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BB:不好!不要!不喜歡!~正面迎接寶寶反抗期

寶寶開始懂得會說「NO」其實是一種成長過程,但是許多親子間的摩擦也會在此時相繼發生,該如何平和的面對寶寶反抗、拒絕的情形,爸比媽咪擁有正面的能量於是顯得格外重要。幫助寶寶培養人格的獨立、自主性,以及建立正確的自我存在感,第一個反抗期是相當重要的時刻,爸比媽咪可得耐心、小心應對喔!

寶寶的第一個反抗期

出現時間通常在2歲左右會出現反抗期,但是1.5歲~3歲之間皆有可能出現。

為什麼會有反抗期

書田診所小兒科陳永綺醫師表示,每一個寶寶都具有與生俱來的獨特性格,在遇到反抗期時其個性的鮮明度將會更為突出。原本很容易相處、不固執的寶寶會因為他的堅持或情緒無法獲得化解而使得反抗期表現更為明顯,時間也會比較長。

雖然每位寶寶都會遇到情緒發展的階段,但並不是每位寶寶都會出現反抗期的表現,某些情緒掌控能力較佳的寶寶就不容易被察覺他的反抗期。

杏語心靈診所心理諮商師李韋蓉並進一步指出,寶寶在反抗期時的心態、反應轉變,都會讓他們更深刻的感受自我存在,也能學習「不」字的用法,同時也瞭解「拒絕」的權力,他們便能夠對於自我權力有好的感覺並奠定信心的基礎,反之,若他們在學習的過程受挫,可能就會對自我的感覺不佳,造成往後較為自卑、不願表達的性格。

反抗期寶寶的特徵

李韋蓉心理諮商師指出7點正值反抗期的寶寶可能會出現的特徵:

1.喜歡獨立完成某件事情。

2.開始設立自我規則。

3.固執。

4.較難受約束。

5.與他人爭吵次數增加。

6.坐不住(心情浮躁)。

7.(嚴重時)出現具有破壞性與攻擊行為,例如會去拍打他人、搶奪物品等。
雖然看起來,經歷反抗期的寶寶好像不甚討喜,但是其實這些行為、情緒的背後都代表這是寶寶發展獨立意識的信號,因此他們會喜歡依照自己的喜好、意志行事。此外,寶寶也將因為他們的整體官能接觸了許多種物品、環境、他人的情緒…等。而更有能力去接觸各類事物,使得他們學習的速度更快也更為成熟。

反抗期會消失嗎?

寶寶的反抗期也是他們展現獨立意識的開端,往後仍舊會持續地潛伏在腦部,影響情緒、個性的表現。因此陳永綺醫師指出,當寶寶出現反抗期之後,問題便不在於反抗期是否會消失,而在於寶寶將來情緒表現的強弱。

耐心面對寶寶的不忍耐!不妥協!

家長們應在寶寶出現反抗期之前便先為雙方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而非等到反抗期出現了才開始遇到狀況得想辦法逐一擊破。陳永綺醫師與李韋蓉心理師皆認為除了平時便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外,家長也應把握原則並拿捏分際。

當寶寶開始有較無法忍耐、不願妥協的情況時,家長應避免直接予以責難或處罰,除了因為過於嚴格的管教方式會讓親子關係較緊繃外,父母的情緒也會容易失控,不論是對親子雙方或是整個家庭環境的正面幫助都很有限。建議家長應從旁觀察寶寶的堅持或需要的部分,假如寶寶是因為衣服的顏色、想要吃零食等原因,家長便可以照當時的情形或是家中的規範來調整,若是無傷大雅的小小堅持,家長可以順從寶寶的想法也無妨;當寶寶的堅持太過無理或是純粹情緒發洩,家長則可運用玩具、遊戲等方式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專家小叮嚀 爸比媽咪應保持正向態度卻非過於樂觀

在初次面對寶寶的拒絕、反抗時,家長可能會認為這是少見的情形,而且「船到橋頭自然直」,過陣子情況就會好轉。對此,李韋蓉心理諮商師表示,家長應清楚正面思考與樂觀的差別,若是單純樂觀的認為,寶寶現在的反抗表現能夠自然而然的回歸以往,忽略寶寶的需求需要被看見與照顧,親子關係、寶寶的心理狀態較難改變。

但正向思考的態度則應能夠對於寶寶不論好壞的表現都有預期,並且準備接受各種可能,這些持正向態度的家長也將對於寶寶的教養、教育更為有信心,因為有了預期,調整了自我心態,家長也更有能力去面對未來在親子關係上可能出現的狀況。

幫助寶寶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

寶寶在1歲~3歲之間會藉由肢體、感官的碰觸來瞭解世界,但是探索的過程卻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危險性,該如何幫助寶寶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且能讓寶寶不致暴露在危險中。對此,陳永綺醫師表示,家長應該要隨時注意家中的危險物品,譬如尖銳的刀器、易碎物品、桌(椅)角、清潔劑等,都應放在寶寶不易取得的地方仔細收好,盡量讓寶寶待在妳的視線範圍之內。

李韋蓉心理諮商師並表示,寶寶在成長的階段喜歡探索、學習,如果家長總是制止,即使寶寶因為擔心讓家長不喜歡而停止摸索,卻也同時限制了寶寶的發展。建議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做的不是限制,而是從旁協助、輔導的姿態,告知寶寶過程中可能會受的傷害,別害怕寶寶受傷,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論是得或失,都非常可貴。

獨立與依賴的拿捏

家長必須建立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的觀念,陳永綺醫師表示,家長應多觀察寶寶,了解孩子的需要,用柔軟的身段去抱他,給寶寶安全感和依靠,讓寶寶從小就能獲得滿溢的愛及溫暖,他們也將從中獲得更多的能力去學習接觸外界。此外,家長運用肢體、語言以及情緒等方式表達對寶寶的情感,寶寶也都能夠藉此學習到父母親的處事態度、表達情緒的方式,因此寶寶的反抗期不單單只是情緒問題的展現,同時也是親子間學習如何溝通以及調整相處模式的好時機。

為避免寶寶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太過自由、放縱而造成他人困擾時,家長也需適時地用堅決的態度予以制止。

專家小叮嚀 爸比媽咪應注意自己的情緒掌控,避免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

暫時的付出耐心也許不難,但是面對教養寶寶這種必須長時間付出耐心的情況,可就不是這麼容易了。李韋蓉心理諮商師表示,「要有耐心!」這樣的話總很容易就能聽到,但是當遇到寶寶(尤其是反抗期寶寶),持續性的耐心可就相當彌足珍貴。

建議家長在情緒不佳的時候,避免對寶寶出現情緒性的言語或行為,即使有時候只是家長小小聲的碎碎念,寶寶也都會聽進去呢!所以在寶寶面前說出的每句話都要小心,多一點正面少一些負面,因為情緒性話語很多都會讓寶寶認為家長是直接否定了他的能力!

(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陳永綺、杏語心靈診所心理諮商師 李韋蓉)

資料來源http://kk970317.pixnet.net/blog/post/24304536







*******************************************************************************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跟你說過多少遍,叫你別闖禍!你怎麼都講不聽啊?」
在責難孩子之前,可曾先靜下心想想,自己的怒意是否與孩子的衝動呈正比?

「罵孩子的時候,千萬不可以過度情緒化!」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兒童職能治療駐站治療師張旭鎧建議:「生氣前,最好先轉身吸口氣,再用嚴肅的語氣訓示孩子,千萬不要表現失去理智的模樣!那對孩子身心發展反而是種傷害。」

最糟糕的作法就是當孩子做錯事時,還用挖苦的語氣嘲諷他:「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嗎?你真是自做自受!活該!」父母面對孩子錯誤時,張旭鎧認為千萬不可再落井下石,因為那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自暴自棄、或是造就不在乎的處世態度。

你的要求,孩子真的能瞭解嗎?
【請你像樣點!】、【表現得體些!】、【要知錯能改!】、【什麼時候才會成熟些?】…這些充滿文學氣息的罵人術語,其實對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外星話。

「正確、詳細的下達指令與要求,可以減少孩子犯錯的機會!」張旭鎧解釋當孩子犯同樣錯誤時,家長應先反省自己的規範,是否表達的不夠明確。

當父母要孩子乖乖坐好時,如果還能加上:「為什麼要你乖乖坐好,因為亂跑,可能會撞到別人、也可能會跌倒,如果跌倒受傷,就會很痛!如果讓別人受傷,就更不好了!你希望別人罵你嗎?他們還會認為爸爸、媽媽都沒有教你,也會罵我們唷!」其他只要父母多花一些時間,把前因後果用簡單的文字、以及想像的畫面先告知孩子,就能更有效的約束孩子。

當孩子一再犯錯時,父母應先想想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正確?教育孩子是種藝術,面對孩子好動的個性,父母更需要以靈活的技巧去應變。關於對付不聽話的孩子,職能治療師都有些簡易的小撇步,可供家長參考與模擬。

「孩子不當的行為會養成習慣!」研究親子互動相當有心得的張旭鎧表示:「接受職能治療諮詢時,我們會設計些活動或小遊戲,藉此改善親子間互動關係,也改變孩子不好的習慣。」

父母的管教態度與方法改變了,就可以看到孩子的改變。
張旭鎧治療師指出:「孩子常犯的錯誤,可以粗略的分為行為上的錯誤、以及學習上的錯誤兩類。」

行為上的錯誤,最令師長、父母頭痛。

「越皮的小孩,越聰明!」張旭鎧認為要用正面的角度去看待這些頑皮的孩子:「仔細想想,他們搗蛋的行為,有時候其實充滿創意!他們永遠會做一些,你沒有事先警告的偏差行為!」

例如在廚房中,媽媽告訴孩子【不可以玩瓦斯爐!】、但是沒有說【不可以玩水龍頭!】然後孩子又跑去玩垃圾桶,這時候母親一定氣急敗壞的大發雷霆:「該死,誰叫你亂翻垃圾!」這時孩子免不了就會受到懲罰。

在張旭鎧的眼中,【打】是最不好的負面教育。

「其實我們這一輩的人,大部份都是被【打】大的!」張旭鎧指出:「以前孩子沒帶作業、沒寫功課、不聽話就會被打,老師、父母都沒事;那時候的孩子會認為只要不被打,就是獎賞!」

雖然現在不少父母都承認自己會打小孩,但是為什麼孩子還是打不聽呢?張旭鎧解答:「其實針對孩子這些讓人無法忍受的行為,說穿了,就是為了引起家長、或是其他人的注意力。」

因為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讚美、正面肯定較少,但是對做錯事的忍受度卻很低。張旭鎧用簡單的例子說明:「如果當孩子為你倒杯水時,你只是簡單的點點頭,或是簡短說聲【謝謝】而已,也許連正眼也不看一眼,這對孩子來說還挺挫折的!但是當他故意把水打翻時,父母的表現應該就不止如此,他會花加倍的時間去責罵或是修理他,這在孩子心中反而得到種安慰,因為父母終於注意到我了!」

當然孩子做錯事,仍要做出應有的懲罰與處置。但是當孩子有反社會行為出現,家長或老師們該做的反而是,盡量去找到孩子的優點,給他更多的讚美、獎勵。

死板板的責罵及處罰方式,永遠抓不住孩子搗亂的創意!

面對上課愛講話、喜歡亂動的孩子,老師們最常使用【罰站】的絕招,張旭鎧坦白的說:「這種方式只對乖的學生有用,他們會知道羞愧、會反省,但是對那些喜歡調皮搗蛋的孩子一點用都沒有!罰站更有藉口,讓他們可以不用專心聽課,孩子們的學習意願更加薄弱!」

「面對好動的孩子,懲罰的方式,要以勞動、或是運用動腦的工作為重點!」張旭鎧建議:「掃地、拖地、倒垃圾、發作業,都是很好的辦法,讓他們的體力有發洩之處!」但是不是做完這些事就算了,張旭鎧提醒師長們最後別忘記要大力讚賞。雖然做這些事是在懲罰孩子,但是出發點的用意是要讓孩子變好,所以當他努力完成懲罰項目後,別忘記要讚美他:「做得很好、很仔細、很認真、非常乾淨,讓同學可以有舒服的空間,真的很棒!」

當孩子上課總是喜歡不停的舉手、或是在家裏總是纏著大人:「媽,我跟你說…」如果總是用【制止】的方式,阻擋孩子想要引人注意的慾望,那就是壓抑孩子的創造力。

針對愛講話、愛插嘴的孩子,與其用抑制的方式,要他罰寫【上課不要說話】、【不要插嘴】一百遍,不如拿張紙,請他將心中所有想講的話,統統寫出來!或是乾脆請他上台講話,但是這過程千萬不可出現輕視或責備的態度,通常這樣的孩子上台後就不太敢說話,請他回座時也能安靜坐好,不敢再擾亂秩序。

如果孩子上台是侃侃而談,老師可以主動說:「你說得很精彩!只是這跟我們要討論的項目不一樣!這樣吧!你回家用寫的,我會把它貼在公告欄上供大家欣賞!」張旭鎧坦率的說道:「很多時候,我從孩子身上學到不少知識,如皮卡丘有幾種..等等,讓孩子有表現的機會,他會更容易融入群體生活中。」

而那些喜歡抗議、頂嘴的孩子,也可以請他用【寫作】的方式,把自己不滿與想要抗議的事情詳細描繪,當需要動腦思考時,就可以滿足他們大腦想要【動】的需求,進而達到雙贏的效果。

大腦得到滿足,孩子更容易靜得下來!
張旭鎧提出,有些家長或老師會以【不准打球】、【不帶孩子出去玩】、【不准下課】當做懲罰,反而讓孩子過盛的體力無處宣洩,內心的苦悶和壓力,只會讓分心、搗蛋的災難,不斷的重複上演。

當孩子出現【越不要他做的行為,他越要去做!】的情況時,除了為吸引他人注意力之外,張旭鎧指出:「還有一個可能因素,就是孩子可能有神經或生理上問題,那就是職能治療中常常提到的【感統異常】。」

「有些孩子在學校會被視為暴力份子,其實他只是想跟同學玩,但卻不知道去控制力量,反而讓同學受傷了!」關於這樣子的狀況,雖然可以隨年齡增長有所改善,但張旭鎧認為父母不該錯過早療的時間,越早尋求職能治療師的協助,孩子就能更快步入正軌。

關於更多兒童職能治療議題,
歡迎前往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最新成立【兒童職能治療科】免費諮詢專區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free/consulting.html?department=105&outpatient=children

張旭鎧職能治療師小檔案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doctor/doctor.html?id=236
臺灣職能治療學會會員
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常務理事
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
臺北市青少年暨兒童關懷福利協會秘書長
臺灣兒童潛能發展協會秘書長
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Y17顧問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249&prev=250&next=210&l=f&fid=10





*****************************************************************************

教你面對愛說「不」的寶寶
文/陳姝伶、余怡菁
摘錄整理/施娟娟
內文摘錄自/《教出這樣的好孩子─幼教博士陳姝伶的媽媽經》,天下文化出版

三歲決定一生的說法,往往讓父母們擔憂會不會少做了什麼,耽誤了孩子;也會心急,是不是錯過了,孩子會真的輸在起跑點。孩子大約三歲時,腦細胞數量會達到成人的百分之八十,不過,即使腦部大小已和大人十分接近,但在認知和社會心理需求的發展上,仍在學習階段。
幼兒階段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對人信任,萌發自主性、好奇心和自動自發學習精神的關鍵時期。只要引導得當,孩子將會學習,相信自己有能力學習,充滿信心,那是孩子一輩子最需要的動力,這才是三歲能不能決定一生的關鍵。
「可怕的兩歲」真的可怕嗎?
許多人談到「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都以為孩子過了兩歲生日才開始。事實上,可怕的兩歲,指的是孩子十八個月到三歲左右。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到兩歲就很調皮,不必擔心,完全正常。而如果你的孩子一直到三歲都很乖,也不用懷疑,那是你的福氣。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都不一樣,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經歷可怕的兩歲。

可怕的兩歲會很困擾父母,說穿了,完全是因為做爸爸媽媽的沒有心理準備:那個嗷嗷待哺,完全依賴的小嬰兒,變成一個行動自如,好奇心很強,又很有主見的幼兒,這前後的轉變太劇烈了。
父母該怎麼做?
以身作則 減少說不的次數
首先,父母要減少說「不可以」的次數。孩子在這段期間很常說「不要」。爸爸媽媽可以先反省,這個「不」字是不是也是自己使用最多的字,甚至是自己先說出口的。對幼兒來說,爸媽說「不可以」時要服從,他們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權威。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為了要得到控制權,孩子也以「不要」來爭取自己在家中的一席之地。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模仿行為,如果你不喜歡孩子一天到晚把「不」字掛在嘴邊,自己就要盡量少說。
為孩子示範正確的行為
其次,對孩子說「不可以」的同時,請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減少說「不」,並不是不可以說。孩子正處於成長學習的階段,告訴他們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對他們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了解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舉例來說,孩子拿積木敲魚缸,與其說:「小寶,不可以敲魚缸,再敲就打屁股。」不如說:「小寶,魚缸可以輕輕的摸,像這樣(示範一下)。媽媽知道,你會輕輕的摸。來,試試看。」帶孩子做幾次,誇他一下,然後,進一步,提供孩子可以敲打的東西,如塑膠桶子或餅乾盒子。告訴孩子:「這個盒子你可以敲。」孩子可能會再犯,此時你要重複示範。可以對孩子說:「媽媽提醒一下,要輕輕的摸。你會輕輕的摸的!」一般而言,對小小孩行為的引導,提供他們可以接受的情境,教他們可以接受的行為,遠比對他們一直說「不可以」效果大得多,對幼兒的影響也會更正向些。
很多父母以為,不准做的事情要先給孩子警告。但是這階段的幼兒缺乏自我控制力,又充滿強烈的好奇心,事前的警告,等於是變相的提醒。例如你擺了一盆花在客廳,本來孩子沒注意,可是你擔心他去挖裡面的土,所以告訴他:「不要摸泥土,土很髒,裡面有細菌,摸了會生病。」我保證他一定會去挖,因為他要去試試你說的髒是怎麼回事;還有細菌,他也看不到,你說會生病,他要去試試你說的事情會不會發生。
聽聽孩子的心情
他不是故意搗蛋
發展中的孩子,尤其是零至三歲的幼兒,許多讓父母不接受的行為,如丟玩具、撕書本等,儘管父母一再提醒,但仍然沒有改善。其實,從幼兒發展的角度來看,那些行為都是孩子對自己身體的運作、周遭環境的探索的正常表現,絕不是故意要整父母。父母不用生氣,也不用責怪,應把這些行為當成是了解孩子的線索。


(詳文請見2008年一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轉貼)
兩歲的孩子
*別跟孩子說教------------------------------------------
別跟三歲以下的孩子說大道理,因為他聽不懂,下
次仍可能再犯,如果採打罵的方式,他也不知道自
己該做甚麼才對。

建議您可以:
(1) 直接以行動示範甚麼是該做、可以做的事情,
如:發現孩子用大人用的原子筆在牆壁塗鴉,爸
媽可示範如何使用適合孩子的粗筆,在適合的地
方上塗鴉,如:屬於孩子的畫冊。
(2) 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如:孩子堅持
要自己拿湯匙吃飯,剛開始可能會舀不到東西,
或食物還沒送到口就掉滿地,幾次失敗之後,就
會因為肚子餓,要爸媽餵他。



*******************************************************
1. 孩子凡事都說「不」,該如何處理?
孩子說「不」,是必經的成長歷程
爸媽可能會因為兩歲左右的孩子愛說「不」,而覺得
困擾。其實2 3 歲的孩子特別愛「唱反調」,這是正常
的發展過程,爸媽可以提醒自己,少跟孩子說:「不可以!」
多跟孩子說:「你可以做甚麼。」、「你可以試著做做看甚
麼。」相信孩子說「不」的次數也會愈來愈少。
喜歡追求獨立自主的兩歲孩子
兩歲以後的孩子,因為有了自主行動的能力,喜歡跑
跑跳跳、爬上爬下、騎三輪車四處探索,生活中許多事都
想要自己嚐試,如:自己吃飯、拿筷子、脫鞋、如廁。孩
子喜歡模仿大人,不喜歡聽從大人的命令,即使做不好,
也想自己做。
只要注意安全的問題,父母可以讓孩子試試他想做的
事,在一旁陪伴就好,如:在平坦空曠的地方,讓孩子練
習騎三輪車,讓孩子有充分機會練習,無論孩子做得怎
樣,都不要用批評取笑的方式否定他,免得他因為挫折感
而放棄嚐試,只要他有一點點進步,就肯定他:「你做得
很好,下次會愈騎愈好、愈騎愈遠!」,這樣可以使他對
自己充滿自信,培養出願意自我挑戰的特質。
順應孩子的發展與個別特質
父母如因安全或整潔問題,限制孩子對環境的主動探
索,可能會造成他變得非常被動,或變得更愛反抗大人。
孩子必須藉由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證明自己是個有能力的
人,建議父母可順應孩子的發展需求,讓他藉由探索環境
了解或發展自己的能力。
除了順應孩子的發展需求之外,教養孩子也需要順應
孩子的個人氣質傾向,如:活動量大的孩子,需要更多的
運動,才會更有利於他的發展。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peggyv168/article/19618002






*******************************************************************************

不給我,就生氣!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本文來自學前教育電子報 2006-06-08
不給我,就生氣!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文/陳怡伶 本刊企劃編輯
2歲半的弘弘已經相當有「想法」了喔!要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總是說要就要,只要被爸媽拒絕,常當場就大發脾氣…

每天傍晚,弘弘都趴在保母王媽媽家窗戶,期待紅色車車出現。因為,最愛的爸爸要來接他了!

我要!我就是要!

今天,弘弘一上車就開心地大聲喊「吃炸雞,弘要吃炸雞。」爸爸跟他解釋要回家吃晚餐,弘弘更大聲起來。正專心開車的爸爸看他拗起來:「你再吵!回家打喔!」這時弘弘哭了起來…

回到家,弘弘看到媽媽大聲地哭了起來,他狠狠地瞪了爸爸一眼、又用力搥爸爸一拳。「這孩子,脾氣愈來越壞!」聽爸爸告狀,他摔坐在地上,邊哭邊踢、邊拍打地面!爸爸見狀:「再耍脾氣!我去拿藤條!」弘弘反而更使力踹腳。


**讓孩子知道「我懂你的感受」

媽媽坐到弘弘身旁,柔聲問:「你好生氣、好生氣!是不是?」弘弘啜泣著,用力點頭。媽媽繼續問:「氣爸爸不准吃炸雞嗎?」他委屈地點點頭:「嗯!」媽媽的體諒讓弘弘不再用力跺腳、搥地,慢慢調整了呼吸、剩下一點點的啜泣。

爸媽以同理心來體諒孩子當下的感受,會讓孩子覺得爸媽是站在他的角度來看事情,原先的怒氣也會稍稍舒緩,親子之間也比較能進行有效的言語溝通。


**讓他明白「為什麼不可以」

看他稍稍緩和,媽媽抱起弘弘走到廚房說:「哇!好香喔!是好吃的咖哩牛肉耶…」
媽媽又說:「媽媽特地去買肉肉回來,要煮弘弘最愛吃的咖哩耶!可是弘弘只想吃炸雞!」倔強的弘弘還是嘟著嘴。

「那我們把咖哩倒掉,去吃炸雞!?」弘弘露出一絲竊笑,他小聲地說:「不要倒啦~弘弘吃咖哩!」

媽媽笑著說:「還好弘弘喜歡吃,不然媽媽差點也要哭哭了!」被溫柔讚美過後,弘弘才露出笑容!


**發展小百科

自我中心不會體諒別人表達方式強硬
以兒童發展理論來看,1~3歲的孩子不容易站在他人角度著想。因此,爸媽不要急著對孩子的不講理而生氣!硬碰硬,不僅有傷親子關係,也可能讓孩子想用更強硬方式表達需求。



**發飆急救站

◎不要和孩子比大聲
2歲多的孩子相當地自我中心,他們想法常是「我要!我就是要!」,而且是「立刻要!馬上要」,這些立即的需求常是不合理或無法達成的。很多親子互動也因此容易形成對立場面,展開親子間的「權力角逐」。


◎傾聽孩子說話
當孩子有理講不聽,父母可以先讓自己慢下來,聽孩子說說他要的東西和理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願意傾聽與接納;再轉移注意力到其他合理、並且吸引力等強的事物上,孩子的接受度會更高。

父母也別忘了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如「你不吃我煮的,讓我好難過喔!」,讓孩子明白被拒絕的理由及爸媽的感受,如此,不僅可避免彼此激烈抗爭,也幫助孩子拓展同理心喔!

◎和孩子商量一下
面對孩子的頑固問題,爸媽可以用「共同商量」的方式,與他達成妥協。例如:「來,我們商量一下,早上不喝牛奶,沒關係,可是晚上就要喝一杯,才會長高長大喔!」


◎尋求另一個解決方法
一直跟孩子說不可以到廚房玩、不可以畫在牆壁上,還不如說:「我們一起到你的房間來玩」,「畫在這張圖畫紙上,拿給媽媽看。」


◎瞭解別人的感受
1~3歲的孩子無法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事情,若他打人或罵人,與其罵他不乖、或是處罰他,還不如明確告訴他:「你打弟弟,弟弟會痛、會哭,他不喜歡你打他,我也不喜歡你打別人。」



**身教讓孩子區分打人與還手有差別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指出:40%的父母都教孩子被打要還手,因為還手反擊是制止暴力侵害最有效的方法。而孩子呢?也都會依循父母的建議,被打就還手。可是父母也會同時教導「不可以打人,打人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小孩能理解嗎?他們可以分得清打人和還手不同嗎?

研究人員發現:有家庭暴力的孩子,無論是父母間的爭執扭打,或是體罰小孩,孩子長大後比較會有暴力傾向,所以身教很重要。

父母希望孩子有什麼樣的行為,和實際上孩子以為父母希望他們有什麼樣的行為,有可能是
不一樣的。孩子真正認知的比父母期望的還重要,想讓孩子了解暴力絕對不被允許,自己就不可以是主動打人的一方,否則傳給孩子的訊息就是反效果,容易讓孩子把自衛還手混淆成糾眾群架。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cinny0317/article?mid=528&prev=-2&next=-2&page=1&sc=1#yartcmt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peggyv168/article/21297936






*******************************************************************************

對付寶寶的16個「不願意」

 ◎寶寶不願上幼兒園
家長在寶寶入園前就應當為寶寶做好準備,如提前講幼兒園的好處、參觀幼兒園,引發他對幼兒園的向往。還可以請已在幼兒園的小朋友對他說說幼兒園的種種樂趣。 不要因為寶寶哭鬧就心軟了,一定要堅持,堅持就是勝利。要給老師百分百的信任,上學途中千萬不要偷偷地溜去學校探視。要讓寶寶明白這個原則他去幼兒園和爸爸媽媽上班一樣,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 
◎寶寶不願叫人
在出門前預先告訴寶寶如果遇到熟人該怎樣對待,如果寶寶表現良好,回家大大表揚;如果表現不佳,要就明確指出“沒有禮貌的小孩大家都不會喜歡。” 當寶寶拒絕叫人時,不用硬逼他,你可以把話題轉移,等寶寶放鬆後反而有可能會想要表現一下,自動自覺地重新開金口:如果有其他小孩同時在場,而這個孩子很樂意叫人。就適當地利用一下這個條件。
表揚大方叫人的孩子,利用寶寶好勝爭寵、愛模仿的心理打開金口。
帶寶寶外出時遇到熟人,你可以先跟別人打招呼,給寶寶樹立良好的示範作用。如果寶寶不肯叫人,那麼告訴他,點頭微笑也是打招呼的一種方式,讓他學著試試看。 
◎寶寶不願整理玩具
平時就要培養寶寶自己動手的能力,即使寶寶做得不好,你也不要去干預,寧可在他做完后再偷偷地重新整理一遍。 給寶寶一個大盒子,告訴他這是玩具們的家,和寶寶一樣,玩具們每天都要回家的。由寶寶來送它們回家好不好啊? 
◎寶寶不願與人分享
寶寶的自私很多時候是家長慣出來的。如果寶寶把手中的東西拿給你吃,這時候你千萬不要拒絕,否則,時間一長,他會以為任何好東西就是應該屬於他一個人的了。 要引導寶寶換位從別人的角度著想,例如:“寶寶玩不到這個玩具很難受,那麼玲玲玩不到這個玩具是不是也很難受?”讓寶寶體驗對方的情感和需要,出自內心地願意和對方共享。多讓寶寶結交朋友,多和同伴玩耍,要有意識地引導寶寶與他人共享,當寶寶與他人共享時,要及時表揚,肯定他的共享行為。 
◎寶寶不願洗頭
寶寶不愛洗頭,很多時候是怕髒水流進他的眼睛和耳朵,媽媽在給寶寶洗頭的時候,一定要選無刺激性的香波。把寶寶仰天抱在腿上,讓他拿住一塊干毛巾捂住眼睛,自己擋住流下來的髒水。別把寶寶當作一個髒瓶子,洗的時候一本正經默不作聲。媽媽應該一邊給寶寶洗頭,一邊和寶寶說話、講故事什麼的,既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能增加你們的感情交流。讓洗頭成為一項親子活動。  
◎寶寶不願洗澡
讓寶寶養成勤洗澡的好習慣,把洗澡當作每天必做的事情。控制好房間和洗澡水的溫度很重要,寶寶要是覺得太冷或太熱,當然就鬧別扭了。在澡盆里放一兩個小玩具,也很管用。對大一點的孩子,鼓勵他自己洗就能調動他洗澡的積極性。對於不喜歡用澡盆的寶寶,可以讓他和你一起淋浴,記得腳下要放上防滑墊哦。 
◎寶寶不願穿衣服
盡量少給寶寶穿套頭衫,誰也不喜歡被蒙在黑漆漆的一個布袋子里。多誇讚這件衣服穿在寶寶身上有多漂亮,給寶寶描述一下衣服上有什麼圖案,能隨口編個故事就更好了。和寶寶比賽誰穿衣服穿得快,有時候你可以故意讓寶寶贏,以增加他的積極性。 

◎寶寶不願換尿布
寶寶總是不能忍受躺著一動不動,媽媽可以嚴肅地跟寶寶說明:換尿布的時候到了。態度要堅決。先把某個小玩具塞給寶寶,再讓他躺好,看看能不能分散他1分鐘的注意力。在給寶寶換尿布時媽媽的手一定要溫暖,特別是冬天的時候,先捂暖自己的手再脫寶寶的褲子吧。 
◎寶寶不願理髮
選一個寶寶喜歡的理髮師比選一個技術出色的理髮師更重要。選好后最好能長期固定下來,當陌生的理髮師變成了自己的朋友後,寶寶就更不會排斥他來動自己的頭髮了。先告訴寶寶電推子會發出“嗡嗡”聲,讓他有個心理準備,避免被嚇哭。讓他知道頭發理好髮會更漂亮,小朋友和叔叔阿姨們會更喜歡他。如果寶寶實在不願意讓別人來理發,那爸爸媽媽就買個理髮器,自己動手給寶寶理一個帥氣的理髮吧。 
◎寶寶不願剪指甲
乘寶寶睡著偷偷剪。告訴寶寶指甲長了后,里面就會爬滿“小蟲子”,吃到肚子里要拉肚子的。跟寶寶說大拇指是老大,食指是老二……左手從小剪到大,右手從大剪到小。 
◎寶寶不願斷奶 
媽媽在準備斷奶之前就應該讓寶寶多嘗試用杯子喝水、喝奶。慢慢地減少寶寶吃奶的頓數,平時多給他吃一些輔食,適應一下。晚上那頓奶是寶寶最不願意斷的,斷奶的這幾天,不如讓爸爸來哄寶寶睡覺吧。開始斷奶時,可以每天都給寶寶喝一些配方奶,也可以喝新鮮的全脂牛奶。需要注意的是,盡量鼓勵寶寶多喝牛奶,但只要他想吃母乳,媽媽也不要拒絕他。  
◎寶寶不願睡覺
有些寶寶會依戀於某些安慰物,如毯子、喜愛的玩具、媽媽的衣服等,你可以將這些東西放在他的身邊,但一定要記得經常清洗哦。寶寶常會以哭鬧、離開小床等方法“要挾”父母,達到不睡覺、不離開父母的目的。可從寶寶6個月開始,用漸進式方法進行訓練他乖乖睡覺:
1、如已習慣抱著或搖動著入睡,先停止搖動,僅抱著睡。時間為4~5天
2、放入小床並繼續摟抱和撫摩
3、不再摟抱,代之以拍背
4、不再拍背,代之以坐在床邊
5、不坐床邊,代之以站在附近,知道寶寶入睡后離開
6、在寶寶入睡前離開
有些寶寶半夜醒來后就不肯再睡了,這時候你一定要堅決地將他放回小床,別與他閑談,或提供水或食物,要讓他明白,晚上是用來睡覺的,不能干任何其它事情。對於年齡稍大的兒童,可配以某種形式的獎勵,例如墻上掛一張圖,每獨立睡好一晚在上面貼上一顆星星等等。 
◎寶寶不願吃蔬菜
把寶寶不愛吃的蔬菜集中起來,做得色彩鮮艷一點,用他的好奇心挑起他的食欲。蔬菜太生硬的話寶寶一定不愛吃,可以在做菜的過程中加一點山慈菇粉和奶油,把菜炖得爛一點。爸爸媽媽要做好榜樣工作,帶頭多吃蔬菜,並表現出津津有味的樣子。千萬別在寶寶面前說哪個菜不好吃什麼的,以免誤導寶寶。把一些蔬菜剁碎了包在餃子或者餡餅里,寶寶既可以換換口味,又攝取了多種營養。 
◎寶寶不願刷牙
好話鼓勵。寶寶刷過牙后,一定要多誇他小嘴巴真香啊,牙齒好白啊。不刷牙的小孩子媽媽不喜歡…… 讓寶寶自己挑選可愛的牙刷、牙膏、水杯,在他刷牙的時候,播放《刷牙歌》,把刷牙當作游戲一樣。 
◎寶寶不願看醫生
去醫院之前,盡可能讓寶寶知道待會兒醫生檢查時會使用什麼工具,比如聽診器、溫度計等,只要寶寶乖乖的,這些東西都不會引起痛楚的。買個造型逼真的玩具醫療箱,和寶寶玩醫生看病的游戲,讓他了解這個過程。 
◎寶寶不願吃葯
告訴寶寶不吃葯的話就要打針了,讓他自己選,大多數的寶寶自然是寧願吃葯也不要打針的。要盡量想方設法減少葯的苦味,以便使孩子能夠接受。比如,用兩層果醬夾一層葯粉放在勺子里一下餵進。湯葯要煎得濃濃的,分幾次餵進。魚肝油類葯物可滴在餅干上給寶寶吃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PhHSTRmTCEAw_qLY4yu_QQ--/article?mid=9512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080&prev=3082&next=3075&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