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各有各的型 嬰幼兒九大氣質全解析

文╱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執行長 葛惠
輯╱張玉櫻
參考書目╱《因材施教》徐澄清教授、《你知道孩子的氣質嗎?》王珮玲教授


孩子無法像工廠製作零件一般,每一個產品均能控制到一模一樣,常聽父母說兩個孩子都是我生的,怎麼會差這麼多?即使是同一家庭出生長大的雙胞胎,也各有不同,這就是孩子。而且每個孩子的氣質不同,可依「九大氣質」來教養出最優質的孩子喔!



影響孩子最先的不同──氣質
氣質是天生的,但如果只強調天生那就太宿命了!而且我們不能說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環境要如何雕塑都可以,所以必須二者兼顧,也就是要了解孩子的氣質,也了解父母自己本身的氣質及教養方式,讓每個父母成為藝術家,了解每個孩子的原型為何,順著原型加以雕塑、修飾,每個孩子就能健全的發展。


九大氣質孩子的教養方式
氣質是什麼?是指一個人天生下來對內外刺激的反應方式,是天生的一種行為模式,沒有什麼好、壞的分別,只是在教養上是否能找出適合親子互動的方式。目前國內外將氣質分為九個向度:


一、活動量
活動量是指一天24小時中孩子所展現的所有動作的頻率和速度,也可以說是個體消耗於動作的能量。活動量大的孩子整天動個不停,喜歡跑跑跳跳,精力充沛,睡眠時間短,即使睡了也動來動去的踢被,可在床上進行翻轉。而活動量小的孩子,則喜歡靜態的活動和遊戲,不喜歡戶外活動,即使出門也喜歡躺在草地看,或看圖畫書,所需的睡眠也較多。


◎活動量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1. 避免攝取可樂及糖果類食物:此食物及飲料會讓孩子更興奮。


2. 應有顆包容的心:了解孩子並非故意跑來跑去,以鼓勵方式,例如:吃飯坐著吃,如跑著就不吃,但坐著吃時則立刻稱讚。


3. 注意孩子的安全:活動量高的孩子喜歡跑跳,且較沒有安全意識,故在安全上需特別留意。


4. 固定的運動:每天有20~30分鐘的活動,帶著孩子至公園跑一跑、跳一跳,是很有必要的。


5. 培養規律生活:彈性但規律對孩子是相當重要的,如此較不會讓孩子無法控制。


6. 培養靜態活動:除了發洩體力外,轉移活動方式也是需慢慢培養靜下心的習慣,初期父母要耐心陪伴,慢慢即能養成習慣。



◎活動量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一般活動量低的孩子被視為較好帶的孩子,也較不需考量其安全問題,但活動量太低的小朋友,易造成動力弱、做事消極,且可能只喜歡在電腦或電視前,易造成近視。所以,父母宜多鼓勵嘗試動態活動,最好也有固定的戶外活動及親子體能時間,對其動能提昇有所助益。



二、規律性
乃指什麼時間、睡覺、醒來、肚子餓、大便等,有如鬧鐘般的準確,不但時間一定,量也都很一致;反之,則一點準頭都沒有,父母永遠無法預測他下一步會做什麼。


◎規律性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孩子規律性高,對父母來說輕鬆許多,因為只需要把時間安排好了,孩子即可OK,故安排好規律時間很重要。另一點,在約定時間上如果有變動,一定要事先告知,讓孩子有心理準備,才不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規律性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此種小孩毫無章法,故需養成規律性的生活習慣,按時做完該做的事,做到就給予鼓勵,以讓其生活慢慢規律化。



三、趨避性
當孩子首次遭遇新刺激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接受或是退縮?例如:到一個新的地方、未接觸的事、吃一種沒吃過的食物、遇見陌生人。


◎大方外向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趨避性高的孩子相當大方,不怕陌生,誰都好,但應注意--教導分辨危險並給予適當的限制,例如:不要單獨和陌生人接觸,並不隨便告知地址電話;提醒危險地區,如只能在此範圍玩,超過此會危險,而且媽媽看不到你會擔心。


◎內向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有時父母覺得很困擾的是孩子「不叫人」,不出來和別人打招呼,父母千萬不要責罵,而是多提供接觸的機會,並採漸進式的方式,只要孩子有一點點進步就要鼓勵與稱讚。


四、適應性
是指孩子在趨避反應之後一段時間的適應情形,不見得趨避性強的孩子適應性就高,有些孩子,看來很容易馬上接受新事物,但接下來反而會造成適應性問題,所以有些孩子內向害羞,但卻適應力強。


◎適應力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什麼環境、事物對他都不困難,也都易接收,父母則需協助把關,以免孩子好壞不分。


◎適應力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孩子適應力低,父母要有更多的等待、耐心,千萬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且在環境要變動時應提早告之及準備,給予充分的時間適應新環境並有機會加以練習,就會漸入佳境。


五、情緒本質
指孩子一天中表露於外的情緒,是屬於正向的(即友善、快樂)或負向的(即不友善、不快樂),是常常「笑咪咪」還是「拗嘟嘟」。


◎情緒本質好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孩子情緒本質好,是父母最開心的事,任何事均樂觀面對,但也不要因此而輕忽了與孩子的心情交流,以免孩子碰到無法承受的挫折時不知如何處理,當然危險意識的提醒仍是重要的。


◎情緒本質不好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情緒本質不好的孩子,常出現負向表情,有時會造成別人誤解,故要常提醒孩子笑,且增強之,讓孩子無形中養成笑臉。


六、反應強度
指孩子對內在、外在刺激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反應強者,其喜怒哀樂及需求很容易被覺察;反應弱者則常不被注意及知覺其需求而忽略。


◎情緒反應強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情緒反應強的孩子有時生氣起來就拳打腳踢,或傷到自己,故父母應有一致的教養態度,孩子才不會因妥協而造成亂發脾氣的習慣;且不要隨孩子的情緒起舞,並訓練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情緒反應弱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此種孩子很少表達自己的感受,故要養成表達情緒的習慣,尤其是心中不舒服的事更要協助表達出來,畫的也可以。


七、注意力分散度
是指孩子是否容易被外界刺激,如聲音、光線、人、事、物所干擾而改變他正在進行的活動。


◎專注能力強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專注能力強的孩子是父母最愛的,但有時會造成的困擾,是專注在不好的情緒事件上,一哭起來就很難安撫,有時也因專注在自己的活動中而不回應,故應多了解孩子是否如此,如果是要提醒孩子多留意周遭的訊息。


◎容易分心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小的時候不會察覺,因為容易轉移注意力,故較易帶領,但學習上則很容易分神,所以在學習環境上力求簡單,降低分心之刺激物,並在學習上多提供一對一及分段學習,且在每一個段落給予讚美。


八、堅持度
指孩子正在做或正想做某件事時,因外來的阻礙或困難時仍繼續維持原來的活動或放棄。


◎堅持度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這種特質的孩子在學習上碰到挫折不易放棄,但有時也顯得固執,父母都教不聽,要把自己的事做完,故在教養上要給予事先預警,且養成事物做好但不要求完美,雖然堅持到底很重要,但要判斷其合理性。


◎堅持度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小時候隨和好帶,且不會和你僵持,所以面對挫折也自然容易打住不前,故應協助看到困境時與其規劃分段並給予解決困難的成功經驗,當然鼓勵更是此種小孩碰到問題時最大的支柱。



九、反應閾(敏感度)
指引起孩子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敏感度高,只要一點改變均易感受。


◎敏感度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具有高敏感度特質的孩子對周遭相當敏感,有時會太緊張,父母應多與孩子說一說感覺的話,且分享他的感覺,並在睡前避免激烈運動。


◎敏感度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以前長輩說此種孩子「神經夠大條」,天氣冷熱完全穿同樣衣服,應加強其聽覺反應訓練,能提昇其未來學習能力。


獨特寶貝,樂於面對
孩子難帶並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如果身為父母本身是活力十足型的,孩子活動力也強,在一個充滿活力的家庭中,簡直如魚得水;但如果父母都超安靜,而孩子是體力充沛型,父母自然會受不了。氣質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只要親子能相互配合、相容,相信孩子就能快樂成長。


氣質真的沒有所謂的好與壞,每個孩子的氣質亦是由九種向度交替產生,因此父母應樂於面對,並找出適當的教養方式,和孩子達到一定的默契,自然就能成為輕鬆父母,有輕鬆快樂的父母,孩子自然能慢慢了解自己,並學習去克服困境。



(詳文請見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87.asp






************************************************************
氣質評估了解baby特質
資深親職教育工作者 黃琬玲

本文所指的「氣質」一詞,是由西元一九五六年開始,美國紐約大學一群兒童發展學家以行為科學的角度,針對一群嬰幼兒所進行的長期觀察研究中,得到嬰孩對於各式各樣內在或外在刺激,一種與生俱來天生的反應「行為方式」。
9大氣質評估行為特徵
1.活動量
活動量大的孩子睡眠時間短,即使睡著了,可能還是動作頻繁;嬰兒期躺在床上手舞足蹈、動得很厲害。
活動量小的孩子能安靜坐在行進中的娃娃車;能安靜讓人洗澡;可以安靜讓人梳頭、剪指甲。
2.規律性
規律性高的孩子每天大約都定時定量吃奶或餐點;差不多時間睡覺、醒來;每天情緒起伏的表現與時間也很固定。
規律性低的孩子每次吃牛奶的量相差很大;經常在不同的時間要求給予額外的食物;運動量的大小也不容易觀察。
3.趨避性
所謂趨避性是指初次接觸新的人、事、物時行為反應。
趨避性傾向接受的孩子,能馬上接受新的食物並嚥下;能接受初次來家中的客人。
趨避性傾向退縮的小朋友,置身新環境最初幾分鐘會表現煩躁不安;對副食品的濃度、味道、溫度改變時,最初的反應是拒絕的。
4.適應度
「趨避性」是觀察孩子對人、事、物第一次接觸的反應,而「適應度」是觀察孩子第一次接觸之後的行為反應。
適應度高的孩子對日常生活例行如梳頭、洗臉等容易接受不反抗;進入新環境幾分鐘內,就能夠適應;改變副食品只要一~二天內就能接受。
適應度低的孩子,同一天內,對同一種吵鬧聲會作多次反應(如狗吠、打鐘聲);與陌生人相處15分鐘後,仍表現出警覺害怕的樣子。
5.反應強度
反應強度是指孩子對於刺激的反應是微弱或是激烈,這個項目的觀察是不分正向或負向的。除非特別激烈的孩子,不免令人擔心會不會侵犯到別人,或是反應特別微弱的孩子,會不會老是讓人欺侮,這兩種極端的情形是需要父母的協助。
反應強度微弱的孩子遇到熟人時的反應並不熱烈;輕微的碰撞、疼痛仍然保持愉快或安靜。
反應強度激烈的孩子換尿片、衣服時,會有強烈情緒反應;對陌生人的反應無論喜惡都很強烈。
6.反應閾
前項「反應強度」是觀察孩子反應是否強烈,而「反應閾」則是要了解孩子從感覺到反應的門檻刺激量,例如:視、聽、觸、味、嗅覺等,孩子需要刺激量是大或小。
反應閾低的孩子當母親外表服飾或髮型改變時,寶寶會凝視觀看;牛奶種類改變時,或給果汁時,會有所反應。
反應閾高的孩子當玩玩具時,會忽略熟悉的聲音不加以注意;改變副食品味道或濃度,繼續進食沒什麼反應;當尿片濕了,沒什麼反應。
7.情緒本質
指孩子正向(如:愉快、友善、高興);或負向(如:妒嫉、忿怒、不愉快)等情緒的表現。
情緒本質正向的孩子換尿片、衣服會發出愉快的聲音及表情;第一次到陌生環境有愉快的表現;輕微傷害仍然保持微笑與安靜。
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正要入睡或醒來時經常煩躁不安;自己一個人玩耍時會哭泣;當身體不舒服時,會顯現煩躁不安。
8.注意力分散度
有的孩子在進行某些活動時,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分散原有的注意力,有些孩子則表現不易分心,這就是「注意力分散度」易或不易的定義。
注意力分散度易的孩子當尿片濕時,可以用抱他、跟他玩、看電視來安撫情緒;喝牛奶、聽到電(話)鈴聲時,會停止吸食並注意聲音來源。
注意力分散度不易的孩子煩躁不安時,以玩具、歌唱、逗他都不能安撫。
9.堅持度
有些父母會以為堅持度高的孩子就很好,其實不然,尤其在孩子尚未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念時,堅持度高的孩子可是非常讓父母頭痛的。
堅持度高的孩子可以連續玩一種玩具10分鐘以上;看電視可持續一段時間;對喜歡的玩具,雖然伸手拿不到,會嚐試用各種方法去獲得。
堅持度低的孩子每玩一種玩具的時間不到1分鐘,就想玩其他東西或做其他動作;觀看其他小朋友遊戲時,不到1分鐘就轉移視線看其他地方。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58.asp







*************************************************************
嬰幼兒九大氣質──反應閾
採訪/周苡寧
諮詢/馬偕醫院兒童心理科主治醫師 臧汝芬


所謂「閾」就是標準,而「反應閾」就是對外界反應最基本的標準,如果反應閾高的孩子,就是需要許多刺激才會使之有反應;而反應閾低的孩子,則是只要一點點的刺激就會有所感覺,這些刺激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及社會覺等六種,馬偕醫院兒童心理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其實無論孩子對反應是較遲鈍或較敏感,只要家長付出耐心與時間,都是可以藉由努力而趨於正常化。


六種「覺」的表現界定
反應閾的高與低界定於對於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我們先來了解反應閾不在標準值內的孩子,可能對於這六種「覺」的表現:


◆觸覺
對於觸覺比較遲鈍的孩子,喜歡藉由外界尋找刺激,例如在外面喜歡用手摸尖銳、粗糙的地方以尋求更多的觸感,或者喜歡咬手指,讓他有痛的感覺,男孩子有些甚至喜歡摸自己的生殖器,只是想要有更多疼痛的感覺。


但是太敏感的孩子,可能非常不喜歡別人觸碰,也不喜歡洗澡,連蓮蓬頭噴出來的水柱打在身上都覺得痛,別的孩子讓人捏一下臉可能覺得還好,但是敏感的孩子別人輕輕摸一下就覺得不舒服。另外,臧汝芬說,觸覺敏感的孩子換季的標準也不太一樣,我們覺得還好,只需穿個薄外套的天氣,他們可能覺得很冷,比較早就要換季。


◆聽覺
敏感的孩子對於別人覺得沒什麼的聲音感到很刺耳,甚至覺得很煩躁,上課只要外面有一點點的聲音,會很容易分心;比較遲鈍的孩子總是好像聽不見別人叫他,其實是早就已經聽到了,只是要很慢才有回應。


◆視覺
敏感的孩子上課很難專心,因為常常會注意到別人沒注意的事,例如:他發現他旁邊的同學沒有穿襪子,這令他感覺很不舒服,就跟媽咪說不想去上課,但往往這個理由很難讓家長接受,往往會被責怪,殊不知道這真的是令他不舒服的原因;而視覺較遲鈍的孩子,就容易對於明明該注意的紅綠燈、交通號誌等顯得漫不經心,而容易造成危險。


◆嗅覺
敏感的孩子對於一點點的味道都不能忍受,總是覺得很多東西很臭、很髒,讓他們失去很多接觸新事物的機會;較遲鈍的孩子則不覺得便便呀、口水這些排泄或分泌物有什麼髒的,就一直去觸碰。


◆味覺
味覺敏感的孩子對於冷熱很敏感,一點點與平時不同就感覺的出來,食物只要一點點燙就會吐出來,或者一點點的甜、鹹就感覺的出來;比較遲鈍的孩子,對於味道不同的食物都沒有多大反應,讓家長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食物過鹹或過甜。


◆社會覺
這是比較特別的一種「覺」,指的是人際關係。比較敏感的孩子,總是覺得某某人不喜歡他,或是自己不喜歡某某人,導致人際關係比較不好;但是比較遲鈍的孩子,也不見得就好,因為往往自己說了別人不喜歡聽的話、或不喜歡做的事都搞不清楚,因此也容易得罪人。


無論高低 父母教導最重要
其實無論評估出來的數值高低,臧汝芬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藉由了解你們家孩子的敏感程度,才能決定教導他的方式,並且要在很小的時候就承認他較別人敏感或遲鈍的事實,再加上自己在家的引導與訓練,來幫助孩子自由自在的與他人相處,不必勉強孩子不喜觸碰或聽聞的事物,而是以順其自然的方式來一步步調整他的感覺。以下為臧汝芬提出的幾點建議及做法:


1. 先做心理準備。
2. 運用同理心。
3. 用鼓勵的語氣。


討論了那麼多期的嬰幼兒先天氣質,終於在這期告一段落,其實我們要告訴家長的真正重點是,無論你發現孩子的先天氣質如何,最重要的都是後天的環境培養,本性加上生長教養環境的配合,才能給孩子最大的發揮空間,發掘孩子的優點放大它,找出孩子的缺點引導它,這才是父母親應該要了解的,這些與智力都無關,但是與教養卻息息相關,因此父母的責任不可謂不大。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82.asp





************************************************************
嬰幼兒九大氣質評估──規律性
採訪/周苡寧
諮詢/貝爾聯合診所小兒科主任 何叔芳


孩子好不好帶,與孩子的先天氣質有關。規律性更是如此,遇到規律性比較好的孩子,舉凡吃、喝、拉、撒、睡都會定時定量,但遇到規律性比較低的孩子,就必須要大人來有耐心的慢慢調整了。


何謂「規律性」?
所謂規律性通常在嬰幼兒時期比較容易觀察,因為三歲以上的孩子,在納入幼稚園的生活後已經有習慣養成,而小Baby對於反覆例行的生理活動還不熟悉。天生氣質比較規律的,就會有一定的生理作息,但有些寶寶卻是吃、喝、拉、撒、睡都完全不固定,所以貝爾聯合診所小兒科主任何叔芳解釋,要判定孩子規律性的高低,就看孩子反覆例行的生理活動可不可以預測。


所謂反覆例行的生理活動包括:進食的時間與份量、睡眠時間及長短、排便的時間與份量,這些活動均固定的孩子就是規律性較好的,如果這些活動比較不固定的話,就是規律性較低的,媽咪在孩子嬰兒時期需要多配合,但已經一歲以上的孩子如果還這樣,就需要培養孩子固定的生理時鐘了。


以下為觀察孩子規律性高低的約略指標,如果媽咪發現孩子大致符合以下幾點的話,就表示您的孩子的規律性偏高囉!


※三歲以下
1. 除了牛奶或母奶外,每天大約吃等量的麥片、稀飯、麵條等食物。
2. 每天在相同的時間想要喝奶(時間相差在1小時以內)。
3. 每天大便的時間差不多都一定(時間相差在1小時以上)。
4. 每天晚上在一定的時間入睡(時間相差在半小時以內)。
5. 每次吃牛奶的食量相差不大(差別在50cc以內)。
6. 在白天,小睡的入睡時間是固定的(每天相差1小時以內)。
7. 每天白天小睡的睡眠時間長度大約相同(相差在半小時以內)。
8. 每天大約在同一時間想吃麥片、稀飯、麵條等副食品(相差在1小時以內)。
9. 每天早晨醒來的時間差異很小(相差在1小時以內)。
10. 每天差不多在同一時間,身體的活動量達到最高峰。
11. 每天在差不多的時間,要求給予額外的食物(時間相差1小時以內)。
12. 每天大約在同一時間煩躁不安(例如:早上、中午或晚上)。


※三歲以上
1. 每天定時大便。
2. 每天要定時吃點心。
3. 每天上床後,差不多一定的時間內就會睡著。
4. 晚上的睡眠時數相差不大。
5. 每天肚子餓的時間都差不多。
6. 每天食量差不多。
7. 星期假日的早上,他仍像平常一樣按時起床。
8. 吃飯的時間延遲1小時或1小時以上他會煩躁或哭鬧。


不規律對往後的影響
孩子如果一直沒有養成規律的日常作息,很容易不適應學校生活,可能會上課沒精神、學習有障礙等等,而且因為學校是集體制式的管理,一旦沒有遵照規定來,受到處罰的時候孩子很容易反彈,這樣惡性循環對成長期間的孩子影響很大,所以對於規律性低的孩子最好幫他做一個適合的作息表,讓他們學著跟大家的時間配合,並且可以分出上下課的差別,但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好才制定,再看看孩子會不會按照上面的紀錄完成,如果沒有,可以再修改,儘量幫助孩子規律化,不要用強迫的方式。


但是規律性太好的孩子會不會因此而過於墨守成規、不知變通呢?何叔芳表示,其實不會,由於規律性較好的孩子做任何的事情都是可預期性的,即使出去旅行,不能按時吃飯、睡覺,但大人可以在差不多的時間時提供一些小點心,或者暫時睡在車上都好,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安撫,只要事先與孩子溝通當時的情況,孩子的反彈就不會太大。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78.asp





**************************************************************
嬰幼兒九大氣質─情緒本質
採訪/周苡寧
諮詢/適健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師 羅慧珊
寶寶/黃弘宣、魏毓萱、Eric Speth、蔡善昀
攝影/蘇菲亞兒童攝影(02-25989118)
 
大人有「EQ」、小孩也有「EQ」呀!但孩子的情緒是與生俱來的,無論是是「拗嘟嘟」或「笑咪咪」寶寶,都需要家長適時的回應及照顧,才能將孩子的情緒引導至最佳狀態。
何謂情緒本質?
適健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師羅慧珊表示,所謂「情緒本質」就是一個人在一天清醒的時間,所表露於外的情緒之中,屬於正向的和屬於負向的比率,如果正向情緒比較多就可以說是天生「笑咪咪」的小朋友;負向情緒比較多,則可以說是「拗嘟嘟」小朋友。
「笑咪咪」小朋友總是看起來很開心,但是遇到同一件事情,「拗嘟嘟」的小朋友就比較容易生氣,媽咪可以在各種不同情況下觀察孩子的情緒,例如:起床後、吃飯時、與人互動時、遇到陌生人時。情緒本質較正向的孩子,經常微笑,還不時開懷大笑,與大多數人的交往都很友善,他很溫暖、開朗﹔情緒本質比較負向的孩子,通常比較會有不愉快、不友善的行為反應,並且愛挑剔、常抱怨,也不喜歡跟人打交道。
至於這兩種氣質的寶寶各有優缺點,並不是正向情緒的孩子才是好的,因為他們雖然很容易討人喜歡,但也容易隱藏真正的問題;而負向情緒的孩子的優點,則是照顧者會因為他總是在生氣而給他較多正面的回應,但缺點是容易讓照顧者不愉快,也可能把他的問題或者對身體的不舒服看得太嚴重。如果媽咪還是搞不清楚孩子到底是屬於哪一種情緒本質,可以參考看看下面的測驗,您就能知道該如何對應他們的情緒表現囉!
你家的寶寶屬於那一種情緒本質?
媽咪要如何判定寶寶是屬於那一種情緒本質呢?可以用以下幾個情形來觀察,如果孩子大多是顯得煩躁不安、很難哄的話,就有可能偏負向情緒;如果大多是顯得很開心、很愉快的話,就有可能是屬於正向情緒了。
1. 寶寶在正要入睡或醒來時,顯得煩躁不安(例如吵鬧、哭泣、或皺緊眉頭)。
2. 寶寶在換尿布時,會發出愉快的聲音或愉悅的表情。
3. 第一次到陌生的環境時(例如:到朋友家或到百貨公司),會有愉快的表情。
4. 對於日常生活例行的事件,例如:梳頭、洗臉時會表現出愉快的表情。
5. 自己一個人玩耍時會哭泣。
6. 在餵食牛奶或副食品時,若中斷餵食,仍表現出愉快的樣子(微笑或發出愉悅的聲音)。
7. 打針後,在1分鐘內便停止哭泣。
8. 玩玩具時,大都安靜地玩,很少發出聲音或兒語。
9. 在給醫生做健康檢查時,會煩躁不安或哭泣。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73.asp





****************************************************************
嬰幼兒九大氣質──反應強度
採訪/周苡寧
諮詢/台安醫院小兒心智科主任醫師 許正典
寶寶和貝貝是一對雙胞胎,當媽咪呼喊寶寶時,寶寶立刻回頭對著媽咪笑,但當媽咪叫貝貝時,貝貝卻只自顧自的玩玩具,這讓媽咪覺得奇怪,懷疑貝貝是否比姊姊反應慢…

反應強度分兩種

據台安醫院小兒心智科主任醫師許正典表示,孩子的反應強度為與生俱來的氣質,有的孩子對於刺激反應比較激烈,為「反應強度激烈型」,有的孩子對於刺激反應比較微弱,為「反應強度微弱型」,這與所謂的「智慧」並沒有絕對的關係,但對於往後的人際關係卻有影響,所以還是需要父母適時的引導孩子宣洩情緒,才不會造成孩子過度壓抑或對於事情反應過度。

至於什麼是反應強度?許正典解釋,即孩子對於外界刺激的反應,刺激分為外在與內在,外在是外界給予孩子的刺激,例如:呼喊名字、被外物敲到、很大的聲音等;內在刺激為忽然想到一件還未完成的事、身體不舒服(生病)、打噴嚏等,如果是反應激烈的孩子,遇到這些刺激時會馬上做反應,反之則不會,例如孩子一屁股坐在有放東西的椅子上,有的孩子會馬上叫出來,並且馬上大叫「好痛喔!」,但有些孩子卻只會默默的站起來把東西移開,或者就這樣坐下去卻沒感覺有東西;再例如有些孩子感覺鼻子癢癢地,會猛然地打噴嚏,但有些孩子就只會小小聲的「哈啾」,這些反應都是由於孩子先天的氣質不同所造成。

反應強度對人際關係有影響

但反應太強烈或太過微弱對於往後發展有影響嗎?答案是有的,當然任何事過與不及都不好,但如果孩子只是偶爾有太過反應或太沒反應的現象,家長倒是不用擔心,如果一直以來都是如此的話,或許就需要靠大人來中和他們的反應了。

許正典表示,如果孩子的反應太過激烈,或許代表他不能承受太大的刺激,長大之後會比較敏感、比較會察言觀色,只要旁人稍有表示,或稍有動作,他馬上就做出回應,好處是讓人覺得這孩子聰明伶俐,對人際互動有幫助,但有時過分反應反而會讓人嚇一跳,予人個性衝動、不理性的印象,甚至覺得這孩子EQ管理的不好。舉個例子來說,孩子到學校上學,遇到一位大家都很討厭的同學,別的同學只是覺得他有些問題,但反應激烈的孩子或許會直接到他面前說:「我討厭你!」,話說出口,即使那位同學明明沒有這麼討厭,卻已經造成嚴重的傷害,如此人際關係當然受到影響。

但孩子的時常沒反應也不是件好事喔!當然或許大人會覺得這孩子很容易專注在一件事上面,注意力很集中,但往往同樣一件事,媽咪要說好幾次才有反應時,不禁會讓人懷疑是否反應過慢,或者從此就忽略了這個孩子,造成他內向的性格;甚至如果連受傷都不吭一聲,就得觀察是否不只為單純的先天氣質的原因。另外,反應微弱的孩子對於生離死別較沒感覺,往往予人冷酷或太以自我為中心的感覺,到了同儕團體,容易被人排擠。所以,為了要改正這些缺失,家長應該要適時的讓孩子抒發情緒,過分的壓抑對於往後的人格發展會有很大的影響。

讓孩子適時的表達情緒

反應強烈的孩子喜、怒、哀、樂較形於色,往往會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而有些異常的行為,最怕的就是攻擊別人或自殘,家長遇到這類的小朋友,更需要注意自己的情緒反應,不要讓孩子因為你的情緒而更加激烈。

但反應較微弱的孩子,卻可能在社交、情緒抒發、學習上有障礙,家長最好引導他們說出真正的情緒反應,一件事情說一次沒回應,家長就得不厭其煩的一再提醒,或者用模擬的情況,以娃娃或手偶來做角色扮演,告訴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應當有哪些適當的反應,在父母耐心的引導下,相信孩子可以找到宣洩情緒最適當的方法,才不會到上學後發現孩子有人際方面的問題。

其實,孩子的後天養成需要靠父母來以身作則,所以我們面對孩子無理的行為時,必須適時的回應,才不會讓孩子覺得「無理取鬧」是應該的行為。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6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