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父母須避免引導寶寶說話的五大錯誤

父母期望孩子及早說話、贏在起跑點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如果太心急而有一些教導上的錯誤,反而會適得其反,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林麗英主任特別提醒父母以下幾個方向: 1.不要用疊音字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你今天吃飯飯了沒?」「寶寶今天穿這個衣衣好漂漂!」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太好的。父母在教導來子說話時,不要強化孩子的疊音字,例如應該教「貓咪」,而不是「咪咪」,應該說「漂亮」,而不是說「漂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自然而然知道正確的說法,也訓練他說多音字和短句。 2.有效地導正發音 兩歲以前的孩子,說話發音常常都不準確,千萬不要把孩子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故意去逗弄他,或者故意去學他錯誤的發音,小孩子並不清楚自己發音準不準確,如果大人抱持好玩的心態,他只會覺得很好玩,以後當錯誤的發音固定下來,想要改也很困難。 3.說話要自然
教導孩子學說話,不要太重視嘴型,太過於矯情反而扭曲了語言的本質,同時孩子也不容易了解語言發音的真實性,自然讓孩子習慣你講話的速度方式是最好的。 4.親自跟孩子對話 很多人喜歡購買錄音帶或是CD來協助孩子聽故事學說話,雖然聽故事很有趣,也是學習一種好的方式,不過千萬不能依賴這種單向式學習,靠著機器來學說話,不僅很被動,而且孩子根本不可能培養好的表達方式,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多和孩子互動說話才有幫助。 5.多點耐心去引導
孩子初學說話時,難免會有口齒不清的情況,或是語意表達不明,父母千萬不要大聲訓斥他。可以常常發現一些案例,媽媽聽到小明說話「我今天在學校被欺……」媽媽可能很嚴厲斥責小明:「說清楚一點,每次說話都口吃不清楚,教你很多次了都一樣。再一次、快點再說一次。」媽媽的大聲訓斥可能讓小明講話更結巴了。其實約有五分之二的口吃幼童會持續一兩年,有個要到十歲左右口吃才會消失,真正需要治療的個案約佔全人口的百分之一。口吃原因很多,可能是遺傳、中樞神經病變、環境壓力等,讓幼童在學說話過程中屢受挫折,而愈來愈失去信心,演變成緊張、逃避,讓口吃惡性循環。因此若是孩子有說話不清楚現象,父母一定要有耐心教導,不要大聲訓斥或是恥笑他,否則只有負面效果。


孩子不會說話的可能病因:
每個孩子學說話的進度的確會有差異,不過有些孩子到了三歲還不會叫媽媽、爸爸,或是到了四歲仍說不出有意義的詞彙,這些都有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究竟是什麼原因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1.
腦部發育:可能有先天的障礙、天生智能不足,或腦部受傷的影響等。

2.
聽力功能:可能是因為聽力有問題,沒有聽力當然就無法學習說話。

3.
口腔功能:有的孩子在吸奶吃東西時常常滴落、或是一直流口水不停,這都顯示口腔發育可能出了問題。

4.
很少互動:有些孩子因為長期生病,可能遊戲機會或是和其他人互動機會減少,因此不如健康的孩子順利學習語言。

5.
個性內向:有些孩子天生性格過於內向、畏縮,天生學習力差,因此幾乎都不會開口,若是沒有適時教導,將陷入語言發展遲緩。
至於如何發現孩子可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呢?首先要觀察孩子在六七個月左右是不是對聲音會有反應。如果你跟寶寶說話,他幾乎沒有任何臉部表情,在旁邊叫他,也不會轉頭,可能他的聽力的確有問題。或是到了兩足歲,卻一直沒有任何詞彙出現;到了三歲,沒有說過任何簡單的句子;三歲以後的講話仍然結結巴巴不清楚,父母都難以理解。甚至年紀愈大愈不願意說話。
若是有以上這些情況,就應該求助專業意見,及早做妥善處理。不過專家特別提醒,有些孩子昰屬於「大雞晚啼」型,不是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都很快,因此如果孩子稍微晚熟,也不會過度緊張。當然,也不能忽略觀察孩子,當發現孩子真的有語言表達上的困擾,就應該及早求助專家協助,千萬不要抱持著「長大一點就好了」或是「舌根剪一剪」的想法。
寶寶不說話,該怎麼辦?
A.
部分醫院有針對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治療,尋求協助
B
坊間學術單位、心路基金會等公益團體也有專業人員可以諮詢
C.
和專業人員合作一起參與學習解決計畫
D.
以耐心愛心陪著寶寶學說話是最佳良藥
E.
不要一次長時間強迫學習,讓孩子更失去開口的興趣
本文摘錄自:聰明寶寶電子報/ 本報內容由 階梯數位科技 提供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c8d0CuOaRkDkpLU38HDDscOR/article?mid=509






*******************************************************************************


耐心+技巧 正確引導寶寶說話


表達是人類很重要的能力之一,為人父母應該在小孩出生後,多留意寶寶這方面的進展,並給予充分的誘導;多跟寶寶講講話、帶他認識東西,會有很大的幫助喔!

當寶寶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每個為人父母都很希望能快點聽到寶寶發出「ㄇㄚㄇㄚˊ」或「ㄅㄚㄅㄚˊ」的聲音,可以想見,當這兩個音出現時,即使不是太清楚、或是沒有太多認知,任何父母都會揚起驕傲的音調說:「寶寶好棒喲!」

的確,希望寶寶及早說話,是每個父母很大的期望。相反地,當寶寶到了三歲時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時,可能很多父母季開始憂心忡忡了。「我的寶寶是不是聽力有問題?」「為什麼我和他說話,他都沒有反應?」「寶寶是不是舌頭有問題?是不是該去讓醫生剪舌根?」


孩子說話的進度

到底寶寶多大會開始說話呢?學說話的進度又是如何呢?大體來說,一歲以前的嬰兒都會發出喃喃聲、牙牙學語,過了一歲,逐漸開始會說一些簡單的語彙。

通常六個月大以前的寶寶,會發出輕快、愉悅的漱口聲,接著能發出較長而且有音調變化的母音。六個月到一歲之間的寶寶,則會重複一些字辭,像是哇哇、答答、打打、叭叭等,這些音調沒有什麼意義,而愈接近一歲時,他們漸漸能使用不同的聲音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十二個月到十五個月大左右,他們可能開始會說出生平的第一個字,不外乎「爸爸」「媽媽」等。通常女孩學說話比較早、也比較快,男孩發育比較晚一點,可能一歲半、甚至兩歲才會開始說比較多的辭彙。

兩歲之後,字彙增加的速度也變得很快,他們可以理解幾百個詞彙、也可以聽懂一些複雜句子的意思,他還會將一些會說的辭彙加以組合,譬如說,他會說「媽媽抱抱」、「爸爸車車」等。當然,不同的情境,寶寶的說話就有不同意思,很可能是說「爸爸,我要坐車子出去」,或是「爸爸開車出去了」。

到了兩歲半之後,寶寶的詞彙增加很快速,幾乎每天都有新發現,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主任林麗英表示,這通常是人一生中詞彙學習最快速的階段,寶寶的詞彙可能從兩百個增加到一千兩百個。他也能將詞彙組成簡單的句子,譬如他會說「爸爸買車車」「媽媽抱抱我」等,已經跳脫單純是名詞的組合,開始有了動詞或受詞的使用。

至於三歲以上的孩子,大部分都可以了解長的句子及複雜的句子,並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因為他的說話方式已經開始發展文法規則,句子中也會有「很多、很好、這個、那個…..」等副詞或形容詞出現,有個孩子甚至會逐漸了解動詞的時態變化的不同,例如「走」和「走了」的區別。他們也會聽從兩到三個簡單指令,例如「到房間去拿拖鞋、脫掉鞋子和衣服、到浴室去洗澡」。這時候,如果你問他「你叫什麼名字?」孩子幾乎都可以說出答案。而這個時期的語言表達,家人都可以百分之百了解他所說的話,一般陌生人也可以了解七八成左右。

孩子到了四歲、五歲左右,陌生人已經都可以了解他所說的話,不過他可能會說出「我有一個新玩具,但是我破掉它。」類似這樣語法有問題的句子可能偶爾會發生,但整體來說,他會和你順暢的對答,因此日常生活的溝通已經沒有問題。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會從一數到十,也會認識一些顏色、並說出顏色的名稱。孩子的發音也大都很正確、口齒清晰。

六歲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小學了,當然他應該可以跟得上學校的學習進度,會讀、會寫,他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記得所學的點點滴滴。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小孩,語言表達能力已經發展完成,因此可以很流利地敘述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由於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愈來愈緊密,他的說話表達方式會更多元化。↑Top


如何陪伴孩子學說話

小奇的媽媽希望小甜快點會說話,因此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和三個月大的小奇甜蜜對話,問他「小奇好乖,起床了」「小奇最乖,想喝奶還是喝水呢?」雖然小奇根本聽不懂,不過媽媽還是運用各種場合和小奇說話,小奇一天天長大,對於媽媽的聲調似乎愈來愈有反應,媽媽說話時,他會聚精會神地看著媽媽,也會轉動他的頭尋找媽媽的聲音來源,漸漸地,還會咿咿呀呀地和媽媽「說話」。也許小奇和媽媽都不懂對方講什麼,不過小奇顯然對「說話」已經有了很濃厚的興趣。

讓寶寶及早開口說話,最基本的就是父母得花時間和他「對話」。即使幾個月大的寶寶沒有什麼反應,也應該不厭其煩和他說話。其實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對於聲音就已經很敏感。研究發現,媽媽懷孕時,如果每晚睡前固定放一段故事錄音帶,等到寶寶出生後也讓他聽故事,在播放好幾個故事中,穿插懷孕時同樣那一段故事時,正在喝奶的寶寶會有吸吮比較急促的情況,顯然寶寶對於他曾經熟悉的故事音調特別有反應的。因此寶寶出生後,媽媽也應該常常唸故事書給他聽。無論是童話故事、圖畫書、或是小百科等書籍都可以,不會說話的寶寶聽不懂也沒關係,媽媽可以抱著寶寶,以輕柔的音調帶領寶寶進入文字圖畫的世界,讓寶寶覺得聽故事是一種享受。

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教授張湘君說,每天用文字按摩寶寶的腦細胞,對寶寶的智能有很大幫助!如果從小就以輕鬆愉快的方式讓孩子接觸閱讀、接觸故事,孩子的語言學習會突飛猛進,當然孩子也會因此奠定喜愛閱讀的習慣。

當寶寶逐漸長大開始對週遭事物有反應,逐漸了解你說話的意義時,更要多說話和他積極互動。可以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寶寶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就能培養說話的能力。最基本的,可以先教導寶寶認識頭、眼睛、鼻子等五官。建議媽媽把寶寶抱在懷中,摸著寶寶的頭說「這是寶寶的頭」、摸著寶寶的手說「這是小手」,不斷反覆地說給寶寶聽,慢慢地引導寶寶開口說出這些五官。

也可以拿著色彩板,告訴寶寶這是紅色、黃色,當他穿著紅色衣服時,趁勢教他「這是紅色的」,當吃香蕉時,也告訴他「香蕉是黃色的」。總之,從生活點點滴滴中,認識色彩、說出色彩。

拿著圖畫卡來說故事也是一種好方式,因為圖畫卡繽紛的色彩最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在說圖畫故事時,還可以拿一些道具玩具結合,例如,說到「泡泡龍出去玩球」,就可以拿起球,陪著寶寶一起玩耍。透過手的把玩、操作,將圖、文和玩具、實物結合,增加學習語文的興趣。↑Top


父母須避免的五大錯誤

父母期望孩子及早說話、贏在起跑點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如果太心急而有一些教導上的錯誤,反而會適得其反,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林麗英主任特別提醒父母以下幾個方向:

1.不要用疊音字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你今天吃飯飯了沒?」「寶寶今天穿這個衣衣好漂漂!」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太好的。父母在教導來子說話時,不要強化孩子的疊音字,例如應該教「貓咪」,而不是「咪咪」,應該說「漂亮」,而不是說「漂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自然而然知道正確的說法,也訓練他說多音字和短句。

2.有效地導正發音

兩歲以前的孩子,說話發音常常都不準確,千萬不要把孩子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故意去逗弄他,或者故意去學他錯誤的發音,小孩子並不清楚自己發音準不準確,如果大人抱持好玩的心態,他只會覺得很好玩,以後當錯誤的發音固定下來,想要改也很困難。

3.說話要自然

教導孩子學說話,不要太重視嘴型,太過於矯情反而扭曲了語言的本質,同時孩子也不容易了解語言發音的真實性,自然讓孩子習慣你講話的速度方式是最好的。

4.親自跟孩子對話

很多人喜歡購買錄音帶或是CD來協助孩子聽故事學說話,雖然聽故事很有趣,也是學習一種好的方式,不過千萬不能依賴這種單向式學習,靠著機器來學說話,不僅很被動,而且孩子根本不可能培養好的表達方式,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多和孩子互動說話才有幫助。

5.多點耐心去引導

孩子初學說話時,難免會有口齒不清的情況,或是語意表達不明,父母千萬不要大聲訓斥他。可以常常發現一些案例,媽媽聽到小明說話「我…我…今天在學…校被欺……」媽媽可能很嚴厲斥責小明:「說清楚一點,每次說話都口吃不清楚,教你很多次了都一樣。再一次、快點再說一次。」媽媽的大聲訓斥可能讓小明講話更結巴了。其實約有五分之二的口吃幼童會持續一兩年,有個要到十歲左右口吃才會消失,真正需要治療的個案約佔全人口的百分之一。口吃原因很多,可能是遺傳、中樞神經病變、環境壓力等,讓幼童在學說話過程中屢受挫折,而愈來愈失去信心,演變成緊張、逃避,讓口吃惡性循環。因此若是孩子有說話不清楚現象,父母一定要有耐心教導,不要大聲訓斥或是恥笑他,否則只有負面效果。↑Top


孩子不會說話的可能病因

每個孩子學說話的進度的確會有差異,不過有些孩子到了三歲還不會叫媽媽、爸爸,或是到了四歲仍說不出有意義的詞彙,這些都有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究竟是什麼原因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1.腦部發育:可能有先天的障礙、天生智能不足,或腦部受傷的影響…等。

2.聽力功能:可能是因為聽力有問題,沒有聽力當然就無法學習說話。

3.口腔功能:有的孩子在吸奶吃東西時常常滴落、或是一直流口水不停,這都顯示口腔發育可能出了問題。

4.很少互動:有些孩子因為長期生病,可能遊戲機會或是和其他人互動機會減少,因此不如健康的孩子順利學習語言。

5.個性內向:有些孩子天生性格過於內向、畏縮,天生學習力差,因此幾乎都不會開口,若是沒有適時教導,將陷入語言發展遲緩。

至於如何發現孩子可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呢?首先要觀察孩子在六七個月左右是不是對聲音會有反應。如果你跟寶寶說話,他幾乎沒有任何臉部表情,在旁邊叫他,也不會轉頭,可能他的聽力的確有問題。或是到了兩足歲,卻一直沒有任何詞彙出現;到了三歲,沒有說過任何簡單的句子;三歲以後的講話仍然結結巴巴不清楚,父母都難以理解。甚至年紀愈大愈不願意說話。

若是有以上這些情況,就應該求助專業意見,及早做妥善處理。不過專家特別提醒,有些孩子昰屬於「大雞晚啼」型,不是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都很快,因此如果孩子稍微晚熟,也不會過度緊張。當然,也不能忽略觀察孩子,當發現孩子真的有語言表達上的困擾,就應該及早求助專家協助,千萬不要抱持著「長大一點就好了」或是「舌根剪一剪」的想法。


↑Top


寶寶不說話,該怎麼辦?

A. 部分醫院有針對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治療,尋求協助
B 坊間學術單位、心路基金會等公益團體也有專業人員可以諮詢
C. 和專業人員合作一起參與學習解決計畫
D. 以耐心愛心陪著寶寶學說話是最佳良藥
E. 不要一次長時間強迫學習,讓孩子更失去開口的興趣

 

媽媽如何與學說話的寶寶互動?

A.可以多讓寶寶學習口腔動作

例如可以陪寶寶玩吹氣的遊戲,讓寶寶不斷向羽毛吹氣,保持羽毛在空氣中飄浮不落下。或是讓寶寶用吸管吸住一張小紙片,讓他支撐一段時間,這些可以訓練嘴部的肌肉。

B.多訓練寶寶嘴唇和舌頭等發音器官的協調性

例如喊寶寶一起來比賽,看誰發出的動物叫聲比較像,特別記得,當你在發出動物叫聲要寶寶來模仿時,必須站在和他差不多的高度,好讓他可以看到你的嘴型。

C.要說得巧,就先說得好

其實吃得好不只是營養問題,也要注意從吃的過程中去訓練口腔動作。例如長期吸奶嘴的孩子,因為很少咀嚼,可能口腔發展就會比較遲緩,建議父母及早減少孩子使用奶瓶,不要孩子一哭,就習慣性地塞奶瓶堵住他的嘴。

D.即使再忙,每天要固定撥一點時間說故事

陪著孩子說一段床邊故事,不僅讓孩子身心上感到舒服安慰,孩子每天聽故事對語言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未來孩子自然而然會很愛閱讀。

E.把握適當時機教孩子說話

例如當你拿著圖畫卡要孩子說「汽車」時,如果孩子遲遲不開口,反而拿起床邊的「筆」塗鴉起來,不要一昧斥責他不說汽車,心頭就該趁機轉個彎對他說,這是「筆」,可以「畫圖」。讓他練習說。

F.找出適合孩子的遊戲

如果要設計遊戲教導學習語文,應該考量適不適合小孩的年紀,也得考量一次遊戲的時間不要太久,否則孩子可能會因為疲倦不耐煩,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G.別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當你聽到孩子可能說出一些奇怪的句子或是不合文法的用語時,不要一昧糾正他,給他一點空間發揮,逐漸引導他正確的使用方法,才不會讓他覺得學習語文很無趣。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894&prev=2050&next=1750&l=f&fid=57








***********************************************************************

寶寶學說話 父母大期望

聰明寶寶電子報 2005/02/01

  當寶寶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每個為人父母都很希望能快點聽到寶寶發出「ㄇㄚㄇㄚˊ」或「
ㄅㄚㄅㄚˊ」的聲音,可以想見,當這兩個音出現時,即使不是太清楚、或是沒有太多認知,任何
父母都會揚起驕傲的音調說:「寶寶好棒喲!」


  到底寶寶多大會開始說話呢?學說話的進度又是如何呢?大體來說,一歲以前的嬰兒都會發出
喃喃聲、牙牙學語,過了一歲,逐漸開始會說一些簡單的語彙。


  通常六個月大以前的寶寶,會發出輕快、愉悅的漱口聲,接著能發出較長而且有音調變化的母
音。六個月到一歲之間的寶寶,則會重複一些字辭,像是哇哇、答答、打打、叭叭等,這些音調沒
有什麼意義,而愈接近一歲時,他們漸漸能使用不同的聲音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十二個月到十五個月大左右,他們可能開始會說出生平的第一個字,不外乎「爸爸」「媽媽」
等。通常女孩學說話比較早、也比較快,男孩發育比較晚一點,可能一歲半、甚至兩歲才會開始說
比較多的辭彙。


  兩歲之後,字彙增加的速度也變得很快,他們可以理解幾百個詞彙、也可以聽懂一些複雜句子
的意思,他還會將一些會說的辭彙加以組合,譬如說,他會說「媽媽抱抱」、「爸爸車車」等。當
然,不同的情境,寶寶的說話就有不同意思,很可能是說「爸爸,我要坐車子出去」,或是「爸爸
開車出去了」。


  到了兩歲半之後,寶寶的詞彙增加很快速,幾乎每天都有新發現,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主
任林麗英表示,這通常是人一生中詞彙學習最快速的階段,寶寶的詞彙可能從兩百個增加到一千兩
百個。他也能將詞彙組成簡單的句子,譬如他會說「爸爸買車車」「媽媽抱抱我」等,已經跳脫單
純是名詞的組合,開始有了動詞或受詞的使用。


  至於三歲以上的孩子,大部分都可以了解長的句子及複雜的句子,並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因
為他的說話方式已經開始發展文法規則,句子中也會有「很多、很好、這個、那個」等副詞或形容
詞出現,有個孩子甚至會逐漸了解動詞的時態變化的不同,例如「走」和「走了」的區別。他們也
會聽從兩到三個簡單指令,例如「到房間去拿拖鞋、脫掉鞋子和衣服、到浴室去洗澡」。這時候,
如果你問他「你叫什麼名字?」孩子幾乎都可以說出答案。而這個時期的語言表達,家人都可以百
分之百了解他所說的話,一般陌生人也可以了解七八成左右。


  孩子到了四歲、五歲左右,陌生人已經都可以了解他所說的話,不過他可能會說出「我有一個
新玩具,但是我破掉它。」類似這樣語法有問題的句子可能偶爾會發生,但整體來說,他會和你順
暢的對答,因此日常生活的溝通已經沒有問題。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會從一數到十,也會認識一些顏
色、並說出顏色的名稱。孩子的發音也大都很正確、口齒清晰。


  六歲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小學了,當然他應該可以跟得上學校的學習進度,會讀、會寫,他也可
以在潛移默化中記得所學的點點滴滴。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小孩,語言表達能力已經發展完成,
因此可以很流利地敘述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由於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愈來愈緊密,他的說話表達
方式會更多元化。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nmhhmj2dBB8VZVx33twSSJbOxg--/article?mid=879








*******************************************************************************

為寶寶語言提供良好學習環境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伶俐,因此家長對寶寶的語言發展狀況會格外重視。那麼,如何為寶寶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為寶寶語言發展起到“催化”作用呢?
現代社會,年輕的父母深知口才對於個人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格外重視寶寶的語言發展狀況。一般而言,孩子的語言像其父母,但語言環境對兒童語言的發展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孩子學習語言主要的關鍵有二:
一、發音器官:人類的發音器官,與身體其他器官的發展一樣,在青春期前皆處於發展狀態,具有相當大的彈性。一旦過了青春期,發展便漸漸趨穩定,彈性也會逐漸減少。
大部分成人,由於發音器官已經成形,缺乏彈性,因此在發音上會有一些限制,於是產生所謂的腔調問題。
因此,就語言發音而言,若一個孩子從小接觸數種語言,並有充分的機會可以「用」這些語言,那麼他的發音器官自然會配合這些語言的發音系統調整形狀,進而發出這些語言需要的各種聲音。
二、腦神經學:科學家在50年代發現,大腦內有專門控制語言學習的區域。精神醫學家做實驗發現,因車禍傷及大腦主司語言區域的成人與孩童,會暫時失去語言能力,但經治療之後,孩童語言能力的恢復狀況比成人更為迅速。
科學家因而推論:
孩子語言學習的能力比成人更好。但這僅是推論,尚未經過更確切的數據證明。
不過,就發音器官及腦神經細胞而言,學習語言確實有所謂的關鍵期,超過這個時機,便需要花更多工夫才能學得好。
營造寶寶學說話的良好環境
一、儘早交流:
從寶寶出生後,父母就可以開始和他們進行“語言”交流。對寶寶說話時,要伴隨相應的聲調、表情、眼光和手勢,以吸引寶寶的注意。這種早期交流能促進寶寶大腦的發育,為以後真正的語言交流做好準備。
二、因勢利導:
父母對寶寶說話時,語音要正確、清晰,以供寶寶模仿。說話的主題,要和寶寶當前註意的事物和活動中心相一致,這樣,父母的話語才能為寶寶吸收。
例如,當寶寶正在起勁地玩狗熊玩具時,你可以指著玩具說這是狗熊,是白顏色的,然後再談些有關狗熊的事。此時,如果要讓寶寶學習“狗熊”以外的話,就會吃力不討好。要注意,說話的內容和表達方式要適合寶寶的發展水平,盡可能使他們理解。
對於寶寶說的話,不管是否完善,都要設法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揣摩其中的意思,給以語言或行動上的反應。這樣,一方面可以鼓勵寶寶說話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讓寶寶知道他說的話是否妥當、正確。
三、擴展口語:
寶寶開始說話時,往往是用一兩個詞來表達一個意思,父母可以很自然地把這種單詞語、雙詞語擴展,改造成為一個完整的句子。
例如,寶寶說”媽媽餅餅”,如果根據當時的情境,表明他說這話的意思是”媽媽在吃講”,那麼父母可以接著說“喔,媽媽在吃餅餅。
”如果根據當時的情境,推測他要表達的意思是“這是媽媽的餅”或”要媽媽拿餅餅給寶寶”,那麼,父母就可以說一句話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通過這種方潔,寶寶逐漸知道一個意思應該如何表達。從而逐漸掌握規範的表達方式。
四、可用兒語:
兒語即“寶寶語”.主要特點是語調誇張,速度慢,重複多,所用的單詞都比較具體,句子短且簡單,如把狗叫做”汪汪”。
研究表明,寶寶愛聽”寶寶語”,對”寶寶語”容易注意和理解。因此,一般他說,父母說“寶寶語”有利於寶寶語言的發展。
不過,當寶寶的言語有了進步時,父母的”寶寶語”也應作適當的調整,以使言語適當超前於寶寶的言語水平。
比如寶寶已經會說“狗”這個詞後,父母就不必再用”汪汪”來稱呼狗了,可以在“狗”前面加上形容詞或其他說明,告訴寶寶”這是大黃狗…”那是小黑狗”等。
五、雙向交流:
有一個孩子,父母都是聾啞人,他們之間只能用少量的手勢進行交流。這個孩子主要靠看電視與語言發生接觸。
3歲時,他基本上不能說話,也不能聽懂別人的話,言語水平大大落後於一般孩子。這個事例清楚他說明,語言是通過語言交流、語言使用而習得的,僅僅單方面地聽別人講話,不能使孩子掌握語言。
因此,父母無論多忙,也應該忙裡偷閒。多與孩子進行面對面的語言交流,這不僅可以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而且也是一種感情交流,有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進行聽說話的訓練:
在訓練孩子聽話能力的時候,父母可適時選用較慢、重複的話語對孩子說話,有助於孩子理解和模仿父母的話語,這對幼兒初期的語言發展很有好處。
父母說話時務必做到發音準確、清楚,因為孩子從小養成的語言習慣和發音特點,以後是很難改正的,要讓他們從小就規範化地使用語言,為將來的口語表達奠定基礎。
讓孩子在童趣中學習語言:
生活在單調環境中對孩子的語言發展不利,要創設不同的生活環境,讓孩子見得多,聽得多,才有“素材”可說。
採用兒童化的語言和孩子說話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成人應該採取相應的談話方式和孩子進行交流,否則會使孩子的語言水平停留在幼稚的低水平階段。
寶寶聰明發育的飲食營養
營養一:優質蛋白攝入要足夠。
寶寶要開口說話,良好的神經系統發育是關鍵。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每天攝入充足的優質蛋白以滿足神經系統發育的需求。例如:α乳清蛋白是寶寶茁壯成長的好幫手,它含有豐富的色氨基,並且能轉化為人體所需的菸酸,有助於促進寶寶的認知能力、注意力和記憶力的發展,幫助他更好的接受外界的刺激並進行說話、交流。
營養二:均衡比例DHA和AA的補充
有助於寶寶的神經系統和視網膜的發育。雖然寶寶可以從日常飲食中獲取一定的量,但由於消化吸收程度和自身合成能力有限,很難攝入足量的DHA和AA。即便攝入了足夠的,比例也不一定均衡。
所以,為了更好地幫助寶寶健康成長,為寶寶開口說話打好良好的物質和生理基礎,父母應為寶寶選擇按科學比例調配的嬰幼兒配方奶粉。
營養三:充足攝入眼睛發育營養素。
如葉黃素等,它能有效過濾藍光,保護寶寶的眼睛免受藍光影響。
眼睛是寶寶獲得交流信息的第一扇窗,也是寶寶模仿爸爸媽媽說話口型的前提。爸爸媽媽一定要給寶寶多攝入有助於其眼睛發育的營養素。為了更好的幫助寶寶能健康成長,爸爸媽媽應該為寶寶補充全方位的營養。要想孩子有更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父母要多費心了。
懂得教育方法的父母或老師總是會為孩子創設一種寬鬆愉悅的精神環境,使孩子生活在濃濃的愛的氛圍中,這樣孩子才會樂於與你交往,並接受你的語言訓練。
參考來源:華聲論壇,成都晚報,早教網
媽媽育兒百科 整理
媽媽育兒百科發表。請正確引用網址:(複製必究)
資料來源http://mombaby.tw/article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