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常見小兒疾病發燒病程


資料來源: http://www.ipa.com.tw/menu2-1-d3.asp


身為父母養育寶寶過程中,最常碰到的就是寶寶發燒;傳統老一代的觀念總認為發燒沒退、會燒壞腦子;過去傳染性疾病多、且醫療資源不普及,週遭總有人因腦膜炎發燒而引起腦神經受損,導致對幼兒發燒產生恐懼。其實發燒是身體的一種防禦反應,而身體病程就是疾病必定要經過的時間與過程。任何病都有病程,有時並非外力(如口服藥物、打針)所能改變,尤其是一些常見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很多人不明此理,希望看一次醫師就可痊愈,結果導致不信醫師,一再換醫師,或逼得醫師使用不正常的治療方式(如濫打針,濫用抗生素、洗喉嚨等);另一方面,醫師對疾病診斷,病程的觀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指標;一般而言寶寶發燒時當然會出現疲倦、活力減退之情形;如果燒退時,活力正常,一般而言,這些發燒比較沒有大的問題。下面是一些常見小兒疾病的一般病程,身為父母,了解這些醫學知識,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焦慮,也比較知道何時需要再度就醫:

1、普通感冒:指由各種鼻病毒所造成的上呼吸道感染,一般約一至二周,輕者三至四天。一般較少發燒,但兩歲以內幼兒可燒至三、四天。

2、流行性感冒:特指流行性感冒病毒所造成的上呼吸道感染,幾乎都要發燒二至五天,一般症狀會比較嚴重。每年十月以後,市面上可以看到的流行性感冒疫苗注射,就是預防此類病毒所造成的感染症。

3、嬰兒毛細支氣管炎:發燒二至六天,咳嗽帶喘約十天至兩周,由於嬰兒呼吸道較狹小,如喘氣現象持續惡化,需特別注意是否需住院。整個呼吸道症狀,有時會至拖到一至三個月。

4、單純性發燒:多是病毒感染,甚麼症狀也沒有,找不到感染出處,咽喉也正常。常會莫名其妙發燒五、六天,甚至十天至兩周才退;不過這類發燒常需要安排進一步檢驗,排除一些其他較嚴重的疾病。

5、帶喘的氣管炎:可發燒二至五天,嚴重咳嗽約兩周,如未治療,可咳嗽達半年以上。反覆發作即要考慮是否氣喘病。

6、鏈球菌咽扁桃腺炎:高燒三至五天。

7、嬰兒鼻咽炎:斷續流膿鼻涕一、兩個月,間或發燒。

8、咽峽炎或疱疹口腔炎:口腔潰瘍持續約一周。發燒一至六天。

9、手口足病:病程約六天。發燒一至三天。

10、玫瑰疹:高燒三天,退燒後才出疹,約三天消退。

11、德國麻疹:不發燒或只有短暫輕微發燒,出疹約三天。

12、麻疹:發燒六至七天以上、出疹時燒最高,疹子出後兩天開始退燒。咳嗽非常厲害,可持續兩週。

13、水痘:從發燒至水痘出現,前後約五至七天,之後水痘逐漸乾掉;發燒二至四天,可併發膿痂疹。

14、膿痂疹:視範圍而定,約一周至二周,很少發燒。

15、腮腺炎:病程約六至十天。發燒二至四天,兩側皆腫時病程較長。

16、哮吼:喉炎加支氣管炎,約十天;一般擔心上呼吸道阻塞,需特別注意是否需住院。發燒一至三天。
17、病毒性腸炎:幼兒可腹瀉一星期。發燒一至三天。

18、各種病毒疹:發燒二至五天,退燒前後出疹。

19、咽結膜熱:咽炎加結膜炎發燒二至七天,病程前後約兩周。

20、肺炎:約二至三周,發燒三至十天。若進展成膿胸,則要兩三月,治療上非常麻煩。

從這些粗略估計可知,多數小兒病都不是一、兩天的事,也不是一包藥就可解決。家長實在不必在孩子只吃了一天藥,就打電話催問醫師或掛號再看病,急得頻問:「怎麼還在燒?怎麼還在咳?怎麼還在拉肚子?」如果看了一次病就已好轉,與其稱讚醫師高明,不如心喜小孩的抵抗 、恢復力較強。其實很多病毒性感染性疾病,治療上並非針對該病毒,而是提供寶寶較佳的一般性照顧,改善其一般狀況,最後仍是依賴小孩自己的抵抗力來克服難關。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TDz1pEWBHwd3RADN95._mg1a7q0-/article?mid=268







********************************************************************************

寶寶發燒  12大  Q & A

育兒生活 11月號 NO.270
採訪撰文/陳姵樺
諮詢/光田綜合醫院兒科副主任 許峻銘
攝影/潘朵拉兒童專業攝影
演出/mommy:曾品瑜、baby:周柏伶


家中的小寶貝出現發燒的狀況,總是會讓家長手忙腳亂心急如焚,尤其是年紀在2歲以下的幼兒,還不具備清楚的表達能力,沒辦法確實說出自己哪裡不舒服,讓家長無法判斷狀況嚴重與否,有些家長甚至會想快速幫寶寶降溫,就是看不得寶寶發燒。

其實會引起發燒的原因與疾病有很多,有許多疾病的症狀的確會引起寶寶發燒,但也有一些非疾病的狀況會讓寶寶溫度升高,另外,接種疫苗後也有可能發生發燒的狀況,家長要自行分辨寶寶到底是何原因發燒,其實並不容易,但可以先了解各種與發燒有關的狀況比較不容易慌亂。
 解答爸媽的疑惑
Q1:什麼是發燒?
A1:首先必須認知到每個人的體溫在先天上是有差異的,有些人天生體質體溫偏低,大約在36℃,有些人體溫偏高,大約在37℃,光田綜合醫院兒科副主任許峻銘表示,人體的正常溫度在36℃~37℃間,38℃以上就算是有發燒。以上所提到的溫度是以量代表人體中心溫度的肛溫為主,若是測量腋溫,則要37.2℃以上算發燒,而測量口溫則是37.5℃以上算發燒;而一般家長常用的耳溫槍,多數是設定成肛溫溫度。
  許峻銘醫師指出,人體的代謝以及環境的溫度等都會影響體溫的變化,因此要先認清寶寶是屬於體溫定位點上升引起的發燒(fever),或是體溫定位點並未改變,但中心體溫超過38OC的體溫過高(hyperphermia),之後才能給予正確的處置。
Q2:疾病會引起發燒症狀?
A2:疾病引起的發燒是因細菌或病毒所引發的感染,人體中的免疫功能與病毒對抗時,產生外生性或內生性的熱源,造成人腦部體溫調節中樞的體溫定位點發生改變,進而影響體溫調節。其症狀是,身體為了不讓體溫喪失,血管會收縮、手腳冰冷、病人覺得畏寒;為了產熱身體會顫抖使體溫上升,體溫升高後會出現呼吸與心跳變快、臉潮紅、頭痛倦怠、之後就會流汗退燒。春季容易出現的流感、一般感冒、水痘、輪狀病毒等都會造成發燒。此外,長腫瘤、胰臟炎與自體免疫方面的疾病等也會引起發燒。
Q3:施打疫苗也會引起發燒?
A3:幼兒在施打疫苗後若出現發燒症狀,家長要如何判斷這個發燒是因疫苗引起或是有其他疾病?首先,可先觀察發燒的時程,一般疫苗(如:五合一疫苗)在接種後2天內可能會引起發燒,若超過48小時還有發燒的狀況,或是一會兒發燒一會兒退燒發生的次數頻繁,就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必須趕快帶到醫院讓小兒科醫師檢查。
  另外,活性減毒疫苗(如: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水痘疫苗)通常在接種疫苗後1週左右才會有發燒症狀。有些家長喜歡以電話詢問方式請教醫師寶寶發燒狀況,事實上,在電話中醫師看不到寶寶的狀況,也不清楚寶寶的活動力如何,而且會造成發燒的原因眾多,光憑家長描述,恐怕無法判斷,所以建議還是要讓小兒科醫師現場檢查較佳。
Q4:產熱太多散熱太少會引起體溫過高?
A4:當體溫定位點沒有發生改變的體溫過高現象,這種體溫過高也會超過38℃以上,但導因不是產生外生性或內生性的熱源,而是身體產熱太多或散熱不夠所引起,像是劇烈運動後、父母給小寶寶穿太多衣服讓他無法散熱、或是環境溫度高又穿過多衣物等,都會引起體溫過高。
    另外,還有一種體質性的夏季熱,也會讓寶寶溫度過高,許峻銘醫師表示,2歲以下的寶寶有的腦部發展尚未成熟,造成自己調節體溫的能力不佳,一到炎熱的夏天,體溫就會跟著環境增高,也會高過38℃以上,只要吹冷氣就可以降下體溫。
    若家長觀察寶寶白天的體溫很高,但活動力、精神與食慾都很好,也沒有受感染的症狀,而且體溫到傍晚晚上就會下降,這就有可能是夏季熱,不需太擔心,這種夏季熱通常長大到3、4歲就會自然好。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有中暑、熱衰竭、腦部受損會造成體溫過高的發熱。
Q5:發燒會造成腦部受損嗎?
A7:擔心發燒會造成腦部受損是大部份家長關心的問題,但造成腦部之損傷最主要是疾病侵犯的部位,如果引起發燒及感染的原因是腦炎、腦膜炎即可能引起腦部受損或聽力受損。而一般疾病所引起的發燒,例如:中耳炎或扁桃腺發炎等,就算燒到41℃也不會影響腦部。但若是發生嚴重中暑,讓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受損的話,體溫可能會升高到41.5℃以上,這時就有可能會造成腦部受損。
Q6:發燒一定要馬上就診嗎?
A5:大部分的發燒不一定要馬上就診,家長可以先觀察寶寶的狀況,若是寶寶活動力佳、吃喝與排便及活動力都正常,就可以在適當時機自行給與退燒的處置,一般感冒的發燒約在3天內會退燒。有些人會用溫度來界定送醫的時間,但溫度並不是送醫的判定的唯一標準,像是得玫瑰疹有的寶寶有的會燒到39℃或40℃,但除了高溫外寶寶並不會有其他嚴重症狀,這時也不一定要馬上送醫。
Q7:哪種發燒必須立即就醫?
A6:如果發燒溫度高又持續3天以上,就需要送醫診治,此外,若是寶寶發燒後活動力變差、不吃不喝、躁動不安、呼吸很喘、嘔吐、昏睡、抽搐、脫水或是意識不清,這也需要立即送醫。另外,3個月以內的新生兒若是發燒,則有可能有潛在的嚴重感染,所以3個月以內的新生兒若是發燒必須立刻就醫;除了新生兒之外,若是寶寶之前曾反覆得過泌尿道感染、中耳炎、可能會反覆地感染,需要驗尿或給醫師確認。有熱痙攣病史的小朋友,發燒後也需立即就醫。
Q8:發燒一定需要退燒嗎?
A8:適度的發燒可增加人體的抵抗力,而且許多細菌與病毒不喜歡高溫,發燒也會讓這些病毒受到影響;不過發燒若是超過38.5℃還是會引發一些不舒服的症狀,給予退燒會讓寶寶舒服些,所以正確量體溫、發燒藥給予的時間就相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出小病人發燒的原因是病毒感染還是嚴重的細菌感染,而給予正確與適當的治療,才是真正的治療疾病。一昧的使用退燒藥來作症狀的治療,有可能造成錯誤之判斷反而延誤病情。
Q9:如何正確測量體溫?
A9:許峻銘醫師建議,新生兒最好量腋(背)溫或是肛溫,而一般家長常用的耳溫槍則較適合較大的幼兒,因為耳溫槍是利用紅外線測量耳膜的溫度,若有耳屎、耳道太彎或太窄都會影響測量結果,而額溫則是測量最不準確的ㄧ種,不建議使用。
    至於體溫的測量方式,建議使用電子體溫計,水銀溫度計因有破裂釋出有毒物質的危險一般不建議使用;腋溫是將體溫計夾在腋下3分鐘以上,肛溫則是將體溫計插入肛門約1~3分鐘;耳溫的測量在測之前要先確定寶寶耳內沒有耳屎,再將耳溫槍深入測量,為了避免測量不準確,可多量幾次,取最高的溫度為準,而且耳溫槍隔一段時間就需重新校正,以免量出不正確的溫度。
Q10:正確的退燒方法為何?
A10:發燒的初期身體會先發冷顫抖、手腳冰冷,之後體溫才會上升,所以在身體發冷顫抖的發燒初期屬於產熱期,如果在產熱期給予物理性退燒處置,像是:睡冰枕、洗澡等,會讓體溫下降,但此時期體溫設定點仍未下降,會因溫差更大反而使身體顫抖的更厲害,所以此時要給予保暖措施。
  在病人使用退燒藥以後,體溫定位點回復正常,需要排汗以散發熱量,在這個時候環境溫度的降低有助於這種散熱過程。使用洗溫水浴、冰枕等物理退燒法的另一個時機應該是體溫定位點正常的體溫過高,例如:夏季熱、脫水引起的體溫上升等。
Q11:退燒藥何時給予?
A11:至於退燒藥物可於發燒時(38.5℃以上)即可給予,但需一段時間才會產生作用。市售的退燒藥要看成分,不建議使用有含阿斯匹靈成份的退燒藥,而較常使用為普拿疼成份的退燒藥,使用時要依照寶寶的體重給予適當的量,因量太多可能會讓肝臟受損;其次,口服退燒藥後要隔4~6小時再給,因為退燒藥口服後約1~2小時才會退燒,一般疾病約3天內會完全退燒,若到時沒有退,就必須送醫了。至於塞劑的使用則需間隔6~8小時,而且不可以與口服退燒藥合併使用。
Q12:發燒時可以讓寶寶喝運動飲料嗎?
A12:發燒時因為會流失水分,而且水分不足也會讓熱不容易散去,所以發燒時要多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有些家長會在寶寶發燒時讓寶寶喝運動飲料,許峻銘醫師指出,只要不是特殊的疾病所引起的發燒,讓寶寶喝運動飲料沒關係,運動飲料中有少量的電解質;不過若是腸胃道疾病引起的脫水就不建議喝運動飲料,應改喝口服電解質液來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許峻銘
現職:光田綜合醫院兒科副主任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
經歷:臺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研究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感染症專科醫師
* 資料來源:【BabyLife育兒生活】2012年11月號。http://www.mababy.com/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F81F01696143A137






*****************************************************************************

退燒

幼兒發燒不能一味退燒。醫師發現,有家長給幼兒吃退燒藥,短時間內沒有明顯退燒,又接著用藥,一天下來,用藥劑量超過正常的兩倍,幼兒送醫時肝功能指數已升高。另外,有4成的家長以冰枕或溫水洗澡為幼兒降溫,忽略階段處理的重要性,造成幼兒失溫,發燒越拖越久。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陳永綺昨天指出,體溫超過38度即是發燒,是細菌或病毒侵入人體時,免疫系統對抗的發炎反應,39度以上的高溫會帶來頭暈、痠痛等不適,服用退燒藥只能讓體溫降低0.5至1.5度,減緩身體不適,不可能急速降至正常體溫,用藥不能超過一天正常劑量

陳永綺表示,曾有病例服用退燒藥後沒有退燒,家長又讓小孩吃藥、塞肛門退燒劑,一天喝120西西的藥水,明顯超量、肝功能指數升高,必須緊急治療,讓肝功能恢復正常。

陳永綺利用門診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總計120份問卷,調查發現,幼兒發燒時,57%的家長會給退燒藥、28%會使用冰枕、13%會用溫水幫小朋友洗澡降溫。

陳 永綺解釋,為幼兒降溫除使用退燒藥外,還應留意不同階段的處理原則,第一階段幼兒會發抖、手腳冰冷,這時應以保暖為主,若讓幼兒睡冰枕或以洗溫水澡降溫, 反而會持續發冷,延緩病程發展,增加心肺負擔。若手腳發熱、心跳及呼吸加速,即進入第二階段,這時可讓幼兒洗溫水澡、睡冰枕,以輔助散熱。

陳永綺強調,處理發燒並非僅觀察體溫,同時要注意幼兒活動情形,若服藥後未惡化,活動力不錯,家長不需過度擔心。不過,若一天之內退燒、發燒不斷循環,伴隨頭痛、全身不舒服、哭鬧不停、怕光、發抖、嘴唇發紫、煩躁不安等狀況,即需就醫。

來源:奇摩新聞20080501







**********************************************************************
退燒迷思!一發燒就用冰枕、退燒貼片? 當心更嚴重...


寶貝發燒怎麼辦?近5成的家長霧煞煞!小兒科醫師表示,寶寶發燒時應該分階段處理,如果沒有正確幫孩子退燒,反而會延長發燒時間,若心肺功能差的小孩,還可能因心臟負荷過大,產生嚴重併發症。不過,若是寶寶在24小時之內溫度反覆上下燒不退,活動力變差,就應該立即就醫。

根據書田診所小兒科門診調查發現,近5成家長不知道發燒的處理是有階段性的,調查顯示,其中近6成(57%)的家長會給退燒藥退燒,近3成(28%)會使用冰枕或退燒貼布,13%會用溫水洗澡,2%會採其他作法。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陳永綺說,寶寶發燒時應分兩階段性處理,第一階段為「發冷期」,發燒初期通常會出現「畏寒」、手腳冰冷現象,她指出不少家長會採取洗溫水澡、睡冰枕及退燒貼片等物理性降溫法的錯誤做法,此時期應該以保暖為首要之急。

陳永綺解釋,人為恆溫動物,平時大腦調溫中樞設定為37.7度,當細菌或是病毒侵入人體時,免疫系統會加以對抗引起發炎,便以「發燒」為表現,在體溫往上調節的過程中會因為產熱而發冷,此時若馬上以物理性方式降溫,等於違反生理機轉,反而會使發燒時間愈延長。

第二階段為「發熱期」,此時會出現手腳發熱、心跳及呼吸也會加快,此階段才適合採取物理性方式幫助寶寶降溫,可在服用退燒藥後,經過30分鐘後再進行物理性降溫。

陳永綺提醒,在分階段處理發燒後,如果順利降溫,可能只是小孩暫時性體溫調節不適,並非發燒,可多補充水分、休息,反之,若是服用退燒藥後,每6小時後體溫不降反升,活動力愈差,就應於24小時內盡速就醫,找出病因。

來源:奇摩新聞20080430








*******************************************************************************
寶寶熱呼呼 媽咪心好疼 


靜下心來,不要慌張
看到寶寶生病,爸爸媽媽的心情一定很不好受,但是不管再怎麼不知所措、心亂如麻,都得靜下心來,不要慌張,因為你緊繃的情緒不但對寶寶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可能嚇著寶寶,讓他更沒有安全感。 
減輕寶寶發燒的不舒服
通常爸爸媽媽會對寶寶「發燒」這件事比較緊張,擔心寶寶會燒壞了腦子,但其實發燒是身體正在對抗入侵病毒所產生的反應,因此如果引起發燒的原因還沒有消除,寶寶仍然可能會再度發燒,所以爸爸媽媽要有心理準備,不要太過緊張。

寶寶發燒時,應儘量讓寶寶在安靜、空氣流通且室內溫度在20--24℃之間的環境中好好休息,且避免將寶寶包得密不透風,好讓體熱能夠散發出來。除了讓寶寶多喝開水、果汁或電解質飲料外,並應持續觀察寶寶的 體溫,38℃以上可以讓寶寶睡冰枕或水枕,38.5℃以上應依照醫師的指示餵寶寶吃退燒藥,如果體溫在39℃以上,則除了吃退燒藥以外,還可以讓寶寶在26--32℃的溫水中泡澡,以減輕寶寶不舒服的感覺。但如果體溫一直無法降下來,還是必須趕緊到醫院尋求醫師的協助。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1/breast_milk/file1/file12317.asp







*********************************************************************************

小兒發燒忙退燒也要找病因

發燒是身體對外來病菌侵襲的一種「正常」反應,會發燒表示身體防禦能力正常。

治療發燒,最重要的是,發現引起發燒的原因,而非發燒本身。

「醫師!怎麼辦?我的小孩是否發燒了?」天下父母心,孩子的發燒總令爸媽擔心不已。

一般而言,肛溫在攝氏卅七點五度、腋溫或口溫在攝氏卅七度以上,就可稱為發燒。

發燒是身體對外來病菌侵襲的一種「正常」反應,會發燒表示身體防禦能力正常。治療發燒,最重要的是,在發現引起發燒的原因,而非發燒本身。

老一輩的人認為,發燒會造成智能不足,但其實造成智能傷害的原因並不是發燒本身引起,而是小孩得了腦膜炎等疾病所導致的腦細胞受損。若真的要燒到對腦細胞造成傷害,溫度要達到攝氏四十一點五度以上才有可能。

當發現小兒發燒時,不要緊張,先知道小孩的溫度是幾度,才知道要如何處置。多給小孩補充水分,穿著清爽,以幫助散熱。勿多添衣物,以免因流汗太多,導致脫水。

服用醫師處方退燒藥,須間隔四到六小時以上。若小孩體溫在攝氏卅八度以下,可洗溫水澡,除幫助散熱外,也可避免續發性的細菌感染;可配合使用冰枕。不必用酒精擦浴,因使用不當反而會引起副作用。

若三更半夜發覺小孩發燒了,不用過度緊張。先觀察小孩的生理狀況:如果小孩哭鬧不安,可按照上述步驟處理。小孩若能很安穩的睡覺且體溫不過高,不一定要急著找醫師,可讓他先好好休息,或直接予以適當劑量的栓塞劑,到天亮再就醫。

對於小於三個月的嬰兒,或是高燒超過攝氏四十一度、發燒合併紫斑、免疫缺損病童、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惡性腫瘤病童的發燒,家長不要掉以輕心,要早點帶去給醫師診治。

其實發燒對人體是一項很有益處的生理狀況,除了可以加強身體的抵抗力外,還可以觀察疾病的變化。若一味要求幫孩童退燒,除了只讓孩童得到短暫的舒服外,並沒有其他好處,反而會讓家長失去疾病正在惡化的警覺心,這點不可不小心。

總之,小兒發燒時,不必驚慌,「退燒」並不等於「治病」,找出病因,對症治療,自然會退燒。







******************************************************************************

夜裡發燒家長怎麼辨
發燒是家長們最常遇到的問題,小寶寶患了病,最容易出現的症狀就是發燒。發燒很容易被察覺,父母的注意力也很自然的被它吸引,尤其當體溫升的比較高時,家長的緊張度也隨著升高,家長的情緒可以說是隨著體溫的上下而起伏。事實上溫度的高低並不能表示得病的輕重。這些原則在前面己經被反覆的討論過。

照顧寶寶生病時,最要的是要找出真正造成發燒的原因,才能下正確的診斷。
先了解寶寶的正常體溫
每一個人的體溫在一天之中都是隨時間而波動的,要知道嬰幼兒是否有發燒就必需先測得他的正常體溫,有一個比較的基礎。現在用耳溫鎗來測體溫,非常快又方便,而且不會令小寶寶不舒服,家長不妨平日在早起時、中午、睡前各為寶寶記錄一次體溫,連續做三、五日,有了這個標準之後,就很容易知道甚麼時候的體溫是不正常了。
容易出現發燒的常見疾病
最常造成發燒的是感冒,如果在家中小寶寶突然出現發燒的症狀,家長要如何分辨是甚麼原因引起?尤其在夜裡需要不需要立刻送醫呢?
如果同時有咳嗽、流鼻涕、痰,最常見的是一般感冒,父母大多是不用擔心
一般而言,除了發燒以外,要看同時有沒有別的症狀出現;如果同時有咳嗽、流鼻涕、痰等這一類的標準症狀,當然最可能發燒的原因就是一般的感冒,即使有四十度的高燒,父母還是不用擔心,這一點在(發燒的各種問題)中已經分析過,如果不是腦炎、腦膜炎等疾病,只是感冒,發燒是不會傷到腦子的,如果家中有退燒葯,不論口服劑或肛門塞劑都可以先給他使用,如果家中沒有任何藥物可以用冰枕或溫水拭浴幫他先退燒,第二天上午再去看醫生就可以了。
也有人建議用酒精拭浴的方式來退燒,但是因為酒精蒸發的太快,不建議用於嬰幼兒,如果較大的小寶寶要使用,一定要用「溫水」「稀釋」三倍,再為寶寶拭浴。不論是用溫水或用酒精拭浴,在拭浴的時候身體的前後、頭腳、四肢都可以拭浴,拭浴完第一遍,潮溼的皮膚表面因為水份或酒精的蒸發而變涼時,身體會有發冷的感覺,這時候可以用一條大浴巾幫他蓋住一下,體溫就不會散失太快,但是大約再五分鐘左右,體內的血液又循環到體表,體表的溫度又再升高的時候,再做第二遍拭浴。如此反覆的做三、四遍拭浴以後,大部份人的溫度會迅速下降。
有的人說在拭浴時不能拭浴到心臟,那是完全不對的。以上這些簡單的退燒方法,每一個家長都應該會的,而且退燒藥也是基本的家庭常備葯,應該平時都有準備。在台灣大家依賴醫生習慣了,因為便宜又方便,但是反而疏忽了自已處理的基本能力。如果出過國(尤其在美國)的人大概都知道,一般人碰到生病發燒時,大多是要先打電話找醫生,要預約才能看病(make appointment)。沒有甚麼人只因為發燒就能去找醫師隨到隨看。一般人也都懂得自己先吃一下簡單的退燒葯例如Tylanol。即使打電話給醫生,在電話中醫生(或工作人員)也是要家長先給他吃Tylanol,Tylanol的成份也就是我們所用的Scanal。而安排等看病的時間,可能是半天、一天之後才會輪到。
但是這些西方國的家長們卻不會像我們的家長一樣,為了發燒而非常擔心。他們也不會有那種寶寶一發燒就立刻要找到看病的習慣,但是他們的小朋友也沒有因此而身體的健康比較差,甚至反而比我們更好。可見只要國民常識夠,相同的情形,只要處理方法正確,一樣沒有問題。所以平日基本常識的充實非常重要
當然如果小於三歲以下的小朋友,可能會因為突發的高燒而引起抽筋,家長為此而驚慌失措,此點在前面己經詳述過。大致的重點還是強調因為發燒引起的抽筋並不影響小寶寶的腦子。短暫的抽筋現象只是表示小寶寶還小,腦細胞還沒有發育好,容易在高燒的時候因為腦神經細胞之間的「漏電現象」而引起抽筋。長大了以後自然就沒有這種現象了。所以三歲以下的小寶寶忽然發燒時,建議也是先用各種方法幫他退燒,如果萬一有了抽筋的現象時,家長也不要太慌亂,只要先用筷子或湯匙外纏紗布放入牙齒間,並且把口鼻內的口水、鼻涕、嘔吐物清乾淨,保持寶寶呼吸道的通暢就可以。不必在意送醫的時間相差一點,在醫學上不會因為只相差這段短時間而影響到治療,造成嚴重的後果。
如果發燒時沒有合併任何咳嗽、鼻涕等感冒症狀:
如果在忽然發燒的時候,小朋友並沒有任何像是感冒的徵候,則有可能是
一、感冒早期,其它症狀還沒不明顯。
二、要考慮到有感冒以外的其它疾病引起發燒,例如中耳炎、泌尿道感染、腦炎….等等。
    
這些疾病有時候會出現標準症狀,例如中耳炎會耳朵痛,腦炎會嗜睡、不安,腸胃炎會有嘔吐、腹瀉。但是也有可能這些症狀還不明顯,外表沒有表現出來。如果有以上的標準症狀,不論是家長或醫生都很容易有明確的處理方向,就不會太慌亂。
    
如果沒有任何可以辯識的合併症狀,單純的只有發燒現象時,建議家長的處理原則是:若小寶寶除了發燒之外,其它方面都還正常,包括吃奶的量正常,睡的還平穩,玩的也正常,沒有特別的吵鬧不安、或是變得特別安靜的時候:大致上這個小寶寶(或小朋友)是沒有甚麼立即性的嚴重疾病,可以從容檢查。若是去看病,我們會建議不必去看急診,看一般的門診就夠了。
   
在醫院急診室值班的時候,時常會教同時值班的資淺醫師: 如果家長帶著突然發高燒的小朋友來看病,爸爸媽媽著急的不得了的時候,但是若小朋友竟然還玩的很高興好像沒事一樣,這一種情形應該不是重病。相對的,如果發燒的溫度不高,但是小朋友看來精神體力很差,可能這時候的病情要比前面發高燒的小朋友的情形還要嚴重。所以,大家可以了解,生病的病情是否嚴重是要看一個人的整體情形,而不是只以溫度的高低為唯一標準。
新生嬰兒的發燒
小嬰兒尤其是早產兒,是很少發燒的,凡是有發燒時,一般都必需將之視為重病,造成感染的原因又以細菌最為常見,尤其可怕的是發生敗血症、腦炎…等重病的機會很高。
初生嬰兒因為有來自母親的抗體,較不容易被感染,但是當這種抵抗力沒有能力阻擋時,時常也表示有較嚴重的感染入侵。另外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初生嬰兒還少與外界接觸,所以得到感冒的機會不大。若有感染時時常來自醫院裡面的細菌,也就是所謂「院內感染」的細菌,這一類的細菌常有「抗葯性」,治療起來較為困難。即使有些小嬰兒回家後一個星期才出現發燒症狀,也要考慮在醫院裡面已經感染到了,必需及早與原出生的醫院溝通,以方便治療,因為有可能在同一時期,在那一間醫院的嬰兒室裡己經有了一些小寶寶得到相同的病,治療起來己經有經驗,也比較有規則可循。千萬不要以為出生的那一家醫院是多有名,因為全世界任何醫院的嬰兒室或產房都有院內感染的情形發生,不能掉以輕心。小嬰兒如果燒的不高,吃奶、臉色、及活動力也都正常的時候,也不必急著立刻去醫院急診,如果有精神變差、嘔吐、呼吸急促,不太動等合併現象的時候,則應及早就醫,以防病情突然變化。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diary/article?mid=282&prev=283&next=279&l=f&fid=12






***********************************************************************

幼童若出現眼皮腫、發燒、打呼等等症狀 小心EB 病毒

桃園縣一名四歲多的幼童,日前在家出現眼皮腫、發燒、打呼等等症狀,經醫師確定診斷為 EB 病毒所引起的傳染性單核球增生症,這種症狀最嚴重可能會出現造血功能異常,以及個性改變,胡言亂語,幻聽幻視等情形。(李明朝報導)
這名四歲的幼童被送往署立桃園醫院小兒科門診時,眼皮腫,家屬一度擔心是腎臟出了狀況,小兒科詹金淦醫師表示, 經過仔細詢問及理學檢查,發現這名幼童已經持續發燒快一週都不退,並且合併喉嚨痛、鼻塞等情形,出現眼皮腫脹、雙側頸部淋巴腺腫、右上腹痛,倦怠及食慾減 退等症狀;理學檢查發現扁桃腺發炎,且上面常覆蓋有乳白色的薄膜,後頸部雙側淋巴腺腫大,以及肝脾腫大。
詹金淦醫師指出,患者的白血球稍微增高且白血球比例明顯增加,肝功能指數也出現異常,經血清學的檢查結果:確定診斷為 EB 病毒所引起的傳染性單核球增生症。
詹金淦醫師表示,患者後來透過藥物治療,症狀有明顯改善,也沒有出現其他的併發症,家屬心中一塊大石頭也終於放下 。
照片圖說 幼童若出現發燒、打呼及注意眼皮是否腫脹,並應儘速到醫療院所進一步檢查。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308&prev=20309&next=20307&l=f&fid=6







**************************************************************************

幼童高燒、起疹子 當心川崎症
http://udn.com/2010/images/linedot.gif
【聯合報楊樹文/彰化秀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2013.06.05 12:56 am

3歲的小奇(化名)發燒6天了,家長拿著診所轉診單來,轉診單上的診斷是:發燒,原因不明,請安排檢查。
小奇病懨懨地靠在媽媽懷裡,眼睛紅,嘴唇有些乾紅,但沒到乾裂的程度,左手卡介苗接腫處沒有紅腫。值得注意的是,她身上有很多的疹子,形狀並不太一樣,醫學上稱為「polymorphicrash」,就是身上有不同形狀、不同高度、形態不太一致的各種疹子,這是川崎症的典型症狀。
經過病史詢問、身體檢查、抽血檢驗及心臟超音波檢查,小奇確診為川崎症。安排她住院治療,5天後退燒,臉上也有了笑容,出院在門診追蹤。
川崎症原因不明,若未及時治療,嚴重時可能心肌梗塞。此病可能發生在兒童和成人,好發5歲以下幼童,男女比例約1.51
診斷川崎症,需要以下至少5項症狀符合:
1.持續高燒(3940 超過5天。
2.手腳有紅斑、浮腫或皮膚脫屑,特別是指尖周圍。
3.不同型態的皮疹,廣泛分布於四肢和軀幹。
4.兩眼結膜充血,但無分泌物。
5.口腔黏膜變化,出現草莓舌或嘴唇紅裂,甚至出血。
6.急性非化膿性頸部淋巴結腫大(單或雙側),直徑至少1.5公分。另外,常規血液檢查偶有貧血、白血球增多及血小板增多現象,而發炎指數也多會升高。
川崎症在未有免疫球蛋白治療前,冠狀動脈併發症高達1530%,死亡率為0.52%。川崎症的治療,目前是在發燒黃金期510天內,給予靜脈注射單次高劑量免疫球蛋白及合併阿斯匹靈(Aspirin)。
急性期發燒時,可給予高劑量阿斯匹靈,退燒後改以低劑量阿斯匹靈,持續到血小板及紅血球沉降速率回復正常,若在三個月內確定冠狀動脈正常,則考慮停藥。
川崎症治療須定期追蹤,如果12個月內心臟超音波檢查均未發現病變,日後再發生病變機率低,但如果冠狀動脈產生病變,必須自恢復期開始追蹤達一年以上。
2013/06/04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