戴戒指處)

5.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

6.作拉手姿勢以擦手指尖

7.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

8.用乾淨紙巾或烘乾機將手烘乾




四、腸病毒流行期間,小朋友可不可以到遊樂場所玩耍?

在流行期間,可儘量安排戶外健康休閒活動,大人、小朋友在戶外活動時,也要記得勤洗手;小朋友應避免在人潮擁擠室內空間活動,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五、暑假期間,如何避免小朋友感染腸病毒呢?

暑假期間,幼童間密切接觸減少,因此腸病毒感染機會隨之降低,但日常活動、或是參加安親班、夏令營等聚集場合,還是有機會感染到腸病毒,以下三點注意事項,可以有效預防腸病毒感染,讓小朋友過一個真正健康、快樂的暑假:

1.持續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吃東西前、如廁後需加強洗手;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運動及充足睡眠,以增強免疫力。

2.就暑假活動方面,為減少可能與疑似病患密切接觸之機會,建議父母應避免幼童進出擁擠之戶內場所,盡量選擇戶外健康休閒活動,如游泳或動物園遊玩;大人及小孩在外出期間也要經常洗手。

3.若幼童有疑似感染腸病毒時,應儘速就醫、遵循醫師指示治療;家中若有感染者,應與其他健康幼兒作適當隔離,且避免參加任何活動,以免傳染給他人。






參、感染者之處理與治療




一、腸病毒有沒有特殊治療藥物?

目前並沒有治療腸病毒的特效藥,一般都是針對發生的症狀,採取對症療法。另有一些藥廠發展出可以抑制腸病毒的藥物,其作用機制大多是抑制腸病毒對於人類細胞的感染能力,但這些藥物都還在初期的試驗階段,尤其是對於人體的安全性都還沒有經過適當的評估,所以還無法使用。




二、家中或學校有兒童感染腸病毒時應該注意什麼?

1.注意補充營養與水分,儘可能選擇容易入口、柔軟、無刺激性的飲食,以免降低病患進食意願,造成脫水或營養不足,影響恢復。

2.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應立即洗手。

3.對疑似感染腸病毒之幼(學)童,可建議其依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在家休息。若無法請假,也應請其戴口罩,並與其他幼童適度區隔,減少傳染機會。

4.對家中之第二個病患尤其是嬰幼兒要特別小心,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

5.若發現幼(學)童有感染聚集現象時,應儘速報告學校行政單位與衛生、教育單位聯繫,研判是否需採行相關措施,請參閱「伍、教(托)育機構停止上課及兒童請假建議」。




三、什麼情況下必須立刻就醫?

1.出現發燒、身體不適應立即通知家長,前往就醫後,於家中休息。

2.如經醫師診斷為腸病毒,應密切注意是否出現下列神經併發症(一般是在發疹後24天會出現,也可能更早出現),如有立即送大醫院治療:

(1) 嗜睡、意識改變、活力不佳、手腳無力。

(2) 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3) 持續嘔吐(非因進食刺激喉嚨而引起須特別注意)。

(4) 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689&next=20661&l=f&fid=6






***********************************************************************
腸病毒疫情拉警報
腸病毒疫情拉警報
  季節已入春,再過不久,也將迎來炎熱夏季,但這段期間正是腸病毒流行的尖峰時刻,隨著天氣轉變,腸病毒個案不斷增加,爸爸媽媽也開始擔憂,若是寶寶不小心感染到腸病毒該怎麼辦?了解腸病毒特性與傳染途徑,知己知彼,並教導寶寶平時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做好正確的預防措施,帶著寶寶一起向腸病毒說「不」!

提到腸病毒,不少爸爸媽媽總是心驚膽顫,深怕年紀還小的寶寶,免疫力尚未發展完全,而遭到感染,進而衍生成重症;雖然腸病毒尚無特效藥可提供治療,但只要在家中靜養,正常飲食,並避免到戶外與他人接觸,還是可以順利痊癒,且演變為重症的機會也微乎其微。

「腸病毒」的定義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總醫師林孟瑾表示,許多爸爸媽媽會以為「腸病毒」只是一種病毒,但其實腸病毒並非單指一種病毒,而是一大類病毒的總稱,常見的包括克沙奇A型病毒、克沙奇B型病毒、伊科病毒及小兒麻痺病毒等,共有七十幾型,寶寶如果遭到其中一型病毒感染,定義上就算是罹患腸病毒;之所以會統稱為腸病毒,是因為這些病毒都能夠在腸道繁殖引起感染,而不同腸病毒所造成的症狀也有所差異,其實腸道感染症狀只佔一小部分,身體其他部位出現症狀的可能性更大,且得過一次腸病毒,也沒辦法對其他類型的病毒完全免疫,還是有再次遭到感染的可能性,不得不慎防。

流行季節
台灣的氣候表現並不極端,不會出現酷熱或嚴寒的現象,也不像國外四季分明,腸病毒並不會在某個季節完全消聲匿跡,所以其實一整年都會有腸病毒的病例,不過大多會集中在夏季頻繁發生。雖然每年的4~9月份為腸病毒的流行期,但每一年還是稍有不同,端看各年的氣溫走向,進而可能影響到腸病毒盛行的主要月份。

傳染途徑
腸病毒主要會透過飛沫、接觸分泌物及糞口造成傳染,如果寶寶平時東摸西摸,碰到腸病毒病患的水泡、口水、糞便或食用過的食物,甚至在打噴嚏或咳嗽的時候,吸入空氣中漂浮的腸病毒,都會遭受感染。林孟瑾醫師表示,腸病毒的潛伏期約有2~10天,不過平均約3~5天就會發病,發病前幾天已具有傳染力,產生症狀之後的1個禮拜之內,是傳染力最強的時期,須妥善進行隔離;而且在寶寶康復之後,口腔鼻子及糞便的分泌物,還是會持續排出病毒,口腔排出的病毒可持續1週,糞便排出的則會長達6~8週,1週後雖然傳染力不會這麼強烈,但還是要多加小心。

好發族群
林孟瑾醫師表示,介於0~5歲之間的寶寶,因為免疫系統不如成人完善,是抵抗力最弱的族群,加上之前未感染過腸病毒沒有抗體,尤其是3歲以下的幼兒,越容易引起嚴重併發症,爸爸媽媽應避免在腸病毒流行的時期,將3歲以下的寶寶帶到人潮眾多的場所,減少寶寶遭受感染的機會。



危險時期
寶寶感染腸病毒後,病情變化較不穩定,可能會出現像是持續發燒、疱疹性咽峽炎等症狀,剛發病的前3天是較為危險的時期,需仔細觀察病情,並將寶寶送至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後才能確實控制病情。

常見症狀
林孟瑾醫師表示,腸病毒感染後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有些只是發燒或較不特別的症狀,和一般人所想的不一樣,腸胃症狀其實不多。寶寶可能出現比較特殊一點的臨床表現,例如「疱疹性咽峽炎」,此病症會導致咽峽(位於喉嚨深處)長出小水泡,一旦水泡破裂,便會引起潰瘍,寶寶也會感到疼痛,讓寶寶變得不愛吃東西,因害怕疼痛而不敢吞嚥口水,造成口水不停從口腔周圍流出,爸爸媽媽必須使用口水巾不斷擦拭;嚴重一點的話,水泡還會蔓延至舌頭及牙齦,若水泡也生長於手掌與腳掌上,或是指縫、膝蓋、屁股之間,就稱為「手足口病」。如果出現腸病毒的感染前兆,爸爸媽媽就必須立刻帶著寶寶就醫,但腸病毒其實很少演變為重症,若寶寶不慎遭受感染絕大多數症狀輕微,有9成以上在7 到10 天都能夠自然痊癒。

重症後帶來的併發症
腸病毒若演變為重症,寶寶的腦部、心臟、肺臟及肝臟等器官都會受到病毒感染而發炎,進而造成腦膜炎、肺炎、心肌炎等,對往後的肢體活動可能會造成不便,影響頗為深遠,但林孟瑾醫師表示,這些病例極少,所以爸爸媽媽也不用因太過擔心而打亂生活步調。

治療方式
腸病毒沒有專屬的特效藥可供治療,也無需使用抗病毒之藥物,只要平時在家多休息、多喝水,過一段時間便能漸漸康復。但是,寶寶如果因罹患疱疹性咽峽炎,造成喉嚨不舒適而不願進食,該怎麼辦?林孟瑾醫師表示,碰到這種非常時期,爸爸媽媽其實應首重寶寶的養分攝取,可以準備一些寶寶平常愛吃的食品,像是果凍、布丁等甜甜涼涼的食物,先幫寶寶解除飢餓感,不要強迫他食用較熱的食品,以免寶寶的潰瘍病情更加惡化。若寶寶實在痛到受不了,醫師也會視情況給予口服止痛藥或是噴劑藥物,讓寶寶定時服用,緩解疼痛感。
原文刊載於2012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站www.mombaby.com.tw閱覽






************************************************************************

腸病毒,別怕

文/台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蔡銘哲
提到腸病毒, 一定讓人想起1998年那一次嚴重的疫情。那年春夏之際,小朋友的活動幾乎停擺,游泳池沒人敢去,家長人心惶惶。直到放了暑假,疫情才告平息,那一次總共奪走78位小朋友寶貴的生命!
腸病毒是一個病毒家族的總稱,最出名的是腸病毒71型、克沙奇病毒等。年年都有流行,夏天是流行高峰。

腸病毒的症狀非常多樣化,輕者就像一般感冒、喉嚨發炎、口腔潰瘍等,或皮膚長疹子、小水泡,或噁心、嘔吐、拉肚子;重者會併發腦炎、肺炎、肝炎、心肌炎、胰臟炎,甚至造成死亡。

咽峽炎:
小朋友常是先發燒,有時候第一天就只有燒,常常衝到39度多,嘴巴裡還不一定有破洞。隨後因為喉嚨潰瘍開始,病人不舒服加劇,嘴巴痛。甚至因為太痛,連口水都不敢吞而流口水。有些病人有腸胃方面症狀。千萬不要以為只是長牙而掉以輕心。

手足口症:
除了上述症狀外,在手掌、腳掌、膝蓋和屁股出現小紅點,有些中間有點小水泡的樣子。

治療:目前沒有針對腸病毒的特別藥物。醫生會開藥讓病人緩解嘴巴疼痛。家長可以讓小孩多吃點冰涼,軟軟的食物,像是冰淇淋,布丁,豆花,愛玉,仙草蜜等,比較吃的下去。若是真的吃不下去,會因為脫水而造成尿尿很少,煩躁不安的現象,那就要去醫院打點滴。

小心腸病毒重症:
以下情況是進入重症的危險訊號:
嗜睡 、活力不佳、持續頭痛嘔吐、肢體無力、持續高燒、呼吸急促、臉色蒼白、冒冷汗、肌躍式抽搐(就像被嚇到,身體手腳突然抖一下的感覺)或甚至抽筋。必須立即送醫。
研究發現,小於三歲或家中第二位發病的腸病毒患者,進入重症的機會較高,要特別注意。

如何預防:
腸病毒會透過病人的糞便、口鼻分泌物、飛沫,傳染給其他人。所以最重要的預防方法是勤洗手。大人小孩都要做到,一進家門第一件事就是先洗手。2003年SARS流行期間,全民防疫勤洗手的結果,也讓當年的腸病毒流行比之前幾年減少許多。
腸病毒沒有辦法得一次就終身免疫,不過最恐怖的腸病毒71型目前已有疫苗研發,準備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isa_liu0626/article?mid=477&next=439&l=f&fid=8




***********************************************************************

腸病毒拉警報!

注意衛生,少到公共場所
腸病毒拉警報!


原本應該在炎熱季節流行的腸病毒,為何在寒冷的冬天就已經拉警報?而且疫情還持續加溫,重症案例也明顯增加,有些患者甚至短短幾天就喪命!這是否意味著將有一波大流行?該如何提高警覺、有效防範,才能遠離腸病毒的威脅?
腸病毒的傳染方式與好發季節
  腸病毒主要是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會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12週之久。
初期症狀似感冒,家長易輕忽!
  
家長應該要有那些警覺,才能在小朋友病情惡化時及時給予診治?潘俊伸醫師表示,腸病毒71型以「手足口症」居多,患者口內、手腳會出現疹子,有些患者的疹子會發生在腹部、臀部上方,而且疹子比較小,就像痱子一樣,這是腸病毒71型的症狀特徵,而且許多患者喉嚨破的情形並不嚴重,剛開始以為是一般感冒,而且嬰幼兒不會表達,加上沒有發燒症狀,就更容易輕忽!
 
提高警覺,觀察重症的前兆
因此,家長要要特別留意以下幾個感染初期的徵兆,只要出現其中一項,就要到大醫院就醫:
* 持續嘔吐或明顯嗜睡。
* 意識不清,胡言亂語。
* 有類似驚嚇情形,身體出現抽動(抽一下、抽一下,但不是發抖)。
  疾病管制局也一再提醒家長,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例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疑似腸病毒重症症狀時,務必立即就醫,儘速接受適當的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感染腸病毒71型不一定就會演變為重症,其他如克沙奇病毒也可能會導致重症。一旦演變成重症,可能會影響腦幹,或造成急性腦炎、腦脊髓炎、心肌炎等,即使救回也可能有後遺症,影響孩子日後的肢體和智力發展。
做好個人衛生習慣
  腸病毒在20℃的溫度下,可存活超過24小時之久,所以公共場所的任何物品都可能存在感染危機,因此,有以下事項必須注意:
* 儘可能不要帶嬰幼兒到公共場所。
* 萬一孩子確定感染,家長應該要有公德心,不可一味隱瞞病情,而讓孩子繼續上學,最好在家休息一星期,以免在托兒所、幼稚園或小學傳染給其他孩童。
* 平時要教導小孩養成多洗手、確實洗手的好習慣,學校老師也要加強小朋友的衛教。
* 每次從外面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大人及小孩一定要確實洗手。

孕婦更要注意!
  雖然大部分成人都有抗體,不過懷孕的婦女也要遵循上述防範原則,如果生產前感染腸病毒,寶寶出生後很可能會出現嚴重病情。

  預防腸病毒需要全家一起配合,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加上相關單位的嚴密監控,相信可以將危害降到最低。

 
(內容摘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isa_liu0626/article?mid=131&prev=187&next=91&l=f&fid=8







************************************************************************

腸病毒知多少

一、什麼是腸病毒呢?
腸病毒包括A群克沙奇病毒、B群克沙奇病毒、
小兒麻痺病毒、依科病毒、68型至71型的病毒,
常發生在夏、秋兩季。
二、腸病毒的傳染方式?
1. 糞口或飛沫傳染、接觸口鼻等。
2. 潛伏期為2-10天,平均約3-5天。
3. 傳染期為發病前幾天至發病後一週內,但自糞
便排出之病毒所導致的感染,可持續6-8週。
三、感染腸病毒的症狀?
多數人感染後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常見症狀有:
手足、口腔及皮膚出現小紅疹(水泡),咽峽部
出現小水泡或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約7~10天即
能痊癒。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
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
症。

四、在什麼情況下,須盡速就醫?
若家中的幼兒有不尋常嗜睡、活力不佳、手腳無
力、肌抽躍(類似無故受到驚嚇突然間全身肌肉
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速、心跳加快等,都
必須馬上就醫。
五、如何預防腸病毒:
1. 腸病毒重症好發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因此特
別提醒家長及幼童自外面回家後,在摟抱、餵
食嬰幼兒前,務必正確洗手,以降低感染腸病
毒的機會。
2. 於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
的公共場所。
3. 注意環境清潔、通風良好,並確保食物及飲用
水的安全。

資料來源http://www.tmuh.org.tw/1000714/health/pdf/ped_12.pdf







************************************************************************
腸病毒,別怕
文/台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蔡銘哲
提到腸病毒, 一定讓人想起1998年那一次嚴重的疫情。那年春夏之際,小朋友的活動幾乎停擺,游泳池沒人敢去,家長人心惶惶。直到放了暑假,疫情才告平息,那一次總共奪走78位小朋友寶貴的生命!
腸病毒是一個病毒家族的總稱,最出名的是腸病毒71型、克沙奇病毒等。年年都有流行,夏天是流行高峰。

腸病毒的症狀非常多樣化,輕者就像一般感冒、喉嚨發炎、口腔潰瘍等,或皮膚長疹子、小水泡,或噁心、嘔吐、拉肚子;重者會併發腦炎、肺炎、肝炎、心肌炎、胰臟炎,甚至造成死亡。

咽峽炎:
小朋友常是先發燒,有時候第一天就只有燒,常常衝到39度多,嘴巴裡還不一定有破洞。隨後因為喉嚨潰瘍開始,病人不舒服加劇,嘴巴痛。甚至因為太痛,連口水都不敢吞而流口水。有些病人有腸胃方面症狀。千萬不要以為只是長牙而掉以輕心。

手足口症:
除了上述症狀外,在手掌、腳掌、膝蓋和屁股出現小紅點,有些中間有點小水泡的樣子。

治療:目前沒有針對腸病毒的特別藥物。醫生會開藥讓病人緩解嘴巴疼痛。家長可以讓小孩多吃點冰涼,軟軟的食物,像是冰淇淋,布丁,豆花,愛玉,仙草蜜等,比較吃的下去。若是真的吃不下去,會因為脫水而造成尿尿很少,煩躁不安的現象,那就要去醫院打點滴。

小心腸病毒重症:
以下情況是進入重症的危險訊號:
嗜睡 、活力不佳、持續頭痛嘔吐、肢體無力、持續高燒、呼吸急促、臉色蒼白、冒冷汗、肌躍式抽搐(就像被嚇到,身體手腳突然抖一下的感覺)或甚至抽筋。必須立即送醫。
研究發現,小於三歲或家中第二位發病的腸病毒患者,進入重症的機會較高,要特別注意。

如何預防:
腸病毒會透過病人的糞便、口鼻分泌物、飛沫,傳染給其他人。所以最重要的預防方法是勤洗手。大人小孩都要做到,一進家門第一件事就是先洗手。2003年SARS流行期間,全民防疫勤洗手的結果,也讓當年的腸病毒流行比之前幾年減少許多。
腸病毒沒有辦法得一次就終身免疫,不過最恐怖的腸病毒71型目前已有疫苗研發,準備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isa_liu0626/article?mid=477&next=439&l=f&fid=8






************************************************************************
腸病毒拉警報!
注意衛生,少到公共場所
腸病毒拉警報!


原本應該在炎熱季節流行的腸病毒,為何在寒冷的冬天就已經拉警報?而且疫情還持續加溫,重症案例也明顯增加,有些患者甚至短短幾天就喪命!這是否意味著將有一波大流行?該如何提高警覺、有效防範,才能遠離腸病毒的威脅?
腸病毒的傳染方式與好發季節
  腸病毒主要是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會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12週之久。
初期症狀似感冒,家長易輕忽!
  
家長應該要有那些警覺,才能在小朋友病情惡化時及時給予診治?潘俊伸醫師表示,腸病毒71型以「手足口症」居多,患者口內、手腳會出現疹子,有些患者的疹子會發生在腹部、臀部上方,而且疹子比較小,就像痱子一樣,這是腸病毒71型的症狀特徵,而且許多患者喉嚨破的情形並不嚴重,剛開始以為是一般感冒,而且嬰幼兒不會表達,加上沒有發燒症狀,就更容易輕忽!
 
提高警覺,觀察重症的前兆
因此,家長要要特別留意以下幾個感染初期的徵兆,只要出現其中一項,就要到大醫院就醫:
* 持續嘔吐或明顯嗜睡。
* 意識不清,胡言亂語。
* 有類似驚嚇情形,身體出現抽動(抽一下、抽一下,但不是發抖)。
  疾病管制局也一再提醒家長,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例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疑似腸病毒重症症狀時,務必立即就醫,儘速接受適當的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感染腸病毒71型不一定就會演變為重症,其他如克沙奇病毒也可能會導致重症。一旦演變成重症,可能會影響腦幹,或造成急性腦炎、腦脊髓炎、心肌炎等,即使救回也可能有後遺症,影響孩子日後的肢體和智力發展。
做好個人衛生習慣
  腸病毒在20℃的溫度下,可存活超過24小時之久,所以公共場所的任何物品都可能存在感染危機,因此,有以下事項必須注意:
* 儘可能不要帶嬰幼兒到公共場所。
* 萬一孩子確定感染,家長應該要有公德心,不可一味隱瞞病情,而讓孩子繼續上學,最好在家休息一星期,以免在托兒所、幼稚園或小學傳染給其他孩童。
* 平時要教導小孩養成多洗手、確實洗手的好習慣,學校老師也要加強小朋友的衛教。
* 每次從外面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大人及小孩一定要確實洗手。

孕婦更要注意!
  雖然大部分成人都有抗體,不過懷孕的婦女也要遵循上述防範原則,如果生產前感染腸病毒,寶寶出生後很可能會出現嚴重病情。

  預防腸病毒需要全家一起配合,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加上相關單位的嚴密監控,相信可以將危害降到最低。

 

(內容摘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isa_liu0626/article?mid=131&prev=187&next=91&l=f&fid=8







***********************************************************************

《腸病毒升溫》多見咽峽炎 當心誤認感冒

自由時報2013年4月28日 上午8:42
家長容易輕忽早期隔離和預防重症前兆症狀
〔自由時報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全台警戒H7N9禽流感,四月進入流行期的腸病毒疫情已經悄悄攀升,大多出現咽峽炎,喉嚨痛、高燒和嘔吐,少見手足口病,有家長誤認是感冒或腸胃炎,輕忽早期的隔離防疫和預防重症前兆症狀,提醒多注意家中五歲以下幼童身體狀況。
腸病毒盛行於四至六月,署立台中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陳敏恭觀察,今年二、三月幾乎沒有腸病毒病例,從四月起升溫,每週至少有三、五個染病幼童,與往年六月高峰期染病數只差一半。
目前腸病毒病徵以咽峽炎為主,少見有手足口病,咽峽炎會出現喉嚨腫痛、吞嚥困難、高燒或嘔吐,有家長會誤判為感冒或腸胃炎,未早期就醫隔離,而且在罹病的第一、二天,症狀未出現就具傳染力,增加散播病毒的風險,甚至也疏於觀察病童重症前兆的警戒。
去年腸病毒流行以七十一型為主,有七、八成病童出現手足口病,今年則多見克沙奇A六型。台中榮總小兒感染科主任陳伯彥說,腸病毒已開始流行,不少病童出現喉嚨痛、吃不下、口水變多,有的從急診、門診甚至住院觀察,克沙奇A六型病毒雖不致侵犯到腦幹,仍不可輕忽。
陳敏恭說,全台警戒H7N9禽流感,也要預防腸病毒疫情,腸病毒經飛沫、糞口或接觸傳染,容易侵犯五歲以下幼童,小朋友也常因共用碗、筷、湯匙感染,這時候最好避免共用,戴口罩、勤洗手。
一旦罹患腸病毒重症,陳伯彥強調,罹病的起初五天,要特別注意如有不尋常的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發燒、活動力降低、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等任一項症狀,都必須馬上送大醫院檢查治療。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011&prev=20016&next=20008&l=f&f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