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何謂發展性協調障礙


長久以來,國內教育均是升學主義為主,學校的教學幾乎強調以智育為主。加上工作的關係,家長往往也將稚齡的小朋友送進補習班。就小學階段的孩童而言,平均一周補習三、四個科目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再者,近年來由於電腦的普及,學童也開始花費較多的時間在玩電玩與上網。國小三、四年級這個階段,學校也開始安排電腦課程。因此,由於上述種種的因素,使國內的學童逐漸轉變成久坐靜態式的生活型態,無形中剝奪了他們課餘從事肢體活動、參與運動的機會。從此以後就演變成現今國內兒童普遍動作協調能力低落的情形。

根據臺灣本土的調查顯示,在低年齡層兒童中,四歲的盛行率約佔1.4%;五歲盛行1.9%;六歲盛行率為1.3%。整體而言,4-6 歲年齡層的盛行率是1.5%,其盛行率較國外文獻所提的5%-10%來得低(徐永玟,民91)。然而,根據林冠宏、吳昇光(民91)的研究指出,在7-8 歲兒童的調查則顯示盛行率提升至3.5%,但是9-10 歲年齡層的盛行率卻高20.6%,而在陳福成(民93)的研究裡,甚至更高達25%。值得一提的是,或許父母與教師可能認為沒什麼嚴重的,心裡想「也許孩子長大就會好了!」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依據長達十五年以上的追蹤研究指出,動作協調有問題的孩童有可能一直持續到青少年階段,甚至影響更久;因為如此,許多「發展性協調障礙」的學童可能社交能力較差,缺乏活力、自信心不足及不開心,最後不願意嘗試太多動作的活動,以致於身體狀況及體能均不佳。

到底什麼是「發展性協調障礙」(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簡稱DCD)兒童?

  早在1975 年時,Gubbay 提出「動作笨拙(clumsy)」一詞,認為有正常智力與在例行的神經理學檢查中表現正常,但在表現技巧性動作的能力上有所缺乏的一群兒童(Gubbay, 1978;謝秋雲,民92)。但過去的文獻中經常是以不同的名稱來代表這群兒童,諸如:輕微腦部失能、發展性動作障礙、笨拙兒童症候群、感覺統合障礙、知覺動作障礙、注意力及動作表現障礙、非語言型障礙等。

直到1994美國APA與1993世界衛生組織,才首次定義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的四項診斷規範:
(一)動作不協調:在大動作方面較為笨拙,例如常跌倒,拿東西會掉
(二)學業成就或日常生活活動:在讀書技巧(如閱讀、拼字、數學)、寫字的速度,及科學、  美術、手工藝課程裡操縱器具方面表現較差
(三)生理狀況:DCD兒童不包括可辨識的神經性疾病,像小兒麻痺、腦性麻痺、肌肉萎縮
(四)認知階層:IQ 必須大於七十,且動作要比一般智能障礙的小孩來得好。


*發展性協調障礙特徵
1.動作協調的缺失
—容易碰撞物品
—容易跌倒或被絆倒
—為了增加動作準確度而放慢動作速度
—握筆的能力差
—可能會觀測到一些輕微的“不顯神經徵兆”
2.無任何可以診斷的神經缺損
3.影響體能活動同儕互動和居家生活自理的能力與參與意願
4.低自尊低自信
5.動作笨拙的情形並不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改善
6.發生在早產兒的機率較一般孩童高
7.常出現的合併症
—學習障礙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8.需要醫療與教育團隊的介入
參考資料:
發展協調障礙/Sharon A. Cermak, Dawne Larkin原著;吳昇光,蔡佳良譯–初版2006






***********************************************************************

遲緩寶寶 美中不足的精靈

發展遲緩寶寶

採訪撰文/莊惠旭
採訪諮詢/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董事長 雷游秀華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中心復健科主治醫師 黃永錚



  寶貝平安快樂的長大,是每個父母最大的心願,然而有些寶寶或許就是少了上天幾分關注,有著美中不足的缺陷,發展遲緩兒就是這樣的孩子,他們需要比一般寶寶更多的疼愛與照顧。您知道如何判斷寶寶是否發展遲緩?常見的幾種發展遲緩性功能障礙有哪些?怎麼照顧發展遲緩寶寶最適當?


  根據先進國家的統計顯示,全球發展遲緩兒童占學齡前人口總數的6%~8%,若以台灣每年平均出生20五至30萬新生兒計算,其中約有15千名的嬰兒會有發展遲緩的現象,再擴大到06歲的學零前幼兒,將達10萬人口。 許多家庭因為遲緩兒的誕生,而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中,其實,細心照料,發展遲緩兒也能健康成長。若照顧者能及早發現孩子發展遲緩現象,讓他接受各項治療,您的寶寶可能還有足夠的康復能力,然而若是錯過03歲最佳治療黃金時期,極可能導致無可挽回的遺憾。


  根據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董事長雷游秀華表示 ,一般來說,絕大多數的家長都對孩子的生長遲滯及發展遲緩沒有高度警覺心,往往是在孩子入學後與其他同學相比,才發現不對勁。因此當寶寶逐日成長的同時,各位親愛的家長要仔細留意各階段孩子的成長狀況,了解哪一階段的寶寶應該要會做些什麼基本動作,如果家裡的寶貝生長發育未如同一般孩子,或懷疑有發展遲緩現象,家長應當心,即刻請教醫師、專業醫療人員、社工人員或一般民間早療機構,有問題即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您不能不知的『兒童發展』問題!

【陳培濤 醫師 /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 – 小兒科】
  孩子是爸爸媽媽永遠的寶貝,當他一天天在長大,您對他的成長了解多少呢?七坐八爬九長牙……是孩子發展的定律嗎?


  『兒童發展』是指嬰幼兒在生活中接觸與吸收各種的環境刺激之後,藉由連續且反覆的練習,漸漸長大成為有智慧且具有自主生活能力的漫長歷程,它所代表的是寶寶們腦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結與成長,也意味著個體潛能開發的過程。


  小朋友的發展是屬於功能上的變化,它並不像體重、身高及頭圍的變化,可以藉由直接測量的方式去判斷寶寶是否太小、過胖或是頭太大等等,換句話說每位寶寶的發展速度以及他(她)們之間的發展差異是無法去量化的;再加上『兒童發展』又非常容易受到文化、居住環境與種族的影響,所以更糢糊了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的界線。


  事實上,發展是有速度上的個別差異,每位嬰幼兒都有自己的發展進度表,而且整個成長過程是屬於連續性的進行式,就如同電影驚奇之旅的情節般,有快也有慢,而 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又分別有一些重要的發展指標等著他們逐一去達成,這也使得新手爸爸媽媽們在照顧這些天真可愛的寶貝時,每天都充滿著無法預期的挑戰與意 外的驚喜。


  爸爸媽媽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他們就如同寶寶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或是最要好的朋友,彼此之間互動的多寡以及所居住的環境與氣氛等等,都會影響到他(她)們未來的發展。


  到底『兒童發展』包括了哪些呢?大致上我們可以從五大項去觀察寶寶們的發展,它們分別為:
一、『粗、細動作』的發展:
  它所代表的是肢體動作與視覺之間的成長與成熟度。
二、『語言』的發展:
  包括言語的表達與語意的了解,它與聽覺有很密切的關係。
三、與他人之間的相處:
  代表『社會互動行為』與『情緒』問題的發展。
四、自我照顧的能力:
  如穿脫衣服、盥洗和飲食等等,代表著『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五、學習與思考的能力:
  代表『認知』的發展。


  每一項發展都有它的里程碑,而不同的發展是會相互影響的,所以嬰幼兒的發展是需要全面性的去了解。爸爸媽媽們可以參考寶寶健康手冊內容中列出的零到六歲兒童的發展里程碑,藉由它可以讓你們能夠清楚瞭解自己寶寶在不同年齡時的發展情況是如何。



所以『兒童發展』的評估,就如同預防注射般重要,其目的是讓寶寶們有一個好的開始以及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文章轉載自uho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imsuperbaby.com/archives/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