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取材自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
********************************************************************************
兒童肥胖預防改善五大要點
導讀: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再加上低營養高熱量的垃圾零食,兒童肥胖症正快速增加,肥胖的結果不但容易得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兒童也容易傷及自尊心、憂鬱、性早熟以及呼吸中止現象。現代父母可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要點一、寶寶肥胖的判斷標準
肥胖主要是由於熱能代謝障礙,攝入的熱量超過消耗的熱能,引起體內脂肪堆積所致。
通常情況下,可採用以下方法判斷:
1~6個月嬰兒:標準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千克)+月齡×0.6
7~12個月嬰兒:標準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千克)+月齡×0.5
1歲以上寶寶:標準體重(千克)=8+年齡×2
根據公式:(實測體重/標準體重-1)×100%,若超過了標準體重10%,可以看作超重,若超過20%就屬於肥胖了。超過30%~50%為中度肥胖;超過50%或以上為重度肥胖。
要點二、 肥胖的危害
1)、肢體成長受限:
肥胖會使寶寶學會走路較同齡者要晚,活動能力相對較差,並容易出現膝外翻或內翻、筋內翻等症狀。此外,關節部位長期負重,容易磨損而出現腿或關節疼痛。
2)、智力發育遲緩:
寶寶身體肥胖,體表面積增大,使得血液帶氧相對不足,大腦經常處於缺氧狀態,容易有頭昏、噁心等身體不舒服的現象。
3)、影響呼吸系統:
肥胖寶寶胸部和腹部的脂肪蓄積量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心臟的舒張和肺的呼吸,既妨礙心肺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又會影響其他機能,例如肺活量減小、換氣不足、呼吸困難等。
要點三、寶寶肥胖的原因
1)、遺傳因素:
父母有一方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可能性有32%~34%;父母雙方均為肥胖的,子女肥胖的發生率上升為50~60%。可見遺傳在寶寶肥胖問題上是個很重要的因素。
2)、自身貪吃:
兒童的自製力較差,很容易被各種美味食品所誘惑。這些美食多為精製食品、糖果、餅乾、布丁、巧克力、奶油蛋糕、果汁、冰淇淋之類的高熱量食品,都會給寶寶增加額外的營養。
3)、營養過剩:
任何一種食物攝入量過多,尤其是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這三大產熱營養素,它們提供的能量之比應為: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1:2.5:
4~5。不論其中哪種營養素攝入過量,都會引起寶寶肥胖。
4)、運動不足:
已經攝入過多食物的寶寶本來應該多運動,但有些父母對寶寶太過關愛,怕寶寶凍著、熱著、累著,總是讓寶寶貓在那裡不動彈,這樣一來,多餘的脂肪也就不能通過運動得以消耗,因此就形成了脂肪堆積。
要點四、減肥方法
1)減肥成功的先決條件
1、患兒要有堅定不移的決心;
2、醫生要清晰地了解患兒的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並著力尋求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方法;
3、社會與家庭支持及心理輔導。在先決條件都具備後再製定計劃並予以實施才有成功的可能。否則,只有封閉式的“集體減肥”才能達到效果(有效監控)。
2)專家支招自我監控(記日記)
1、食物日記(記錄總熱能的攝入,食物的種類、重量,在進食過程)
2、鍛煉日記(記錄鍛煉的頻率、時間長短和強度);
3、標尺及身體係數表(記錄體重、脂肪百分比和身體外型尺寸的變化)
3)培養控制行為的技巧
1、減慢進食的速度(對每口食物進行計數,咀嚼每口食物或在每口食物之間放下餐具);
2、勸阻在進食時進行其他行為,如看電視;
3、對年紀稍大的孩子,可以晚上在床邊放好運動服以提醒次日清晨去跑步。應該
小孩知道減肥後不但可以減少疾病,體形會變美,重新找回自信。
4)改變生活模式
1、減少久坐的習慣。
2、勸阻過度的看電視和使用電腦(一共不超過2 小時)。
3、鼓勵體育鍛煉或集體運動。例如參加運動協會、體型舞蹈訓練等。
4、增加偶然行為。例如鼓勵孩子做家務,走路代替坐車,走樓梯代替坐電梯等。
5、組織家庭活動。例如野餐,飯後家庭散步等
要點五、寶寶減肥四大禁忌
1)不可短期、快速降體重
兒童期不宜短期快速減肥,因為可能會對孩子的生長發育造成不利影響。
以人體水分丟失為主要方式的減肥難以持久,一旦減肥措施停止,體重會迅速恢復到原有水平。體重的大起大落一方面對身體健康有害,另一方面容易使肥胖兒童對肥胖失去信心。
2)不可以飢餓或藥物方法降體重
過分節食、飢餓和採用藥物減輕體重,即使對成年人的健康也會有影響,對於正在快速生長發育的兒童更是如此。
兒童在減肥過程中絕對不能有飢餓感,而是以調整飲食的各種營養素比例為原則來控制熱能攝入,也不可以採用藥物。
3)不可錯誤地認識減肥效果
在減肥過程中,不少父母對減肥的效果用體重的絕對下降來衡量,這種做法很不恰當。
因為,兒童的身高在不斷增長,如果能保持體重不增或緩慢增加,便達到了減肥效果,而父母則認為必須比原有體重下降才是有效果,因此採取一些不恰當的方法,硬讓體重比原來少,結果損害了正常的生長發育。
4)
不可僅以單一方法減肥
因為,兒童肥胖的形成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如不良飲食、運動行為和生活習慣等。若想使體重徹底降下來,必須從這些引起肥胖的原因著手,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才能保持正常的體重。
資料來源:美贊臣,小精靈,搖籃網
媽媽育兒百科
整理
資料來源http://mombaby.tw/article1946.html
******************************************************************************
寶寶肥胖原因症狀及防治
導讀:孩子肥胖也是一種病症,偏胖和偏瘦的寶寶都要調整飲食習慣。寶寶偏瘦常與少食有關,平時零食吃得多,到正常進餐時吃得少,如此周而復始,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
嚴重影響著兒童的健康成長,如不及時治療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多不利影響,家長一定不能不以為然。
病因
有相當數量的兒童肥胖是因不良飲食習慣造成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現為:
1、喜食甜食、油膩食物。
2、喜喝稀湯、飲料,不願食纖維素多的食物。
3、暴飲暴食,經常吃零食。
4、飯後靜臥,缺乏運動。
5、夜間進食,或食夜餐。
6、過早的飲酒。
以上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兒童肥胖的重要原因,應當認真加以糾正,這樣才能避免兒童肥胖的發生。
遺傳因素
肥胖兒的父母往往體胖。如果父母都是明顯地超過正常體重,子代中約有2/3出現肥胖。如果雙方中有一人肥胖,子代顯示肥胖者約達40%。
神經精神疾患
腦炎之後偶見發生肥胖病。下丘腦疾患或額葉切除後也可出現肥胖。有情緒創傷(如親人病死,或學習成績低下)或心理異常的小兒有時也可能發生肥胖。
症狀
本病以嬰儿期、學齡前期及青春期為發病高峰。
患兒食慾亢進,進食量大,喜食甘肥,懶於活動。
外表呈肥胖高大,不僅體重超過同齡兒,而且身高,骨齡皆在同齡兒的高限,甚至還超過。
食慾旺盛,不喜活動,動則氣喘,多汗。
皮下脂肪分佈均勻,面頰、乳部、肩部及腹部較顯著。
肥胖寶寶骨骼發育較早,其身高略高於同性別、同年齡寶寶。智能正常。
肥胖嚴重者腹部及大腿部皮膚可有紫色條紋。
男寶寶常因會陰部脂肪堆積遮埋外生殖器,而顯得陰莖短小,常被誤認為外生殖器發育不良
症狀性肥胖則除肥胖外還伴有其他疾病的相應症狀和體徵。幼年肥胖可延續至成年肥胖,且與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有密切關係。
飲食療法
治療任何原因引起的脂肪病,皆以飲食管理為主。調節飲食的原則如下。
限制食量時必須照顧小兒的基本營養及生長發育所需,僅使體重逐步降低。
最初,只要求制止體重速增。
以後,可使體重漸降,至超過正常體重範圍10%左右時,即不需要再限制飲食。
設法滿足小兒食慾,避免飢餓感。故應選熱能少而體積大的食物,如芹菜、筍、蘿蔔等。必要時可在兩餐之間供給熱能少的點心如不加糖的果凍、魚乾、話梅等。
蛋白質食物能滿足食慾,又其特殊動力作用較高,且為生長發育所必需,故供應量不宜少於2g/kg/d。
碳水化合物體積較大,對體內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皆有幫助,可作為主要食品。但應減少糖量。
脂肪供給熱能特別多,應予限制。如油煎食物、厚味油汁及各種甜食脂肪食品,均在禁忌之列。
總熱能必須減少。對10~14歲肥胖兒一般可供熱量5020焦耳(1,200卡)左右,具體供應可依個別小兒實際情況而決定辦法。
預防保健
過度肥胖的小兒不但生活異常,並可發生心肺功能不全,到了成年期又易出現高血壓、冠心病及糖尿病等並發症。
因此肥胖症的預防應從小加以注意,母親孕後期就慶避免增重過多,以防分娩出生體重過大的巨大新生兒,出生後應堅持母乳喂養,4~5月前不餵半固體或固體澱粉類食物。
嬰幼儿期應定時到兒保門診作生長發育監測,使這能早期發現過重肥胖傾向,及時加以糾正。
自幼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執行平衡膳食,對超重小兒要限制食物攝入量,使體重接近於標準範圍。兒童少年期,特別是青春期容易發胖,若有家庭成員肥胖史及體重增加過快時,宜及早加強飲食指導。
膳食要遵循少糖、少油,保證蛋白質和多食水果蔬菜的原則,尤其要少吃甜飼料和甜點心。
制定體育鍛煉計劃,增加運動量,使機體熱量消耗增多,從而控制肥胖。但應避免劇烈活動,以免食慾增加而更加肥胖。
資料來源:寶寶樹、太平洋親子網、39健康網
媽媽育兒百科
整理
資料來源http://mombaby.tw/article1849.html
********************************************************************************
********************************************************************************
*******************************************************************************
| |||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21.as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