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家庭教育誤區,驕縱了孩子


現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無疑比過去多得多,
也比前輩們更講民主,但總的來說,孩子卻比過去嬌縱、難管了。
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現了新的變化,
但父母並未及時調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種育兒書刊充斥市場,
很多父母生搬硬抄,操作起來似是而非。
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個新誤區便出現了。
誤區1:孩子應該放到首位幸福指向→ 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

近些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
可悲的是,一個家庭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
力力的媽媽對此深有感觸,以前每次吃蝦她都是把蝦剝給兒子吃,
自己從來不吃,當她有一次隨意地把一個蝦仁塞進自己嘴裡時,
沒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臉,又哭又鬧,還逼著她吐出來!
很顯然,像力力這樣自我中心的孩子將來是很難融入社會的。


事實上,一個家庭中最為緊要的是夫妻感情的經營。
不妨告訴孩子: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
你雖然沒有得到最愛,但你同時擁有雙份愛。
我們還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下班後半小時內不可以打擾爸爸媽媽」。
結果你會發現,以前越關注他,他的要求越多越難纏,
現在你把他的位置放對了,他反而變得禮貌和獨立。
不要給孩子他是家裡的特權階層的印象。
好東西大家要分享,人人有份,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懂得關愛別人。
誤區2:現在的孩子都很幸福幸福指向→ 讓孩子學會體驗快樂


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
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
據調查,在三種情況下孩子最不開心:
一是父母吵架離婚時,孩子很驚恐,不知所措,
又擔心自己沒人要。
二是沒人玩時。特別是喬遷新居後,父母給孩子很多限制,
牆上不許畫、地板上不能拍球、衛生間裡不許玩水,
更不能領著同伴來胡鬧,到最後,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
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著哄著學畫畫、彈琴、上各種興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兒童期的合理需要,
這些需要沒有被滿足,那麼即使錦衣玉食、玩具豐富,
孩子也不會感到幸福,
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讓孩子過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應該是快樂無憂的,但孩子也會有孩子的小小煩惱。
父母應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
肯定、鼓勵他表達情緒,幫助他調整情緒。
誤區3:吃飯穿衣不要緊,大了自然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帶養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
吃飯追著餵直到跑不動,結果是長大以後生存適應能力差,
中學生父母鋪床墊褥、大學生父母全職陪讀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辦代替剝奪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實踐機會。
其實像穿脫衣服、洗腳洗臉、
學具整理這些簡單的自我服務勞動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做,
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完美,父母從示範到手把手教到只動嘴不動手,
逐步放開,只要你堅持一個月兩個月,沒有培養不出的生活能力。
在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識的「懶」些,
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時候肯放手,長大了才放心。
誤區4:盡量滿足孩子的願望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拒絕會挫傷了他們的心靈。
其實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們把自己嚮往的東西列一張表,
然後,在今後三年內可能滿足的願望上打勾,
其中打勾的能佔20%,我們多半就很滿足了。
而現實是多數孩子75%以上的願望都能如願以償。
許多父母善於克制自己的物慾,卻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可是,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
而且從中獲得的樂趣也了了,這一點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
更糟糕的是,孩子從中學會的是不勞而獲,
高消費不是靠努力與犧牲得來,而是靠抱怨、要挾、強求得來。

所以,父母應善於對孩子說不,要他學會克制與承受。
一項實驗表明,幼年時面對桌上精美的巧克力
能克制自己攫取慾望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要遠遠高於不能克制的孩子。

問題是很多父母缺乏臨場說不的處理技巧。
典型的過程是這樣的:上街前說好今天不買東西,
但到了街上,面對誘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後撒潑,
大人覺得很丟面子就屈服了,當然嘴上還是要惡狠狠地說,
下不為例否則就收拾你之類,顯然這種空洞的威脅永遠都不會兌現。
另有一對夫妻是這樣處理的:孩子撒嬌,夫妻倆一商量,
決定由媽媽出面說,你願意賴在這兒就待這兒,我們先回去了,
說完掉頭就走,孩子見勢不對,拔腿就追。
回去後吃完晚飯,父母鄭重地和孩子交談,
讓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為,並主動作出行為承諾。
誤區5:家務活父母做就行了
幸福指向——讓孩子承擔勞動的義務

我們小時候都被家長安排著承擔一定的家務,
但輪到自己做父母時幾乎沒人指望孩子能幫家裡做事。
調查顯示,各國兒童平均每日勞動時間分別是
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
日本0.4小時、中國0.2小時,
德國甚至將6歲以後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寫進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
成功地構築自己的生活,而家務活正是增強他們能力與自信的途徑。
比如3歲可以端板凳、遞用具,4~5歲可以疊衣服、理床鋪,
6歲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間,
10歲的孩子就該固定地承擔家裡的某項勞動了,
如收飯桌、倒垃圾。
總之,孩子是家庭成員,就應該讓他對家庭盡義務。
誤區6:板凳絆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板凳絆倒了孩子,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對待方式,
而不同的對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徵:
中國的家長是打板凳,安撫孩子,孩子學會的是推卸責任,
抱怨他人;美國的家長是「沒看見」,
不去干預,孩子學會的是爬起來走,獨立性強;
日本的家長是批評指責,孩子學會的是承擔責任,尋找原因。

其實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著擋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
自己的責任讓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丟了,
不要急著給他買,讓他承受丟三落四的後果。
把小夥伴的東西弄壞了,不必掏錢給他賠,讓他自己出零花錢。
只有承受了他才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
這遠比家長過後反覆嘮叨效果要好得多
誤區7:完全講民主
幸福指向——民主要慎用

從前的家長容易簡單粗暴,而現在的家長容易太講民主。
父母作了一個決定,孩子尖叫為什麼,你解釋,
他再問為什麼,你再解釋。
其實他並不真的想尋求答案,而只是引誘你進行一場辯論,
而無論你表達得多麼清楚,孩子總會有自己的理由。

其實民主是為了瞭解孩子的想法,並鼓勵他發表自己的意見,
但並不意味著可以討價還價,甚至遷就退讓。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只要不帶歉意與威脅地說明,
「因為我是父母,所以做決定是我的責任」。
大人想成熟的意見應該要求他做而不是希望他做,
當你以懇求、交易、賄賂、威脅、講理的方式
去對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時,其實就是在鼓勵他不講理。
誤區8:你唱紅臉我唱白臉
幸福指向——家教要求一致連貫


一般的家庭通常是:祖輩寬容父母嚴格,
爸爸性急媽媽心軟或者爸爸豁達媽媽較真,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常有分歧,
於是就出現媽媽懲罰孩子爸爸替他放哨或者爸爸對孩子發火,
媽媽為孩子辯護。更有甚者媽媽重罰過後,
爸爸悄悄帶孩子去飯店美食以示慰勞。
長此以往,孩子產生投機心理,知道要吃找奶奶,
要玩找爸爸,要上街找媽媽,教育功效相互抵消。
所以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預先協商,達成一致,
萬不可當著孩子的面相互指責,彼此都要主動維護對方的尊嚴。


還有的家長教育孩子是看心情,高興時孩子犯再大的錯也能原諒,
不高興時孩子一點小錯也能無限上綱,揪住不放;
或者一段時間放任自流、不聞不問,
一段時間又事無鉅細、棍棒相加,弄得孩子不去關注教育的內容,
而是小心地揣摩家長的情緒。
須知一暴十寒是不可能養成好的態度習慣的,
它需要親子雙方共同的意志努力。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Yg8piCyWF0Gqp31eOn1Q190-/article?mid=6370&prev=6386&next=6330&l=f&fid=25






*******************************************************************************

如何避免小孩依賴成性 

出處:康健雜誌作者:謝曉雲

孩子黏父母是為了獲得安全感,但如何避免他們依賴成性,無法獨立?

幾個媽媽在一起講孩子有多黏人,幾乎每個媽媽都說一回家就被孩子黏住要抱在身上,媽媽尿急,只好一路抱進洗手間,但單手無法解衣褲,才剛放下孩子,他立即聲嘶力竭地哭,爬在媽媽身上,讓大人就是沒辦法上廁所……。

眾媽媽嘆氣聲四起。

孩子小小的身軀靠在你身邊,希望你抱他、陪伴他,有時讓人覺得很貼心,但如果小孩黏過了頭,像是強力膠沾在身上,怎麼都分不開,反而令父母很困擾,甚至擔心孩子會不會依賴成性,長大不能獨立,並影響人際關係。

大多數2~3歲以前的小孩,藉由依附媽媽,或是主要的照顧者,來獲得安全感。如果很少有機會和媽媽(主要照顧者)以外的人互動,或者不常出門和外界接觸的話,小孩比較容易出現黏人情形。

此外,有些小孩天生害羞,對第一次接觸或不熟悉的人、事、環境,往往表現出拒絕的態度,並且緊黏著爸媽不放,或乾脆找地方躲起來,拒絕見人。

吉利托兒所所長柯秋桂舉例說,像她的姪子就比較內向,經常哥哥嫂嫂帶他去喝喜酒時,因為人多吵雜,小孩總是鑽到餐桌底下,怎麼叫都不願意出來。


如何在建立孩子安全感和培養獨立性之間取得平衡,讓孩子跟自己有點黏,但又不會太黏呢?

馬偕醫院精神科臧汝芬醫師指出,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培養獨立性完全不衝突,當孩子還小,例如三、四歲,甚至上小學以前,他需要的是安全感,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多陪伴,並且耐心等待孩子的各種能力發展成熟,然後再給他許多機會嘗試,訓練獨立性。 避免孩子太黏人或太依賴,父母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1‧利用有趣的活動或遊戲吸引孩子: 一開始先陪伴他,和他一起玩,例如堆積木,然後再跟他說,「現在你試試看自己堆起一間房子,媽媽在旁邊做事,等一下來看你蓋得好不好,」爸媽可以待在孩子視線看得到的地方,但和他保持一點距離,讓他慢慢習慣自己一個人玩或看書。

2‧慢慢帶孩子接觸其他人或陌生環境: 但要循序漸進。柯秋桂建議,例如一開始是邀請孩子認識但較少碰面的親戚朋友到家裡作客,因為在自己家裡,又有父母在身旁,孩子面對不熟悉的人比較不會緊張。然後,再慢慢帶孩子出門去親戚朋友家作客,最後才是到陌生人較多的公共場合,例如吃喜酒、參加公司尾牙等。

3‧製造孩子和媽媽(主要照顧者)短暫分開的機會: 例如跟孩子說,「媽媽要出門買東西或辦事情,很快就回來,現在請阿姨(孩子熟識的人)來陪你玩。」

4‧父母應適時放手,培養孩子自理生活的能力: 例如一開始先教他自己穿衣服鞋子、收拾玩具,然後再慢慢讓他分擔簡單的家事,父母只需在旁協助,當孩子可以獨立完成時,別忘了大聲讚美鼓勵他,讓他獲得成就感,更樂意自己動手。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kelly3821589/article?mid=962&prev=963&next=961&l=f&fid=14







*******************************************************************************


孩子4種壞習慣絕不能遷就

孩子有些壞習慣,看著可能很小,所以很容易被父母忽視,但這些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修改了所以爸爸媽媽要留意一下孩子日常中是否有以下習慣: 

打斷你講話 
孩子可能有時會很興奮想要告訴你一些事情,但如果總是允許他講話的時候打斷你話,可能會讓孩子感覺他擁有特權去取得別人的注意,而且不能忍受他人不理會他以致日後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 
解決方法:如果孩子跑過來纏著你講話,可以指著凳子讓他過去坐並且在結束講話前都要保持安靜 ; 如果你要打電話或見朋友的話,告訴孩子要堅持恬靜並且不要打擾你然後給他安排另外的活動。目的讓他知道,如果中斷你講話,很難達到目的

裝作沒有聽到說話 
不時給孩子重複或提醒你要求、指揮,會讓孩子養成等待你提醒,而不是留心你所說的話,漸漸地還會發展到不理會你說的話。如果這種習慣繼續下去,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不會尊重別人。 
解決方法:儘量不要遠距離跟孩子說話,走到孩子前面跟他說清楚你要求。當你說話的時候,要求孩子看著你並要有所反應。

態度輕浮 
孩子是不是有邊跟你說話邊做鬼臉或用很輕佻的態度跟你說話的情況,很多孩子尤其是小孩子會有這些行為,目的要測試一下父母的反應。很多父母可能會忽視這些行為,覺得孩子還小,現在只是過渡階段,但如果你不讓孩子儘快改正,可能會很難跟他人好好相處。 
解決方法: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當的例如孩子在說話的時候翻白眼,可以告訴他這種行為標明他不喜歡你所說的話,可以停止跟他說話並走開,然後跟他說當他態度變好的時候才會跟他說話。

誇大事實 
可能會覺得孩子在別的孩子面前吹噓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對於這種現象應該儘早從源頭截住。因為如果孩子發現說大話會令自己感覺舒服一點,很快就會養成經常講大話的習慣和推卸責任等。 
解決方法:當孩子撒謊的時候,應該靜下心來跟孩子說清楚說謊的壞處,讓他明白大話講多了他人可能會不再相信他說的話。同時還要瞭解清楚孩子說謊的目的要讓他明白即便是說謊他目的也不一定能夠達到糾正這種現象,講故事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特別是對比較小的孩子。

協助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方法 
體驗 “  ”  ” 抓住孩子的典型事例,協助孩子體驗 “ 好習慣讓自己嘗到甜頭,壞習慣使自己吃到苦頭 ” 如向他人做鬼臉引起人家反感,吹噓當眾被人揭穿等,最好養成 “ 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 ” 良好行為方式。 
好習慣黃金表 自己製作一個簡單的日曆表,日期是一個月,讓孩子把想在這個月養成的習慣寫上去,然後讓孩子自己每天在日期下面對自己進行評價,如果當天做到就劃對號,沒有做到就劃錯號。然後月底跟孩子聊聊當月的體驗和感想。 
親子契約 爸爸和媽媽可以給孩子提出幾點要求,孩子也可以給爸爸媽媽提出幾點要求,如果做到有什麼獎勵,如果沒做到有什麼樣的懲辦。這些都寫下來,雙方確認、簽字,孩子和父母按要求相互監督。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65032&prev=66316&next=64974&l=f&fid=78





*******************************************************************************

12個寵壞孩子的方法 



1.有求必應

打從孩子出生開始,你就給他所有他要的東西,

如此一來就算他以後長大成人,
他還是會倔強的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 他出口成" " 你一笑置之
當孩子講出不得體的話甚至口出穢言,
你卻只是笑了笑,這將會使他認為自己很可愛他說的話很討喜,
你的反應不外乎是鼓勵他下次再挑些更討喜的話來講。

3. 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
從小一切幫他打點好一切事情由你來負責,
等到他 20歲時再突然告訴他 "自己決定吧!"
我們不難想像孩子們對這種突如其來且遲來的恩准,
反應會是 :"#~%&^...."

4. 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如此將造成他日後嚴重的罪惡感,若我們一直避免把錯字冠諸孩子的不良行為,一直不告訴他孰是孰非,
待某日他抵觸了法律,犯下了父母再也無法替他掩飾的罪行,
他還以為整個社會都與他作對,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5.替他收拾所有弄亂的東西
像個名符其實的老媽子一樣地跟在他後面,
撿起他丟再地上的書鞋子髒衣服,
幫他整理房間做東做西打理一切,
養成他日後推卸責任,
將別人的好意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惡習

6.毫不限制他的讀物
小心啊!雖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
孩子嘴巴吃得乾淨,腦子吃的卻是垃圾。

7.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日後父母離婚了家庭破碎了,
你也不用為孩子麻木不仁無關痛癢的反應感到震驚與不解。

8.當他的搖錢樹
若金錢對他們而言太容易到手,
想買東西時只要他們搖一搖吵一吵錢就掉下來了,
不讓孩子明白金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的,
如此要他們如何能了解"錢歹賺 "
如何使他們能有正確的金錢概念。

9.滿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慾
當你自始至終永遠滿足他的需求時,
你會發現一次的拒絕,
就足以對他造成傷害極大的挫折感。

10.永遠站在他這邊
站在孩子這邊固然是好的,但要永遠嗎?
當孩子真的犯錯時呢?
你能想像這種心態 ----都是別人不好他們都對我的孩子有偏見,
會造成他日後一生多少問題嗎?
永遠站在孩子這邊,永遠教他與鄰居師長警察對立,
不過是提早讓他走上不歸路罷了。

11. 我就是拿他沒辦法
當孩子們闖了大禍犯了大錯,
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拿這句話來搪塞,
替自己的不是找藉口找台階下,孩子們以後如何能尊重你呢?
他難道不會想: "既然沒辦法那就乾脆讓你一輩子都沒辦法好了 "

12.對於前面這11條 知過不改
想寵壞你的孩子嗎?想培育出不負責任的下一代嗎?很簡單,
照著這 12條法則去做,保證你一生會是悲慘的一生吧 ...







******************************************************************************

教養原則 提早HOLD住
小五的強強聰明、功課也不錯,但會因數學做不出來就把手機折斷;還會偷偷剪壞媽媽的拼布作品;甚至會把
500元撕掉。一兒因為家產殺父100多刀,原因是最疼他的阿公說家產要留給他,後來爸爸卻說家產全要給兩個弟弟,因而怨恨行兇。恐怖惡行絕非一朝一夕形成,早期大多是發發脾氣,一些小違規,父母疏忽或認為沒關係,不好的行為不斷的被增強沒有修正,久了就成了大問題。那麼父母該如何教育子女呢?

<家長硬起來>預防行為偏差 要趁早
在教養的過程中,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及預防孩子的偏差行為呢?

1 行為模式要建立且要持續:
我收留一隻剛斷奶的流浪貓,牠看到我和先生在吃飯,就想爬上桌吵著要吃,我們決定暫時不理會,等吃飽了飯才餵牠。幾次以後每當吃飯時,小貓就乖乖的趴著等我們用餐完,然後我會給牠好吃的食物,之後先生一定抱牠一起看電視。一次,我們忙了一些,先生說:「算了吧,就直接給小貓吃飯,今天也別抱牠了吧!」我告訴他:「那麼我們吃飯時,小貓乖的好行為就會不見了。」小貓一歲了,每次我們在吃東西,牠絕不吵鬧,還會趕快趴下來,因為牠知道「乖」後面會有更好的等著牠。

2 小事就要處理:
孩子小時候我帶他們出門一點都不累,還可以漂亮的親子同遊,那是有方法的。一次我帶兒女去兒童樂園,他們一個幼稚園大班,一個小學二年級,那天我決定多花一些時間「教育」孩子。週末樂園人多,我告訴孩子:要聽話、不吵鬧、要牽好手否則會走丟。上了車,孩子笑鬧著,我提醒了還是一樣,一切如我所想。

我立刻返家,回到家以後我要兩個孩子想一想,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結果?也要他們想想安全的重要。然後我說:「我願意再給大家一次機會,開心而安全的出去玩,你們知道該怎麼做嗎?」那一天樂園雖然人潮擁擠,但我們在樂園玩得很愉快。從此以後我只要告訴孩子「後果」、「結果」,孩子就會注意聽,而且會小心的處理。

<兩代鴻溝>教養觀不同 別火上加油
有時孩子不是父母親自帶,外傭、祖父母、家教、安親、才藝班,不斷的換手照顧教育孩子,生活片片斷斷的被切割,每一個人看到的都是一點點,一個行為、一次違規,累積起來已是警訊。父母為生活奔波無暇照顧子女,埋下了惡因而沒能察覺,最後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孩子小的時候,公婆經常向孩子說很多我負面及一些不堪的話語。我知道後震驚及傷心,但我決定低調的冷處理,掌握我「人生最重要」的事。

我也認為「孝順父母」是絕不容打折的事,於是我輕描淡寫的告訴先生,也對孩子說:「他們說的都不是事實,長輩有時候有一些想法,等你們長大了就會懂的,你們要孝順他們,但是絕對要聽媽媽教你們的事。」從此我更嚴加的教育子女,凡事都自己來,不假他人,特別在是非價值觀念方面。公婆媳婦之間,大家都說是難解的習題,但我會聚焦在孩子的教育,而不是爭執甚至是權力的拉扯。

<重點再提示>掌握方法 效果好
教育子女是要有方法的,要管、要注意,但不是天天兇、罵、吼、甚至打,教育子女要有方法,建議父母教孩子要注意幾個重點:

1 和孩子溝通說明約定好。
2 針對孩子好的行為鼓勵增強。
3 給孩子機會修正及做好。
4 從觀念及是非價值先開始建立。
5 父母親自教育子女,效果最大。
6 打罵教育、溺愛及拖延不能奏效。
(文/敖韻玲 作者曾任教大學幼教系)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653&prev=4668&next=4627&l=f&fid=53




********************************************************************************

孩子的99%靠父母的努力?太沉重! 


(中央社公關稿平台20070815 11:20:28美國波士頓訊)只有亞洲的父母願意犧牲自己、全心投入孩子的培育?只為了有朝一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實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夢想可以造就不凡的孩子,哈佛人出版社執行長張錦娥在美國出差期間,就觀察到這樣的現象。
很多台灣家長一定以為美國人採取「自由放任的教育」,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會像台灣家長這麼投入。但是張錦娥在美國看到很多全職媽媽,投入孩子的教育的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以西洋棋為例,一些有棋力的孩子,即使只有十歲出頭,已經參加超過一百五十場賽事,而且每場賽事常是早上九點到晚上七點。美國因為地大人稀,往往開車到比賽場地就花掉一個多小時,很多家長幾乎等一天,還有人帶了八片電影DVD去看。所以,一百五十場比賽就表示三、四年來的每個週末,這些媽媽們就是在等、等、等。」

看著這些家長消耗大量的時間枯等,張錦娥會不時想到:「這樣的人生值得嗎?這也難怪媽媽會把孩子的比賽看得像是自己的競賽,因為過程實在太辛苦了!」

雖然育兒是人生的必經步驟,但是她認為全職媽媽要在育兒之外,經營自己的興趣,才不會把孩子的成績當成自己的績效,導致得失心看得太重。像是現在很多媽媽學鋼琴、畫畫,也有的媽媽會建自己的部落格,把自己的生活或和孩子一起讀的童書和更多人分享,不只自己有成就感,也能在育兒之外,紓解自己的心情,是蠻健康的做法。

講到興趣,張錦娥還要謝謝孩子給她不同的學習機會。她的孩子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學長笛,後來興趣缺缺,所以放棄了。結果她捨不得花了一萬元買的長笛,反而自己上了一年半的長笛課。她自嘲雖然吹得不怎麼樣,但是也多了一個興趣和舒壓的方式。她現在想起來,如果不是有小孩,她也不可能去學樂器。

她又接著提到:「也是因為孩子,我才讀了那麼多有趣的童書,像是札克檔案就是他推薦的,果然讀了之後,我就有了開出版社的想法。」現在札克檔案受到大小朋友的喜愛,還真要謝謝當初這位十歲的「始作俑者」呢!

雖然市面上有部分的教育論調提出,孩子的99%是靠媽媽的努力得到的。但是張錦娥卻認為把孩子的成敗攬在自己身上太沉重,對孩子也不公平,倒是和孩子一起經歷人生的過程更是彌足珍貴!將自己的姿態蹲低一點,重新經歷新世代的童年,對自己輕鬆一點,過於苛責自己似乎沒必要。

孩子的99%真的要靠父母的努力嗎?如何讓孩子成長,父母也跟著成長?也許你現在有不同的想法。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y12435/article?mid=1292&prev=1298&next=1235&l=f&fid=6






*********************************************************************************

兩代之間的教養差異

專家 / 丁彤(心理諮詢師)

兩代之間在教育寶寶的理念、教育方式上存在許多差異性,如何與長輩有效地溝通,是現代年輕父母要學習的功課。


案例:
小貝貝的爸媽在外地工作,經常加班和出差,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她,只好由爺爺奶奶全權照顧。小貝貝在爺爺奶奶的精心養育下,長得又白又胖。只是貝貝媽媽發現,爺爺奶奶對貝貝實在是太百依百順了。有時貝貝犯了錯誤,爸媽批評她時,爺爺奶奶馬上過來把她抱在懷裡,心疼地說:「她還小,長大後就好了」。爸媽感覺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是不利於寶寶的成長,可是做爲晚輩又不知道如何說出他們的看法,讓他們頗為困擾。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競爭的日益加劇,年輕爸媽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無暇親力親爲地照顧寶寶,只好把照顧寶寶的重任轉移給老一輩,可是畢竟兩代之間,在教育寶寶的理念、方式上存在許多差異性,如何與長輩有效地溝通,考驗年輕爸媽們的智慧。

幫助長輩更新教育理念
年輕的爸媽們可以爲長輩們準備一些關於兒童身心健康方面的書籍,或直接畫出一些重點告訴長輩,這些書對寶寶的成長情況均有詳細的解說和指導。媽媽應與爺爺奶奶們保持密切聯繫,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參照書上的建議給予合適的教養方式。

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地帶長輩去聽兒童身心健康方面的講座和參與一些相關的活動,以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此外,爲了不讓寶寶長期離開爸媽感到生疏,可以在房間裡貼上大幅的爸媽照片,或者讓長輩抽出一點時間講述爸媽小時候的故事,以加深親子之間的感情。

加強與長輩的溝通
作爲晚輩如果直接給老人家提意見,老人家一般很難接受,甚至會生氣,這時不妨採取其他方式來溝通。

先說出自己的想法
從計劃把小寶寶交給老人家養育之前,就應該先把自己的育兒觀念與他們溝通好,告訴他們一些常見的基本育兒方法,好讓他們提前有心理準備。

讚揚和鼓勵長輩
與長輩溝通要講究方法及策略,適時尊重他們的意願,多說一些讚揚和鼓勵的話,讓他們感覺到備受尊重。

諮詢專家來解決解疑
如果老人家堅持自己的「經驗主義」,個性又比較固執,有時在溝通不良的情況下,可以利用預防注射的時間,一同前去,家長再趁機向專家諮詢,畢竟權威醫師說出來的育兒觀念和知識,他們接受的意願會比較高,何況他們同樣有一顆愛護子孫的心。


最後要提醒年輕爸媽:寶寶離開自己身邊的時間不宜過長,畢竟爸媽的愛是無人可以取代的,如果困於兩代教養差異,不如想辦法自己花時間照顧孩子。
資料來源http://www.howmama.com.tw/b79/t33546/





*****************************************************************************

捨不得孩子吃苦,將來他會更苦

轉載自【2002/12/18聯合報】
  
捨不得孩子吃苦,將來他會更苦!日前在聯合副刊看到一篇讀者投書,有一對父母,他們的小孩大學畢業,上班了,有了收入,所以父母不再給零用錢,可是入了社會的小孩,用好的吃好的追流行錢根本不夠用,結果丟了一句話給父母」如果你們不能一輩子供給我優渥的生活,為什麼從小要讓我養成這種習慣?.........」看了打了個冷顫!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的父母?我們要怎樣教我們的孩子愛物惜物?
  
我今年二十歲,目前因故休學,在一家安親班打工。安親班鄰近便利商店,孩子很喜歡去那裡買東西。常見包子吃一口就丟,飲料喝半罐就不要,洋芋片才吃兩片,就買一包別的來吃。這些孩子平常也喜歡偷藏別人的東西開玩笑,愛看人家著急的神情。我曾多次制止,他們卻毫不覺得不妥,甚至腦筋還動到我的火車月票上。
  
我生活一向儉約,身上很少帶超過五十元。失去月票,我回不了家,只能投宿朋友家;而我怎樣也沒有想到--竟是他們偷拿我的東西!他們非常聰明,一直等到月票過期了才拿出來還給我。我說,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我會寫在聯絡簿上告知家長。這些孩子竟然從錢包掏出兩千元摔在我面前:「小氣鬼,才兩千,賠妳就是了!」
  
「才」兩千元嗎?我還不到可以老氣橫秋地說「我們那個年代啊……」的年紀,我也沒嘗過貧窮的滋味,但那兩千元也是我辛苦從生活費中儉省下來的,是我半個月的生活費啊,這些孩子竟然可以這麼不屑地從錢包掏出來摔在我面前!
  
這讓我想起之前某一次當家教,我看那個孩子家中並非十分富裕,醫科生的我,時薪是可以索價五百到七百元的,但我只要了時薪三百元。我認真地教他,無奈學生不用心,總是想聊天,不想聽課,後來竟挑明了說:「要不是我媽說上妳一小時課給我五百元,我才不想聽妳講這些無聊東西呢!」
  
原來請我當家教,比請他當學生便宜多了!我不知道這些孩子的家庭是否真的很富裕,但他們生活的態度簡直像暴發戶。這樣對孩子好嗎?父母不能供應孩子一輩子,教會孩子節儉,比期望孩子以後能賺大錢維持闊綽生活,可實際多了。昨天我在教室的白板上心痛地寫下:「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是一個很古老的諺語,但我不認為這不合時代。教給孩子這個美德,是留給他們一項比萬貫家財還要重要的資產。因為自己小時候過得辛苦,便盡量給孩子好日子過的家長請深思,這樣究竟是愛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捨不得孩子吃苦,將來他會更苦!
  
許多父母養小孩是把孩子捧在手心上,怕他凍著、怕他餓著、摔著...其實這種過度的保護,只會讓他更低能、更依賴、更不知如何面對人生的大風大浪。佳佳的成長環境造就了她日後儉樸個性,也幸好她在安親班工作,可以更清楚的看到現代家長對孩子的溺愛程度已經到了病態階段,像劇中的富家子弟,父母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點,儘管孩子不領情,他們總是為孩子將來設想,找了各科的家教老師幫孩子補習,殊不知是害了孩子,我認為家長該好好反省反省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spring-day/article?mid=20&prev=21&next=19&l=f&fid=6






**********************************************************************
再富也要""孩子
(星洲日報 文:柯世力)
前些天,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我買一個精致、昂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給他,最後我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
接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料尺,我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
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
我不作聲,打算晚上臨睡前才透過故事開導他。
自升為人父後,我一再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再富也要窮孩子(雖然我並不富有)。
幾年下來,我漸感難于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輾轉讀到南京大學一布告欄上,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寫給其上大學的兒子的匿名信,才又深感無論如何 得貫徹始終。
上述私函大公開(是無奈才將私函公開吧?)
很有轉述的價值,茲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裏出的唯一一個大學生之後,心裏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了。從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到挂蚊帳縫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的確,你考上大學,你爸媽確實為你驕傲。雖然現今的大學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這畢竟是你爸媽幾十年的夢想。我們那陣,上大學不是憑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繭子和出身成分,有些人還要用貞操和人格去換。這也就是我們以你為榮的原因。然而,你的驕傲卻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份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你說你學習很忙,沒時間寫信,但同院裏你高中時代的女同學,卻能收到你洋洋灑灑幾十頁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從收發室門口過,我和你媽看著你熟悉的字,卻不能認領。那種痛苦是咋樣的,你知道嗎?後來,隨著你讀二年級,這種痛苦煎熬逐漸少了,據你那位高中同學說,是因為你談戀愛了。其實,她不說我們也知道,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讓人感覺你今後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
當時,正值你媽下崗,而你爸微薄的工資,顯然不夠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廳。在這樣的狀況下,你不僅沒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來了一封長信,大談別人的老爸老媽如何大方。你給我和你媽心上戳了重重一刀,還撒了一把鹽。最令我傷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這之前,我在報紙上已看到這種事情。沒想你也同時看到這則新聞,一時間相見恨晚,及時嫺熟地運用這一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雖然,得知真相後我並沒發作,但從開學到今天,兩個月裏,我一想到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經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不知在大學裏,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交閱曆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一位辛酸的父親
閱畢整封信,我想起妻懷孕時一位辛酸的父親第一次上做超音波掃描時,我最關心的不是胎兒的性別,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結伴而來──雙胞胎甚或4胞胎?
難以兩全其美,我執教的學校,有22女各取名為歡、樂、新、年4胞胎兄妹。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4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在籬笆外分4次塞給4名可愛的孩子,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便知道他們對便當的內涵相當滿意。
我身為窮教員,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我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內容,恐怕會顧得了來顧不了
我之所有這種顧慮,主要受華人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傳統觀念所影響。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
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再富也要孩子!的教育理念。
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 “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團;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 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窮也要富孩子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
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
為他準備一些其貌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神。
不同意義的象征
其實,以上辛酸的父親在信里提到的不孝兒,
恰恰是我們用傳統的再苦不能苦孩子模型塑造出來的典型。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 左邊是一只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
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里和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只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 只飛了4天就活活餓死了。
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天, 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會把它的幼崽含在嘴里或護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
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
含在嘴里護在翼下和趕離身邊(只掛在心上),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連動物也深懂慣子如殺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畢竟,孩子的後半生我們已不能參與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hmDjQnKFERkTTOj7Xpzi7.nJ/article?mid=24&prev=25&next=23&l=f&fid=9






*******************************************************************************

天下父母心 請將手放開 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QCVKtPauow


天下父母心 請將手放開 2/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BMW0wye6IY






******************************************************************
淡定的教養智慧──「斷、捨、離」三心法,父母學放手

淑慧在銀行當出納,有國一的女兒和小三的兒子,她自認是「虎媽」,但有時又慈愛過頭。每天她八點下班回到家,扒完飯是另一場硬戰的開始。怕小三的兒子太胖長不高,她每天盯他跳繩一百下,然後弄水果、熱鮮奶,趕快陪兒子一起寫作業。一看到兒子筆順不對,她說「橡皮擦拿來」,兒子淚珠馬上滾下來。只要淑慧口氣和臉色一變,兒子就猛眨眼,醫生說他眼睛沒問題只是過敏,先生說他是對「媽媽」過敏。因為夫妻工作忙,除了安親班以外又幫兒子報名書法班。淑慧想「既然補了就要有效果」,為了書法班的比賽,淑慧比兒子還緊張。愈是催他練,兒子愈不練,母子火氣大到連公婆都看不下去,要先生勸勸媳婦。
認真好媽媽淑慧常常沮喪的自問:「為什麼當媽媽這麼累?」
現代父母比以前做得更多,安排更周詳,用心用力、挫敗感卻更深。
作家張大春曾為文描繪這一代又一代的教養焦慮:「為了成就某一種與時俱進而日新月異的知識能力,我們今天為人父母者,就會想盡方法,提前讓自己的孩子學樂器、學寫作、學計算、學歌舞,甚至學玩耍這簡直匪夷所思,然而不及早而大量地將公認有用的教養內容塞給年輕人,似乎我們自己重視而錯過的美好價值就要永遠淪喪了;似乎我們自己欠缺而疏於鍛鍊的重要能力便要拱手讓人了。教養於是變為一個焦慮核心,而也舍此無它。」

你有「育兒苦勞症」嗎? 
孩子小時候擔心他身體不好、吃不夠、長不高;上了學擔心他成績不好、教了壞朋友、遇到惡老師;直到上大學還在擔心他沒辦法自己起床、洗衣、自理生活……被焦慮綁架的父母,做死做活,承擔了一切責任,還要被標籤為「直升機父母」、「怪獸家長」,擔心自己的疼愛豢養出社會公害「葉少爺」……

「焦慮父母症候群」似乎已是舉世父母的通病。日本的新手媽媽容易在小孩剛出生時照顧過度,引起身心不適、疲憊卻不自知的「育兒苦勞症」。現代日本父母經歷了泡沫經濟、大震災,看不到未來,擔心孩子也在人生戰場上跌跤。
因此將孩子的未來當成自己的使命,確保孩子在升學上不能有任何一點閃失。

美國《紐約時報》曾報導,許多大學新生的父母陪孩子報到後,因擔心孩子而在校園裡徘徊不願離去,甚至在學校附近租房子住,以便隨時提供協助。《紐約時報》更形容,多年前引起全球熱烈討論的「直升機父母」,已經升級成更為貼身且難以擺脫的「魔鬼沾父母」了。

「這話或許父母不愛聽,但有時你必須對孩子放手,讓他們單飛,他們才能長大,」加拿大心理學博士湯姆森(Michael Thompson)說,父母必須開始學習如何慢慢往後退。

說「放手」談何容易?轉身一看,書店裡充斥著「孩子的成功九九%靠媽媽的努力」、「怎麼樣的媽媽教出怎麼樣的小孩」之類的「勸進文」,似乎暗示著父母(尤其是媽媽):如果你不努力,你的孩子就完了!

在退與進之間,什麼時候該扛起責任?什麼時候該放下負擔?已經成為現代父母必修的「放手學」。如今談孩子的教養,比「該做些什麼」更迫切需要的,是「該放下什麼」。釐清的前提是:父母如何了解自己,在教養的過程中,不讓個人的欲望、情緒、企圖與缺憾主導自己。父母能區分「孩子的需要」與「自己的需要」,才能掌握管教分寸和界限,進退得宜,在焦慮的氛圍中享有「淡定的教養人生」。

父母學淡定,從斷捨離開始 
現代父母要學會放手,得先學會「斷」、「捨」、「離」三件事。斷捨離原是瑜伽哲學(斷行、捨行、離行),鼓勵人從外在身體的修行,帶來內在心靈的改變。日本整理專家用這概念創造出一套「雜物整理哲學」,在日本掀起一陣透過整理、整頓來療癒內心的風潮。日本媒體也將斷捨離的概念,衍生運用到放手的教養。父母要常常思考的三大「斷捨離」心法是:

「斷」絕對孩子不需要的幫助。

「捨」棄對孩子多餘的安排。

「離」開「不能沒有我」的執著。

斷捨離的關鍵字,就是從自我認識開始,從而「選擇和決斷」。把斷捨離的概念衍生到父母的放手歷程,其實是鼓勵所有希望放下焦慮、養育小孩有獨立自主能力的父母,從三個基本認識開始「轉念」,循序漸進學放手:

一、 家庭「中心」的逆轉
家庭的生活,從「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轉變為「以父母為中心」。



資料來源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123







********************************************************************************


西方對孩子的家教法則 

1.保證孩子在健康中成長。

2.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3.永遠不要與孩子斗強。
4.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5.傾聽他們的聲音。
6.言傳身教。
7.尊重並理解孩子的看法。
8.懲罰會產生逆反和報復心。
9.讓孩子瞭解後果。
10.瞭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培養獨立意識。
12.瞭解孩子到底做什麼。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spring-day/article?mid=3401&next=3331&l=f&fid=6







******************************************************************************



為什麼我們錯了?
周弘  主編出版者  上游出版社
《作者  序》

      幾年來,各地的父母和孩子給我們寫來了無數的信件。幼兒的父母來信詢問早期教育的問題;小學生的父母為孩子的成績不好,對學習不感興趣、動作慢、好動、被欺負等許多的問題煩惱;初中、高中的父母擔心孩子不求上進,困惑於孩子的逆反行為,並對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眾多思想態度和行為感到新奇。

      孩子的信,有的用稚嫩的筆端講述學校、家裡的趣事,一再要求和他交朋友;有的孩子寫了滿篇的為什麼,從中我們看見了一個個青蘋果似的生命躍動的成長音符;有的信讓我們的心揪結起來,信裡有成長的迷惘,有禁錮的心牆,也有沉甸甸的壓抑,甚至狂亂的吶喊…

      許多父母的來信幾乎都描繪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孩子,並且發出「救救我的孩子!給我的孩子指條路! 」的沉重聲音。

      可是,難道問題僅僅出在孩子身上嗎?顯然不是,在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是家庭氛圍,家庭各成員關係的問題。

      解鈴還須繫鈴人,有著這樣那樣問題的孩子,最終還是要在家庭裡解決這些問題。

      鋪開一封又一封信,隨著信中或沉重或焦慮或急迫的心情展露,一種感悟竟也漸漸走近,代替了最初的迷惑和忙亂。這種撥雲見日的感覺讓我總以為找到了每封信下面的些許答案。一種想說出來與父母和孩共享的衝動使我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

      在家庭教育上,如果我們把緊迫的腳步暫時停留一下,回頭看看我們悠久的過去,向外看看其他的民族,就會減少因盲目疾行,不加思考而帶來的很多遺憾。

      仔細想一想,許多褪色的、不合時宜的家教觀念和習慣影響著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國孩子的沉重和西方孩子的活潑形成的鮮明對比,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在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上,我們依慣性做的很多,依理性想得太少。

      為了幫助父母擺脫一些當局者迷的局限,我們選取了十六封父母和孩子的來信。也許「別人的故事」能給父母們一些感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外,本書借助於對大量信件的分析整理,肯定傳統留給我們的精華,對一些沉年積澱心理做了剖析,也與西方的教育做了一些對比。其用心是想給父母們一些提醒,同時,提出家庭育中存在的一些典型問題,與父母們共同探討,並嘗試建立一種新的良好的親子關係及家庭互動關係的模對式。

      必須聲明的是,為尊重父母和孩子的權益,所有來信都已了技術性的保密處理。除了感謝,更要祝福所有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

《本書架構》

第一部分  16封來信

    孩子教會我做父親
    壞媽媽,請別傷害孩子!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了?
    總在擔心的媽媽
    給女兒HAPPY的媽媽
    孩子需要堅強的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留級後,孩子有了沉重的心理壓力
    孩子的恐懼因何而起
    手心手背都是肉
    倒數第一又何妨
    愛的「戰爭」
    兒子曾經是神童
    員親的醒悟
    愛的鎖鏈
    心中的吶喊

第二部分  冰山之下

    第一章  過去,現在------尋根求源

          1.大河東去,流沙沉底
          2.人生要事,教子讀書
          3.書中自有黃金屋
          4.東西來風各不同

    第二章  以小見大------怎樣做父母

          1.過的夢,又飛了回來
          2.西瓜還是芝麻?
          3.到底誰說了算?
          4.不同的眼睛看世界
          5.不習規矩,難成方圓

    第三章  你我,我你------親子關係

          1.沉沙的痕跡
          2.為愛導航
          3.你幸福,我快樂
          4.永遠畫不完的圓
          5.交往法則
          6.來自孩子的聲音
          7.回頭看

    第四章  你來動,我來動------和諧家庭

          1.學習之重與生命之輕
          2.過程比結果重要
          3.是老師還是保母?
          4.民生與專斷
          5.變則通
          6.媽媽,我也很脆弱
          7.金窩銀窩都不要

後記

附錄  凡能賞識處,便見真愛------《賞識你的孩子》序…王財貴  博士

      當孩子的身上出現各種問題的時候,真的只是孩子的錯、孩子的問題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孩子身上的問題往往只是反映出了家庭中各成員之間的問題。

      在本書中,從一開始羅列了十六個個案遇到的種種問題,並慢慢從中提出了各種在家庭教育上現代與傳統教育的衝突,希望您在閱讀本書的時候,儘可能的一章一節地詳細閱讀,將書中的各種案例情況與自己的家庭做比較,如此將能最大的善用此書,並從中學到該如何與您的孩子相處、該如何正確教育、對待您的孩子!共勉之。


石牌實和聯合診所  職能治療師  丁瑞泰  2009.1.4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ot-ltt/article?mid=139&next=137&l=f&fid=11







*****************************************************************************

黑臉白臉配 夫妻教養觀大不同怎麼辦?
文/冠博托兒所所長、小博士托兒所所長 廖麗文
在一個家庭裏,孩子可能是全家歡樂的泉源。但相對的,孩子也可能攪亂了成人生活的步調,令人不知所措。夫妻在家庭中,當教養觀不一樣時,應該如何配合,協調,使家庭生活因為有了孩子的銜接,而更為幸福,美滿呢?
當夫妻兩人教養觀產生不一樣時,若沒有尋求適當的溝通,則雙方會開始熱戰--爭吵或冷戰--相互不言,婚姻開始出現不協調,而孩子夾在中間,往往成為衝突的工具或流彈的靶子。
夫妻之間誰扮黑臉誰扮白臉?
首先,夫妻雙方最好能從迎接寶寶開始,就對教養子女的方法及觀念進行溝通,因為男女雙方均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背景,即時成為夫妻對於事情的看法,價值判斷,教養理念可能都有些差異,因此需尋求一致性.
其次,夫妻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上,不要侷限於誰當黑臉誰當白臉,不論是父親扮黑臉或是母親扮黑臉,扮白臉的一方,則需協助扮黑臉的一方,讓孩子明白自己犯錯的地方,讓孩子知道不乖是沒人會袒護她的。下次不可再犯同一個錯誤.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愛她的心是一樣的。
最後,夫妻之間要彼此鼓勵,相互支持,畢竟第一次當父母,難免在處理孩子的方式上有不同的看法,最好能彼此私下交換意見,坦誠溝通,共同找出彼此的交集點,讓那交集在您家庭中綻放出閃亮的光芒.....
夫妻之間面對衝突應如何解決?
在一個家庭裏,夫妻的關係非常重要,如果夫妻的體系破壞了,家庭的各種功能就會發生問題,上面的例子是最不好的示範,因為她們放棄了溝通,進入了長達四年的冷戰,最後三人皆輸,男方輸了一個相愛七年的伴侶,也讓小王子成為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女方則輸到了一個人人稱羨幸福的家庭及失去陪伴小王子成長的機會,而無辜的孩子卻在這場冷戰中失去母愛及同年歡笑.....
建議:
*給自己機會也給您的伴侶機會,針對問題好好溝通。
*要有溝通能力,開口前先想一想,講什麼?講的目標?溝通中不動氣。
*放下身段,承認您的伴侶的優點,包容她的缺點。
*不輕言分手,離婚是最壞的結果。孩子不應該是個大輸家。
*透過其他親友的協助,讓夫妻之間能坦然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找專家協助,透過問題討論與反省讓夫妻之間不愉快能夠解開。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25.asp





*********************************************************************************

12個寵壞孩子的方法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
() 是事先的約法三章,() 是事後毫不妥協。
12個寵壞孩子的方法
1. 有求必應
     打從孩子出生開始,你就給他所有他要的東西,如此一來就算他以後長大**,他還是會倔強的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 他出口成""你一笑置之
     當孩子講出不得體的話甚至口出穢言,你卻只是笑了笑,這將會使他認為自己很可愛他說的話很討喜,你的反應不外乎是鼓勵他下次再挑些更討喜的話來講。
3. 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
     從小一切幫他打點好一切事情由你來負責,等到他20歲時再突然告訴他"自己決定吧!"我們不難想像孩子們對這種突如其來且遲來的恩准,反應會是....
4. 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如此將造成他日後嚴重的罪惡感,若我們一直避免把錯字冠諸孩子的不良行為,一直不告訴他孰是孰非,待某日他抵觸了法律,犯下了父母再也無法替他掩飾的罪行,他還以為整個社會都與他作對,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5. 替他收拾所有弄亂的東西
    像個名符其實的老媽子一樣地跟在他後面,撿起他丟再地上的書鞋子髒衣服,幫他整理房間做東做西打理一切,養成他日後推卸責任,將別人的好意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惡習
6. 毫不限制他的食物
     小心啊!雖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孩子嘴巴吃得乾淨,腦子吃的卻是垃圾。
7. 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日後父母離婚了家庭破碎了,你也不用為孩子麻木不仁無關痛癢的反應感到震驚與不解。
8. 當他的搖錢樹
      若金錢對他們而言太容易到手,想買東西時只要他們搖一搖吵一吵錢就掉下來了,不讓孩子明白金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的,如此要他們如何能瞭解"錢歹賺",如何使他們能有正確的金錢概念。
9. 滿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欲
     當你自始至終永遠滿足他的需求時,你會發現一次的拒絕,就足以對他造成傷害極大的挫折感。
10 永遠站在他這邊
     站在孩子這邊固然是好的,但要永遠嗎?當孩子真的犯錯時呢?你能想像這種心態----都是別人不好他們都對我的孩子有偏見,會造成他日後一生多少問題嗎?永遠站在孩子這邊,永遠教他與鄰居師長員警對立,不過是提早讓他走上不歸路罷了。
11. 我就是拿他沒辦法
      當孩子們闖了大禍犯了大錯,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拿這句話來搪塞,替自己的不是找藉口找臺階下,孩子們以後如何能尊重你呢?他難道不會想:"既然沒辦法那就乾脆讓你一輩子都沒辦法好了"
12. 準備過悲慘的一生吧
     想寵壞你的孩子嗎?想培育出不負責任的下一代嗎?很簡單,照著這12條法則去做,保證你一生會是悲慘的!1. 我是否經常注意子女讀書情形及生活規律?
2. 我是否非常注意子女考試成績好不好?
3. 當子女的成績稍有進步時,我是否給他讚美和鼓勵?
4. 當子女學業成績退步時,我是否先安慰他一番,然後鼓勵他要加倍努力?
5. 我是否常和子女討論功課,且熱誠的提供意見?
6. 我是否鼓勵孩子多學習有益的活動,如:學樂器、樂意答應購買?
7. 我是否對子女功課所需的書籍、文具,樂意答應購買?
8. 我是否經常和子女討論他未來的目標?
9. 我是否讓子女瞭解我對他未來的學歷和職業,有較高的期望?
10. 我是否經常 和學校 老師主動連系?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56107&prev=56557&next=55344&l=f&fid=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