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累積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破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真是笨。」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不小心打破了碗,沒關係,以後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信任的語氣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學直排輪,你用信賴的語氣說:「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切勿用的是挖苦的語氣,這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尊重的語氣
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應該用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樂於接受了。
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例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麼說:「玩具亂丟,很不好的習慣,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裡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讚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表現慾望,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就是最大的優點。當孩子把畫拿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孩子的表現慾望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如下常見教養方式,與家長「期望」會背道而馳:
嘮叨式
很多孩子說,一聽爸爸媽媽嘮叨就煩。請想一想,夫妻之間老嘮叨你還煩呢。作丈夫的嘮叨妻子煩,作妻子的嘮叨丈夫煩。
嘮叨式是愚蠢的教養方式之一。家長們應該拋棄對孩子嘮叨式的管教。
數落式
嘮叨的同時就是數落。孩子在家裡總是不停地被數落:你怎麼不用功啊?你怎麼不做作業啊?你怎麼只知道玩啊?
數落比嘮叨更惡性了一點,因為數落常常帶有譴責性質。
將數落式徹底取消。就是這些錯誤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壞孩子的學習狀態,把孩子積極性的火苗撲滅了。
訓斥式
動不動就訓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對。訓斥式管教會漸漸剝奪孩子自信與學習動力。
打罵式
打罵式的家長畢竟暫少數家庭,但對孩子的影響不容小視,許多社會問題家庭都源自於此。
達標式
規定孩子考試的平均成績必須達到多少分,名次要進入前幾名,上哪個重點中學,考哪所名星大學。這叫達標式。
一個積極上進的孩子會為自己制定目標的,家長將脫離孩子實際的高目標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會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負擔。
很多孩子考試前情緒非常緊張,為什麼,壓力太大。如果考試前不對孩子施加壓力,告訴孩子只要考出真實的成績就行,結果孩子可能考得更好,會好很多。面對好成績孩子自己倒可能還不滿意,覺得某幾處丟分太多,願意繼續努力。家長反而要安慰孩子。這才是好狀態。
你先給孩子制定了一個標準,使孩子心理特別緊張,擔心達不了標。當孩子不能達標時,你就來嘮叨式,訓斥式,效果肯定不好。達標式要取消。
催促式
不斷催促孩子,你該做作業了,你該複習了。
很多孩子說,我本來準備做作業了,父母一催我反而不想學了。
請做家長的體會體會,本來你想做點家事,想收拾一下屋子,想擦擦地,你的另一半在旁一直催促,你快收拾收拾屋子吧,快擦擦地吧。你可能就不願意做了。你本來主動要做的事情,本來還想得到別人欣賞的事情,別人一催,你反而不想做了。
是啊,在別人的催促下做,你還有什麼意思啊?小孩的心理其實和大人一樣。
愁眉苦臉式,處處為孩子操心,也叫操心式。
父親母親的面孔對孩子有最大的影響。
請大家想一想:你小時候父母對你的態度。父母要是對你不理解一下,呵斥你一下,父母苦著臉,或父母高興一下,對你有很大影響啊。可是你現在當了父母卻忘了這一點了嗎??
一個乖巧的孩子回到家裡,面對的是一張數落的臉,一張嘮叨的臉,一張訓斥的臉,一張打罵的臉,一張愁眉苦臉的臉,一張催促的臉,孩子在家中從根本上失去了學習的樂趣。
所以,父母的這張臉有時候決定了一切。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WsBOqVCFFRn_OdrQ068ecQGvWcuevF__lCA-/article?mid=12955
http://tw.myblog.yahoo.com/jw!Yg8piCyWF0Gqp31eOn1Q190-/article?mid=6469&prev=6502&next=6386&l=f&fid=25
*******************************************************************************
父母發脾氣 寶貝好受傷
根據一項研究指出:「每天對孩子又吼又叫,孩子很少不受傷的;如果一個月或一星期只有一次對孩子大發脾氣,傷害就會減輕許多。」可見大人對孩子發脾氣的頻率不能太密集,太密集了就會有後遺症。
父母生氣的常見原因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總是希望討父母歡心。但是,如果他們覺得父母無法帶給他們安全感,或是身心備受威脅時,」自然就會放棄嘗試討父母歡心。」
父母一旦開始對孩子大吼大叫,繼之而來的往往是動手打孩子,或是摔東西,或是更暴力的行為。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經常動口罵孩子的父母,約有一半會對孩子施以暴力行為。
馬偕紀念醫院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父母會對孩子發脾氣、責罵,主要是受到自己對孩子的觀念和想法所牽引,倒不一定是針對孩子當時所作所為,此種負面想法包括:
對孩子不夠了解。
滿足自己虛榮心。
對孩子要求、期望過高。
被自己精神狀態及情緒所左右。
適當責罵孩子的方法
上述四種想法一旦入侵家長腦海,隨之而來的便是引爆怒氣,而話一出口,受傷的往往是孩子。臧汝芬醫師表示,對孩子生氣是一種「健康」的情緒反應,也是對孩子不當行為做出適當的回應,但必須講求方法,以下提供一些建議給父母參考:
(一) 不當眾指責
(二) 讓孩子學著面對不會的事
(三) 不要說「你總是」
(四) 將「不」字去掉
(五) 不隔空喊話
(六) 傳達指令勿含糊籠統
(七) 融入孩子的生活
(八) 以懲罰代替體罰
(九) 多說些讚美的話
給父母的建議
除此之外,臧汝芬醫師也建議父母,要學會遠離大發雷霆的場面,其方法如下:
學會控制自己情緒,不要讓對孩子觀感不佳的想法一再浮現。
讓自己迅速冷靜,應多以肯定的態度看待孩子。
對孩子的言行,應以中立和務實的態度,取代情緒姓的想法。
重新界定孩子的行為,不要預設立場。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父母和孩子維持正面、和諧的關係,那麼孩子將會很有安全感地依附於你,並一起享受共處的美好時光。
採訪/王紹媛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兒童心理科主治醫師 臧汝芬
(詳文請見9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blog.yahoo.com/_OHMVBU56FYL5RCXOXONR6U2SXI/articles/276512
*******************************************************************************
抓狂後,如何與孩子和好?
親子天下雜誌30期
****************************************************************************
· 作者:詹純玲(友緣基金會專 任 老師)
精疲力竭回到家,奢望能喘息片刻; 偏偏事與願違,孩子玩具不收、功課沒寫、講他還頂嘴……火氣一來,全力開罵;看著孩子瑟縮在一旁,懊惱、悔恨之餘,我該怎麼辦?
剛下班的媽媽,拖著疲憊的身子接兒子小方回家後,馬上又得展開另一項工作—準備晚餐。
好不容易安頓下來要開飯了。
「小方,把玩具收起來,準備吃飯囉!」媽媽在廚房叮嚀著。
「嗯,」小方漫不經心的回應。
「 小方,有沒有聽到媽咪說的話?」媽媽略提高了音調。
「在收了啦!」小方回答。
媽媽把菜準備好,等了五分鐘,沒聽到任何動靜。到了房間一看,心想:「這算哪門子的收玩具?」看見滿地亂七八糟的玩具,小方仍專心的在堆積木,媽媽不由得怒火中燒,一把將積木推倒,小方嚇得大哭。媽媽愈想愈氣,聲音提高了八度:「你居然敢騙我說你在收了!你這麼不聽話,早知道就不要把你生下來,我就不用那麼辛苦……」然後繼續數落小方好一陣子。吃飯時,一反平日耍賴蘑菇,小方快快的把飯菜都吃光,然後進房間默默的畫圖。
看著異常乖巧的小方,媽媽心裡沒有一點欣喜,反而充滿了懊惱。她知道小方只是在害怕。她很後悔自己剛剛那麼衝動,對孩子講出那麼難聽的話,「孩子會不會受到我的傷害呢?從此跟我會不會有距離?」
父母身負教養孩子的重責大任,跟孩子每天長時間相處,當孩子行為表現不如預期時,很少父母能一直保持穩定的心情與孩子互動。
情緒失控的大人,會做些什麼呢?
有人會不分青紅皂白的罵孩子,但其實是罵錯人或怪錯事;有的會口不擇言說些難聽話,例如:「你出去好了!」有的甚至做出不當的懲罰,好比將孩子關廁所,甚至失控打小孩。
當管教失控後,孩子的心情通常會不安、害怕且困惑,因為他們不明白成人為何突然發那麼大的脾氣。愈小的孩子愈不了解成人,愈容易將所有的錯歸咎在自己身上,而且會想:「爸媽不愛我了」。孩子如果沒有釐清這些心情,重新修復跟大人的關係,有些孩子就會開始出現讓大人不解的行為,例如:有的孩子選擇乖巧但退縮,認為唯有這樣爸媽才會再愛他;有的則因不確定感而變得易怒;有的則會用負面行為測試爸媽是否還愛他。
跟自己和好三部曲
為了讓孩子安心、父母不後悔,並學會用適當的教養方式教育孩子,管教失控後,重新修復與孩子的關係,並和他真正和好是很重要的。但在這之前,首要的工作是跟自己和好。
父母在意識到自己管教失控後的第一個念頭通常是「自責」。最讓父母懊惱的是親子關係的破裂,及擔心孩子的心理創傷與不信任。為了消除自己的「罪過」,父母可能會用彌補的方式來修復親子關係,但這只是表面上的和好。因為父母若不了解自己當時的情緒是什麼,沒找出真正生氣的原因,學習如何安定自己,下回類似的情形再發生時,自己還是有可能被情緒牽著走,然後又再度懊惱、試著彌補……如此循環,一再活在懊惱中,孩子更不安,關係又得重新開始。因此要以「學到經驗」的心態原諒自己,跟自己和好;之後才可能用放鬆的心情與建設性的方式,跟孩子真正和好。該怎麼跟自己和好呢?
一、釐清當時的情緒
自己在氣什麼?管教失控,就像電腦中毒,當機了,切斷了與孩子關係的電源。電腦重新開機,需要找出病毒;與孩子重新建立關係,也需要找出讓我們情緒失控的原因。若心情很複雜,可以寫下來,或找人談談以釐清自己的情緒。以下原因提供參考:
◎身體不舒服:身體感覺是最直接的。當我們疲累或不舒服,孩子的行為又不符合期待時,很容易有怒氣,如前例。或媽媽下班時很累了,孩子在旁邊嘰哩呱啦的講個不停,敷衍他兩句還要講,就會忍不住要他「閉嘴」。
◎時間的壓迫:當大人有時間壓力,而孩子卻一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的心態,就會挑戰大人的極限,這也常是造成大人失控的元凶。好比大人要上班,孩子要上課,都快遲到了,孩子還拖拖拉拉,這時要大人不抓狂還真難。
◎挑戰個人地雷:有的大人對於某些價值觀特別重視,例如說謊、頂嘴、偷竊、打人、不搭理人等。因為擔心孩子會品性不佳、素行不良,大人就會特別易怒。
◎挫折感:一再說或教了好多次都沒有用,覺得自己的耐性都快被磨光了。
◎個人情緒轉移:可能因為工作或人際關係上遇到問題,成人本身心情不好;但孩子不懂得察言觀色,還在嬉鬧或不守本分,於是就遷怒到孩子身上。
或者其他可能因素……
二、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緒
針對自己生氣的原因,重新思索自己要什麼,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例如:發現自己特別在意孩子頂嘴,是因為他講話的態度令人不舒服?還是自己不容許孩子有個人想法?我想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舉另一個例子,假設你發現早上常常很趕,除了孩子拖拉外,其實自己常捨不得叫孩子早點起床,結果弄得自己很緊張。此時就要思考自己為什麼會這麼保護孩子?這是孩子的需要,還是自己的需要?如果是孩子的需要,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嗎?
三、安定自己
整理完自己的思緒後,想想以後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時,要如何安定自己。那可能是一個行動,或是一句內在語言。
◎暫停法:例如覺察到自己情緒上來時,先離開現場,並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需要離開冷靜一下。不是不理你,等下我們再談這件事。」或去喝口水,上上洗手間,整理一下心情,再回來處理。
◎自我安定法:當下在心裡想一些安定語也很有效,例如:「冷靜,冷靜,他只是有話要說。」「讓他遲到一次,學習自我負責。」
跟孩子和好七步驟
一、承認自己的失誤,關心孩子的身心。放下身段,跟孩子道歉,做一個勇於面對錯誤的示範,孩子才會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了解你的情緒已平復,他的不安才會降低。其實,只要我們示弱,孩子很容易原諒我們的。要求孩子原諒自己,不是要讓自己好過,所以不是跟孩子說:「打你,是為你好。」那可以怎麼說呢?例如:「媽媽很抱歉,剛剛有沒有嚇到你?現在心情還好嗎?」如果不小心傷到孩子的身體,幫他擦藥,關心一下傷勢。
二、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緒
針對自己生氣的原因,重新思索自己要什麼,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例如:發現自己特別在意孩子頂嘴,是因為他講話的態度令人不舒服?還是自己不容許孩子有個人想法?我想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舉另一個例子,假設你發現早上常常很趕,除了孩子拖拉外,其實自己常捨不得叫孩子早點起床,結果弄得自己很緊張。此時就要思考自己為什麼會這麼保護孩子?這是孩子的需要,還是自己的需要?如果是孩子的需要,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嗎?
三、安定自己
整理完自己的思緒後,想想以後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時,要如何安定自己。那可能是一個行動,或是一句內在語言。
◎暫停法:例如覺察到自己情緒上來時,先離開現場,並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需要離開冷靜一下。不是不理你,等下我們再談這件事。」或去喝口水,上上洗手間,整理一下心情,再回來處理。
◎自我安定法:當下在心裡想一些安定語也很有效,例如:「冷靜,冷靜,他只是有話要說。」「讓他遲到一次,學習自我負責。」
跟孩子和好七步驟
一、承認自己的失誤,關心孩子的身心。放下身段,跟孩子道歉,做一個勇於面對錯誤的示範,孩子才會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了解你的情緒已平復,他的不安才會降低。其實,只要我們示弱,孩子很容易原諒我們的。要求孩子原諒自己,不是要讓自己好過,所以不是跟孩子說:「打你,是為你好。」那可以怎麼說呢?例如:「媽媽很抱歉,剛剛有沒有嚇到你?現在心情還好嗎?」如果不小心傷到孩子的身體,幫他擦藥,關心一下傷勢。
二、讓孩子了解你的心情。跟孩子談談剛剛發生的事,讓孩子了解你的心情。例如:「我剛剛是很傷心,你答應我要收玩具,卻騙我。我覺得你不是這樣的小孩啊!」
三、讓孩子知道你學到的經驗。「不過,再怎麼生氣、傷心,媽媽也不應該那樣說話。如果媽媽下次說:『我很生氣,因為你跟我說你在收了,卻沒收,我有受騙的感覺。』這樣講,你會不會了解呢?」
四、問問孩子,希望成人下次怎麼說。「當媽媽很生氣時,如果以這件事來說,你希望媽媽怎麼說,你才會了解呢?」
五、想一句話或一個方法,請孩子提醒你。「下次媽媽快要生氣時,請你幫忙告訴我:媽媽冷靜。」
六、與孩子就事論事,回到事情原點。例如:「剛剛媽媽叫你吃飯收玩具時,你說的跟做的不一樣。如果再一次,你可以怎麼做,不會讓媽媽覺得你在騙我?」然後討論這件事可以怎麼解決。
七、謝謝孩子的原諒。
最後謝謝孩子的原諒,彼此約定生氣時的表達方式不能傷害自己和別人,而是要說出自己的心情及想法。
管教孩子,不可能都沒有情緒,重要的是:不要讓情緒影響我們的管教方式。我們要儘量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孩子學習情緒表達的示範者。萬一失控時,就放下身段吧!承認自己的失誤,關心孩子的心情,重新面對衝突的原因,學習了解雙方的需要。
****************************************************************************
別總是對寶寶說「不」!
「廚房很危險,不能進去!寶貝,不可以那麼靠近電視機!……」對於家有小寶貝的父母親來說,以上幾句話應該一點也不陌生,妳可曾仔細想過,妳對家中的寶貝說過了幾個「不」字。為人父母者,應使用「溫和堅定」的態度來引導寶寶,讓寶寶在正向且受尊重的環境下,培養自我的獨立性與自制能力。
Say "NO!"寶寶聽懂了嗎?
時常對寶寶說不,不但是干預寶寶探索學習的機會,也會導致日常生活中親子關係日益緊張,因此,妳應該先瞭解「不」這個字,對寶寶來說,到底代表怎樣的意義。
對寶寶來說……
「不」對寶寶的意義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詹文娟指出,根據幼兒發展的理論來看,「不」對寶寶而言,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意義。
寶寶聽不懂
寶寶無法理解照顧者或父母親說「不」是什麼意思,如果父母又常以半開玩笑或微笑的方式說「不」,則寶寶會弄不清楚「不」到底代表了什麼意義。對寶寶的行為當然沒有約束力。(所以這個時候,照顧者或父母親應該用嚴肅的表情對寶寶說不,讓寶寶知道他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寶寶知道,但無法做到
雖然這個時候寶寶可以理解口語中「不」所代表的意義,但是缺乏管住自己的能力,還是沒辦法遵守「不」。小小孩在道德發展上還處於「他律期」,常常得靠著「他人」的規範度日,這個時候,照顧者或父母親與其大聲吼叫說「不行」還不如採取溫和的行動約束。
妳可以怎麼做
1.行為約束:把寶寶抱開、握住寶寶的手……,一方面把寶寶帶離危險或搗蛋的現場,一方面轉移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對其他安全的事物產生興趣。
2.態度堅定:照顧者或父母親應採取「溫柔堅定」的態度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對家長來說……
態度應一致且堅定
對寶寶來說,明確的行為表現比口語上的表現來得有意義,父母可以用堅定的態度、語氣和做法,清楚地傳達給寶寶改進或解決的辦法,讓寶寶有自我思考的機會。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舒緩親子之間的關係,也可以讓寶寶在這樣的引導過程中感到尊重,學習自律。
耐心期待寶寶的改變
在寶寶修正行為的過程中,父母親應該要有等待的觀念,寶寶的改變並非是一蹴可幾,有了這樣正確的觀念與想法,就不會因為重複不斷地修正寶寶的行為而感到意外與厭煩。
【專家開講】
黑臉、白臉的角色分配
詹文娟助理教授提醒各位爸爸媽媽,在面對家中的小寶貝時,應該儘量做到一致的管教。對於寶寶的行為要有一致性的處理方式,讓寶寶可以在一個穩定而可預測的環境下成長,較容易發展出穩定的價值觀及人格特質。至於家中黑臉白臉的扮演,一直是個惱人的問題,詹文娟助理教授指出,父母親不應彼此矛盾。所謂的黑臉,是訂定規則、決定處罰的一方。扮白臉則是用較溫和的態度,幫助寶寶瞭解為何需要遵守規則,為何會被處罰或爸爸/媽媽為什麼會生氣,然後也幫助寶寶找到比較正向的事做。
方法1:父母親若能輪流扮黑臉或白臉最好。
方法2:若無法如此,夫妻雙方也應取得共識,由固定的一方訂定規則,規則一旦訂下,另一方就一定要支持此規則,讓寶寶從小就知道規定就是規定,沒有漏洞可鑽。
【教養補給站】
父母親在處理寶寶日常生活的問題時,往往只考慮到寶寶的行為舉止,而忽略寶寶的內在情緒反應。妳可知道,使用正確的處理方式,將可以讓寶寶的心理得到平衡,而變得較容易管教。
「不」說得太快.剝奪學習機會
寶寶在爬行期與學步期,由於行為發展與認知的程度不同,父母親不應是直接對著寶寶說不,這樣只會讓寶寶受到迷惑與驚嚇,反而失去修正寶寶行為的真正意義。父母親應鼓勵寶寶的好奇心,以培養寶寶健康、正向的態度與脾氣。
【爬行期】
寶寶在這階段會往清楚的方向前進爬行,這是寶寶努力摸索的初期徵兆,應該順其自然,而非動不動就阻斷寶寶的探索機會。
【學步期】
至於學步期的寶寶,當聽到父母親說不時,內心會充滿挫折感,降低挑戰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學步期是一個獨特的階段,應鼓勵寶寶不斷讓自己向外伸展,讓他們到處走動,自由地探索學習。
分享是學習而來
寶寶的成長必須花費心力來培養社會技巧,家庭中父母親與寶寶的相處模式,對於寶寶行為發展的養成佔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父母親要注意的是,不應在不當的時機中,強迫寶寶和別人分享,這樣只會讓寶寶備感壓力。
寶寶透過模仿正確的行為,這樣獲得的學習才能持久,這樣也代表著,為人父母者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6步驟少說不
有的時候是必須要拒絕寶寶的需求時,可以依循以下6個步驟來處理寶寶的情緒,讓寶寶感到被尊重,這樣一來,可以從小培養寶寶獨立思考與自制的能力。
【步驟1.】肯定寶寶的需求
妳可以專心地觀察寶寶的需要或行為表現,並且當寶寶有所要求時,妳應該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仔細聆聽與回答,讓他知道妳尊重他。
【步驟2.】使用明確的字眼
將妳不贊同的原因簡單扼要地講出來,並且需要重複一再地解釋給寶寶聽,把重點講清楚,讓寶寶瞭解妳不贊同的理由。
【步驟3.】確實面對寶寶的感覺
讓寶寶有表達感覺的自由,而不要妄自下評斷,在這段過程中,寶寶或許會試圖挑戰妳的界線,但是以這樣的態度去面對寶寶時,寶寶是用一種信任父母的心態在表達自己。
【步驟4.】口頭的說明以行動表示
妳可以示範一些意外狀況給寶寶看,讓寶寶知道,這樣做之後的結果會是什麼,讓寶寶能理解意外發生的後果所造成的傷害。當妳示範完之後,可以讓寶寶拿一次,讓他能記住妳傳達的訊息,也有助於寶寶自信心與信任感的養成。
【步驟5.】信任寶寶
妳可以告訴寶寶妳相信他有能力把事情做對,這樣除了是對寶寶表示尊重之外,還可以鼓勵寶寶良好的行為表現。
【步驟6.】讓寶寶自己選擇
提供寶寶選擇的機會,讓寶寶有練習為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培養獨立思考與負責的能力與態度。詹文娟助理教授特別指出,選擇的項目不要過於複雜,以免造成寶寶的混淆不清。
3大秘訣.讓妳輕鬆上手
詹文娟助理教授提供2大秘訣,讓妳可以將觀念釐清,輕鬆上手。
1.提供安全的探索環境
對寶寶來說,讓他在一個可以盡情自由探索的安全環境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妳應該盡量將危險的物品或不能讓寶寶碰的東西從環境中移除(如:水晶花瓶、剪刀……)。一個安全的環境會大大降低說「不」的機會。如此寶寶才有可能自主的探索環境並自在的學習。
2.給予寶寶2選1的機會
照顧者或是父母親可以提供寶寶是非題或2選1的選擇題,讓寶寶可以有自我決定的權力。在此提醒妳,讓寶寶選擇前,應提供寶寶安全可供選擇的物件,以免當寶寶選擇後又無法給予,讓寶寶有不受尊重的感覺。
3.運用小技巧.幫助寶寶正確選擇
詹文娟助理教授指出,適時運用小技巧,可以減輕親子間的緊張氣氛之外,也可以引導寶寶做出最適當且正確
的選擇。
鼓勵探索.培養寶寶獨立自主學習
人本主義:認為寶寶的認知發展應該要給予正向鼓勵,對於常常被拒絕或說不的寶寶,會造成心理上的打擊,降低探索的好奇心與挑戰力。
蒙特梭利:培養寶寶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是蒙特梭利教育的重心,讓寶寶可以自己決定自己可做的事物與行為,培養寶寶獨立自主的人格。蒙特梭利主張,用寶寶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提供寶寶任何可以學習的機會,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件(簡易的烹飪工具、茶杯……),變成寶寶學習的素材。甚至妳可以為妳的寶寶,設計符合他身高的生活用具(小衣櫥、小抽屜……),讓他自己培養生活自理的能力。
提高語氣
將妳想讓寶寶選擇的物件放置句尾,並將語氣提高。如:妳想讓寶寶在餅乾與糖果之間選擇餅乾,妳就可以對寶寶說:「妳想要糖果還是餅乾呀?」然後刻意將餅乾的語氣提高。當寶寶做出選擇後,別忘了給予寶寶鼓勵喔!
【小叮嚀】
詹文娟助理教授提醒妳,面對小小孩,要記得常常深呼吸,有時需要深呼吸以耐住性子聽寶寶在說什麼(瞭解孩子的想法,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另一方面則是用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思考該怎麼處理孩子的挑戰,以免陷入「親子戰爭」之中。
陳述事實比光說「不」有用的5個理由
1.讓寶寶有空間自己思考,找出答案並做判斷。
2.不讓寶寶覺得父母親不公平或太強勢。
3.不要讓父母變成說「不」的代言人。
4.重視寶寶的理解能力。
5.減低寶寶負面的情緒反應與感覺。
「廚房很危險,不能進去!寶貝,不可以那麼靠近電視機!……」對於家有小寶貝的父母親來說,以上幾句話應該一點也不陌生,妳可曾仔細想過,妳對家中的寶貝說過了幾個「不」字。為人父母者,應使用「溫和堅定」的態度來引導寶寶,讓寶寶在正向且受尊重的環境下,培養自我的獨立性與自制能力。
Say "NO!"寶寶聽懂了嗎?
時常對寶寶說不,不但是干預寶寶探索學習的機會,也會導致日常生活中親子關係日益緊張,因此,妳應該先瞭解「不」這個字,對寶寶來說,到底代表怎樣的意義。
對寶寶來說……
「不」對寶寶的意義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詹文娟指出,根據幼兒發展的理論來看,「不」對寶寶而言,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意義。
寶寶聽不懂
寶寶無法理解照顧者或父母親說「不」是什麼意思,如果父母又常以半開玩笑或微笑的方式說「不」,則寶寶會弄不清楚「不」到底代表了什麼意義。對寶寶的行為當然沒有約束力。(所以這個時候,照顧者或父母親應該用嚴肅的表情對寶寶說不,讓寶寶知道他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寶寶知道,但無法做到
雖然這個時候寶寶可以理解口語中「不」所代表的意義,但是缺乏管住自己的能力,還是沒辦法遵守「不」。小小孩在道德發展上還處於「他律期」,常常得靠著「他人」的規範度日,這個時候,照顧者或父母親與其大聲吼叫說「不行」還不如採取溫和的行動約束。
妳可以怎麼做
1.行為約束:把寶寶抱開、握住寶寶的手……,一方面把寶寶帶離危險或搗蛋的現場,一方面轉移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對其他安全的事物產生興趣。
2.態度堅定:照顧者或父母親應採取「溫柔堅定」的態度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對家長來說……
態度應一致且堅定
對寶寶來說,明確的行為表現比口語上的表現來得有意義,父母可以用堅定的態度、語氣和做法,清楚地傳達給寶寶改進或解決的辦法,讓寶寶有自我思考的機會。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舒緩親子之間的關係,也可以讓寶寶在這樣的引導過程中感到尊重,學習自律。
耐心期待寶寶的改變
在寶寶修正行為的過程中,父母親應該要有等待的觀念,寶寶的改變並非是一蹴可幾,有了這樣正確的觀念與想法,就不會因為重複不斷地修正寶寶的行為而感到意外與厭煩。
【專家開講】
黑臉、白臉的角色分配
詹文娟助理教授提醒各位爸爸媽媽,在面對家中的小寶貝時,應該儘量做到一致的管教。對於寶寶的行為要有一致性的處理方式,讓寶寶可以在一個穩定而可預測的環境下成長,較容易發展出穩定的價值觀及人格特質。至於家中黑臉白臉的扮演,一直是個惱人的問題,詹文娟助理教授指出,父母親不應彼此矛盾。所謂的黑臉,是訂定規則、決定處罰的一方。扮白臉則是用較溫和的態度,幫助寶寶瞭解為何需要遵守規則,為何會被處罰或爸爸/媽媽為什麼會生氣,然後也幫助寶寶找到比較正向的事做。
方法1:父母親若能輪流扮黑臉或白臉最好。
方法2:若無法如此,夫妻雙方也應取得共識,由固定的一方訂定規則,規則一旦訂下,另一方就一定要支持此規則,讓寶寶從小就知道規定就是規定,沒有漏洞可鑽。
【教養補給站】
父母親在處理寶寶日常生活的問題時,往往只考慮到寶寶的行為舉止,而忽略寶寶的內在情緒反應。妳可知道,使用正確的處理方式,將可以讓寶寶的心理得到平衡,而變得較容易管教。
「不」說得太快.剝奪學習機會
寶寶在爬行期與學步期,由於行為發展與認知的程度不同,父母親不應是直接對著寶寶說不,這樣只會讓寶寶受到迷惑與驚嚇,反而失去修正寶寶行為的真正意義。父母親應鼓勵寶寶的好奇心,以培養寶寶健康、正向的態度與脾氣。
【爬行期】
寶寶在這階段會往清楚的方向前進爬行,這是寶寶努力摸索的初期徵兆,應該順其自然,而非動不動就阻斷寶寶的探索機會。
【學步期】
至於學步期的寶寶,當聽到父母親說不時,內心會充滿挫折感,降低挑戰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學步期是一個獨特的階段,應鼓勵寶寶不斷讓自己向外伸展,讓他們到處走動,自由地探索學習。
分享是學習而來
寶寶的成長必須花費心力來培養社會技巧,家庭中父母親與寶寶的相處模式,對於寶寶行為發展的養成佔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父母親要注意的是,不應在不當的時機中,強迫寶寶和別人分享,這樣只會讓寶寶備感壓力。
寶寶透過模仿正確的行為,這樣獲得的學習才能持久,這樣也代表著,為人父母者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6步驟少說不
有的時候是必須要拒絕寶寶的需求時,可以依循以下6個步驟來處理寶寶的情緒,讓寶寶感到被尊重,這樣一來,可以從小培養寶寶獨立思考與自制的能力。
【步驟1.】肯定寶寶的需求
妳可以專心地觀察寶寶的需要或行為表現,並且當寶寶有所要求時,妳應該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仔細聆聽與回答,讓他知道妳尊重他。
【步驟2.】使用明確的字眼
將妳不贊同的原因簡單扼要地講出來,並且需要重複一再地解釋給寶寶聽,把重點講清楚,讓寶寶瞭解妳不贊同的理由。
【步驟3.】確實面對寶寶的感覺
讓寶寶有表達感覺的自由,而不要妄自下評斷,在這段過程中,寶寶或許會試圖挑戰妳的界線,但是以這樣的態度去面對寶寶時,寶寶是用一種信任父母的心態在表達自己。
【步驟4.】口頭的說明以行動表示
妳可以示範一些意外狀況給寶寶看,讓寶寶知道,這樣做之後的結果會是什麼,讓寶寶能理解意外發生的後果所造成的傷害。當妳示範完之後,可以讓寶寶拿一次,讓他能記住妳傳達的訊息,也有助於寶寶自信心與信任感的養成。
【步驟5.】信任寶寶
妳可以告訴寶寶妳相信他有能力把事情做對,這樣除了是對寶寶表示尊重之外,還可以鼓勵寶寶良好的行為表現。
【步驟6.】讓寶寶自己選擇
提供寶寶選擇的機會,讓寶寶有練習為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培養獨立思考與負責的能力與態度。詹文娟助理教授特別指出,選擇的項目不要過於複雜,以免造成寶寶的混淆不清。
3大秘訣.讓妳輕鬆上手
詹文娟助理教授提供2大秘訣,讓妳可以將觀念釐清,輕鬆上手。
1.提供安全的探索環境
對寶寶來說,讓他在一個可以盡情自由探索的安全環境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妳應該盡量將危險的物品或不能讓寶寶碰的東西從環境中移除(如:水晶花瓶、剪刀……)。一個安全的環境會大大降低說「不」的機會。如此寶寶才有可能自主的探索環境並自在的學習。
2.給予寶寶2選1的機會
照顧者或是父母親可以提供寶寶是非題或2選1的選擇題,讓寶寶可以有自我決定的權力。在此提醒妳,讓寶寶選擇前,應提供寶寶安全可供選擇的物件,以免當寶寶選擇後又無法給予,讓寶寶有不受尊重的感覺。
3.運用小技巧.幫助寶寶正確選擇
詹文娟助理教授指出,適時運用小技巧,可以減輕親子間的緊張氣氛之外,也可以引導寶寶做出最適當且正確
的選擇。
鼓勵探索.培養寶寶獨立自主學習
人本主義:認為寶寶的認知發展應該要給予正向鼓勵,對於常常被拒絕或說不的寶寶,會造成心理上的打擊,降低探索的好奇心與挑戰力。
蒙特梭利:培養寶寶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是蒙特梭利教育的重心,讓寶寶可以自己決定自己可做的事物與行為,培養寶寶獨立自主的人格。蒙特梭利主張,用寶寶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提供寶寶任何可以學習的機會,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件(簡易的烹飪工具、茶杯……),變成寶寶學習的素材。甚至妳可以為妳的寶寶,設計符合他身高的生活用具(小衣櫥、小抽屜……),讓他自己培養生活自理的能力。
提高語氣
將妳想讓寶寶選擇的物件放置句尾,並將語氣提高。如:妳想讓寶寶在餅乾與糖果之間選擇餅乾,妳就可以對寶寶說:「妳想要糖果還是餅乾呀?」然後刻意將餅乾的語氣提高。當寶寶做出選擇後,別忘了給予寶寶鼓勵喔!
【小叮嚀】
詹文娟助理教授提醒妳,面對小小孩,要記得常常深呼吸,有時需要深呼吸以耐住性子聽寶寶在說什麼(瞭解孩子的想法,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另一方面則是用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思考該怎麼處理孩子的挑戰,以免陷入「親子戰爭」之中。
陳述事實比光說「不」有用的5個理由
1.讓寶寶有空間自己思考,找出答案並做判斷。
2.不讓寶寶覺得父母親不公平或太強勢。
3.不要讓父母變成說「不」的代言人。
4.重視寶寶的理解能力。
5.減低寶寶負面的情緒反應與感覺。
********************************************************************************
毀掉孩子的十一種行為(家長必讀)
1、從孩子嬰兒時期開始,就對他有求必應,要什麼給什麼。
這樣當他長大後,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萬物皆備於我。 2、當他口出污言穢語時,儘管譏笑他。 這樣他的辭彙會越來越不成體統,說出話來把人氣個半死。 3、永遠不對他進行精神道德教育,讓他自己混到成年時再說,讓他自己去決定一切。 4、避免對孩子說他犯了錯誤,免得孩子有時候會感到內疚。 這樣他將來出去偷東西,或者因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時候,會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對,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5、把他隨手亂丟的一切東西都替他收拾好,千萬不能讓孩子自己動手,免得他累著。 這樣他會養成習慣,遇事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 6、不論好壞書刊,任其自看,不聞不問,更不予干涉。 而家裏倒是收拾得乾乾淨淨,餐具也做了徹底的清毒,但就是不管孩子的腦袋裏裝了多少垃圾。 7、父母經常吵架,惡言相加,根本不顧忌孩子在場。 這樣,將來父母感情破裂,離婚時,孩子不致于感到意外。 8、孩子要用多少零用錢都照給不誤,不要讓自己幹活掙錢,也別叫他節省,何如讓他和父母當年一樣受苦受累呢? 9、對他在飲食、起居方面的無理要求,總是姑息遷就,否則萬一他生氣了,著急了,那可不得了。 10、當他和鄰居,老師或員警發生衝突時,家長堅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邊,讓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對你不公平的。 11、當孩子闖了大禍以後,慎重地聲明說:“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 未免小題大做了吧?”。 |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59022&prev=59023&next=59013&l=f&fid=78
********************************************************************************
您知道~孩子渴望讚美嗎?
◎文/洪 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中國人喜歡謙虛,但是過度的謙虛會造成誤會,也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在父母心中無地位。
一個朋友,平日很少與她母親來往,過年則一定出國,以避免年初二回娘家。原來她結婚那天,母親曾在喜宴上當眾對她的婆婆說:「我這個女兒又懶又不會做家事,五個女兒中就數她最差,請親家母多包涵。」這些話令在一旁的她羞愧得抬不起頭來,心中很氣,因為她其實是所有姐妹中最能幹的一個。
聽到母親這樣說,她認為母親偏心,更認為母親不該在婆婆面前說她壞話,讓公婆有先入為主的壞印象。因此,她婚後就不回娘家,每次跟婆婆不合,就怪罪到母親身上;夫妻吵架時,她先生也會說:「連你自己的媽媽都說你不好。」氣得她說不出話來。
直到母親過世,她與其他姐妹一起守靈時,才發現母親對每個女兒的婆婆都這麼說。她們想不透,為什麼自己的母親要在外人前說孩子不好。她父親聽到才說,母親是為了她們好,先把醜話講在前面,要婆婆有心理準備,多擔待一些。這個朋友聽了非常後悔,但已來不及了。她說,真的不懂為什麼要先講孩子不好,才能保護孩子。
其實我也不懂,中國父母為什麼不能用正面的方式對婆婆說:「我這個女兒又能幹又乖巧,是我們家的寶貝。我真捨不得她嫁出去,請親家母像我一樣,多疼愛她一些。」如果這樣說,孩子會非常
高
興,覺得母親很看重她,嫁過去,一定不能讓母親漏氣,所以凡事要做得更好才行。這樣一來,婆婆看她這麼賣力,一定會對她好,而她也不會動不動就懷疑婆婆在嫌她,每天苦惱、生悶氣。
有人說我們是悲觀的民族,什麼事都先看負面,父母總是喜歡罵孩子,卻不肯稱讚。中國人也不能坦然接受別人的稱讚,總是要謙虛一番,把不好的地方指出來;有時還怕別人不信,加油添醋,生怕把孩子說得不夠壞。其實,這都是對孩子自尊心的打擊。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對自己的看法,都來自於他人。父母的評價,會影響他對自己的看法,既然你說我壞,我就壞給你看。外國人常能坦然接受別人的讚美,他們會微笑說謝謝,而我們幾乎都不能,總要找出一些缺點來撫慰別人,生怕別人嫉妒陷害。
在教育上,我們知道:要改正孩子的短處,最有效的方法是放大他的長處。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被大人稱讚。當你稱讚他時,他會更加努力做你稱讚的事,使你繼續讚美他。久而久之,這個行為便成了常態,他也視為是自己的長處,最後成為他在社會謀生的能力。
現在臺灣的媒體,幾乎都是負面的報導,使大家對人性失望,心情鬱悶。其實,每天也有許多好事發生,例如,三個新竹的年輕人,每個假日去撈河裡的垃圾;也有人去復育臺灣原生種的百合和螢火蟲;更有人組織社區之力去護山、護河。如果媒體多多報導這樣的好事,或許我們的社會就不會這麼冷漠,人也不會那麼鬱悶了。
請多讚美孩子的好行為,只要他比昨天進步,雖然尚未達到你心中的標準,也請先稱讚;之後你會發現:孩子會更努力去取悅你,最後把長處完全展現出來。
適度的謙虛是美德
過度的謙虛是矯情
完全不謙虛是缺德
~可是如果完全不知道什麼是謙虛ㄋ?.........................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165&prev=3196&next=3162&l=f&fid=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