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均衡的飲食讓bobo更「亮眼」


更均衡的營養補充‧讓bobo更「亮眼」

正值發育黃金期的孩子,想要擁有亮眼的未來,均衡的營養攝取與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絕對是必要條件!


每到吃飯時間,餐桌上就開始上演父母跟孩子的「攻防大戰」。為了能讓孩子多吃一口蔬菜,父母總是在「連哄帶騙」下,才能將蔬菜順利地「達陣」到孩子嘴裡。相信家中有一到七歲孩子的家長,對這樣的戲碼一定不陌生,尤其在孩子正值成長發育的黃金時期,均衡的營養攝取與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除了是父母最關心的課題外,更是打造孩子亮眼未來的必備條件。



六成幼兒未每日吃蔬菜



根據2008年所發表的「台灣地區一至六歲幼童飲食習慣」調查結果中顯示,高達八成以上幼童無法攝取衛署每日建議的蔬果量。幼兒每日營養攝取普遍不均衡,尤以蔬果類最為嚴重,其中更有高達六成的幼童沒有每天吃到綠色蔬菜!
深綠色蔬果的營養價值相當豐富,除了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B群、維生素C等對成長發展有益的營養成分之外,更含有人體無法自身合成的葉黃素。



葉黃素須持續自食物中攝取



葉黃素是天然類胡蘿蔔素的一種,是存在於眼睛視網膜黃斑區中主要的胡蘿蔔醇,有助於過濾過量藍光、幫助眼睛避免受氧化的傷害。葉黃素會隨著人體的新陳代謝而流失,必須持續地從外在食物來源中補充。攝取適量適當的營養,有助於維持如眼睛等身體器官的健康發展。


在這個階段的幼兒,身體器官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因此,更需要父母細心呵護,讓孩子維持身體良好的健康狀態,奠定未來學習的基礎。事實上,除了人們熟知的維生素A、DHA外,家長還可為孩子補充適量的葉黃素。在日常生活中,深綠色蔬菜如甘藍菜、菠菜等的葉黃素含量最豐富。由於葉黃素只能透過飲食來源補充,所以在幼兒發展的黃金時期,父母應鼓勵孩子多吃蔬菜,以補充足夠的葉黃素及其他必須的營養成分。


秘訣123‧大口吃蔬菜

家中有不愛吃蔬菜的孩子,家長不妨試試將料理方式稍做改變,再搭配「123」美味蔬果小秘訣,相信讓孩子大口吃下蔬菜不再是難題!


1 口一口‧健康順口
因蔬菜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因此對於較小幼兒,蔬菜的調理應盡量切碎或搗成泥狀,讓孩子容易咀嚼吞嚥。


2人互動‧歡樂無窮
若孩子對某些蔬菜排斥,可在蔬菜的擺盤或形狀色澤上多些變化,提升孩子「吃」的樂趣。以安全為前提下,亦可邀請孩子當小幫手參與料理過程,增加親子互動的趣味性。


3餐均衡‧營養加分
三餐均衡多樣,提供種類多元的蔬菜,兼顧六大類食物的均衡攝取,讓孩子習慣各種口味的食物,也可考慮選擇添加均衡營養成分的幼兒成長奶粉,為孩子打好健康的成長基礎!


更新日期:2008-10-06 記者:文╱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謝明哲教授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whale-mother/article?mid=34&prev=35&next=33







*****************************************************************
頭好壯壯! 肉類、魚類攝取5大準則
動物性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各種重要的營養素,有助於建造組織,提供孩子生長發育所需,不過,哪些肉類的質地比較適合寶寶食用?提供時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本文告訴您5個攝取肉類、魚類食物的準則,幫助寶寶均衡食肉、健康加分!


嬰幼兒時期發育快速,身高、體重皆會產生顯著的變化,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顯示,1歲大的幼兒在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量上應達20歲成人的1.6~2倍以上(以單位體重比較),因此均衡營養和良好飲食習慣,也就相形重要。


肉類含有豐富營養素

肉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建造組織的材料,所以在成長階段需要量最大;此外,肉類食物也富含鈣質和維生素B群、A、D,及菸鹼酸、牛磺酸,與鐵、鋅等礦物質。常見食材如豬肉、鷄肉、魚肉、牛肉、羊肉、鴨肉、鵝肉、海產類等,都是上述營養素的重要來源,其功用分述如下:

☆鈣對寶寶的功用……
鈣質對骨骼的發育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骨骼才會有良好的姿勢,鈣質也能保護人體的內臟。父母應多給予幼童含有豐富鈣質的食物,如蛤蚌、小魚等。

☆鐵對寶寶的功用……
母體可提供寶寶的鐵量只足夠維持3個月大嬰兒的需要,嬰幼兒成長速度快,血液體積增加,相對地體內儲存的鐵快速減少;此外腦細胞的增生和分化在這時期最為快速,如果4~6個月後沒有適時添加含鐵食物於飲食中(註1),可能容易因為營養不良而造成缺鐵貧血,對嬰幼兒的心智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如語言能力差、運動協調與平衡度不佳、注意力與反應靈敏度均明顯較低。


☆魚油對寶寶的功用……
魚肉中的魚油內含DHA、EPA及牛磺酸;DHA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使腦神經細胞間的訊息傳達順暢,提高腦細胞活力,增強記憶力、反應力與學習力。DHA在人體的視網膜及大腦皮質內,均佔有很高的含量比率,顯示DHA在腦部及視網膜的功能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寶寶在4歲時腦部重量已達成人的80%,7歲時完全發育成熟,攝取適量的DHA與EPA可促進腦部發育、減輕過敏與發炎症狀、增強免疫系統。而魚貝類中的牛磺酸,可抑制膽固醇合成、恢復疲勞,更可使視力變好,是寶寶成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鋅對寶寶的功用……
鋅攝取不足會影響幼兒的發育與學習行為表現,挑食的孩童因胃口不佳而造成發育遲緩時,家長應該考量營養素缺乏的可能性。肉類、海產類皆含較多的鋅,可以視情況適時補充。

攝取肉類5大準則

「幾歲開始可以吃肉?過敏寶寶可以吃肉嗎?哪些肉類對寶寶而言比較好消化吸收?」家長對於寶寶如何攝取肉類食物充滿各種疑問,究竟該如何正確給予呢?建議掌握5大準則,包括:考慮過敏及消化能力、考慮咀嚼能力、考慮食材新鮮度、考慮肉類質地與烹調方式,其要點分述如下:
Point1考慮過敏及消化能力
有些媽咪擔心寶寶會營養不足而輸在起跑點,早早就開始餵寶寶吃副食品,但如此卻可能因為寶寶腸胃道的發育尚未成熟而造成身體的負擔。寶寶一直到4~6個月時,胰臟才會漸漸成熟,胰液分泌量也會越來越多,此時才有能力充分分解蛋白質、糖分,不會為身體帶來負擔。嬰幼兒的腸胃在尚未成熟之前,很容易因吃下某些異類蛋白而造成過敏;因此一般都等到寶寶4~6個月後,才開始給予副食品。
當寶寶開始添加副食品時,就可以開始酌量給予(但不需過多)肉類食物,大部分的肉類食物都可讓寶寶多方嘗試。但針對過敏寶寶,就不宜太早給予肉類食物,等到約8~10個月時再讓寶寶攝取也無妨;此外,海鮮屬於比較容易致敏的肉類,因此有殼海鮮如蝦子、貝類等,建議宜在1~2歲以後再給予食用。

Point2 考慮咀嚼能力
「吃」得好必須經過磨碎、壓碎、咬碎三階段的進展,而各種不同質地的副食品正可以讓寶寶練習這三種吃的技巧,加強訓練口腔肌肉,以適應未來的固體食物。因此一開始提供肉類食物給寶寶時,都要先弄成泥狀,之後視其吞嚥與咀嚼能力的狀況,再慢慢給予塊狀的肉類食物;一般寶寶多在1.5歲~2歲左右就可完全轉換食物的型態,當能接受固體食物時,就表示他已經適應且接受副食品為主要食物。
建議家長們可參考每日飲食指南中針對幼兒的肉類份量建議,適度為寶寶在副食品中添加肉類食物。
幼兒期每日肉類攝取建議

 10個月:當寶寶10個月時,魚肉、豬肉、動物肝臟每天都可以吃1~2種,每種可以吃40克左右。
 1歲:滿周歲以後,日常飲食基本上可以與成人相同,只要做得稍微軟一點即可。富含蛋白質與維生素的魚肉、肉類每天攝取量應有40~60克,每週可讓寶寶吃1~2次動物內臟類(如豬肝) 。  
 1~4 歲﹕每日建議攝取量為─魚1/3 ~1/2兩,肉1/3 ~1/2兩,父母可多添加一些含鐵量高的肉類副食品,例如:魚泥、肉泥、肝泥。

Point 3考慮食材新鮮度
選購肉品時要注意:新鮮的瘦肉外觀應該鮮嫩、有彈性,呈現鮮紅色;肥肉的部份應該呈現白色,而非淡黃色或是含有血絲。挑選魚類時也要特別注意新鮮度,因為不新鮮、腐敗的魚肉含有組織胺,容易引起體內的過敏抗體反應。此外,給寶寶吃的魚,宜挑選刺少、肉質細嫩的魚,料理時一定要小心將魚刺剔除乾淨,並把煮熟的魚肉搗碎,方便寶寶進食。像是魩仔魚含豐富的鈣和蛋白質,是寶寶補充營養的最佳來源之一,但選購時宜挑選顏色自然,略帶點銀灰色澤且魚肉飽滿的品種,顏色太白的魩仔魚可能經過漂白。

適合寶貝吃的魚種及料理技巧:
 鮭魚:肉質較粗,建議搗成泥後再給寶寶食用。
 鯧魚:宜選擇鯧魚腹部鮮嫩無刺的肉給寶寶食用。
 紅目鰱:餵食時請注意將魚刺剔除乾淨。
 旗魚:肉質較為堅實,建議搗成泥或打成魚漿料理較佳。
 鯛魚:煮熟後切碎拌入稀飯中給寶寶食用。
 鱈魚:肉質鮮嫩,但需仔細將魚刺剔除。
 魩仔魚:洗淨後要完全瀝乾,由於本身即帶有鹹味,因此烹調時要記得減少鹽的用量。
Point 4考慮肉類質地
魚肉因為質地細緻、容易搗碎,通常是家長最先給寶寶接觸的動物性蛋白質;繼魚肉之後,第二名適合寶寶食用的肉類為雞肉,因為其普遍性高又較為經濟,像是脂肪較少的雞胸肉,和肉質滑嫩的雞腿肉,都頗適合幼兒食用,料理上只需要把雞皮及皮下脂肪去掉便可。
牛肉含有豐富的鐵質,但是肌纖維較為堅韌,對於寶寶而言可能比較不好消化,建議挑選肉質比較細嫩的部位,像是筋較少的小里肌肉(即腰內肉),有一點肥油的五花肉等。此外,羊肉、鴨肉因為風味特殊、質地較為堅韌,建議可晚點再食用。海鮮類則去殼、去頭尾,並剁碎使用。
Point 5考慮烹調方式
所有的肉類皆要煮熟,才可以殺死細菌。準備料理給寶寶食用時,建議以清蒸、水煮的烹調方式為宜,少用油炸,一方面是因為油炸對於寶寶來說過於油膩、燥熱;二來是油炸後會使肉質變得比較硬,加上油又會延緩胃的排空,不利寶寶消化。像是清蒸鱈魚、魚粥、魚湯等,都是適合寶寶的料理食譜,由於魚本身就有鹽份,因此調味不宜過重,適量即可;或以些微醬料、湯汁芶芡的方法調味。當然太多的調味料會養壞寶寶的胃口或是為腎臟帶來負擔,但只要調味料的添加量拿捏得當,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寶寶滿周歲以後,食物基本上可以與成人相同,只要做得稍微軟一點即可。爸媽要注意清淡原則,少油、少調味料,儘量不用味精,而周歲的小大人,應該開始攝取油脂類食物了,烹調油、芝麻油及奶油,都可以逐步進入寶寶的食譜,每天1~1.5大匙即可。

健康。美味滿點的肉類MENU~

雖然市面上有眾多罐裝市售嬰幼兒副食品可以選用,但是長期來看,光攝取嬰兒奶品是無法加強幼兒咀嚼能力及對各種食物口味的接受度,因此,媽咪們即使再怎麼忙碌,最好還是撥空找機會為寶寶準備愛心副食品,以下建議幾道簡單又方便的料理供媽咪們參考:


柴魚高湯
材料:
海帶約10cm,柴魚片一大把(小袋裝柴魚片約2袋份量)
作法:
1. 在鍋裡放入約3杯水和海帶,稍微浸泡一下;然後開中火加熱,快煮開時再撈出海帶。
2. 在煮開的沸水中加入柴魚片,邊煮邊用筷子挑散開來,別讓柴魚結成團。
3. 再次煮開後就熄火,待高湯變涼(請勿在高湯還是熱的時候就放入冰箱),放涼到柴魚片都沉入鍋底為止。
4. 在網篩上鋪上紙巾或乾淨的棉布,倒入煮好的高湯過濾。將高湯倒入製冰盒中,放入冰箱冷凍,約可保存一週的時間。每次只取所需的分量,即可解凍使用。

小魚乾高湯
材料:
小魚乾數尾
作法:
1. 將小魚乾剔除頭部和內臟,並且洗淨。
2. 將小魚乾放入耐熱容器中,倒入1又1/2杯的水,蓋上保鮮膜後放入微波爐中加熱,依微波爐功率,加熱至快要沸騰時即可。
3. 等高湯涼了之後,再用濾網取出小魚乾。

魩仔魚粥
材料:
魩仔魚10~15公克、白粥120公克、高湯少許、薑少許
作法:
1. 將魩仔魚洗淨,並完全瀝乾。
2. 將粥、高湯、薑等材料連同魩仔魚混合煮。

肉末蒸蛋
材料:
雞蛋1顆、絞肉15公克、菠菜末10公克、紅蘿蔔末10公克、大骨湯50cc、薑末少許
作法:
1. 絞肉用刀剁成肉泥狀。
2. 蛋打散加入高湯及其他材料打勻。
3. 水滾後,中火蒸至熟透即可。
4. 大骨湯可先行煮好並分裝,以利使用。利用高湯增加鮮味,不需再加鹽及味精等調味料。


註1:對於6個月以前喝母乳的寶寶,鐵質都尚足夠;至於喝配方奶的寶寶,由於現在的奶粉多有添加鐵質,所以也毋須過度擔心鐵質不足的問題。但4~6個月後開始銜接副食品時,就要讓寶寶從食物中適當地攝取鐵質,注意飲食的均衡。


更新日期:2008-10-15 記者:文/天主教聖功醫院營養師 黃舒儀 輯/林明�
黃舒儀

現職:天主教聖功醫院營養師
學歷: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營養組碩士
經歷:新光醫院營養師
屏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whale-mother/article?mid=38&next=37&l=f&fid=10






*******************************************************************************

嬰兒的餵食、成長與營養評估

一、嬰兒餵食
幾乎沒有人會反對,母乳是足月嬰兒成長的最佳營養來源,是小兒科醫師責無旁貸去鼓勵推行的要項。但是,當特殊情況而無法哺育母乳時,我們都知道,要以「嬰兒配方」為代替品,而非哺以「牛奶」。而副食品究竟什麼'時候添加最理想?一般而言,胰臟在四~六個月大才慢慢成熟,因此除了果汁可在二個月大時開始少量稀釋給予,再漸次增量及濃度外,其他含澱粉、蛋白、脂肪較多的食物,以四~六個月之後,再逐漸一一加入為宜。
母乳哺育的一些問題
  1. 工作、奶量不足常是母親捨棄母乳、改用嬰兒配方奶粉的藉口。其實,前者可考慮將母乳先行抽出,加以冰凍貯存,適時取出溫熱哺育嬰兒;至於母乳分泌量,是與「吸吮刺激」 成正比關係,嚴格來說,和「吸吮次數」更有關係。根據研究,母乳分泌量在吸吮後五分鐘內達最高量,但若超過五分鐘,更久的吸吮,也不會再增加母乳的分泌量;但一天內嬰兒更多次的吸吮,將使母乳的奶量分泌更充定足。換言之,吸吮次數少的嬰兒勢必因奶量不足而發生「成長遲滯」,導致體力差、吸吮能力低落,無法有效刺激更多的母乳分泌,奶量更形不足, 使『成長』更『遲滯』。為避免這種惡性循環,可考慮給母乳哺育兒更多的吸奶次數,必要時一天十二~十六次也無妨,有助於乳汁分泌及嬰兒的成長。
  2. 新生兒黃痘,常讓媽媽不敢哺乳,其實,如果經檢查,非肝膽毛病或其他病理性原因,則不需要停止母乳哺育。
  3. 母乳哺育兒在第一個月,常解又水又酸的大便,如果體重、成長正常,則無需煩憂。滿月後反而常常出現「多天解一次大便」的相反現象,雖然「多天才一次解便」,但寶寶的糞便通常很軟、也沒有腹脹或任何不舒服的表徵,這與 『先天性巨腸症』不同﹝文獻上,有達二十一天才解便一次的紀錄﹞。添加穀類副食品之後,很多孩子就會逐漸回復天天大便的習慣。其原因尚不十分明瞭,但有些報告指出,這與母乳哺育兒的胃腸道蠕動時間較緩慢有關。
『嬰兒配方』
  • 顧名思義就是專供嬰兒食用而能得到足夠、適當的營養,並正常生長發育的奶粉。
  • 事質上,在美國,一九八0年國會就通過「嬰兒配方法案」,案中規定,所有專供嬰兒發育成長的奶粉,必須合乎法案中的規定﹝由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營養委員會所提供之嬰兒奶粉成分建議,如蛋白質、脂肪、維他命、礦物質......等之含量多寡﹞,才可冠上「嬰兒配方」(Infanttomuia)之稱呼。
  • 台灣,則由中央標準局邀集嬰兒營養學專家於民國82年確訂之,是嬰兒期母乳的代替品。「嬰兒配方」既可提供與「母乳」類似之營養,在三~四個月大之前,如果喝的量足夠,又無吸收不良的問題,則嬰兒的成長是絕對沒問題的。四個月大以上時,則應另外給予適量的副食品或添加固體食物,孩子才會繼續茁壯。
副食品
  • ~六月大以後添加為宜。有些建議,2~4 個月就添加柳丁、橘子汁等,但文獻上報告,這很容易引起過敏。須注意嬰兒並不特別需要添加「高蛋白」的食物。
  • 一般以穀類食品為主,其中又以米粉比麥粉為優先。
  • 另外兒童在二歲以內,許多體內組織的發育、荷爾蒙的製造、腦部的成長,均需脂肪和膽固醇。所以,是不應特別限制脂肪和膽固醇的。
  • 九個月大~一周歲的寶寶,每天至少攝取500cc之奶量,才能維持固定鈣質的攝取;如果改吃一般成人食用的奶粉或鮮奶,建議在一周歲以後,至少在九個月以後為宜。
二、成長評估
  • 一個月之內的新生兒生長遲滯的定義有二;1出生後十天,體重仍然繼續下降;2出生後三星期,體重仍然無法恢復至出生體重。
  • 滿月後的嬰兒,身高、體重、頭圍之成長是否正常,可由生長曲線圖測知。
    另有一個簡單的公式瞭解體重之正常與否:一般出生嬰兒的平均體重,約為三公斤,第一個月,平均增加體重一公斤,第二個月0.9公斤,第三個月0.8公斤,第四個月0.7公斤﹝這時的體重,大約為出生時的二倍﹞,第五個月0.6公斤,第六個月以後平均每個月增加0.4~0.5公斤,到一周大約是10公斤﹝約為出生時體重的三倍﹞。
三、營養評估
除了上述之身高、體重、頭圍外,體位檢查尚包括皮膚皺摺厚度、肌肉厚度等;日常飲食記錄換算也非常重要。必要時考慮做實驗檢查﹝CBC,serum protein.A/G ratio,24hours linn 3creatine for cre泊的height index.etc........﹞
資料來源:李宏昌 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7939&prev=17951&next=17909&l=f&fid=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