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什麼時候可以打孩子,什麼時候絕不能打?

 6種情況下不能打孩子

  如今,信奉「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長」理念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持這種觀念的人肯定會反對打孩子,甚至認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無能,是不會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種表現。的確,在以下很多情況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錯誤,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


2.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媽媽自己都不知道這方面的事情應該怎麼做,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時,不要急著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這方面的錯誤,清楚地知道遇到這種事情該怎麼做時,再去懲罰也不遲。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為這時打孩子往往只是發洩自己的憤怒,懲罰時往往會失去分寸,會忽視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也很難給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傷孩子。應等自己怒氣平息了,頭腦清醒了,再實施懲罰。


4.孩子生理與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況者不能打:行為亢奮有神經障礙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過情感傷害的孩子。

5.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
  根據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3歲的孩子處於遊戲期階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強烈,同時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發展,自我統一性開始出現,而3歲前的孩子,這一切都沒有出現,或者只是剛剛發展。
即使是有的孩子過於頑皮,體罰他的時間也只能提前到1歲半,對於1歲半以內的嬰兒是絕對不能進行體罰的。

因為在這一年齡段,孩子的活動主要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為吃、喝、拉、撒、睡帶來的條件反射,是無意識的。在這一階段體罰孩子,會影響他們做出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導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歲的階段,孩子處在自主性與羞怯和疑慮之間搖擺的階段。兒童迅速學會走、爬、推、拉和交談等許許多多的技能,學會了如何抓握和放開。
他們不僅把這些能力應用於物體,而且還應用於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換句話說,兒童現在能「隨心所欲」地決定做還是不做某些事情。

父母必須按照社會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兒童行為的任務,而又不能傷害兒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體罰,兒童就會感到疑慮而體驗到羞怯。



育兒小貼士:在孩子3歲前的這一年齡階段,面對孩子的無理吵鬧,面對孩子幫倒忙,父母往往是最頭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體罰他們。怎麼辦?您不妨採用以下辦法來教育犯了錯誤的孩子:

1 冷處理。當孩子無理吵鬧時,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給孩子以積極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鬧和大人滿足要求之間建立條件反射。

2 自食後果法。對於喜歡亂碰東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體傷害的情況下,可以讓他碰一碰煮熱的食物,讓他直接體會到其中的危害。

3 用生氣的表情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不對。你可以把自己的憤怒寫到臉上去,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學會看大人的臉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憤怒表情,很多孩子會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

4 講明道理。給孩子講明一些簡單的道理,說清楚這樣做會給他帶來的直接傷害。比如,你亂碰開水瓶,會被燙著的,到時候會像打針一樣痛的。

6.     6歲以後要盡量少打,12歲以後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歲以後就應盡量減少體罰,而到了12歲就應完全停止了。6歲以後,多數孩子已經進入學校了,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越來越強,開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著憑借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來各種成就。


這時體罰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喪失成長所必須的成功體驗,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養成消極、自卑的人格;而且在這一時期進行體罰,孩子能夠清楚地記住父母對自己的體罰,在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進入青春期後,兒童在肢體運動、認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漸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統一的自我。他們強烈感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獨特的個體,具有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張揚自我的強烈要求。

如果這時體罰孩子,他會感到這是對自己人格的嚴重踐踏,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還會產生某種報復與逆反心理;
而且,隨著知識的增多,他們會清楚知道父母的這種做法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一種違反法律的錯誤行為,因而會對父母產生不良印象,認為他們不遵守法律。

4種情況下可以打孩子
  在中國,父母打孩子,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採訪現在的父母時發現:儘管有少數人不打孩子,但多數還是打的。
如果你認為「不打不成才」,「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等觀點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經常不能通過積極的鼓勵,也不能通過講道理讓孩子遵守規則,那麼你可能認為在以下情況下,父母或許可以通過 「打」的方式,給孩子以威嚇,使其改邪歸正。

  1.如果孩子喜歡觸摸一些危險物,喜歡到一些不安全的場所,但由於孩子年齡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為的嚴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裡人又沒有足夠時間看住孩子時。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歡撥弄電源插頭、開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時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將會發生不堪設想的後果。

  2.當孩子某些作為、習慣、心理傾向,長大後有可能發展為違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為時。比如:從家裡偷過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有很多小男孩喜歡打人欺負比他弱的孩子,並以此為樂。

  3.過於自私、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心中絲毫沒有他人的位置。
  有些從小被寵慣了的孩子,從來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不懂得要關心他人,長此以往,進學校後很難與同學相處,走上社會後,無法適應社會。對於流露出這種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時幫他們糾正。

  4.父母或老師已多次提醒他有規則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規時,或者犯規後還絲毫不認錯,下次還想再犯時,可以打孩子。簡單地說,屢教不改時,可以打他。

特別提醒:孩子不能亂打筆者雖然主張在有些情況下,可以打孩子,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殘酷、虐待性地責打孩子,或者沒頭沒腦地亂打一氣,逮住哪裡打哪裡,不管是頭部還是臉部。不要用任何工具如鞭子、拖鞋等,用手打屁股就可以了,絕不允許拍打孩子的頭、眼睛和耳朵。在實施體罰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及時懲罰,不能倒算帳。要堅持隨錯隨罰的原則,這樣孩子所做的錯事就能與懲罰帶來的不愉快建立起聯結。這樣,他以後再做這些錯事時,會立刻想到懲罰帶來的不愉快體驗。

  2.講明道理,告訴孩子下次應該怎麼做。懲罰時,要告訴孩子為什麼打他。打只能阻止錯誤行為再次出現,但它本身不能帶來正確行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以及造成的危害時,才不會再犯。由於孩子年齡小,即使這次真心說「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應該如何做

因此,父母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告訴他正確的做法。而且,還要考慮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給他的建議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孩子儘管小,但有自己的臉面,尤其是在小夥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後的。一旦別人知道自己挨打了,稍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像大人一樣覺得這是奇恥大辱。

  4.不能經常打孩子。俗語道:「常罵不驚,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經常挨打,由於「久經沙場,千錘百煉」,就會變得「軟硬不吃,刀槍不入」。記住,體罰絕對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a26567485/article?mid=2032&prev=2056&next=1914&l=f&fid=9







********************************************************************************

10種有效ㄉ處罰妙招

許多父母常會為了寶寶的鬧情緒,而傷透腦筋。面對孩子不當的行為、舉止時,做家長的應先瞭解其原因,再以適當的方法處理。但如果孩子以丟東西、打架等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時,父母就需適當給予處罰,讓孩子瞭解他的這些舉動是不對的。

有哪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得到反省和警惕,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呢?

1、規勸
案例: 與同伴吵架、搶奪玩具……
方式: 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並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關注;然後詢問孩子爭執、吵架的原因,並耐心聽完孩子的想法;灌輸孩子打人、搶奪是不正確的行為和觀念,並要求孩子學習說「請、謝謝、對不起」。
建議: 勿以很大聲音去壓住或威脅孩子;勿直接將孩子拉開,然後大聲訓斥孩子不是;言語間避免傷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 打架、亂丟東西……
方式: 用報紙製作一紙棒,外觀可包上一層裝紙;賦予它一個名稱,如警惕棒、陳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為警惕。
建議: 在心情好的時候製作,可與孩子一起討論製作警惕棒的原因;處罰孩子時,先讓他說出自己錯在什麼地方;提醒處罰的原因;注意安全問題,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為主,其他部位則應避免。

3、罰坐
案例: 吵鬧不休、吵架……
方式: 在處罰區上擺上軟墊或一張椅子,可取個名字;準備鬧鐘或時鐘,計時處@時間。
建議: 處罰地點不正對大門、不在太明顯地方;限制處罰時間,或讓孩子講處罰多久的時間;處罰完後,讓孩子說出今天被處罰的原因。

4、幫忙做家務
案例: 亂畫,亂丟東西、玩具……
方式: 準備一條抹布、掃把、盆子等清潔用具,讓孩子學習清理和養成整潔的習慣。
建議: 父母應隨時注意孩子的安全;較小的幼兒可由父母一起帶領做家事;訓練孩子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詢問孩子在幫忙家事時學習到什麼。

5、畫畫
案例: 喜歡罵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動作。
方式: 依家庭的情況,在固定處擺放一張小桌子(此處罰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書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後使用到這些桌子時,會產生害怕、恐懼的心理);準備一本畫冊及顏色不同的畫筆,讓孩子畫出、寫出心中的想法。
建議: 當孩子有受傷時,先處理受傷部位再處罰;讓孩子將發生的時間和做錯的事情畫下來;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可從孩子的畫中瞭解到,孩子犯錯的心理想法;此為藝術治療法,較不會傷害到孩子自尊心。

6、罰站
案例: 故意從高處往下跳,車上跑跑跳跳。
方式: 在家中規劃一個處罰區,可取個名字,地點以靠牆壁、不正對大門為主;地上鋪上軟墊;準備一個時鐘或鬧鐘,計時孩子處罰的時間。
建議:處罰地點不宜太明顯或正對大門,以免傷及孩子自尊;與孩子講處罰時間不宜太久,否則會造成孩子更頑皮的反效果;視孩子的高度來決定墊子高度;處罰完後,詢問孩子被處罰原因,讓孩子自己知道做錯的原因

7、看書、寫字
案例: 暴力傾向、說謊、順手牽羊……
方式: 選擇固定處罰區鋪上軟墊或擺放小桌子;在處罰區裡面放鉛筆、畫紙、彩色筆、故事書、色紙……;讓孩子自己先寫字或看書,化解孩子憤怒的情緒。
建議:當不能馬上放下的工作時,可先叫孩子到處罰區去反省;別怒斥孩子的不是,與孩子先隔離,緩和彼此的情緒;等情緒平復後,詢問孩子犯錯的動機。

8、沒收心愛的東西
案例: 吵鬧不休、亂丟東西、不收玩具……
方式: 將孩子亂丟的物品予以沒收,作為懲罰。
建議: 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並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媽媽正在注意和關注;告訴孩子將亂丟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鬧,否則將有所處罰;讓孩子說出為什麼犯錯,和媽媽生氣的原因。

9、排豆子
案例: 針對耐心不足,亂丟東西等情況。
方式: 準備一個盒子、盤子,裡面有紅色、綠色等彩色的珠,幾個塑料罐子;讓孩子在處罰桌上,將各種顏色的珠,擺放在正確位置。
建議: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視情況針對孩子修改來處理,可先罰站、罰坐再做處罰;此目的在訓練孩子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可訓練手眼協調、分辨能力;完成後,讓孩子知道被處罰的原因。

10、禁止某些權利、要求
案例: 不愛刷牙、挑食、亂丟東西……
方式: 將孩子愛吃、愛玩的東西暫時禁止碰觸,作為懲罰。
建議:不以威脅、憤怒的態度大聲對孩子說;讓孩子知道禁止這些權利的原因,當孩子日後表現佳時,恢復其權利。

把握原則、控制情緒

此外,專家也表示,孩子成長過程當中,難免都會犯錯,無論是無心的或是故意的,當父母在處罰孩子時,還需注意一些事情,以免造成不良的後遺症。

1.安全問題,處罰物品的材質避免過於堅硬;
2.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
3.處罰的地點應選擇不明顯、不正對大門地方,以免傷到孩子自尊心;
4.注意措詞、語氣,勿以威脅、恐嚇的話語對孩子說;
5.處罰內容需徹底執行,不寬容、妥協;
6.處罰後,安撫孩子,讓他知道父母對他的關心和關愛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23&prev=324&next=322&l=f&fid=10






*****************************************************************************

父母最易忽視的10個心理誤區

一、過分表揚或批評
 適當的表揚有利於孩子樹立自信心,但有些父母總是不停地過分表揚孩子,結果卻適得其反,這樣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意識,他們做一點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揚,否則就不做。過分批評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長只要指出錯在哪里就可以了,這樣可幫助他們吸取教訓。
  二、過分民主 
幼兒缺乏經驗和判斷力,需要父母指導,對其過分民主,會把孩子寵壞,變得為所欲為。當然,當孩子長大一些以後可以曉之以理,並給他們更多的選擇。
三、對孩子發脾氣 
父母向孩子大發雷霆可以震住孩子,但威信卻降低了;父母應在孩子面前少發脾氣。如果控制不住,可以先平靜一下,然後再回來對孩子嚴肅地指出他們的錯誤,這樣效果更好。
  四、總是按照一成不變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總讓孩子在牆角罰站是不會有多大作用的。如孩子犯了錯誤,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愛好限制他的某些活動,如看電視、玩遊戲機或參加室外活動等。有時只要不理睬他的行為,他就會自動放棄。
五、從來不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對他的錯誤行為毫無印象的話,他是不會記住去改正的。孩子真的犯了錯誤,懲罰是必不可少的。懲罰有許多方法,如可以讓他做家務,打掃衛生等。這裏的懲罰並不是指打孩子,經常挨打的孩子得到的是恐懼,而不是自製。
  六、對正在做錯事的孩子講話過於溫和 
 有時,父母應採取強制措施,讓孩子懂得淘氣應該有限度,任何時候都不能有過分行為,在不良行為一開始就制止他,然後再解釋為什麼。
七、濫用獎勵 
如果你不再往地上潑水,吃過飯我給你吃霜淇淋。這種方法只能縱容他下次再犯,用獎勵的方法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實際上是賄賂孩子。切記,不能濫用這種獎勵。
  八、在孩子面前爭吵 
父母因教育方法不一致而公開爭吵,會使孩子感到不安全和不知所措,因孩子常常會模仿父母。故在孩子面前,父母最好保持一致。如果有不同意見,要避開孩子進行討論,不要讓他感到只有一個人說了算,以免一方不在場時,另一方不起作用。
九、總認為孩子有錯誤 
如果你總是認為孩子是錯誤的,會使他感覺自己很無能。即使他錯了,你可以提醒他,讓他知道你相信他有能力做到。不要用你老是這樣,從沒做好過這類的話指責他。
  十、不要忘了向孩子道歉
  最後一點也很重要,在教育孩子時,如果父母錯了,不要忘記說:對不起。孩子與父母之間應互相尊重,父母這麼做也可以教會孩子怎樣道歉。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77902&prev=78032&next=77674&l=f&fid=78






*******************************************************************************

誇孩子少用“你真棒”,教你如何誇孩子,大家都要學哦!

暢銷育兒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關於表揚孩子有一個很恰當的比喻——“稱讚,就像青黴素一樣,絕不能隨意用。使用強效藥有一定的標準,需要謹慎小心,標準包括時間和劑量,因為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
  
  1.誇具體不誇全部
   寶寶真棒,這樣的表揚對家長來說真是輕車熟路。在家長眼裏,孩子的每一個成長細節都是值得驚歎和讚美的——寶寶會笑了,寶寶會翻身了,寶寶會蹦了, 寶寶說話了……就是在這種不斷的驚喜中,家長已經習慣于對著孩子說出真棒!”真好!”這樣的評價,甚至一句輕輕的都充滿著讚賞的語氣。
  
  家長隨口的誇獎,可能意識不到會帶來怎樣的消極影響,直到有一天,發現孩子變得害怕失敗,經不起一丁點兒挫折
  
  總是籠統地表揚孩子,比如你真棒,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許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飯,媽媽與其興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訴他謝謝你幫媽媽端飯,媽媽很開心。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並且知道今後應該怎麼做,如何努力
  
  2.誇努力不誇聰明
  你真聰明!”——又一個家長慣用的評語。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如果都用聰明來定義,結果只能是讓孩子覺得好成績是與聰明劃等號,一方面他會變得自負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們面對挑戰會採取回避,因為不想出現與聰明不相符的結果
  
   美國的研究人員讓幼稚園孩子解決了一些難題,然後,對一半的孩子說:“答對了8道題,你們很聰明。對另一半說:“答對8道題,你們很努力。接著給他 們兩種任務選擇:一種是可能出一些差錯,但最終能學到新東西的任務;另一種是有把握能夠做得非常好的。結果2/3的被誇聰明的孩子選擇容易完成的;被誇努 力的孩子90%選擇了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3.誇事實不誇人格
  好寶寶這樣的話是典型的誇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邊。但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孩子總被扣上這樣一頂大帽子,對他反而是種壓力
  
  成年人也是,當領導不斷誇獎你時,開始還會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會感覺到壓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機會
  
  如果家長的稱讚總是言過其實,孩子也會有壓力,覺得自己不配這樣的讚美。他們會怎麼辦呢?那就是在你剛剛讚美完他的時候,他就做出讓你頭疼的事情,以示真誠  
  三大竅門
  
  1.留心孩子的努力
   為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誇具體誇努力,家長首先要對孩子做事情的整個過程有所瞭解。有的時候可以親眼看見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 力,當你在總結孩子成績的時候,不妨詳詳細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描述出來。比如孩子寫完作文之後,你可以說:“文章的開頭很好,你能想出這樣的開頭實在不容 易;中間的描述能感覺出你經過了仔細的觀察。結尾的一句話也比較精彩,用它來點題很恰當……”這樣,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費的辛苦一一說了出來,愉快自信 的笑容立刻就會洋溢在孩子的臉上。
  
  如果你沒有親眼見到孩子的努力也沒關係,你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說出努力的過程,這中間不失時機地加以適當的點評,同樣可以給孩子一個有益的讚美
  
  2.誇孩子別嫌口羅唆
  仔細分析一下,家長們對待表揚的態度的確是隨便了一些,甚至有點心不在焉、張嘴就來。當孩子表現好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你真棒,看起來既省事又符合鼓勵為主的教育精神。其實這樣的表揚多了,對孩子毫無意義
  
   所以當瞭解了誇具體原則時,很多家長開始很難適應,不知道除此之外還能說些什麼。很簡單,教你一招——好話不嫌口羅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揚語, 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口羅唆?這就意味著要用更多的話語描述孩子的努力,結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鳴,誇獎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3.把誇獎當預防針
  誇獎不僅僅是事後對孩子的肯定,有時候在預見到孩子對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觸時,可以事先誇誇孩子,用表揚來打預防針,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

    試試這樣誇孩子
  ●有益的稱讚:我喜歡你的卡片,很漂亮,也很風趣
  
  (孩子的感覺):我的品味不錯,我可以信賴自己的選擇
  
  無益的稱讚:你總是這麼體貼.   
  ●有益的稱讚:非常感謝你今天洗了盤子.   
  (孩子的感覺):我很負責.   
  無益的稱讚:你比其他人做得好.   
  ●有益的稱讚:你的作文有幾個新的想法.   
  (孩子的感覺):我也可以有創造性的.   
  無益的稱讚:你寫得不錯,當然了,你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   
  描述性的語句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積極結論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孩子從我們的話中對自己作出結論,事後還會默默地對自己重申。會使他們對自己及周圍的世界抱有積極看法。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75684&prev=77366&next=75409&l=f&fid=78






*******************************************************************************
處罰孩子前應注意的事|青春不代溝 
使用獎勵、讚美或是其他正面關注越多,處罰制度所能發揮的效果越好。

設定處罰制度一定可以改善孩子的行為。不過,為了讓處罰發揮更大的功效,讓可能發生的問題降至最低,有幾件事務必要謹記在心。

合併使用其他管教法
一般父母常用的管教技巧有三種:處罰、獎勵,和相應不理。如果處罰的管教技巧能配合其他技巧使用,會比只單獨使用這項技巧來得有效。孩子要是能因為其他的好行為而贏得獎勵或是特權,那麼父母在處罰孩子,取消他的特權或是禁止他從事他所期待的活動時,就比較能獲得實際的成效。父母給孩子的獎勵、讚美,或是其他的正面關注越多,處罰制度就越能發揮效果。

清楚界定期待與規則
基本上,父母應該避免使用像是「我希望你表現得好一點、乖一點、功課進步一點」之類含糊籠統的說詞,而要把希望孩子做到的「好」或「乖」定義清楚。父母也應該避免隨興式的處罰;不要在規則遭到違犯之後,才決定處罰的方式。父母應該在不當的行為發生之前,就先把規則以及必須承擔的負面責任一起講清楚。

告訴孩子如何修正行為才能免罰
在處罰孩子時,一定要讓他們知道處罰會持續多久或是怎麼樣才能避免。例如,「你會被禁止使用電話一週」──明白的定出處罰的時間長度。不然你也可以說「這兩天不准你使用電話聊天,在這之後,只要你每天回到家都自動自發的去做功課,那麼晚飯結束後,你就能使用電話了。」這樣孩子就能清楚的知道怎麼做才可以解除命令。
你一定要把規則以及處罰方式界定得非常清楚,事先就把負面行為所必須承擔的後果陳述明白,同時告訴孩子處罰的時間長度,或是何種程度的修正行為態度,可以解除處罰命令。

盡量在孩子首次顯出不當行為時,就訂下相關的規則和處罰方式
換句話說,要避免在不良行為第一次出現時就施以懲罰,反而是要利用它來制定規則。雖然我們不是每一次都做得到,但是通常這樣的原則是可行的。例如,向來都很準時回家的孩子突然有一天晚了一個小時回到家。與其在這時候處罰他,還不如以這次的機會,訂下規則和處罰方式,跟孩子說清楚這是一項不可接受的行為,下次再有這種狀況,他就必須接受處罰。

使用信號或警告
大多數的父母常常都會發出負面的反應信號或是警告,像是尖叫、嘮叨或是生氣。如果父母能慎選適當的信號和警告,就可以讓事情運作得較為順暢,也能減少不少的口角衝突。
比如說,環境裡的一些事件就可以當作是一種信號。「我希望院子裡的草皮可以在星期六晚上七點以前剪好。」於是這個時刻和日期就成了它的信號。「我要求你在最喜歡的節目開始以前,把你的房間打掃乾淨。」「你必須在大家吃完晚餐以後,把垃圾拿去倒掉。」父母可以用環境裡的一些事件或是提示來警告孩子,而不是藉著提高聲量以作為一種信號。
數到三、給三次警告,或是使用「下回再發生這樣的情況……」或是以一種理所當然的方式所發出的一些其他的口頭聲明,也都可以用來當作一種有效的信號。
使用信號做成一段緩衝期,避免出現讓你說出「我要你立刻做好這件事」這樣的情況。與其強烈要求「我要你立刻摺好這些衣服」你可以說「我希望你在晚餐以前摺好這些衣服」或是「你的必須在星期五傍晚五點以前,把你的房間清理乾淨,到時候你才能拿到你的零用錢。」這樣孩子就比較有彈性、空間,達成這些任務。如果孩子不能在指定的時間裡完成這件工作,父母應讓一項預期結果隨後發生。給孩子一個當作緩衝期的信號,也可以減少青少年對父母的要求常會產生的正常性抗拒。

處罰應因人而異
在你決定用什麼方式處罰孩子時,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興趣、價值觀和嗜好。而且處罰方式也必須因不同個性的孩子做修定。對某些青少年來說,禁足會是一項極重大的處罰,但對另一些孩子來說,他們可是完全不在意的。使用在你女兒身上效果極佳的管教方式,卻不見得在你兒子身上就能完全適用。因此,在決定要採取何種懲罰時,你必須先肯定孩子會十分在意你的處罰方式。

處罰是針對孩子的行為,而非孩子本身
在處罰孩子的時候,你應該是針對他的行為來做評斷,而不是責罰孩子。如果孩子的學業成績不佳,並不表示她很笨。可能的原因或許是她沒有為考試做好適當的準備。如果哥哥欺負弟弟,這種行為也並不代表他很壞,祇不過是他的行為無法為人接受而已。

保持冷靜
這一點說起來要比執行容易。父母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必須處罰孩子時,一定要盡量保持鎮定、冷靜與自持,而且要以孩子理所當然必須接受處罰的方式,來執行對孩子不當行為的懲罰。孩子在接受喪失某種權力的懲罰時,父母應該避免過分嘮叨、責罵或是教訓,只要依照原先制定的規則及處罰原則,執行孩子為他的負面行為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就行了。

不要過度使用同樣的罰則
父母應該把一些特定的處罰限制使用在一些特定的行為上。例如,喪失用車的權力,應該只發生在某種行為出現的時候,而不是違反了每一項父母的規定都要受到這樣的懲罰。如果好幾種不當行為都只受到禁用電話的處罰,那麼要不了多久,不准使用電話聊天就會成為一種生活的方式,而這項懲罰也就會喪失它應有的效果了。

處罰必須即時執行
一般來說,處罰的重要性或是發揮出來的效果,關鍵就在於你是否能夠在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立即修正他的行為,反而,不管你的處罰方式多麼嚴苛、時間多長,都不是處罰發揮實際效用的原因。

處罰成效與罰責的嚴苛與否、時間多長無關
行為得以受控制或是改變的主要因素,並不在於偶爾發生的嚴厲處罰,而是在於該行為發生後會立即引來教訓,就算只是一個小小的懲罰。
在決定處罰時間多長時,一個必須牢記在心的重要法則便是──密切觀察孩子,看看他的反應如何。仔細觀察究竟要花上多久的時間,孩子才能集中注意力在受罰的這件事上,或是何時顯出不在乎這項處罰的態度。處罰的效果能否發揮最大功效,絕對與即時性及發生的頻率有關。

取材自New父母學院-青春不代溝



資料來源http://www.tmac.com.tw/parents/parents_detail.asp?parentskindid=3&parentsPage=7







******************************************************************************

非常差勁的管教方式

晚上爸爸回來,仍然懲罰了孩子,孩子感覺莫名奇妙受罰,心中的安全感就會被父母慢慢摧毀,取而代之的是怨恨父母的心情。
心理學上有種最差的懲罰方式,就是跟孩子說:「等爸爸晚上回來,你就完蛋了!看爸爸怎麼處罰你!」或是說:「等你回家,看我怎麼修理你!」這種方式會被列為懲罰最差的方式,甚至聽完分析還能發現這根本就是「處罰過當」嘛!舉例來說,當孩子早上做錯事情,媽媽很兇的口氣跟孩子說:「等爸爸晚上回來,你就完蛋了!」顯然這家庭是爸爸扮著黑臉的角色,我們假設兩種情況,到了晚上的時候:
一、孩子「不記得」媽媽早上說過的話,或是「已經忘記」早上的過錯時:
1.晚上爸爸回來,並沒有懲罰孩子:過兩天當孩子發現,前幾天媽媽的恐嚇並沒有成真,久而久之會給孩子建立起一種僥倖心態。
2.晚上爸爸回來,仍然懲罰了孩子:孩子感覺莫名奇妙受罰,心中的安全感就會被父母慢慢摧毀,取而代之的是怨恨父母的心情。

二、孩子「記得」媽媽早上說過的話,也仍記得早上的過錯時:
無論爸爸晚上回來有沒有懲罰孩子,已讓孩子擔心害怕一整天,內心受的煎熬害怕與擔心,已經是處罰過當!
1.晚上爸爸回來,並沒有懲罰孩子:事實上已經處罰過當,不論有沒有再打孩子,孩子都因此變得更膽怯、容易焦慮、缺乏安全感。
2.晚上爸爸回來,仍然懲罰了孩子:身心皆受創,內心已經接受了過度處罰,還要再面對身體上面的疼痛。這個情況是所有假設裡面,最糟糕的一種!

三、無論孩子產生何種反應,如果經過恐嚇孩子開始表現良好時:
1.表現良好就不再被爸爸處罰:經過管教者的恐嚇後,孩子突然變得很乖、很聽話,媽媽就不再跟父親告狀,使孩子沒有受到責罰,但卻讓孩子對媽媽以後所言大打折扣喔!孩子感覺媽媽說的話,有時候也不一定會兌現。
2.表現良好還是被爸爸處罰:感覺自己懺悔後,仍然不被原諒,以後孩子就會完全不理會媽媽的話,甚至還會更壞、更吵鬧,反正晚上還是都要被處罰嘛!
分析到此,我們得到一個結論:此種管教法沒有任何的好處,偶爾治了標,卻次次惡化了本!真是非常可怕的管教方式,大家要多多警惕。

教養小提醒
1.別預告稍長時間後的處罰,會造成過度處罰的後遺症。
2.預告處罰後,預告者將變成進退兩難的立場,對於親子關係只有荼害而無益。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69&prev=370&next=368&l=f&fid=10






********************************************************************************

父母是有效限期的

最近去拜訪了朋友,當我們都坐在朋友家的後院吃東西聊天
時,他們的大女兒回家了。大女兒今年18歲,已經不住在家

裡了。
 


她跟著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進來,兩個人手上都各有一枝

煙。穿著很新潮,露著小肚子,後面露出腰的部份還有一個

刺青。那個男孩子的手腕跟手臂上也有刺青。兩個人互相竊

竊私語,有說有笑,但對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
 


這讓我蠻感慨的,我突然領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實父母跟

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限期」的。
 


我第一次見到這女孩時,她才8歲,跟我老大現在一樣大。

10年前我去她家時,她可以在短短時間內,把我送的一瓶清

酒上的字和圖,都一模一樣的畫出來。 一個外國小女孩,

居然可以把「日本清泉清酒」和酒牌上的櫻花, 三兩 下就

輕鬆的描繪出來,我好驚訝。
 


自從那次以後,我經常慫恿她的父母帶她去拜師學藝。但他

們永遠都可以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來搪塞我。奇怪的

是她的父母一面搪塞我,卻又可以一面的跟我炫耀她女兒最

近又畫了甚麼 
 


突然驚覺10年過的好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情,現在已經是10

年後了。我不認為她的父母現在有資格去批評他們的女兒,

因為一直以來,她的父母只顧著自己,從沒重視過她的教育

問題。現在才想教育已經不可能了,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因

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經「過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

限期」內也沒努力過。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

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一到了青

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該說的,該教

的,該做的,都應該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驗收的時候了。

這驗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針,也是孩子對外界的應變能力。
 


「過期」 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的有效

了。要認知 「收手」和 「承受」的事實。我突然很感嘆,

我告訴我自己,我必須要在黃金時期內幫我的孩子做好面對

未來的準備。因為時間真的過的很快,一轉眼就過了。我不

想將來只有嘆氣,搖頭的份。
 


是呀!父母是有限效期限的!小孩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當


你不珍惜的時候,上帝就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32&prev=333&next=331&l=f&fid=10







*****************************************************************************

如何適當處罰孩子? 
教養,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個孩子總有不聽話、把大人氣得半死的時候,許多爸比媽咪都會擔心,過度責罰,會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但是不加以管教,又怕把孩子養成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什麼樣的情況下,父母必須處罰孩子?針對不同特質的孩子,在管教上各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處罰=必要之惡?
沉住氣,讓孩子嘗試錯誤
    雖然目前社會上普遍認同「正向管教」的理念,不鼓勵用體罰、責罵…等嚴厲的手段來管教孩子,但是從家長照顧孩子的實際經驗來看,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不得已必須處罰小孩的時候。然而,處罰真是一種必要的管教方式嗎?
    笛飛兒EQ教育親職講師鍾佳蓉表示,由於少子化的關係,現在的父母對孩子投注的關愛都很多,但有些家長因為個性比較急,或是敏感度較高,往往聽見孩子頂嘴23次就忍不住要出手或罵人了,在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處罰小孩。
    鍾佳蓉老師提醒,在大多數孩子犯錯情節並不嚴重的情況下,如果爸比媽咪能夠沉得住氣,耐心等待,讓孩子去發現自然的結果,那麼很多時候處罰其實不見得必須用上。
    所謂的「自然結果」,就是讓孩子自己看見做錯事的後果,而不中途加以干涉。舉例來說,有些小朋友的活動量很高,天生就是喜歡跑跑跳跳,而父母往往因為擔心危險而加以制止,但站在孩子的立場,他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經驗去理解為什麼爸爸媽媽要終止他的玩樂,所以依然故我,看在父母的眼裡,就成了「屢勸不聽」而被處罰。但是,如果爸比媽咪能在不過度危險的情況下,忍痛讓孩子摔個12次,他自然會學習到不能亂跑亂跳的道理,即使不被處罰,也會調整自己的行為,這即是所謂的「試誤學習」。
    其實,孩子的成長就是不停的在探索著這個世界,鍾佳蓉老師認為,倘若父母能收起過度的擔心與保護,適度的給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不但能減少許多親子間的衝突,也不會演變到最後,爸比媽咪講得很無力,孩子也把爸媽的話當耳邊風,處罰的方式越用越嚴厲,親子關係也跟著越來越糟糕。
處罰孩子有效嗎?
    鍾佳蓉老師表示,處罰一定是有效的,但如果光是處罰孩子,而沒有讓孩子了解被處罰的原因,這樣的處罰僅具有「表面效度」,孩子學到的只是對權威的畏懼:「因為爸爸媽媽打我很痛,所以不可以在他們面前做這件事情」,而不是真正習得待人接物的道理,而且,這樣的管教日後也很容易讓孩子養成陽奉陰違的壞習慣。
    「不教而罰,謂之虐」,除了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麼被處罰之外,爸比媽咪也應教導孩子對事情的正確處理方式,讓孩子知道下次可以怎麼做,才不會再被處罰,給他改過的機會,並協助其養成良好習慣。
受不受教和年齡無絕對關係!
    很多家長經常感到很疑惑,孩子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管教?講道理他聽得懂嗎?孩子的心智要發展到什麼程度才會比較「受教」?
    鍾佳蓉老師指出,孩子的受教程度其實和年齡不一定相關,很多人到了年紀很大了也不見得受教,相對而言,有些小朋友往往在年齡很小時就讓大人覺得他很乖、很聽話,但也許並非因為比較受教,而是他本身就沒有太多慾望,或者行為特質沒有那麼外放。
    2歲以前,孩子還不太會表達,也不大聽得懂大人所說的話,但並不代表因為他還小,搶別人的玩具或打人就不需要管教,做錯事時,爸比媽咪還是可以用語氣和表情示意他不可以這樣。
    至於2歲之後,孩子的語言能力逐漸提升,爸比媽咪就可以多和他做一些討論,像是哪裡做錯了、要怎麼做才對,以及下次再這樣要怎麼處罰…等。鍾佳蓉老師表示,這當然需要等孩子的認知程度達到一定水準才能辦到,不過一些是非對錯的觀念,父母在孩子更小的時候就可以帶他養成。當然,對於越小的孩子,父母應該給他越多彈性,但是管教的態度還是要堅定,讓他知道你非常不喜歡他這個樣子!
需要處罰的3大情況
1.犯了後果嚴重的錯
    雖然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都能容忍孩子慢慢從錯誤中學習,然而,對於某些後果過於嚴重、會令父母無法承擔的錯誤,例如自己在家玩火、爬窗子或暴衝到馬路上…等等,爸比媽咪就應該給予較為嚴厲的處罰,讓孩子有所警惕,以避免下次再犯。
    第一次的處罰可以較輕,例如:打1下手心,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知道這件事不是鬧著玩的,如果孩子下次再犯,就要加重處罰。對於大一點的孩子,還要要求他們自我反省,也可以讓他們藉由一些故事、新聞,了解犯錯的後果是什麼。
    鍾佳蓉老師提醒,最重要的是,爸比媽咪一定要設法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嚴重性,讓他知道後果並不是只有打幾下手心而已。
2.明知故犯!
    當孩子的認知和經驗都足以讓他知道這麼做不對,但還是繼續犯錯時,爸比媽咪也可以給予適度的處罰來改善孩子的行為。鍾佳蓉老師指出,對於明知故犯的孩子,爸比媽咪應該加倍的處罰,而且應該盡量找和他犯錯的事件相關的處罰方式,例如:哥哥和妹妹玩時總是一直故意搶妹妹的玩具,這時,終止他遊戲的權益可能會是最有效的方式。
    此外,有些孩子之所以明知故犯,是為了試探爸媽的心情好不好,如果爸媽心情不好,可能就得趕緊收斂,免得被修理,但要是碰上爸媽心情好時,他就會得寸進尺,覺得這種時候爸媽比較容易妥協。鍾佳蓉老師提醒,當孩子有這種狀況時,父母應該自省是否在管教孩子時過於情緒化,如果不能對同樣的事情維持一致的態度,孩子的觀念和原則就無法建立,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也較為困難。
3.品格、道德上的行為問題
    如果孩子出現像是隱瞞事實、說謊、偷東西、對長輩態度惡劣、犧牲他人權益以滿足自己…等和品格、道德有關的行為問題時,爸比媽咪應該立即制止,並且視情節大小予以懲戒。
    鍾佳蓉老師指出,品格和道德是對孩子影響最為深遠、也是父母最期待孩子具備的特質,而且從心理學上來看,它也是唯一一項不會隨著年齡發展而自行提升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到了成年仍然非常自私、喜歡違規,乃是由於沒有從小開始培養、修正這項能力的緣故。
    對於這樣的孩子,處罰的方式可以用靜坐、反省的方式,同時可以配合跟他們講述一些和犯錯事件相關的忠孝結義、或偉人故事,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觀念,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罰他們閱讀相關書籍並寫下心得,讓他們可以深刻反省自己所犯下的錯。
性格不同,處罰大不同
    鍾佳蓉老師認為,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一定要適合孩子本身的特質,以下為爸比媽咪分析4種不同性格類型的孩子,犯錯時較適合採用的處罰方式:
1.高自尊型
個性特質
    愛面子,且自我要求較高,通常很聰明、有想法,犯錯的當下往往不等父母說明,就已知道錯在哪裡。但也因為自尊心強,口語能力佳,在受到大人強烈指責時,可能會有不認錯、狡辯的狀況出現。
自己提出負責辦法
    這類型的孩子在得知自己犯錯時,可能已經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因此,讓他們自己檢討犯了什麼錯,並提出合理的處罰方式,是對他們最有幫助的做法。若他們實在想不出來,爸比媽咪可以建議他們用行動上的付出(把搞砸的事情妥善收尾),或是閱讀、提出反省心得(適合較大的孩子)的方式來負責。
卸下孩子的心防
    鍾佳蓉老師指出,當孩子因為好面子而不肯承認自己犯錯時,若與他們爭辯,不見得會讓他們接受父母所提出來的道理,甚至只是讓他們越辯口才越好,越把爸比媽咪氣得半死!因此,當感覺到高自尊的孩子在狡辯時,建議用比較溫和、開放的方式詢問他們:「你的行為讓我覺得不太舒服,可以請你告訴我發生什麼事情嗎?」,孩子反而比較容易卸除武裝,真心反省。
2.高敏感型
個性特質
    情感較為脆弱、情緒化,會把小事情放大,且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容易感到傷心、難過而情緒激動。
管教,私下進行
    管教這類型的孩子,盡量選擇2個人單獨相處或旁人較少的場合,因為他們特別在意人際評價,如果在公開場合處罰他們,會讓他們感覺下不了台,容易情緒爆發。鍾佳蓉老師表示,以情緒管理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必須先處理完情緒,才能回過頭來解決問題,孩子若處於情緒激動的狀態下,是無法意識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
處罰稍微輕一些
    鍾佳蓉老師提醒,高敏感型的孩子也較不適用打、罵…等激烈的處罰方式,因為他們原本就容易把事情看得很嚴重,所以處罰的方式可以相對輕一點,否則孩子容易沉溺在被處罰時的害怕與傷心情緒裡,不但會造成心理上的陰影,同時也模糊了學習焦點。
3.易衝動型
個性特質
    直率急躁,行動不經思考,反應強度也比較大。犯錯時經常被誤解為明知故犯、屢勸不聽,但事實上他們大多是無心的,雖然明白道理,但情緒往往阻斷理智,因此難以控制自已的行為,事後通常也會感到很後悔,甚至主動道歉,但下一次卻還是同樣再犯。
處罰沒有太大效果
    由於這類型的孩子犯錯通常都不是故意的,爸比媽咪如果一味的處罰孩子,不但會加深親子雙方的壓力與衝突,而且也沒有太大的效果。對於這種明白事理,但難以控制行為的孩子,用說的都沒有用,必須靠實際的行動來建立正確的「身體習慣」。
重建行為:演練1015
    鍾佳蓉老師表示,當衝動型的孩子犯錯時,建議爸比媽咪找出至少2種可行的替代行為方案,讓孩子知道下次遇到同樣狀況時該怎麼做,並且陪伴他們一起實際演練1015次來重建行為模式,以減少犯錯的可能性。
    例如,若孩子每次想玩別人的玩具時都用搶的,爸比媽咪可以重新陪伴孩子進行一次,過程中引導他們去思考是不是應該先用問的,然後實際讓他們執行,當孩子確實開始延緩自己的衝動時,應馬上給予極大的讚美與鼓勵,以強化他們的正向行為。
    鍾佳蓉老師指出,父母的陪伴有許多好處,首先,當大人在場時,孩子會較為收斂、遲疑,比較不會一看到玩具就馬上出手。其次,這類型的孩子相對來說,比較需要別人適時的提醒與建議,爸比媽咪在陪伴的過程中可以隨時給予觀念上的引導。再者,衝動型的孩子個性較為天真、單純,他們通常都會很喜歡那個願意陪伴、幫助他們的大人,進而會去觀察、模仿這位大人的正向行為,從他的身上學習能力。
4.高彈性型
個性特質
    觀察力與思考力佳,會視環境情況調整自己的行為,依大人的期待與要求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但一些良好的觀念與原則便難以養成,犯錯時經常會以各種藉口來推卸責任。
犯錯時,暫停權益
    鍾佳蓉老師認為,這類孩子簡單來說就是「柿子挑軟的吃」,他們的內心世界可能對於一些正性原則(如:誠實、正直…等)需要再加強,因此,若非常確定孩子是故意犯錯,可給予相對較為嚴格的處罰,讓孩子吃些苦,以建立觀念與行為上的穩固。
    對高彈性型的孩子而言,暫停其權益可能會是較為有效的處罰方式,畢竟他們可是隨時都在觀察怎麼做對自己最為有利!鍾佳蓉老師指出,由於這類孩子本身性格的變動性較大,因此爸比媽咪在管教的態度上一定要非常堅持立場,只要是約定好的規則,盡量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要要求孩子一致的展現,不能輕易對孩子妥協,如此才能讓高彈性孩子遵守一定的行為規範。
先負責再聽理由
    由於這類孩子在犯錯時,經常會以各種理由來解釋、開脫,害怕承擔做錯事的責任,鍾佳蓉老師認為,當孩子犯錯時,第一次可以先讓他說明理由,並提供改善的機會,但如果孩子一再的犯同樣的錯誤,那麼理由就變成了藉口。
    鍾佳蓉老師建議,當孩子習慣性的用藉口來規避責任時,爸比媽咪可以告訴他們:「你的這些理由我好像已經聽過很多次了喔!我們可不可以先對你做錯的事情負責,把它處理好,再來討論原因?」,讓孩子知道,不肯承認錯誤、用藉口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倒頭來還是得去處理,佔不到什麼便宜,甚至還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
注意!
    鍾佳蓉老師提醒爸比媽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與需要加強的環節,在懲罰孩子之前,一定要先完整的了解孩子,針對他們的特性來實施管教,而且,絕大多數的時候,教養其實是可以不需要用到處罰的!
處罰之前,先想一想!
    有時父母在處罰孩子之後,也會有愧疚感產生,懷疑自己這麼做究竟是錯是對。鍾佳蓉老師建議,爸比媽咪在處罰孩子之前,可以先深思熟慮以下幾個面向:
1.孩子的能力與限制
    爸比媽咪必須思考,自己要求的事情是不是孩子的能力足以達到的。例如:吃飯掉滿地是因為講不聽、故意,還是小肌肉發展尚未健全?喜歡亂丟東西,是因為調皮,還是正處於探索世界的發展階段?又或者有些孩子坐不住、不守規矩,會不會是因為具有較高的活動量,卻被要求長時間進行靜態活動的緣故?
2.犯錯事件的合理性
    孩子是真的做了「錯事」,亦或只是父母本身認為有錯?例如:急性子的家長碰上動作慢吞吞的孩子,各有各的好,只是性格不同,但往往親子間發生衝突時,孩子可能就被處罰了,其實這並沒有絕對的誰對誰錯,而是和親子間的適配性有關。
3.孩子是無心或故意
    對於明知故犯的孩子,固然需要加倍的處罰,但如果孩子的過錯出自於無心,爸比媽咪也應該給予他們修正行為的機會。鍾佳蓉老師指出,關於無心或有意的判斷需要非常慎重的考量,倘若孩子如前面所說,是因為能力不足所以重複犯錯,父母若是不明就裡的處罰他們,對於孩子的成長發展與親子關係都會有極大的殺傷力!
4.孩子的特質
    有些孩子可能適合講道理、自我檢討,有些則需要身體力行,從行為上去做調整、學習。鍾佳蓉老師認為,了解孩子,是適性教養的最關鍵環節,建議爸比媽咪多帶孩子去探索這個世界,從中了解孩子的優劣項目,引導他們認識並發展自己的優勢能力。
引導勝於處罰
    人家說:「預防勝於治療」,爸比媽咪該如何避免孩子走到需要被處罰的地步呢?
善用鼓勵與肯定
    在孩子表現良好的時候,具體、清楚的陳述自己對孩子的欣賞,讓他們對於待人處事的道理有更明確的學習方向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往往會遮住自己的眼睛,因而看不見孩子的優點,急於教好孩子,因此過度聚焦於孩子的過錯以及說理和處罰上。鍾佳蓉老師提醒爸比媽咪,永遠要記得:「先肯定,再要求」,效果會好上數倍。
把握每次犯錯,引導孩子學習
    如果孩子能在成長的過程裡,不斷的學習經驗,就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可以自己思考、分辯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自然不會有被處罰的疑慮。
    但要是每次犯錯,父母都只想著趕快解決眼前的問題就好,沒有花時間引導孩子學習道理,孩子很可能會因此而不明就裡、一錯再錯,全家人皆陷入負向的情緒泥沼裡,對孩子的處罰也會越來越重。
    鍾佳蓉老師提醒用心的爸比媽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裡,切記不要將行程排得過於完美,因為完美的行程,會緊湊到讓我們沒有時間欣賞與引導孩子所犯的過錯,適度的留白,會讓孩子成長得更好。
負責任的身教示範
    最後,在日常生活裡,當父母自己也犯錯時,若能展現出勇於承認、負起責任的態度,將會帶給孩子良好的身教示範。
    在此呼籲爸比媽咪,千萬不要因為面子與尊嚴的問題,而只允許自己站在親子關係中強勢的那一方,因為這種威嚴除了阻檔親子間的愛與交流以外,幾乎沒有什麼不可取代的功能!

育兒生活 3月號 NO.262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zeldasow/article?mid=5616






*******************************************************************************
難以管教的孩子|爸媽不翻臉管教法
  
難處:我們的孩子簡直不可理喻
目標:發現管教失敗的原因

珍有一對兒女,四歲女兒卡蘿和兩歲兒子麥克。當朋友問她何時再生一個孩子,另一個朋友聽了很篤定的幫她回答:「怎麼可能?一個麥克就夠她煩了!」
麥克的個性非常難以捉摸,而且喜歡爬上爬下,動個不停,一點都不怕危險,所以他的惡名普遍在珍的朋友間流傳。
一般來說,那些意志堅定、不聽話、麻煩、黏人,或是不符合父母期望的孩子,都會被認為是「難以管教」。這類孩子的行為和性情較安靜的孩子大相逕庭,無法依照一般的管教主張來處理。他們的父母有必要為他們制定一套管教計畫,徹底執行一段時間;父母也必須努力讓孩子瞭解你們對他的期望。
一般來說,父母若是發現新技巧,但很快就放棄的話,那麼管教計畫一定會失敗。因為孩子的行為經常會改善一小段時間,直到他們找到新方法來嘗試舊行為,這就像被圍堵起來的水,最終還是會找到新出口一樣。
通常一個方法如果嘗試三次仍未見效,我們就會認定那項技巧失敗。但是,孩子的行為不可能這麼輕易、快速就改變了。如果你也是那些說:「我已經試過各種方法」的父母,那麼請仔細想想,你的問題也許出在:不斷地嘗試新計畫。你應該制定一套計畫,並持續進行數星期;一個方法試過三次就不該放棄。
奇怪的是,雖然這類孩子的行為經常令你討厭,想要疏遠,但是他也非常需要你在管教問題上展現你對他的愛。這就像在節食中,仍然照吃巧克力一樣;明知道不應該吃巧克力,但就是克制不了。

父母有必要好好地管教孩子
在麥克的例子中,珍並未因此而惱怒,她發現麥克非常有趣,簡直是個挑戰。她對於孩子腦袋運作的方式感到有趣,而且一再地被麥克的脫軌演出惹得發笑。儘管她會防止麥克傷到自己,但是她從未規範麥克的行為,直到她先生山姆提出警告:「如果我們不好好管教他,未來可能得送他去上行為矯正的課程。」
要為麥克設定限制確實不易,珍甚至說:「為中情局辦案,也比這容易。」而山姆也頗同意這種說法。他們發現麥克的思考模式相當複雜,他的想法和行為經常背道而馳。如果你叫他跳進泳池的深水處,他會毫不猶豫地躍入水中,但他卻會被巨大聲響給嚇到,並且黏著父母不放。他和其他孩子一樣,也討厭被限制行為,而且會用尖叫、哭泣或哀鳴來抗議。有一天,山姆望著麥克說:「我很愛你,但是我受不了你的哭鬧!」事後珍表示,這使麥克一連好幾天不曾哭叫。孩子需要父母一再地向他說愛他,以及明白表示你不喜歡他的哪些行為。
雖然管教麥克需要花很大的心力專心一志,但山姆夫婦仍保持愉悅的心情努力去做。珍表示:「態度堅定『拒絕就是拒絕』,並向孩子解釋我們期待他有哪些行為發揮了最大功效。這就像打網球「絕不能失去焦點!」
孩子的哭鬧行為會激怒父母,並讓他們煩躁不堪。這種行為可能會持續到孩子年齡更長,或直到父母態度變得強硬為止。如果你試著忽視哭鬧的孩子,可以確信地,他的行為肯定已經令你勃然大怒了。在盛怒之下,想要管教孩子是不可能的,更別說要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了。一般來說,叫罵或要求孩子不要再哭了一定不會成功,孩子並不會察覺自己是從何時開始哭鬧的,所以當然不知道怎麼控制它。當孩子開始哭鬧時,握起他的手輕柔地說:「別哭了!請你用平時的聲音說清楚!」你可以模仿他的哭聲讓他明白聲音的差異,但別羞辱他。

面對難以管教的孩子,父母應如何處理
許多父母都是因為哭鬧聲非常刺耳,而且討厭被孩子操控而反對孩子哭鬧,而孩子出現哭鬧行為通常也始於父母拒絕他們時。假設孩子哭鬧時,你決定採取強硬作風,那就得警告孩子可能發生的變化,並仔細、明確地解釋管教原則。
一般管教原則在「難以管教」的孩子身上無法發揮作用時,可參考以下要點:
*孩子的個性是否和你相似?我們都很明白自已的缺陷,有時可能會忽略了孩子和我們類似的行為,但也有可能因為不瞭解他,而忽略和我們不像的行為。試著瞭解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有助於改善你的管教法。
*不要只是一味的「反對」,而要試著「改變」孩子的行為。
*改變並非一蹴可即。先設定階段性目標,逐步地改變,直到達成目標為止。
*不要羞辱或拒絕孩子。不要說「好丟人!」或「我不愛你!」等言詞,也不要對每項行為發表冗長的訓辭,而只要用簡短的話來傳達意思即可。
*仔細觀察孩子是否因為看太多電視而造成越軌行為。
*觀察孩子的越軌行為是否因為活動太多而產生。有些孩子在情緒亢奮回歸安靜時需要一段過渡時間,而淋浴、聽故事或聽音樂都能達到安撫效果。
*大多數的孩子在學會說話和表達想法時,他那些令人挫折的行為通常會消失。孩子到了三歲左右,父母就會看到明顯的改善,如果你的孩子仍舊不可理喻,那就有必要請教醫師了。
*孩子生病了或在復原階段,通常會變得非常固執和令人討厭。
*不要只是在意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應試著找出他的好行為,並且用擁抱、親吻或讚美來鼓勵他的好行為。
*請人性化一點!沒有任何技巧一定總是會成功,也沒有任何父母能夠一直保持耐心。不要凡事要求完美,只要盡力,順其自然就好。

取材自New父母學院-爸媽不翻臉管教法



資料來源http://www.tmac.com.tw/parents/parents_detail.asp?parentskindid=1&parentsPage=3







*******************************************************************************


終止孩子ㄉ壞脾氣

許多家長常煩惱,為什麼我的孩子一不如意時,就大聲吼叫、哭鬧不休,或是摔東西……,真是不知該如何是好?面對孩子不當行為時,父母應先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然後尋求一個解決方法。
  「媽媽帶我去公園玩好嗎?」「文文,不行!外面要下雨了,不可以出去玩。」「我要出去玩啦!」「不可以,文文要聽話,不可以吵鬧,早上已經帶你出去玩過了啊!」「不管,不管,我要出去玩……。」這時的文文已經漲紅著臉,開始賴在地上大哭大鬧,無論媽媽怎麼說他都不聽,一定要出去,最後拗不過文文的吵鬧,媽媽只好妥協帶他到樓下走一圈。每天幾乎都得面對孩子突然的脾氣不佳,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用點心 想出解決對策
   心理學家分析,嬰兒在出生後三個月就有憤怒的情緒,九個月大後就很明顯;二歲左右,幼兒情緒發展更進一步,他的要求變多了,不滿足的情況也常發生,但是由於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所以會莫名其妙的發脾氣。而三歲以上的孩子語言和想法都更有進展,也開始進入了「反抗期」階段,他們喜歡自己動手做,也常用「不」來表示自己的獨立性,若家長不明白,無意間澆熄孩子自己動手做的樂趣,就容易引起孩子憤怒情緒。

小遊戲 了解孩子的情緒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日常生活中家長還可以利用一些小遊戲,不僅讓孩子認識自己情緒,也讓父母了解孩子的情緒問題。

(ㄧ)情緒筒 
道具:便條紙、兩個筒子、數顆球
方法:
1.當孩子開心的時候,請他把開心的事情寫下或畫出來,貼在球上,投入開心的桶子裡;相反的,當他不開心的時候,將不開心的事情寫下貼在球上,投入不開心的桶子。
   
2.父母可以跟孩子討論,為什麼開心?為什麼不開心?    
3.「玲玲,今天為什麼不開心呢?可以跟媽媽說嗎?我們一起來想辦法?」 

意義:從孩子的畫或文字中了解他的情緒。

(二)情緒月曆表 
道具:月曆表一個、貼紙數個
方法:
1.一格格的月曆表,請孩子貼貼紙。
2.當孩子想生氣時,就去拿一個貼紙貼上去。
3.家長觀察,看看日曆上孩子有幾個貼紙,了解孩子每天的情緒。
4.如果一個星期孩子都沒有貼不高興貼紙時,可給予鼓勵和讚美。
意義:了解孩子每天的情緒,並提供當他生氣時一個發洩的方法。 
(三)情緒圖卡或故事 
道具:故事書或圖卡
方法:
1.家長與孩子一起讀故事書。
2.「小強和小明兩個在搶東西,結果小強搶輸了,還踢小明一腳,……」「文文你覺得小強這樣對不對,如果是文文被小強踢了,會怎麼處理呢?」

意義:藉由情緒故事書或圖卡,家長的口述引導,讓孩子表達遇到情緒問題時,該如何處理。 
(四)情緒大風吹 
道具:小孩、父母(或老師)、數張椅子(或墊子)
A.在家裡,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玩。
B.在學校,可以小朋友一起玩,然後由老師帶領。
方法:
1.大家都坐在椅子上,由其中一人發號施令
2.大風吹,吹什麼?吹今天想要發脾氣的人……;吹今天有發脾氣的人……;吹生氣時會坐在地上耍賴的人……;吹生氣時會哭的人……。

3.沒有坐到椅子的小孩(或小朋友),可以跟媽媽(或其他小朋友、老師)分享快樂與不快樂的一件事情。
意義:透過遊戲可以讓孩子講出內心開心與不開心的事情,不僅可以抒發情緒,也可以讓家長或老師知道孩子的想法。

(五)情緒觀測站
道具:8開圖畫紙三張、色筆
方法:
1.三張圖畫紙分別標示出早上、中午、晚上。
2.每張圖畫紙上,橫向畫七個區域,分別寫出星期一~星期日;縱向分別畫出喜怒哀樂四個區域或開心、不開心、生氣三個區域(最好以圖畫來表示)。
3.今天星期一我很開心,點一個記號;中午開心點一個記號;晚上不開心點一個記號……。
4.一個星期到了,將做記號的點連起來。
5.然後觀察寶寶什麼時間較開心?什麼時候會較生氣、不開心?

意義:
1.藉由情緒表,家長可以觀察到孩子開心與不開心的時間常是在什麼時段,了解孩子情緒狀況。
2.從圖表的曲線圖中,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溝通情緒及解決方法。

溫暖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很重要
   洪玉滿老師表示,讓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緒和開朗的心情,不僅有利於他的身心健康,長大之後對事情保持樂觀也容易與人相處;而經常發脾氣的人,性情暴躁或乖戾,不僅影響自己身心健康,也不會受到大家歡迎。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28&prev=329&next=327&l=f&fid=10








*********************************************************************************



教寶貝學規矩ㄉ6ㄍ妙招

都說一歲寶寶最讓人頭疼,自從他們學會走路,能和你對話後,他們就變得無組織無紀律。
不是昨天咬了小朋友,就是今天又把自己的勺子扔到馬桶裏,甚至你都無法預測他明天又
會出現什麽讓人頭疼的行爲。

            這個時候你應該注意:該教他學點規矩了。

            不是孩子不懂規矩,是他受到太多自身的局限。

              1、 寶寶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相對薄弱。

              美國兒童行爲研究學者Rothbaum教授認爲,對一歲寶寶來說,和他飛速發展的認知能力相比,他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就像一直停滯不前。所以,想讓他用這些可憐的理解力去領會一條條規矩(哪怕是非常簡單明白的)是很困難的。而且這時的孩子還不具備預測別人想法的能力  。

難怪晨晨會對媽媽的態度視而不見。不會說話,不會表達,只能聽懂部分語言,這些都是寶寶學規矩的障礙。專家解釋說,寶寶在一歲半以前,雖然能說一些最基本的語言,能聽懂一些簡單的對話。但是僅憑這點語言能力還不能讓他別人正常交流。


              2、 寶寶還沒有時間感和空間感。

              想讓這個年齡的寶寶理解時間的概念是件公認的難事。也許你告訴他“停下來”,他還能理解。但是如果你對他說“等一會”,那就太爲難他了。你必須先要讓他知道“一會”究竟是個什麽概念。寶寶所能理解的時間概念只是:你有沒有及時滿足他的願望。也就是說,他想要一個玩具,你能及時滿足他,他可能會按照你制定的規矩好好坐在那玩;一旦你沒能按他的要求做,他便會大哭大
鬧。

              3、 頑童心理在作怪。

              有時候寶寶喜歡破壞規矩,只是想和你開個玩笑,看看你吃驚甚至憤怒的表情。比如,寶寶剛剛學會開動電視開關的時候,他會對此事很感興趣,會一直反復的開、關電視。如果你在這個時候表情嚴肅的要求他停下來,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爲他已經從你的態度中得到一個新的遊戲:只要我去觸摸電視,爸爸臉上就會出現好玩的表情,還會和我說話(即使你說的是個“不”,我也喜歡)。寶貝的學習過程儘管有上面種種不利因素影響,這個年齡的寶寶仍然可以學會一些最基礎的規矩。研究表明,12個月左右的寶寶可以通過觀察爸爸媽媽對待人、事、物的態度,學會什麽是對,什麽是錯,什麽是好,什麽是壞。到了一歲末的時候,寶寶就可以認識到其他人的感覺變化。這時你就可以教他咬人是不對的,被咬到的人會很疼,很難受。甚至可以讓他親身體驗一下。教孩子學規矩之前,先要確認孩子是否理解你所講的規矩內容。就像你教他唱歌一樣,要先給他解釋歌詞的意思。這樣他才能記得深刻。這個過程很漫長,需要你付出加倍的耐心和理解,等待他發出“我明白了”的信號。教這麽小的孩子懂規矩有意義嗎?對答是肯定的。就像你教嬰兒說話一樣,可能他不會在馬上就學會,但他會把這些知識一點點積累下來。所以,你也應該從一歲開始教會寶寶懂規矩,學會避免危險,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這些都是寶貝社交能力的縮影。只不過你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教寶貝學規矩的有效方法

              1、 不要只在旁邊說,要演示給寶寶看。

              簡單的一句話往往不能讓孩子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最好加上你的表情和語調,讓你的課堂變得更可愛,更容易接受。
            比如當你對孩子說“不要動電源插座”,語調不要太嚴厲,稍帶嚴肅就可以,再加上點微怒的面部表情,寶寶能從你的聲音和表情上看出:他做的事是不對的。相反,如果你表現的過於緊張,聲音太尖銳,還連帶一串的批評,那寶寶也會回復給你同樣的反應,堅決和你對著幹。你們的學
規矩課堂,就會變成戰場。

              2、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不要以爲只告訴孩子一次“這是不對的”,他就會銘記在心。如果你指出孩子一次錯誤,而對其他幾次視而不見,那孩子心裏必定會感到疑惑:我麽這做究竟是對還是不對?然後爲瞭解決這個疑惑,他會不停地嘗試再做一次。所以給孩子重復“規矩課程”,這樣他才能溫故知新。

              3、 做個好榜樣。

              寶寶經常會從你的行爲中學習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這就意味著,你的行爲一定要是好行爲。比如,多使用“請”,不要動不動就發怒,要學會等待。你也可以主動向寶寶顯示你的好行爲。比如“你看,媽媽把報紙分給爸爸看,我們很喜歡一起分享”。

              4、 面對現實。

              專家提醒我們,你不能期望一個一歲寶寶懂得所有規矩,在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比如,孩子會本能地把拿到地東西放到嘴裏,這是他認識事物的一種獨特的方式。這時候你應該避免一些像髮卡,硬幣,容易導致孩子窒息的東西出現在他能夠到的地方。還有,媽媽最好把長頭髮梳起來,以免孩子亂抓。

              5、 選好時機。

              讓一個一歲寶寶整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孩子感到疲勞、饑餓或心情不好,就很容易發脾氣。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再堅持讓他學規矩,給他一點“課間休息”時間吧。另外,對寶寶來說,太多的規矩會讓他反感。最好能挑出一些比較重要的教給他,比如不可以咬人,電源不能動,搶人東西是不對的。不過這也要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定,如果你覺得他的某種行爲實在讓你無法忍受,當然可以把這種規矩放在首位了。

              6、 別忽視孩子的創造性。

              要提起注意的是,孩子的行爲不全是不合理的,有時候是他創造性的表現。只要他不傷害到自己和別人,還是要保護孩子的創造性。當你發現他會用櫥櫃裏的瓶瓶罐罐敲打出自己的節奏時,何不和他一起享受其中的樂趣呢?Tips:如果寶寶……你應該立即……再試著……咬別人把他抱走,並嚴肅的對他說“這樣做不對”。要求他向被咬的人道歉。從別人手裏搶玩具用其他東西吸引寶寶注意力,並把玩具還回去。當其他小朋友不想玩這個玩具的時候,你再把玩具拿給寶寶,並對他說“輪到你了”。吃一些不能食用的東西把它從寶寶嘴邊拿走,堅定的告訴“不能吃這個”。向寶寶解釋這個東西的功能。比如“這只筆是用來畫畫的,不能吃。看媽媽畫了一隻小貓”。在飯店裏大聲尖叫找個東西分散寶寶注意力,讓他安靜下來。向他解釋,你剛剛的聲音適合在外面使用,但你現在是在屋裏,就要小聲點。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22&prev=323&next=321&l=f&fid=10









*********************************************************************************


調教固執孩子的四種方法

個性固執的寶寶常常會讓父母在養育上花費更多的精力。可是事物總有消極和積極兩個方面,只要教育得當,具有個性的寶寶也許將來會更有成就。
  案例:圓圓媽媽說,兒子天生就是個頑固分子。 

    睡在襁褓裏的時候,永遠把頭擰向右側;開始吃飯了,他堅決抵制吃米粒狀的食物;拉便便時,如果不把內褲外褲脫了就堅決不往馬桶上坐;即使再冷,也別想把帽子給他戴上;上了幼兒園,老師也總向我感嘆:圓圓怎麼一點也不像他的名字,真是個說一不二的孩子……總之,圓圓打一齣生,似乎就註定是個沒人能強迫得了他的孩子。
  專家分析: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個性固執一定是自己在家教方面出了什麼問題所造成的,但是研究發現,這種性格是天性使然。
  而且這種固執性格還有其積極的方面,譬如這種個性的孩子通常比較有主見,他們不會隨波逐流,無論身邊的人有多強大、多成熟,都不能對他們產生威脅;其次是個性固執的孩子往往比較專注,這對於他以後的學業很有益處,他們會在更短的時間裏掌握一門技術工種;其三是這種性格如果能與耐力配合的話,通常做事情成功的機率會比較高。
  然而,要達到美妙前景的路程並不平坦,需要父母持有更多的耐心和適宜的方法去引導。
  方法1:多聽聽孩子的意見
  很多時候,傾聽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對於有主見的孩子來說,在那些與他有關的事情上,多聽他的意見,是讓父母孩子都感到輕鬆的一種方法。父母需要掌握一個原則,只要不危及安全、不傷害他人、不妨礙尊重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譬如他想與小夥伴一起玩足球,就未必一定要求他與父母一起去公園。
  提示:在和固執孩子相處過程中,父母要學會談判技巧,給孩子更多地尊重和寬鬆,從中柔和地實現自己的目的,千萬不要試圖與他硬碰硬,不然肯定是一個難以收場的結果。
  方法2:教孩子取捨和謙讓
  父母不妨經常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真正聰明的人常常以退為進。如果兩個小朋友都想玩那個玩具,並且爭搶起來的話,最後反而誰都玩不上。不如大家輪流玩,不但可以更早玩,而且大家還可以商量出更有趣的玩法。
  提示:對於比較固執,有主見的孩子,就不必再強調讓他爭第一的概念,而是在孩子4歲以前就讓他逐漸學會謙讓。
  方法3:父母應該以身作則
  其實,孩子的固執的性格多半來自父母的性格基因,所以在“改造”孩子的同時,父母也別忘了自我修煉。如果很難給自己一個客觀的判斷,那麼可以多聽聽周圍人的意見,經常自我反省。
  提示:父母應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太固執己見,不僅是對孩子,而是對待所有的人。尤其是在晚餐時,應儘量避免當著孩子面為小事而爭吵。
  方法4:不要過於遷就孩子
  即使再多的策略和招數,有時還會覺得對待固執孩子是一場耐力測試,如果所有的寬容、理解、尊重或民主都不能奏效時,也應行使父母的權利。譬如到了睡覺的時候孩子仍拒絕上床的話,可將他抱上床,並且告訴他:“睡覺的時間到了,即使你現在睡不著,也必須在床上呆著。”
  提示:在為固執寶寶做規矩時,既不要抹平孩子的棱角,也不要過於遷就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感嘆他有多倔,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特殊的孩子,或者讓他自以為有權肆意妄為。
  不過,固執孩子的個性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有所好轉,並且其自信心和學習能力也會隨之增強。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293&prev=294&next=292&l=f&fid=10











*********************************************************************************

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高招

管教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種,打罵孩子可以說是最直接的。但是時代在變,觀念也在更新,家長管教孩子
的方法當然也不可能不變通!也許家長會感到疑惑,如果把棍子收起來,是不是就會寵壞孩子?其實,
當孩子犯錯時,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自己負責,反而更能培養孩子獨立而理性的人格。

  家長的手應該充滿關愛與溫暖,而不是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一個在戰戰兢兢中長大的孩子,會
漸漸發展出負面的行為,例如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就說謊,有需求不敢說就偷竊等。不過,有些家
長又時常感到很為難,因為除了打罵之外,他們似乎總是難以找到有效的教養方法。現在,就讓我們一
起來學習一下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吧!

打罵孩子的常見原因

  當被問到為什麼要打罵孩子時,許多家長的回答都是“不聽管教”。針對這個原因,程桂英老師在
此要特別澄清一下。當父母在打罵孩子的時候,總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認為是孩子逼自己這樣
去做,卻很少去尋求其他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其實,不管用什麼管教方式來對待孩子,其責任都要由父
母來擔起,而不是孩子。正是因為家長不願意花心思去尋找其他的教育方法,所以才會有打罵的草率表
現。一般來說,家長之所以要打罵孩子,主要有以下4大原因。

傳統教養觀念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養觀念對我們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
子”等。因為在傳統觀念中,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就是上對下,並沒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的概
念。傳統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輩的相處上,但在親子關系中卻十分欠缺。

自我情緒管理不佳

  如果家長的心智不夠成熟,那麼對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壓力與包袱。當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挫折
時,有些家長就容易把怨氣發洩到孩子身上。當家長對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無法滿足時,就更希望孩
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來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現不能令家長滿意,那麼家長多半會打罵上前。

熟悉的成長經驗

  由于沒有及時接受新知識,或是經驗不足,所以有些家長就直接就套用原來父母的管教模式一一只
要不順父母的意,就會受到這樣的打罵處罰。因此,當他無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來做事或生活
時,也就喜歡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尋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長懶得思考其他的方法來管教孩子,認為打罵教育最方便,見效也最快。因此,每當孩子犯
錯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處罰孩子。

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
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如果您從小就沒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體驗,現在又很難去思考應該如何對
待孩子,那麼請參考一下程桂英老師提出的10個方法。當您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不妨用這些方
法來取代打罵的教養方式。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
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
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

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
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程桂
英老師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
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
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程桂英老師特別建
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
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
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
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
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
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
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
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
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
來的時候,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
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
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
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據程
桂英老師介紹,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
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
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3H61eF6fRUeeSmq6txIc/article?mid=18317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19628&prev=19636&next=19568&l=f&fid=78







*******************************************************************************

家扶:虐童者85%是父母 5 步驟善待孩子

中央社  2009/04/08   記者 翁翠萍 台北
 家扶基金會今天指出,據去年服務統計顯示,虐待兒童者中,85%是父母;今年前3個月的兒虐新聞也顯
示,平均每天有1.25名兒童遭父母不當照顧。

家扶上午召開「兒童保護」記者會,執行長王明仁公佈家扶97年度兒童少年保護服務有1206件,佔內
政部全國統計約1/10,其中施虐者是父母的有1031件,達85.5%,施虐因素分析顯示,「缺乏親職教
育知識」達64.3%

家扶社工處長蕭琮琦表示,今年13月與親職壓力有關的兒虐新聞共46件,導致73名孩童身心受害,
平均每天1.25名兒童遭受父母不當照顧受創,其中8名孩童更因嚴重受虐死亡。

蕭琮琦分析這些新聞事件,發現與「父母親職技巧不足」、「父母失業、家庭貧窮」、「父母情緒失控
」有絕對相關,其中與父母失業家庭貧窮有關的新聞案件有15件,佔32.6%

應邀代言的主播岑永康、張珮珊夫妻以身為父母的經驗,提醒家長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對待孩子,並提出
易記的關鍵字口訣「不、必、打、小、孩」,作為快樂親子 5 步驟

步驟一是「不」要生氣,深呼吸 10
步驟二是「閉」上眼睛,靜心 10 分鐘
步驟三是「打」給家扶專線 0800 - 078585 求助
步驟四是「小」孩抱抱,擁抱孩子 10 分鐘
步驟五是「孩」要大笑,與孩子大笑 10

身為職業婦女的家長陳靜宜說,與丈夫育有2名子女,小兒子是輕微自閉症,療育過程令她壓力更大,常
想撞牆,在家扶提醒下,她以這5個步驟緩解壓力。

諮商師張歆祐表示,從 高 風險家庭諮商經驗發現父母最常出現「不要、出去、去死」等言語暴力,他提
對待孩子的關鍵不在父母經濟好壞,因為父母對孩子說「我愛你」不用錢,效果卻比打罵好的多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054&prev=4068&next=4053&l=f&fid=53






************************************************************************

孩子發脾氣哭鬧人前人後罰則一致

為人父母,當然希望子女聽聽話話,看到子女在客人面前發脾氣吵鬧,家長難免有點尷尬。其實,年紀小的孩子除了以哭鬧來表達情緒之外,亦可能是以哭鬧來引起成人的注意。當家長們看到兒子哭鬧時,先要判斷出他是遇上不如意事情或是在扭計。
如果判斷子女是因為遇上不如意事情而哭鬧,那就應該給予安撫;但如果是扭計,那麼家長就可以看子女,示意你觀察到他的行為,之後就不要理睬他,背對他,避免他看到你的不捨之情,子女見狀便會放棄以哭鬧來引起你的注意。
共同定明行為規則
如果子女繼續哭鬧,可以給他短暫「隔離」。不過家長需謹記,須向子女解釋,隔離的目的,是因為他的行為令人難以容忍,要他靜思己過;家長亦可告訴子女,在數分鐘後或他停止哭鬧後,可以解除隔離。子女哭鬧過後,家長就要和孩子傾談,了解他哭鬧的原因,並共同定明行為的規則。
家長若遇上子女的違規行為,別 高 聲斥罵,待子女停止哭鬧後,平心靜氣地跟他說理;不論有否客人來訪,賞罰準則必須一致,不應因為有客人來訪,就容忍子女違規,以免破壞之前制定的行為規則。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u5sDos6cH0agN5DY9KdMw8z2SytVvYZN/article?mid=1282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045&prev=4046&next=4044&l=f&fid=53







********************************************************************

教養可以這麼輕鬆--不打不成器?

打完孩子後,有的父母會偷偷落淚,既然打孩子會難過,那有沒有什麼不會讓自己難過的處理方式呢?有阿!但是許多父母都嫌麻煩。 「不打不成器」給所有虐待孩子的人,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打不成器阿!誰知道就打傷他、打死他了!」當你習慣打孩子來處理問題,這些父母都會發現一個現象:孩子好像一次比一次更不怕痛,所以我下手竟然要變成一次比一次狠毒。
  
打完孩子後,有的父母會偷偷落淚,對於這個結果,我只能搖搖頭說:「打孩子究竟是解決問題,還是製造更多的問題呢?」既然打孩子會難過,那有沒有什麼不會讓自己難過的處理方式呢?有阿!但是許多父母都嫌麻煩。
  
教出好孩子就像在完成一件偉大的任務,這世界總是普通人多於成功者,背後真正的原因來自於一種強烈的「自我放棄」意識,意即沒有信心要完成美好的目標,中間遇到幾次挫折就打退堂鼓、心灰意冷,提起舊方法不思進步等等。
  
管教可以很輕鬆,只要先讓自己「習慣」於某種管教模式,無論是打罵管教法、愛的教育鐵的紀律法、瓜家育兒法,全部都能讓父母很輕鬆的來育兒,但是結果卻大大的不同。
  
真正想清楚才有改變現況的動力,不是為了「大家都說這好,可是我還不知道這好不好?」就強迫自己改變,結果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最後招致失敗。
  
先思考你想造就的是什麼樣的孩子吧!孩子的未來將是非凡卓越?將是普普通通?還是壞事做盡後的萬劫不復?全都掌握在管教者的一念之間。
教養小提醒

1.
管教可以很輕鬆,只要先讓自己「習慣」於某種管教模式。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839&prev=3849&next=3835&l=f&fid=53





************************************************************************

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父母必看

一位媽媽說:「孩子經常無理取鬧,到超市就要買這買那,不給買就坐在地上哭鬧。到別人家去就亂翻亂動,還會到人家沙發上亂蹦,無論你怎麼說,孩子都不聽話。每次我都會氣不打一處來,回到家就痛打一頓,但是,打完以後又心疼,想想孩子也就4歲,雖說不聽話,但總歸是心疼的。」
媽媽還說:「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後悔,生怕打孩子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不良的陰影,到底該不該打孩子?打了孩子後應該怎麼辦呢?」
【分析】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打罵孩子時,雖然孩子表面上誠惶誠恐,內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根本沒有反省,更不會去思考該如何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甚至有些極端的孩子會想辦法趕快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的管束。
新時代的父母,已經沒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讓自己不打孩子。這應該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支招】
雖然體罰孩子有許多負面的影響,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時候,有時候,一時氣不過打了不聽話的孩子,也是許多父母經常會出現的情形。那麼,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讓「打」孩子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呢?
1.儘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因為衝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你這樣做我很不滿意!」「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你的表現很讓我傷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於平靜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孩子犯了錯,無須過多批評,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後果。對於年幼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指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時,孩子還需要自己來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這樣不但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可能導致什麼結果,也能夠讓孩子在承擔後果的過程當中產生悔改的想法,有利於避免孩子再犯同類錯誤。
3.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的過錯不大,家長可以對孩子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而是通過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限制他娛樂的時間等間接懲罰的手段與方式,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
當然,父母最好還要對孩子以後的行為提出明確的要求,孩子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動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動畫片的時間。
4.打孩子時不要情緒化
如果出現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況,比如,在多次勸告無效的情況下,孩子依然不停鬧騰而影響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圍人和周圍的環境時,父母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冷靜面對孩子的問題。因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打孩子,不僅不能指出孩子的錯誤,還會讓孩子感到難堪,從而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這時候的孩子,因為著眼點在父母激烈的情緒上,往往不會認為自己有錯了,只會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5.讓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時候,父母要把打孩子當成一種教育的儀式,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他為什麼會挨打,這次要打幾下,下次再犯錯誤要如何處理等。
打的時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來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後,一定要哄哄孩子,讓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媽媽也很傷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他錯了,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打他只是為了讓他記住,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6.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
2歲前的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打孩子對於孩子來說,沒有警示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自尊感也越來越強。6歲後的孩子就已經是懂道理的年齡了。這時,父母更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避免打罵在孩子心裡產生負面影響。
寶寶頭三年影響一生
以下是複製了一個早教工作者分享的關於現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和多數父母的誤區:其中有一部分的錯誤我也在犯,慶幸的是自己及早的發現了這篇文章,正如作者問自己的,作為初為人母的我也更關心的是;「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三年,我做對了嗎?在我的引導下,她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慾望嗎,她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她的學習能力強嗎?遇到困難她是退縮不前還是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她能始終保持自信、健康的心靈嗎?」我也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具有堅強的意志、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內心快樂,有愛心的人。事實上在孩子人生的頭三年對他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在免疫系統的發展完善方面、還是在人格的健全發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發展方面,毫不誇張的說每一天對於寶寶來說都是很重要。文章有點長,有寶寶的爸爸媽媽可要耐心看文。
一、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覆操作某一動作或反覆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無論成人怎麼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乾淨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幹淨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有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例如:愛吃零食、吐口水、罵髒話!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
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與手的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亂貼標籤。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之後尋找到適當的機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如此反覆幾次之後,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於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後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願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週歲前後進入分享階段。
注意1: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後羞他「你真小氣!」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為!
注意2: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繫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願意分享了。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這些內容家長可參考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書中有詳細的論述,此書家庭必備家長必讀。
二、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總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牴觸情緒。
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內容,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這個時期溺愛孩子,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吃獨食,為他包辦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輕易地提前地滿足他物質的需要,而忽略他內心的感受等等,這種重物質滿足輕精神滋養的方式,只能培養出一個不健康不獨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範。對於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在瞎說,這個說法在我剛剛接觸之初也不理解,我經歷了整整兩年,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踐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來的。舉個例子:當客人和小寶寶打招呼時,孩子沒有回應,成人通常出於禮貌和面子,都會督促說「叫啊,怎麼不叫阿姨,怎麼不回答,你應該叫阿姨呀,你這孩子就是這樣」等等,這樣做就是教,教就會給孩子壓力。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那更是折磨孩子。我們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氣回應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見!」「謝謝奶奶,我吃過了。」等等。這就是示範,而不是教。
手指靈活的孩子大約18個月就可以開始練習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長都會說:「錯了錯了,左右錯了。」左右錯了?以小寶寶的能力來說,是沒有對錯的,告訴他錯了會給他壓力,我們說話的口氣會讓她緊張:什麼事,媽媽幹嗎口氣這麼不好?只要平靜地告訴孩子:「兩隻鞋交換一下」。這是把正確的做法告訴他,這樣就行了,不要去「教:這是左邊,那是右邊(孩子大腦很簡單,接受正確的指令就行了,太複雜他接受不了。)」據我的經驗,一兩個月的提示之後,孩子就會穿鞋,而且左右不會錯。
操作玩具時,也只要示範,「寶寶,看媽媽做」,媽媽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後,給孩子時間和機會,讓他自己反覆調整反覆操作,不要打擾他,不要在他發生一點點錯誤的時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錯了錯了,不是這樣做」。這樣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內化的機會。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沒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就是在我們的教當中失去的。孩子們的專注力就是這樣被我們破壞掉!我們應該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調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評。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萬不要用學步車!一定要讓孩子爬行!
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麼「麻煩」,輕輕鬆鬆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種情況是: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著地。用了學步車,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孫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們不知道,人類一定要經過爬行發育才健康。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前庭神經發育不良,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也會阻礙語言的發展。
四、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
喜、怒、哀、樂、恐懼等都是老天賦於人類的正常的情緒表現。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高興的事,對於啼哭常常覺得很煩。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 「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非常大的錯誤。哭是他內心矛盾和衝突的釋放,不是壞事,成人只要輕輕地擁抱他,撫摸著他的後背,第一句話說「哦,寶貝,媽媽知道……(剛才發生的什麼事),你非常難過,媽媽理解你」「哦,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疼了,還有一點點嚇到了是嗎」,這是共情,表示我們理解他,接受他的悲傷是調整他的情緒的開始。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這很重要)」,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第三句話是「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最後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學會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淚還掛在臉上就跑開找小夥伴去了。(這個方法我屢試不爽,非常見效,別人常笑我,畢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讓你一哄就好。其實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產生的效果。)
我們在養育小男孩時最經常說「男孩子,哭什麼!」「羞羞,男孩子還哭!」男孩子在兒童時期釋放他的悲傷情緒時,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長大後,他有悲傷也不知道如何釋放,喜愛也不懂表達,所以讓丈夫說聲愛你有多難,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說這樣的男孩成年進入婚姻之後,他一定無法與妻子進行良好地溝通,將影響婚姻品質。請各位爸爸媽媽想想,如果您的兒子未來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還會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嗎?請無條件地接受他的悲傷!男孩哭泣不是丟面子的事!
幾個月的嬰兒一旦啼哭我們常常口中應叨著「來啦來啦」就十萬火急地衝過去,這樣不好,孩子會養成控制大人的心理。應該用輕鬆而平緩的語調說:「餓了是嗎?媽媽來了」;一旦孩子掙扎哭鬧拒絕某件事就用妥協的聲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實應該用平緩的口氣說:「好,現在不要,我們等會兒再……(做某件事)」。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可以用哭鬧控制大人,可以隨心所欲。
許多時候教育方法的實施要善於觀察總結,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為什麼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
兩歲多至三週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麼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發反覆出現打人動作。
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於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於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達「你讓開別擋著我」「你不要弄我的東西」,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
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通過攻擊別人發洩不良情緒,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給他貼上標籤「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只要不強化,在他打人時,向對方家長和孩子致歉,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平靜地離開。同時,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
同時被衝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衝撞來交往的,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如果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會使得孩子養成受氣包的性格,會一輩子都受人欺負。回家也別向家裡人訴說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麼的,這些都使得孩子覺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不好讓別人不喜歡,這樣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對這個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可以根據情況換個字眼),你們倆握握手吧。」
三週歲以後,孩子慢慢懂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別人時,告訴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負面的信息加進去。只要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
孩子天生愛嘗試並重複那些能產生有趣、刺激後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後果變得毫無意義,他自然就放棄了。
六、我們何以把孩子當成馬戲團演員?成人所不欲,勿施於童。
許多家庭家裡來客人時,就招呼孩子:來來來,唱首歌,跳個舞。這是極不尊重孩子的行為。不要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這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注意力用於取悅別人,成年後,一旦別人不認可他,就會使他遭遇巨大打擊,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內在的能力。
「你叫什麼名字」如果孩子有機會選出最令他們討厭的一句問話,這句一定排名榜首。請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個身高是你兩三倍,體重是你幾倍的「外星人」動不動就俯看著你用毫不客氣的口氣來問你,你樂意回答嗎?早就白了那個不禮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嗎?那麼孩子不喜歡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怎麼可以責備他沒有禮貌呢?
我們應該:蹲下身子,目光與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紹之後問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師(阿姨),非常高興認識你,可以告訴我你的名字嗎?」而且記住第一次見面千萬不要隨意觸碰孩子,這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修養!如果有人這樣對你的孩子,千萬不要因為面子,甚至幫著別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對,他就是不愛說話!」「怎麼這麼沒有禮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這樣膽小」等等。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父母置於這樣不開心的境地,你要讓他外向活潑是很難的。所以經常有家長反應說,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夠的尊重,他的表現才會內外如一。
爸爸媽媽您願意別人嘲笑你嗎?不願意對吧?所以當我們的孩子說出讓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個孩子說:「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後又故意問這孩子「你是穿著衣服洗澡?」這不明擺著搞亂孩子的思維嗎?許多家庭常常對孩子開這種玩笑。不要隨便戲弄孩子,面對別人對我的孩子的戲弄,我常常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對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歡開這種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間,我們理應選擇孩子。
七、我們常常不知不覺間傳遞了許多負面的、消極的信息給孩子!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別人訴說孩子的種種「劣跡」。比如很多媽媽常常在客人面前說,「他就是這樣膽小!」「他就是不愛吃飯!」這樣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為這樣的人。他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達成結果:他一定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愛吃飯。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裝作偷偷說給別人聽,但又讓孩子聽到:「你知道嗎,我們寶寶今天玩鞦韆時表現特別勇敢!」「你知道嗎,我家寶寶今天自己吃了滿滿一碗飯。」這樣會在孩子心裡傳遞一個信息:「啊?媽媽說我勇敢?是嗎?嗯,我明天還會更勇敢的!」「啊,媽媽這麼高興,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這就是積極的暗示,能直達孩子的潛意識,影響巨大。
不要威脅孩子「再吵鬧,媽媽不要你了。」這是最大的威脅,最深的恐懼。因為幼小的孩子離開家庭,他是無法生存的。媽媽對孩子的語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開始。正確的說法是:「請安靜,媽媽愛你!」其它讓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會傷害他的話都不能說。
特別強調:堅決杜絕說以下的這些話:「不要吵,再吵警察來了。」「再鬧,醫生來打針了。」「快睡,大灰狼來了。」如果你不這樣威脅你的孩子,他外出時就會落落大方、活潑開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萬不要和孩子開惡意的玩笑「你媽媽不要你了,她不來接你了」。對孩子說這樣話的人,你一定要讓孩子遠離他,這種玩笑話十分惡劣,對孩子的安全感的構建極為不利。
八、一個奶話連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語言教育不當的結果。
不說奶話,例如「腳腳」「鞋鞋」「吃飯飯」,甚至自編些別人聽不懂的嗲語。自出生起,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是語法正確,發音標準的母語。主要撫養者與嬰兒對話時要用誇張的口形、清晰的聲音、緩慢的速度,例如:「寶-寶-睡-醒-了」。切忌說奶話,否則到了四五歲時仍然口齒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學好標準的發音,為什麼要讓他多學一次奶話?浪費時間、精力、神經信息儲存區。
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多還分不清你我他,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結果。為了讓孩子盡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稱代詞,一週歲之後媽媽和寶寶交流時就應該採用人稱代詞,以便孩子模仿。應該多說:「我倒水給你喝,」而少說「媽媽倒水給寶寶喝。」孩子說:「寶寶的」成人應該跟著說「是的,是你的。」當孩子說錯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那當下孩子會被笑懵的,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九、不要對孩子說「聽話」,讓孩子愉快地遵守規則,將規則內化到心中,成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台灣的家庭教育、社會秩序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行為規範,但遵守者廖廖無幾,這是為什麼?是台灣人天生不守規矩嗎?是我們教育過程中不談規則嗎?肯定不是。隨著這幾年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睜眼一看,我們和世界文明原來有這麼大的距離。只要沒人監督,我們就犯規,還心存僥倖「應該沒有人看到吧?」這到底是為什麼?
在西方發達國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於他們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對不起良心的事,上帝會看見的。所以德國的地鐵站口是沒有檢票員的,國外許多超市是自行過磅計價的,國際上無條件退貨是通行做法。而我們從小被別人監督著長大,小時候在家聽爸爸媽媽的,時時被提醒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上了學,聽老師的,遵守這個遵守那個,孩子從來就沒有機會自行判斷,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應自發地遵守的規則。衝擊規則是孩子在試探我們的底線,其實就是遵守規則的開始,我們要寬容地對待,提醒他「你忘了什麼?」,而不是批評他,給他壓力。(「你怎麼忘了」也不能說,「怎麼」這兩個字會對孩子形成壓力,有責備的意思。)
同時,我們應當充分地尊重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當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得到我們的尊重時,他就會開始遵守我們給他設定的規矩,也就是說他將學會有智慧地順從他人,這時候紀律的曙光就出現了,規則就內化了。內化的規則將伴隨孩子終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這個內化的規則.
十、如何處理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搶奪玩具的問題。
從小寶寶們一開始交往,就應該確立一個原則,誰的玩具誰就有決定權,成人不能強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給別的寶寶,也不能誘勸他讓給別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遊戲器械,誰先拿到或是誰先開始玩,他就有權決定繼續玩還是離開,其他寶寶必須等待。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會哭鬧,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氣說:「我們要學會等待!」也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暫時離開。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成人千萬不要說他「你就是小氣」、「小氣包」等等。不斷地給孩子貼這樣的標籤他永遠學不會分享。孩子清楚他對自己的物品擁有自主權,之後才談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於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強行給別的孩子,那麼就意味著你告訴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搶別人的玩具,所以無論何種情況,規則必須是統一的。正常在三歲之後,孩子瞭解到玩具分給別人玩,自己還是可以把它要回來的,這樣他就樂於分享了。三歲之前千萬不要急著培養孩子的大公無私的品質。
資料來源http://www.life.com.tw/?app=view&no=101292








**********************************************************************

千萬別罵孩子。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效

小孩子很任性、被其他小朋友欺侮、和小朋友打架,只要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畏縮、膽小、什麼都不想做,讓大人很傷腦筋……。遇到這種情況時,到底要嚴 格管教,還是盡可能不要訓斥多多稱讚,相信很多父母都不知該如何是好。事實上,培養孩子並不是稱讚或訓斥這麼簡單,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接受,激發孩子自動自發的意欲。父母和孩子是人際關係中最小的單位,當親子之間的溝通順利時,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人際關係,也有助於解決父母在育兒方面的煩惱。 以下就舉幾個例子,說明父母該如何和孩子溝通的方法。

不要為孩子貼上標籤 當孩子動作慢吞吞時,大人總忍不住會訓斥:「你每次動作都特別慢!」 當孩子遺失二、三次雨傘時,也會大聲咆哮:「你記性真差!」 不 知各位父母是否也有相同的經驗?其實,孩子有動作快的時候,當然也有動作慢的時候;有連續幾次遺失物品的時候,但也有不遺失東西的時候。當孩子聽到父母指責自己「每次動作都特別慢」時,他心裡就會認為「我的動作很慢」,以後就更不可能改進。因此,如果你不希望給孩子下定論,不妨改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說話。 「你今天動作有點慢,希望下次可以快一點。」 有動作慢吞吞的孩子、有靜不下心來做事的孩子、也有任性的孩子、消極的孩子……其實,沒有一個孩子絕對是某一種類型的,因此千萬不要為孩子貼上任何的標籤,當看到孩子有「任性的行為」時,只需要具體指正就可以避免孩子成為「任性的孩子」。
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效 在百貨公司的玩具賣場,常常看到孩子拼命跺腳,大聲嚷著「我要買!我要買!」然後乾脆躺在地上打滾,最後「哇!」的大哭大叫……。遇到這種情況,相信很多父母都會不知所措。 無論如何,畢竟周圍都是人,似乎可以聽到旁人小聲嘀咕「怎麼讓小孩子這麼哭鬧」、「大人怎麼這樣」。 如果大聲訓斥「不許胡鬧!」,只會讓孩子哭得更大聲。 到底該怎麼辦?最後是否只能買玩具給孩子,以孩子獲勝收場?還是大人用力抓住孩子的手臂,用力拉扯之下,將孩子拖出百貨公司?或是「喂,你好好管管他!」、「你為什麼自己不管他」,連父母自己都因此而發生爭執。 總之,這種場面是力量的對決。如果買了玩具,就是孩子贏,如果硬把孩子拖出百貨公司,就是大人贏。那麼,到底該怎麼辦?……方法有很多種。
方法一為了避免力量對決,先輸為贏。 如 果最後還是要買玩具給孩子,還不如在孩子跺腳時就屈服,但也會因此開啟「只要一跺腳,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先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在買玩具給孩子後,等孩子心情平靜下來(孩子在吵鬧時,根本聽不進任何話)時,用冷靜的語氣告訴他:「下次如果你再跺腳的話,就絕對不會買任何東西給你」並努力遵 守這一點。
方法二一旦說了不買,就要堅持到底。 看到孩子哭鬧不已時,即使對他說:「說了不行就是不行」!「不許再哭了!」也無 濟於事,而且等於是火上澆油,只會讓自己筋疲力竭。所以,大人可以深呼吸三次,讓自己的心情先平靜下來,然後和哭鬧的孩子保持一段距離,使自己不要受到影響,但千萬不能威脅孩子「我不管你了,我不帶你回家!」,如果想要對孩子說話,不妨以平靜的口吻告訴他:「我在旁邊等,一直等到你不哭為止。」然後裝做陌 生人的樣子,在旁邊冷眼觀察看著孩子,當大人不理會他時,孩子就會覺得好像在對著空氣鬧脾氣一樣,過一會兒就會覺得無趣而停止哭鬧。 這時,大 人就可以笑著對他說:「你不吵著要買玩具了,那我們回家吧。」接著帶孩子離開賣場。在離開賣場後,要再度向孩子重申規矩「當你玩得很 高 興時,或是看喜歡的 電視節目時,如果旁邊有人哇哇大叫,你的心情會怎麼樣?」、「所以像你剛才那樣大哭大鬧,周圍的人本來很 高 興的在買東西,被你這麼一吵,心情不是變得很不 好嗎?」教導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會造成大家的困擾,也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看到你給這麼多人造成困擾感到很傷心,希望你下次不要再這麼做了。」 總之,不要情緒化的斥責孩子,要採用能夠打動孩子心靈的溝通方法,這樣孩子才會在不斷的嘗試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2704&prev=2729&next=2698&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