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紀念醫院臺北院區
復健科語言治療組組長 鄭怡真
一般的孩子約在九個月左右會開始牙牙學語,能發出單音和一連串的咿呀聲,到了一歲左右會模仿簡單的聲音並且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單字。如果孩子已經過了他的年齡正值的發展階段,但語言的發展程度卻未見明顯起色,當心!寶寶說不定有語言障礙的問題……
話在心裡口難開,語言障礙知多少?
認識語言障礙
語言及溝通障礙可以分為以下7大類型,小朋友的語言障礙以前4類型居多,其中又以構音/音韻異常和語言發展遲緩最為常見:
(1)構音/音韻異常:就是一般俗稱的「臭乳呆」,咬字不清楚,比方說ㄢㄤ不分、兔子說成褲子,會造成溝通上的問題。
(2)嗓音異常:就是講話的音質、音調、音量讓自己或他人覺得異常才需要矯治,比方說一直提高音調說話或是聲音長期沙啞,通常會先接受耳鼻喉科醫師檢查看是不是有異狀,後續再視情況接受語言治療調整聲音。
(3)語暢異常:無法流利的和他人對話、或是流暢說出自己的想法,說話的流暢度出現了問題,也就是一般常說的「口吃」。一般小朋友在2至3歲的時候會出現發展性的語言不流暢,但9成以上的小朋友再過一段時間這個問題就會消失,家長毋須過度擔心。
(4)語言發展遲緩: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應該發展的里程碑,如果他的發展差距太大──比方說3歲孩子的語言能力只符合2歲的程度,就可能有語言發展的問題,建議去醫院做進一步的診斷,看有無合併其他問題。
(5)失語症:通常發生在成人身上,因為中風、車禍等其他原因的身體損傷,導致本來具有的語言能力向後倒退,甚至聽說讀寫的能力都喪失歸零。
(6)吞嚥困難:簡單來說就是吃喝東西有困難,好發於中風、身體退化的老人家,或是因早產發育不全,必須仰賴鼻胃管的孩子。
(7)智障/聽障/腦性麻痺/自閉症/其他腦傷:別於其他6類,此一類別通常是因為生理上其他因素或是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導致語言能力落後。
切勿嘲笑孩子的結巴
2至3歲的小朋友語言能力正發展到將單字銜接成複雜長句的階段,有時會因為邊想邊說邊統整,所以還不能流暢的表達語意,進而出現口吃的現象。這個現象短則只持續數個月,9成的小朋友在4至5歲就能學會順暢表達語意,只有極少數的孩子會終身有口吃的問題。
你家的寶寶現在也處於發展性語言不流暢的時期嗎?孩子在氣、急、累、興奮的情緒下講話結巴會更加嚴重,請不要模仿或是取笑他,也請不要因為孩子表達的慢所以搶著替他回答,讓他在放鬆的狀態下自己一字一句把話說完,只要家長耐心的陪伴孩子度過這個時期,相信過不了多久孩子就會恢復了喔!
|
啥米?被寵壞的孩子易有語言障礙的問題?
如果現在要出門了,孩子應該要使用哪些字詞表達呢?光是「穿」、「襪子」、「鞋」、「出門」、「媽媽」、「牽手」這幾個字詞,稍加組合便可以完整表達出門前後應該經歷的過程。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組的鄭怡真組長告訴我們,雖然這不是絕對的現象,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家人過度寵溺所以常常不用開口,只要發個聲或是哭鬧一下家人便會焦急的安撫,或是手只要揮一下所有的事情就會幫他做得好好的不必自己動手,反而喪失掉很多學習的機會,連帶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孩子如果在該學習發展的時候未能達成應有的表現,或者其實先天就有障礙或缺陷卻未能及時察覺,過了矯正的黃金期日後就必需耗費更多時間和心力接受治療。
我家寶貝有語言障礙嗎
針對語言溝通方面,我們根據行政院國民健康局的資料整理出了4歲以下幼兒的發展里程碑給各位家長們做個參考:
2至4歲的兒童發展量表
年齡
|
評估指標
|
滿4個月
|
A.轉頭偏向音源
B.有人向他說話會咿呀作聲
|
滿6個月
|
A.哭鬧時,會自己因媽媽的撫聲而停哭
B.看他時,會回看你的眼睛
|
滿9個月
|
A.轉向聲源
B.會發出單音(如「ㄇㄚˋ」、「ㄅㄚˋ」)
|
滿12個月
|
A.以揮手表示「再見」
B.會摹傚簡單的聲音
|
滿18個月
|
A.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
B.會跟著或主動說出一個一個單字
|
滿24個月
|
A.能指出身體的一部分
B.至少會講10個單字
|
滿2歲至未滿3歲
|
A.能正確的說出身體六個部位名稱
B.幼兒說話半數讓人聽的懂
C.會主動告知想上廁所
D.會問「這是什麼?」
|
滿3歲至未滿4歲
|
A.會講自己的姓和名
B.能正確說出二種常見物品的用途
C.能正確表達「你的」、「我的」
|
滿4歲至未滿5歲
|
A.能正確說出性別
B.會辨認紅、黃、綠三種顏色
C.能依照指示正確拿取物品(三個以內)
|
(參考資料:臺北市早期療育綜合服務中心 http://www.tpscfddc.gov.tw/medicine/check.htm)
小朋友的身心發展是多面向的,除了語言發展之外,尚有認知、動作、社會情緒等面向,基本上孩子的發展只要落後其應有的發展程度約20%,就建議做更進一步作檢查,現在很多醫院都附設有早期療育中心能提供整體的評估,先確認並排除是不是有其他方面的異常,再由專業人員提供孩子所需的治療!
語言障礙對生活有什麼影響
語言障礙不單只會出現在小朋友的身上,即便是成年人也可能有語言障礙的問題,應該如同前文所述,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都有其發展的里程碑,所以家長應該時常注意孩子的發展程度有無落後,早點發現就可以早點治療。
語言障礙對於生活上的影響不少,比方說就學後的學業成績──部份構音異常的孩子會因為自己習慣錯誤的讀音所以聽寫考試也寫出錯誤的字句,或是影響到孩子跟同儕間的人際互動,嚴重者長期下來甚至會導致自信心不足、生活品質下降等後遺症。
鄭怡真組長提醒我們,有部份語言障礙的孩子是因為聽力出了問題,接收能力不好連帶影響到語言的表現,所以一定要先確認是不是有其他方面的異常,再對症下藥做治療,不然很可能花了很長時間卻未能見到成效呢!
溝通能力很重要,語言治療不能等!
語言治療有黃金時期嗎
如同腦部發展一樣,語言治療當然也有黃金時期,越早治療成效越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大概可以在2歲左右開始接受治療;咬字異常的孩子會等到約3歲半左右,因為口腔動作較成熟,語言的規則性被建立起來以後再進行矯正;嗓音異常的孩子則要經由耳鼻喉科醫生檢查後,視需要轉介給語言治療師進行矯治;較特別的是吞嚥困難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吞嚥問題營養不良會影響到生長,所以需要盡早介入治療。
認識語言治療課程
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正視語言障礙的問題,語言治療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一般來說,治療課程每週上課一次、每次30到40分鐘,療程約三至六個月。整個治療過程中,家長需要在家中將治療課程內容反覆的教導小朋友,如此一來,孩子的進步成效將更好。目前的課程為一位治療師對一位學生,或者是一位治療師對多位學生,治療師會視不同的情況和需求來排定;一對一的課程可以針對個別化的問題作處理,但容易造成小朋友倦怠、沒有興趣學習;一對多的課程好處就在於小朋友可以相互學習、競爭,但較無法針對個別問題處理。
正音課程跟構音異常治療的差異
關於這一點鄭怡真組長表示,正音課程著重於認識注音符號、練習拼音的規則性及學習聲調。構音異常的孩子本身沒有辦法模仿出正確的語音,此時的語言治療師會先分析是屬於哪一類的語音錯誤,利用道具、比喻、視覺提示、遊戲來引領孩子做出正確的發音。
舉例來說,有的構音異常的孩子可能無法發出「ㄈ」的聲音,這時候就會讓孩子有順序性的學習模仿──「你會不會學兔寶寶把門牙咬在嘴唇上?」、「那你可以學兔子咬著嘴唇吹氣嗎?」,將一個聲音拆解成數個步驟讓孩子循序漸進熟悉正確的發音。
我還可以給孩子什麼幫助
如果我家的寶貝有語言障礙問題,那我還可以替他做些什麼呢?首先,家長一定要先對孩子目前存在的問題和能力要有清楚的認知,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接下來帶孩子去上語言治療課程的時候最好都能到場,現場觀摩學習老師的上課內容,知道孩子有哪個部分比較需要加強,才能在返家之後持續給予教導和練習的機會。鄭怡真組長提到一個現象,就是有的家長會帶孩子跑了好多家醫院上課,可是回家卻沒有讓孩子充分的練習,耗費了時間和金錢但成效卻不明顯,甚至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讓更多有需求的孩子必須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安排到課程,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
有語言障礙的孩子最需要「無壓力的學習環境」,其中又以有語暢問題的孩子最易被當下的情境影響,如果孩子說:「我我我…我想要…」,家長可以微笑等待孩子把話說完,不用搶著接話:「你想要什麼你跟我說呀?」、「你快點告訴我啊!」孩子比較不會因為表達不流暢而產生畏懼和自卑感。
如果今天孩子的學習狀況不錯,那麼,請不要吝嗇給予一些鼓勵吧!爸爸媽媽要能看到孩子的優點而不要給他太多的壓力,更不可拿他和其他孩子做比較,在練習時家長要「放大對的縮小錯的」,讓孩子明白他也可以做得很好,從這裡建立應有的說話自信,有更多的勇氣以愉悅的心情去面對每次課程的挑戰。
訓練寶貝的小Tips,請你跟我這樣做!
針對不同年齡層但有語言發展遲緩現象的孩子,鄭怡真組長提供了幾個在家就可以練習的小活動,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快帶著你家的小寶貝一起來學習吧!
(1)出生到兩歲:兩歲以下的孩子表達能力、專注力都還不夠好,可以用生活化的情境或是怪聲音、怪表情誘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A.教導你的小朋友模仿動作,如:躲貓貓、拍拍手、飛吻。
B.模仿動物的聲音(連結特定的聲音)代表該動物「狗狗──汪汪」。
C.開始閱讀。有時不照書中的字來描述書中內容,選擇活潑和大量彩色的圖片,但不要太詳細的圖片,問小朋友「這是什麼?」鼓勵小朋友命名和指認熟悉的物品。
(2)兩歲到四歲:兩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給予更多的情境和問句,比方說:「蘋果呢?」、「爸爸呢?」、「給爸爸吃蘋果好不好?」一點一點將句子擴充拉長,讓孩子做更進一步的聯想。
A.剪圖片(喜歡或日常生活物品)製作成剪貼簿,並將它分類,像可以騎的、可以吃的、甜食、水果、可以玩的。或利用重疊和配對可笑的圖片,如:黏狗在車子輪子的後面,討論哪裡錯了及如何修理。
B.提供選擇性的問題如:你要蘋果還是橘子?你要穿紅褲子還是藍褲子?
C.擴展字彙。命名身體部分並告知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鼻子,我可以聞花、肥皂、蛋糕、爆米花。
(參考資料來源:馬偕紀念醫院語言治療衛教單)
|
治療效果非立即性的,請和孩子一起努力
語言障礙的治療效果並不是立即見效,需要家長跟孩子有毅力的持續練習。 鄭怡真組長曾經遇過一個兩歲多的個案,只會發出單音和用手比劃,有將近3個月的時間只要來上課就會一直哭,哭鬧到他的媽媽都覺得灰心想要放棄,但在治療師的鼓勵下持續帶著孩子來上課,孩子的語言能力已經進步到同年齡孩子的程度了。
小朋友一開始接受語言治療勢必會經歷過一段磨合期,需要花一些時間讓孩子熟悉適應,各位家長們請相信自己、相信孩子,也要相信專業人員會陪著你們繼續努力,請不要這麼快就放棄治療喔!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pig-970120/article?mid=6246&prev=6263&next=6241&l=f&fid=25
************************************************************
************************************************************
超完美寶寶口語表達訓練
採訪/陳俐君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復健科語言治療師 魏貽汶
參考/家有聽語兒─幼兒語言問題面面觀(信誼基金出版社)
寶寶的溝通能力,其實打從娘胎出生就已經開始。不論是語言,或是非語言表達,相輔而成即是整體性的溝通能力建構。語言學習,看似自然而然;不過並不是所有寶寶都能「侃侃而談」、「口若懸河」。每個寶寶的語言學習速度各不相同,要如何培育小小演說家,生理、心理、生活環境都是造就小寶貝流利口語表達的重要關鍵。
在人際傳播的過程中,語言表達及溝通,是形塑互動行為與合作分工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由於現代人凡事講求效率,所以如何在短時間內,清楚且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將會對日常生活產生直接且重要的影響。
口語表達不佳 易生負面情緒
當寶寶進入牙牙學語階段,針對語言能力的培養,早期重點不在於建立對於語言的認知;而是學習如何透過語言,達成有意義的情緒反應與溝通效果。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魏貽汶表示,口語表達能力不佳的孩子,有極大比例會出現焦慮、退縮、哭鬧等負向情緒;由於無法適度說出內心想法與需求,也較正常人容易出現學習效果低落、社會適應欠佳、缺乏自信心的人格特徵。若不及早進行語言治療,嚴重者還會出現像是自殘等,具攻擊性的肢體暴力行為。
魏貽汶強調,語言表達不但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溝通工具,它同時會對閱讀、思考帶來重大影響。而對新生寶寶來說,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便是個學習能力極佳的個體,即便對外界無明顯的行為反應,寶寶們也會不斷將外界的刺激與資訊,接收後儲存腦中,伴隨著生長時程持續演進,逐步賦予意義;而後歷經逐步理解、修正、應用的過程,語言能力就此生成
口語表達要「輪轉」 身、心、環境是關鍵
魏貽汶指出,影響寶寶語言能力發展的因素十分複雜,舉凡小寶貝的身體、心理狀態,與外在的生活環境,都是邁向正向語言學習之路的重要關鍵。
★關鍵一:腦部、神經肌肉協調度
從生理條件觀察,魏貽汶表示,人類的語言發展與大腦運作有直接且密切的關係。一部分有口語表達障礙或遲緩的患者,多與腦部功能受損有關。「像是新生兒有腦部缺氧、腦部外傷或受到重創等問題,都易對未來語言表達的能力或流暢度造成負面影響。」
1、腦性麻痺:
舉例來說,像是腦性痲痺患者,因為腦神經障礙,會造成唇、舌等口腔器官的肌肉活動無法正常控制與協調,以致於產生構音異常或吞嚥障礙等現象,這都會妨礙語言的正常表達。
2、口腔與顏面肌肉神經失調:
除了大腦傷害會造成語言功能受損,口腔與顏面肌肉神經失調,也是另一項影響流暢口語表達的生理因素;所以寶寶的口腔構造、雙唇、下顎、舌頭及齒列等發展完整度,都會對表達能力造成影響。魏貽汶提到,口腔肌肉神經不協調,容易會有口齒不清,俗稱「臭乳呆」的發音問題出現。「像是把阿公說成阿冬,青蛙說成雞蛙,部分是因為口腔動作協調性不佳造成構音異常。」
3、唇顎裂:
魏貽汶補充,口腔唇顎部位出現異常裂縫的唇顎裂寶寶,也會因為生理性問題而導致構音困難。她表示,唇顎裂患者除了須接受整型外科手術修補裂縫、牙科的齒列矯正,以及耳鼻喉科的檢查與治療,也需要進一步接受語音矯正,才不會因口腔功能構造異常,造成生理性表達阻礙。
4、其他:
另外,嬰幼兒在學習語言過程中,「聽覺模仿」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語言學習管道。有聽力障礙的寶寶,會因聽不清楚別人和自己所說的話,造成語言的理解和表達上,產生不同程度障礙。而整體性營養失衡所造成的幼兒活動力低落、健康狀況不佳等,也會因學習機會減少,影響小朋友口語表達的正常學習時程。
【何謂口齒不清】
「口齒不清」在臨床上稱為「機能性構音異常」,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臭乳呆」。所謂「構音」,是指空氣從肺部出來,在通過聲帶震動後,經由唇、舌、齒、上顎及咽喉等部位的修正及摩擦後所發出的語音。在構音的過程中,口腔各部位的動作協調出現問題,使語音改變,即是所謂「構音異常」,也就是常見的「口齒不清」。
造成「機能性構音異常」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可能與孩子的口腔動作協調度較差,或是語音聽辨力、口腔靈敏度不佳,或學習到錯誤的構音方式有關係。
★關鍵二: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從幼兒的心理狀態分析,魏貽汶指出,小朋友自身的人格特質與個性,也是影響語言啟蒙與流利口語表達的重要關鍵。她表示,性格積極正向,對週遭事物隨時保持高度好奇心的寶寶,較喜歡主動表達內心想法;當開口說話的機會越多,而家長又願意耐心傾聽,寶寶就會越說越好。
但若遇上不善處理人際關係,天性退縮、受挫力低,有情緒障礙的幼兒,會因與他人溝通互動機會減少,使得語言學習機會大受影響。魏貽汶表示,語言大多需靠持續不斷的人際溝通互動來學習。對於有情緒障礙問題的幼兒口語表達訓練,語言治療師建議,最好先找出寶寶不願「開金口」的原因,是單純害羞,還是真有語言發展遲緩問題?再對症下藥。
語言能力的養成,需要靠人際溝通互動來學習,有情緒障礙的幼兒,語言學習成效勢必受到牽連。父母應詳細觀察孩子的情緒起伏狀態,找出引發負面情緒的原因;逐步引導、培養孩子正確的口語表達方式,才能有效減輕因情緒問題所帶來的表達困擾,達成有效率的人際溝通。
★關鍵三: 提供感官刺激與豐富生活環境
「父母提供豐富的語言表達情境對小孩來說太重要了!」魏貽汶說,寶寶能不能話說的「輪轉」,照顧者的專業度是一大影響關鍵。而對牙牙學語的小朋友而言,最親近的照顧者往往是母親。如果媽媽能夠提供各種豐富的感官刺激,營造家中小寶貝與外界互動機會,讓孩子在充滿愛與安全感的環境下,學習口語表達,有助於訓練寶寶的口語表達能力。
她並強調,家中若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幼兒,父母除了尋求醫師協助,找出原因之外,還須幫助語言遲緩兒增加生活經驗、擴充語彙,讓他們學習當面對不同場合時,該如何完整表達想法;透過環境塑造與情境培養,也有助於教出開朗的小小演說家。
寶寶語言發展指標
魏貽汶表示,從寶寶出生的第一天起,不僅就能傾聽聲音、理解聲音,「當離開母體的當下,所發出讓人難忘的哭泣聲,其實正是嬰兒與他人進行溝通的行為表現。」魏貽汶提到,寶寶從出生起的三年內,大腦發育進步神速。根據研究及觀察,0~3歲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有一定的順序及行為動作指標。從剛出生時哭泣、愉悅的情緒反映;到發出簡單但不具意義的牙牙學語階段,一直到語調建立、呢喃兒語、有意義的語言對話出現,複雜的語言能力就此成形。
魏貽汶指出,每個孩子的語言技巧發展速度不盡相同,父母不需太過緊張。雖然坊間有許多語言能力評估指標可供參考,但若孩子的語言學習時程出現些許落後時,「父母可以設法增加孩子在生活中的語言學習經驗,並拉長觀察時間;以更精確評估小孩的語言學習狀況。」不過魏貽汶也提醒,一歲之前的寶寶,是處在語言前期的學習階段;一歲之後,一般都會正式進入語言期。「如果家中寶寶到兩歲還不會開口說話,父母一定要尋求語言治療師等醫療協助。」
寶寶正常語言學習時程表:
語言前期學習階段
| |
年齡
|
語言表達特徵
|
0~3個月
|
‧會用眼睛看著照顧者或他人。
‧聽到聲音(特別是說話的聲音)時會安靜下來。
‧會用微笑或咯咯聲,回應他人的微笑或聲音。
‧當疲倦、飢餓或疼痛時,會用不同的哭聲表達情緒。
|
3~6個月
|
‧會注視他人的臉。
‧會尋找聲音來源,當別人呼喚他的名字時會有反應。
‧能找出聲音來源(如頭轉向音源/說話者)。
‧會發出咯咯聲、咕嚕咕嚕的笑聲。
|
6~9個月
|
‧會模仿發聲,及模仿熟悉的動作與聲音。
‧會用不同發音方式,表達不同情緒。
‧喜歡與大人玩互動遊戲,對於較柔的說話聲音也會有反應。
‧發出重複音節,會玩弄聲音音調變化,發出許多類似成人
語音的聲音。
|
9~12個月
|
‧開始懂得吸引別人注意。
‧能清楚表達需求(如揮手表示再見、搖頭表示不要)。
‧會在物件與大人之間做出協調動作(在大人與想要的東西之間,做出來回顧盼的動作)。
‧模仿新的聲音或新的動作。
‧重複的兒語音節類型一致,音節發出聽起來像第一個辭彙。
|
語言期學習階段
| |
12~18個月
|
‧出現單詞的口語。
‧會使用儀式性語言(如:再見、嗨、謝謝)。
‧會發表意見,表達「不要」等反對、抗議的想法。
‧會用一些聲音、肢體來獲取注意。
‧認可:眼神接觸、以聲音回應、重複字眼。
|
18~24個月
|
‧大部分時候會選擇用語言來與人溝通。
‧早期使用兩個詞的句子:一開始的組合方式,通常是以記憶
中的形式呈現,並且可以在一兩個情境中使用。
‧約到了24個月大時,組合句的變化較多,意義也較豐富。
‧到了第24個月,至少累積了50個字彙,且已經相當接近大人的行事。
|
24~36個月
|
‧出現簡短會話。
‧會與人進行有目的對話。
‧一個人玩時也會說話,語言中富有想像力。
‧懂得描述細節,好讓聽者理解他的意思。
‧會表達情緒,使用一些字吸引他人注意。
‧了解兩個步驟的簡單指令。
|
36~48個月
|
‧聽語能力進步,開始會從傾聽中學習。
‧與人談交談時所使用的文法像大人。
會問問題,回答問題。
正確使用代名詞:你、我、他。
使用語言跟別人一起製造假想情境。
|
正確親子互動 有助口語訓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要促進家中寶貝語言溝通能力發展,正確的親子互動方式十分重要。魏貽汶表示,不管是口語能力,還是行為認知的養成,教育小朋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玩樂中學習。除了營造有趣的生活情境,透過固定式的居家小活動與遊戲,也都是很好的語言溝通教學內容和教學場所。
魏貽汶指出,現代父母工作忙碌,常抽不出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其實語言能力培養沒有秘訣,陪孩子玩就對啦!」而除了陪伴,身為孩子的「專業照顧者」,父母還須適度的引導孩子學習。她舉例:「像是陪孩子玩紙黏土,就能訓練孩子的觸覺;透過與孩子討論要捏出什麼圖形,也能激發想像力;鼓勵孩子說出自己想法,有助於培養小朋友口語表達能力。」
而對語言表達遲緩的小朋友來說,魏貽汶提到,除了接受專業的治療,在日常生活的照護上,父母仍是可以透過一些遊戲策略,像是形塑愉悅的語言學習情境,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創造具互動性的溝通情境,都有助於協助語言遲緩兒正確口語表達。
語言能力啟蒙小遊戲
| ||
適用年紀
|
遊戲名
|
玩法
|
0~6個月
|
動動嘴 吹吹氣
|
這階段的遊戲重點在於模仿,及訓練口腔肌肉活動的遊戲。媽媽可以利用臉部,做幾個簡單的口腔動作,讓寶寶模仿:親一下、張大嘴、伸一伸舌頭,或是輕輕的吹氣等,訓練孩子口腔閉合的力量。
|
6個月~1歲
|
辨認圖片
|
利用簡單的童書,繪本,教導小孩認識常用的物品名稱與身體部位。而與小孩對話時,說話速度盡量放慢,語調起伏豐富一點,並可搭配誇張的表情與肢體動作,吸引孩子目光,加深印象及理解。
|
1~2歲
|
動感之旅
|
藉由動作與觸摸來誘發孩子的興趣,促進他對身體部位的認識:摸鼻子、拍拍手,引導孩子跟著做。
|
尋尋覓覓
|
擺出娃娃、車子、杯子等物品,以口令方式,指揮孩子指認物品並拿起。待孩子熟悉物品名稱後,可改讓他自己選出物品,並鼓勵他做出對該物品的認知動作:如飛機會飛高高,茶杯可以裝水喝。
| |
語句接龍
|
這是訓練小孩說句子的能力。媽媽可以幫小孩延長句子,例如小孩說:媽媽,鞋鞋;媽媽可回應:媽媽幫你穿鞋。
| |
2~3歲
|
傳令兵遊戲
|
在空曠房間內,父母各站一邊,讓孩子在中間傳話。當媽媽附在孩子耳朵悄悄說:「我想吃糖果」,讓孩子傳話給爸爸;而爸爸接收到訊息後,大聲說出答案。如果答案正確,這時可給一些貼紙當做獎勵。待孩子上手後,可適時變化句子長度與豐富性,增加遊戲複雜度。
|
開車遊戲
|
將動作和語言結合,是這個階段幼童的語言發展行為。可找一個大紙箱當車子,讓小孩當司機,父母當乘客。父母親可以塑造不同搭車情境,並適時加入「紅燈停,綠燈行」的概念,增加遊戲趣味性。
| |
代名詞遊戲
|
代名詞出現,是兩歲半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特徵;此遊戲不但能訓練孩子使用代名詞,還能訓練小孩的聽辨能力。
由父母示範站中間矇住眼睛,由環繞周圍的遊戲參與者,指定其中一人發出聲音。發聲完後,大家互換位置,讓矇眼者憑聲音猜測發聲者為何?
遊戲中可用問答的方式,猜的人問:「是你說的?」被指定的人可答:「是我說的」,或「不是我,是他說的」。
|
語言發展遲緩重要指標
雖然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進度,會因諸多因素而有所不同,但魏貽汶表示,目前仍有一些具指標性的參考標準,來判定孩子是否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她說:「如果孩子在兩歲前,還不會說出具有意義性的單字,如媽媽、爸爸、再見等;或是到了三歲仍無不會說出完整的句子,父母都必須要開始尋求專家協助診斷,以及訂定遲緩兒專屬的語言教育計畫。」
魏貽汶指出,兒童的語言發展遲緩涉及成因相當複雜,在醫學診斷上,除了透過復健科的診療,還會結合神經內科、耳鼻喉科、心智科等科別,針對每位病童在神經、大腦、聽力、情緒等障礙或問題,進行全方位的症狀評估。魏貽汶表示,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有應該出現的聽力反應及語言發展徵兆。底下是聽語異常發展參考指標,家中寶貝只要有一項符合,父母最好考慮帶孩子就醫檢查。
語言發展遲緩的判斷指標
| ||
年齡
|
聽力發展判斷
|
語言發展判斷
|
0~3個月
|
‧對於巨大聲響沒有驚嚇反應。
|
‧不會發出咕咕、咯咯的聲音
‧不會發出哭聲或愉悅聲
|
4~6個月
|
‧對於音調變化沒有反應。
‧不會注視、尋找聲音來源。
|
‧兒語中沒有包含不同的音種,如:ㄅ、ㄆ、ㄇ等音。
‧不會透過聲音,表達興奮或憤怒。
|
7~12個月
|
‧沒有轉向並注視聲源的反應能 力。
‧對於如:過來、要不要等指令沒有反應。
|
‧兒語中沒有包含重複的音節,例如ㄅㄚㄅㄚ、ㄊㄚㄊㄚ。
‧不會使用言語或非哭泣的聲音,來得到或維持注意力。
|
1~2歲
|
‧無法指認身體部位或書中圖片。
‧對於簡單的指令如:丟球、拿鞋子,無法遵從實行或理解。
|
‧詞彙量沒有每個月顯著增加。
‧不會利用兩個單字組成語句。如:把媽媽、水,組成「媽媽喝水」。
‧不會使用如:什麼?哪裡?等疑問句。
|
2~3歲
|
‧不會區別如:上下、大小的意義區別。
‧無法順利完成二步驟的指令動作。例如:拿起書,再放在桌上。
|
‧無法使用二到三字詞的語句來表達想法和要求。
‧家中的熟悉聽者,無法順利瞭解小孩的言語表達。
|
結語:
想培養自己的孩子當個小小演說家,光靠語言能力的養成是不夠的。魏貽汶認為,父母除了依照孩子的年齡,為他安排語言學習時程,塑造具安全感且高度豐富性的生活情境,也是小小演說家養成的重要關鍵。
但是話說回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與我們好好的進行語言溝通,有一些小寶貝因為某些不可抗拒的原因,如智力嚴重不足或疾病因素,甚至是不知名的原因,無法正常使用語言與外界溝通,這時父母除了需要更多耐心,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利用輔助性的手勢或道具達成溝通目的,就成了另一項選擇。其實語言的存在目的即是溝通,掌握正確語言教養方法,給予孩子愛與勇氣,一樣能終結寶貝在成長階段的各種語言學習問題,順利打開「話匣子」,當個能言善道的小小意見領袖。
諮詢專家:
*魏貽汶
職稱: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復健科語言治療師
學歷: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語言病理組經歷:馬偕醫院早產兒追蹤小組兒童心理師、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復健科語言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