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牙牙學語

牙牙學語    7種提升寶寶語言智能的遊戲

採訪撰文/楊心怡
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治醫師 翁菁菁
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臨床心理師 林希陶


「啵」一下、動動舌頭、吸一下口水、吹泡泡…是不是很想聽到寶寶開口說出「ㄇㄚㄇㄚ」、「ㄅㄚㄅㄚ」?本單元將告訴爸媽幾個簡單的日常生活遊戲,幫助您家的寶貝能夠能「言」善「道」!


先「聽」話,才學會「說」話
許多爸媽在聽到寶寶叫出「爸爸」、「媽媽」的那一刻,都會感動地熱淚盈眶。但爸媽若是認為,孩子學習語言是從開口叫「媽媽」那一刻才開始,那就錯了!事實上,寶寶從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起,就已經開始了她們語言發展的歷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治醫師翁菁菁表示,爸媽多半很在意孩子是不是「會說話」,卻忽略了在寶寶學會說話前所應該發展的溝通能力。其實,當寶寶還在媽咪肚子裡,就已經能聽到一些聲音,而在出生後7個月左右,聽覺便已發育地很完成;因此在呱呱墜地之後,寶寶便開始透過「聽」話學習語言。「而且,在語言的發展進程上來看,寶寶能理解、聽得懂的語彙,比他實際說出的語彙至少多出3~5倍」,因此翁菁菁醫師建議,爸媽應先提供寶寶足夠的視覺與聽覺刺激,例如將看到的事物和正在做的事情,不斷地講給孩子聽,讓寶寶能在腦中連結語言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以進行語言的儲備。


不過比起說話能力本身,翁菁菁醫師提醒媽咪,非語言的溝通能力如哭、肢體動作,或是眼神、手勢等反而更為重要,這些都是不同語言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因此爸媽要先學習觀察自己寶寶的行為,嘗試了解其中的意圖,以免錯失與寶寶溝通的機會,讓您的寶寶因未受到爸媽的鼓舞,而變得越來越不愛表達!


然而,台安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林希陶提醒媽咪,語言並不是單獨發生,孩子每一階段的語言,都和他的神經系統、發聲器官、社會性發育、各種智能發展,及生活體驗有著密切的關係,爸媽除了注意寶寶在語言方面的發展之外,也得留意寶寶其他方面的發展,而且最好是順其自然,避免操之過急。


促進寶寶語言發展的小遊戲
聽覺遊戲
在語言發展過程中,「聽」是很重要的基礎,因此醫師表示,可藉由各種聽覺遊戲,幫助寶寶建立聽覺注意力、尋找聲源及理解生活中的各式聲音,奠定寶寶語言發展所應具備的聽覺能力。


1. 聽聲音
翁菁菁醫師表示,剛出生的嬰兒就已具有「聽」的能力,她們能辨識出熟悉的聲音,尤其是媽咪的聲音,會比較容易安靜或高興。因此,爸媽可以在嬰兒床前擺放一些音樂鈴,或是放一些輕柔的音樂。當寶寶的抓握能力逐漸發展時,也可以給他一些會發出聲音的小玩具,讓他把玩,學習操控聲音。


2.找聲音
在寶寶大約3、4個月大時,便可以開始訓練他對聲源的反應。媽咪可以常常在寶寶的兩側說話,讓他學習轉向聲源,或是拿一些鈴鐺、發聲玩具做輔助,讓寶寶試著辨別聲音是從哪裡發出的;當寶寶找到正確聲源時,就可以將發聲玩具交給他把玩,作為獎賞。


除此之外,也可以拿塊布或紙盒將發聲源(鈴鐺、發聲玩具)蓋住,讓寶寶去尋找聲音來源;這個遊戲可以幫助寶寶建立「聽覺的物理恆存概念」。


口腔動作遊戲
語言發展不只是「字彙」的發展,嘴唇、舌頭、臉頰、聲帶、咽喉肌肉越協調,寶寶將來也比較能「口齒清晰」;因此可透過一些口腔動作的小遊戲,讓寶寶體會發聲的樂趣,並促進口腔動作的靈活度。


1. 玩嘴巴

當寶寶可以「抿」嘴唇時,就可以開始跟寶寶玩「親嘴」的遊戲,不僅促進寶寶雙唇閉合的能力,也增進寶寶與媽咪的親密感。


另外,在寶寶滿週歲,學會將雙唇包住杯緣喝水之後,就要開始讓他練習吸口水,或用吸管喝飲料,這個「吸」的動作可以促進臉頰肌肉的力量,及雙唇閉合的力量。


小小叮嚀1
吸奶瓶或奶嘴的「吸吮」並非成熟的「吸」的動作,不宜用吸奶瓶來取代吸吮的訓練。



2. 玩舌頭

可以在寶寶的嘴唇周圍塗上一些奶油或糖水,讓寶寶試著將舌頭伸出嘴巴外面上下左右動;或是發出「ㄌㄨㄛ、ㄌㄨㄛ、ㄌㄨㄛ」的聲音讓寶寶學,都可以促進舌頭靈活度。


3.吹一吹

在寶寶還小的時候,可以多在寶寶的臉頰上輕輕地吹氣,讓他感受那股氣流。當寶寶大一點的時候,就可以開始讓他模仿你把嘴嘟起來,試著吹吹看;如果他不太會吹,可以利用一些小道具,例如小風車、羽毛或小紙片等來誘發。


4. 咀嚼遊戲

許多寶寶大約在4~6個月左右便開始接受副食品,而且因為營養比較好,越來越多寶寶在6個月大時便開始長牙齒,因此咀嚼功能很重要;這時,媽咪可以開始訓練寶寶吃些容易咀嚼的食物,例如牙餅、麵包,或其他半固體、固體的食物;一歲多以後,便可將食物切成較小片,讓寶寶練習「咬」的動作,訓練寶寶舌頭、牙齒及口腔動作的協調。


小小叮嚀2
幼兒每個階段的能力發展,都有其重要契機。當寶寶開始嘗試自己動手拿湯匙時,爸媽就應慢慢減少「餵」的動作;當寶寶可以吃些固體食物時,就不要再只給予牛奶或副食品等軟質食物;而當寶寶可以用杯子喝水時,就不應再讓寶寶使用奶瓶。翁菁菁醫師提醒媽咪,「吃」不只是提供寶寶成長所需的營養,吃的能力訓練及口腔動作遊戲也是口語表達及構音的基礎。


看圖說故事


寶寶都喜歡看色彩豐富、有情節的圖畫書,因此在他還沒有學會表達之前,媽咪可以抱著他們,一邊翻看這些圖畫書,一邊將書中的內容講給他們聽,有時也可簡單地重複書上出現的物體名稱,甚至是自問自答。


不過醫師也指出,寶寶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是從實物、玩具開始,再進入圖卡、聲音,然後到口語及文字的理解。因此當寶寶還在只能理解實物或玩具的階段時,媽咪可以勤勞一點,用相機將物品拍下來,讓寶寶玩實物與相片的「配對遊戲」,將相片貼到實物上。


在寶寶慢慢能理解圖卡的符號之後,媽咪可以將一堆圖卡攤開放在桌上,讓寶寶從圖卡中指認出特定的物品。翁菁菁醫師表示,「指認」能力也是語言理解能力的重要指標,當寶寶能正確指認出大人所說的物品時,代表他已具備聽懂語彙的能力了。


小小叮嚀3
翁菁菁醫師與林希陶心理師皆表示,遊戲的形式並不重要,主要是藉此增加環境刺激,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寶寶的語言智能,更重要的是製造溝通的機會。林希陶心理師建議,每天至少要花上半個小時的時間「和」寶寶玩,利用遊戲讓寶寶接觸足夠且多元的刺激;而翁菁菁醫師則提醒媽咪,玩遊戲時最好讓寶寶看著你的臉,面對面玩,才能真正達到「溝通」的目的。


語言發展的錯誤觀念


別以為寶寶還不會說話就不跟他們說話
翁菁菁醫師說,許多家長都認為寶寶還不會說話,所以就不跟他們講話;但其實還是要常常製造溝通的機會。當寶寶嘗試用一些嘰哩咕嚕的奇怪語言跟媽咪溝通時,媽咪也可以用一些簡單的疊字回應,例如「媽媽抱抱」、「車車」、「吃飯飯」等,並且要看著他講,這樣寶寶才能看著媽咪的臉跟表情,慢慢理解這些詞彙的意思。


避免不良的溝通行為
溝通是雙向的行為,但有些爸媽可能會以自己的方式與寶寶互動,而發生一個人唱獨腳戲的情況。翁菁菁醫師提醒爸媽,不要未獲得寶寶的注意就開始跟他講話,或是說太長、遠超過寶寶理解能力的句子,但又不能是太短暫、缺乏輪流的互動關係;另外,說話速度不要太快,讓寶寶聽不清楚或來不及反應。最重要的是,千萬別認為語言非得與「說」有關,而忽略寶寶其他的溝通訊息,即非語言的眼神或手勢。


不要糾正寶寶的發音
當寶寶還在牙牙學語的階段,加上部分口腔動作還未發展成熟,有的音就會發得不是很清楚;翁菁菁醫師提醒媽咪,千萬不要刻意糾正寶寶的發音。寶寶有時候是很開心地想要試著講話,試著將腦中聽過的聲音轉化成語言,這時若被爸媽一再糾正「講得不好」、「這個音不是這樣發」的話,寶寶會很挫折,甚至因此降低他對「說話」的興趣,導致語言發展變慢。


不要讓寶寶光聽不說
翁菁菁醫師發現,很多家長讓小朋友學習語言的方式是以看電視、聽CD為主,認為小朋友如果聽得懂,應該就會講,但她建議還是以面對面跟寶寶講話為主比較好,因為語言溝通能力是理解加上表達,而看電視、聽CD所獲得的只是「背誦」,缺乏「表達」、「溝通」的功能。


最好不要讓寶寶從小生長在雙語環境
林希陶心理師觀察到,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外傭在帶小孩,或是從小把小孩送到雙語幼稚園,但這樣的環境造就出來的孩子,可能造成中文是弱勢,例如表達方式夾雜英文句法,導致與其他小朋友有溝通上的困難,因此可能遭受歧視或欺負。因此他建議,在寶寶還小時,還是先營造一個單一語言的環境,建立起中文的優勢語言,等基礎穩固後,再發展第二語言。翁菁菁醫師則說,若真的要讓寶寶一出生就具備兩種語言,最好在六個月以前進行,等到六個月大之後,寶寶所接收到的另一種語言便只能算是「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而非「雙語」(bi-lingual)。

(詳文請見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161.asp





**************************************************************
寶寶大舌頭?可能與舌繫帶有關
採訪/王紹媛
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牙科主任 林孝禺
演出/Baby:馬歡妍
前言:
寶寶若是舌繫帶過緊、過短、太厚,或長得太前面,有可能會限制舌頭活動,極少數寶寶因而影響到學習喝母奶,較大寶寶也會關心學習發聲的影響,特別是捲舌音。治療方式:絕大部分寶寶只需要觀察症狀的緩解與否。真正需要處理,可手術治療過緊舌繫帶,年齡幼小的Baby,可能需要在手術室全身麻醉後,才能順利完成, 較大兒童則即可嘗試在門診進行。


但是史丹福大學學者收集了經過哺乳訓練的寶寶,絕大部分仍能成功進行餵母乳。另一方面嘗試餵母奶但失敗的案例,發現有約25%的舌繫帶過短寶寶,餵母奶會發生困難;而沒有過短的寶寶學習餵母奶失敗機會為1%。可知絕大多數寶寶應無問題,也無須經過手術將舌繫帶剪開,問題多會獲得解除。但仍值得注意此現象。


內文:
【案例】
小寶已經五個多月大了,最近開始喜歡探索外在的環境以及事物,有時還不斷地伸出粉紅色的舌頭,舔啊舔的,模樣十分可愛。但是今天媽媽再仔細一瞧,嗯,怎麼寶寶的舌頭好像伸不太出來,而且舌尖還凹進去呢,舌尖兩旁的肉也伸了出來,難道寶寶的是舌頭有問題?


舌繫帶到底在哪裡?
「舌繫帶」即一般國人俗稱的「舌根」,而舌繫帶過短時則被稱為「吊舌根」。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牙科主任林孝禺表示,當我們將嘴巴張開、舌頭往上頂,就可以從鏡子看到舌頭下面有一片薄膜,連接於舌頭和口腔底部,這薄膜就是舌繫帶。如果舌繫帶較短,舌頭的活動就會受到影響,造成一些問題。


舌繫帶薄薄的一片,卻包含了上皮組織、結締組織、幾種粗細組織纖維、微量的神經、血管、脂肪組織,以及少量的唾液腺甚至或是肌肉組織。


何謂舌繫帶過短呢?
一般而言,舌尖若因舌繫帶的牽扯,而無法伸出超過下門牙或是下嘴唇時,則稱為舌繫帶過短症。嚴重者從舌尖就被固定在口腔底部,完全不能移動,甚至連舌繫帶都看不到。


舌繫帶太短引發的問題
舌繫帶太短可能會引起什麼問題呢?林孝禺醫師表示,有文獻指出,寶寶舌繫韌帶太短時,會影響嬰兒餵食母乳的困難、語言發音異常、沒又辦法舔冰淇淋、沒辦法吹奏樂器等。


1.餵食問題:寶寶因舌繫帶過短,而影響舌頭活動,可能會使寶寶在吸母奶時,不容易將嘴固定在媽媽的乳頭上,而導致媽媽乳頭出現酸痛、受傷,不得已必須提早讓寶寶斷奶。但如果將母乳擠出,用奶瓶來餵食,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2.構音問題:舌繫帶過短或拉扯太緊,可能會影響到說話的品質,和舌頭活動的範圍,尤其是向上捲、發捲舌音的時候,無法說得十分的漂亮,會有俗稱的「臭乳呆」、「大舌頭」的詬病。如果小朋友出現語言障礙或發音不標準時,應先檢查聽力是否出現問題,因輕度的聽力減退,可能導致構音異常。若確定聽力有缺損,則先治療聽力障礙;若聽力正常,即交由語言治療師訓練矯正語言發音問題即可。不一定與舌繫帶過短有關


寶寶舌繫帶正常嗎?
如何發現孩子的舌繫韌帶有問題呢?家長如果要自行檢查寶寶的舌繫帶,可以用食物或是奶嘴來引誘寶寶,看舌頭能不能伸出下門牙或是下嘴唇;較大的幼兒,可以直接要他把舌頭抬起來抵到上門牙。此外,林孝禺醫師也提出其他文獻上一些臨床上,評估孩子舌繫韌帶是否正常的方法,包括:

1.舌頭是否可以舉起來碰到上顎。
2.舌頭可不可以做側放運動(即舌頭是否可以往左右旁邊伸)。
3.有無辦法把整個舌頭攤平。
4.有無辦法做捲舌運動。


此外,臨床上,有些學者醫師依據小朋友將舌頭往前伸的動作,評估出舌繫帶的輕重程度:


A. 輕微舌繫韌帶過短:指寶寶舌頭所能伸出來的長度在12~16mm。
B. 中等舌繫韌帶過短:指寶寶舌頭伸出的長度在8~11㎜。
C. 重度舌繫韌帶過短:指寶寶只能伸出3~7㎜。
D. 完全舌繫帶沾黏:寶寶舌頭所能向前伸的長度在3㎜以下。


寶寶需要剪舌繫帶嗎?
所以,寶寶如果舌繫帶有問題到底需不需要動手術呢?林孝禺醫師說,家長在考慮手術前,最好先評估一下再做決定。


1.哺乳問題:媽媽因哺乳時困難,在Baby出生後,為了哺乳方便,可考慮進行評估。18世紀古羅馬時代的時候,有產婦會用他們的長指甲,直接將寶寶的舌繫帶切開,結果常導致出血或感染的後遺症,這樣的手術到現在一直被持續討論當中。根據史丹福大學在2千年所做的一項調查,美國有4.8%的新生兒舌繫帶是過短的,且男生與女生比起來,男生是2.6%,女生是1%。


而舌繫韌帶太短的Baby,在學習喝母奶時的吸吮、吞嚥動作,沒有辦法確實做到接觸媽媽乳房的部位,甚至造成媽媽乳頭酸痛、龜裂,影響偏食而使媽媽擔心新生兒體重受到影響……。但是史丹福大學學者收集了經過哺乳訓練的寶寶,絕大部分仍能成功進行餵母乳,另一方面嘗試餵母奶但失敗的案例,發現有約25%的舌繫帶過短寶寶,餵母奶會發生困難,而沒有過短的寶寶學習餵母奶失敗機會為1%。可知絕大多數寶寶期待應無問題,也無須經過手術將舌繫帶剪開之後,問題多會獲得解除。但仍值得注意此現象。


2.語言發展:擔心舌繫帶對寶寶說話造成影響?特別是在學中文和英文時所需要的捲舌音和齒間音,容易使孩子發音不準或說不出來。其實需要語言治療的小朋友,不一定就有舌繫帶的問題;因為牙齒的發育、舌頭本身的大小、舌頭的感覺及運動功能,都能補償舌頭較短限制,也可以說出標準的構音。一般認為可以到三歲時,語言確實有構音障礙時再說,沒有必要提早手術來預防語言問題的發生。


3.門牙閉合問題:在恆牙開始長出後,有些家長會擔心小朋友的下顎恆門齒,因為舌繫韌帶造成縫隙過大。其實這與牙齒本身的型態、大小與齒槽骨本身空間更有關係。而軟組織的沾黏問題,在牙科醫師進行口腔顏面生長發育的評估時,一定會同時考慮進去,是否真的有影響?需不需要手術治療?


4.牙齒健康:在成年時期有些人會關心自己牙周組織,是否因為舌韌帶拉扯問題,影響到齒裂的健康與下顎前牙的排列。若是因為舌繫韌帶造成清潔上的困難,或是造成舌側和唇側牙齦的裂縫和萎縮,這時需要請牙周專業醫師評估與處理,看是否應進行手術治療。


先評估再做決定
此外,林孝禺醫師說,由於舌繫韌帶區域會有許多神經分布,在進行手術前需要先局部的麻醉,假如小朋友的年紀過小,有恐懼、害怕的可能時,全身麻醉也是合適的選擇。


手術可以由簡單的外科組織切除、縫合,到利用電刀或是雷射的方式均可。但是手術的適切性都值得家長與小兒牙科,或口腔外科、小兒外科等專業醫師進行評估、討論後再決定。儘量減少孩子痛苦與恐懼的考慮下,做最安全與適合的手術建議,或是簡單的定期追蹤,不一定需要立刻做臨床處理。


根據臨床統計,真正需要動刀去剪舌繫帶過短的病例,並不多見。若因為咬音不正確,建議不妨從聽力先著手,其次在從小朋友的精神狀態評估,以及做各種身心發展測驗,進一步尋求語言矯正專家的幫助,而無須匆忙的去做剪舌繫帶手術。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154.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