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outube.com/watch?v=bx4T37aoA3M&feature=share
*******************************************************************************
寶寶的體溫正常嗎?
寶寶體溫超過攝氏38℃為發燒徵兆,若超過攝氏41℃以上稱為極度高溫;相反的,體溫降到攝氏35℃以下,則是體溫過低。造成寶寶體溫高低,有可能是生病引起、體溫調節中心病變、低血糖或糖尿病等,有任何問題時,父母應提高警覺,及早求醫診治。
人類的正常體溫是攝氏37度〈華氏98.6度〉,並維持在+-攝氏0.6度(華氏1度)的範圍內,太高或太低都是不正常。所謂的體溫是指身體的中心溫度,在一天24小時之中會有高低的變化,通常在清晨時刻體溫最低,下午4點到6點之間體溫最高,上下差距在攝氏1度到1.5度之間。
身體狀況與環境變化影響體溫
隨著身體狀況以及四周環境的溫度變化,在我們腦部的溫度調節中心,會利用各種生理機能來保持正常體溫。如果體溫降低,身體的自然生理反應是增加體熱的產生,同時減少體熱的失散。
人體為了增加體熱,細胞的新陳代謝會自動加速,我們會活動全身四肢肌肉,甚至會全身不自主地發抖來增加體熱。為了減少體熱失散,身體的週邊血管自動收縮,所以手腳變得冰冷,同時在行為上會偏好溫暖,我們會有尋找溫暖避風的地方,或添加衣物的動作來維持體溫。相反的,如果體溫增高,身體需要散熱,週邊血管會自動擴張,身體會流汗。
如果寶寶體溫超過攝氏38度〈華氏100度〉,在臨床上就可以認定為發燒,如果體溫超過攝氏41度以上就稱為極度高溫。相反的,體溫降到攝氏35度〈華氏95度〉以下,則是體溫過低。
人體會自動調空冷熱
人體的生理本能,對於冷熱會自動調控,以維持身體的恆溫,沒有這些功能就無法保持一定體溫,例如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或藥物中毒以致體溫調控中心功能喪失等,均有可能造成這種結果。另外,一旦人體受到病菌的入侵,身體會啟動防禦系統,體溫調節中心依其接受到的信號強弱調高體溫設定。身體對中心給予的指令立刻作出反應,週邊血管收縮以減少失熱,如果效果不夠,會全身發抖以增加熱的產生,來升高體溫。
不過在身體非常虛弱的情況下,例如早產嬰兒、癌症末期、年紀太大,或因感染引起嚴重敗血症等,生理上無法發動這種機制,反而會出現體溫過低的現象。所以寶寶如有體溫過高或過低時,要提高警覺,因為這表示寶寶可能有問題,要趕快求醫診治。
體溫提高的可能原因
體溫過低時應儘速保溫
依環境溫度給予適當穿著
以上一些症狀都是比較極端,在體溫非常高〈高於攝氏41度〉或非常低〈低於攝氏35度〉時才可能發生的症狀,一般情況下體溫不正常是表示身體不適,它是疾病的一種症狀,找出原因,針對原因治療才是重要的。日常生活要注意規律,由於絕大多數的體溫過高是由感染引起的,因此個人衛生非常重要,要養成時常洗手的習慣。
早產兒、年邁者、身障者,或服用藥物、酒精過量者,容易有體溫太低情形。在寒冷季節,如果室內沒有足夠的暖氣,對年幼的嬰兒尤其是新生兒,很容易造成傷害。寶寶會有拒絕餵食、尿量減少、活動力減低、手腳冰冷,體溫介於攝氏29.5度到35度之間,心跳減緩及呼吸停止隨時會發生。死亡率高達25%,存活下來的有10%會有腦部受傷的症狀。因此在寒冬季節,注意家裏的溫度,給寶寶提供一個溫暖舒適的環境。
兩、三天大並無其他症狀的新生兒,偶而會有體溫過高現象〈攝氏38度到39度〉,這種情況最可能會發生在餵食母奶的嬰兒,因為餵食不足造成液體吸取量不夠,或長時間曝露在高溫環境之中。寶寶呈現急躁、排尿減少及其他脫水現象,同時會有呼吸急促來加速排熱。要趕快降低環境的溫度及補充水份。
另有一種更嚴重的新生兒高體溫情況,室外溫度非常低,在室內也穿著非常溫暖,由於新生兒排汗能量不足,體溫很容易升高。包裹得太多衣物的嬰兒,如果太接近熱源,或在開放熱氣的汽車中,或在密閉的房間內或汽車內,被放置在窗檯旁,這時受強烈陽光直接照射,都有可能造成高體溫的現象。
體溫可能上升到攝氏41度到44度,皮膚又熱又乾,起初寶寶全身發紅,臉部無神,接著變成神智不清、臉色蒼白、昏迷和抽搐,死亡率及腦部受損的比率非常高。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依寶寶所在環境的溫度給予適當穿著。
身體狀況與環境變化影響體溫
隨著身體狀況以及四周環境的溫度變化,在我們腦部的溫度調節中心,會利用各種生理機能來保持正常體溫。如果體溫降低,身體的自然生理反應是增加體熱的產生,同時減少體熱的失散。
人體為了增加體熱,細胞的新陳代謝會自動加速,我們會活動全身四肢肌肉,甚至會全身不自主地發抖來增加體熱。為了減少體熱失散,身體的週邊血管自動收縮,所以手腳變得冰冷,同時在行為上會偏好溫暖,我們會有尋找溫暖避風的地方,或添加衣物的動作來維持體溫。相反的,如果體溫增高,身體需要散熱,週邊血管會自動擴張,身體會流汗。
如果寶寶體溫超過攝氏38度〈華氏100度〉,在臨床上就可以認定為發燒,如果體溫超過攝氏41度以上就稱為極度高溫。相反的,體溫降到攝氏35度〈華氏95度〉以下,則是體溫過低。
人體會自動調空冷熱
人體的生理本能,對於冷熱會自動調控,以維持身體的恆溫,沒有這些功能就無法保持一定體溫,例如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或藥物中毒以致體溫調控中心功能喪失等,均有可能造成這種結果。另外,一旦人體受到病菌的入侵,身體會啟動防禦系統,體溫調節中心依其接受到的信號強弱調高體溫設定。身體對中心給予的指令立刻作出反應,週邊血管收縮以減少失熱,如果效果不夠,會全身發抖以增加熱的產生,來升高體溫。
不過在身體非常虛弱的情況下,例如早產嬰兒、癌症末期、年紀太大,或因感染引起嚴重敗血症等,生理上無法發動這種機制,反而會出現體溫過低的現象。所以寶寶如有體溫過高或過低時,要提高警覺,因為這表示寶寶可能有問題,要趕快求醫診治。
體溫提高的可能原因
體溫過低時應儘速保溫
依環境溫度給予適當穿著
以上一些症狀都是比較極端,在體溫非常高〈高於攝氏41度〉或非常低〈低於攝氏35度〉時才可能發生的症狀,一般情況下體溫不正常是表示身體不適,它是疾病的一種症狀,找出原因,針對原因治療才是重要的。日常生活要注意規律,由於絕大多數的體溫過高是由感染引起的,因此個人衛生非常重要,要養成時常洗手的習慣。
早產兒、年邁者、身障者,或服用藥物、酒精過量者,容易有體溫太低情形。在寒冷季節,如果室內沒有足夠的暖氣,對年幼的嬰兒尤其是新生兒,很容易造成傷害。寶寶會有拒絕餵食、尿量減少、活動力減低、手腳冰冷,體溫介於攝氏29.5度到35度之間,心跳減緩及呼吸停止隨時會發生。死亡率高達25%,存活下來的有10%會有腦部受傷的症狀。因此在寒冬季節,注意家裏的溫度,給寶寶提供一個溫暖舒適的環境。
兩、三天大並無其他症狀的新生兒,偶而會有體溫過高現象〈攝氏38度到39度〉,這種情況最可能會發生在餵食母奶的嬰兒,因為餵食不足造成液體吸取量不夠,或長時間曝露在高溫環境之中。寶寶呈現急躁、排尿減少及其他脫水現象,同時會有呼吸急促來加速排熱。要趕快降低環境的溫度及補充水份。
另有一種更嚴重的新生兒高體溫情況,室外溫度非常低,在室內也穿著非常溫暖,由於新生兒排汗能量不足,體溫很容易升高。包裹得太多衣物的嬰兒,如果太接近熱源,或在開放熱氣的汽車中,或在密閉的房間內或汽車內,被放置在窗檯旁,這時受強烈陽光直接照射,都有可能造成高體溫的現象。
體溫可能上升到攝氏41度到44度,皮膚又熱又乾,起初寶寶全身發紅,臉部無神,接著變成神智不清、臉色蒼白、昏迷和抽搐,死亡率及腦部受損的比率非常高。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依寶寶所在環境的溫度給予適當穿著。
***************************************************************
小兒發燒急救招
採訪/陳雯琪 諮詢/詹前俊小兒科診所院長 詹前俊 「小寶的身體摸起來熱熱的,是不是發燒了?」媽咪!當您驚覺小朋友的體溫稍為有點高時,千萬別胡亂退燒,急著帶寶寶至醫院,或是要求醫師施打退燒針唷! 寶寶體溫好像有點高,看樣子寶寶是發燒了!小朋友發燒時只要精神及活動力尚佳,其實並不需要立即送醫,家長只需隨時幫寶寶量體溫,觀察體溫變化即可;之後再找家庭小兒科醫師檢查,針對引起發燒,咳嗽、鼻水、腹瀉或嘔吐的原因來治療。 臉紅紅 寶寶發燒了? 小朋友臉紅紅、活力、食慾都差,是發燒了嗎?詹前俊小兒科診所院長詹前俊指出,當身體體溫大於38℃時(肛溫、耳溫),可稱為發燒。它是人類身體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也是一種身體的警訊,提醒我們,「喔!寶寶可能生病了。」 許多家長會誤以為發燒都是有害的,燒太久可能會把小朋友的腦子燒壞掉。但一般來說,41℃以下的發燒,並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因此,家長不必過份緊張。 詹前俊澄清,坊間口語傳說“燒壞頭殼的問題”,是因為小朋友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所引起。一般而言,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一種症狀,真正影響腦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發燒是孩子生病的警訊,也是身體要提高抵抗力的一種自動反應,發燒處理的重點是:先探討是什麼疾病引起的,再來治療,而不是馬上退燒到正常體溫。雖然適度地給予退燒藥,可以減輕發燒生病的不舒服,但無法縮減病程;輕度的發燒反而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因此,可以見得發燒不完全是壞事! 找一找 發燒症狀有哪些? 小朋友若發燒,可能會有很多不舒服的症狀,如:臉紅、咳嗽、全身倦怠無力、痠痛、頭暈、頭痛、嘔吐、腹痛、嗜睡、活動力差、食慾不振、吵鬧、不安、哭泣等,讓媽咪感到很心疼。不過,也有些寶寶發燒時並無任何異狀,也有寶寶發燒會被長輩誤認為是在長牙,而遭到忽略。 詹前俊建議媽咪,不妨先做客觀的評估,如:小朋友是否剛洗完熱水澡,或是天氣太熱、穿太多、室內通風不良、剛喝完熱的飲料等,約待半個小時後再幫孩子量一次體溫,通常會有1~1.5℃的落差。排除上述的原因之後,再來考慮是否需要送醫的問題。 通常來說,如果小朋友體溫在38~38.5℃左右,且沒有特別不舒服、精神狀態良好,也就是說照樣吃、照樣睡及照樣玩,就不必著急地送孩子就醫,或是使用退燒藥。但若有熱性痙攣病史的小朋友(4%幼童)則需積極的治療。 大部份兒科醫師認為,發燒在38.5~39°C以上時,可適度地使用退燒藥,以減輕小孩的不舒服及減輕父母親的焦慮,並防止小孩熱痙攣發生。但如果出現40.1℃以上的高溫,就得緊急送醫治療才行。 40.1℃ 緊急就醫指標 由於發燒是一種症狀,不是一種疾病,因此找出產生發燒的原因,才是首要的目的,如果確定孩子是感冒,且高燒至40.1℃則建議緊急就醫。其他需緊急就醫的情況還包括: * 小於兩個月以下的嬰兒。 * 小朋友哭的很慘,且無法安慰的哭,不斷嗚咽。 * 移動或父母接觸時會哭。 * 幼兒不易叫醒且脖子僵硬。 * 出現皮膚紫斑。 * 排除鼻口影響呼吸之障礙物後仍感覺呼吸困難。 * 幼兒流口水且無法吞嚥任何東西。 * 痙攣發生,而且感覺很疲倦。 除此之外,詹前俊特別提醒家長,如果寶寶發燒超過40℃(尤其是三歲以下幼兒),而且是2~4個月大的寶寶,不是因三合一疫苗引起發燒;小便有燒灼感;燒退超過24小時,又反覆燒起來;且發燒超過72 小時,則建議在24小時內立刻就醫,以確保孩子的安全。 發燒小常識 Q1:寶寶假日發燒,無法就醫,可以購買市售的成人感冒糖漿給寶寶喝嗎? 市售的感冒糖漿多含有抗組織胺,有些含咖啡因,大多不適合幼兒使用。而且廠牌不同,所需的劑量也不盡相同,如果不能確定藥品成份,還是建議詢問過醫師後是否對症,再決定是否讓孩子服用。 其次,由於發燒只是一種症狀,所以最好待確定原因之後再給予退燒。如果只是一般輕微感冒症狀,可以給予小朋友專用的小兒退燒藥,如:小兒普拿疼。但6個月以下小嬰兒仍不建議服用成藥,須經醫師診斷後再使用。 Q2:使用冰枕及退燒貼替寶寶寶退燒,是否適當呢? 當小孩發燒不舒服時,是否需要適時地運用一些工具來減輕發燒所帶來的不適,如:冰枕、退熱貼等? 一般若幼兒的肛溫及耳溫介於38~38.5℃時,僅需多補充水份即可,不需要著急地給予退燒藥(曾有熱性痙攣病史者例外);當肛溫及耳溫大於38.5℃時,且小孩出現寒顫或手腳冰冷的狀況時,應先給予適度的衣服或添加蓋被,待手腳溫暖後,再依情況給予冰枕。 雖然不少家長會選用傳統的冰枕來替寶寶退燒,但有不少幼兒不喜歡睡冰枕,因為無法適應長時間使用帶來的冰涼感,且退燒效果也不好,因此,不必一定要使用。此時,建議不妨讓寶寶洗溫水澡(水溫約28~32℃),達到退燒散熱的效果。 其次,要提醒父母,使用凝膠狀退燒用貼布,感覺上可以舒緩一些高燒所帶來的不適,但並無明顯地退燒效果,且使用時需注意,應避免滑落至嬰幼兒口鼻部位,以免造成嬰幼兒窒息。 Q3.醫生!我家寶寶發燒三天,還是沒有好轉,怎麼辦?可以使用塞劑退燒嗎? 塞劑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形狀像子彈,內含藥物和甘油或是遇熱會融化的油脂、臘的藥物。 由於有些小孩很難餵藥,因此就會使用退燒塞劑來退燒。使用塞劑時,要讓小朋友側身彎曲躺好,並將塞劑輕輕推進肛門至一節手指的深度,它就會融化並經由肛門黏膜吸收。但提醒家長,六個月以下的幼兒不宜使用退燒塞劑,因此,一歲以下幼兒建議少用。 醫學上很多退燒藥都有做成口服劑與塞劑兩種劑型,如果一樣的劑量,無論口服或塞劑其效果是完全相同的。在使用時需注意: * 由於塞劑退燒效果十分快速,因此,要避免過量,以免小朋友體溫急速下降。 * 若用塞劑,一日不宜超過三次以上,否則容易過度刺激肛門內的腸黏膜而造成拉肚子。如果小朋友已經有腹瀉症狀也不宜再選用塞劑退燒。 * 容易造成肛門疼痛,大便時亦會疼痛,甚至於引起腹瀉及反射性肚子痛。 * 若使用於小女生身上,應注意避免塞錯至陰道。 |
(詳文請見2005年六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
**************************************************************
寶寶發燒照護Q & A
文/摘錄自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灣兒科醫學會合訂之《兒童發燒問答集》
整理/李藹芬
寶寶一發燒,父母莫不心急如焚,如果發燒不退,更是焦急的到處找醫師看病,而形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其實,人們生病會發燒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一旦處置不當,反而容易造成危險。本文特摘錄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及台灣兒科醫學會合訂之《兒童發燒問答集》部分內容,提供父母在照護發燒寶寶的參考依據。
隨著醫界對於發燒的研究日益精進,才發現長久以來,人們對於發燒的觀念,有許多是錯誤的。人們生病會發燒這件事,其實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若是對於發燒的寶寶做出不當處置,有時反而有幫倒忙的危險。
台灣兒科醫學會與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基於維護國人健康的立場,特地召集國內相關專家制訂兒童發燒處置的建議,以問答的方式傳達出民眾可以依循的一些準則。
不過,要提醒讀者的是,這些內容係根據專家意見及現有醫學證據所做出的綜合建議。未來,此建議會根據日後更多的研究發現加以修改,且不應引用這些條文作為糾紛審議之依據。
關於體溫的測量
Q1: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體溫的測量?
A:無論身體產熱增加或散熱不良,都會使體溫上升,例如喝很多熱水、運動、泡三溫暖、長時間曬太陽、穿太多衣服等。如果要確定有沒有生病發燒,就必須避免這些因素,並靜坐休息15至30分鐘後再量體溫。
Q2:摸小孩的皮膚看有沒有發燒的方法準不準?
A:摸皮膚判斷有沒有發燒的方法很不準確,所以當小孩生病的時候,一定要用體溫計才能正確判斷小孩有沒有發燒。根據國外的研究,母親用手只能正確判斷74%有發燒的小孩,而護理人員的正確判斷率則只有42%。
Q3:量體溫的方法有好多種,到底哪一種比較準?
A:量體溫的方法包括肛溫、口溫、腋溫、背溫、耳溫、額溫等,其中以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必要時可取代肛溫,但必須注意3個月大以下嬰兒的耳溫常不準確,所以不建議使用;而5歲以上的孩童才能量口溫。
口溫平均比肛溫低0.5℃,腋溫平均比肛溫低0.8℃,而且這兩種方法比較容易受到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等因素的影響而偏低。1個月大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不適合量肛溫與耳溫,可考慮量腋溫或背溫。用額溫槍或紅外線測量皮膚表面,常有嚴重低估真正體溫的現象,所以不建議常規使用。
Q4:量肛溫正確的方法為何?
A:先用肥皂水或酒精清洗體溫計,以冷水沖淨(勿用熱水),在末端擦上少許凡士林等潤滑劑。最好的姿勢是讓幼兒腹部朝下俯臥,並將小孩放於成人的大腿或床上,用一手扶著幼兒臀部上方的下背部,另一手將體溫計伸入距離肛門口深度約0.5至1英吋(約1.5至2.5公分)處,不要過度深入。電子體溫計需靜置約1分鐘發出嗶聲即可判讀,其他體溫計需靜置1至3分鐘後判讀。
Q5:量耳溫的時候,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A:只適用於3個月大以上嬰兒,量的時候必須注意耳溫槍在耳朵裡面的角度必須正確,過多耳垢則會干擾測量。中耳炎或其他中耳異常者量耳溫會有誤差,應該用其他方法量體溫。耳溫槍必須定期校正以免失去準確性。量的時候將耳溫槍感應端置入外耳道,按壓啟動鈕即可在幾秒內判讀數據。當兩耳量出來之溫度不同時,以較高溫度為準。
關於發燒的意義
Q1:體溫高到幾度以上才算發燒?
A:發燒的定義為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 ? 38℃,介於37.5℃與38℃間的體溫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度發燒,必須參考前後測量的體溫與其他症狀判斷是否有發燒現象。
Q2:人為什麼會發燒?
A:人體腦部下視丘的地方有個體溫調節中樞,在這裡會設定一個體溫定位點,平時不生病的時候體溫都設在37℃左右。當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的時候,發炎反應所製造的一些小分子會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而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於是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而使體溫上升。有另一種情形是身體並沒有發炎、體溫定位點也沒有上升,但因為身體熱量太多,來不及散熱而使體溫上升,這種情形稱為「體溫過高(hyperthermia)」,例如在炎熱的環境下穿太多衣服、把嬰兒包得太緊、運動、洗三溫暖、中暑 (heat stroke)等。
Q3:小孩發燒時,為什麼會手腳冰冷?
A:發炎反應導致腦部下視丘體溫定位點上升的時候,腦部所認定的正常體溫會超過38℃。如果當時體溫並未達到設定的標準,病人會覺得冷,而且可能不自主地出現肌肉顫抖以增加熱量,並讓四肢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喪失,所以會出現手腳冰冷現象。
Q4:發燒對人體有沒有什麼好處?
A:很多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也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壓抑免疫反應,所以在動物實驗中用大量退燒藥反而會增加敗血症的死亡率。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目的在加強我們對於疾病的抵抗力。
Q5:發燒對人體有沒有什麼壞處?
A:發燒的時候需要產生多餘的熱量,所以會增加氧氣消耗量、二氧化碳製造量與心臟輸出量,這些對於健康兒童的影響很有限,但患有嚴重心臟病、嚴重貧血、慢性肺病、糖尿病與先天代謝異常的兒童,則可能無法承受這些多餘的負擔。此外,有些兒童因為體質因素,在3個月大至6歲間可能因為發燒而導致熱性痙攣。
Q6:發燒會不會把腦子燒壞?
A:41℃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極度高燒有時會使意識出現程度不等的異常,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一般口語傳說發燒把小孩腦子燒壞的事例,都是因為那些小孩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症狀表現之一,真正影響腦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Q7:使用退燒藥以後,如果還有發燒現象,是否表示醫師所開的退燒藥沒有效?
A:一些民眾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就表示醫師開的藥沒有效,所以會去找其他醫師,造成醫療的浪費。事實上,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
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沒有特效藥,其中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如果發燒不退,必須持續就醫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而非怪罪開的退燒藥無效。
關於退燒的方法
Q1:既然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是否表示都不要退燒?
A:如果體溫上升的原因不是發炎性疾病,則這種高體溫對人體並沒有幫助,隨時都可予以退燒,例如衣服穿太多、中暑之類的體溫過高。至於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如果體溫並未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不舒服的時候,並不需要積極退燒,尤其當體溫還沒超過39℃以上的時候。專家建議下列情形較易併發發燒引起的不適,所以當體溫超過38℃以上就可考慮退燒:
1. 慢性肺病、成人型呼吸窘迫症候群。
2. 併發心臟衰竭之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
3. 慢性貧血。
4. 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異常。
5. 過去曾經有單純發燒引起抽搐的熱性痙攣或癲癇患者。
6. 其他因為發燒而有不適症狀。
Q2:冰枕、散熱貼片、退燒藥等各種退燒法中,哪一種效果比較好?
A:過去曾經被使用的酒精擦澡,因為酒精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反而有礙散熱,所以不應做為退燒之用,其他退燒法可分為物理退燒法(包括冰枕、低溫毯、貼於皮膚表面的散熱貼片)與化學退燒法(包括口服、肛門塞劑、注射之退燒藥)兩種。
冰枕等物理退燒法只能加速散熱,並不會矯正發炎反應所引起腦部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所以發炎性疾病不應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燒法,而應使用可以矯正腦部體溫定位點的退燒藥。此觀念對於代謝異常、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等患者特別重要,因為冰枕等物理退燒法違背腦部體溫定位點上升的事實,會大幅增加發燒生理反應所需進行的代謝作用,反而讓身體承受更多代謝負擔而有危險。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體溫過高的情形,腦部體溫定位點正常而只是產熱與散熱失調,此時才可使用物理退燒法。
Q3:打點滴或喝很多水有沒有退燒效果?
A:打點滴或喝水只會增加體內水分,對於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並無退燒效果。退燒時,人體必須流汗以散發體內多餘的熱量,所以如果發燒與退燒過程反覆太多次,容易因為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此時才需要特別注意水分、電解質的適度補充。
Q4:有沒有哪些退燒藥是寶寶不可使用的?
A:寶寶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可能會傷害肝臟與腦部,而導致所謂的「雷氏症候群」,所以阿斯匹靈不可以在18歲以下兒童當作退燒藥使用。阿斯匹靈的主要化學構造是水楊酸,所以含有水楊酸成分的其他退燒藥也不應使用於18歲以下兒童,包括各種含有水楊酸成分的口服或注射用退燒藥。目前台灣地區所上市的注射型退燒藥,主要成分都是水楊酸,都不應使用於18歲以下兒童。此外,屬於pyrazolone衍生物的dipyrone 、phenylbutazone等退燒藥,可能引起致命的白血球低下症,所有年齡都禁止使用。
Q5:小孩用哪一種成分的退燒藥比較好?
A:目前台灣地區兒童可用的退燒藥包括對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異丁苯乙酸(ibuprofen)、diclofenac等,這些藥物的作用時間與退燒效果都很類似,其主要差異是可能引起的副作用種類。使用這些退燒藥都必須小心用量,任何一種退燒藥過量都不安全。
Q6:口服跟塞肛門的退燒藥有沒有什麼差別?
A:口服藥物與塞肛門藥物的作用時間與退燒效果並沒有明顯差別,但建議兒童應優先使用口服製劑。如果有嚴重嘔吐、小孩拒絕吃藥等情形時,才考慮使用肛門塞劑。有些人認為體溫要達到某個標準以上,才可以使用口服或塞肛門的退燒藥,這種看法並沒有理論根據。
Q7:可不可以輪流使用兩種以上退燒藥?
A:醫學上未曾仔細評估混合使用兩種以上退燒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所以不建議常規使用。但顧及少數發炎嚴重者,使用一種退燒藥的效果可能有限,所以在不違反本建議所列的各種退燒原則下,可考慮於特殊情形下輪流使用兩種退燒藥,但原則上不建議一次同時給予兩種以上退燒藥。
Q8:蠶豆症患者使用退燒藥,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A:蠶豆症患者如果接觸具有高度氧化作用的藥物,可能引起紅血球破壞而導致溶血性貧血。如果依照正確建議劑量使用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與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都不會有明顯溶血性貧血的危險。但如果因為罹患風濕性疾病需要使用高劑量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的時候,則有導致溶血的可能,例如使用每公斤每天80毫克的阿斯匹靈治療川崎病。
文/摘錄自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灣兒科醫學會合訂之《兒童發燒問答集》
整理/李藹芬
寶寶一發燒,父母莫不心急如焚,如果發燒不退,更是焦急的到處找醫師看病,而形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其實,人們生病會發燒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一旦處置不當,反而容易造成危險。本文特摘錄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及台灣兒科醫學會合訂之《兒童發燒問答集》部分內容,提供父母在照護發燒寶寶的參考依據。
隨著醫界對於發燒的研究日益精進,才發現長久以來,人們對於發燒的觀念,有許多是錯誤的。人們生病會發燒這件事,其實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若是對於發燒的寶寶做出不當處置,有時反而有幫倒忙的危險。
台灣兒科醫學會與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基於維護國人健康的立場,特地召集國內相關專家制訂兒童發燒處置的建議,以問答的方式傳達出民眾可以依循的一些準則。
不過,要提醒讀者的是,這些內容係根據專家意見及現有醫學證據所做出的綜合建議。未來,此建議會根據日後更多的研究發現加以修改,且不應引用這些條文作為糾紛審議之依據。
關於體溫的測量
Q1: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體溫的測量?
A:無論身體產熱增加或散熱不良,都會使體溫上升,例如喝很多熱水、運動、泡三溫暖、長時間曬太陽、穿太多衣服等。如果要確定有沒有生病發燒,就必須避免這些因素,並靜坐休息15至30分鐘後再量體溫。
Q2:摸小孩的皮膚看有沒有發燒的方法準不準?
A:摸皮膚判斷有沒有發燒的方法很不準確,所以當小孩生病的時候,一定要用體溫計才能正確判斷小孩有沒有發燒。根據國外的研究,母親用手只能正確判斷74%有發燒的小孩,而護理人員的正確判斷率則只有42%。
Q3:量體溫的方法有好多種,到底哪一種比較準?
A:量體溫的方法包括肛溫、口溫、腋溫、背溫、耳溫、額溫等,其中以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必要時可取代肛溫,但必須注意3個月大以下嬰兒的耳溫常不準確,所以不建議使用;而5歲以上的孩童才能量口溫。
口溫平均比肛溫低0.5℃,腋溫平均比肛溫低0.8℃,而且這兩種方法比較容易受到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等因素的影響而偏低。1個月大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不適合量肛溫與耳溫,可考慮量腋溫或背溫。用額溫槍或紅外線測量皮膚表面,常有嚴重低估真正體溫的現象,所以不建議常規使用。
Q4:量肛溫正確的方法為何?
A:先用肥皂水或酒精清洗體溫計,以冷水沖淨(勿用熱水),在末端擦上少許凡士林等潤滑劑。最好的姿勢是讓幼兒腹部朝下俯臥,並將小孩放於成人的大腿或床上,用一手扶著幼兒臀部上方的下背部,另一手將體溫計伸入距離肛門口深度約0.5至1英吋(約1.5至2.5公分)處,不要過度深入。電子體溫計需靜置約1分鐘發出嗶聲即可判讀,其他體溫計需靜置1至3分鐘後判讀。
Q5:量耳溫的時候,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A:只適用於3個月大以上嬰兒,量的時候必須注意耳溫槍在耳朵裡面的角度必須正確,過多耳垢則會干擾測量。中耳炎或其他中耳異常者量耳溫會有誤差,應該用其他方法量體溫。耳溫槍必須定期校正以免失去準確性。量的時候將耳溫槍感應端置入外耳道,按壓啟動鈕即可在幾秒內判讀數據。當兩耳量出來之溫度不同時,以較高溫度為準。
關於發燒的意義
Q1:體溫高到幾度以上才算發燒?
A:發燒的定義為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 ? 38℃,介於37.5℃與38℃間的體溫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度發燒,必須參考前後測量的體溫與其他症狀判斷是否有發燒現象。
Q2:人為什麼會發燒?
A:人體腦部下視丘的地方有個體溫調節中樞,在這裡會設定一個體溫定位點,平時不生病的時候體溫都設在37℃左右。當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的時候,發炎反應所製造的一些小分子會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而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於是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而使體溫上升。有另一種情形是身體並沒有發炎、體溫定位點也沒有上升,但因為身體熱量太多,來不及散熱而使體溫上升,這種情形稱為「體溫過高(hyperthermia)」,例如在炎熱的環境下穿太多衣服、把嬰兒包得太緊、運動、洗三溫暖、中暑 (heat stroke)等。
Q3:小孩發燒時,為什麼會手腳冰冷?
A:發炎反應導致腦部下視丘體溫定位點上升的時候,腦部所認定的正常體溫會超過38℃。如果當時體溫並未達到設定的標準,病人會覺得冷,而且可能不自主地出現肌肉顫抖以增加熱量,並讓四肢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喪失,所以會出現手腳冰冷現象。
Q4:發燒對人體有沒有什麼好處?
A:很多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也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壓抑免疫反應,所以在動物實驗中用大量退燒藥反而會增加敗血症的死亡率。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目的在加強我們對於疾病的抵抗力。
Q5:發燒對人體有沒有什麼壞處?
A:發燒的時候需要產生多餘的熱量,所以會增加氧氣消耗量、二氧化碳製造量與心臟輸出量,這些對於健康兒童的影響很有限,但患有嚴重心臟病、嚴重貧血、慢性肺病、糖尿病與先天代謝異常的兒童,則可能無法承受這些多餘的負擔。此外,有些兒童因為體質因素,在3個月大至6歲間可能因為發燒而導致熱性痙攣。
Q6:發燒會不會把腦子燒壞?
A:41℃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極度高燒有時會使意識出現程度不等的異常,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一般口語傳說發燒把小孩腦子燒壞的事例,都是因為那些小孩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症狀表現之一,真正影響腦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Q7:使用退燒藥以後,如果還有發燒現象,是否表示醫師所開的退燒藥沒有效?
A:一些民眾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就表示醫師開的藥沒有效,所以會去找其他醫師,造成醫療的浪費。事實上,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
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沒有特效藥,其中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如果發燒不退,必須持續就醫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而非怪罪開的退燒藥無效。
關於退燒的方法
Q1:既然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是否表示都不要退燒?
A:如果體溫上升的原因不是發炎性疾病,則這種高體溫對人體並沒有幫助,隨時都可予以退燒,例如衣服穿太多、中暑之類的體溫過高。至於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如果體溫並未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不舒服的時候,並不需要積極退燒,尤其當體溫還沒超過39℃以上的時候。專家建議下列情形較易併發發燒引起的不適,所以當體溫超過38℃以上就可考慮退燒:
1. 慢性肺病、成人型呼吸窘迫症候群。
2. 併發心臟衰竭之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
3. 慢性貧血。
4. 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異常。
5. 過去曾經有單純發燒引起抽搐的熱性痙攣或癲癇患者。
6. 其他因為發燒而有不適症狀。
Q2:冰枕、散熱貼片、退燒藥等各種退燒法中,哪一種效果比較好?
A:過去曾經被使用的酒精擦澡,因為酒精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反而有礙散熱,所以不應做為退燒之用,其他退燒法可分為物理退燒法(包括冰枕、低溫毯、貼於皮膚表面的散熱貼片)與化學退燒法(包括口服、肛門塞劑、注射之退燒藥)兩種。
冰枕等物理退燒法只能加速散熱,並不會矯正發炎反應所引起腦部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所以發炎性疾病不應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燒法,而應使用可以矯正腦部體溫定位點的退燒藥。此觀念對於代謝異常、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等患者特別重要,因為冰枕等物理退燒法違背腦部體溫定位點上升的事實,會大幅增加發燒生理反應所需進行的代謝作用,反而讓身體承受更多代謝負擔而有危險。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體溫過高的情形,腦部體溫定位點正常而只是產熱與散熱失調,此時才可使用物理退燒法。
Q3:打點滴或喝很多水有沒有退燒效果?
A:打點滴或喝水只會增加體內水分,對於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並無退燒效果。退燒時,人體必須流汗以散發體內多餘的熱量,所以如果發燒與退燒過程反覆太多次,容易因為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此時才需要特別注意水分、電解質的適度補充。
Q4:有沒有哪些退燒藥是寶寶不可使用的?
A:寶寶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可能會傷害肝臟與腦部,而導致所謂的「雷氏症候群」,所以阿斯匹靈不可以在18歲以下兒童當作退燒藥使用。阿斯匹靈的主要化學構造是水楊酸,所以含有水楊酸成分的其他退燒藥也不應使用於18歲以下兒童,包括各種含有水楊酸成分的口服或注射用退燒藥。目前台灣地區所上市的注射型退燒藥,主要成分都是水楊酸,都不應使用於18歲以下兒童。此外,屬於pyrazolone衍生物的dipyrone 、phenylbutazone等退燒藥,可能引起致命的白血球低下症,所有年齡都禁止使用。
Q5:小孩用哪一種成分的退燒藥比較好?
A:目前台灣地區兒童可用的退燒藥包括對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異丁苯乙酸(ibuprofen)、diclofenac等,這些藥物的作用時間與退燒效果都很類似,其主要差異是可能引起的副作用種類。使用這些退燒藥都必須小心用量,任何一種退燒藥過量都不安全。
Q6:口服跟塞肛門的退燒藥有沒有什麼差別?
A:口服藥物與塞肛門藥物的作用時間與退燒效果並沒有明顯差別,但建議兒童應優先使用口服製劑。如果有嚴重嘔吐、小孩拒絕吃藥等情形時,才考慮使用肛門塞劑。有些人認為體溫要達到某個標準以上,才可以使用口服或塞肛門的退燒藥,這種看法並沒有理論根據。
Q7:可不可以輪流使用兩種以上退燒藥?
A:醫學上未曾仔細評估混合使用兩種以上退燒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所以不建議常規使用。但顧及少數發炎嚴重者,使用一種退燒藥的效果可能有限,所以在不違反本建議所列的各種退燒原則下,可考慮於特殊情形下輪流使用兩種退燒藥,但原則上不建議一次同時給予兩種以上退燒藥。
Q8:蠶豆症患者使用退燒藥,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A:蠶豆症患者如果接觸具有高度氧化作用的藥物,可能引起紅血球破壞而導致溶血性貧血。如果依照正確建議劑量使用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與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都不會有明顯溶血性貧血的危險。但如果因為罹患風濕性疾病需要使用高劑量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的時候,則有導致溶血的可能,例如使用每公斤每天80毫克的阿斯匹靈治療川崎病。
寶寶發燒問答
(一)到底發燒到幾度才算發燒?
一般來說小兒發燒昰指肛溫38度、口溫37.5度、腋溫37度以上,其中量
肛溫需1〜3分鐘教準確,但腹瀉患者不適合量,口溫需3〜5分鐘溫度計
必需放舌下,且量之前不能進食太冷或太熱的東西。腋溫需3〜5分鐘,需
放於腋窩,並且夾緊較易受衣服流汗的影響。
(二) 體溫要高到多少,才應吃退燒藥? 退燒藥的目的在於使高溫減低,而不是完全不燒,另外藥吃多了對身體也有不良作用,所以由此可知只有在必要時才能服用退燒藥,以免濫用造成危險。一般而言都在體溫達攝氏38.5℃以上時才開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藥中間一定要隔四至六小時。當然如果寶寶燒的並不高,譬如每天只燒兩三次,而且只達到38℃左右,也可以給他服用退燒藥,因為不會有過量的顧忌,但是其退燒的效果就不十分顯著了。
(三)發燒會不會燒壞腦筋?
發燒本身並不會把腦筋燒壞,如玫瑰疹或傷寒可到39、40度而不會燒壞腦
筋.但有些疾病會傷害到腦部,同時又會引起發燒,所以會被誤解因為燒
而把腦筋燒壞如腦炎、腦膜炎腦症.實際上,發燒只是生病的一種訊號,
病沒有好,即使吃了很多退燒藥,打了退燒針,仍然會再燒起來的,所以
不必急著加速退燒,但發燒若引起不適症如倦怠、躁動、食慾減退……等,
則可參照下法予以處理。
(四)如何處理:
1.補充水份,若有畏寒發抖,可加少量衣物,若無,先減少衣服被蓋,
讓熱度自然揮發。
2.溫水拭浴,用略高於體溫的水拭拍全身或浸泡或用冰枕,但不用酒
精擦,因為較剌激引起顫抖、血管收縮、體溫反而上升。
3.可依醫囑給予退燒藥,如溫克痛、普拿疼、肛門栓劑,但不要因為
燒沒有退就擅自縮短給藥時間或增加劑量。
4.如果有抽筋、意識不清、嚴重嘔吐、腹瀉、呼吸困難、腹部壓痛變
硬、頭痛、頸部僵硬等現象,則可能有其他合併症,必須趕快就醫。
|
*******************************************************************
小兒發燒時要注意保護眼睛
麻疹、肺炎、菌痢等很容易在春季感染小兒,引起小兒急性高熱。在小兒發高燒時,一般家長往往只會注意孩子的高熱情況,而對孩子的雙眼緊閉、眼屎增多卻不注意,認為這是孩子發熱後的必然現象。可這種疏忽大意很可能帶來不幸,因為有些孩子高熱後,角膜軟化而穿孔,會導致失明。
孩子在高熱時,體內消耗很大,如維生素A供應不足,加上細菌感染,白眼球就會因營養障礙而發生乾燥,繼續發展,黑眼球就會變白而混濁,甚至軟化穿孔失明。
所以,孩子在發高熱時,家長要經常用乾淨毛巾擦眼屎,滴些眼藥水,以免角膜引起感染。同時,給小孩多吃些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來增加眼睛的營養,如雞蛋、牛奶、豬肝、胡蘿卜、魚等。並隨時注意孩子的眼睛,發現有不正常的變化,應盡快送醫院診治,千萬不要耽誤治療時機,防止角膜軟化穿孔而致失明的不良後果。
*******************************************************************
如何照顧發燒的小寶貝以及使用退燒藥的小常識:
每個父母應該都有睡到半夜才發現小寶貝發高燒的經驗吧﹗這時候常常是最『天人交戰』的時刻了,因為,總是要在內心不斷地掙扎決定是該半夜帶小寶貝掛急診求醫呢﹖還是任由孩子發燒直到天亮後再去看醫生﹖常常就在這種反反覆覆難以決定的情緒下,大人和小孩就這樣飽受煎熬地折騰了一晚上。
其實,發燒不是病,只是一種現象,代表體溫控制中樞失調了。當發現小寶貝發燒時你可以先自行採取下列幾種方法來幫助小寶貝退燒:
一、
|
全身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左右)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千萬不要使用冷水或酒精來拭浴,以免體溫快速下降,對寶寶反而不好。
|
二、
|
冰枕的使用:使用冰枕對退燒也是有幫助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冰枕溫度不可過冷或使用過久,因為容易使局部過冷阻礙血液循環或致體溫過冷。通常對於一歲以下之嬰幼兒較建議使用「水枕」來取代。
|
三、
|
多喝溫開水:以助發汗。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的失水。
|
四、
|
調整室內溫度:
可將小寶貝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小寶貝也會感覺舒適些。但是若小寶貝的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如果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則表示需要散熱,則可以少穿點衣物。 |
五、
|
退燒藥物的使用:
每個家裡都必須常備退燒藥以因應不時之需,免得像之前所描述的一樣,萬一小寶貝半夜突然發燒時就會束手無策。退燒藥的使用是有技巧和原則的,何時用?怎樣用?平時就應有正確觀念,才不會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燒失控。
常使用的退燒藥劑型有水劑、錠劑、栓劑。一般以水劑較溫和,最普遍使用的是普拿疼 Scanol (Acetaminophen) 糖漿和錠劑,它一般用於退燒的使用劑量是:10-15毫克/每公斤體重,市面上也有販售專門給小孩使用的普拿疼甜甜咀嚼錠劑,其每一顆的含量為80-250毫克不等。因此在給孩子使用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書。另外,阿斯匹靈錠劑退燒效果也很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是不宜使用的,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靈可能引發雷氏症候群。
栓劑是用來塞肛門,由直腸吸收,效果快速,當小寶貝拒絕吃藥或半夜為了不打擾小寶貝睡眠時,是非常方便的退燒法。但用量應小心計算(以一般較常被使用的肛門栓劑Voltaren supp. (Diclofenac supp.)為例,正常使用劑量為:0.5-1毫克/每公斤體重)。密集使用肛門栓劑容易退燒過度,體溫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門,造成腹瀉。
一般而言,這些常備退燒藥物若在室溫下妥善保存,約可保存一年。但是如果是磨成粉末之藥品,則不建議保存。因為粉狀的藥品容易吸潮影響藥品品質。栓劑當天氣太熱時很容易軟化,使得不易使用,因此於夏天氣溫高時,可將栓劑置於冰箱下層保存,使用前再將之放在溫水使其稍稍軟化即可使用。
|
簡而言之,當小寶貝體溫(肛溫)超過攝氏三十八點五度時,就可以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劑量是以體重來計算的。記住,每次只使用一種退燒藥,每次使用退燒藥,最好應相隔四小時以上。通常使用退燒藥一小時後,就可以評估藥效。體溫不必降到正常,只要孩子舒服一些,不再煩躁不安就算有效了。
不過,有時會發現使用口服退燒藥一小時後,小寶貝仍然體溫(肛溫)超過攝氏三十八點五度。此時為了要讓小寶貝舒服一點,有些醫師會建議再使用肛門栓劑來幫助退燒。但是要小心的是若不慎重疊使用過多退燒藥,有可能使體溫下降過速,造成四肢冰冷或發抖,這時候應使用毛毯保溫或熱水袋保暖,使體溫自然回升,不必再用其他藥物,這種失控的退燒,基本上不會對孩子造成危險。
最後,要提醒您的是當處理好小寶貝的發燒,小寶貝不哭不鬧了,可千萬別忘了『診斷發燒的原因需要專業判斷』。因此,燒退了仍應去找醫師查明原因,特別是新生兒和六個月以下嬰兒,更是不可掉以輕心。
******************************************************************
小兒內科疾病篇
發燒
為什麼幼兒容易發燒?
一、因為其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較不成熟,所以對體溫的控制力較弱。
二、本身對病毒及細菌的抵抗力較差,防禦陣線薄弱,因此很容易在事先一點徵兆都沒有的情況下,就直接病毒素侵犯到體溫中樞而高燒起來了。
一、因為其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較不成熟,所以對體溫的控制力較弱。
二、本身對病毒及細菌的抵抗力較差,防禦陣線薄弱,因此很容易在事先一點徵兆都沒有的情況下,就直接病毒素侵犯到體溫中樞而高燒起來了。
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內各種功能及活動的進行,最適宜的溫度範圍大約是攝氏36.5度至37.5度,所以平均而論,正常的體溫認為是37度左右。
有些非疾病的因素會引起發燒:
一、環境溫度過高:體溫無法外散,所以就升高了,這就是所謂的中暑。
二、劇烈運動時及其後:會有暫時性的體溫升高。
三、腦部受傷或長瘤:破壞了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所以體溫的升降會有很大的變化。
四、某些特殊藥物的作用:如阿妥平(atropin)及麻醉劑。
因疾病而引起發燒者,則緣於各種病毒或細菌侵犯人體時,會放出一些毒素,而這些毒素就會改變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使它將攝氏37度誤認為應該是39度或更高才正常,就好比冷氣機的設定被誤調了,因此產生發燒現象。
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疾病很多,如:感冒、扁桃腺發炎、氣管炎、肺炎、腸胃炎、腦炎……等,所以當有以上疾病時,都會伴隨著發燒。此外,癌症或腫瘤也會釋放出某種毒素,而使體溫調節中樞改變其設定,因此也會有莫名其妙的發燒狀況出現。
人體內各種功能及活動的進行,最適宜的溫度範圍大約是攝氏36.5度至37.5度,所以平均而論,正常的體溫認為是37度左右。
有些非疾病的因素會引起發燒:
一、環境溫度過高:體溫無法外散,所以就升高了,這就是所謂的中暑。
二、劇烈運動時及其後:會有暫時性的體溫升高。
三、腦部受傷或長瘤:破壞了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所以體溫的升降會有很大的變化。
四、某些特殊藥物的作用:如阿妥平(atropin)及麻醉劑。
因疾病而引起發燒者,則緣於各種病毒或細菌侵犯人體時,會放出一些毒素,而這些毒素就會改變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使它將攝氏37度誤認為應該是39度或更高才正常,就好比冷氣機的設定被誤調了,因此產生發燒現象。
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疾病很多,如:感冒、扁桃腺發炎、氣管炎、肺炎、腸胃炎、腦炎……等,所以當有以上疾病時,都會伴隨著發燒。此外,癌症或腫瘤也會釋放出某種毒素,而使體溫調節中樞改變其設定,因此也會有莫名其妙的發燒狀況出現。
發燒對人體的影響:
發燒並不是只有壞處,事實上,它是利幣兼具,從好處來說,發燒可以:
一、做為一個警號,素示身體有問題了,需要注意或求醫治療。
二、可殺死病毒及細菌:許多疾病的病媒菌只有在正常溫度(37℃)時才能生存,所以當體溫升高時,可抑制這些有害病毒及細菌的生長,這也是人體防衛的轉機之一。所以古時有所謂的熱療法,就是讓病人浸在熱水或熱沙中,使體溫升高用以治病,其原理在於此。
三、發燒時身體會不適,此時因疲倦所以需要調養休息不致讓身體過度疲勞,以全力對抗內在的菌。
發燒並不是只有壞處,事實上,它是利幣兼具,從好處來說,發燒可以:
一、做為一個警號,素示身體有問題了,需要注意或求醫治療。
二、可殺死病毒及細菌:許多疾病的病媒菌只有在正常溫度(37℃)時才能生存,所以當體溫升高時,可抑制這些有害病毒及細菌的生長,這也是人體防衛的轉機之一。所以古時有所謂的熱療法,就是讓病人浸在熱水或熱沙中,使體溫升高用以治病,其原理在於此。
三、發燒時身體會不適,此時因疲倦所以需要調養休息不致讓身體過度疲勞,以全力對抗內在的菌。
發燒的壞處則包括:
一、體溫突然的升高,會使幼兒調適不當而容易誘發抽筋。
二、發燒使兒體不適、全身痠痛、精神欠佳,不能從事正常活動。
三、發燒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體力消耗很大,加上胃口不好,容易急速消瘦。
一、體溫突然的升高,會使幼兒調適不當而容易誘發抽筋。
二、發燒使兒體不適、全身痠痛、精神欠佳,不能從事正常活動。
三、發燒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體力消耗很大,加上胃口不好,容易急速消瘦。
高燒會不會燒寶寶的腦袋?
大腦細胞的基本成份是蛋白質,而蛋白質通常要在攝氏42度以上才會逐漸地被破壞。一般的發燒很少會超過此一溫度,所以不用擔心會燒壞了大腦。
既然發燒不會傷到大腦,那麼為什麼一些原本正常的小孩,在某次的高燒後,就顯得非常不靈光或幾近白癡狀態呢?的確,偶然會有這類的個案發生,但並不是由高燒造成,而是原本就因腦炎、腦膜炎或高燒引起的抽筋過久導致大腦缺氧......等,所造成的大腦傷害,與高燒本身是兩回事。
氣管炎或肺炎也會發燒,但不會影響到大腦,由此可知,發燒與燒壞腦筋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大腦細胞的基本成份是蛋白質,而蛋白質通常要在攝氏42度以上才會逐漸地被破壞。一般的發燒很少會超過此一溫度,所以不用擔心會燒壞了大腦。
既然發燒不會傷到大腦,那麼為什麼一些原本正常的小孩,在某次的高燒後,就顯得非常不靈光或幾近白癡狀態呢?的確,偶然會有這類的個案發生,但並不是由高燒造成,而是原本就因腦炎、腦膜炎或高燒引起的抽筋過久導致大腦缺氧......等,所造成的大腦傷害,與高燒本身是兩回事。
氣管炎或肺炎也會發燒,但不會影響到大腦,由此可知,發燒與燒壞腦筋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體溫要高到多少,才應吃退燒藥?
退燒藥的目的在於使高溫減低,而不是完全不燒,另外藥吃多了對身體也有不良作用,所以由此可知只有在必要時才能服用退燒藥,以免濫用造成危險。
一般而言都在體溫達攝氏38.5℃以上時才開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藥中間一定要隔四至六小時。當然如果寶寶燒的並不高,譬如每天只燒兩三次,而且只達到38℃左右,也可以給他服用退燒藥,因為不會有過量的顧忌,但是其退燒的效果就不十分顯著了。
退燒藥的目的在於使高溫減低,而不是完全不燒,另外藥吃多了對身體也有不良作用,所以由此可知只有在必要時才能服用退燒藥,以免濫用造成危險。
一般而言都在體溫達攝氏38.5℃以上時才開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藥中間一定要隔四至六小時。當然如果寶寶燒的並不高,譬如每天只燒兩三次,而且只達到38℃左右,也可以給他服用退燒藥,因為不會有過量的顧忌,但是其退燒的效果就不十分顯著了。
發燒時體溫為什麼會忽高忽低?
即使是正常的體溫,也不會衡定的一成不變,它是呈波型的高低狀,通常在清晨體溫最低,而下午體溫最高,但都維持在攝氏36℃至38℃之間。發燒時,體溫一樣是高低起伏的,這是典型的發燒,體溫調節中樞在此時被設定在39℃左右,高的時候可達40℃以上;過一會兒就降到38℃左右,然後沒多久,又會再升上去。所以幼兒生病發燒時,父母勿因短暫的燒退而心喜,因為一會兒之後,仍有可能再回升成高溫。
即使是正常的體溫,也不會衡定的一成不變,它是呈波型的高低狀,通常在清晨體溫最低,而下午體溫最高,但都維持在攝氏36℃至38℃之間。發燒時,體溫一樣是高低起伏的,這是典型的發燒,體溫調節中樞在此時被設定在39℃左右,高的時候可達40℃以上;過一會兒就降到38℃左右,然後沒多久,又會再升上去。所以幼兒生病發燒時,父母勿因短暫的燒退而心喜,因為一會兒之後,仍有可能再回升成高溫。
什麼時候才會自然退燒?
一般而論,發燒都要持續約三至五天左右,當然也有短期燒個一兩天的,或長的會燒到六七天,甚至兩個星期之久的,這要看病菌的種類及個人的免疫抵抗力而定。病好了以後,體溫調節中樞的設定就又會恢復成原來的攝氏37℃左右了。
一般而論,發燒都要持續約三至五天左右,當然也有短期燒個一兩天的,或長的會燒到六七天,甚至兩個星期之久的,這要看病菌的種類及個人的免疫抵抗力而定。病好了以後,體溫調節中樞的設定就又會恢復成原來的攝氏37℃左右了。
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之後,過沒多久又燒起來了?
退燒劑是是短暫地把燒降低一點,並不是『止』燒藥。它可以使身體感覺舒適些,是屬於症狀治療,而非真正的治根藥物。
退燒藥最主要的作用在於:
(1)使體表面的血管擴張,血液中的熱可由體表散到空氣中
(2)使汗液增加,流汗亦可幫助退燒
(3)使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溫度暫時地降低
(4)使體內發炎的反應減緩一點,釋放出的毒素也減少一點。經由以上這些作用後,體溫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暫時消退。但是在退燒的藥效消失後,身體又會發燒,這是因為疾病的因素還存在著的緣故。
退燒劑是是短暫地把燒降低一點,並不是『止』燒藥。它可以使身體感覺舒適些,是屬於症狀治療,而非真正的治根藥物。
退燒藥最主要的作用在於:
(1)使體表面的血管擴張,血液中的熱可由體表散到空氣中
(2)使汗液增加,流汗亦可幫助退燒
(3)使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溫度暫時地降低
(4)使體內發炎的反應減緩一點,釋放出的毒素也減少一點。經由以上這些作用後,體溫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暫時消退。但是在退燒的藥效消失後,身體又會發燒,這是因為疾病的因素還存在著的緣故。
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但燒一點都沒有退?
當這種現象發生的時候,可能是下面兩個原因:
一、藥效不足:沒有吃足夠或藥的品質有問題。
所以只要確定退燒藥沒有品質上的問題,還是應該必要時服用。
退燒藥千萬不可多服幾次或將劑量增加,以加強退燒的效果任何藥物(包括退燒藥)都有它們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會產生毒性。許多父母因愛兒心切,而把過多的退燒劑給幼兒服用,但用沒有燒,反而燒得更厲害,因為退燒藥的毒性反應之一,就是讓體溫升高。
當這種現象發生的時候,可能是下面兩個原因:
一、藥效不足:沒有吃足夠或藥的品質有問題。
所以只要確定退燒藥沒有品質上的問題,還是應該必要時服用。
退燒藥千萬不可多服幾次或將劑量增加,以加強退燒的效果任何藥物(包括退燒藥)都有它們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會產生毒性。許多父母因愛兒心切,而把過多的退燒劑給幼兒服用,但用沒有燒,反而燒得更厲害,因為退燒藥的毒性反應之一,就是讓體溫升高。
市面上各種不同型式的退燒藥劑,有何差異?
以用法來分,有下列幾種:
一、口服劑:因退燒藥的本質成份都是帶苦味的,所以再加工製做成各種不同適於口服的型式:如,糖漿劑是專給幼兒服用的;口嚼劑適合五歲以下的幼童;片劑則專給已能良好吞嚥的孩童服用。口服的吸收效果不錯,一般在服用半小時後,即開始有退燒的作用產生。口服退燒劑在嚴重嘔吐的病童則不適用,因為會將藥吐出來。
二、栓劑::由肛門給藥,熟睡的幼兒使用此劑最方便,可以不用吵醒他起來吞藥。但對腹瀉的幼兒則不適用,因為栓劑會刺激肛門而使藥劑隨著水便排出。栓劑的平均吸收效果沒有一定,因此劑量不易控制。
三、針劑:可迅速達到退燒效果,但一般並不主張如此快速的退燒,因為對幼兒的身體不見得好,且打針易使寶寶哭叫,又易傳染肝炎........,所以應儘量避免。
不同的退燒藥最好不要隨意的互相併用,因為劑量不好控制,還是單獨使用比較安全。如果要併用的話,要先請教醫生。
以用法來分,有下列幾種:
一、口服劑:因退燒藥的本質成份都是帶苦味的,所以再加工製做成各種不同適於口服的型式:如,糖漿劑是專給幼兒服用的;口嚼劑適合五歲以下的幼童;片劑則專給已能良好吞嚥的孩童服用。口服的吸收效果不錯,一般在服用半小時後,即開始有退燒的作用產生。口服退燒劑在嚴重嘔吐的病童則不適用,因為會將藥吐出來。
二、栓劑::由肛門給藥,熟睡的幼兒使用此劑最方便,可以不用吵醒他起來吞藥。但對腹瀉的幼兒則不適用,因為栓劑會刺激肛門而使藥劑隨著水便排出。栓劑的平均吸收效果沒有一定,因此劑量不易控制。
三、針劑:可迅速達到退燒效果,但一般並不主張如此快速的退燒,因為對幼兒的身體不見得好,且打針易使寶寶哭叫,又易傳染肝炎........,所以應儘量避免。
不同的退燒藥最好不要隨意的互相併用,因為劑量不好控制,還是單獨使用比較安全。如果要併用的話,要先請教醫生。
其他的退燒方法:
父母時常碰到的問題是:藥己經按時吃了,但寶寶的燒還是很高,這個時候你可以採取下列幾種方法:
一、全身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左右)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注意:千萬勿用冷水或酒精來拭浴,以免在短時間內快降溫,對寶寶不好。且燙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寶寶的反應會劇烈,可能會抽搐。同理亦不宜於幼兒使用冰枕,因為幼兒不易轉動身體而易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冷,而酒精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二、洗熱水澡:理論與前項相同。
三、多喝水:以助發汗。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的失水。
父母時常碰到的問題是:藥己經按時吃了,但寶寶的燒還是很高,這個時候你可以採取下列幾種方法:
一、全身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左右)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注意:千萬勿用冷水或酒精來拭浴,以免在短時間內快降溫,對寶寶不好。且燙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寶寶的反應會劇烈,可能會抽搐。同理亦不宜於幼兒使用冰枕,因為幼兒不易轉動身體而易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冷,而酒精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二、洗熱水澡:理論與前項相同。
三、多喝水:以助發汗。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的失水。
幼兒發燒可否吹冷氣或電扇以求降溫?
勿直接對著身體吹。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如果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則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勿直接對著身體吹。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如果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則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發燒與疾病本身有何關連?
發燒只是疾病的症狀之一,而不是全部。醫師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及進展,但通常父母只是看到疾病的外表;如發燒、嘔吐、咳嗽......等。醫師治病,首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癒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只為退燒而己。所以在某些情況下,醫生會讓症狀(如發燒)持續地表現出來,以探尋內在真正的病因。 切記,不要一味的要求醫師退燒,去治療發燒這個症狀,而應遵從醫囑正確的找出引起發燒的原因,對症下藥。
發燒只是疾病的症狀之一,而不是全部。醫師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及進展,但通常父母只是看到疾病的外表;如發燒、嘔吐、咳嗽......等。醫師治病,首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癒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只為退燒而己。所以在某些情況下,醫生會讓症狀(如發燒)持續地表現出來,以探尋內在真正的病因。 切記,不要一味的要求醫師退燒,去治療發燒這個症狀,而應遵從醫囑正確的找出引起發燒的原因,對症下藥。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616&prev=618&next=412&l=f&fid=19
********************************************************************************
********************************************************************************
關於發燒 8種常見疾病
隨著出現發燒症狀的疾病實在是不勝枚舉,如果孩子只是發燒的話,很難知道到底是身體哪裡出現問題。很多時候發燒都是因為感冒而引起的,但有時也有可能是嚴重疾病的信號,所以應該多多注意。
發燒是疾病的一種徵兆
經常保持室內換氣
經常更換衣服
餵孩子吃退燒藥
發燒的時候要多喝水
洗半身浴
不要使用冰冷的物品
媽媽用手幫孩子按摩
除了感冒以外,會伴隨著出現發燒症狀的疾病
1.腸炎
2.肺炎
3.扁桃腺炎
4.猩紅熱
5.腮腺炎
6.中耳炎
7.麻疹
各個部位的體溫測量方法
在肛門處測量體溫時
在腋下測量體溫時
在口腔中測量體溫時
在耳朵處測量體溫時
引用http://beta.babyhome.com.tw/info/child/babycare/article/7027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6521&next=16413&l=f&fid=28
********************************************************************************
發燒是疾病的一種徵兆
兒童的體溫與成人相比稍微偏高。而且孩子的免疫力較弱,所以很容易受到風寒的侵襲,體溫會出現變化,突然下降或升高,而且隨著身體的活動越來越活躍,體溫也會逐漸升高。大部分孩子的體溫在早上會稍微低一些,到了晚上會稍微升高。
幫兒童測量體溫時,在肛門處測量的體溫為38℃,在口中測量的體溫為37.5℃,在腋下測量的體溫為37.2℃以上時,則說明屬於發燒症狀。發燒是我們人體產生異常而出現的症狀,並不是一種病,而是疾病的一種徵兆。
伴隨著出現發燒症狀的疾病實在是數不勝數,如果孩子只是發燒的話,很難知道到底是身體哪裡
出現問題。很多時候發燒都是因為感冒而引起的,但有時也有可能是嚴重疾病的信號,所以
爸媽應該注意。
經常保持室內換氣
將室內溫度保持為19~20℃,濕度為50~60%最為適當。而且要經常打開窗戶,保持室內通風換氣,在換氣之後一定要將窗戶關閉。在換氣時最好應該慢慢地調節室溫,不要讓室內溫度出現太大的變化。
用微熱的濕毛巾做按摩
如果連吃退燒藥也無法使發燒的症狀好轉,那麼可以將孩子的衣服脫掉之後,將毛巾用30℃左右的溫水浸濕後,輕輕地從孩子的頭部開始擦拭,再到胸部、腹部、腋下、大腿內側等部位。如果使用冷水或冰水反而會有反效果,當孩子感到身體寒冷時或難受時,最好停止按摩。
經常更換衣服
發燒時長時間地穿著被汗液浸濕的衣服,孩子的身體會感到寒冷。當身體流汗時應該經常更換衣服,換上較薄、吸汗功能較好的棉質的衣服。最好穿上比平時觸感更柔軟的衣服。
餵孩子吃退燒藥
當孩子發燒至38℃以上,持續發燒不退時,可以使用退燒藥。不過一定要保持適量。不能因為發燒一直不退就經常餵孩子吃退燒藥。退燒藥只能使體溫下降1~1.5℃的效果。即使因為吃了退燒藥體溫有所減退,也不代表著完全恢復,所以不能就此安心,還是要到醫院檢查。
發燒的時候要多喝水
發燒時,我們的身體會發熱,流很多的汗。再加上呼吸困難,身體會因為呼吸而損失許多的水分,感到難受,因此很容易出現體內水分不足的症狀。所以在發燒的時候,要讓孩子比平時喝更多的水。
洗半身浴
如果孩子能自己坐著洗澡,可以讓孩子腰部以下的部位浸泡在30℃左右的溫水中。如果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反而會使體內的體溫流失,所以必須將泡澡的時間調節在10分鐘左右為佳。
〔新手媽咪補給站〕
發燒時的應對方法:
1.應該將測量部位的汗擦乾,等一段時間之後再進行測量。
2.不宜在寶寶玩耍之後測量體溫。去醫院之前,應該先在家裡測量體溫後再去。
3
在特定的部位每天測量4次。
4
用手拿著體溫計甩,待計量針指向35℃以下後再進行測量。
不要使用冰冷的物品
冰冷的枕頭、涼席等物品有可能會使體溫突然下降,反而會引起發燒的症狀一直持續。因為體溫低下,身體會出現想維持體溫的反射作用。有時肌肉的顫抖也會引發高燒,還有可能會誘發痙攣,因此需特別注意。
媽媽用手幫孩子按摩
當孩子出現38℃左右的微熱時,媽媽可以幫孩子按摩,用手掌揉搓孩子。因為當發燒時,血液循環會出現障礙,透過按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媽媽可以用手幫孩子按摩,使孩子全身放鬆。
除了感冒以外,會伴隨著出現發燒症狀的疾病
1.腸炎
患上腸炎時,會伴隨著出現發燒、嘔吐、腹瀉和反覆性腹痛,身體難受,大便的氣味非常難聞。
2.肺炎
發燒至40℃左右,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
3.扁桃腺炎
出現高燒,突然出現腹痛的症狀。因為喉嚨疼痛難以吞嚥食物。
4.猩紅熱
伴隨著出現發燒的症狀,口腔裡會出現紅色的斑點和變腫,舌頭變成像草莓一樣紅。
5.腮腺炎
出現將近40℃左右的高燒,耳朵或下巴下面,口腔裡的淋巴腺會變腫和疼痛。
6.中耳炎
發燒至38~39℃,耳朵會疼痛。出現高燒時耳鳴後高燒會有所減退,不過發燒現象還是會持續出現4~5天。
7.麻疹
在麻疹初期沒有出現特別的症狀,身體微微發熱、咳嗽。待臉上的麻疹消失後,發燒的症狀會一起消失。
各個部位的體溫測量方法
在肛門處測量體溫時
在體溫計上塗抹上凡士林,用手將肛門張開,將體溫計插入。這是最準確測量體溫的方法,為出生6個月以前的孩子測量體溫時插入0.6~1.2公分。為出生6個月以上的孩子測量時插入1.2~2.5cm,停留3分鐘後將體溫計拿出,當體溫在38℃以上時,可以判斷為發燒。
在腋下測量體溫時
先將腋下的汗液擦乾之後,再將體溫計的測量部位放入腋下的中間,將手臂夾緊。等過4~5分鐘之後再取出來。注意不要讓孩子活動,那樣體溫計會掉下來。當體溫在37.2℃以上時,可以判斷為發燒。
在口腔中測量體溫時
這種體溫測量方法適用於年齡滿5歲以上的小孩。將體溫計的測量部位放在舌頭下,閉上嘴巴,過2分鐘後在取出來。一般來說,口腔的溫度比肛門的體溫相比要低0.5℃,因此當體溫在37.5℃以上時,可以判斷為發燒。
在耳朵處測量體溫時
因為這種測量方法只需一秒鐘就能測量出體溫,所以適用於好動的孩子身上。將耳溫槍朝著耳膜的方向伸進去,然後按一下按鈕。反覆進行3次左右的測量才能保證準確性。當體溫在37.8℃以上時,就可以判斷為發燒。
引用http://beta.babyhome.com.tw/info/child/babycare/article/7027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6521&next=16413&l=f&fid=28
********************************************************************************
寶寶感冒發燒的正確處理
一般嬰幼兒發燒會有下述的順序,但不一定每個狀況都會發生,有時寶寶不會經過發冷階段,會直接發熱,但發燒時有發冷症狀的寶寶,大多會燒到39度左右,也會比較難受,當然有時候發燒也會發生排不出汗的情況,因此三階段的過程家長可作為參考,但不能概括每個寶寶的發燒過程。
發燒的過程
1.發冷
原因及症狀:
當寶寶受到感染時,體溫調節中樞會自己調高,以保護自己,但是當體溫還沒上來前,身體會有產熱機轉,主動把熱帶到身體中心部位,這時四肢循環會變差,產生
手腳冰冷的狀況。發冷是發燒的前期,測量體溫時可能還不到38度,但寶寶會全身打冷顫,甚至有畏寒的情形。
處理:為寶寶添加衣服,並讓他多喝些溫水,幫助體溫上來,以減輕寶寶的痛苦,當寶寶有發冷症狀時,千萬不要急著幫寶寶降溫,這樣做反而會讓寶寶更不舒服。
2.發熱
原因及症狀:
寶寶發燒時體溫攀升,這時皮膚摸起來很燙,表示寶寶已經在發燒了,許多家長們為了讓寶寶快點出汗而為其添加更多衣服,卻容易讓寶寶體溫更高,寶寶身體會更加不適!
處理: 這時家長們應保持室內通風,並讓寶寶多攝取些溫開水,為寶寶脫去身上多餘的衣物。
3.出汗
原因及症狀:
當寶寶因受到感染而發燒時,體溫會自動升高以保護人體,等到感染情況穩定時,人體不需要再派出抗體與白血球來對抗細菌,這時為了降低體溫點,把熱量帶走,所以會產生排汗狀況,以降下體溫。
處理: 當寶寶出汗時,表示身體正在散熱,家長們應該幫寶寶擦去身上的汗水,以避免汗水阻塞毛孔,阻礙寶寶降溫。
發燒正確處理流程
遇到寶寶發燒,家長們不必過於驚謊。寶寶會發燒,多數原因都是受
到病毒感染,月齡三個月以下的寶寶,由於體溫調節不好,容易因為穿太多衣服而讓體溫上升,這時家長們可以先脫掉寶寶身上過多的衣服,觀察寶寶體溫有沒有下
降;至於其他年齡的嬰幼兒,家長們就要找出寶寶發燒的原因,倘若症狀是可以合理解釋的,就沒有關係。
對於寶寶發燒的狀況,雖說家長不用過度擔心,但也別因此掉以輕心,因為發燒很可能是在告訴你,寶寶身體出了狀況。針對發燒處理的流程,專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當家長們碰到寶寶發燒時,應先按照步驟處理,而不要操之過急。
第一步:觀察寶寶狀況
寶寶如果只是38度左右的微燒,但精神狀況還是很好,則不用急著
馬上帶寶寶就醫,可以在家先行照顧,不需給寶寶吃退燒藥,只需提供流質的食物與水份,依寶寶所出現的症狀判斷發燒的原因,若仍不清楚,可以打電話諮詢相關
單位。若寶寶向家長們抱怨自己很不舒服,或是體溫高於39度時,再考慮給寶寶吃退燒藥,但吃完退燒藥後,不論是否有效,一定要再就醫治療,否則一般38度
左右的發燒,建議不用採取退燒措施,讓寶寶自然痊癒,反而可增強寶寶的抵抗力。
第二部:藥物的使用
寶寶很不舒服時,可以給寶寶吃退燒藥,但若家長自行到藥局購買成
藥時,就必須問清楚劑量再用,如果還是無法處理時,再帶寶寶就醫治療。一般家長最在意的是醫生有沒有開退燒藥,以及藥劑效果如何,這些都是不對的,家長們
應詢問醫生寶寶發燒的原因、發燒可能會持續多久、碰到什麼狀況時應再复診,這才是處理寶寶發燒狀況時,家長應該重視與了解的。
第三部:涉獵醫療常識
家長們平日應多涉獵相關的醫療常識,碰到狀況時,最好先查清楚症
狀。家長們可以透過網路或書籍找尋相關資訊,先行在家照顧寶寶。國外許多國家衛教做得很好,當寶寶生病或發燒時,很少會帶寶寶就醫,因為他們知道發燒不是
什麼重大疾病,但國內衛教常識比較不足,家長們容易因為寶寶出現狀況時多吸收一些醫療常識,就可以避免這些情況發生。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24873&prev=26144&next=24345&l=f&fid=78
******************************************************************************
******************************************************************************
【現代醫案】小兒感冒發燒怎麼辦?
作者﹕舒榮
| |
******************************************************************************* 小兒退燒新知~發燒躺冰枕無效,恐影響代謝致休克!
孩子一發燒,不少家長擔心腦子「燒」壞,會拿冰枕、散熱貼布幫孩子退燒。但根據衛生署與兒科醫學會發布的最新版「兒童發燒處置建議」,上述物理性退燒方法會干擾免疫系統,增加身體負擔,導致病程延長。對於代謝異常病童,更可能造成代謝系統崩潰致休克。
兒科醫學會祕書長李秉穎表示,燒壞腦子與發燒無關,而是腦炎、腦膜炎等疾病引起。他說,發炎引起的發燒,僅退燒藥、退燒針、肛門塞劑能退燒。冰枕、散熱貼布、脫衣服、吹電扇、打點滴,根本無效。冰枕、散熱貼布對熱衰竭、熱休克等身體無法散熱時才有效。
腦部升溫增免疫
發燒定義為體溫攝氏38度以上。生病時發燒,屬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目的在加強身體對疾病抵抗力,發燒時腦部自動將體溫設在攝氏39、40度。
放冰枕等物理性降溫方式,等於違背腦部命令,為提高體溫到腦部要求標準,代謝反應須加快,反而增加身體負擔,「盲目退燒會干擾免疫系統、使抵抗力變低,疾病反而較慢才好。」
對代謝異常疾病、慢性心肺疾病等發燒高危險群,使用冰枕等物理性退燒方法,常讓病情加重,身體代謝系統負擔加重,造成休克甚至是死亡。
手腳冰冷宜保暖
發炎引起的發燒,若在攝氏39度以下,且無特殊不適,不必給退燒藥;剛發燒時會手腳冰冷,應注意保暖,若超過攝氏39度可給退燒藥。
提醒家長,退燒藥目的在讓小孩感覺舒適,效果僅幾小時。若病程未結束,退了又燒,很常見,6歲以下或20公斤孩子給退燒藥應依據體重,不論藥水、塞劑,應間隔4小時以上,以免劑量過高,傷害肝、腎。若在攝氏37.5度就給退燒藥,恐使體溫降太低,傷害大腦、心臟。
呼吸急促快送醫
孩子未發燒時,若有呼吸急促或困難、意識障礙、嘴唇發紫等重症徵兆時,就應立即送醫。
兒童發燒 注意事項
兒科醫學會網站提供最新「兒童發燒處置建議」,以下參考連結
http://www.pediatr.org.tw/
資料來源http://mamaclub.com/learn/%E5%B0%8F%E5%85%92%E9%80%80%E7%87%92%E6%96%B0%E7%9F%A5%EF%BD%9E%E7%99%BC%E7%87%92%E8%BA%BA%E5%86%B0%E6%9E%95%E7%84%A1%E6%95%88%EF%BC%8C%E6%81%90%E5%BD%B1%E9%9F%BF%E4%BB%A3%E8%AC%9D%E8%87%B4%E4%BC%91/
***********************************************************************
寶寶退燒三招
https://www.facebook.com/PediatricGI/photos/a.370173696383319.84688.199912983409392/915284988538851/?typ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