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收集的資訊很多,最近都將相同的類似的,合併貼在同一文章裡,方便一次搜尋與參考,所以還是有不斷新增許多好文分享喔!!!(((網頁內收集之轉貼的文章及圖片資訊,如有觸及侵犯到原作者著作權,拜託請告之,將立即作修改處理!謝謝您的指教與分享,感恩!)))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獨生子女與父母親近的風險:獨立問題|獨生子女不麻煩
依賴的問題
當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近關係變成一種目的,就會因為害怕失去彼此而不敢分開;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這種依賴的問題就會更加明顯。
*青春期的孩子,仍然依靠與父母的相似性來認同自己的身份。(「為了成為我自己,我必須像父母一樣。」)
*青春期的孩子認同自我的程度,仍然得視父母是否認同而定。(「除非我能使他們高興,否則我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青春期孩子的生活起居,仍然依賴父母的供給。(不論是什麼情況,父母都必須滿足我的需求。)
*青春期孩子,仍然把父母親當作是主要的朋友。(「父母是我唯一需要的朋友。」)
對獨生子女而言,安全感來自於兩大源頭:與父母親近時覺得安全,以及與父母分離時覺得安全。依賴父母的獨生子女可能欠缺第二種安全來源。
如何減低親近的風險
考慮上面所提的風險,父母可以採取以下四種方法來降低發生這種風險的可能性。
1.讓孩子能夠有「自己」,即使與父母有極大的差異也是如此。(「你在運動方面的才能,令我們以你為榮。正因為我們之間的差別,反而讓我們更能夠欣賞對方、彼此分享。」)
2.允許孩子滿足他自己的需要,就算會引起父母不悅也是如此。(「我們不一定喜歡你所做的選擇,就像你不一定喜歡我們的選擇一樣。我們有時可以不喜歡彼此的行為,但是我們仍然是愛著對方。」)
3.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儘管這可能意謂著他們不再需要父母。(「你越能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就愈不需要我們的幫忙。我們不再凡事叮嚀你,並不表示我們不管你了。」
4.讓孩子多點時間與朋友相處,減少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我們很喜歡和你在一起,但是家庭並不能取代你與朋友相處所得到的樂趣和認同感。」)
父母和獨生子女需要練習才能夠習慣分離,不再彼此依賴。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在分離時必須確定他們的情緒很穩定,而且也必須確定雙方在分離時,彼此不會喪失親密感。
愛他,就是給他自由
當獨生子女逐漸從青春期進入成年期,「盡量放手」經常是父母最難做到的一件事。因為孩子在父母的心中是如此重要,是父母生活的焦點,頓時放鬆往往會讓父母覺得好像永遠失去孩子一樣。有一段時間,父母可能會覺得「空巢」簡直成了被捨棄的荒土。然而,無法放手的父母會阻礙孩子的成長,讓他們繼續依賴父母。結果,獨生子女可能會難以養成獨立、自我管理、依賴和接受自我的責任感。
父母如果不適時的放輕鬆,很容易陷入「親暱陷阱」,這時母親往往成為犧牲者。初為人母者,對嬰兒無來由的情緒,多半甘之如飴。這是正常的,就某些方面而言,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他們需要藉此建立與人的親近感。許多先生可能會發現:「我太太照料小孩的時間,遠多於關心我。」
這種母親與嬰兒間的強烈親密期,會延伸至孩子學步的階段,母子關係不但非常緊密,而且彼此都很滿意這種情況。孩子在斷奶後,逐漸獨立時,他對母親的迷戀也會逐漸消退,夫妻的婚姻關係又會變成是家中的主要關係,與孩子的親近關係也會稍微疏離。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老二的誕生經常會破壞老大的地位,當母親的注意力轉移到新生的弟弟或妹妹身上時,老大可能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失落感。如果是決定只生養一個孩子的家庭,母親和獨生子女的關係就會是家中的首要關係,而且一直持續到孩子長大成人為止。這種關係的特質是夫妻關係或其他人際關係都難以望其項背的。結果導致,父母親的婚姻和年輕人獨立承諾愛的能力都可能遭受負面的影響。
母親有可能會因為愛得太過,而不願意面對為人父母最終、也是最痛苦的責任─接受父母的責任義務終得告一段落的結局;最偉大的愛就是讓所愛的人自由。
取材自New父母學院-獨生子女不麻煩
http://www.tmac.com.tw/parents/parents_detail.asp?parentskindid=2&parentsPage=1
******************************************************************************
教養獨子,不要那麼瞎!
獨生子女和父母朝夕相處,其互動模式往往直接影響孩子的氣質與性格。當家中寶貝又開始桀驁不馴、無理取鬧時,父母別急著發飆,也許可以冷靜想想自己哪些言行,為孩子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影響?
受整體經濟與大環境不景氣影響,獨子家庭成為趨勢,父母對於唯一的孩子,莫不拚命地栽培、引導,希望創造他們特有的優勢;然而,過多的愛卻可能讓孩子負荷不了。
無微不至的關注,反而讓孩子難發展自我
獨生子女和父母的關係,往往直接影響孩子的氣質與性格。若親子關係屬「親密型」,父母大方、慈愛、謹慎、挑剔、神經質等特質,孩子會加倍明顯;相對的,如果親子關係屬「衝突型」,孩子的「叛逆」情況也會嚴重些。
獨生子女的成長模式分幾種,一種是父母皆忙,孩子由爺爺、奶奶,或保母、管家陪伴;一種是爸爸工作,媽媽全心陪伴,孩子大部分時間都被安排滿檔;最後一種是父母都在工作,但教養上會分工合作,相互支援。
每位孩子的性格不同,很難評斷哪一種成長模式較好。以父母皆忙的情形而言,「多給孩子自由和空間」,他反而更能發展出「自我」。
年紀輕輕就結婚生子,如今兒子已上國中。很多人羨慕他的兒子英文聽、說、讀、寫等表達能力明顯超過同齡孩子。談到獨生子的教養,她表示,「我和先生平日都很忙,沒太多時間陪孩子。為了避免他在家上網玩遊戲,我們替他找了很多英語學習的優質網站,所以他的英文實力是靠自己培養出來的,同時個性也十分獨立。」
「櫻桃小丸子」卡通裡的角色為例,平常只有管家照顧的花輪,正因父母不在身邊,無法為他安排才藝課或各式活動,他才能發展出如此獨特又獨立的性格和魅力。
可是,也有一種極端例子,獨生子女在父母、爺爺奶奶的關注下,完全沒有喘息機會,也不易發展自己的個性。曾有孩子告訴黃倫芬,「我就像『魚缸裡的金魚』,全家人圍著我看,我隨時要努力好好游。」道出獨生子女角色不易扮演的事實。
過度保護,孩子單純少防心
「獨生子女從來不用爭奪資源,可能個性溫和優雅、肚大能容;但他們也可能學不到卡位奪權、爾虞我詐、舌粲蓮花的小伎倆」,英商渣打銀行在台分行資深公共事務部副理黎明珍常津津樂道,9歲的女兒至今仍天真地相信,「這世上真的有聖誕老公公,因為我爸媽都討厭寵物,絕不可能送黃金鼠給我當禮物。」
獨生子女的世界容易流於美好,父母要改善「過度保護」,畢竟真實世界並非天天都如此真、善、美,或能無盡的享樂。它摻雜著許多黑暗、競爭、貪婪、欺騙……在天真幸福環境成長的孩子,唯有經過一番過程,才能「覺醒」。
不捨孩子受挫,導致缺乏面對問題的勇氣
即使缺乏兄弟姊妹互動,可是,在團體活動裡,合作性高、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在和同伴你來我往的互動中,很快就能學會被接納、被歡迎的技巧。不過,外傭照顧,或由缺乏體力的長輩協助照管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會較弱,就需要加強學習社交技巧,才能較順利地融入團體。
孩子人際關係受挫時,父母要關心卻不介入孩子的挫折。黃倫芬提醒,若父母出手保護、代為爭取,情況往往變得更糟,也造成孩子更慢才學會融入團體的方法。「其實有時候,獨生子女需要被同伴『教訓』一下。」父母不必過於謹慎或心急,要給孩子一段時間,讓他去發展人際能力和面對問題的勇氣。
資料來源http://www.howmama.com.tw/b79/t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