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當寶寶拒絕乳房

台灣母乳協會專欄
http://www.breastfeeding.org.tw
文/littlefish、 Gloria、 colette


從字面上來看,「母乳」哺餵牽涉到的是「母親」與「乳房」,當然這是哺育過程不可或缺的兩個重點。傷腦筋的是,某些情況下,縱使母親有著強烈的欲望想要哺餵母奶,卻發現寶寶對於媽媽的乳房十分抗拒,身為母親的妳,萬一碰上這種狀況該如何是好?


為什麼寶寶會拒絕乳房?
很多原因都可能使得寶寶含乳較困難,例如,母親的乳頭扁平或凹陷、寶寶唇顎裂或舌繫帶過緊,但是這些都不必然成為阻止哺餵的致命因素。在台灣,最常造成寶寶拒絕乳房的因素反而是外力干擾,也就是過早讓寶寶接觸奶瓶奶嘴,以至於和乳頭混淆。若寶寶可透過奶瓶毫不費力的得到大量乳汁,相對之下,吸吮乳房實在是太費力了,加上吸吮乳房與奶嘴所需的嘴型大不相同,寶寶很容易在哺乳初期造成混淆,要讓乳頭混淆的寶寶重新愛上媽媽乳房,有時會是項艱鉅任務。


可怕的惡性循環
當寶寶愛上奶瓶,往往只是故事的開端。我們所知道的劇情通常是這麼上演:當寶寶開始接受奶瓶餵食,即便是新生兒,通常一口氣還是可以喝下遠超出他胃容量的一大瓶配方奶,但喝得太飽的寶寶一睡就很久,沒有辦法頻繁的吸吮,以刺激母親的乳房來製造奶水;且當他含上母親的乳房,可能由於嘴型不對而無法吸到奶水,以至於哭哭鬧鬧,面對哭鬧不休的寶寶,母親只好越來越依賴奶瓶與配方奶,奶水跟著兵敗如山倒,越來越不相信自己有奶水,直到有一天,決定全面採用配方奶。


另外一群媽媽上演的是這樣的劇碼:當寶寶排斥她的乳房,積在乳房內的奶水又沒有適當的移出,因此這些媽媽可能會發生乳腺阻塞、乳房腫脹、甚至是乳腺炎。當她們面對這些令她們極不舒服的症狀又缺乏適當的支持時,很容易做出放棄母乳哺餵的決定。不管是劇情A還是劇情B,都有著不變的結局!可以確定的是,讓寶寶過早接觸奶瓶絕對不是明智的決定,即使並非所有早期接觸奶瓶的寶寶都會造成混淆。


幫助寶寶重新接受乳房
只要母親有意願、有信心,面臨乳頭混淆還是有許多契機可扭轉乾坤,特別是寶寶越小,越容易回到母親的懷裡喝奶。母親所需要做的是:


增加肌膚之親:台灣文化中很習慣地把寶寶穿上厚重的衣物緊緊地襁褓住,寶寶除了活動受限外,跟父母親肌膚相親(袋鼠式護理skin-to-skin contact)的機會大大減低,對母親肌膚越陌生的寶寶,越可能不知道如何吸奶。如果寶寶拒絕乳頭,不一定要把他抓來強硬嘗試哺乳,相反地,多增加皮膚接觸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讓您跟寶寶上身環抱,怕著涼可以打開室內暖爐,並且一起蓋上被子。


觀察寶寶是否正確含乳:使用奶瓶時,寶寶只需要輕咬奶嘴就可喝到奶水,但以同樣的嘴型吸吮乳房,不但不能吸到奶水,還會造成母親乳頭的疼痛。因此,讓寶寶重回乳房的同時,要注意寶寶嘴型是否正確;當寶寶正確含乳時,他不該只是咬著乳頭,而是含著乳暈,且下唇所含的乳暈要比上唇所含住的部份來得多,下巴同時緊貼著乳房。


配方奶逐漸減量:即使目前已經非常大量的依賴配方奶,藉由緩慢減少配方奶的使用,增加與母親肌膚的接觸機會、甚至長時間揹起寶寶,還是會有機會轉為全母乳。逐漸轉為全母乳的過程中,最令母親擔心的,莫過於孩子有沒有吃飽,這點,就要請母親觀察寶寶每天的尿量,新生兒一天換上6~8片的尿布,表示沒問題、妳可以放心。對於在意流速,沒有耐心吸奶的寶寶,可考慮使用哺乳輔助器。


維持豐沛的奶量:充沛的奶量可增加寶寶吸吮乳房的意願。因此,當母親仍在依賴配方奶的階段,寶寶又沒直接吸奶時,請撥出時間集乳,這些刺激都有助於奶量的回升,但請媽媽們做好心理準備,剛開始,您所擠得出的奶量可能不會很多,心情可別隨著奶量而起伏波動。


預防勝於治療
其實,與其到了寶寶開始排斥乳房再來矯正,還不如預防這種狀況的發生。我們鼓勵母親能夠在產台餵奶,讓寶寶出生後即早接觸、學習吸吮媽媽的乳房;除非需要進行必要的醫療措施以致母嬰分離,否則請進行24小時母嬰同室,寶寶可隨時在母親身邊,想餵奶就餵奶,不用擔心醫護人員以人工奶瓶奶嘴餵食而造成寶寶對乳頭混淆。


我們鼓勵母親能在母嬰親善醫院生產,因為這幾點都是母嬰親善醫院的基本措施。事實上,在母嬰親善醫院生產的母親,母乳哺餵率的確較高、母親在哺乳過程遇到的挫折也少得多呢!



(詳文請見媽咪寶貝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150.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