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認識幼兒吸吮行為

幼兒的吸吮行為往往是父母心中難解的習題,該不該給安撫嘴?何時又該戒?萬一戒不掉怎麼辦?還有一直吸手指的小孩,又該如何是好?在煩惱前,不妨先了解幼兒的吸吮行為,或許有著不一樣的體會!

撰文╱吳佩芬 諮詢╱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系副教授 李慈音‧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牙科 胡韻生

當小孩未出生,還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就藉由吸吮動作來達到滿足感。經由超音波掃描,可發現有些胎兒在母親體內很自然地將手指放入口中,安穩地睡著;聯有的孩子已上幼兒園了,還戒不掉吃奶嘴的習慣,而影響牙齒的發育。但國內外有些研究也發現,小孩打預防針後,或是罹癌病童,在身體疼痛時,若給予具安撫功能的奶嘴,有助疼痛的緩解。不論是吸手指或奶嘴的好壞,孰輕孰重,幼兒的吸吮行為,總是許多父母心中難解的習題。



吸吮是本能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系副教授李慈音指出,吸吮是動物要維持生存本能的反射性行為,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裡,會吃手指頭,也會吞吐羊水,如果胎兒在母體內無法進行吸吮的行為,就無法排除先天性畸形、母體內羊水過多或過少的問題。

小孩在未出生前,要先學會吸吮,然後再練習吞嚥的動作,出生後,才能正常進食、喝奶,因此,如果早產兒在母體內吞嚥動作尚未發育成熟,即呱呱落地,吞嚥奶汁的敏感性及反應性較差,哺乳或喝水時,液體容易滯留在咽部,這時醫療人員只好予以灌食。所以,有效的吸吮行為不但是新生兒賴以維生的工具,更是肌肉神經系統發展的指標。

就口腔復健醫學來說,吸吮會關係到舌部肌肉的控制運動,口部周圍肌肉的發育,甚至乳牙、恆牙的發育。

吸吮母乳是種學習
李慈音表示,新生兒一出生接觸到母親的乳頭,除了要找對地方,還要用對方法才能吸到奶,這對母親及小孩來說,都是一種刺激學習。李慈音以自己親自哺餵母乳的經驗為例,政府及衛生醫療單位鼓勵餵母乳,不光是因為母乳的營養價值高,還有在哺餵母乳時,母親和小孩間的親子互動,也是維繫建立良好親子情感間的重要活動,小孩不僅有滿足感,也比較有安全感。

至於乳頭和奶瓶的差別,李慈音說,坊間市售奶嘴很多,但人工奶嘴和母親的乳頭分屬不同質材,新生兒很容易就能區分,在母乳哺育推動上,最常碰到的難題是,小孩對乳頭產生混淆的問題,多數的母親一開始就同時進行母奶及奶粉餵食,這樣自然而然就會變得不喜歡喝母奶。有鑑於此,推行母乳的部分人士建議,如果碰到餵母乳的母親需要短暫離開,無法履行哺育母乳的行為,為避免乳頭混淆,就用奶瓶(杯子)餵食。

事實上,小孩在進行奶嘴及母親乳頭吸吮時,所運用到嘴部、舌部肌肉部位是完全不同的,和人工奶嘴相比,吸媽媽的乳頭需要更努力,這對小孩來說,這也是一個刺激學習發育的重要過程。
市面上所販售的奶嘴有各種的質材及樣式,不管是圓的、扁的,或是矽膠、乳膠,無非就是想模仿母親的乳頭,讓小孩在吸吮時,就像在母親的懷中吸母奶一樣,但總是與真的母親乳頭有差距。


新奶嘴先煮沸消毒再使用
文化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過去曾針對市售28種奶嘴切成碎片,然後以二氯甲烷進行浸泡,再將浸泡液倒入萃取器中,連續萃取1個小時, 再以蒸餾法蒸餾,減壓濃縮機濃縮,隨後進行分析發現,有16種合於標準的乳膠奶嘴中,有7種奶嘴的亞硝胺含量大於矽膠奶嘴,由於亞硝胺會致癌,研究人員建議,奶嘴買回家最好先以沸水消毒過,再使用,會比較安全。

乳牙長好前宜戒掉除不論是護理界,或是醫界,大多會勸家長儘量不要讓小孩吃奶嘴,能母親親自哺乳更好;對有些孩童來說,吸奶嘴也未必是一定要經過的發展歷程。振興醫院牙科主治醫師胡韻生指出,在門診中常有不少小朋友因為翹唇、門牙暴牙、上下牙齒在咬合時有明顯裂縫而來求診,詢問家長,家中並未有暴牙的家族史,而是小孩喜歡吸奶嘴之故。還有的小孩喜歡抱著奶瓶睡覺,而有奶瓶性齲齒的問題;就算喝母奶的小孩,睡前沒有潔牙,也會有蛀牙的危險;也有小孩在戒掉奶嘴後,就改吃手指了,反而更難戒了。

胡韻生醫師提醒,不管小孩喝母奶,還是牛奶,乳牙在3歲左右長好,父母就應該將小孩喜歡吸奶嘴的習慣戒除掉,如果到6~8歲,等小孩門牙的恆牙長出來,奶嘴還戒不掉,就有可能會終生暴牙了。胡韻生醫師與李慈音建議家長,小孩哭,不要馬上塞奶嘴,要先找出哭鬧的原因。

特殊情況使用可舒緩緊張
事實上,奶嘴的使用利弊,特別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的使用,國內外一直有很大的爭議。
在台北護理學院及國防醫學院的護理研究所上都曾研究發現,在醫院重度病房及嬰兒室的孩童,需要接受一些針扎注射、採血等造成疼痛的處置,發現予以孩童非營養性的吸吮、也就是奶嘴,可達到緩解疼痛、減少哭泣時間、降低心跳率的效果。在國外也有類似的研究報告成果。因為小孩可藉由口欲的感官刺激,讓緊張情緒獲得緩解,轉移注意力。

這樣的結論尚未得到國內專家學者的一致同意,有人認為媽媽的乳頭也同樣具有類似這樣止痛的效果,不過,另一派人士則質疑其可行性,因為要女性在一群醫療人員面前脫衣哺育,仍有困難。

另外,在早產兒的處理上,台大護理學研究所曾針對11位出生不滿2,000公克的早產兒進行餵食前安撫奶嘴的研究,發現雖可達到緩解哭鬧、促進餵食表現的目的,但國內專家學者接受度仍有限。

戒奶嘴易‧戒手指難

家長為小孩戒奶嘴花盡心思,在奶嘴上塗辣椒、將奶嘴藏起來,無所不用其極,但吸手指的行為可能是比吸奶嘴更難戒除的,吸手指行為不只是小孩的專屬,就連大人也愛,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的研究發現,在特殊學校的學生之固定行為中,有14%的學生會出現固定行為,其中以搖晃頭、擺動身體、咬手、吸吮手指等多,男生發生率高於女性。
李慈音表示,會出現吸手指的行為,也凸顯出孩童對於口欲期的滿足感沒有獲得應有得滿足。在胡韻生醫師的門診中,也不乏國小三、四年級孩童因為吸手指來求診,還有人吸到暴牙。這些較大的小孩,在外人面前不會吃手指,但在家人面前就會出現吸手指的行為,通常這些孩子因沒有足夠的安全感,也比較容易緊張,相對於吸奶嘴等外來物,具有高度便利性的手指確實難戒多了。

看來不想為孩子戒奶嘴、指頭而煩惱的父母,應費心讓他們在口腔期獲得應有的滿足,才是根本之道!也提醒父母,雖然戒除的方法很多,但避免使用強烈的方式,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吸得更用力了!

~原文刊載於2008年1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ethan520/archives/6839251.html








******************************************************************************
寶寶的早期反射
作者:新手父母
新生兒天生就有幾種反射動作,有些反射攸關他的生存,其他則較不明顯。像抓握等幾種反射是我們發育初期的信號。隨著寶寶的腦部發育,這些早期反射會消失,動作會在自主控制下產生。
吸吮反射
這是寶寶最基本的反射,甚至在子宮裡就有。只要任何像乳頭形狀的東西放進他嘴巴,不管是橡皮奶嘴或你的指尖,他都會吸吮。
吞嚥反射
這個階段的另一項反射是吞嚥反射。寶寶出生前,還在子宮裡就會吞嚥羊水。
覓奶反射
寶寶會把頭和嘴巴轉向臉頰被碰到的一側,即是覓奶反射。當乳頭碰到寶寶的臉,他會轉向乳頭,這種反射顯然對於尋找乳房和開始餵哺有用處。
某些反射較簡單,但覓奶反射是由幾種不同成分組合,因此屬於複雜的。如果你碰觸寶寶的嘴角,他的下唇會往那邊移動,舌頭也會伸向嘴角。如果你的手指滑過他臉頰,他整個頭都會轉過去。同樣地,如果你碰觸他的下唇中間,他的下唇會上揚。
噴嚏反射
這也是種反射動作,解釋了為什麼小寶寶常打噴嚏的原因。如果寶寶的鼻子受到任何刺激就會自動打噴嚏,甚至開個燈也會。
眨眼反射
如果你打開電燈或摸寶寶的頭,不管他是不是醒著,都會眨眼。眨眼反射和噴嚏反射一樣,可能都是保護反射。
驚嚇反射
突然的噪音或動作會引起驚嚇反射。從出生到八週,突然輕輕推一下寶寶的嬰兒車或搖椅,會使得寶寶手臂和腿往外伸張,然後又縮回來。
踏步或走路反射
嬰兒的腳底碰到硬的東西,會產生一連串像踏步般的動作。這種反射會在三、四週內消失,所以寶寶第一次健康檢查時通常有踏步反射,六週後檢查時就消失了。
抓握反射
新生兒的抓握反射極強,如果你把東西放在他的手掌上,會自動握緊。這種反射約在四週大消失,但之前幾乎屢試不爽,甚至把一隻手指頭放進他手裡,就可以把他拉起來。對黑猩猩寶寶來說,這是黏著媽媽不放、保持安全的好方法,或許也是人類的寶寶有這種反射的原因。新生兒的腳甚至也有抓握反射,但是八週左右也會消失。
反射的應用
寶寶早期的反射會隨著神經系統的成熟而消失,因此,任何反射的持續都值得注意,這也是醫生有時在四週大會檢查反射是否存在的原因。反射本身很少是嚴重問題的徵兆,例如,假使沒有出現主要的症狀,就不會被診斷出像腦性麻痺這類問題。
現在,醫生比較不那麼熱衷於反射,父母親刻意觀察寶寶的反射不僅浪費時間,也會惹惱寶寶。然而,認識反射有助於父母了解寶寶的成長過程。
反射存在於每個人這件事挺有趣的,它反映出人類祖先。奇怪的是,有些反射出現在晚年,例如老年失智症或中風,罹患這兩種病症的人,動作並非出於自主,就如同小寶寶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