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東張西望?注意力低?教你提升寶寶的專注力

採訪╱施娟娟
諮詢╱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所 王珮玲教授
參考書籍╱《你知道孩子的氣質嗎?》遠流出版
這回的氣質傾向談的是寶寶的注意力分散度,也就是專注力,一般人總覺得專注力高有利於學習,不過你可知道專注力高的寶寶也有不容易教養的一面?而對於容易分心的寶寶來說,專家也有妙方提升他的專注力喔!


王珮玲教授指出,注意力分散度指的是寶寶是否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干擾,進而改變他原本在進行的活動,也就是他的注意力是否容易被轉移。外界刺激則包括聲音、光線、人、事或物。由於寶寶在嬰幼兒時期的注意力普遍較學齡期低,因此這部分的氣質傾向通常必須等到較大之後才能做更清楚的區辨,不過在寶寶還小的時候,爸媽還是可以從下列幾個地方觀察他屬於容易轉移注意力或是專注度較高的孩子:


* 當寶寶肚子餓而哭泣時,抱他、搖他或是給他奶嘴等對他有吸引力的東西是否能夠使他停止哭泣一分鐘以上?


* 因尿片濕掉或身體不舒服而哭泣時,是否可以玩具或是摸手、拍腳等方式轉移他的注意力,進而安撫他的情緒?


* 情緒不好的時候,是否容易以其他方式逗他開心?或是持續地悶悶不樂?




等到寶寶進入幼兒以及學齡期之後,爸媽可以進一步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寶寶的習性:


* 吃東西的時候若有外人進入,是否會不自覺地抬起頭來看看是誰?


* 是否會因為其他外界的人、事、物而停下手邊的工作?例如在家中或學校看書或進行某些活動時,是否會因為窗外的聲響而停止手邊的活動,跑到窗邊或門外探望?

* 上課時,屬於專心上課或是容易受外在事物影響因而分心?


* 聽爸媽或老師說故事時,會融入故事情境,還是東張西望?

* 想要買某個玩具或要求爸媽為他做一件事時,爸媽是否能以其他事物來引開他的注意力?


王珮玲教授強調,氣質傾向並沒有好壞之分,最重要的是了解寶寶的特質,並適當地引導他,反過來,爸媽應盡量避免否定或責怪寶寶行為不當,以下是王珮玲教授提供的教養原則。


專心寶寶教養tips
若寶寶屬於專注力較高的類型,在嬰幼兒時期,比較困擾爸媽的可能是寶寶哭泣不休,爸媽比較無法以寶寶感到有趣的人、事、物來安撫他,使他停止哭泣。此時,爸媽必須先了解寶寶哭泣的原因是什麼,例如可能是肚子餓、尿布濕,或是穿新衣服讓寶寶不舒服等等,並針對這些問題加以解決。如果寶寶還是哭鬧不休,爸媽也不必過於憂慮或感到煩躁,因為寶寶可能是藉此發洩精力,哭累了就會停止。


等到寶寶離開了嬰幼兒時期之後,他的專注力能夠幫助他專心學習。不過有時候寶寶會因為過於投入某件事物,而忽略周圍環境的變化。這些狀況小至爸媽叫他卻沒有任何回應,大到瓦斯外洩卻太晚察覺等等。對於這樣的寶寶,爸媽除了要對寶寶沒有回應有所諒解之外,同時也要協助他多留意週遭的環境變化。


好奇寶寶教養tips
注意力較低的寶寶,在嬰幼兒期比較容易照顧,尤其是哭泣時比較容易用引開注意力的方式使他停止哭泣(不過,使寶寶停止哭泣的關鍵還是要找出他哭泣的原因並加以解決!)不過在某些情形下,以及寶寶比較大之後,爸媽就要慢慢培養他的專注度。


* 寶寶進食時,應將會引起寶寶興趣的東西移走,或是不要開電視,以免寶寶不專心或不想吃東西。


* 同理,陪伴寶寶玩遊戲或看書時,應盡量避免有外在的干擾物。


* 做一對一的活動:無論是玩遊戲或是看書,爸媽可以與寶寶一對一地進行,抓住他的注意力,使他專注做一件事。
當寶寶開始學習事物時,下列方式可以作為提升其注意力的參考:


* 學習環境盡量簡單:因為孩子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干擾,在學習的時候應盡量將可能讓他分心的事物移開,例如玩具、故事書,同時也要減少外界的聲音,例如電視聲或是說話聲音。


* 分段學習:因為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短,可以採取分段學習的方式,每次學習的時間設定在他能專注的時間長度,不必太長,但學習次數可以增加。


* 在寶寶完成工作後讚美他。當寶寶專注地完成一件事,爸媽一定要加以讚美,無論是用語言或是擁抱的方式,都能鼓勵他。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109.asp






****************************************************************
孩子忘東忘西,怎麼辦?
「冬冬,該寫功課了!」媽媽催了許久,只看到冬冬慌亂的在翻書包,就知道他「又」在找東西了。果然,冬冬小聲的回應:「我聯絡簿忘記帶回來了。」媽媽聽了火冒三丈:「你又忘了!」開始如連珠炮般數落他。
也難怪媽媽生氣,因為類似的場景每隔幾天,就要重演一次。而且他忘的還不只聯絡簿,例如昨天忘記把便當帶去學校、上週把外套弄丟了、偶爾忘記交已寫好的作業本,其他筆和橡皮擦等小東西更不用說,反正……他忘記的東西真是不勝枚舉。媽媽簡直是煩死了,打罵、提醒、獎賞、當快遞,用了好多招數,有時冬冬會好一些,但過一陣子又依然故我。冬冬到底怎麼啦?該怎麼辦呢?

孩子健忘的原因
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真辛苦。為什麼容易忘東忘西呢?以孩子的角度,有可能:
1. 不需要記得。要記得一件事情,首先需有記得的意圖。但有些孩子並不覺得需要記,好像這些都跟他無關,因為有人會幫他們承擔後果。例如笛子忘了拿,媽媽就幫忙送;聯絡簿忘了帶,爸爸會幫他打電話問同學或老師;東西掉了,再買就有了。被爸媽罵或唸一唸時,雖然很煩,但久而久之也就麻痺了。

2. 就是容易忘。有些孩子有心要記,問題是就很容易忘。原因可能是:


● 容易分心:因為生理因素,自我控制有困難,這樣的孩子容易被外界影響而分心,忘了應該做的事情。例如老師要求大家將作業本交給排長,他要做這件事時,剛好看到別人在玩,就忘了。或者他本來拿著書,為了幫忙撿球,把書放旁邊,然後就忘了帶回去。


● 記憶技巧不足:有的孩子缺乏記憶技巧,遇到東西多樣時,他就記不起來。例如孩子升上三年級後,科目變多,要帶的東西也複雜化,要換體育服、要帶彩色筆、要帶笛子等等。訊息太多,他們不知如何分類,更不知如何記。


● 放置順序有困難:物品放置毫無規則可循,因此找東西時,沒有線索。有時找不到東西,以為不見了。


● 情緒影響:有時孩子因為情緒關係,例如爸媽吵架、沒有朋友、考不好擔心被責備等等,心情不佳又缺乏抒解管道,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而忘東忘西。


3. 故意忘記。
這是少數孩子的現象。有些孩子說不出自己的真正需要,於是用這個方式來滿足。例如希望得到爸媽注意,不知如何表達,就以常常忘記東西引起注意,或許被罵,但他們會覺得起碼被關心了,這叫做負向吸引。有的孩子則以這種行為做情緒性的表達,例如不喜歡被大人掌控的孩子,知道大人在意他「易忘記」這件事,就故意選擇忘記,以滿足他想自我掌控、不被操控的欲望。也有孩子不希望父母看到老師在聯絡簿寫的紅字,擔心會被責罵,故意不帶回家等等。

八方式,讓孩子「忘不了」
孩子到底是記不起來,還是不認為需要記,或者用這個做為告訴他人想法的媒介?需要父母慢慢觀察及了解。如果了解原因,比較能知道可以做什麼,就可以對症下藥。如何協助孩子減少忘東忘西的現象呢?以下提供一些方法供父母參考:

一、建立與孩子溝通的橋梁:若孩子感受到父母願意聽他的想法,覺得被關心、被了解時,孩子的言行會較一致,就不會因情緒不佳影響記憶,或藉由故意忘記來呈現。親子溝通平台建立了,父母也才有機會真正協助孩子解決困難及教育他。


二、父母先安定自己:孩子的困擾行為不斷重複,讓父母焦慮生氣是可以理解的。先安定自己的情緒,才能用客觀的態度看待孩子的行為,並找到有效方式與孩子互動。可以告訴自己:「忘東忘西一定有原因,代表孩子有困難,也是他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來了。」


三、安定孩子:其實孩子發現忘了時,多半會自責,對後果感到不安。安定他的心情,會讓他勇於面對,願意跟父母一起思考自己發生什麼事、可以怎麼解決。所以父母此時可以做的是,不要論對錯,先安定他:「聯絡簿忘記拿回來,你心裡一定不好受。沒關係,學習的機會來了。」覺得孩子是想掌控或負向吸引而選擇故意忘記時,父母可以輕描淡寫的說:「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解決的,需要幫忙時告訴我。」


<資料來源:聯合報-引用《親子天下》-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45938>
資料來源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85





*******************************************************************


在門診中,常有憂心、生氣或受挫的父母無奈地問:「孩子為什麼不專心?」不管醫師如何解釋,其實父母最想知道的是:不專心的原因是否可很快檢測出來?不專心是否有機會快速的改善? 要回答上述問題,可能要先瞭解何謂「不專心」?大腦是負責專注力的中樞,但一個人要集中心志,其實是極為複雜的機制。舉例來說,單純因聽力不好、近視、過敏等症狀,就可能讓人難以達到專心。
專注力可分為集中性專注力、選擇性專注力、持續性專注力、轉換性專注力及分散性專注力。
以校園為例,課堂中常同時出現許多聲音,包括老師的講課聲、教室外工地施工的吵雜聲及隔壁班同學的朗讀聲。這時小朋友要使用選擇性專注力做正確選擇,聽老師的聲音、用集中性注意力專注聽課、用持續性專注力一直努力聽,中間還可能用到轉換性專注力及分散性專注力,一邊聽課一邊偷偷先寫晚上功課。
在日常生活中,同時運用多種專注力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媽媽在廚房一邊煮飯,一邊注意房間內的寶寶有沒有發出聲響。但一位選擇性專注力出現問題的孩子,可能全神灌注看著電視,卻完全沒聽到母親在一旁呼叫。
臨床上,注意力不足的小朋友通常都是持續性專注力、集中性專注力與選擇性專注力出現了問題。如果兒少時期的專注力缺失程度不嚴重,沒有達到影響功能的程度,例如老師平常沒有太多抱怨、功課還可按時完成、考試成績與他的能力相符時,父母不一定要帶孩子到醫院接受治療。
以下是一些小撇步,可幫助家長進行孩童的專注力訓練:
1.持續性專注力的提升
讓幼兒學習「一次只做一件事、每次都把事情完成」的生活及遊樂模式。例如玩填色遊戲,就把顏色填完才玩下一個遊戲;蓋積木,就蓋一個段落才休息;吃飯時就把電視關上。要強調的是,不要強求幼兒過度學習,而是讓幼兒多遊戲,遊戲非常重要,在遊戲中幼兒因此學會各種技能,也培養自信,我們只是稍微加入一些良好的生活紀律及習性即可。木頭人及撿紅點遊戲,也對專注力的培養有助益。
上學後,孩子學習時間要安排妥善,寫作業時間最好依個人狀況,區隔為許多小段,每小段不要過長,約為1520分鐘。段落中可以讓孩子休息一會,但不可讓他們看電視或過度玩樂,以致心收不回。
學習內容與性質應交替進行:例如背科複習完,可以做數學,再背英文。
2.集中性專注力及選擇性專注力的提升
鼓勵孩子多閱讀,但每次閱讀內容與範圍不要太多,事前可協助孩子瞭解故事大綱,增加他們興趣。對於年幼的孩子,可以藉由手勢,大聲念出句子的同時,幫助他注意到書中應注意到的內容。
要求不要太高。一般來講,7歲至10歲的專注力能維持約20分鐘、1012歲的小孩能維持約25分鐘就足夠了。
專注力是可經由後天努力而改善的。較嚴重的專注力不足個案確實需藥物治療,但對於只是「專注力不夠好」的孩子,也許父母可嘗試在生活小地方開始訓練。

2009/03/31 聯合報╱張學岑/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資料來源http://kp6355.pixnet.net/blog/category/1362885








********************************************************************************

終結孩子回家功課的戰爭.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這幾天我看到天下雜誌出版的親子天下(2008年10月號)cover story的誰偷走孩子的專注力...
其中實用篇有一個標題是--終結回家功課的戰爭
裡面有提到4個策略..4個要素..幫助爸媽化解功課大戰喔..
以下是我自己整理的文章內容..分享給大家..
策略1:找到適合孩子的專心方式
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孟瑛如指出.有些孩子需要規矩安靜的學習環境..有些孩子動來動去比較容易專心..有些孩子在早上容易專心..有些孩子傍晚學習效果奇佳..
學習是個性化的過程..如果孩子透過聽覺吸收訓息的效果比較好..父母就仔細講述或用關鍵字口訣協助孩子學習..做功課時..提醒孩子將題目唸出來..對視覺較敏銳的孩子..父母儘量用多一點圖形..文字或手勢幫助孩子理解..寫筆記也是不錯的方式..有些孩子需要依賴實際體驗..父母就將概念具體化..例如學習重量時..準備三百克和一公斤的物品..讓孩子實際提提看..感受兩者的差異..要讓孩子體會自己的專心狀態..創造孩子美好經驗..父母可先從遊戲開始..從孩子(做起來很快樂)的事開始..拼圖.組合玩具.書法.圍棋都好..藉著專心投注一件事的美好經驗為起點..讓孩子感受專心的好處..當孩子無法體會什麼是專心時..過往經驗有助於孩子理解自己在什麼狀態下最專心..專心風格..因人而異..重要的是父母要先放寬心..不要預設什麼樣的方式才正確..當孩子說:我聽搖滾樂時最專心..別急著否定孩子..允許孩子做實驗..和孩子一起找 尋專心風格.
策略2:安排工作的優先順序
太多作業會造成孩子不知從何開始的困擾..每天不妨花五到十分鐘..檢視要做的功課..列出優先順序..按順序完成..
對於不容易專心的孩子..從簡單有趣先著手..讓孩子對接下來的工作產生信心..但要避免把最多.最難的部份留到最後..可以先做比較喜歡科目..十分鐘後比較專心了再處理難的..也可以教孩子列待辦清單..並把清單放在固定的地方..讓孩子每做完一件事就可以在前面打勾..享受一一完成事情的成就感..清單的另一個作用是..當孩子為了過多訊息感到千頭萬緒時..清單可以協助孩子回到該做的事情上..
策略3:將困難工作分段完成
把看起來很複雜的工作切割成很多個容易掌控的過程..可避免讓孩子感覺做功課是沒完沒了的事..每段工作間的休息可以喝水.聊天.但不要做堆積木.畫圖這類需要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的活動..以免孩子無法回到功課上..分段真的很重要..一次給少一點..讓孩子做完..孩子才會想挑戰更難的工作..如果一次給太多..孩子覺得不可能..就乾脆擺爛.
策略4:建立自我監督的機制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主動且樂於學習的人..讓專注學習從(他控)發展到(自控)..孩子必須了解自己如何學習..什麼狀況下不專心..並調整讀書策略..自我監控的能力表示孩子做功課前會問..做什麼..怎麼做..何時做..做完之後會問..這樣做對嗎?..父母這時可以提供一份時間表..利用這個表格訓練孩子規劃時間..並檢核孩子是否達成預定工作..父母只在旁協助檢視預定計畫和達成之間落差..幾次下來..孩子就能夠主動規劃工作..並了解自己完成工作所需的時間..為孩子規劃時間時..剛開始不要太複雜..表格要簡單..大段落擬定就好..另外..也要提醒孩子觀察自己如何學習..並留意在不專心時..身體有哪些反應..例如發呆..抓頭髮等..幾次下來..孩子漸漸能夠辨識這些反應帶來的訊息..改變學習方式..或是停下來休息一下.
打造一個專心家庭(有4個要素)
要素1: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的愛和穩固的生活節奏..穩固的生活節奏是安全感主要來源..
要素2:專心做功課的環境和空間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通常是因為內在的組織性不足造成..因此外在環境就更需要結構..幫助孩子加強組織性..固定的讀書地點..會使孩子進到那個空間後..被提醒該念書了..但如果孩子還是要常提醒才會回神的狀態..倒是可以將孩子安排在身邊寫功課..例如媽媽在廚房煮晚餐時..就請孩子在餐桌寫作業..一方面在孩子分心時可以提醒孩子..另一方面..遇到不會寫的作業可以馬上引導解決問題..還有避免幫孩子買自動鉛筆..用鉛筆或原子筆寫就好..因為自動鉛筆的故障率高..孩子常修理的不亦樂乎..忘了做功課..此外..讀書環境要單純..排除會吸引孩子目光的物品..只擺要讀的書..照明充足柔和..保持書桌和室內明暗無太大差異光線..燈源從左邊照過來...讓孩子在安靜的地方寫功課..因為寫功課意又同時看電視.聽歌...通常會移轉對學習的專注..效果通常不好..但是每個孩子對環境需求不同..可以選擇舒適.緩和腦波的輕音樂.
小心..別讓電視偷走孩子的專注力..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從電視的特質..告訴家長看電視對注意力發展的可能影響..電視對孩子的影響有好有壞..專家的意見也很不一致..很多家長都發現孩子看電視可以很專注..但這種專注牽涉到的主動成分很低..基本上是我們受到環境刺激改變..例如..螢幕上聲光刺激的改變..所引發的本能朝向反應..跟動物聽到新的聲響會轉頭去看一樣..是本能的..而非主動的控制..基於時間的排擠作用..看愈多電視..其他活動的時間就愈少..用到主動專注的機會就更少..不利這部分腦功能的發展..也讓孩子更不耐沒有強烈聲光刺激的活動..例如上課..如果可能的話..學齡前或學齡兒童單獨看電視的時間要儘量縮短..如果要看..要先挑選節目..陪伴孩子討論..時間到就關機..最不好的就是讓孩子獨自掌握遙控器..毫無限制的觀看.
要素3:足夠的運動和休息
很多父母誤以為安靜等於專心..不斷要求愛動的孩子安靜下來..但事實上..孩子是因為動的不夠..所以靜不下來..學習時適度的休息也很重要..一般來說..孩子全神貫注約可持續二十到三十五分鐘..之後就休息一下..
要素4:良好的典範
良好的身教勝過千言萬語..當孩子看見你喜歡閱讀..孩子也會比較喜歡念書..父母自己要想..自己喜歡閱讀嗎?生活是否有秩序感?做事情專心投入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不必慌..和孩子一起學專注也是很好的體驗吧.
面對專注學習的枯燥..挑戰極限..孩子難免抗議與抱怨..這時不妨抱抱孩子..安慰孩子..但是應有的規矩還是要執行..這時後..父母不需要高高在上..或許談談自己面對困難及不喜歡又非得做的心情給孩子聽..或許父母自己也會犯錯..從錯誤中學習的往事..這些分享讓親子關係更近..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喔.
最後..父母不要忘了檢視自己..孩子是真的不專心..還是當爸媽的期望太高..甚至是跟親朋好友比較所致?..把焦點放在孩子做得很好的地方..父母不動怒..孩子的情緒也比較正面喔.
那些活動可以增進專注力?
1.遊戲:只要是孩子高度心智投入的遊戲都可以..讓孩子專注也激發策略和技巧.
2.朗讀跟閱讀:背誦文章對理解力和專注力都有大幫助..可以和孩子玩文字接龍遊戲..例如..我打包行李要帶........輪到的人必須想出一個新的物品..同時又不能遺漏前面人所說的所有東西.
3.聽音樂:音樂對孩子的認知能力有很大影響力..讓孩子接近音樂..聽音樂劇或至少學習一種樂器.
4.寫字和畫畫:寫字時在訓練專心傾聽..是增進專注力的重要練習..畫圖遊戲可以幫助孩子專心一意地工作.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099&prev=3101&l=f&fid=53






*******************************************************************************

提升專注力 多遊戲、別過度學習

提升專注力 多遊戲、別過度學習
在門診中,常有憂心、生氣或受挫的父母無奈地問:「孩子為什麼不專心?」不管醫師如何解釋,其實父母最想知道的是:不專心的原因是否可很快檢測出來?
圖/東方影像提供
在門診中,常有憂心、生氣或受挫的父母無奈地問:「孩子為什麼不專心?」不管醫師如何解釋,其實父母最想知道的是:不專心的原因是否可很快檢測出來?不專心是否有機會快速的改善?
要回答上述問題,可能要先瞭解何謂「不專心」?大腦是負責專注力的中樞,但一個人要集中心志,其實是極為複雜的機制。舉例來說,單純因聽力不好、近視、過敏等身體症狀,就可能讓人難以達到專心。
專注力可分為集中性專注力、選擇性專注力、持續性專注力、轉換性專注力及分散性專注力。
以校園為例,課堂中常同時出現許多聲音,包括老師的講課聲、教室外工地施工的吵雜聲及隔壁班同學的朗讀聲。這時小朋友要使用選擇性專注力做正確選擇,聽老師的聲音、用集中性注意力專注聽課、用持續性專注力一直努力聽,中間還可能用到轉換性專注力及分散性專注力,一邊聽課一邊偷偷先寫晚上功課。
在日常生活中,同時運用多種專注力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媽媽在廚房一邊煮飯,一邊注意房間內的寶寶有沒有發出聲響。但一位選擇性專注力出現問題的孩子,可能全神灌注看著電視,卻完全沒聽到母親在一旁呼叫。
臨床上,注意力不足的小朋友通常都是持續性專注力、集中性專注力與選擇性專注力出現了問題。如果兒少時期的專注力缺失程度不嚴重,沒有達到影響功能的程度,例如老師平常沒有太多抱怨、功課還可按時完成、考試成績與他的能力相符時,父母不一定要帶孩子到醫院接受治療,也不需花錢接受「××專注力訓練」!
以下是一些小撇步,可幫助家長進行孩童的專注力訓練:
1.持續性專注力的提升
讓幼兒學習「一次只做一件事、每次都把事情完成」的生活及遊樂模式。例如玩填色遊戲,就把顏色填完才玩下一個遊戲;蓋積木,就蓋一個段落才休息;吃飯時就把電視關上。要強調的是,不要強求幼兒過度學習,而是讓幼兒多遊戲,遊戲非常重要,在遊戲中幼兒因此學會各種技能,也培養自信,我們只是稍微加入一些良好的生活紀律及習性即可。木頭人及撿紅點遊戲,也對專注力的培養有助益。
上學後,孩子學習時間要安排妥善,寫作業時間最好依個人狀況,區隔為許多小段,每小段不要過長,約為15至20分鐘。段落中可以讓孩子休息一會,但不可讓他們看電視或過度玩樂,以致心收不回。
學習內容與性質應交替進行:例如背科複習完,可以做數學,再背英文。
2.集中性專注力及選擇性專注力的提升
鼓勵孩子多閱讀,但每次閱讀內容與範圍不要太多,事前可協助孩子瞭解故事大綱,增加他們興趣。對於年幼的孩子,可以藉由手勢,大聲念出句子的同時,幫助他注意到書中應注意到的內容。
要求不要太高。一般來講,7歲至10歲的專注力能維持約20分鐘、10至12歲的小孩能維持約25分鐘就足夠了。
專注力是可經由後天努力而改善的。較嚴重的專注力不足個案確實需藥物治療,但對於只是「專注力不夠好」的孩子,也許父母可嘗試在生活小地方開始訓練。
【2009/03/31 聯合報】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003&prev=3050&next=2983&l=f&fid=53







********************************************************************************

12招讓孩子更專心

孩子老是不專心、坐不住,不一定是過動兒。父母如何幫他集中注意力?

資深廣告人孫大偉曾說自己小時候「八成是個過動兒」,媽媽說他「屁股是尖的,永遠坐不住」,他也因此挨了不少罵。
動起來像脫韁野馬、話匣子打開停不了、做事虎頭蛇尾、常常「神遊太虛」……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不免懷疑: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是不是過動兒?
其實,孩子看起來坐不住、讀書做事心不在焉,可能是表象,家長需要發揮「名偵探柯南」的精神,去觀察、了解真正的原因,例如:

1.孩子的大腦還在「施工」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注意力、抑制衝動的能力跟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有關,而大腦要到20多歲才會完全發育成熟。
也就是說,小朋友的大腦還在「施工中」,注意力自然比較短。小學年紀的孩子如果讀書寫功課2、30分鐘,就會想做點別的事、起來動一動,是正常、可以接受的。父母如果期待孩子可以像大人一樣,坐下一兩個小時專心做事,其實是不切實際、強人所難的。

2.過度學習,資訊爆炸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說,很多父母叫孩子天天去補習、學才藝,可是孩子根本沒辦法消化、吸收那麼多東西,表現出不專心並不奇怪。
「孩子明明只吃得下半碗飯,父母卻硬要塞給他一碗,最後他什麼也吃不進去,」她比喻。

3.學習內容不適合孩子的程度或興趣
學習內容太難、太容易、不符合興趣,讓孩子跟不上或覺得沒有挑戰、無聊,都會讓他無法專心。家長可以跟老師討論如何調整學習內容、進度及方法。

4.動態的學習太少
洪儷瑜說,小孩(尤其是男生)本來就需要較大的活動量,但現在的小孩太多時間都在坐著從事靜態活動(看電視、打電動、補習),過多的精力無法發洩,就容易顯得躁動不安。
「有足夠的活動,特別是戶外活動,對提升注意力,甚至整體智能發展都有幫助,」她說。
幼小的孩子尤其需要探索式的活動(例如觀察自然生態或大人的活動),「探索、摸索是孩子學習非常重要的方法,因而他們會顯得比較靜不下來,可是這個重要歷程卻被大人忽略,直接要他們坐著去看參考書上的答案,」洪儷瑜感慨。
她小時候在鄉下自己摸索怎麼編稻草,到現在都還記得;「自己摸索學到的東西,想忘都忘不了;別人塞給你現成的知識,拚命記卻都記不住。」

5.父母管教不足或不當
台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去演講時,常有聽眾帶著小孩一起來,卻不約束小孩,任由他們在演講進行時跑來跑去、大聲喧嘩。
「很多孩子該靜的時候靜不下來,該動的時候動不起來,」她建議父母,從小就要教孩子在什麼地方應該安靜,什麼地方可以說話、走動。如果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可事先準備一些書、小玩具,讓孩子練習自得其樂、不干擾旁人。

6.生理或心理問題
孩子放學回家,可能餓了或睏了,就不容易集中精神。
過敏的症狀,如皮膚起疹子、發癢、流鼻水、鼻塞,也會連帶使孩子不能專心。
心情不好、壓力大等心理因素也會造成不專心。

7.藥物副作用
有些感冒藥、抗過敏、氣喘或癲癇藥物會讓人昏沈、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可以請教醫師能否換藥。


12招提升注意力
如果孩子不專心並不是以上因素造成的,可以參考下列方法提升注意力:

1.營造適合讀書的環境
.書桌、書架整理乾淨整齊,玩具收起來。書架上課外書跟教科書分開放、分科別放,而且只放這學期的書,用過的書收起來。
.房間不要有電腦、電視、電話。
.文具準備齊全,不要臨時東翻西找。
.父母不要變成「干擾源」。例如在門外大聲看電視、說話、走動,或一直探頭「關心」孩子寫功課的進度等等。

2.作息規律
注意力不足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幫忙建立規律的生活。例如起床、讀書、睡覺時間都可以固定下來,週末可以稍做調整。
也可以協助孩子訂讀書計畫。如7:30~7:55寫國語習作,休息5分鐘;8:00~8:25溫習數學。每做完一項就打勾。
訂計劃可以讓孩子知道今天有哪些事要做,學著分配時間;看到勾勾愈來愈多,孩子也會有成就感。
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建議,在孩子上課期間,家庭生活的節奏盡量有規律、簡單一些。
她看到有些小孩放學後要趕5、6個活動:去安親班、才藝班、去奶奶家吃飯……,衝衝衝、趕趕趕,小孩缺乏規律的生活讓他可以自己學習安排活動、學習計劃做完一件事。

3.找到讀書的黃金時間
親職教育作家李國英小時候曾經成績不好,後來有位大哥哥教她,把每天做每件事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都記下來。
一星期後,大哥哥和她一起討論這份作息紀錄,才發現她在洗完澡後才比較有精神,是讀書的黃金時段,後來她試著放學後先洗澡,果然學習效果好得多。

4.漸漸延長專心時間
一開始孩子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鼓勵他「要不要再多5分鐘」,慢慢延長到可以專心15、20分鐘。不要一開始就訂高標準。
可在書桌前放計時器或鬧鐘,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目前的功力。

5.手到口到
讀書時寫筆記、劃重點、唸出聲來,都有助專心。

6.讓大腦喘口氣
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說,人要一直保持專心其實會累,專業的口譯人員每15~20分鐘就要換班,就是要避免過度專心造成疲勞,工作反而出錯。
因此,讓孩子每讀書半小時到40分鐘,就起來活動5到10分鐘,是很必要的。
「要求孩子整天時時刻刻都要專心,不讓他放鬆,不見得有利學習,」她說。
台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建議父母要改變「讀書愈久,效果愈好」的想法。與其要求孩子在書桌前坐得久,不如要求他們有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該做的事做完、做好。如果孩子半小時就可以完成功課,父母就沒有理由硬要他們坐一小時。

7.驗收學習成果
著有《教出學習力》的台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建議,當孩子「宣稱」讀完書或做完功課,父母不妨抽查、抽問一下,如果發現孩子只是敷衍了事,應要求孩子補齊。
幾次下來,孩子就會知道,專心唸書只要用很少時間,心不在焉卻要付出幾倍的時間,聰明的孩子自然會選擇專心。

8.節制使用「三電」
洪儷瑜指出,電腦、電視、電玩雖不會直接導致注意力不足,但孩子習慣了充滿聲光的刺激,就不易靜下來品嘗書本的知識。「習慣了重口味食物,就不愛吃白飯,」她比喻。

9.保持好心情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大腦中負責注意力與情緒的部位接近,「情緒會直接影響注意力。」成年人如果情緒低落、煩躁、沮喪,就很難集中精神,孩子也是。
如果孩子在學校遭遇挫折,情緒有異狀,爸媽要試著去了解,幫孩子解決;也不要孩子一進門,就不停嘮叨、責罵,把孩子的心情「碎碎唸」到谷底,做什麼事都會顯得散漫。

10.了解孩子的氣質
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都不同,需要的學習方式和步調也不同。
例如有人是「慢吞吞型」的人,可是現在整個社會的步調都快,別人就會覺得這個人有點「恍神」。事實上,他不見得有問題,「他只是需要發展適合他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洪儷瑜指出。
父母的角色,是觀察、了解孩子的氣質,幫助他發展適合的學習方式。有些孩子的確天生注意力就短,如果他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學習:把作業拆成幾部份,分次完成。

11.把學習變有趣
有時候孩子不專心,是因為內容或教學方法單調,引不起興趣。老師、父母需要用點心思,把學習變成有趣的事,例如戶外觀察、動手操作、遊戲等,或把長的學習分段進行,不要讓過長的學習造成注意力疲乏。
但是洪儷瑜提醒,學習方式活潑固然可以引起興趣,但也不能太過頭,「靜態的學習還是有必要,最好靜動學習活動穿插,不要讓學習過膩或偏食了。」
香港學界已在檢討,近年實施開放教育,用許多闖關遊戲取代傳統教學,孩子玩得很高興,但到了高年級,卻發現他們缺少基本的讀寫、計算能力。
「反覆練習是有效學習必要的條件,無聊的東西不一定不好,」她說,例如學英文的第一步,一定要把最基本的26個字母學起來;如何把無聊的活動變有趣,也是值得孩子學習的技能。

12.遠離「不專心」食物
您家孩子速食、甜食不離手嗎?這可能也是造成不專心的「兇手」。
營養師趙思姿在《營養IQ》一書中指出,攝取不當的食物常是造成頭腦昏沈、反應遲鈍的主要原因,這些食物包括:
氧化食品:各種油炸食品(炸雞、薯條、炸過的泡麵、甜不辣、洋芋片等),以及肉類脂肪、豬油、植物油等,若經過油炸等不當處理,會讓食物中含有大量過氧化脂肪,破壞頭腦的靈活。
精製加工食品:飲料、奶昔、冰淇淋、點心、零食、糖果等。這類食物在加工過程中營養流失,加入大量精製的糖,會影響腦部運作。
含咖啡因飲料:如可樂、咖啡、紅茶。少量咖啡因有提神效果,但過量會讓人躁動不安。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7U5fML.LERBBfv.NS788Dz8-/article?mid=2320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2855&prev=2858&next=2852&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