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準媽媽小心產後出血危機


摘自自由新聞網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產後出血與接生過程無關,最常見的原因是子宮無力。
醫師建議,懷孕期間不要胖太多,
體重增加最好在十二到十六公斤,免得脂肪堆積在產道。

 
 近年醫療科技發達,女性生產的安全性已經提升許多,俗諺說:「生贏米酒香、生輸四塊板(台語)」似乎已不復再見。不過,醫師表示,即使在現有醫療科技輔助下,生產仍然並非全無風險。其中,又以出血及感染為最重要原因,呼籲高危險群或者有病史者,選擇生產處所應該格外謹慎。
 三軍總醫院日前為一名三十多歲的婦女接生,該產婦在產下第一胎後發生大出血,醫師共為她輸血超過一萬西西,才順利救回她的一條命,輸血量足足是一般正常人體內血液五千西西的兩倍以上。
 三總婦產部主任陳惟華表示,大約有五%的產婦會發生產後出血,這也是產婦失去子宮,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產後出血與接生過程無關,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子宮無力(子宮收縮不良),像是這名婦女,就是因為本身有心臟毛病,卻一直不知道,生產時心肌缺氧,造成產後大出血。
 馬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徐金源說,子宮收縮不良除了體質因素之外,最常見於多胞胎、子宮大、羊水多等情況。此外,產程較長的產婦也較容易發生。
 為了預防因為子宮收縮不良導致的產後出血,不少醫院都會使用子宮收縮劑來預防。此外,產婦自己做「子宮按摩」也有幫助,一般建議產婦在產後一、兩天內,有空就按摩子宮。
 除了子宮收縮不良之外,「植入性胎盤」以及子宮頸陰道撕裂傷,也是常見的產後出血原因。若是產程過快、用力過程不慎造成子宮頸、陰道「深部撕裂傷」,有些一開始出血並不厲害,反倒在生完一段時間後才大出血。
 過去曾有產婦已經回家了,才又緊急回院治療。有些情況比較嚴重者,必須再度麻醉,開刀進行血管環紮、子宮縫合、甚至子宮切除等手術。
 過去並不常見的「植入性胎盤」,近年由於剖腹產盛行,以及人工流產手術氾濫,個案也有大幅增多的情形。
 徐金源解釋,植入性胎盤就是胎盤長到子宮肌肉層內,嚴重程度不一,最嚴重者可能穿過子宮、侵襲到膀胱等周圍器官。部分個案可能可以經由彩色都卜勒超音波發現。手術時必須備妥充足血液等,做好事前準備。
 因此徐金源也建議,高危險族群以及曾有相關病史的產婦,可能還是必須選擇足以緊急處理這些狀況的醫院。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的準媽媽並不覺得自己的身體有什麼問題,也不認為自己的問題可能潛藏產後出血的危機。
 陳惟華說,醫師詢問時,九成的準媽媽都覺得自己身體沒問題,沒想到會潛藏產後出血的危機。除了應該徹底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發掘潛藏的產後出血危機之外,陳惟華也建議準媽媽們懷孕期間不要胖太多,體重增加最好在十二到十六公斤,免得脂肪堆積在產道,或是胎兒過大,都可能增加出血的機率。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ans-blog/article?mid=2580&prev=2753&next=2381&l=f&fid=30







*******************************************************************************

談產後出血的隱藏危機

產後出血的定義為在胎兒娩出後,陰道發生超過500c.c.的出血量又可細分為產後24小時內的立即性出血,以及產後24小時後至6週之間的延遲性出血。而產後出血的原因又有許多,較主要的情況有四種:子宮無力、胎盤存留、撕裂傷,以及凝血功能發生障礙。

子宮無力

產後出血有一半機率是因為子宮無力或是收縮不良,而造成子宮無力及收縮不良的原因也有很多:除了有可能是因為產程較長以外,也有可能是因為羊水過多、或者產婦有子宮方面的異常或畸形。

胎盤存留

胎盤存留佔產後出血原因機率約10%。懷孕期間,胎盤能供應寶寶氧氣、養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胎兒娩出30分鐘後,若是胎盤仍留在母體裡未排出,就稱為胎盤存留。當發生胎盤存留現象,醫師會先按摩子宮並拉期待幫助胎盤排出,如果取出有困難的話就必須採取其他治療方式,盡快使胎盤脫離母體。

撕裂傷

撕裂傷指的是會陰、陰道、子宮頸撕裂、子宮下段撕裂所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一般有可能是因為胎兒過大,或者胎兒娩出的產程過快,故造成產道的撕裂傷。醫師會針對撕裂傷的程度不同來進行縫合,並且進行止血動作。

凝血功能障礙

媽媽若是本身有血液相關疾病,或者是妊娠毒血症,而凝血功能較差,產後有可能會發生產後出血的現象

基本上依照發生病因的不同,處理產後出血有幾種方式:按摩子宮、給予藥物治療、輸血,較嚴重者甚至需要手術切除子宮。

建議媽媽產前除了要定期進行檢查,並且記得詳細告訴告知醫師是否有發生過產前或前一胎出血現象,以及有無接受過子宮相關手術,以利醫師進行診斷。若不幸發生產後出血現象,記得及時接受治療診斷,以免媽媽的健康受到損害!


(資料來源:群英產後護理之家 提供)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9843&prev=9868&next=9840&l=f&fid=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