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寶寶來數數兒


幼兒成長的過程中,概念的形成與其日後對事物的學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透過數的概念,不斷地重複與學習,以提升幼兒的智力。 概念培養注意的原則
父母在培養幼兒認識數的概念時,可以運用各種不同方式去觀察和教導幼兒,讓他們從中去學習。
依照幼兒生長發育的不同:
首先應注重幼兒個別差異,不和別人比較。幼兒的成長歷程雖有一定的常模,但是不可忽視在許多方面,由於遺傳、環境等外在因素以及成熟、學習的不同,不一定每一個幼兒都是相同的,有時候發展的遲速,必須靠身心的配合,父母親可以依幼兒的接受能力,予以個別輔導反覆練習。
運用日常生活教材:
父母可以讓幼兒在實際經驗中學習。坊間有許多教具、玩具,針對不同年齡層及功能多樣的設計,花樣雖新,但幼兒通常喜歡富有變化的,很容易玩膩,所以,從生活中取材,在實際經驗中來給予刺激,是個省錢經濟又多樣的方法之一。例如:可以用毛線串上各種彩珠、運用樸克牌玩遊戲,甚至可以利用戶外活動的時候,撿石頭比賽都是十分適合的。
利用分類、配對:
父母可以利用分類、配對的方法去比較東西的多少或相等,取代計數、算數。
幼兒對圖形的認識,約至2~3歲時期,有明顯的發展。在數的概念演練中,不妨先由分類開始,將顏色相同的、大小相同的放在一起分類,再由配對中使其了解個別與之的對應關係,再延伸至比較量的多寡。以積木為例,幼兒在三歲時期,已能將積木依其形狀分類,由於,生活能力之提昇,對色感的了解,再漸次能以顏色分類,常見的積木及拼圖遊戲即是。



訓練幼兒數概念的方法



1)把握機會教育:
一定有不少父母曾帶著孩子常去購物,但是少有父母也嘗試讓孩子去體驗親自購買的樂趣。一般來說,五歲的孩子可以了解用錢購物的觀念,父母親可以讓幼兒自己選取一、二件物品去付錢,在交易的過程中,不但有了交換、集合、分散的練習,更可以從經驗上累積對數概的了解。當然,爸媽也可以和孩子玩手指遊戲(五、十、十五)在遊戲中,不用數數兒卻可以清楚知道數字的變化與實際之區分。值得提醒的是,數的概念與大小的概念,不要一下子通通擠壓到一個活動中,以免產生錯亂及混淆。
2)運用實物教學:
利用切蛋糕、水果,將一個分成二個,二個分成四個,逐一示範,使幼兒了解分數的意義。運用相同的物品,大小之區別,使幼兒漸漸提高分辨外在的能力。 3)訓練幼兒使用正確的名稱及單位:
一雙鞋、一碟(盤)水果、一支鉛筆、一隻小狗、一首歌曲、一張紙,來提升幼兒對正確數量的描述及大小能力的應用。 4)隨時提供機會練習:
如果以為教孩子數與大小概念,非得坐好開始,恐怕,真正得到的遠比隨機的教育更為有限。在上述之機會中,闡述主要以情境上的不同而做的更異,然而,適切的練習就是只要生活中舉凡爬樓梯、火車過山洞等都是可以把握的時刻。你記得台灣的省道上,遍佈大小的檳榔店,一次小輝在與全家出遊的行程中,就共數了近百家之多,當然路樹、路標、都是活生生的話題,像這樣輕鬆的方式,相信生活中定是隨處可見的了。 5)善用教具:
在數的概念中,除了單純的數、數列……之外,尚包括時間(時鐘上的數),日期(月曆上的數),因此,運用教具輔佐教學才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當然,不妨設計遊戲來引導亦是不錯的方法數及大小概念內容數的概念以及大小概念包括的內容有:
(1)物體大小、多少、長短、高矮、厚薄。
(2)物體的形狀。
(3)順數和倒數。
(4)方向:大小、左右、中間。
(5)認識阿拉伯數字。
(6)時間的概念。
(7)數字的集合與分解。
(8)數的運用。





數的遊戲


父母可以藉由遊戲的方式,讓幼兒更加認識數字的概念。
(1)跳格子:適用三歲以上幼兒,它的方法是利用組合拼墊或粉筆,在地面上排列出數字方格,參與者投擲小石塊到格子中,在經由跳格子的方式,取回小石塊得一分。此目的是希望藉跳格子,使幼兒在活動中,熟悉數的應用與連貫性,格子可任意重新排列組合但維持順序。
(2)五子棋:適用五~六歲的幼兒,在棋盤上置黑白棋子,先連成一線為贏,棋子可縱、橫、斜向連成五個一串線;目的是在增強辨數能力,使幼兒在棋盤中,對數列及組合上有良好的練習。 (3)堆積木:適合二~六歲幼兒,先將積木層疊,看看是誰堆得高,亦可分形、分色組合;目的是在訓練幼兒數的排列、分類能力,並增進手眼協調。 (4)撲克牌:適合四~六歲幼兒,運用撲克牌玩撿紅點、10點半或比大比小;目的是增進孩子對數的運用及組合能力、大小概念。

當然,除了以上4種遊戲,仍有許多不同類形式的玩法,在遊戲中的潛移默化,定能戰勝僵化的填壓學習,使幼兒在生活中接受清楚的概念。




數與大小的迷思



(1)數概與算術:

常有人因為小時候未能建立起清楚數的概念,致使在學習歷程中,算術的這門課程始終視為畏途。如果能夠自小就培養建立起良好數的概念,定能有助於日後數運算也就是算術。事實上,數與算術雖為一種科學的延伸,然而,數卻是出現在生活之中無所不在的生活藝術,傳統數理上的數,除了在符號運用與計量上有著密不可分的因果,但在大小的比較推擬也同樣在運息著,因此,
理想的方式,便是先從數的量上比較大小、多寡,配合直接有形的操作,來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一昧地記誦公式、強迫記憶,不但無法引起幼兒學習興趣,更容易使日後對數學造成心理壓力,故不可不小心輔導。 (2)大小和相等的辨別:
由於幼兒自我中心性強,所以,在大小的辨別上,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來決定,如何去輔導常是令師長頭疼的問題。首先,不要設限標準的答案;其次,不要拒絕孩子有其他的回答;再者,運用實際操作經驗來引導,最後,允許孩子一再嘗試。大小和相等不同的概念,約略至五歲孩子有了較為成熟的發展表現,可以辨別大小的差異,也能理解相等的意義。
(3)一加一等於二:
常會聽見父母親考幼兒1+1等於多少?面對許多類似的問題,六歲的孩子會在畫簿上寫上123的阿拉伯數字,但僵化的思維,限制了孩子創作的能力,一併使聯想也無法發揮。方才在前面也提及數是一種生活藝術,因此,才有許多擬人化的形容與推想,也就是除了數理的操作外,給予孩子寬廣的領略空間,生動活潑的假設,才是學習上的助益。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q16888g/article?mid=194&prev=586&next=193&l=f&f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