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寶寶細菌性腸炎


細菌性腸炎
台灣是亞熱帶的氣候,使得許多病菌虎視耽耽的伺機攻擊我們。如果腸胃道受到病菌的感染,產生上吐下瀉(可同時或單獨出現)、腹痛、或發燒就是急性腸炎。



在此,先要說明一件事情,就是「腹瀉」並不等於「腸炎」,腹瀉是一種症狀,指的是大便變稀或大便次數增加。腹瀉時間在二星期之內的是急性,超過兩個星期的則為慢性;慢性腹瀉以「腸炎後症候群」最常見。而急性腸炎可分為細菌性和病毒性兩大類;在台灣,細菌性腸炎最常見的是沙門氏菌腸炎,病毒性腸炎的代表則是輪狀病毒腸炎。


以下介紹細菌性腸炎-沙門氏菌腸炎:


沙門氏菌腸炎是受沙門氏菌的感染。其傳染途徑為經口傳入,主要是吃到受污染的水或食物,像是未消毒的牛奶或乳製品、未煮開的水、未煮熟的肉類或蛋等。其他如糞便污染、使用被污染的器具、接觸已污染的貓、狗、家禽等。好發年齡以一歲以內最多,尤其是六到十二個月大的小孩發生率最高,不過,也曾發生在二、三個月大的小寶寶身上。

發病率最高的季節是溫熱的季節,台灣氣候溫暖,故一年四季都有病例,但以六到十一月間最多。被感染的小孩多在吃下受污染的食物,數小時至七十二小時內發病,病情可輕可重。一般會出現發燒、噁心、嘔吐、腹瀉、腹痛,或腹脹等症狀。典型的大便是墨綠色,有時會帶有血絲、黏液,甚至解血便。



常見的併發症有脫水、敗血症、腸穿孔。沙門氏菌腸炎的診斷,可藉由大便的細菌培養來證實,不過並不是每次大便培養都抓得到原兇;治療以水份及電解質的補充為主。一般而言,並不需要抗生素的治療,因為抗生素的使用,反而會延長細菌自腸胃道排出的時間。但是對於年紀較小的嬰兒、病情嚴重者、免疫系統有問題者、或是血液的細菌培養為陽性者,則可給予抗生素治療。若腹脹嚴重,可以插肛管來減輕腸道的壓力;如果不幸發生腸穿孔的併發症,則需要緊急手術。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q16888g/article?mid=184&prev=185&next=179&l=f&fid=17







*****************************************************************************

腸胃道問題

甚麼是病毒型腸胃炎”?

病毒型腸胃炎肆虐!
近日來小兒急診室被得病毒型腸胃炎的小朋友淹沒,症狀主要為連續嘔吐、發燒、和腹瀉,其中以嘔吐尤其嚴重,不少小孩合併脫水症狀需要打點滴補充水分電解質,年齡層分佈從幾個月大的小嬰兒到 17 歲的青少年都有,為遠離病毒威脅,請大家記得要勤洗手喔 !


圖為疾病衛生管制局的衛教單張,對於如何降低傳染機會的方法說明非常清楚有個重點再強調一下,即使嘔吐、腹瀉等症狀結束了,還是會有傳染力,應該再隔離兩天。大人若是感染病毒型腸胃炎後,應該在所有症狀解除後48小時,才可以幫家人小孩處理食物喔!


 ( 參考借用彰化基督教醫院繪製的正確洗手步驟圖)







******************************************************
******************************************************
過敏性腸炎與誤解
過敏性腸炎與誤解
日期:2012.06.01  http://www.uho.com.tw
◎ 程建勝醫師 / 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大里仁愛醫院 - 小兒科


究竟是醫師不了解,還是病人(家屬)不了解,我也不了解!我要說明的是,當腹瀉發生以後,在腸子的消化酵素第一個受影響的是乳糖酵素,再來是麥芽糖蔗糖酵素,所以當以配方奶為主食的嬰幼兒,一旦發生腹瀉的情形,醫師會建議食用半奶,即一半濃度或13甚至14濃度的配方奶。(有些凡事自己來的父母,自己當醫師,嬰兒慢性腹瀉,就自己調低濃度,稍有好轉,即自己增加濃度,再瀉再調低濃度,反反覆覆弄得嬰幼兒營養不良、低體重、貧血等。)

類似乳糖不耐,這是過渡性,不是長期,先天的。如果沒有改善,則考慮是否為動物蛋白過敏,一般會建議改用豆類蛋白牛奶即所謂「豆精奶」,食用豆蛋白配方的配方奶,如果再繼續腹瀉,則考慮連豆類蛋白都不合,即所謂豆蛋白過敏,再考慮所有動、植物蛋白都不合,才會建議使用水解蛋白配方或elemental diet(中性脂肪鏈MCT)配方奶。

但是,真的這麼悲慘嗎?動、植物蛋白都過敏,可能有!真的有這麼多嗎?是否,反覆調控配方奶、控制不良,經過兩個星期以上,叫慢性腹瀉。一旦演發成慢性腹瀉,腸黏膜受損,病毒細菌、多重問題未解決時,則須改用elemental diet(小分子配方奶),或動、植物蛋白皆過敏併乳糖蔗糖酵素不足,造成腹瀉則需要深思。

這其間是否有改善,當然要經過醫師用力思索,排除輪狀病毒、諾瓦克病毒,或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其他病毒、細菌感染。如果末段的感染沒有控制,當然只有輾轉換奶也不容易好。我所要表達的還有很多醫師一味的保守治療,存有難以界定、難以查察的病毒,尤其是細菌。(有時需要至少三次甚至以上的培養,如果檢體採驗方法不對更不可能查出。)

有些家長不察,有些家長因疾病焦慮,要求檢查,但是查得到或許對症下藥,有些查不到,尤其涉及採檢方法不當,也自知,有時要連續做三至四次也是難為父母!

只要餵食造成問題,腹瀉、腹痛都叫食物不合,都叫食物「配方奶過敏」,恐怕叫「過敏」太沉重。






********************************************************
********************************************************

小兒腸胃問題徹底了解()
媽咪寶貝 2011/05/19
小朋友有時會說他的肚子不舒服,看不見的問題和原因總讓父母好生著急,究竟有沒有辦法幫助家長判別孩子是否有腸胃疾病呢?請看媽咪寶貝替您整理出的小兒常見腸胃疾病,寶貝肚子又痛痛?家長大可不用再乾著急!
【採訪撰文/陳安琪;諮詢/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部新生兒中心主任 何文佑;模特兒/漂亮妹妹品妍;攝影/米果攝影】
幼兒腸胃狀況解析
剛出生的小寶寶腸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此時若給予不合適的食物,小寶寶的腸胃道可能會因為無法負荷導致身體不適。小朋友成長到46個月的時候,此時爸爸媽媽可以開始酌量給小朋友添加副食品,讓孩子嚐試牛奶以外的流質、泥狀食物,也為日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預備。等小朋友約1到2歲,此時腸胃功能已經漸趨成熟,對於牛奶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少,固體的食物反而可以越吃越多了!
胃的狀況
胃就像是一個小袋子,能裝進寶寶吃進肚裡的所有東西。若將早產兒與足月的新生兒相較,早產寶寶的吸吮能力稍弱了點,食道、胃部、腸子的蠕動能力也都還不夠成熟,在正常情況下,胃部的肌肉能像波浪般緩慢的節節蠕動,會再次將食物研磨消化,也會分泌胃酸、蛋白酶來進行殺菌和消化的工作,加工後能讓進入腸道的營養成分易於吸收、消化。
腸的狀況
真正的腸胃問題是會讓寶寶不能吃喝東西、肚皮緊繃、合併身體有其他不適的異狀。
你知道小寶寶的腸子究竟有多長嗎?或許有點難以想像,但若是一個足月(37週以上)的寶寶,小小的身軀裡腸子蜿蜒長達270公分,隨著年齡增加,長大成人後腸子會生長到約550公分的長度。
正因為腹腔空間不大內部卻有許多重要臟器,所以新生小寶貝的腹部看起來尤其鼓脹,讓家長因而緊張萬分。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部新生兒中心的何文佑主任提醒爸爸媽媽們,真正的腸胃問題是會讓寶寶不能吃喝東西、肚皮緊繃、合併身體有其他不適的異狀,所以無法單單肉眼看到的腹部鼓脹而斷定。
常見的腸胃問題迷思
小朋友的腸胃功能尚未發展到完全成熟,所以父母必須細心呵護寶寶的飲食起居。以下,我們從一般常見的幼兒腸胃疾病迷思,來導正家長們可能既有的刻板印象:
迷思1 新生寶寶常拉肚子?
新生兒較缺乏分解乳糖的酵素──乳糖酶,但寶寶吃的配方奶、母奶卻含有不少乳糖,所以剛出生的寶寶常會有輕瀉的現象,其中又以成分天然的母乳最能幫助寶寶輕鬆將胎便和糞便解出,因此母乳寶寶的大便總是呈現不成形的稀水狀。何文佑主任提供了我們一個辨別新生兒是不是真的拉肚子的方法──觀察寶寶的體重有沒有增加作為指標,只要營養夠、能吸收,體重自然會節節攀升,不必過度擔心像拉肚子的稀水便其實是寶寶健康的大敵。
乳糖酶到了寶寶約4歲的時候會大幅下降,這表示小朋友不再適合以奶類為主食,事實上,一般建議小朋友在6個月左右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增加營養,可見小朋友的腸胃功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日漸趨於成熟,可以接受越來越多樣化的食物,對營養的需求也越來越多。
比起吸收養分的小腸,大腸則以吸收水分為主,胰臟酶可以消化脂肪,因為所有的脂肪都要轉變成為脂肪酸才容易被胃腸吸收,但排便功能最重要還是靠整個腸胃系統有良好的協調和運作,才能幫助排便過程順暢。
迷思2 腸病毒會不會拉肚子?
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統稱,並非單指一種疾病。根據統計,目前的腸病毒共有六十幾型,其中較有名的腸病毒疾病是「A型肝炎」、「小兒麻痺」、「手足口病」等,還有較易演變成重症的「腸病毒71型」。
雖然名為腸病毒,但最主要的病徵卻不是表現在腸胃不適上,而是手足口都疼痛起水泡、發高燒等等。常見的傳染途徑是經由沾染到含病毒的糞便、飛沫、咳嗽以及接觸到病人皮膚水泡的組織液,但只有部分腸病毒疾病是有疫苗可以預防發生的,比方說小兒麻痺就是可以用疫苗預防的一種腸病毒,但大部份仍是僅能靠注重清潔多洗手,並在流行期間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來預防感染。
或許有的家長會有疑問,得到腸病毒的以小朋友居多,那大人會不會也同樣得病呢?這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只要歷經上述的途徑人人皆有可能得病,但大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曾患過某幾型腸病毒所以體內仍存有抗體,對於腸病毒有較佳的防禦能力。
如何預防腸病毒:
腸病毒適合在濕暖的情況下散撥並存活,尤其臺灣位處於亞熱帶,腸病毒的流行更是時有耳聞。所幸腸病毒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家長可以將小朋友的內衣褲浸泡熱水,或是時常將衣物拿去陽光底下曝曬,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喔!
(參考資料: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腸病毒介紹】
http://www.cdc.gov.tw/sp.asp?xdurl=disease/disease_content.asp&id=1662&mp=1&ctnode=1498
迷思3 真的拉肚子怎麼辦呢?
不要因為怕拉肚子所以不吃,這樣小朋友反而沒有體力可以抵禦病魔侵襲。
在成長的過程中,小朋友遇上拉肚子的狀況在所難免,只要有適當的處置,拉肚子的狀況仍會不藥而癒,何文佑主任建議在這段期間還是可以照樣正常飲食,不要因為怕拉肚子所以不吃,這樣小朋友反而沒有體力可以抵禦病魔襲擊喔!
人在拉肚子的時候會流失水分、鹽分和電解質,此時可以適當給小朋友補充一點電解質液補充身體所需,但一般市售的運動飲料是為大人運動後的需求所設計的,當中鹽分含量也偏高,並不適合拉肚子的小朋友,所以可以買兒童專用的電解液讓孩子飲用,緩解電解質不平衡和輕微脫水的現象。

【更多內容請見20115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
***********************************************

小兒腸胃問題徹底了解()
媽咪寶貝 2011/05/19
小貝比的胃不夠大、食道不夠長、跟橫膈膜交界處的括約肌閉鎖能力也尚未發育完全,再加上消化系統的蠕動不是很協調,所以容易在吃飽後發生溢奶的問題。何文佑主任表示,溢奶通常量不多所以不會有大礙,但吐奶就一定要找出確切的原因,以防嘔吐物阻塞氣管發生窒息。
【採訪撰文/陳安琪;諮詢/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部新生兒中心主任 何文佑;模特兒/漂亮妹妹品妍;攝影/米果攝影】
透視嬰幼兒常見腸胃疾病
新生兒時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定義,出生四周以內的小寶寶稱為新生兒,平均體重是3公斤,平均身高是50公分。
疾病1 胃食道逆流
小貝比的胃不夠大、食道不夠長、跟橫膈膜交界處的括約肌閉鎖能力也尚未發育完全,再加上消化系統的蠕動不是很協調,所以容易在吃飽後發生溢奶的問題。何文佑主任表示,溢奶通常量不多所以不會有大礙,但吐奶就一定要找出確切的原因,以防嘔吐物阻塞氣管發生窒息。建議爸爸媽媽在餵完寶寶之後,要直立式的抱著寶寶並輕拍或輕撫寶寶的背部,藉由一點外力的震盪幫助寶寶將腹中的空氣排出,可以減少這些問題的產生。
疾病2 腸絞痛
小寶寶腸絞痛的原因至今仍舊不明,自主神經不穩定、配方奶過敏等原因眾說紛紜,孩子可能平時活潑好動,但下一秒卻因為不明原因的腹部疼痛而啼哭,如果就診檢查後將疾病的可能性都排除了,其實何文佑主任並不建議家長要求醫師開藥,一方面難以確定用的藥是不是真的有用,另一方面除非腸絞痛的症狀非常頻繁,不然腸絞痛大都會隨著寶寶的年齡增加而逐漸痊癒,只要孩子會吃、會動、會拉就不是腸阻塞,家長不需過度緊張。
疾病3 先天巨腸症
先天巨腸症是一種先天性的神經疾病。腸子的神經是由上往下發展的,但小朋友的腸子末端卻沒有發展到神經,以致於孩子的腸子前段能收縮但末段不行,使得排泄物卡在末段裡。患有先天巨腸症的孩子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肚子脹、有嚴重的便秘問題,以X光檢視可以看出腸子的末端被撐大,糞便阻塞不能排便。小朋友患有先天巨腸症的比例並不高,且大多數在手術後就可改善解決這些狀況。
寶寶便秘,請你跟我這樣做!
如果是還在哺乳階段的小貝比有便秘的現象,可以用衛生紙捲成細小的棉棒,再沾上一點點凡士林輕戳小朋友的肛門,會刺激小貝比的肛門收縮促進排便。如果是可以吃固體食物的幼童,建議讓孩子多攝取一些纖維質,常吃蔬果或喝點黑棗汁,也可以以肚臍為中心做順時鐘方向的按摩增進腸胃蠕動,都是很不錯的選擇喔!
嬰幼兒時期
疾病4 腸套疊
顧名思義,腸套疊就是一段腸管陷入於另一段腸管中,隨著疼痛發作的時間越來越密集,小朋友會出現嘔吐、腹部劇痛甚至血便等現象,是急性腹痛的一種。若不能及時解除腸套疊可是很危急的,就診時醫師會透過腹部超音波確定套疊的位置在哪裡,有時也可以直接摸到腹部的硬塊,輕則可用灌腸治療,重則需要以手術處理。
疾病5 病毒型與細菌型腸胃炎
注意孩子糞便的狀況,比方說有無帶血帶黏液、排便次數和顏色等。
如果孩子患上了腸胃炎,通常會上吐下瀉讓家長心疼不已,但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嗎?腸胃炎還可以分病毒型和細菌型兩類,在這兩類底下又各自有許多類型的病菌會導致不同的症狀產生,以下列舉最常見的幾類病菌:
1)細菌型腸胃炎: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2)病毒型腸胃炎: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
細菌型腸胃炎的代表疾病是霍亂、痢疾等,若感染到沙門氏菌身體不適的時間比較長,嚴重時還可能造成腸子破洞穿孔,不可不慎。病毒型腸胃炎的代表則是好發於秋冬季的輪狀病毒,會造成嘔吐、腹瀉、咳嗽等症狀,家有小朋友的家長平日要特別注意孩子糞便的狀況,比方說有無帶血帶黏液、排便次數和顏色等,在發生異常時儘快帶孩子就醫接受治療。
何文佑主任再次提醒爸爸媽媽們,腸胃炎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照常飲食而非禁食,有吃東西才能幫助腸子蠕動、血液循環、免疫抗體、白血球的輸送和胰臟正常的分泌酵素,如果仍然擔心不已,那就改成稍微清淡一點的食物,繼續替孩子補充養分和體力,抵禦病魔的侵襲。
抗生素藥不藥:
我們都知道,腸道內可是好菌壞菌皆存在的,但若不當的使用抗生素卻恐怕會破壞腸道內菌落的平衡,同時抑制好菌壞菌的互相抑制關係。如果小朋友患上腸胃炎,應該請醫師依症狀評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以免適得其反。
預防腸胃炎最重要的還是平時要注重清潔勤洗手,食物也要選擇新鮮又清潔的,並且少讓孩子吃生的食物,才能有效減少腸胃炎的發生。
同場加映 肚子痛痛?原來是疝氣!
家長不光是要留意小朋友的生理狀況,更要多加照顧小朋友的心理狀態。
好發於小朋友身上的疝氣有兩種,一種是小嬰兒常發生的臍疝氣,另一種則是腹股溝疝氣,也就是俗稱的「脫腸」。
(1)臍疝氣:臍疝氣好發於小嬰兒身上,因為人類在媽媽肚子裡初期腹部原是未密合的,後來腹腔的筋膜組織會逐漸成長癒合,在尚未密合前寳寳的腹部的肚臍處可能會隆起一顆半圓小球,這就是所謂的臍疝氣。還好寶寶的腹部組織柔軟又有彈性,不至於會因此卡東西進去導致生命危險,臍疝氣的現象約在3歲前大部分左右會自然痊癒,除非寶寶疝氣部位過大或是遲遲不痊癒,才需要就醫治療。
(2)腹股溝疝氣:從男性到女性、從幼童到成人,其實疝氣並不算是少見的疾病,其患者人數又以男性多於女性。小朋友常是在用力啼哭的時候,腹腔的壓力讓腸子順著腹股溝的方向下降,若卡住則會造成強烈的腹痛感,若不及時處理甚至可能導致腸子的壞死。一般腹股溝疝氣都需要以手術處理,何文佑主任建議各位家長,平時幫孩子換尿布或洗澡的時候應多加注意鼠蹊部兩側有無異狀,適時帶小朋友到醫院就醫。
何文佑主任想告訴大家一個正確的觀念──不是所有的肚子痛都和腸胃有關喔!肚子痛只是一種現象,但導致肚子痛的原因卻有很多種,比方說肺炎也會導致肚子痛、腸胃蠕動不佳也會導致肚子痛,只要小朋友活動力佳,外觀、食欲、糞便也都無異常,其實不必過度擔心。
但現在有不少小朋友在門診時檢查不出問題,但返家後卻不時會喊著不舒服,其實是心理承受了太多壓力,比方說家庭感情不睦、在學校遭受到排擠等等,建議家長不光是要留意小朋友的生理狀況,也要多加照顧小朋友的心理狀態,讓孩子不但有健康的身體,更要在健康的環境下長大!
何文佑
學歷:國防大學醫學院
現任: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部新生兒中心主任
【更多內容請見20115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1006&prev=1103&next=1005&l=f&fid=6





*******************************************************************
*******************************************************************

輪狀、諾羅病毒感染 俗稱腸胃型感冒


更新日期:2011/01/18 00:07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流感常造成腸胃症狀,而輪狀病毒、腺病毒和諾羅病毒,腸病毒初期症狀卻很像感冒,也常被民間通稱為腸胃型感冒。中醫師陳旺全表示,這些病毒造成的腹瀉、嘔吐等腸胃症狀,中醫以葛根湯為主方加減,有助改善緩解。

腸胃型感冒屬於民間通俗說法,常造成嚴重腸胃炎的輪狀病毒、腺病毒和諾羅病毒,腸病毒其實與感冒不同,只是剛開始部分症狀有點像感冒。中、西醫師陳旺全指出,此一時節常見的腸胃症狀未必通通是流感所引發的,但有時腹瀉也會繼發於流感,倒是很少繼發於普通感冒。


陳旺全醫師表示,繼發於流感的腸胃症狀,較常用葛根湯治療;細菌性感染造成的腹瀉,一般偏中醫說的熱利,較可能使用葛根芩連湯加減,兩藥方名稱有些類似,但應用不同。


流感有時合併噁心、想吐,拉肚子等腸胃不適,醫師指出,若流感改善,腸胃症狀就會隨之緩解。如果患者是以腸胃道道症狀為主,也得留意是否有非流感的病原造成的腸胃疾病。


然而腹瀉背後也可能有其他因素。醫師提醒,例如吃太多、情緒差、腸子蠕動不佳或胃腸黏膜受損等因素刺激造成消化不良甚至於潰瘍等疾病。中醫對腹脹、瀉肚子等腸胃不適症狀,治療方面依照寒熱虛實不同,使用不同方劑治療,由醫師處方為佳。


何謂「腸胃型感冒」?
        所謂「感冒」即為病毒感染造成身體不舒服的一般用語。而造成腸胃不適的原因眾多,包括細菌、病毒的感染,環境不適應、飲食過敏及藥物反應等。「腸胃型感冒」是指病毒性的腸胃炎造成腸胃的不舒服。
致病的原因
一、先吐後拉、糞便帶有酸味、合併輕度發燒者:應是輪狀病毒惹的禍(偶爾合併輕微呼吸道感染的症狀)。
二、眼睛不適、發高燒、急性頭痛、腹瀉、噁心者:應是腸型腺病毒在作怪。
三、喉痛如刀割、口水難嚥、頭暈、發燒合併腹痛與腹瀉者:應屬腸病毒感染。
四、糞便帶血、腹脹嘔吐合併高燒者:應為沙門氏桿菌,此乃急症,須立即送醫。
腸胃型感冒要如何預防?洗手、隔離,有症狀即盡快就醫才是不二法門!
嘔吐腹瀉衛教須知
1.嘔吐後30分鐘內暫勿進食,在急性嘔吐腹瀉的第一天,請儘量讓你的腸胃休息,請減少油膩性食物,暫時先不吃固體食物及避免過量飲食。
2. 多補充水分或果汁或清湯。可以喝加水的運動飲料和果汁,暫停乳製品的進食。
3. 如你仍覺得虛弱,請多休息。
4. 第二天起觀察腹瀉改變情況,可逐漸恢復飲食,先改為流質→稀飯→軟質。
5. 經常洗手以避免疾病的傳播。
6. 如有以下情況請儘速就醫:
  持續腹瀉超過三日,且每日超過五至六次。
  發燒,發冷。
  劇烈腹痛。
  嚴重嘔吐,以致完全無法進食。
  皮膚乾燥,小便變少。
  嘔吐物出現血絲。
  出血黑便,血便或草莓醬狀便。   

                        腸胃型感冒
    腸胃感冒是濾過性病毒感染後,造成噁心、嘔吐、腹瀉及發燒等症狀之胃腸道疾病,有別於一般的呼吸道感冒;如果妥善處理,約在24- 48小時後會自癒,但若因嘔吐、腹瀉等狀況未能適當照顧,則可能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或脫水現象。

傳染方式:
  直接接觸病人體液或共同飲食經唾液吞入病毒(例如共食交飲、接吻或握手),未出現症狀的潛伏期就具傳染力,因此很難預防。

自我照護方法:
1.嘔吐時:先停止喝水及禁食幾小時,等噁心感減少了,再慢慢少量多次喝水或運動飲料;不要一次喝太多太急,若噁心嘔吐厲害,無法喝水時,需就醫靜脈輸液,以免脫水。
2.腹瀉時:可不必完全禁食,,可進食容易消化的食物,有助縮短腹瀉時間,且需逐次補充足量水分或口服電解質補充液、運動飲料,以免脫水。
3.腹瀉時避免食用下列食物:乳製品(牛奶、優酪乳、乳酪等、辛辣類、水果、糖果、酒精、咖啡及含山梨醇食物(如某些口香糖)
4.密切注意是否有脫水症狀,如:口渴、嘴唇乾澀、尿液變少、尿液顏色變深、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嗜睡、躁動不安、意識不清,嚴重時會致命。
5.適度休息及不過度勞累。
6.經常洗手,不與他人共食或共飲。


何時需要就醫:
 1.嘔吐症狀超過24小時仍未緩解者。
 2.嚴重腹瀉 (頻繁的大量水樣或糊狀大便超過24小時仍未緩解者。
 3.病況倦怠加重且出現脫水症狀時。





************************************************************
***********************************************************

嬰兒期常見的5個腸胃道問題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馬偕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張思玟
即使是配備新穎、功能齊全的新車,也需要一段時間的運作,才能讓駕駛操控自如!新生兒的各項生理機能亦是如此!
運作不成熟需要時間適應
特別是在腸胃道部分,往往因為運作還不成熟,而容易出現一些狀況,讓爸媽好擔心!馬偕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張思玟舉例,如剛喝母乳的寶寶總是拉稀便,好像腹瀉一樣,其實是母乳中的乳糖還需要一個轉化的過程才能吸收,而這個轉化過程還不夠成熟,才進而導致寶寶拉稀便,但這樣的情形多在一個月後就會改善;又如新生兒的賁門括約肌的發育還不成熟,使食物容易逆流回到食道,甚至吐出,所以寶寶常有溢奶的情形。
但請爸媽放心隨著生理機能運作日趨成熟,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不過,這段期間需要爸媽給予適當的照顧,並以耐心等待寶寶的成長喔!
1. 新生兒黃疸
好發時間:生理性黃疸
足月兒:出生後兩、三天內達到高峰,約一星期後肉眼就看不見。
早產兒:出生後五、六天內達到高峰,約二星期後肉眼就看不見。
造成原因及症狀
張思玟醫師表示,紅血球老化代謝會產生「膽紅素」,經肝臟處理後,排出體外。由於寶寶的肝臟處理膽紅素代謝的酵素還不夠成熟,加上新生兒血液中的紅血球數量較成人多、壽命也比成人短,使得老舊紅血球被破壞代謝後產生的膽紅素也較多,且膽紅素經腸肝循環回到血流的比例也較高,所以,容易造成黃疸,這就是常見「新生兒黃疸」的原因。常有很多媽媽為了寶寶有黃疸問題而傷心,其實,新生兒黃疸是常見的情況,請媽媽就別太緊張了!
照護注意
張思玟醫師指出,透過觀察膚色變化(在光線充足處),可了解新生兒黃疸的程度。「因黃疸發生時,會先從眼白開始,再來才是皮膚,出現順序是頭、軀幹、大腿、小腿(黃疸退去的程度則是從腳到頭)」
,如果連小腿都黃黃的話,表示「黃疸指數」愈高,約在15mg/dl以上,她提醒,這時需要返院檢查,接受抽血以檢驗血液中膽紅素濃度,以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處置,如照光處理或是交換輸血。
以照光處理為例,有的媽媽以為自己在家照日光即可,不需要住院,她解釋,照光是「以特定波長的藍光照射,使未接合型膽紅素轉化成無毒性的異構物,並進一步由尿液及膽汁排出,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她提醒,
多數寶寶是屬於生理性黃疸,只要吃得好、體重正常增加、大小便正常(大便顏色請參照兒童健康手冊所附的「嬰兒大便卡」789號);一天尿濕的尿片至少六片以上,小便顏色清澈(無青、褐色物質),媽媽就不用太擔心。但若合併有以下現象:軟弱、愛睡、吸吮力減弱、嘔吐、厭食等;或寶寶大便呈灰白色、或是腹部有腫塊時,可能是病理性黃疸的前兆,請立即送醫檢查和治療。
2. 溢奶
好發時間:未滿週歲前

造成原因及症狀
張思玟醫師表示,「食道與胃內的食物不由自主從口中流出,就是溢奶,」常見於新生兒,主要是食道下的括約肌(賁門)發育還不成熟而閉鎖不全,使得食物容易從胃中逆流而上,甚至吐出。
發生溢奶的時間並不固定,有時是寶寶才剛喝完奶,或吃完已兩個小時還會溢奶,當肚子受到壓迫使腹壓增高,也會造成寶寶溢奶。如果只是生理性問題,約六個月大時,這種狀況就會漸漸得到改善。她提醒,
若溢奶持續時間較久,且寶寶體重未明顯增加已影響生長,最好請醫師詳細檢查。
照護注意
張思玟醫師說,「要為這麼小的寶寶檢查很不容易,多以問診方式了解狀況,並從生活方式改善做起」。
1. 改變飲食習慣:首先以少量多餐、分段餵食;當寶寶6個月大時,不妨加一點米精在奶中,增加濃稠度。等寶寶再大一點,則建議少吃酸性(如果汁)及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巧克力)。
2. 改變姿勢:餵食後,以直立或半直立方式抱寶寶,維持約30分鐘,再輕輕放下並側躺。另外,注意餵奶技巧,勿使寶寶吸入大量空氣;雖然趴睡可以減少溢奶,但卻可能增加嬰兒猝死的機會,應盡量避免讓寶寶趴睡。
3. 使用藥物:必要時,會使用一些促進胃排空的藥物或制酸劑(避免胃酸傷害食道)。
4. 外科手術治療:嚴重者,則需要以手術治療。
她指出,根據統計,85%的寶寶會在一至一歲半時改善;四歲前,則有95%的孩子改善。
3. 腸絞痛
好發時間:6週~4.5個月

造成原因及症狀
不少父母常為寶寶總在傍晚或深夜時分出現莫名的反覆哭鬧而傷神,發作時,哭聲激烈、肚子鼓鼓脹脹的、腿部彎曲及食欲減退,情緒躁動到無法安撫,持續一段時間後,慢慢有所緩解;沒發作時,食欲與活動力如常。
張思玟醫師指出,
腸絞痛的發生原因至今不明,可能因素很多,如代謝乳糖的酵素還不夠成熟;荷爾蒙分泌異常造成,使腸子蠕動快速;牛奶蛋白過敏;神經系統發育未成熟;甚至親子關係仍未建立默契而不知如何安撫等等,「因無法有確切原因,所以很難對症下藥」。
她強調,「
腸絞痛是個泛稱的病名,要下此診斷,得先排除其他可能因素及病理原因後,還需要符合以下要點:必須在一天哭鬧時間大於三個小時,一個星期有三天以上,連續三個星期皆如此,才能說寶寶有腸絞痛的問題」。
照護注意
在排除其他可能造成哭鬧的原因後,一般並不需要特別的治療,如果寶寶哭鬧情況嚴重的話,不妨試試看以下的方法:
在肚臍周圍用熱毛巾熱敷,或塗抹薄荷油(防脹氣膏),並稍加按摩。
變換寶寶的姿勢,抱直或趴在父母肩上(腿上),對促進腹部空氣排出有所幫助。
改善餵奶技巧,不要讓寶寶吸入過多空氣。
最後,再考慮藥物舒緩。
4. 腸套疊
好發時間:3個月大~6
60%的病例在一歲內發生;80%的病例在兩歲內發生)
造成原因及症狀
張思玟醫師解釋,「腸套疊是指腸子的前段套入後段的腸腔內,引起腸靜脈迴流變差,造成腸黏膜腫脹及腸道阻塞,不過,造成原因不明,因為常發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及腸胃炎之後,可能與腸道局部淋巴腫大有關,但發生在兩歲以上時,就要懷疑是否有構造上的問題」。
發作時,寶寶會感到一陣又一陣的劇烈疼痛,因而哭鬧不休,不痛時,寶寶又可以繼續玩耍。隨著病情的進展,腸黏膜逐漸腫脹,腸子愈套愈緊,疼痛的頻率愈來愈密集,哭鬧的強度也愈來愈高。她提醒,及早發現孩子的異常,才能盡快將套入的腸子拉出,避免腸子卡太久而造成壞死。
照護注意
如果發現孩子哭一陣、好一陣,不明原因的嘔吐,甚至在寶寶放鬆的時候,也能在腹部右側摸到如香腸形狀的鼓起,排泄出有如草莓果凍的糞便,爸媽就要提高警覺,就診時,最好至大醫院,以利後續的檢查與治療。
張思玟醫師說,通常是以超音波為寶寶檢查,確診後,會以鋇劑、空氣或生理食鹽水灌除套疊的部分;若是無法完全解套或狀況嚴重者,則以手術處理。她補充,在發生48小時內時,多能以灌腸處理,成功率約為7090%;大於48小時的話,則因腫脹情況嚴重,容易引起腹膜炎,就可能必須即時以手術處理。
5. 腹瀉
好發時間:3個月大~2歲時的症狀較嚴重

造成原因及症狀
當寶寶一天的大便次數比平日明顯增加,且糞便的含水量高,呈「水水的」樣子時,就是所謂的「腹瀉」。如同發燒一樣,腹瀉是一種症狀,至於為何會腹瀉?要視臨床醫師的診斷,大多數是感染所造成,通常多在一週內改善,若超過兩週時,則是「慢性腹瀉」,主要是「腸炎後腹瀉症候群」引起。
對寶寶而言,常見的感染來源是輪狀病毒,五歲以下的嬰幼兒幾乎難免於被感染的機會,張思玟醫師說,「其中又以三個月大到兩歲的嬰幼兒感染後的症狀較嚴重」她提醒,輪狀病毒是經糞口傳染,只要少量即具有傳染力,病毒潛伏期小於48小時,典型症狀為先發燒合併嘔吐(約兩天),接著開始嚴重的腹瀉(五到七天),爸媽不可不慎!
照護注意
張思玟醫師說,「此時以藥物治療雖可緩解症狀,卻不能縮短病程」,因此,治療的主要重點是預防「脫水」發生,必須評估脫水的狀況決定治療照護的方式:
輕度與中度:以口服點滴液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重度:住院接受靜脈注射。
她提醒,不要因為腹瀉而禁食,如無明顯的脫水症狀,即可開始進食,有助小腸絨毛的修復。如果寶寶喝母乳,就繼續哺餵;若是喝配方奶,大部分的寶寶仍可接受含乳糖之配方奶,除非症狀嚴重,可暫時改用無乳糖奶粉餵食,避免寶寶拉得更嚴重;至於已在吃副食品的寶寶,應以清淡飲食為原則。
由於輪狀病毒感染力強,有時大人也難以倖免,張思玟醫師提醒,主要照顧者一定要做好個人衛生,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尤其在料理寶寶食物(泡奶或副食品)前、幫寶寶處理大小便前後,務必用洗手乳把雙手洗乾淨。
~原文刊載於2010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站閱覽

~~擷取自姊妹淘網站~~





*************************************************************

3種照護原則‧秋冬對抗輪狀病毒


文/郭盈秀;採訪諮詢/麥建方小兒專科診所主治醫師麥建方

隨著氣候逐漸轉涼,許多爸爸媽媽也開始擔心家中小寶貝的健康狀態。如果您的寶寶發生嘔吐、頻繁腹瀉,甚至有發燒、顯露倦怠感的情況,那爸爸媽媽可得多留心──寶寶是否疑似受到輪狀病毒的感染?

※頑強的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可說是世界性的病毒,在各地都可見它的蹤跡。麥建方小兒專科診所主治醫師麥建方表示,輪狀病毒屬於RNA病毒,其變化型很多,至少有14種G血清型與20種P血清型,且具有相當頑強的特性。除非使用漂白水或95%酒精或乾洗手,才可能殺死病毒,一般的75%酒精殺死病毒能力只剩1/10;另外輪狀病毒傳染性相當強,只要具10顆輪狀病毒,就可能使人受到感染。

※2、3月為高峰期‧發病症狀顯著
輪狀病毒最盛行的季節,大多集中在秋冬季;然而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可以見到病毒的蹤跡。麥建方醫師表示,雖然每個季節都可能受到感染,但仍屬秋冬時(10月~隔年4月)的病例較多,其中又以每年的2、3月為高峰期,因為這時候的氣候狀況最冷,病毒也比較活躍。
在症狀方面,麥建方醫師說明,輪狀病毒的潛伏期約1~3天,通常第一次受到感染的寶寶,有90%可能會嘔吐,其中90%多會拉肚子和腹瀉、70%會發燒且有倦怠感。

※為什麼會腹瀉?
由於輪狀病毒是常見於寶寶的腸胃道病毒,因此腹瀉幾乎是一定發生的症狀。麥建方醫師進一步說明,當寶寶腹瀉時,便便會呈現水稀狀如蛋花湯般,無味或帶酸味,這個拉肚子的過程適因為寶寶體內小腸黏膜的絨毛受到病毒破壞,進而導致無法吸收營養,無法消化的食物伴隨大量水分排出體外,而這被稱為「滲透性腹瀉」。
至於為何寶寶的水便會帶有酸味?麥建方醫師解釋,當寶寶喝進的奶或碳水化合物無法被消化時,大腸內的細菌會針對這些未被吸收的醣類產生發酵作用,進而使氣體溶入水中,導致水便有酸味。如果氣體停留在胃部或腸道,就容易造成腹脹的情況。
此外,麥建方醫師補充,通常受輪狀病毒感染的寶寶,大便中不太會出現明顯的黏液或血絲,拉肚子前也很少會發生疼痛的徵兆。

※如何辨別是否脫水?
除了腹瀉外,脫水也是很容易發生的症狀。麥建方醫師表示,建議爸爸媽媽可從以下項目,觀察寶寶是否有疑似脫水的症狀。
1 精神是否清晰?
2 嘴唇是否乾裂?
3 哭時是否流淚?
4 是否會流口水?
5 皮膚是否乾燥、有折痕?
6 前囟門是否凹陷?
7 眼窩是否凹陷?
8 一天的尿量多少?

嘔吐及腹瀉最容易導致脫水,因此如發生劇烈嘔吐的情況,更特別需要補充食物的技巧。麥建方醫師表示,輪狀病毒感染頭兩天特別容易嘔吐,爸爸媽媽可採取「小量進食」的方式,如補充市售電解質補充液等;如果仍持續在吐,就必須注意是否有脫水症狀。
此外,麥建方醫師還有教另一種辨別技巧:體重變化。他表示,當10公斤的寶寶一天掉500公克或每天體重掉到5%時,也需要特別留意。
另外,持續三天以上高燒,便中帶血,8小時內腹瀉8次以上,24小時不解便也不尿尿,水樣腹瀉同時仍持續劇吐3~4次以上,應跟醫師聯絡。

※其他常見的腸胃道疾病
 除了輪狀病毒,還有不少病毒也可能引發腸胃道疾病。麥建方醫師表示,常見的如星狀病毒(Astrovirus)和諾羅病毒(Norovirus),較易好發於氣候冷的秋冬季;另外如沙波病毒(Sapovirus)和腺病毒(Adenovirus),則屬一整年都可能流行的疾病。這些病毒都能透過「糞口傳染」的途徑,導致感染而發病。
此外,麥建方醫師要特別教父母辨別另一種腹瀉的情況:細菌性腸炎。除了發燒比較高外,腹瀉狀況不同於輪狀病毒感染時,如大便前會先腹痛頻率較高,大便中常出現血絲和黏液,且帶有腥臭味或辣味,大便完會有解不乾淨或裏急後重(想大便卻大不出來)的感覺。

※寶寶的生活照護原則
寶寶仍在發育,很多方面都還滿脆弱嬌嫩的,因此爸爸媽媽只要能掌握以下幾個小原則,相信在面對受感染的寶寶時,也能輕鬆照顧,幫助寶寶盡快康復。
原則1:支持性療法
麥建方醫師表示,當面臨寶寶受到病毒感染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採「支持性療法」,從旁協助寶寶緩和及改善症狀,使其逐漸恢復應有的免疫力。
麥建方醫師說明,休息、退燒、補充電解質和液體,都屬於支持性療法。如果因為劇烈嘔吐而被醫師要求空腹休息,約4小時即可,盡量不超過8小時,否則應重新評估是否應作點滴注射;每10分鐘補充電解質補充液10c.c.,以預防脫水,若不會嘔吐,再逐漸增加速度。其中,電解質補充可到藥房買小孩專用的補充液,千萬不可補充一般運動飲料。
原則2:保持清潔
當寶寶受到病毒感染時,排出的糞便必定含大量病毒(據醫學資料,1c.c.大便就含100億顆輪狀病毒),因此爸爸媽媽在照顧寶寶時,務必留意避免接觸到寶寶排泄物,處理完(如換尿布)後要立即洗手,並用熱水燙過寶寶使用過的器具,以避免輪狀病毒透過「糞口傳染」散布出去。
原則3:清淡飲食
寶寶處於「一吃就拉、不吃不拉」腹瀉狀態,有些家長會讓寶寶禁食:這是非常危險的錯誤觀念。禁食會讓寶寶血糖不足,餓昏頭的孩子根本沒有體力修復身體組織。一邊吃一邊拉就更要吃,只是務必以「清淡」為原則,油性、甜的不吃,牛奶也非絕對禁忌,而母乳則是絕對可繼續餵食的。
然而,如果寶寶腹瀉超過2周以上,爸爸媽媽也可考慮讓寶寶喝無乳糖奶粉,以幫助緩解不適症狀。麥建方醫師強調,一直不吃對寶寶健康無益,因此仍建議餵食。除了維持營養補充外,由於吃了就會拉,還能夠幫助排出病毒,逐漸恢復健康狀態。也因為如此,寶寶絕不適用成人止瀉藥物,那會延緩病毒排出,甚至引起痲痹性腸膈等嚴重副作用。

~原文刊載於2010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站閱覽[擷取自姊妹淘網站]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272&prev=329&next=266&l=f&fid=6




************************************************************

*************************************************************
寶寶出生後一定要自費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嗎?

作者/超視 編著/黃瑽寧、李思儀、王宏哲





小百科

堪稱「幼兒國民病」的輪狀病毒,是全世界引起嬰幼兒嚴重腸胃炎,且伴隨脫水的主要兇手。若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所引發的腸炎,會出現嚴重嘔吐、腹瀉、脫水等症狀。值得注意的是,不論開發中國家或已開發國家,五歲以下的幼兒高達九成至少會感染一次輪狀病毒,且會反覆感染。幾乎所有五歲以下的幼兒都會感染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主要傳染途徑是糞口傳染,病毒潛伏期約二至四天,可在大便中存活達十天之久,也可以存在桌面或玩具表面。因此,常造成幼兒園或家庭成員間的群聚感染(尤其是幼童傳染給父母及兄弟姊妹)。



輪狀病毒好發季在冬季,尤其是溫帶國家,但在台灣則是全年都有輪狀病毒。而在冬天及早春則有較多的病例,多在每年十一月到隔年四月。





專家怎麼說

黃瑽寧醫師

輪狀病毒每年在全世界造成五十萬名嬰兒死亡,出現死亡病例的地方多在非洲。因為當地寶寶得了輪狀病毒後,先開始嘔吐、拉肚子,等到抱著寶寶走到醫院的時候,一天已經過去了,寶寶往往因此脫水而死。但在台灣,只要小孩一吐一拉,抱到對街的診所就好了。如果病情比較嚴重一點的話,給予靜脈注射(打點滴)即可,因為台灣有很好的醫療照護體系。所以,輪狀病毒在台灣並不太容易出現死亡案例。



但為什麼還要自費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呢?雖然在台灣不容易造成死亡,但難免要住院,而接種疫苗後可降低約99%的住院率。如果口服後,還需要住院,發生機會可能是百分之一,起碼在我的門診中,大部分吃過輪狀病毒疫苗的孩子,即使感染,可能拉個一天就沒事了。



目前有兩劑型及三劑型兩種疫苗,寶寶出生後個星期以上即可服用。



兩劑型:第一劑可於出生後六個星期服用,最遲應於十六個星期大前服用。第二劑於第一劑服用後至少隔四星期,且第二劑最晚需於寶寶六個月內服用。



三劑型:二個月大口服第一劑,最遲應於十二個星期大前服用,之後每隔二個月服用第二、第三劑,且第三劑最晚需於寶寶八個月內服用。



有些小孩子服用輪狀病毒疫苗時會吐出來,父母往往擔心藥效會不夠。其實,輪狀病毒疫苗是活性減毒疫苗,雖然沒有像原本的輪狀病毒那麼強,但還是滿厲害的,只要有吃就會繁殖,繁殖就會有效果。所以原則上如果吃完吐了一些,是不會馬上追加一劑的。況且之後不只吃一劑,可能要吃兩劑或三劑,效果是不斷地累積,不用因為這一次吐掉就覺得沒有吃到,後面還是要繼續吃幾劑才會有效果。





李思儀中醫師

我建議有任何不舒服都應立即趕快處理。因為臨床發現,尤其是是因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果拖延愈久,後續出現的變化就愈大。所以,如果當孩子已經有腸胃道不舒服的時候,準備綠豆一碗、水三大碗,然後將綠豆先浸泡十五分鐘,不要煮太久,因為綠豆有效清熱解毒的成分在外皮。大火煮開後,用小火煮十五到廿分鐘。



如果孩子出現上吐下瀉的時候,可給他喝綠豆水,具有治療的功效。綠豆性味甘寒,所有在腸胃道的病毒都叫做「濕熱型」,出現上吐下瀉要清熱利濕,只要沒有那些濕熱,就不會出現不舒服的症狀,而且會不利於病毒的繼續生長。



止痢綠豆水



藥材

綠豆一碗、水三大碗

做法

綠豆先浸泡十五分鐘,大火煮開後,用小火煮十五~二十分鐘即可

性味

甘寒

功效

清熱解毒、利小便、止消渴、治痢疾





觀念是非題

()接種過輪狀病毒疫苗就不會感染輪狀病毒了。

()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可有效降低住院率。





(資料來源:人類智庫出版集團 提供)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3870&prev=3874&next=3860&l=f&fid=6






************************************************************
************************************************************
兒童常見之腸胃問題                                        倪衍玄 醫師

嘔吐與溢奶:
二者之不同在於前者是大量,多次,常呈噴射狀,而且會影響體重的增加,後者一般而言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會發生嘔吐的消化系統疾病包括胃食道逆流,食物過敏,急性腸胃炎,食道狹窄,幽門狹窄等等。更值得小心的是許多非消化系統疾病也會發生嘔吐,例如腦膜炎,肺炎等等,故若有真正的嘔吐,應立即求診。
肚子痛:
可說是最常見的兒科症狀。許多小朋友有肚子痛的經驗,家長對小朋友肚子痛也常感困惑。會造成肚子痛的疾病也非常多,原則上愈靠近肚臍眼的肚子痛愈不重要,反之離開肚臍越遠的肚子痛越可能代表真正有生病。疼痛時間很短暫,程度不強的也較不重要,痛很久,很劇烈甚至會痛到由睡夢中驚醒的,都比較有意義。肚子痛時,還很想吃東西的也常常是較沒關係,反之若是肚子痛伴有厭食,活動力差就很可能表示患有重病。
兒童常見反覆發作的腹痛,如果疼痛不嚴重,位置在肚臍周圍,大多是功能性胃腸疾病;一般成人常見的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在學齡前兒童很少發生;十歲以上的孩童如果有反覆發作的上腹痛,且半夜痛醒,或肚子餓的時後特別痛的情形,尤其家中成人也有類似症狀,有可能是幽門螺旋菌造成的胃炎或十二指腸潰瘍,經過胃鏡檢查後,適當的治療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急性腹痛,且疼痛劇烈時,就要小心了,除了一般的腸胃炎外,闌尾炎(俗稱盲腸炎)、胰臟炎、腸套疊、腸阻塞等等都是須要緊急處理的狀況,當伴隨著嘔吐(尤其含黃綠色的膽汁),發燒,腹部腫脹,疼痛劇烈時,應該馬上就醫治療。
拉肚子:
什麼是拉肚子?每天大便的量超過20公克/公斤體重才是符合嚴格的拉肚子定義。例如8公斤的嬰兒一天大便超過160公克才是拉肚子。但一般人在家中不太可能去測量大便的重量,故可以目測在尿布上的大便量粗略估計,此外大便性狀及次數有無血便也都是觀察的重點。原則上,嬰兒拉肚子最怕造成脫水,若有嘴唇乾燥,前囪門下凹等等症狀,即表示嚴重脫水,應立即求診。
當孩子出現了腹瀉的情況, 媽媽容易想到的是吃壞了肚子,其實會造成嚴重腹瀉的原因,是由病毒或細菌造成。 它們侵犯腸胃道,造成腸黏膜損傷,使水份從腸胃道流失,食物吸收不良,腸胃的蠕動也變得異常,因此有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常見的輪狀病毒, 就是造成三歲以下兒童急性腸胃炎最常見的原因。 其他還有許多病毒會造成腸胃炎, 有的也會侵犯呼吸道造成感冒的症狀,因此感冒與腸胃症狀同時出現。除了病毒感染外,有些細菌也會造成腸胃炎,例如沙門氏菌,痢疾桿菌,大腸菌等等,當便中出現血絲,黏液,或有高燒現象時,可能是得到了細菌感染,常常由不潔的飲水,或沒有完全烹調的肉類,蛋類,海鮮等等得到感染,所幸大部份的細菌感染,仍會自行痊癒,而病情嚴重,或年紀較小的嬰兒必須用抗生素治療。食物中毒在吃到污染食物的數小時內出現急性症狀,如果有多人同時發生,則食物中毒的機會就很大了。
治療腸胃炎的第一要務是預防脫水。腸胃炎可能造成的危險是脫水、腸阻塞穿孔、及嚴重的細菌感染,因此,治療腸胃炎的要務不是止瀉、止吐、止痛,以上的症狀雖然造成不舒服,但是以藥物控制這些症狀並不會加速腸黏膜痊癒,正確的治療是補充口服電解質液,以及適當的食物,如稀飯等以慢慢增加營養,尚在喝奶的嬰兒,依醫生的建議,可能需要換成無乳醣的奶粉。請記住: 治療腸胃炎的重點不是止瀉而已!
消化道出血:
解黑柏油一般的大便表示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的出血,而解鮮紅血便表示下消化道 (包括大腸、結腸、直腸)出血,多數是有肛裂,少數是大腸長息肉,無論是何種出血,均應立即就醫。
便秘:
小兒便秘是指大便性狀十分硬,並且可能一週只排便一至二次,排便時常會疼痛甚至出血。越在嬰兒早期發生的便秘越需要注意,但無論如何,應及早就醫解決此一惱人的問題。多數小兒便秘的病人是屬於“功能性胃腸疾病”,聽來有些難懂,其實就是指腸胃沒有特殊的疾病,只是功能不太協調,它是造成大部份孩童便秘,腹痛,或間歇性腹瀉的原因,常常造成家長的擔憂,其實只要經過醫師檢查,確定沒有嚴重的毛病,便可藉調整飲食,多吃蔬果及高纖維的食物、每天固定且充裕的時間如廁,及服藥來改善。但是一般治療需要一段相當的時間,家長需要耐心與醫師配合,才能真正改善。
黃疸:
雖然新生嬰兒會有生理性黃疸,但是超過 2 周以上的嬰孩,或任何年紀的兒童,發現黃疸便不可以掉以輕心,觀察眼白部分是否泛黃為判斷黃疸比較可靠的依據,另外大便變白、茶色尿也是觀察的重點,皮膚的顏色會受到食物,如木瓜,胡蘿蔔,以及天生膚色的影響,並不是很準確。 黃疸常常反映肝病或溶血,兒童的肝臟疾病有肝炎、膽道閉鎖,先天性代謝異常等等,如果有問題應請醫師檢查並抽血檢驗,以把握治療時機。
嬰兒的營養需求:
熱量需求:
0-3個月,115大卡/公斤;3-6個月,100大卡/公斤;6至9個月,95大卡/公斤;9-12個月,100大卡/公斤;1-4歲,1250大卡/日,4-7歲:男生每日1700大卡,女生每日1550大卡。
食物來源:
嬰兒最好的食物便是母奶,母奶除了提供充足的熱量之外,另外還可提供其他營養及免疫球蛋白,如果無法哺育母乳,而以一般嬰兒奶粉補充,一般而言,亦可攝取足夠的營養,但抗體及鐵質的吸收較差,嬰兒在4個月以後便應開始添加副食品可以先從米粉,麥粉著手,原則上一次添加一種新食物,若有不良反應才易明白是何種食物引起。六個月以後可以添加蛋黃,但蛋白因較易引起過敏,最好一歲以後再食用。7個月以後副食品種類可以持續增加,到9個月以後奶類食物可以逐漸被固體食物取代,寶寶此時常開始長牙,對固體食物的咀嚼也發生興趣,一些嬰兒餅乾,麵包均可使用,一歲以後可以用半固體食物為主牛奶為輔,但應該注意的是,給予嬰兒的食物口味不宜太重,以免日後偏食,花生堅果類的食物仍不宜給予,以免誤入氣管,還有勿急切地強迫灌食,造成嬰幼兒對進食的排斥。
體重發展:
 請參見發展曲線圖,一般而言在第3到第97個百分比區間皆是正常。但是如果體重突然有驟增驟減時則應予以注意並求診。每個人體重受許多因素影響,如遺傳,環境等等,不必一味要求小孩的體重一定要高於平均值。現在的觀念是只要健康不要胖,所以重點在於體重是否遵循發展區線,都能維持在正常範圍內便何以了。隨便亂吃開胃藥只是徒然揠苗助長,反而增加身體的負擔而已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41&prev=43&next=40&l=f&fid=6



***********************************************************************
腸絞痛? 這樣做就對了

嬰兒與母親 2012/01/30





對於新手父母而言,最害怕的莫過於寶貝哭鬧不休。尿布也換了、奶也餵了、也不是太熱或太冷,到底小寶貝還需要什麼?小嬰兒經常性不明原因的哭鬧,其實有時候可能是腸絞痛所引起。在寶貝不舒服時,若能給予寶貝適當的撫慰,也能減緩腸絞痛所引起的不適感。



【採訪撰文/湯佳珮;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張芳瑗;攝影/張明偉;model/芊嬡、得瑄】



如何判斷是否為腸絞痛

小嬰兒突然哭鬧不休,是不是腸絞痛?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張芳瑗表示,目前醫學界對於造成嬰兒腸絞痛的確切原因仍無定論,僅能推測可能是因剛出生的小朋友腸道蠕動功能還不夠成熟。

 腸絞痛雖然目前仍沒有辦法確診,但仍可由一些跡象來判斷是否為腸絞痛:

*每天幾乎都在特定的時間點哭鬧,哭鬧頻率1天約12次,每次約可長達23小時。若非每天哭鬧,一週至少也有34次以上。

*嬰兒哭鬧時,肚子摸起來脹脹的、硬硬的,也常把腿部弓起來或是不斷拳打腳踢。

*沒有合併其他嘔吐、解血便、腹瀉或發燒的症狀。





哭鬧時檢查較準確         

腸絞痛常見的症狀為腸道痙攣疼痛、腹部鼓脹。若已確定嬰兒本身沒有其他特殊疾病,那麼很可能就是腸絞痛。如何判定是不是其他疾病所造成?張芳瑗醫師指出,若符合上述所有條件,也已排除是肚子餓了、尿布濕了、衣服穿太多或太少等可能原因,當嬰兒正在哭鬧不安的時候,最好先帶去醫院接受檢查,嬰兒正不適時所作的評估可能較準確。醫護人員主要會先測量呼吸、心跳、體溫等生命跡象,再藉由醫師詳細的身體檢查,排除幾個可能引起嬰兒不適的生理疾病,如果確定沒有任何疾病,則多半會歸因於腸絞痛;同時醫護人員也會提醒家屬注意事項並提供衛教,若嬰兒仍有持續的症狀,也請爸媽定期於門診追蹤評估。





先將其他確定的病因排除

張芳瑗醫師形容,「腸絞痛就像是一個筐筐裡面夾雜了一些醫學目前仍無法確定的原因。醫師會先用『刪去法』將筐筐內其他可能造成嬰兒哭鬧不休的病因排除,若還是找不到答案、再加上符合腸絞痛典型的徵兆,暫時就會將疼痛的原因歸入此筐筐內,猜測可能是因腸絞痛所引起的不適。」





腸絞痛的症狀會自行改善

腸絞痛好發於新生兒,尤以出生後46週最常見。許多新生兒都曾有過腸絞痛,但一般等到23個月大時症狀就會逐漸改善,比較慢的則等到46個月時症狀就會消失。腸絞痛之所以會自行消失,張芳瑗醫師指出,一般推測可能也與腸道功能發展已趨於成熟有關。腸絞痛是否會留下後遺症?由於腸絞痛並不是器官性的疾病,所以症狀消失後,也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家長不用過於擔心。倘若23個月後症狀仍然不見好轉、甚至影響到嬰兒的生長發育,就很可能不是腸絞痛,而必須考慮腸道異常、乳糖不耐、牛奶蛋白過敏等其他問題,需要進一步作評估檢查。





並不一定發生於半夜

聽說腸絞痛大多發生於半夜?張芳瑗醫師表示,其實腸絞痛不一定發生於半夜,而是任何時段都有可能。家長之所以認為腸絞痛好像都在半夜發生,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夜晚大家都準備要睡覺,嬰兒哭鬧不止較容易被爸媽注意到;另一方面,白天時小嬰兒也容易被各種活動與刺激分散注意力,可能比較不會只專注在腸絞痛帶來的不適感上。不過也有人說半夜的腸胃道比較敏感,但這點目前並沒有完全獲得證實。當腸絞痛在半夜發生時,老一輩可能會迷信「嬰兒半夜哭鬧,會不會是被『驚』到?或是看到什麼『不好的東西』了?」若是長輩或爸媽想帶寶寶去廟裡拜拜祈求或收驚,尋求心理上的支持,這些對寶寶沒有傷害性的行為,張芳瑗醫師表示並不反對;不過若是喝符水或是給寶寶服用來歷不明的藥物等,這些做法就不太適宜。





寶寶哭鬧時,是否伴隨這些症狀?

由於許多新生兒都有腸絞痛的問題,所以讓家長很容易就將寶寶定位於「因腸絞痛而哭鬧」。也要提醒爸比媽咪,要留意哭鬧發生的時間及頻率、寶寶的症狀、是否伴隨嘔吐或腹瀉(甚至解血便)等情形,以免以為是腸絞痛,其實是家長忽略了寶寶的其他症狀導致延誤病情。





如何減緩腸絞痛的不適感

 雖然知道寶寶大一點之後,腸絞痛症狀會自行消失,但每天看到寶寶哭得聲嘶力竭,家長還是會很捨不得。該如何減緩腸絞痛的症狀呢?



方法1:重溫在子宮裡的蜷曲姿勢

大人可將寶寶抱在懷裡,讓他的腿部弓起、使其身體略呈屈曲狀態,如同在子宮內的姿勢,並讓寶寶聆聽爸媽的心跳,藉由親子肌膚接觸的模式來安撫寶寶。一手抱著寶寶、另一手可輕拍他的背部,也可溫和地出聲安撫他。這樣做可以穩定寶寶的情緒,但前提是爸媽本身不能過於慌亂或緊張,不然也會將緊張的情續傳遞給寶寶。



方法2:腸絞痛腹部按摩法

將寶寶放在床上平躺。家長先將雙手搓熱(或是用一條毛巾沾些溫水),再用一手的手掌心以順時鐘方向,繞寶貝肚臍1公分外作環狀按摩。按摩時手掌必須稍微用一點力輕壓,不要只是摸摸肚子表皮。一次約按摩510分鐘,並可與方法13交互使用,直到寶寶的肚子發出咕嚕聲、排氣或排便為止;要是寶寶不再哭鬧,也可以停止。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時別讓寶寶穿太多或太緊的衣服勒住肚子,可先將衣服掀至肚皮上。



也可用薄荷油來輔助按摩。做法為先將薄荷油塗抹在手上,再輕輕搓開。薄荷油適量即可(約5元硬幣大小),不要塗抹太多,以免適得其反。





為什麼要順時鐘按摩?

按摩的目的為幫助寶貝排氣、促進腸道蠕動,因大腸的走向為順時鐘,順著大腸的走向按摩可減輕腸道的過度收縮與壓力。按摩時動作要放慢,不要以太快的速度按摩喔!



方法3:直立式托抱法

可用一手托住寶寶的頸部、一手托住屁股,讓寶寶直立式倚靠在媽咪肩膀上,這是小嬰兒相當喜歡的抱法。這種直立式抱姿也可與方法12交互使用,好處是在變換不同動作的過程中,寶寶較容易排氣。





哺餵母乳,降低腸絞痛的發生率

研究顯示,哺餵母乳比較不會引起腸絞痛反應,因母乳中的蛋白質較易消化與吸收。對於一些較敏感的寶寶而言,牛奶蛋白可能會引起嬰兒腸絞痛的症狀,如果媽咪本身無法哺餵母乳,則可改試使用水解蛋白的配方,以減少大分子牛奶蛋白對寶寶腸胃道的刺激,也許較能減少腸絞痛發生的頻率;對於餵母乳的媽咪而言,平時飲食也要注意不要吃太過刺激性的食物,少吃辛辣的食物或海鮮、巧克力、堅果類等高過敏原的食物。由於腸絞痛不是器官性疾病、症狀也會隨著時間自行緩解,所以醫師在詳細評估檢查及給予家屬衛教資訊後,會建議定期追蹤寶寶生長情形,通常不需要使用藥物。若經由這些方式輔助,仍無法安撫寶寶,則可請醫師開立消脹氣及緩解腸道痙攣的藥物,以減少其不適感。





判別腸絞痛,須先排除腸套疊

腸套疊的特徵是孩子經常會哭鬧一陣、又休息一陣,再繼續哭鬧,這是因為腸套疊指的是小腸與大腸套在一起,當腸道收縮時,就會引起劇烈的疼痛感,甚至合併嘔吐、解出像草莓醬的血便。不過新生兒出現腸套疊的機率較低,好發年紀通常為6個月~23歲的孩子。造成腸套疊的原因目前仍不明,但若不及時就醫處置,腸子可能就會壞死。由於腸套疊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所以在判定腸絞痛前,要先排除是腸套疊的可能性。





張芳瑗

學歷:長庚大學醫學系

經歷:臺北榮總小兒腸胃科研究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主治醫師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更多內容請見20121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

新生兒嘔吐的分階段應對法


引起新生兒嘔吐原因很多,只有排除各種先天性畸形等外科疾病、感染性疾病,再結合小兒全身情況,才能考慮是否由於餵養不當所引起,否則容易延誤治療,甚至影響生命安全。

1、出生不久,尚未開奶
  剛生下不久,還未開奶就開始嘔吐,吐出物象泡沫樣或含少許咖啡樣物,全身情況尚好,胎糞排出正常,無腹脹,這是由於分娩時產程過長或窒息者,可能因吞入過多羊水引起,待羊水吐盡後,嘔吐自然停止。少數嘔吐嚴重者需用導管抽出胃內容物,並用生理鹽水洗胃,症狀便可緩解。

2、出生不久,剛開奶後
  出生不久,或剛開奶,一吃即嘔吐,無胎糞排出或排出量極少時,常常有可能為胎糞粘稠引起梗阻,或消化道畸形所致原腸梗阻。由胎糞粘稠引起的,灌腸後大便通暢即解除。消化道畸形可有食道閉鎖、十二指腸閉鎖、腸旋轉不良、無肛門等情況,對這類畸形的患兒,應聽取醫生的意見制定治療方案。

3、出生1-2
  出生12周後發生嘔吐,全身情況很好的,常常因餵養不當引起。寶寶食量已增加,而母乳不足或牛奶過稀時,寶寶饑餓,吸奶時咽下大量空氣,或人工餵養時乳頭開孔過小、過大,都可以讓寶寶吞入空氣,當咽入的大量空氣從胃內排出時便發生嘔吐。
  此外,牛奶過熱、過冷、量過多或吸奶後翻動寶寶等也會引起嘔吐,有時嘔吐可呈噴射狀。只要注意餵養方法,吸奶後豎抱起寶寶輕拍背部,待打嗝後再半臥,就不會發生嘔吐。
  由於賁門鬆弛引起的嘔吐,吸奶將寶寶豎抱,稍大一點後,牛奶中加些奶糕,使奶液變稠厚些,能減少嘔吐,隨著日齡增長,能逐步恢復。因新生兒的胃游離度和活動度大,進食後會發生胃扭轉而嘔吐,可於吸奶後身體稍抬高或取右側臥位加以預防。對於小兒喂飽後不久吐出少量乳汁,一般情況良好,食欲正常,吐後不啼哭,通俗稱為“溢奶”,屬於正常現象。

4、出生2-3
  出生23周後開始嘔吐,每天數次,逐漸頻繁並發展為噴射性,每次進食後半小時左右就發生劇烈嘔吐,吐出量有時比進入量還多,吐出物無膽汁,吐後食欲仍正常,因長期持續嘔吐而逐漸消瘦的,可能為先天性幽門肥大性狹窄。本病在男嬰多見,一般需要手術治療。
  如果小兒經常發生便秘,35天排便一次,而且必須經常灌腸才能排出,否則就出現明顯腹脹、嘔吐,這時應考慮先天性巨結腸的可能,應由醫生進一步通過X光攝片等明確診斷,隨後進行根治性手術。

  新生兒在胎內、出生時、出生後都很容易感染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嘔吐可以為這些疾病的症狀之一,因此,新生兒任何時期出現嘔吐,伴有上述這些疾病的相應症狀,或全身情況差時,應及時就診治療。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3096&prev=3150&next=3094&l=f&fid=6







********************************************************************

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於電子顯微鏡下呈車輪狀,而命名之。此病毒是造成嬰兒和小於5歲孩童嚴重腹瀉及脫水的主要原因。感染輪狀病毒的高峰年齡是6個月到2歲。在溫帶國家常在寒冷的季節流行,而台灣因地屬亞熱帶國家,輪狀病毒的感染季節性則較不明顯,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因此,即使在夏季,也是小兒腸胃炎不容小覷的殺手。
輪狀病毒大部份藉由糞口傳染,受感染的病患於感染後的6至10天,甚至更久的時間,糞便中皆可能有此病毒存在,再透過污染的雙手、食物和飲水而傳染。有部份的傳染則是透過飛沫或嘔吐物來傳播病毒。輪狀病毒有兩大特色:第一、傳染力強,只需少量的病毒就有可能致病。第二、潛伏期短,約只有1至3天,典型病程為先有發燒、嘔吐的症狀2至3天後,再出現持續水瀉4至5天。糞便剛開始通常不帶血絲、黏液,嚴重者可因腸黏膜受損,而於後期有些許血絲便。年紀越小的小孩受感染,越可能造成脫水、電解質失衡、休克甚至於死亡。因此家中若有腹瀉孩童,應謹慎評估脫水症狀,若出現囟門凹陷、嘴唇乾燥、哭沒有眼淚、小便量明顯減少、嗜睡甚至昏迷等症狀時,應盡速就醫治療。
目前治療上以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症狀治療為主。在急性期應短暫禁食4至6小時,再給予白開水、電解質水少量多次餵食,目的是不讓小孩脫水,恢復期再慢慢餵食以澱粉為主的清淡飲食( 如稀飯、白飯、白饅頭)。仍喝母奶的幼童可續餵母奶,喝配方奶者應儘量避勉稀釋的配方奶長時間餵食,易造成電解質不平衡。如果幼兒長時間持續嘔吐、嚴重腹瀉、有脫水症狀而無法從嘴巴喝水,最好注射點滴,以有效補充水分。
輪狀病毒不具病毒套膜,無法被乾洗手液(75% 酒精)殺死,勤洗手與良好的衛生習慣雖可以減少部分輪狀病毒感染,但疫苗的使用才能真正達到預防輪狀病毒的效果。目前在臺灣有兩種核准上市使用的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Rotarix 和RotaTeq )可供選擇,大規模的實驗證明這兩種疫苗都能有效減少腸胃炎住院的比率與嚴重度,並間接達到群體免疫力( Herd immunity )的效果。因此,仍建議家中有幼兒的家長,能在幼兒8個月大前,服用完成輪狀病毒疫苗,可有效減少輪狀病毒感染的風險與嚴重性。

作者: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張馨宇
出處:臺安醫訊第175期







********************************************************************************

嬰幼兒的冬季腸炎:輪狀病毒感染
輪狀病毒是最常造成嬰幼兒腸炎的原因,發生的季節以冬季最為常見,其次是春季。
輪狀病毒造成的腸炎占嬰幼兒腸炎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發生的年齡以六到十二個月診高峰期,五歲以下均常見,愈小的寶寶感染到輪狀病毒時腸炎的症狀愈明顯,較大的小朋友則可能只有腹痛的現象。
輪狀病毒可以經由空氣、水、接觸感染等排泄物,糞便的感染性最強,感染後標準的症狀包括會喉嚨痛,頭痛、發燒,甚至出現感冒症狀的咳嗽,流鼻涕等症狀,然後是腹痛、嘔吐、病毒再往下蔓延到腸道就會出現帶臭酸味的水潟,甚至大便有血。這時候表示病毒已經破壞了腸黏膜上的絨毛及乳糖酵素,所以有腹脹、腹痛,及酸臭味的大便。
年齡愈小的寶寶腸炎的症狀愈重,較大的小朋友可能只有腹痛、想吐的症狀;如果大人感染到這種病毒,大部份的症狀則以類似感冒的發燒、咳嗽為主,可能同時會有一些噁心的感覺,但是腹痛等腸炎的症狀並不明顯。
所以父母們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小感冒傳染給寶寶時,寶寶也只會有輕微的感冒症狀,若感染到輸狀病毒時,寶寶的症狀可能是嚴重的腸炎。
一般感染到以後,潛伏期大約有一至三天,出現症狀後大約症狀會持續五至七天,有時甚至會到十天才能痊癒。
輪狀病毒造成的腸黏膜及酵素傷害平均要兩個星期才能復原,嚴重者甚至可達四至六週,所以這一段期間建議要改用低乳醣奶粉、或止瀉奶粉。
大家要了解這些奶粉的營養價值並不少於一般的嬰兒奶粉,父母們不需要擔心這一段期間內寶寶會有任何營養不良的情形。此外醫學研究也知道輪狀病毒也會影響到腸道對於葡萄糖的吸收,最好此時也不要給小寶寶喝葡萄糖水。若有脫水現象可尋求醫師建議,要用補充口服電解質或住院點滴治療。
輪狀病毒的疫苗己經於1998年研發成功,滿兩個月大就可開始口服( 分三劑型及兩劑型), 未來應以預防為主。此外因為母奶可以增加嬰兒腸道的抵抗力,鼓勵喝母奶是基本的原則。因為抗生素對於病毒並沒有任何效果,所以並不建議用抗生素治療輪狀病毒感染。
醫學上有一些輪狀病毒感染的患者有同時出現雷氏症候群的情形,所以在治療時亦要避免使用阿司匹靈。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diary/article?mid=291&prev=292&next=283&l=f&fi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