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玩遊戲輸了時,孩子在想什麼?
本文摘自:完整內容文章請看╱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雜誌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難道他們不知道遊戲輸了並不丟臉、輸了還胡鬧才會讓人側目嗎?其實,孩子的反應很直接,他們對得失沒有想得太多,對人際互動的分際也沒有太深的理解,就只是覺得輸了不開心而已。相較於不時處於與他人比較或競爭環境的成人,孩子因為社會經驗有限,在面對挫折時,調適與處理的成熟度不足,就容易有失態的表現。許多爸媽面臨這種狀況,為了想盡快解決窘境,常會直接指責孩子的不是,但已經因為失敗而心情低落的孩子,可能會更覺得受挫、難堪,甚至產生無法收拾的行為。
孩子為什麼這麼在乎輸贏?
受挫折的感覺當然不好,但爸媽總會問「有那麼嚴重嗎?」,孩子自己或許除了「不高興」之外,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其實,這其中隱含了下列許多微妙的心理因素,包括:
1.對輸贏意義的理解太過簡化:孩子容易單純的以結果來評判事情,內心覺得「贏了就是比較棒的」、「輸了就表示我不好」。
2.好勝心:「我就是很想贏啊!贏的感覺比較好」。
3.希望被讚賞及重視: 「如果我贏了,爸爸媽媽會說我好棒」、「我贏的話,別人都會覺得我是最好的」。
4.無法壓抑的失落感:「我輸了,心裡好難過、好不舒服」。
5.對自己感到失望:「我一定很差勁,才會輸」、「我輸了,我是個糟糕的小孩」。
6.覺得沒面子:「我輸了,在大家面前好丟臉」。
面對挫敗,孩子表現各不同
即使年齡相仿,每個孩子面對失敗情境的表現是不同的,有些孩子會很激烈,令人無法招架;有些孩子,雖然表情失望,卻能沈默接受;甚至有些孩子,笑一笑就沒事了。這除了是個性氣質不同以外,也和孩子的挫折忍受力有關。
挫折忍受力是遭遇挫折情境時能夠承受壓力和打擊,而堅持下去的一種內在能力。會讓孩子產生挫折的不光只是遊戲競賽時的失敗,另外像被爸媽或老師責罵、覺得自己表現不如兄弟姊妹或同學、或是被同儕排斥等,都可能是孩子覺得挫敗的來源。
如何讓孩子學會「輸得起」?
人不可能一輩子是贏家,遊戲輸了是小事,孩子的未來會面對更多更大的挫折與挑戰,學會「輸得起」,甚至比學會「如何去贏」更重要。輸得起,就是有能力調適自己的心情及想法,坦然面對不太愉快的逆境,而且能夠有重新來過的勇氣。爸媽應該要怎麼做呢?
1.接納孩子的情緒,體會孩子的感受
孩子輸了已經夠難受了,雖然表達的方式不恰當,但爸媽應試著用同理心去安撫孩子,讓孩子感受爸媽知道自己不是無理取鬧,自己其實也很懊惱,只是控制不了情緒。如果孩子有足夠的表達能力,建議爸媽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然後予以適當的疏導。
2.讓孩子明白「享受過程」比「贏得勝利」更重要
孩子會在意輸贏,有部份原因是在於爸媽的態度。或許爸媽自認並沒有要求孩子贏,但如果對孩子輸和贏時的態度沒有適當的表達,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連結和歸因;例如,孩子贏時大力稱讚獎勵,輸時卻未給予正面的鼓勵,甚至表達出可惜的樣子,就可能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壓力。爸媽應該強調的是,孩子在過程中是否積極努力、是否有進步、是否享受其中的樂趣,而對此加以讚揚。
3.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進步,並面對下一次的挑戰
比賽本來就是有輸有贏,有時你贏,有時我贏,這樣的比賽才有意思。爸媽可以告訴孩子,他人勝利時,並不是表示自己很差勁,而是自己還有挑戰的空間,同時也別忘了提醒孩子看看自己是不是比上一回更進步。
4.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示範自己的態度
當孩子遭遇挫敗時,引導孩子對此失敗作正向的歸因與思考,讓孩子能夠對失敗結果加以釋懷,並且還能保持自信心。爸媽更要鼓勵孩子不要逃避曾經失敗的項目,以後還要更努力嘗試。
爸媽自己遇到問題時所展現的態度,也是教導孩子的好機會,讓孩子看到爸媽遭遇挫敗時如何面對及解決困難。例如,燒焦了一鍋菜,別氣急敗壞,不妨與孩子分享:「好可惜喔!今天吃不到這道菜了,不過沒關係,媽咪已經知道祕訣在哪裡了,下次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吃。」
時常面對輸贏,就愈來愈能保持平常心
從好的角度來看,孩子在乎輸贏、好勝心強,其實是一種激勵自己的動力,但是除了有「想要贏」的積極心態,也同時要有「輸得起」的胸襟勇氣。爸媽平日和孩子玩遊戲時,不需要刻意讓孩子贏,以免讓很少失敗的孩子養成無法接受失敗的心態;應該讓孩子體會「有輸有贏」本來就是常態,輸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能從小帶領孩子樂觀、從容地看待成功與失敗,孩子將能有不怕挫折、奮勇向前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資料來自 台灣論壇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謝謝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564&prev=4585&next=4561&l=f&fid=53
*******************************************************************************
凡事為孩子代勞,就是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
李翊菱
有位總是帶著微笑的朋友,在某次閒談中提及:「我每天早晨醒來就會哭,不知道為什麼?」經過對談,她終於承認平常外表的快樂是假象,心中其實有不少痛苦,尤其讀高中的兒子想休學,最讓她煩惱。兒子長期與父親關係不佳,希望母親代為轉告在遠方工作的父親。若照過去的習慣,她必定會代為解決,而終日處於恐懼與掙扎,一方面擔心處理過程中,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壓力;另方面也害怕先生責備自己沒教好孩子。我告訴她,應鼓勵孩子直接與爸爸討論,讓父子有獨處機會。結果成效良好,兩人的對立狀態因而冰釋,友人則學會交還當事人的決定權,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
凡事為孩子代勞,就是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許多父母常因個人投射,產生過多擔心。如擔心影響功課,而不讓孩子參與簡單的家務,殊不知在做家務的同時,能讓孩子學習做事的邏輯順序、擬定計畫、增加判斷力。我的老師曾在荷蘭萊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常分享旅荷期間,對當地人的生活觀察。荷蘭人周休二日的生活安排,是帶著孩子整理及清潔環境,窗明几淨後開始拜訪親友,教孩子面對自己的內心,最後才是出遊休閒。又說:「荷蘭人讓小孩跟在大人身旁學習,男孩必須幫著拿工具,看爸爸如何修理腳踏車、家具。女孩則陪母親準備廚房之事,如洗菜、做點心或幫忙清洗衣物等。」荷蘭人也寵孩子,但他們的教育模式,是讓生活習慣成為一種定規。有正確的指引,孩子長大後,在生活裏遇見任何困難,自然會想辦法解決,無需依賴別人。
讓孩子從小在生活中學習自主,就是責任的開始。小時候常羨慕不用做家事的同學,每天只要讀書就好。後來得知,同學結婚後,許多事情還是得依賴雙親解決。孔子說:「愛之能勿勞乎?」學習承擔責任由生活內涵做起。愛孩子,就不要再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在勞動中學習吧。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83&prev=384&next=382&l=f&fid=10
*******************************************************************************
凡事為孩子代勞,就是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
李翊菱
有位總是帶著微笑的朋友,在某次閒談中提及:「我每天早晨醒來就會哭,不知道為什麼?」經過對談,她終於承認平常外表的快樂是假象,心中其實有不少痛苦,尤其讀高中的兒子想休學,最讓她煩惱。兒子長期與父親關係不佳,希望母親代為轉告在遠方工作的父親。若照過去的習慣,她必定會代為解決,而終日處於恐懼與掙扎,一方面擔心處理過程中,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壓力;另方面也害怕先生責備自己沒教好孩子。我告訴她,應鼓勵孩子直接與爸爸討論,讓父子有獨處機會。結果成效良好,兩人的對立狀態因而冰釋,友人則學會交還當事人的決定權,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
凡事為孩子代勞,就是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許多父母常因個人投射,產生過多擔心。如擔心影響功課,而不讓孩子參與簡單的家務,殊不知在做家務的同時,能讓孩子學習做事的邏輯順序、擬定計畫、增加判斷力。我的老師曾在荷蘭萊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常分享旅荷期間,對當地人的生活觀察。荷蘭人周休二日的生活安排,是帶著孩子整理及清潔環境,窗明几淨後開始拜訪親友,教孩子面對自己的內心,最後才是出遊休閒。又說:「荷蘭人讓小孩跟在大人身旁學習,男孩必須幫著拿工具,看爸爸如何修理腳踏車、家具。女孩則陪母親準備廚房之事,如洗菜、做點心或幫忙清洗衣物等。」荷蘭人也寵孩子,但他們的教育模式,是讓生活習慣成為一種定規。有正確的指引,孩子長大後,在生活裏遇見任何困難,自然會想辦法解決,無需依賴別人。
讓孩子從小在生活中學習自主,就是責任的開始。小時候常羨慕不用做家事的同學,每天只要讀書就好。後來得知,同學結婚後,許多事情還是得依賴雙親解決。孔子說:「愛之能勿勞乎?」學習承擔責任由生活內涵做起。愛孩子,就不要再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在勞動中學習吧。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83&prev=384&next=382&l=f&f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