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四個秘訣,養出快樂的老大!


文/陳念怡

老大難為。最近知名速食廣告中,一個小哥哥落寞的說:"我也想當弟弟…"道出了許多老大的心聲。根據研究,家中老大承受過多的期待和責任,心理壓力大,父母該如何養出快樂的老大呢?

你家中的老大總是一板一眼,喜歡追求完美嗎?出生排行真的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影響嗎?

根據法國進化科學研究院一項最新研究,在家排行老大的孩子,對人較不信任,較不容易和別人合作。研究人員分析:家中排行並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新弟妹降臨後父母的對待方式,才是促使老大日後行為的影響因素。

這篇刊載於最近一期《新科學人》雜誌的文章指出,造成長子(女)容易對人懷有戒心以及合作意願低落的可能原因在於,當家中增加新成員,父母全心對待的愛從此被剝奪,為了從父母身上爭取到更多的關注,老大會變得比較不願和人合作。這項研究同時把性別、家庭地位、宗教信仰等因素列入考量,結果發現:相較於家有手足的長子(女),獨生子女的行為模式則和其他出生排行的孩子較為相近。

自從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提出「家庭星座」說法以來,關於出生順序是否決定孩子往後發展的爭議已長達數十年之久。綜合長子相關研究的論點包括:長子(女)因父母先前專注的愛與陪伴,智商較高,也較易獲得成就;在個性上傾向追求完美,對於批評和糾正較為敏感,且不如弟妹隨和;承受過多的期待和責任,心理壓力較大,到了青春期反而很容易崩潰等等。

其實,父母教養的風格才是影響孩子行為的主因。針對如何教養家中第一個孩子,凱斯西儲大學小兒科副教授羅伯特.尼德曼醫師提供四個教養上的建議:

秘訣一 從先行者到跟隨者:
平時固定製造機會,讓你家中的老大能和年紀較他大的孩子(鄰居、表哥、表姊或朋友孩子)一起玩,累積和大孩子一起玩耍的經驗,偶爾當個跟隨者。

秘訣二 不要強化老大追求完美主義的傾向:
老大對於別人指責自己這件事較易產生反感,因此當你察覺孩子在行為或功課上的錯誤時,先不要急忙地糾正他,而是用討論的方式和他一起找出問題所在。

秘訣三 不要把他當作小大人看待:
即使你家老大應付弟妹得心應手,並從中學習領導和組織能力,但也不要一直要他當你的現成保母,剝奪他純粹當個孩子的樂趣。

秘訣四:放下對老大的過高期望:
想要養出快樂的長子,做父母的要不斷自我提醒:先有接受自己不完美的父母,才有快樂成長的孩子。即使孩子能力強,也不要過於要求、給予較多責任,或逼迫孩子實現自己未竟的夢想,而是多提醒孩子學會自我放鬆,並且提供喘息的空間。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yoyohome@kimo.com/article?mid=59&prev=60&next=49&l=f&fid=9






********************************************************************************

協助孩子建立手足之情|老大老二搶媽媽

多多強調孩子之間正面的互動,你會發現對立的情況越來越少。

為人父母都希望兒女相親相愛,看到老大對新生寶寶有負面的態度,做父母的難免難過、生氣,但是這種情緒性的反應對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並沒有幫助。

接納老大的負面反應
面對任何一個可能擾亂其生活的重大改變,孩子的心裡都會產生負面的感覺,這是很正常的,特別當伴隨改變而來的是父母對他的關心減少了,這種負面的情緒便會益發強烈。假如孩子對你大發脾氣或是罵你,而你的反應是斥責他「不可以說這種話」,或是「你怎麼可以這樣子」,他心裡負面的情緒並不會就此消失,反而會積壓在心底。從此以後,為了害怕失去你的愛與認同,他也許不再把對你的感覺直接表現出來,但是卻可能把怒氣發洩在小寶寶身上。

孩子出現負面反應時,你應該抱持接納的態度,如此才能幫助他徹底釋懷。雖然你也許不很清楚他真正的意思,但最好還是鼓勵他把心裡的感覺說出來。如果他說:「我不要小寶寶坐車子」,或是:「小寶寶什麼時候才會離開我們家?」你就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很難接受一個小寶寶。有時候大人太忙或太累的時候會疏於照顧你,但我們還是非常愛你。」不必為小寶寶的出生向他道歉或是故意不予理會,只要接納他的感受,然後向他保證無論如何你還是愛他,孩子若感到他與你之間的關係是穩固的,自然就覺得沒有必要排斥小寶寶了。

多說一些手足間的溫馨故事
有些父母一再說些大人自認為好笑的故事,殊不知這對建立手足關係是阻力而非助力。譬如:「你還記不記得有一次小剛要把他妹妹佳佳丟到垃圾桶?」如果你一再在孩子面前提這些事,而沒有另外說些手足相愛的故事加以平衡,孩子在無形中會認定他和弟弟妹妹永遠也處不好。小孩子通常喜歡別人說他們的小弟弟或小妹妹,像跟屁蟲一樣跟著他,或是小時後哥哥姊姊常常唱催眠曲哄他們睡覺。這類流露手足之情的溫馨小故事,對建立手足之情會更有幫助。

讚美老大
看到老大對弟弟或妹妹很好時,要記得讚美他。「剛剛你跑來跑去時,很小心沒有把寶寶撞倒,我覺得你好棒,我好喜歡你。」假如孩子願意和小寶寶分享玩具,或是任憑小寶寶動他的東西而沒有加以斥責,這時候你應該告訴他你很高興他這麼做。如果你一天讚美他很多次,等到你不得不責備他時,他也比較不會有受傷的感覺。

不要拿兩個孩子做比較
盡量不要拿孩子做比較,這是養兒育女最重要的原則。你可以在家人或外人面前放心談論孩子之間的差異,但是差異未必就是對立。不要說老大太好動、老二比較安靜,或是老大很乖、老二很難帶。假如一再灌輸孩子這種觀念,讓他們覺得手足之間的特質是對立的,無異就是在為他們架設競爭的舞台。

公平?不公平?
養兒育女最大的挑戰就是處理公平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爭議性很大,因為父母在小的時候可能也覺得自己的父母偏愛某個孩子。這些父母為了不使孩子受到嫉妒之苦,便費盡心思地想要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問題是人不可能完全公平,因為每個孩子的要求和需要都不一樣,一味地追求公平可能使父母哭笑不得。有一位媽媽說她每次做餅乾,一定要先把麵粉糰放在磅秤上秤看看,免得做出來的餅乾大小不一樣。還有些父母抱怨每次到學校接孩子,如果事先沒有協調好,幾個孩子一定會為了誰坐前座爭吵不休。
如果父母給孩子的觀念是「公平是很重要的」,孩子自然跟著認為公平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你應該一開始就告訴孩子你愛他們,但是並非每一次都能做到公平。誠如一位媽媽說的:「人生並非事事公平,我當然沒有權利讓孩子以為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在我們家,如果有人抱怨別人得的比他多,我就會對他說『我知道你喜歡受到公平的待遇,問題是你們兩個本來就不一樣,我沒有辦法每一次都做到公平、公正,但是我對你們的愛是一樣的』。」
記住,手足之間的妒忌、競爭、爭吵原本就很正常,你的責任不是除去孩子心中負面的情緒,而是幫助孩子認真面對。多多強調孩子之間正面的互動,你會發現對立的情況越來越少。

取材自New父母學院-老大老二搶媽媽
http://www.tmac.com.tw/parents/parents_detail.asp?parentskindid=2&parentsPage=2






*****************************************************************************

孩子爭寵天天吵? 9招擺平!

「為什麼你對他(她)比較好!不公平!」聽到這樣的抱怨,你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手足爭寵一直是父母最頭痛的課題,若一個不小心稍加疏忽,還可能造成家裡寶貝產生心理焦慮或行為退化至口腔期的風險。該如何正確處理手足爭寵問題,除了做到公平,更別忽略孩子的心聲。

【撰文/劉易昇】 如果你有車子、房子、存款等財產,你願意分一半給自己的兄弟姊妹嗎?在你心中產生猶豫時,其實答案呼之欲出。連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更何況是孩子,「手足爭寵是必然的現象,因為兄弟姊妹之間存在著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因此面對爭寵,家長不要想如何消滅它,而是該思考手足如何在社會化過程中,彼此正向的成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分院青少年心智科醫師蔣立德表示。
  老大失寵 哭鬧發脾氣 晴嵐媽媽在懷第二胎的過程中,雖然一直灌輸姊姊「會有弟弟來陪伴你」,但等到弟弟呱呱落地後,姊姊發現只要弟弟一哭,媽媽就得放下手邊所有事情,包括陪她玩拼圖或說故事也不例外。久而久之,姊姊十分不滿,就像壓力鍋般持續累積,終究有次怨氣爆發,重重摔門,大聲抱怨媽媽都沒時間陪她,讓晴嵐媽媽十分錯愕:「姊弟會因為爭寵感情不佳,有次為了搶遙控器看卡通,還打成一團,爭寵問題困擾了我很長一段時間。」   原本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老大,往往因為新成員的報到而產生心理上的衝擊,會覺得父母給的愛被弟妹剝奪了,為了反映對「失寵」的不滿,孩子便會在行為上出現愛發脾氣、時常哭鬧甚至欺負弟妹的情況,蔣立德醫師指出,當孩子認為父母「注意力被分配掉」時,就會引發爭寵的行為。   關愛不均 感覺被拋棄 引發爭寵的問題很多,其中最常觸動孩子「敏感地雷」的主因之一,就是「時間分配不均」。父母在面對不同年紀與個性的孩子時,給予的關懷和時間難免有所差異,特別是需要被照顧的孩子,受到父母關心更多,無形中便「冷落」另一個手足。知名親子教養作家汪詠黛就曾因老大活潑外向不愛念書,與先生耗費許多心力照料,成績優秀的老二反而因為表現好無須操心,少了父母關愛眼神,於是曾向母親吐出,「因為我表現好,所以便將心思放在哥哥身上」的心聲,也讓汪詠黛心生警惕:「爭寵的問題並不會為年紀大而消失,即使念到大學都還會吃醋。」   靖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通常愈弱勢的孩子,獲得父母的關愛也愈多,看在其他的孩子眼中,會有種「被拋棄」的擔憂疑慮,家長要適時解讀孩子的情緒,「若是有孩子生病了,通常會引起父母更多的注意,其他的孩子會覺得得不到關愛眼神,甚至出現逼自己跟著生病,以求獲得父母注意的舉動。」   引發爭寵導火線 1.注意力被分配掉。因為家中心成員到來,原本孩子被百分百的關愛,因父母將愛分配給其他手足引發爭寵。   2.時間分配不均。弟弟妹妹較常獲得父母陪伴的時間,或是「不乖」的手足會較受到注意,反而經常忽略其他孩子。   3.缺乏認同感。父母經常稱讚其中一位手足,讓其他孩子產生自卑的心態   疏忽不管 引發偏差行為 「我曾經接觸過一個案例,念小學的哥哥在弟弟運動會前夕,在弟弟的球鞋上倒入醬油,弄得全家雞飛狗跳,惡作劇的哥哥下場可想而知。」汪詠黛指出,「倒醬油」事件乍看之下是哥哥爭寵不成的報復心態,其實追根究柢,是前一天晚上哥哥因寫功課無法幫弟弟回答數學問題,弟弟向母親告狀,讓不明究理的媽媽罵了老大一頓,才有隔天倒醬油的風波。這也反映出雙薪家庭的父母因工作忙碌,往往疏忽靜下心來了解孩子的心態,讓爭寵的報復種子,在孩子心中慢慢扎根,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   忙於工作是許多家長庭疏於照顧孩子常拿來使用的藉口,但長期輕忽孩子爭寵問題,不顧及手足心理感受,對孩子身心的戕害不可謂不大,林月琴便表示,手足會為了爭寵會退化到口腔期,產生突然尿床、用奶瓶喝牛奶的倒退傾向,不知情的家長還會怪罪孩子不懂事,其實這只是爭寵、求父母關愛的表現。   蔣立德醫師更為爭寵下了最簡單的定義:「你讓手足做了同一件事,卻只稱讚一個人,就會引發爭寵!」他強調,家長忽略孩子的想法,不把爭寵當回事,日積月累下來,情節嚴重者會讓孩子心理內化產生焦慮、失落感,到最後必須求助家庭諮商或是醫院青少年心智科,「送到醫院來都已經是情節嚴重的,包括產生劇烈偏差行為,會出現像是打傷人的情況,我就曾遇到一個案例,雙胞胎妹妹因為姊姊好表現產生忌妒,就會以故意不進教室或在班上搗亂來反映情緒,讓家長傷透腦筋。」   學會分享 好過表面公平 「這個玩具我要玩!不給妳!」八歲的姊姊子禾與六歲的妹妹子淯經常在家中上演搶玩具大戰,讓曉慧媽媽疲於奔命,尤其是每當姊姊獲得新玩具後,便觸動妹妹的敏感神經,一場互罵甚而互毆的戲碼就此上演,曉慧媽媽屢勸不聽,便會處罰雙方,誰都不許玩。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明璇媽媽家中,只要打電話回家,兩兄弟一定要輪流搶著接聽電話,若忽略其中一個,回到家中又是一場軒然大波。許多家長都會試著以「公平」態度處理孩子的爭寵問題,出發立意是對的,但父母該考慮的是,「表面上」的公平真的也是孩子心中的認知嗎?
  即使是雙胞胎,兩人的想法都不見得一樣,父母的表面公平,不等同孩子內心所想,一樣是送衣服,你確定手足都對衣服有同樣的喜愛嗎?」蔣立德醫師提出這樣的疑問,他建議家長應多觀察了解孩子的興趣,滿足不同的需求。而汪詠黛也認為,父母要做到絕對公平真的不容易,畢竟孩子會因個性差異產生不同想法,所以她建議家長除了試著做到公平外,更應該建立孩子「分享」的概念,「弟妹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接手哥哥姊姊的舊物品,大人應教導孩子『珍惜』與『分享』的觀念,珍惜舊有的,並讓手足學會分享,更能促進手足情誼。」 
鼓勵禮讓 不須大讓小 「大的一定要讓小的嗎?那當老大不就很倒楣,我不認同!」不少家庭根深蒂固的觀念中,總認為年紀大的孩子應該禮讓年紀小的,不要計較太多,汪詠黛對這樣的觀念頗不以為然,她認為禮讓是美德,但不應以年齡做分野,「就以玩玩具來說,你可以對禮讓的一方大加讚賞或鼓勵,讓孩子覺得禮讓是好習慣,若是彼此依舊堅持己見,則可以用猜拳或是獎勵的方式替代。」   林月琴也不贊同「大讓小」的傳統觀念,但她對孩子爭執時,父母該扮演何種角色卻另有一番見解。她指出,手足爭執不見得不好,因為可讓孩子們練習學會協調、溝通,甚至合作的社會化過程,除非情節嚴重,否則爸媽不介入也是不錯的方式。 
不要比較 多陪伴傾聽 手足爭寵情況屢見不鮮,情節五花八門,那該如何將程度降到最低?汪詠黛認為,家長應該有「不要比較」「不要計較」的基本教養態度,她認為,不讓手足做比較,父母就不會產生差異心,連帶孩子亦不會出現厚此薄彼的不安定感;另外家長該學習不要事事計較,因為孩子都有敏感的心靈,只要心浮氣躁,家長或許說者無心,但已經在孩子心中投下石塊,激起漣漪。   林月琴則提醒家長,若是家中有兩個以上的孩子,一定要懂得分配時間「陪伴單獨出遊」,透過單獨相處的機會,孩子面對問題與手足爭執,較會傾訴給家長聽,而不會礙於面子放在心裡,「若是孩子大一點,我也建議親子玩『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飾演父母,這樣一來孩子就能了解自己的要求多『無厘頭』!」 
將心比心 男女分別處理? 蔣立德醫師則建議,父母要避免孩子爭寵問題,「公平」是基本原則,但是只有做到公平還不夠,還必須時常耳提面命、勤做溝通,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想法,「若孩子為一男一女,因爭寵發生爭吵,建議由爸爸處理男生,媽媽處理女生,因為同理心更能貼近孩子的心情。」   子女爭寵是永不退燒的課題,考驗父母的情緒與處理能力,勇於溝通,肯花時間陪伴,手足和諧沒有捷徑,只需要家庭永不嫌多的關懷。   
9招避免爭寵
1.父母要以公平為出發點,雖然孩子的認知不等同於父母,但家長可不斷透過溝通告知孩子 。 
2.並非給予手足一樣的東西便是公平,父母應該依孩子喜好給予,而非表面公平。 
3.當家中新成員即將報到,預先告知很重要,才不致讓孩子有被疏忽的感受。 
4.給孩子與父母獨享的特權。手足有了個別與家長相處時間,孩子遇見問題較會跟父母反應。 
5.若手足為一男一女,發生爭寵問題建議可讓父親面對兒子,母親面對女兒,同性較能有同理心。 
6.大讓小的傳統觀念不見得正確,家長可利用稱讚的方式,試著灌輸雙方養成禮讓的觀念。  
7.讓大的照顧小的,讓哥哥或姊姊多幫忙父母,進而讓弟弟妹妹產生崇拜的心理。 
8.珍惜舊的,分享新的。弟妹難免會接收哥哥姊姊留下來的物品,父母應教導孩子「珍惜」與「懂得分享」的觀念,更能增進手足感情。 
9.試著讓孩子在爭執間制定遊戲規則、解決問題,父母別隨意介入,因為孩子並不見得認同。
【完整內容請見《食尚小玩家》2011年第35期】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609&next=4607&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