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寶寶生病時飲食

寶寶發燒時如何供應食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營養師 陳姿吟

「哇!寶寶發燒了怎麼辦?」相信很多父母親碰到心肝寶貝出現發燒症狀時,心裡都會非常的焦急,不但害怕寶寶不能快點退燒,又擔心寶寶因為身體不適使食慾下降,而導致營養攝取不夠,所以如果寶貝們發生了發燒現象時,我們除了應該把寶寶交給醫生進行醫療處置之外,還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小可愛呢?


發燒時應注意的營養
當新生兒的體溫超過攝氏38度,小朋友超過攝氏38.5~39度,青少年及成人超過攝氏37.2~37.8度即為發燒。發燒的時候,寶寶的身體不適、全身痠痛、精神欠佳,可能會有呼吸急促、發冷、噁心、嗜睡、食慾下降的表現,而發燒本身會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體力消耗量很大,所以我們應該為寶寶們補充哪些營養素呢?製備時又要注意哪些地方呢?


(一)水份的補充
水份的補充在寶寶發燒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發燒時期呼吸速度會加快,於是水分及電解質的流失就會增加,所以必須適時的給予寶貝們足夠的水分補充。水分的補充除了可以幫助體溫下降之外,還可以避免發生脫水。而發燒時體內的代謝活動會增加,當體溫每升高攝氏1度,基礎代謝率約提高13%,所以ㄧ旦寶寶發燒的溫度太高時,還要再額外增加食物的熱量;而發燒期間產生的肝醣耗損需藉由碳水化合物來彌補;發燒也會帶來身體組織的耗損及氮的流失,因此也必需提高蛋白質的攝取量,但是在發燒急性期都會碰上寶寶食慾下降,導致進食的餐次減少,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二)少量多餐,改變質地
就像大人們生病時食慾自然下降,變得不想吃東西ㄧ樣,小寶貝們也會出現相同的反應,主要是因為發燒使腸胃的蠕動速度減緩,因而影響消化,出現食慾不振,父母們不要太過強迫進食,以免引發寶貝們的反彈,應該將進食的餐次增加,份量減少,也就是「少量多餐」的方式來進行營養補充。在飲食製備方面應以溫和、質軟、易消化為原則,初期可以用流質食物,等燒退了,飲食隨著食慾的恢復,可進展到軟質、少油膩、高蛋白的食物供應形式,如瘦肉粥、蛋花麵、瘦排骨麥片、魚肉麵線、餛飩湯…等。


(三)補充電解質
除了白開水之外,還可以考慮用含有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的流質食物,如果汁、牛奶、無氣體含糖甜飲料、乳酸飲料,或運動飲料來進行補充,不但可以使排尿量增加,排出毒素幫助降低體溫,又可補充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或電解質喔。


(四)增加熱量
因為寶寶們通常會吃的很少,所以此時應該採取高熱量密度的方法,也就是在相同的食物份量條件下,藉由添加營養品或食物使整餐的熱量提升,重點在於增加營養素、不增加容量,比如可以在開水中添加一些葡萄糖或沒有甜味的醣飴或糊精等營養補充品;沖泡配方奶時可以添加兒童營養品;熬煮稀飯時再添加ㄧ顆蛋、高蛋白粉;利用芶芡技法使熱量濃縮,讓寶寶容易吃下。


若是四個月以下的寶寶,則不建議讓配方奶的濃度變得太濃,並且應採取少量多餐方式,以免又增加腸胃負擔,所以只能在開水中添加一些葡萄糖或沒有甜味的醣飴或糊精以增加熱量,若寶寶拒食的情況強烈,則至少要確保水分的補充足夠,當恢復食慾時再重新給予配方奶。


(五)增加蛋白質
因為發燒使體內組織耗損增加,給予寶寶優質的蛋白質就很重要。父母們可以利用新鮮的肉魚蛋豆類添加在食物中餵給寶貝們吃,如果三正餐中真的進食很少,在點心時間可以增加奶類製品的給予,不但提供蛋白質還可增加熱量,例如:布丁、奶酪、奶昔、冰淇淋、乳酸飲料(養樂多)……等。因為肉魚蛋豆類等副食品添加應自七個月以後開始,所以七個月以下的寶寶,則建議應在配方奶及水中,添加糊精、糖飴、米糊、麥糊等以增添熱量,因為在熱量供應充足的條件下,可以節省蛋白質量,同時留意不要任意調整配方奶的濃度,以免引起腸胃道的不適症狀。


(六)礦物質及維生素的補充
食物當中原本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只要父母在準備餐點時,兼顧到食物種類的均衡及多樣化,就不必過度擔憂會產生缺乏現象。但是因為寶寶是在發燒期間,會使身體需求增加,在熱量需求增加時,維生素量也相對的要增加,每增加熱量一仟卡,須增加0.5毫克維生素B1,0.6毫克維生素B2和6.6毫克菸鹼酸,除了先前在增加水分的方法中提過的食物外,我們可以考慮給予低油肉汁、蔬菜湯汁、在開水中加點鹽……等方式來補充電解質;若有會干擾維生素B群吸收的藥物時,可以諮詢醫師補充營養品。


寶貝們發燒的確很令人困擾,重要的是趕快排除使寶寶們發燒的原因,適當休息加上營養的支持,一定能使寶貝們恢復很好!

(取材自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1-64.asp






**************************************************************
幼兒感冒食慾不開怎麼辦?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 麥素英

寶寶在生病期間,應儘量避免吃生冷或冰冷的食物,以免這些食物對寶寶的口腔與呼吸道、黏膜造成過度刺激,且影響腸胃道,造成食慾不佳情形。此時注意營養的均衡,多喝白開水及蔬菜、水果的攝取,增強抵抗力,才能對抗病毒的入侵。

從去年底到今年農曆過年期間,幾波強烈的冷氣團過境,使得今年的冬天比往年要冷上許多。相信許多人在這種冷冽氣候包圍之下,感冒發生的頻率與持續的時間,也相對的增加與增長。一般而言,幼兒因為本身的呼吸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再加上抵抗力較弱時,往往簡單的感冒也容易轉變成為嚴重的肺炎。


生冷、甜食、油膩食物應避免
為了避免加重感冒症狀,寶寶在生病期間,應儘量避免生冷或是冰冷的食物,例如冰涼的食品及飲料,以免這些食物對寶寶的口腔與呼吸道血管和黏膜過度刺激;同時,冰涼食品吃多了,孩子的腸胃道也容易受到刺激,造成食慾不佳的情形。另外當咳嗽有痰時,應減少甜食的攝取,因為糖會造成痰液的增加,使得咳嗽的症狀更加明顯。


而當感冒病毒侵犯到腸胃時,就要避免食用油膩的食物,以免腹瀉症狀加劇;而有的寶寶連喝配方奶都會拉肚子,此時建議您應先停止一、兩次配方奶的餵食,以緩和此症狀。


相信大部分的家長都能了解,充足的營養給予才能提供足夠的抵抗力。但是往往感冒所引起的大部分的症狀,都會使寶寶的食慾及食量降低,所以在飲食製作上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保持飲食清淡,避免刺激的調味再度刺激已發炎的呼吸道。
2.多補充水分,尤其是發燒時可以幫助降低體溫,並補充流汗喪失的水分。
3.食物的溫度則以常溫為主,避免太冷或太熱,以減少對呼吸道的刺激。
4.餵食方式則可採少量多餐為主。
5.當喉嚨腫痛時,可改採流質或是半流質的食物,以減少固體食物在通過食道時的刺激。
6.腹瀉出現時則可補充幼兒用的電解水,以防腹瀉時脫水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



緩和症狀的營養副食品


當幼兒出現感冒症狀時,可製作一些合適的副食品,來和緩症狀且補充營養。


(一)杏仁米糊
適用年齡:8個月以上
材料:嬰兒米粉40公克、熟杏仁粉20公克、溫開水100㏄
做法:將嬰兒米粉及杏仁粉,直接加溫開水攪拌均勻即可。
功效:杏仁具有潤肺袪咳的效果,且其本身油脂含量高,可提供較高的熱量;流質狀的食物也較易吞嚥及消化。
熱量:260大卡


(二)奶香玉米濃湯
適用年齡:10個月以上
材料:蛋1/4個、熟雞胸肉30公克、馬鈴薯20公克、胡蘿蔔20公克、玉米醬40公克、配方奶粉2匙、鹽少許
做法:1.將馬鈴薯及胡蘿蔔洗淨後削去外皮,再切成小丁狀。
   2.雞胸肉剁成末狀。
   3.鍋中放水,先將馬鈴薯及胡蘿蔔煮熟。
   4.再放入玉米醬及雞胸肉煮至全熟,再倒入蛋白加鹽調味。
   5.熄火後加入配方奶粉攪拌均勻即可。
功效:濃湯類的食物可增加熱量密度,寶寶因為感冒時味覺改變而食慾不振時,香甜的玉米濃湯亦有提振食慾的效果。
熱量:150大卡
(取材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1-54.asp





***********************************************************
腸胃有問題 寶寶怎麼吃?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 麥素英

您家的寶寶是否有哭鬧不停的經驗呢?尤其是2歲以內的寶寶,由於表達能力尚未完全,當餵食過食物、換過乾淨的尿布,或是安撫過後仍然哭個不休,這時可能要注意寶寶是不是腸胃出了問題。

寶寶出生後約需1年的時間,消化系統發育才趨於完整,因此這段期間出現腸胃不適的情形會較為頻繁;而1歲過後消化系統發展較為健全,發生的次數可能會減少。由於寶寶的食量較小,持續幾天的腸胃問題,都有可能會造成脫水、吸收變差,更甚至像是體重減輕等併發症。


常見腸胃不適症狀
一般而言,胃腸不適可能是細菌或是病毒感染、環境不適應,對食物、藥物過敏、清潔度不足、頭部傷害等所造成。幼兒最常見的就是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及食物過敏所引起。


當胃腸出現不適的症狀,可能有以下幾種:
1. 腹瀉:
腸子受到刺激而使水分或黏液分泌增加,此時吸收的功能也會減弱,導致腸道中的水分過多,排出的糞便水分比例也就會增加,且如果次數比平常解便的次數增加,就是典型的腹瀉症狀。引起幼兒腹瀉的原因很多,像是配方奶粉沖泡比例不正確、餵食不當、各類病毒和細菌感染、發炎性腸胃病、瀉藥使用過度等。
另外要提醒的是,初生兒在餵哺母乳時,由於母乳含水量較高、且較容易吸收,所以排便會較不成型,次數也較多,此為正常現象,並不是真的腸胃出問題。反而是糞便的味道改變(變得酸臭等)、伴隨有發燒或是糞便中帶有血絲則一定要就醫處理。


2. 便秘:
當腸胃蠕動變慢、水分攝取過少,或是纖維量攝取不足時,使得解便次數減少、糞便變得乾硬、排便不順暢等。


3. 嘔吐:
當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質入侵胃部後,抑是胃部本身氣體太多或是胃部受到壓迫,造成胃的肌肉收縮或胃的擠壓,使得胃部的內容物排出體外。


4. 慢性腹痛:
當腸蠕動頻率增加且增快時,會使得腸壁上黏膜摩擦,造成發炎而腫痛。較大的兒童若是一個月至少發生腹痛一次,疼痛程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或學校課業,這樣的疼痛如果持續三個月以上,則稱為「慢性腹痛」。由於疼痛持續的時間較長,比較容易被家長忽略。有九成以上的慢性腹痛患者,是因為腸中堆積過多的糞便所造成;另外,情緒緊張也可能是導致慢性腹痛的原因之一。


5. 急性胃腸炎:
當肚子突然發生劇烈疼痛,可能伴隨嘔吐、拉肚子的情況,發生原因可能是食物中毒、吃壞肚子、病毒或細菌感染。


6. 急性盲腸炎:
盲腸炎通常會出現急性腹痛,疼痛從肚臍周圍開始,大約半天至一天的時間之後,轉至右下腹的疼痛,幼兒會出現痛到有彎腰、身體不敢動的姿勢,再來可能出現嘔吐、合併發燒等症狀。如果確定為急性盲腸炎,必須緊急開刀,以免闌尾破裂造成腹膜炎,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7. 嬰兒腹絞痛:
3個月以內的小寶寶,常會在傍晚或晚上,突然哭鬧而導致臉部脹紅、四肢彎曲、肚子繃得很緊,之後腸蠕動增快、放屁次數增加,且哭鬧完之後就沒事了,則很有可能是嬰兒腹絞痛,這種情形一般在寶寶較大後都能改善。



依症狀給予適合飲食


當寶寶發生腸胃不適的症狀時,建議家長還是先將寶寶送至醫院或診所,給兒科醫師作詳盡的檢查,因為腸胃疾病的症狀有時會很相似,應由醫師作正確的診斷。給予寶寶適當的治療及給藥後,再配合適當的飲食調養。當幼兒出現這些腸胃症狀時,可依不同的情形調整飲食:


1. 嘔吐:
劇烈嘔吐時建議先短時間的禁食,以緩和嘔吐的狀況,此時因為嘔吐時幼兒會流失水分,所以可先補充葡萄糖水、電解水(可至藥房購買),以補充流失的水分及礦物質。待嘔吐症狀緩和,可先給予一些固體食物,如吐司、較軟的乾飯或蘇打餅等,以少量多餐的方式補充,最後再漸漸加入配方奶或其他食物。


2. 腹瀉:
當腹瀉發生時一樣會導致水分及電解質的流失,所以也應適時的補充葡萄糖水、電解水或運動飲料。當腹瀉緩和後,可開始給予一些半流質的食物,但應避免含油脂量高的食物,亦是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供給;配方奶的給予也不要隨意更改沖泡濃度,以免造成更嚴重的腹瀉或是消化不良。


3. 便秘:
便秘的發生大多是因為水分及纖維質的攝取量過少所致,所以建議幼兒一天的蔬菜攝取量約為1.5~2份的蔬菜量(煮熟後約8分滿至1碗的份量),半份至一份的水果(一份為一個拳頭的大小)。水分的攝取也應在一天1500㏄以上。


4. 脹氣:
應避免給予一些易脹氣的食物,如:整顆的豆子(紅豆、黃豆等)、青椒、洋蔥、乳製品等,另可在幼兒的腹部抹少許的薄荷油來緩和症狀。


當身體不舒服時,太小的幼兒不會表達自己不適的部位及症狀。所以當孩子哭鬧時,主要照顧者應仔細觀察寶寶的情況,來決定處理方式。當腸胃不適時,應請醫師作首要的治療,千萬不可將家中的腸胃藥或止瀉劑給幼兒服用,以免延誤病情,造成更嚴重的症狀。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1-52.asp





*************************************************************
腸胃不適時可吃的副食品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 麥素英

當幼兒出現腸胃症狀時,可製作一些合適的副食品,來緩和症狀且補充營養:

一.清米湯
材料:米20公克、水1碗
做法:1.將米洗淨後,直接加水煮成稀飯。
   2.將上層的米湯盛出,再以少量的鹽調味即可。
適用年齡:6個月以上
功效:清米湯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使腹瀉的狀況減緩;加入少許的鹽,不但在補充水分的同時,也可以同時補充電解質。
熱量:10大卡


二.雞蛋麵
材料:麵線20公克、蛋白1/2個、去皮雞胸肉10公克、菠菜20公克、鹽少許
做法:1.將菠菜洗淨後,切成小段。雞胸肉洗淨再剁成泥狀。
   2.鍋中放水,將麵線用手折成小段煮熟。
   3.放入菠菜及雞胸肉煮至全熟,再倒入蛋白加鹽調味即可。
適用年齡:10個月以上
功效:油脂含量較少的蛋白及雞胸肉,可提供豐富的蛋白質,青菜中的膳食纖維,可改善便秘的情形。
熱量:120大卡



衛生習慣好 腸胃少受傷
幼兒的腸胃道本來就不如成人健全,發生腸胃症狀的機率較高。平時家長應保持自己及幼兒的良好衛生習慣,像是:


a.幼兒喝的水及食物應完全煮熟。
b.食具應洗淨及消毒。
c.餐前應用肥皂徹底洗淨雙手。
d.給予副食品時,應先觀察有無過敏現象。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1-51.asp






********************************************************************************
孩子嘔吐時該怎麼吃?
嘉義基督教醫院減重中心營養師 莊向薰


寶寶嘔吐,有可能是因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或是疾病所造成的,找出原因給予適當治療。在飲食方面,注意電解質、水份平衡與營養補充,避免太甜、太油膩食物,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以減少空腹,切勿強迫餵食,造成病情加重。


「嘔吐」是指個體吐出胃內容物,根據新生兒消化系統解剖生理學的研究發現,新生兒的胃呈水平位置,食管開始進入胃交接處的胃賁門,本身之肌肉尚未發育成熟並較鬆弛,因此新生兒的嘔吐較嬰幼兒常見。在臨床上,嬰幼兒以「嘔吐」為其表徵的疾病很多,可根據嬰幼兒的年齡、嘔吐物的性質、嘔吐的形態,及其所伴隨的症狀來尋找出其潛在的疾病;如果嬰幼兒連續發生嘔吐,應立刻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導致寶寶嘔吐的常見原因


在臨床上,假如嘔吐的現象像噴射式一樣,則極可能是嬰幼兒的幽門(胃與十二指腸之間)狹窄,因幽門下部阻塞不通,使得胃產生劇烈的蠕動及痙攣,胃內容物便由口腔噴射出來。此外,如嬰幼兒罹患腦膜炎或顱內腦腫瘤,或嚴重的頭部外傷,顱內壓增高也會引起噴射式的嘔吐現象。


此外,亦可以根據嘔吐物的性質,來作疾病鑑別診斷的參考依據。假若嘔吐物為牛奶等食物,或許是餵食不當、感染症、幽門痙攣等疾病的可能性較大;若嘔吐物含有膽汁,則要考慮可能是小腸狹窄或閉鎖;若嘔吐物帶有糞臭味時,則要考慮是否存有導致大腸阻塞的潛在病症。


除了嘔吐之外,亦要特別注意是否患者伴隨著某些其他症狀,如高燒(考慮腦膜炎、急性闌尾炎、急性胃腸炎)、腹痛(如急性闌尾炎或急性胃腸炎)、頭痛(如腦膜炎、腦瘤甚至顱內出血)或便秘(可能為腸阻塞)。


假若嬰幼兒在臨床上出現反復的嘔吐病症,則可能會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的合併症,此時尿液檢查或許會出現「尿酮體」呈陽性反應,嚴重時可能發生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甚至出現酸中毒及死亡。此時「嘔吐」僅是一種症狀的表徵而已,其中必然隱藏著其他較為嚴重的潛在性疾病,必須立即帶嬰幼兒就醫。


適當補充水分及食物


在治療修復期間遵醫囑,勿聽信坊間流傳之民俗療法或偏方,飲食上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視狀況而定甚至僅攝取流質食物。處理以支持療法為主,補充口服電解質液,若無法進食則要靜脈輸液治療,以補充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若有拉肚子腹瀉之狀況,配方奶要稀釋,甚至換不含乳糖的止瀉配方奶,因嬰幼兒急性腸胃炎時常合併嘔吐、腹瀉及攝水不足導致體液及電解質之流失。
所以在照顧時,要特別注意電解質、水份的平衡與營養的補充,避免太甜、太油膩的食物,及避免同時攝取冷、熱的食物,否則易刺激嘔吐,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以減少空腹,但注意不要強迫餵食,飯後避免平躺。


要提醒家長或照顧者,當嬰幼兒在嘔吐時,必須立即停止進食,並立即將嬰幼兒的頭放置在側睡的位置,以免使得嘔吐物誤吸嗆入氣管中,不僅會引起急性窒息性氣管阻塞,甚至在往後會衍生「吸入性肺炎」。在飲食方面,通常建議家長或照顧者,給予患者清淡的飲食來減輕症狀,並適當補充電解質液以補充流失的水份,避免因為一時的疏失導致抽搐或休克,而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採取漸進式飲食方式


若寶寶症狀不嚴重,可加上適當補充口服電解質液餵食,但要注意避免餵食刺激性飲料及食物,及過於堅硬的食品,以免造成患者更加之不適感。若症狀顯得嚴重,或合併脫水症狀時(食慾差、嘔吐、發燒、嘴唇乾、小便顏色深或少等),應儘速就醫治療,給予靜脈點滴注射補充水份與電解質等。\


此外,空腹時間不宜過久,建議應於症狀漸緩時給予餵食,採取漸進式之飲食,如:嬰幼兒可以繼續餵食母乳或不含乳糖的配方奶;至於大一些6個月以上的幼兒,則可先給予米湯試食,之後才餵哺奶水,並且可以適時地給予補充綜合維他命滴劑。要再次叮嚀提醒家長們,只要能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才是最安全的方法。\


以下一些寶寶嘔吐時適合吃的副食品,提供父母參考,最好漸進式給予較為適當。


(一)清米湯
材 料:飯 50克、鹽 少許。
作 法:米飯加水煮熬煮成粥


(二)雞蛋蔬菜粥
材 料:蛋 1個、米 20克、高麗菜、 紅蘿蔔、鹽 少許。
作 法:1.米加水煮成稀飯。
2.高麗菜、紅蘿蔔以果汁機或食物絞碎機打成細泥後,加入粥內煮熟。
3.蛋打散後加入粥內,再加入少許鹽調味即可。


(三)排骨燉粥
材 料:新鮮小排骨 1兩、米20克、菠菜、鹽少許。
作 法:1. 米加水煮成稀飯
2.排骨先以滾水燙過後,盡量將肥肉挑掉,以中小火燉煮。
3.菠菜洗淨放入果汁機裡打碎。
4.將燉好的排骨取出,剝下肉捏碎。
5.將碎肉、菜汁、湯及米混合放入電鍋燉煮約半小時至粥很爛糊為止(外鍋約放入一杯的水)。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1-67.asp







*********************************************************************************

寶寶發燒的飲食起居照顧7大須知

 
2006.11月嬰兒與母親
寶寶調理menu
對症退燒才有效!
寶寶發燒的飲食起居照顧7大須知
文/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嬰兒室主任 徐任甫
輯╱張玉櫻
「發燒」是家中有嬰幼兒的父母最常遇到的問題,絕大部分父母在寶貝發燒時都會非常緊張,急於尋找退燒的方法,但首先,我們一定要知道發燒的原因為何?是否燒退了就沒有危險性了?就如同打仗一樣,知道以下的問題,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Q1:體溫幾度以上才算發燒?

因為身體的新陳代謝會影響體溫的變化,當我們運動後,體溫就會上升;早上、晚上的體溫也會略有起伏;而有些人的體溫會高些,有些人則低些,但大致上正常體溫約在36-38℃之間。
一般而言,小孩的體溫沒有超過38℃,不算是真正發燒,有時小孩劇烈運動後滿臉通紅,這時量體溫也可能超過38℃,但經休息後,體溫即下降,這種也不能算是發燒。所以當體溫持續性且超過38.5℃時,才是較有意義的「發燒」。
※註:本文所說的體溫皆是指「肛溫」,因為肛溫比較準確,而口溫、腋溫、額溫則容易受進食及外在因素所影響;一般而言,口溫比肛溫低0.5℃,腋溫及額溫又比口溫低0.5℃。


Q2:寶寶發燒可能有哪些原因?


1. 感染症:當細菌或病毒侵入身體時,人體的免疫功能和它們對抗,會引起反應而出現發燒的現象,例如感冒、扁桃腺發炎、肺炎、腸胃炎、腦炎等。
2. 外界溫度太高時:此時體溫無法外散,使腦子裡的體溫調節中樞失去控制的能力,體溫因此而升高,也就是俗稱的「中暑」。
3. 劇烈運動後:會有暫時性的體溫升高。
4. 嬰幼兒穿太多衣服:體溫也會升高。
5. 腦部受傷或長腫瘤:會破壞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體溫也可能會升高。

Q3:一定要退燒嗎?

大家都知道,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率,造成脫水,引起病人頭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所有的醫師都會視情況,給予病人一些解熱劑。然而,寶貝發燒時,一定要急著幫他退燒嗎?答案是──不一定。因為發燒對身體也是有好處的喔!此話怎講呢?因為發燒可以作為一種警訊,告訴爸媽「寶貝身體不舒服,需要注意或治病了」!再者,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在體溫微上升時,功能會更佳,因此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此外,發燒的型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不容易判斷病情與藥物的反應。
然而,有些狀況是一定要退燒的:
1.體溫超過41℃或超過38.5℃伴有「極度」身體不適時:需要趕緊把體溫降下來。尤其當幼兒體溫超過41.7℃時,真的要馬上想辦法讓體溫降下來,不然可能會有後遺症,因為平常感染很少會有體溫上升至41.7℃以上,會發生這種真正高燒的病童,不少是腦子裡控制體溫的中樞原本就有問題,才會如此。
2.熱痙攣:常發生在6歲以下的幼兒,當體溫上升時,因為體質的關係,會導致痙攣現象。曾經有熱痙攣病史的小孩應避免體溫過熱,以免發生痙攣的現象。
所以發燒只是許多疾病表現出的症狀之一,常需要合併其他症狀,才能判斷到底是得了哪一種疾病,以及狀況是否嚴重,才能給予最適當的治療。不能一味的想「燒退了就好」,而疏忽掉更重要的部份。
Q4:發燒是否會燒壞腦袋?

一般感冒或是中暑的發燒是不會的,但不幸當寶貝得了腦膜炎或腦炎時,也經常合併有發燒的現象,因為此疾病會造成腦部被微生物侵犯,或自身的免疫系統過度運作而傷了腦部,雖有發燒的現象合併出現,但不是傷了腦袋的主要原因,一般人只能看到發燒的現象,所以都誤認為是發燒燒壞了腦袋。

Q5:哪種情況必須立即就醫?

大部分的小朋友發燒,並不一定要立刻住院或求診。然而如果是下列情況便須立即就醫:
1.新生兒發燒:大多需要住院,而且醫院多會將1-3個月以下的小寶寶送入新生兒加護病房,因為這個時候的小寶寶抵抗力極弱,萬一有感染,很容易會造成死亡或嚴重後遺症。所以醫師多會特別小心處理新生兒。
2.之前有過泌尿道感染、中耳炎或其他感染症的小朋友:可能會反覆地感染與發作,需要驗尿或是給醫師再確定一下。
3.過去有過熱痙攣病史的小朋友:要特別小心,每次的熱痙攣發作,都有可能會對腦部造成一次傷害,所以務必要謹慎處理這些小朋友。
4.小朋友出現異常狀況:當家長注意到小朋友出現精神活動力不佳、不吃不喝、有脫水現象、一直昏睡或是一直躁動、吵鬧不安的表現時,就要立即送醫診治。此外,經過家裡的適當處理後,小朋友仍然出現以下的症狀,例如高燒到抽搐、單側肢體無力、呼吸窘迫,均應立即就醫處理。
5.家裡有人已經因為類似的疾病住院時:這時小朋友發燒更要謹慎處理,例如哥哥姊姊因為腸病毒住院,那麼小嬰兒有出現發燒的症狀時,務必要告訴醫生這個情形。
Q6:如何退燒?

首先要量體溫,通常38.5℃以上才認為是發燒;但如果寶貝在38℃時,已感覺不舒服,也可以先幫他退燒。退燒的方法包括:

1.幫小病人溫水拭浴或洗個溫水澡:

目的是讓體表的血管擴張,把體熱輻射蒸發出去。以往有人建議使用酒精擦拭身體,這是錯誤的,因酒精可能反而會使體表血管收縮,更無法散熱。
2.睡冰枕讓頭部覺得清涼些:

如果家長擔心冰枕太冰反而讓孩子不舒服,可以在冰枕外包一層毛巾就行了。在需要緊急降溫的情況下,有時醫護人員還會將冰袋放在病人體側,也是快速幫助體溫下降的方法。但若寶貝不會翻身,不可睡冰枕,因為容易造成凍傷。如果是3個月以下的小寶寶,我們會建議使用冰水枕即可。
3.穿著透氣涼快的衣服:

有些阿公、阿嬤覺得寶貝在發燒時要多穿衣服,發汗後就會燒退,其實這是錯誤的方法,因為穿太多會使體熱無法發散,體溫更高,小朋友會更不舒服,不如讓孩子穿著透氣涼快些,體熱較容易散發。
4.使用退燒藥:

當上述退燒方法都試過了,燒還是退不下來,這時,退燒藥就派上用場了! 退燒藥有:
*口服劑:劑型有糖漿劑,是專給嬰幼兒服用的;口嚼劑,適合5歲以下的幼童;片劑則專給已能良好吞嚥的孩童服用。口服的吸收效果不錯,一般在服用半小時後,即開始有退燒的作用產生,但口服退燒劑在嚴重嘔吐的病童不能使用。
*栓劑:由肛門給藥,對不願意吃藥的小朋友,使用此劑最方便,可以不用強迫他吞藥,但對腹瀉的幼兒則不適用,因為栓劑會刺激肛門而使藥劑隨著水便排出,效果也不好。栓劑的平均吸收效果不一定,因此劑量不易控制。
*針劑:因為有可能會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目前較少使用。
★使用退燒藥注意事項:不同的退燒藥最好不要隨意的交互使用,因為劑量不易控制,較不安全。有些家長給寶貝口服退燒藥後,見燒退太慢,隨即又給栓劑,如此劑量易過重,是會有危險的。
  
Q7:寶寶發燒時飲食如何照護?

1. 飲食以清淡為主:發燒時腸胃消化功能較差,所以飲食應少油膩,少蝦蟹類。
2. 給予適當的水分與電解質:補充體液與電解質,可給寶寶喝市售的電解質液,可和開水對半,以減輕腸胃負擔;也可將運動飲料製成棒棒冰給寶貝吃,不但可降熱,也可增加食慾。
3. 多喝水:可助發汗,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
4. 可食用退熱中藥及食物:以中醫的觀點來看,蓮藕汁可降低血中的熱;麥門冬汁可降肺熱,可在前晚先泡軟麥門冬,再用果汁機打成汁,過濾渣之後煮熟放涼後飲用;荸薺汁也可退熱;此外,白木耳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以上都是較寒涼的滋陰品,若合併有腹瀉時則不宜食用,以免腹瀉更嚴重。

當寶寶發燒時,應該要帶寶寶就醫,先了解發燒的機轉與病因,再給予適當的治療與照顧。切忌慌張失措,胡亂聽信偏方,反而延誤了治療的時機。

(詳文請見2006年十一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