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嬰幼兒奶粉五花八門,廠牌之多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矛。新手父母第一次挑選奶粉時,望著陳列架上琳瑯滿目的嬰幼兒奶粉,各家更標榜添加獨門營養配方--DHA、AA、核甘酸、鐵質、寡糖、益生菌等等不勝枚舉,往往感到難以抉擇,無所適從。
母奶是最好的選擇
母奶最適合人類的小寶寶,各種廠牌嬰兒奶粉雖然在盡量做到接近母乳,以適合人類寶寶的需要,但是這項要求是很難達成的,母乳最基本上的好處包括:
1. 親情的感覺:在把寶寶攬在懷裡,接觸身體的貼心、溫暖、慈愛、安全的感覺,永遠是不能取代的。
2.母乳永遠不需加溫,隨時保持最好的溫度,最方便。
3.母奶中含有一些與嬰兒抵抗力非常有關的活性成份,這些都是不能用人工來生產、製造出來的。
隨著科技的進步,相信未來又逐漸有許多新的人體所必需的成份被發現,而被添加到嬰兒奶粉中,嬰兒奶粉的品質也會不斷的進步。但是總之,母奶仍是最自然最適合寶寶的食物。
認識嬰幼兒奶粉營養添加物
* DHA、AA
DHA與AA都是人體重要的不飽和脂肪酸。DHA占大腦神經組織脂肪含量的25%,AA則占了15%,此外,這兩種脂肪酸也是構成視網膜的重要成分,因此,DHA與AA是讓「大腦正常發育」與「視力正常發展」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DHA的食物來源包括:深海魚類(如鮭魚、鮪魚、鯖魚)、海藻等;AA可由肉類、蛋、單細胞藻類等獲取。對於尚未攝食副食品的嬰兒來說,必須從乳汁直接攝取DHA、AA,或在體內利用次亞麻油酸、亞麻油酸轉變過來。有些廠商在配方奶粉中直接添加DHA、AA,另外一些則是添加適當比例的亞麻油酸與次亞麻油酸,提供製造DHA、AA的原料。
* 核甘酸
核甘酸是構成DNA、RNA等細胞遺傳物質的主要成分,此外,近來的研究發現核甘酸可幫助寶寶免疫系統成熟強化、促進抗體反應、幫助腸道成熟、建立健康的腸道菌叢。
正常的情況下,寶寶可在體內自行合成所需的核甘酸。母乳中平均核甘酸的含量約每公升70毫克,在一些特殊的狀況下,如寶寶身體受到感染或有傷口時,可提供額外的核甘酸供身體使用。目前市面上添加核甘酸的配方奶粉大致上是以母乳所含濃度作為添加標準。
* 鐵質
鐵質是構成血紅素的重要成分,而血紅素在體內負責運輸氧氣。在大腦快速發展的時期如果長期對組織供氧不足,會導致幼兒智力發展受限。因此,孕婦與授乳的媽媽應多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瘦肉、牡蠣、蛋黃、葡萄乾等。懷孕後期,胎兒會從母體得到足夠的鐵質供出生後4個月使用;4個月大後,嬰兒的鐵質用盡,必須由食物中攝取鐵質。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嬰兒奶粉都已添加鐵質,爸媽們可以注意一下營養成分表,一般認為最好每公升配方奶有6~8毫克以上的鐵質添加。母乳中的鐵質含量較少,但是較易吸收;建議純餵母奶的寶寶,要在4個月大之後添加鐵質補充劑。
* 益生菌與寡醣
益生菌就是大家常說的腸道「好菌」,包括:比菲德氏菌及乳酸菌等。如果寶寶腸道中能建立起健康的益生菌菌叢,將有助於乳糖的消化、促進維生素的合成及營養素的吸收、避免腸道病原菌的增生、減少腹瀉及便秘,目前的研究還發現,益生菌可以減少過敏症狀發生。
事實上,在寶寶出生後的前幾天,是建立腸道菌叢很重要的時期,藉由與媽媽或是其他家人、醫護人員的接觸,將菌種「播種」到寶寶的腸胃道;之後,如果能夠提供益生菌良好的生長環境,寶寶腸道便可有健康的菌叢生態,母乳中的寡醣就有這樣的功能。
寡醣不會被腸道消化吸收,具有水溶性纖維的作用,可幫助調節腸道的蠕動,減少便秘的機會。此外,寡醣可以調整腸道的酸鹼度,幫助益生菌生長。一般情況下,寶寶都可以自然地建立腸道菌叢,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形下,例如一出生就在加護病房住了一陣子、使用了較長時間的抗生素,或是出生不久就發生較長時間的腹瀉,爸媽們可能就得花點心思幫助寶寶建立益生菌菌叢。
如何挑選最適合寶寶的奶粉?
每家廠商的配方奶粉營養添加物都不太一樣,如何才能挑選到最適合寶寶的奶粉呢?我們的建議如下:
※選擇衛生署核准上市的奶粉
基本上各國政府對嬰兒奶粉都有一定的核驗標準,國內也是一樣,至少要原出產國及國內政府都檢驗合格的,才建議選擇使用。如果你的寶寶身體沒有甚麼特殊的疾病或發育問題,合於標準的廠牌都可以選擇,如果連奶粉的牌子都沒有聽過,就請教一下小兒科醫師,千萬不要聽別人介紹或推薦。
※依寶寶特殊需求調整
市面上任何一家經核准上市的嬰幼兒奶粉,都可讓健康的寶寶成長茁壯。但是,當寶寶有個別需求時,可以請教醫師或營養師再決定。例如,有過敏症狀或過敏家族史的寶寶,可以選擇水解蛋白配方;容易脹氣、腹瀉或便祕的寶寶,可在配方奶粉的乳糖含量上做選擇。配方奶粉沒有所謂最好的,但是可以找到最適合寶寶的。
※副食品輔助,營養更完整
寶寶滿6個月大之後,開始接觸各種副食品,雖然奶水仍是提供熱量與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但是其他的營養素就不一定要從奶水中攝取。妥善安排副食品,可以提供寶寶更自然、更經濟、更優質的必需營養素,同時也為將來以固體食物為主的飲食型態奠定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