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協助寶貝探索世界 嬰兒的心智成長與學習力

採訪/施娟娟
諮詢/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羅筠
   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暨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 林瑞瑩
   英國倫敦兒童健康組織神經認知發展部門負責人 Annette Karmiloff-Smith博士
參考書籍/《聽,寶寶在說話》(信誼基金出版社)


嬰兒出生後,就開始了他的成長與學習過程,爸媽們父母們總是期盼寶寶健康又聰明,然而卻可能在不了解寶寶的生長狀況之下,給了錯誤的刺激,或是做白工,新手爸媽們可得仔細瞧瞧本文介紹的嬰兒心智發展,才能給予寶寶適當的刺激,讓寶寶頭好壯壯喔!


【Part I:嬰兒探索篇】
一、運動能力
Annette Karmiloff-Smith博士指出,嬰兒的肢體發展有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由首到尾,也就是說,嬰兒先學習控制頸部,而後則是上半身、手臂,最後是下半身和腿;第二個發展原則是由軀幹中央向外到四肢,所以,嬰兒先學會使用手臂,再來是手掌,最後才能控制手指。



※抬頭與抓物
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羅筠表示,在粗動作部分,一個月的嬰兒能夠在俯臥的時候能稍微抬起頭,到了三個月時,頭已經能抬到90度;新生兒只會反射性地抓住放入手中的東西,但到了三個月大的時候,他就會主動去抓在他眼前的目標物了。



※學習端坐
羅筠醫師表示,四到七個月大時,嬰兒開始學習坐,起初嬰兒必須在大人的扶持下才能坐好,但隨著他的成長,小傢伙可以不靠任何人扶持而坐著玩耍。當嬰兒能夠穩穩地坐好時,就代表著他已發展出控制頸部、肩膀和脊椎的動作和力氣了。
羅筠指出,嬰兒坐起時,他的視線範圍遠較躺著的時候來的更廣,而且這個時候他也可以較自由地使用手臂來活動,增加他對這個世界的探索程度!



※翻滾
Annette Karmiloff-Smith博士在其著作《聽,寶寶在說話》中指出,兩個月到七個月大的嬰兒,會從趴著翻成躺著,或從躺著翻成趴著,對嬰兒來說,從趴著翻成躺著的動作會比較早出現,因為這個動作比從躺著翻成趴著來的容易。之所以會從趴到躺,常常是因為嬰兒想看看四周的環境,因此試著把胸部抬離地面,在不小心改變重心的情形下,讓他發現了這個新技巧。寶寶的位置改變使得他看到的人事物有所變化,因此他會不斷想要再做這個動作。不過若要由躺變成趴,必須比由趴變成躺花費更大的力氣,這對小嬰兒來講可說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不同嬰兒翻滾的狀況不同,有些嬰兒會固定從身體某一邊來翻滾,有些嬰兒則是不斷做搖擺動作,卻不想翻身。如果嬰兒睡在有高度的地方時,他不會了解從某一個平面掉到另一個不同高度平面的危險,所以,嬰兒很有可能因為翻身而掉落到地面,發生意外,因此在任何可能會讓嬰兒掉下去的地方,爸媽們都應該看顧著嬰兒,或是在嬰兒床的四周鋪上枕頭,這樣一來,即使寶寶因翻滾而掉落,也不致發生危險。


※爬行
有些新生兒在兩週大時就有爬的姿勢,但這些是非自主的反射動作,即便有些嬰兒能在三十二週大時用肚子爬行或是匍伏前進,但是他可能爬得十分笨拙,因為他還不能協調他的手腳動作,不費力地往前爬。嬰兒很可能是在做其他動作時,不自覺地發展成爬行這個動作,例如,嬰兒可能正坐著玩,但因玩具掉了,必須往前去拿,當他擺動著身體、把手腳伸長時,再配合一些動作,卻發現到這個新的移動方式。一般而言,大約在四十二週左右,嬰兒就會使用手膝爬行。


經由爬行,小寶寶會對深度、距離和滑、粗、平、黏等不同地面的特質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就是說,他的空間協調力與理解力都會有顯著的發展。


不過,有些嬰兒會跳過爬的階段,直接從坐著跳到站立行走,這樣的嬰兒也會發展出其他方式讓自己移動。



※站立與行走
寶寶大約在八個半月大時,他的腿會強壯到能夠讓他利用大人的膝蓋、褲管或是家具把自己拉成站立的姿勢,這代表寶寶又要邁進另一個發展階段了!這對寶寶來說,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原因在於,嬰兒的腿此時約只有身體的三分之一,因此他必須以兩隻小腿來支撐其他三分之二的身體。

只要寶寶開始會站立,他就會試著不斷練習這個動作。當寶寶能夠站起來,他很有可能爬上椅子或沙發,去探索原本放在他頭上方的東西。大約在十一個月左右,寶寶能夠不扶著東西站立,但是一直要到了他會走路時,他才真正地能夠以雙腳穩穩地站立著。


當嬰兒站得夠穩時,他很快就能扶著東西走路,不過這距離他能夠使用兩腳走路還有一段時間。嬰兒站立的困難度在於:他必須能把身體重量平穩地從一腳傳到另外一隻腳,同時,他也需要用到手臂的力量,讓身體其他部位靠到某個支撐點。



嬰兒通常會沿著家具或是牆壁橫著走,在不同的家具或是支撐物之間可能會出現一段空地,如何跨過這個空地對嬰兒的腦子來說,可是個極佳的練習機會喔,因為他可以試著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跨過這個障礙。


至於寶寶何時能夠不依賴支撐物,跨出他的一步呢?這必須看寶寶是否發展了足夠的信心、平衡感與力量而定,有些嬰兒在滿一歲之前就能做到,但也有寶寶要等到十五或是二十個月大時,才能夠走出第一步,不過每個寶寶都會發展出獨特的方式來學習走路。


※用手抓東西
在手掌與手指的動作上,羅筠醫師表示,三個月以前的嬰兒主要仍以軀幹的粗動作為主,到了四個月大時,嬰兒開始會使用手掌抓東西,等到滿一歲時,就能使用分開使用拇指何其他四指抓東西了。



Box:練嬰兒的腿部肌肉
爸媽可在嬰兒四個月大起,緊抓並撐住他的腋下,此時嬰兒會把膝蓋彎曲,然後腳往上跳,再用屁股坐下來,這個練習可以幫助嬰兒發展腿部肌肉。


結語
寶寶的身心發展是循序漸進的,若能了解寶寶的喜好,滿足他的需求並適時給予他不同的刺激,就能幫助他成長。不過,Annette Karmiloff-Smith博士也提醒爸媽,在給予寶寶刺激的時候,一旦寶寶出現厭煩、不想玩的訊號時,就應停止,以免給予過度的刺激,反而有負面影響。最重要的是,提供他們一個有安全感、快樂與被愛的成長環境,他們就會做好學習的準備。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76.asp








********************************************************************************
幼兒生活常識灌輸法
文∕兒童教育專家 丁慧瑜
執行∕王紹媛
寶寶剛出生時,便對周遭事物好奇不已,隨著年齡成長,更對身邊的一景一物抱著極高興致,如:電視、電話、汽車、雲、太陽等;教孩子認識事物,並不需要高難度的技巧,只要讓孩子在自然而然的環境中多看、多聽,就能讓他開心的學習了。

曾經在「幼兒創意語文」的活動中,邀請爸爸、媽媽陪伴三歲左右的寶寶,找出家裡常見的十五種物品,再由小朋友說出這些東西的名字,並請家長記錄下來。沒想到看來如此簡單的遊戲,卻出現了令人莞爾的答案。有的寶貝稱「洗衣機」為「洗衣服的轉轉轉」 ,叫「瓦斯爐」作「煮菜的火」,至於「水龍頭」呢,則變成「打開洗手的」。不論是創意也好,奇想也罷,孩子無法說出正確的名稱卻是不爭的事實。
有一位母親寫道:「本來以為這個練習對三歲多的小孩而言,未免太容易了,誰知道結果完全不一樣。」原來這些寶貝的整體發展都很正常,平時的語言表達亦通順流暢,所以才會讓父母大吃一驚吧!後來仔細探究原因,才發現問題出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並沒有把「教孩子認識事物」當作一件重要的事,總是以為反正每天接觸嘛,應該自然就會了。殊不知寶寶的成長必須配合生活經驗,方能在腦中儲存豐富的資訊,逐漸融入世界。
依階段性發展認識事物
小嬰兒甫出生,便對周遭好奇不已,雖然此時感覺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但是仍能發揮視、聽、嗅、味、觸、前庭平衡,與本體感受等基本功能。
由於新生寶寶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睡覺,醒著的時候除了吃奶外,不外乎換尿布或洗澡,因此大人若能適時的跟孩子解釋正在做的動作,或是介紹常用的物品和室內擺設,將會令小寶貝更有安全感。
大約三、四個月,寶寶的感官更加敏銳,常被鮮艷的色彩或特殊的聲響所吸引;六、七個月左右,寶寶對於身邊的一景一物都抱持著極高的興致,樂於親近。大人不妨以正確的說法告知,以開啟寶貝認識事物的大門。
九個多月時,孩子進入爬行階段,忙著四處探險;一歲以後,到了「用腳思考」的學步年齡,更是動個不停。此乃重要的關鍵時刻,經由主動探索,寶寶得以開拓視野、增強信心。這時寶寶對會移動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建議在安全無虞的原則下,提供小孩實際觀察的機會。
近兩歲時,寶寶不但走得更穩,同時也喜歡攀爬、快跑等刺激的遊戲,公園裡的遊樂設施是他們的最愛。當大人協助孩子接受挑戰時,務必先示範說出器材名稱,並鼓勵他練習仿說。
三、四歲的寶寶喜歡到戶外自由玩耍,盡情奔跑之餘,更不忘欣賞四周的風景。看看雲、抱抱樹、摸摸花草、碰碰小蟲,當然,太陽、月亮、星星也絕不可少,在微風溫柔的吹拂下,大自然成為最佳教室。
運用技巧讓孩子認識事物
總之,教孩子認識事物並不需要高難度的技巧,只要大人有心,讓小孩多看、多聽,寶貝就能開心的學習。
(一)幸福旅行團
年齡:0~6個月
時間:5分鐘
場地:家中各區域
道具:利用家裡現有的陳設
步驟:1.大人抱著小人兒一個一個房間緩緩走動。
2.大人一邊走,一邊看著孩子的眼睛說:「小乖,我是××(媽媽、爸爸……),我們今天要去旅行喔!看看我們的家是什麼樣子。」
3.接著逐一介紹各區域,例如:「這裡是客廳,有沙發、茶几、電視、電話、窗簾和窗戶,以後我們可以在客廳聊天、看電視。」「這是房間,大床是爸爸、媽媽的,小床是你的。你看,這是媽媽化妝的桌子,有一面好大的鏡子,咦!誰在鏡子裡啊?」
4.介紹完畢,如果小人兒的精神還不錯,大人不妨重複一次;假若寶貝不高興,就立刻停止。
5.大人說話時記得看著寶寶的臉,並要輕聲細語。
好處:認識環境、建立安全感
(二)這是什麼
年齡:7~18個月
時間:5分鐘
場地:1.室內2.戶外
道具:可以來回移動的安全玩具數種(如:小車、球)
步驟:(1)室內
1.寶貝靠坐在大人身上,或是親子面對面坐好。
2.大人先拿起一樣玩具,在小人兒面前來回移動,並說:「這是球,你看,會滾喔!」或是:「這是車子,好好玩,會跑來跑去。」
3.接著由大人協助小寶寶操作,並不斷重複前面所說的話。
4.注意孩子的反應。若是寶貝喜歡,就可以繼續;反之則立刻停止。
(2)戶外
1.大人抱著寶寶。
2.親子一起尋找會移動的東西,例如:腳踏車、小狗、鳥等等。
3.每看到一樣,大人就說出名稱,如:「這是摩托車,摩托車跑得好快喔!」 「這是小鳥,你看!飛得好高喔!」並重複幾次。
4.也可以由大人協助小朋友伸手指物。
5.務必和車、狗保持安全距離。
好處:觀察辨別、語言記憶
(三)寶寶樂園
年齡:1歲半~3歲
時間:10~20分鐘
場地:安全整潔的公園
道具:公園裡的安全遊樂設施
步驟:1.大人先牽扶著寶貝繞場一周,逐一認識器材的名稱。
2.為了增添趣味,可用指名快走的方式前進,例如說:「溜滑梯!」親子便快走到溜滑梯旁;說:「搖搖椅!」親子又馬上走到搖搖椅旁。
3.然後問小朋友想玩哪一種,並由大人協助小寶寶嘗試。
4.有的孩子勇於冒險,充滿信心;有的則小心翼翼,不輕易邁步。大人不可勉強。
5.當寶寶熟悉了,不妨鼓勵小人兒試著說出器材的名稱。
好處:聆聽練習、語音模仿
(四)大自然教室
年齡:3歲以上
時間:不限
場地:戶外
道具:大自然中的寶藏
步驟:1.親子置身美麗的大自然中,比一比誰認識的東西最多。可採取一人輪流說一樣的方式進行。
2.有時大人可以假裝想不出來,使小朋友有更多機會表現。當寶寶想不出時,建議大人用簡單的提示引導小人兒說出來,而非直接告知答案。
3.除了說名稱,還可以描述外形,例如:「這一棵樹長得好高,樹幹粗粗的像大胖子,有很多葉子,好像亂七八糟的頭髮。」「天上的雲變來變去,一下變汽車,一下變棒棒糖,好像魔術師。」如此一來,小朋友便可以運用相關的語彙。
4.假如大人跟孩子解說時能配合科學常識,也很好,例如:「樹葉上一條一條細細的線叫作『葉脈』。」「空氣看不見也抓不到,它動來動去就變成風了。」
5.大人應以小朋友為主角,由寶貝主動發現,而不是刻意填鴨。
6.有空時,親子不妨前往動物園、科學館、天文館、海洋館或美術館,一同感受世界之美。
好處:語彙運用、知識累積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124.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