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兒童過敏關鍵八問

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都是小朋友常見的過敏現象。孩子為何會過敏,如何防範與保養,中西醫療法有何不同?《親子天下》邀請專家為您一一解惑。

對許多家長來說,兒童過敏是個既常見卻又不大熟悉的病症,尤其每年十月之後進入秋冬的季節交替之際,小朋友往往因鼻水不斷、咳個不停,被醫生診斷為過敏發作,令人煩心。到底什麼是兒童過敏?常見的兒童過敏有哪幾種?哪些是兒童過敏的正確知識,哪些又是錯誤訊息呢?

簡單來說,人會有過敏現象,主因是免疫系統的運作出了問題。當外來物質入侵,人體內的細胞會自動產生「抗體」(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簡稱Ig)做為禦敵武器、消滅敵人。

但當敵人太強,一般的抗體無法力拚時,細胞會產生威力較大的抗體(Ig E),這抗體既會殺死外來物質,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就造成所謂的過敏;這些會讓細胞產生過度反應的外來物質,則稱為過敏原。

台大小兒科醫師、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江伯倫指出,一般小朋友常見的過敏包括: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三種。家長若想了解兒童過敏,不能不知道以下八項關鍵問答。

1. 如何分辨感冒和過敏?
長庚兒童醫院內科部主任、兒童氣喘過敏專家黃璟隆提出分辨原則:一,一般感冒通常三到五天可痊癒,但過敏性的流鼻水、打噴嚏及屬於氣喘的咳嗽會持續一到二週。二,感冒型咳嗽會整天都咳,但氣喘常只在半夜咳,或季節交替冷熱變化大時才咳。三,感冒型咳嗽或流鼻水與運動關係不大,但氣喘者常在運動後咳嗽。四,被診斷為感冒,但吃了感冒藥數天後仍沒效,就應懷疑是過敏。

黃璟隆強調,孩子有過敏性鼻炎及氣喘徵兆、覺得不舒服時就應就醫,並對醫師詳述症狀發作的時間和情形,方便醫師及早確診。

2. 兒童過敏無法根治,只能控制?
對。但若控制得宜,復發機率可大大降低,不需一輩子用藥,在醫界看來也堪稱治癒。所謂的控制包括兩層面,一是配合醫師治療,二是降低造成過敏的因素,雙管其下才能有好效果。

在治療方法上,黃璟隆指出,過敏性鼻炎常使用抗組織胺,目前有長效型、效果好且不會讓人有昏睡感。必要時也會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治療來控制症狀,一次療程可能要數週。

氣喘治療需把氣管撐開一些,並控制發炎情形,因此會用支氣管擴張器與抗發炎的藥物。抗發炎藥包括吸入型的類固醇製劑,適用中重度氣管發炎,一次療程約需三到四個月;症狀輕度者可使用非類固醇製劑的「白三烯素抑制劑」,如「欣流」藥物。

異位性皮膚炎者多半給予口服的抗組織胺止癢藥物,或局部塗抹的類固醇或非類固醇藥物。

黃璟隆說,只要按醫師指示治療及正確用藥,過敏多半可獲得控制,就怕家長自行停藥或擅採其他療法,造成反效果。

3. 醫學檢測可有效測出兒童過敏?
不盡然。應當成參考,做為及早防範或治療的依據。目前較可信的是抽血檢測Ig E濃度,屬於過敏原檢測。江伯倫解釋,Ig E是一種過敏性的抗體,只要檢測出Ig E就代表人體有過敏原入侵,當血液中Ig E的濃度高,就代表有過敏體質。

他建議,如果小寶寶已有疑似過敏症狀,家長想確認孩子是否確有過敏體質,可要求進行Ig E檢測,健保有給付;若孩子還未出現症狀,但家長想早點了解孩子的體質,須自費檢測Ig E,約需一五○○元。但一般而言,小朋友大約在三、四歲時進行Ig E檢測即可,因為嬰幼兒時期不大可能接觸到外來的過敏原,體內的Ig E濃度不會高,檢測意義不大。

但黃璟隆呼籲家長,Ig E濃度高低只能做為一種參考,即使證明孩子有過敏體質,只要好好控制即可,不用太緊張。

4. 需要購買防蟎家具,阻止塵蟎惹禍嗎?
不必。過敏原的種類很多,黴菌、動物毛屑、塵蟎及蟑螂都是,但在台灣,確實以塵?為主要的過敏原,會誘發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及氣喘。江伯倫醫師指出,台灣的溫度很適合塵蟎生長,一項研究就顯示,家中的灰塵每克約含有四百到五百隻塵蟎。

但黃璟隆提醒,坊間太多「防蟎」的家 電、家具,家長要衡量經濟實力適可而止,千萬不要統統買,因為塵蟎實在太多,做不到一「塵」不染,何苦花太多錢。他建議,只要家中減少不必要的裝飾,例如去掉地毯、儘量打開窗戶,保持空氣流通,常除濕即可。

5. 過敏兒不吃帶殼海鮮、不吃冰,也不能吹冷氣?
未必。帶殼海鮮的限制只針對部分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而吃冰、吹冷氣的限制只針對部分氣喘及過敏性鼻炎患者。
江伯倫說,氣喘與過敏性鼻炎患者若控制不佳卻常吃冰或冷氣吹太強,容易刺激氣管及黏膜,會咳個不停或一直流鼻水。他建議冷氣設在二十七度左右;但兒童若患有異位性皮膚炎,處在太熱環境會一直流汗、症狀加重,反需要適度的冷氣。

黃璟隆則強調,上述限制都在「過敏控制不良」的前提下才需把關。若過敏兒控制良好,「吃一點冰,沒有症狀,不吹冷氣會睡不著,就不必限制太多。」

6. 類固醇吃太多不好?
不必擔心。江伯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氣喘及小兒過敏的確都會使用到類固醇;通常在症狀發展的「第二階段」使用,意即屬於中重度症狀時,且有可能需要每天使用、為期數週到數月,但這些使用劑量都很小,副作用不大,家長可放心。

研究上顯示,長期使用高劑量的類固醇,可能會影響兒童骨頭的生長。江伯倫舉例,若小朋友每天連續使用類固醇噴劑,劑量到達八百微克且為期達一至兩年,可能會讓小朋友身高減低一公分。但他強調,國內醫生不會讓兒童如此長期使用高劑量的類固醇。

7. 中醫比西醫有效?
中醫對過敏問題,強調「從根本治起」,先區分病人屬於何種「體質」,再做治療。

台北市聯合醫院中醫師蔡德豐指出,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或氣喘者是屬寒性體質,當外界環境有寒冷的誘因出現,或吃到寒涼食物,就會引起症狀。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為偏熱體質,身體對「熱」反應不良使皮膚產生紅、癢。
因此,中醫選擇調理體質來解決。例如,以涼性的藥物如含洩白散或消風散成分來治療屬於熱體質的異位性皮膚炎;以桂枝湯、小青龍湯等藥材,中和屬於偏寒體質的過敏性鼻炎或氣喘。

其中在氣喘及過敏性鼻炎方面,中醫還常採取「冬病夏治」方式,近年流行的「三伏貼」即為一例。蔡德豐說,三伏貼是夏天天熱、症狀未發作時,在接近肺部的穴位貼藥來調整體質、去寒邪。通常每十天貼一次,約在第三個十天後依農民曆,看節氣再做調整。但目前健保不給付,貼一次大約五五○元,公立醫院中醫師通常不主動推薦。

比起西醫,蔡德豐承認中醫療法比較慢,約需一、兩年才見效,建議症狀緊急,可先看西醫,之後再以中醫調理體質。

屬於西醫的江伯倫能理解很多民眾想要「試試中醫」的心理,但強調症狀出現時,即使正服用中藥,西藥也不要停,「而且,兩種藥最好相隔一個半小時再吃」。

黃璟隆則主張,父母若在夏天嘗試中醫療法,到了冬天,孩子仍發病,就代表「體質並未改善」,還是得看西醫。

8. 兒童過敏該看哪科?
江伯倫指出,家長若懷疑兒童有過敏情形,應先帶去看「過敏免疫科」,目前各大學醫院都開設此科,甚至中小型醫院診所也有,名稱或許不完全相同但類似。過敏免疫科醫師診斷後,若認為有必要,會再協助轉到耳鼻喉科或皮膚科做進一步的治療。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7648&prev=17663&next=17647&l=f&fid=6






從日常飲食來預防過敏
育兒生活 11月號 NO.270
採訪撰文/陳姵樺
諮詢/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江國樑
攝影/潘朵拉兒童專業攝影
演出/漂亮媽咪:劉思妤、可愛寶寶:劉敏右(Mio Roth)
根據衛生署今年衛教週報指出,兒童過敏人數不斷增加,其中兒童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的罹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另外,根據前幾年北市衛生局委 託市立聯合醫院研究顯示,針對兒童常見的過敏原篩檢發現,食物過敏原的四大食物,分別是螃蟹、蛋白、牛奶及蝦子。過敏兒人數每年都在增加,也愈來愈多研究 發現過敏體質與日常吃的食物有密切的關聯,因此,了解飲食與過敏的關連性並進一步預防過敏體質的產生,是相當重要的。

何謂過敏
光田綜合醫院 小兒科主治醫師江國樑表示,過敏,是身體免疫系統對外來異物(過敏原)的過度反應的情形;也就是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為了保護身體,會在外來物侵入時產生一 個發炎的反應,對不會過敏的一般人而來說,這個反應不會對身體正常的組織產生傷害,但在過敏體質的人身上,身體的組織反而成為發炎反應的另一個目標,這就 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狀態,也因此引發過敏性疾病。
過敏與先天的體質有關,父或母本身有過敏體質者,新生嬰兒約有高達三分之二的機會也會出現過敏體質,另外,若是嬰兒在6個月前過早接觸副食品也容易產生過敏體質。
與食物有密切關係的過敏性疾病
過敏所引起的疾病相當多種,包括:過敏性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食物過敏、蕁麻疹、接觸性過敏、蚊蟲叮咬過敏以及藥物過敏等等都是,其中與食物關係最密切的過敏性疾病則包括異位性皮膚炎、食物過敏、蕁麻疹,而過敏性氣喘則有部份是由冰冷食物引發。
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在臺灣以海鮮最為常見,根據前述的研究調查造成過敏的四大食物之中,就包含了螃蟹、蝦子兩種帶殼海鮮。在臺灣大多數在吃了海鮮之後會過敏的人,可能是因為所吃的海鮮已經不新鮮了,含有太多細菌分解所產生的組織胺,加上天生比較缺少分解組織胺的酵素,以致吃了魚類,即使是現撈的新鮮魚,也會因為少量的組織胺而引起過敏,並非真的對海鮮過敏。
新生兒牛奶過敏也是很常見的食物過敏,牛奶中的奶蛋白的確蠻容易造成小寶寶過敏,江國樑醫師表示,新生兒牛奶過敏是新生兒喝了牛奶後發生軀幹或全身起紅疹子,輕微的症狀會在寶寶臉部出現小小的紅點或是一塊區域的紅點,若是情況嚴重則會蔓延整臉,讓寶寶的臉看起來紅通通的,或是演變成更嚴重的脂漏性皮膚炎或異位性皮膚炎,會讓寶寶覺得很癢想要一直抓。
除了皮膚紅疹之外,牛奶過敏也有可能造成腹瀉、嘔吐、腹脹等症狀,而且這些症狀不會一喝完牛奶就馬上發生,有的會在當天稍晚發生,有的甚至會延遲至1至2週才出現過敏症狀。
另外,花生過敏則是在歐美比較常見,有些人吃了花生會產生過敏症狀,有的嚴重的甚至會發生過敏性的休克,雖然花生過敏較少發生在國內的兒童,但是現在愈來愈多混血兒,還是有可能發生。
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 是指乾燥、容易發癢會有鱗屑的皮膚,通常會發生在膝部與肘部。異位性皮膚炎較常見的食物過敏原包括:甲殼類(例如:蝦、蟹)、核果類(例如:核桃、杏仁、 果乾)、巧克力與加工食品(例如:蜜餞、金針、糖果)等。加工食品會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原因是,許多加工食品內添加了二氧化硫或亞硫酸鹽這兩項物質, 會引發過敏。此外,也有部分的人吃了牛奶、蛋、花生會引發異位性皮膚炎。
蕁麻疹
蕁麻疹是指四肢軀幹或是全身皮膚突然冒出許多一塊塊粉紅色劇癢且類似蚊蟲咬傷的疹子。誘發蕁麻疹的物質很多,有病毒、藥物以及食物,由食物引發的蕁麻疹發作的時間會很迅速,就是吃下某項食物馬上就皮膚發疹,因此需要避開會誘發此症狀的食物,誘發蕁麻疹的食物與上述的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食物大致相同。
過敏性氣喘
引起氣喘的過敏原相當多,食物方面比較少被提及,但也有一些研究顯示,吃到冰冷的食物、冰水或是冰也有可能會引發氣喘。
對抗食物過敏的小撇步
要預防過敏疾病的產生,從寶寶在媽咪肚子中開始就可以盡量避開過敏食物,等寶寶出生後就可以盡量避免接觸會引發過敏的食物,食物是一個可以很好自我控制的過敏原,因此原本就有過敏家族史的媽咪,最好從懷孕時就避免接觸過敏原。
方法1:孕媽咪的飲食守則
為了減低寶寶過敏的機率,不論孕婦本身是否為過敏體質,都要盡量避免食用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本身就有過敏體質的懷孕媽咪更需要在懷孕4個月就開始避免接觸可能引發過敏性疾病的食物),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包括:甲殼類、核果類、巧克力與加工食品等;江國樑醫師表示,避開這些食物可減低寶寶得到異位性皮膚炎或蕁麻疹的機會。
方法2:餵哺母乳媽咪的飲食守則
有研究顯示,寶寶喝母乳的時間愈長,可減低其過敏體質的機會,但是有一些媽咪是餵哺全母乳,寶寶還是出現皮膚過敏的症狀,這讓媽咪們很疑惑?
原因還是跟媽咪吃的食物有關,因為曾經有研究發現在母乳中檢測出有過敏的物質,這跟哺乳媽媽吃了很多易引發過敏的食物有關;媽咪吃的食物是會轉化成母乳讓寶寶吸收的,所以若在餵哺寶寶母乳期間媽咪吃了大量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還是會影響寶寶。
建議寶寶在一歲以前,餵哺母乳的媽咪儘可能避開一些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例如:帶殼的海鮮類,帶殼的乾果類如花生、瓜子、核果等,有毛絨絨表皮的水果如奇異果、蕃茄等,如果媽咪知道自己對蛋白或是牛奶過敏也要避開,這樣才不會引發寶寶的過敏。
方法3:過敏高危險群寶寶出生後的飲食
寶寶在嬰兒時期最主要的食物來源就是母奶或是嬰兒配方奶,江國樑醫師表示,為了減低寶寶過敏的機會,建議媽咪餵哺母乳,而且最好餵哺6個月以上。有的媽咪則是無法餵哺母乳就改以嬰兒配方奶代替,嬰兒配方奶大多都是由牛奶調製而成,由於嬰兒的腸胃道黏膜之保護功能尚未發展完全,因此有些寶寶容易發生新生兒牛奶過敏的症狀。
為了避免發生新生兒牛奶過敏的情形,尤其是針對過敏高危險群的寶寶,建議使用所含分子較小,較不容易引發過敏的水解蛋白嬰兒奶粉餵食,此外,現在還有另一種氨基酸奶粉,也是適用於過敏高危險群寶寶。另外有極少數嬰幼兒(約百分之零點五)即使媽咪避開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仍會對母奶有嚴重過敏,這些寶寶也是適用上述的兩種奶粉來緩解過敏症狀。
方法4:添加副食品注意事項
寶寶漸漸長大,大約在寶寶4個月大左右就開始進入添加副食品階段,不過如果家中有過敏家族史,也就是父母都有過敏體質的寶寶,最好將添加副食品的時間延後到6個月大,但不要晚於6個月,因為太晚添加副食品寶寶的營養會不足。衛生署建議,避免過敏寶寶產生,應該要避免過早添加含蛋或小麥的副食品、對麩質過敏的人應避免攝取小麥、裸麥、燕麥等穀類。
這個階段寶寶 要接觸多元的食物來增加營養,但也因為會開始給寶寶很多不同種類的食物,每個寶寶的體質不同,對每種食物的反應也不同,也許有的寶寶對海鮮過敏、有的對蛋 過敏或是有的對黃豆過敏等等都不一定,在不清楚寶寶可能對哪些食物過敏的狀況下,添加副食品是有方法的,原則是一天給一個種類的食物來測試,而不要多種食 物混合,這樣一次給一種食物,才能確認寶寶對這種食物是否會過敏。
在添加副食品 時,慢慢會加入各式各樣的粥類,像是排骨粥或是海鮮粥。有些寶寶對於帶殼海鮮像是螃蟹、蝦子、蚌類會過敏,也有些則是對魚肉過敏,不過這些都是要寶寶吃過 之後看反應才會知道;並不是每個寶寶都對帶殼海鮮過敏,所以要煮海鮮粥給寶寶吃,也最好一次只放一種海鮮,這樣較能確認寶寶到底有沒有對哪種海鮮過敏。
蛋白也是容易引發寶寶過敏的食物,所以在添加蛋類時,可以先給寶寶試試蛋黃,如果寶寶吃蛋黃沒有發生過敏現象就可以再試蛋白,蛋白的添加時程可以往後延一點。
方法5:一歲以下少碰巧克力
建議一歲以下的寶寶不要吃巧克力,因為製造巧克力的原料之一可可豆屬於帶殼的乾果類,是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而製作巧克力的另一個原料牛奶也是個易過敏源,所以寶寶還是年紀大一點再接觸。
方法6:注意含蛋食品
有些寶寶對蛋過敏,家長會避免讓寶寶吃到蛋,不過還是有很多食物中含有蛋只不過外觀看不出來,像是幼兒愛吃的冰淇淋、餅乾以及一些義大利麵等食品中會添加蛋的成份去製做,家長必需謹慎檢視這些食品。
方法7:少吃加工或生冷食物
色素、防腐劑、香料、人工甘味劑等添加物都有誘發過敏的可能,另外,有不少加工食品含有二氧化硫或亞硫酸鹽這兩項物質,也會引發過敏,所以要少吃加工食品。此外,江國樑醫師也建議不要吃標示不明的食品,因為標示不明的食品也有可能含有許多引發過敏的物質,沒有標示出來吃了更不安心。
而國內的確有些氣喘病患與冰冷的食物有關聯性,因此若有氣喘的體質,應盡量少吃例如西瓜、梨子、柳丁、大白菜、白蘿蔔等生冷的食物。而含有omega-6脂肪酸的油類也會增加過敏發生,所以盡量少用含有omega-6脂肪酸的玉米油、花生油、紅花米仔油等油品。
方法8:避免再次食用曾經引起過敏的食物
避免再次食用 曾經引起過敏的食物是避免食物過敏最有效而且簡單的方法。同時,最好是在發生過敏的現象之後再嘗試一、二次,以確認是否真的是因為該種食物所導致的過敏現 象,也可以到醫院請醫師針對某些可疑的食物做過敏原篩檢或食物激發試驗。但是要注意可能會有偏食和營養不良或營養不均衡的問題發生,影響未來的生長發育, 所以要針對確定過敏的食物,才需遠離該種食物。
多吃可降低過敏的營養素
江國樑醫師表示,有不少研究顯示,多攝取含有維他命C、維他命E、β胡蘿蔔素與omega-3脂肪酸等食物可以降低過敏的發生。所以建議平常多攝取新鮮的蔬果類,像是含維他命C豐富的柑橘類水果以及檸檬等,含β胡蘿蔔素豐富的紅蘿蔔、紅椒與深色蔬菜等。而omega-3脂肪酸則在鮭魚、沙丁魚、鱈魚中含量豐富,也可在用油時選用含omega-3脂肪酸的芥花油、大豆油等。此外,蛋白質的攝取也很重要,可攝取新鮮的魚肉、雞肉等。
江國樑醫師表示,益生菌與益菌生也對降低過敏有幫助。益生菌常見的有乳酸菌與比菲德氏菌,像是優酪乳、優格、養樂多中就含有乳酸菌,但這些飲品的乳酸菌屬於活菌,一歲以下的寶寶因為腸胃道尚未發育完全、容易過敏以及抵抗力較弱,所以建議一歲以上的寶寶再開始接觸較佳;而比菲德氏菌則在某些飲品中有添加;至於益菌生(幫助有益的細菌生長)較常見的為含果寡糖豐富的蔬果如:香蕉、胡蘿蔔、蘆筍、洋蔥等,在大豆中亦含有部分寡糖
除了食物之外,環境、陽光、藥物、植物等也是造成過敏的原因,想找出真正的過敏原,必須到醫院去做詳細檢測,了解自己的過敏原,進而有效避免與過敏原的接觸,將過敏傷害減到最低。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7614&prev=17616&next=17613&l=f&fid=6






********************************************************************************

這樣做,改善過敏體質

嬰兒與母親 5月號 NO.439
採訪撰文/章菱
諮詢/台大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江伯倫
 
過敏已成為現代人的常見的疾病之一,這與文明及工業化的進步,還有飲食習慣的改變都有關。本文將探討過敏病患增加的原因,以及如何著手改善過敏體質,不要將過敏傳給下一代,讓全家人都能揮別過敏的困擾。
小兒過敏防治
過敏現在是愈來愈普遍的症狀之一,且發生率年年升高,尤其在愈文明的地方,過敏的機率就愈高。現為台大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也是台大醫院小兒部過敏免疫風溼科主治醫師的江伯倫指出,過敏是一種身體慢性、持續性的發炎,發炎發生在身體的某個局部組織,就會造成那個地方的過敏反應。例如發炎出現在鼻腔,就會造成過敏性鼻炎的症狀;若在皮膚,則會引起異位性皮膚炎。
目前過敏疾病中所佔的比例最高的三者為:過敏性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剛出生的寶寶容易產生異位性皮膚炎;到了1歲半之後,因為飲食及接觸的環境有所改變,漸漸會出現鼻過敏及氣喘等疾病。全台灣,約每10位小學生就有1人是氣喘兒。而在台北市,氣喘的國中小學生的比例則高達20.5%,約五分之一;而鼻子過敏的比例更是佔了47%,將近五成。
到了高中以上的年紀,氣喘比例就降低至8.9%。這表示有些過敏兒如果控制良好,到了青春期之後就會有好轉的現象。「這些都與體內的荷爾蒙、內分泌及神經系統及免疫系統的變化及成熟有關,而身體改變了對過敏原的免疫反應,」江伯倫所長解釋。
過敏比例上升的影響因素
人體內有負責對大多數病毒和細菌反應的第一型T輔助細胞,也有負責對過敏原、寄生蟲反應的第二型T輔助細胞。這兩類細胞產生的化學物質會互相拮抗,猶如蹺蹺板的兩端,一邊高另一邊就低。過敏是一種體內免疫反應的失調,若第一型與第二型之間維持平衡,身體就不會產生過敏反應;而兩者之間失去平衡,就會引起過敏。
江教授表示,第二型T輔助細胞特別活躍,才會造成過敏。過敏患者由第二型主導的過敏免疫反應會較為突顯,由第一型主導的正常免疫反應則受到抑制,造成患者除了有免疫症狀,平時也容易感染細菌、病毒,且症狀會較嚴重。
現代人愈來愈容易傾向第二型T輔助細胞較為活躍的體質,致使過敏疾病患者的人數年年升高,其原因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1.接觸感染源機會減少
有一種「清潔理論」認為,在幼年時期接觸過感染源,會使得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會致病的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的抵抗力也能隨之變高。然而愈來愈好的衛生條件,卻剝奪了身體自幼對免疫系統的訓練。因為人體從小接觸病毒的機會減少,使得各式各樣的感染機率就會降低,讓體內的第一型T輔助細胞也相對較少,抵抗力亦變差。
江所長認為,家長若要增強小朋友的免疫力,不應該過度保護他們,例如有些家長發現幼兒園裡有人感冒,就不讓家裡的小朋友去上學,其實這樣正好剝奪了幼兒訓練自體免疫力的機會。若幼年時期接觸了細菌和病毒,會導致與感染相關的第一型T輔助細胞變得更活耀,同時抑制了與過敏有關的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活動。如果沒有經過這種交互作用,第二型後來會反應過度,而引起長期的過敏連鎖反應。
2.抗生素使用太過頻繁
現代的醫療普遍以抗生素作為治療病毒所引起之疾病的有效方式,但抗生素使用得太過頻繁,也同時讓身體減少對病原體的接觸機會,無法從第二型T輔助細胞較活躍的免疫反應,轉到較為正常的第一型。吃多了抗生素之後,也會將身體裏的病菌和好菌(也就是益生菌),全部殺光。這樣的結果,會使體內菌叢的生態平衡受到破壞,造成身體機能大亂、抵抗力降低,亦容易產生發炎過敏的症狀。
3.飲食偏愛高油脂及油炸
現代人飲食漸漸西化,愈來愈多的高熱量、高油脂及油炸食物充斥在生活中,「吃多了這類的食物,會讓體內的發炎物質變多,發炎體質會讓體內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發展更為活躍」江所長說。另外,現在飲食朝向精緻化或多以塑膠製品裝置熟食,也使得黑心商品及不明添加物有機可乘,常讓人會不知不覺中吃進許多對人體有害的塑化劑,這些添加物也會讓身體較容易偏向第二型較活躍的體質,而易生過敏反應
4.空污嚴重增環境過敏原
愈文明的地方,空氣污染也會相對較嚴重,使得人體接觸空氣中過敏原的頻率也隨之增高,造成身體出現過敏症狀。且現代人無論工作或居家的環境,長期處於較為密閉的空間內,也容易使身體受到環境相關物的刺激,例如大樓的中央空調、灰塵、油漆揮發刺激物等、塵螨等,而產生過敏的現象。
遺傳也影響過敏體質
過敏不僅與環境及食物有關,也跟遺傳有明顯的關係。江所長表示,若父母之中有一人是過敏體質,生下來的小朋友就可能有1/4的機會是過敏體質;如果父母皆是過敏體質,則寶寶有1/2或1/3的機會成為過敏體質。
在懷孕時,胚胎的荷爾蒙就決定寶寶未來的體質會朝那個方向走。由於胚胎有1/2的基因是從父親那裡來的,所以寶寶胚胎中有一半的蛋白質是媽媽身體所不認識的,會形成母體的免疫反應。懷孕的女性體內的荷爾蒙會讓體質傾向於第二型T輔助細胞較活躍,亦會製造較多過敏抗體,抑制第一型T輔助細胞的免疫反應。江教授說:「這是自然演化的結果,目的是為了保護胎兒。」
所以原本就有過敏症狀的人在懷孕之後,因受到女性荷爾蒙上升的影響,使得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發展較為過度,而容易使原本的過敏症狀更嚴重,也會影響胎兒在出生後變成過敏體質。
雖然父母各佔1/2的影響,但是實際上母親對寶寶體質的影響性較父親大,所以江所長建議,懷孕的婦女應盡量避免接觸過敏原,且減少過敏疾病發作的機率,否則「身體的過敏發炎物質會透過胎盤,影響寶寶的體質轉變成為過敏體質。」且氣喘嚴重的媽媽,到了懷孕末期若沒有加以控制,也會造成缺氧,影響胎兒的健康。
改善過敏體質需多管齊下
若大人或寶寶有過敏症狀,想要改善過敏體質,避免讓過敏影響生活,必須有長期而全面性的作戰準備,過敏除了以適當的藥物控制,還必須得減少接觸過敏原,並配合環境整潔、良好的飲食營養,加上固定的運動習慣等多管齊下,才能達到有效改善的效果。
1.減少接觸過敏原
想要知道自己的過敏原為何,可以先抽血做IgE過敏抗體檢查,這是屬於健保給付,檢測身體對30幾種生活中最常見的過敏原會不會產生反應。若要知道更細項,就必須再自費檢查。例如檢測出身體對海鮮過敏,但想知道對哪一種海鮮過敏,或對花生過敏,想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身體對其他的堅果類過敏,也可進一步再做細項檢查,但是這部份是屬於健保不給付的項目。
不過,也有一些過敏病患是檢測不出過敏原的,稱為內因性過敏,江所長說明,這種過敏並非對外在的塵蟎或貓狗毛髮過敏,大多是因為受到溫濕度的改變所影響,約佔過敏比例的10~15%,只要天氣一變化、進出冷氣房或是濕度增加時,過敏症狀就容易出現。
2.良好的飲食營養
根據研究指出,飲食不均衡,常吃油炸、加工食物及含糖飲料的學童,吃太少的蔬菜、水果,比較容易發生過敏症狀。江所長表示,多吃益生菌、深海魚或魚油,以及新鮮蔬果等膳食纖維食物,能改善過敏的症狀。「因為這些食物中富含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C、E等營養素,是抗氧化劑、抗發炎物質,能幫助改善過敏體質。」
若要買相關的營養補充品也可以,但最好選擇有小綠人標誌的產品,即經衛生署認證過的健康食品,較有保障。現在食物的添加劑多,盡量以原食物做烹調,不吃人工食品,餐具使用瓷器或玻璃器皿較好,而避免以塑膠製品裝置熟食,降低接觸塑化劑的機會。
3.乾淨整潔的環境
過敏疾病主要是因為與過敏原的接觸所引起,如果能在環境中減少與過敏原的接觸,便能夠降低過敏疾病發作的機會及嚴重度。家中最好時常清潔,保持乾淨、空氣通暢,並且經常利用吸塵器來清潔灰塵及塵螨特別容易生長的地方,包括床墊、地毯、窗簾等。不使用厚重的布製用品、裝潢或是飼養寵物。室內的溫度最好維持在26~27℃,濕度在60~65%,以減少黴菌的滋生。
4.固定的運動習慣
現在3C產品流行,成為主要的休閒娛樂,使得一般人喜歡坐在電腦前,運動量漸少。小學生除了上課,下課也要補習,運動量更是不足。江教授指出,運動可促進第一型T輔助細胞的免疫反應,所以應該盡量維持一週三次、每次30分鐘至1小時的運動習慣。游泳是最能達到改善過敏的效果,因為游泳可以使肺活量上升,能使身體適應不同的溫濕度。
5.適當的藥物控制
有過敏症狀的人就診,醫生多會開立抗組織胺或含有類固醇的藥物,作為治療或保養預防的用藥,但許多人一聽到類固醇,就產生心理的排拒。江教授強調,類固醇是目前讓發炎細胞凋亡死去的最有效藥物,不要害怕使用含有類固醇的藥物。只要不長期使用或是濫用,基本上副作用不大,且經過醫師診斷開立,按照醫囑使用,並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
孕媽咪本身若是有過敏疾病,可以請醫師開立較為安全的藥物控制,如局部使用之口鼻噴劑或吸劑等,並且盡量讓體質調整到有利於第一型T輔助細胞的發展,使得身體的第一型與第二型T輔助細胞維持平衡,就能避免過敏症狀的一再發生。最重要的是,讓腹中的寶寶不要遺傳過敏體質,出生後也能不受過敏的困擾,而享有健康愉快的生活品質。

江伯倫
學歷:台大醫學系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免疫學博士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後研究
   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經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現任:台大醫院小兒部過敏免疫風溼科主治醫師
   台大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兒童過敏及氣喘文教學術基金會執行長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414&prev=20415&next=20413&l=f&fid=6






*******************************************************************************

牛奶過敏兒也可能對學校環境過敏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53 上午12:21
對牛奶過敏的小孩也可能對學校環境產生過敏反應?西班牙一項研究發現,很多無灰粉筆含有「酪蛋白」成份,對牛奶過敏的孩子一旦接觸這種產品,或酪蛋白飄散在空氣中,就可能誘發過敏反應。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五月號的「過敏、氣喘與免疫學年鑑」期刊。
酪蛋白是一種牛奶蛋白,不少標榜無灰、粉筆灰較少的粉筆都帶有酪蛋白。過敏兒如果吸入這些含酪蛋白的粉筆灰顆粒,就可能誘發嚴重氣喘或其他呼吸道過敏症。
研究首席作者卡洛斯拉爾拉曼地表示,使用標榜無灰、少灰的粉筆時,還是可能釋出一些粉筆灰,這些微小顆粒飄浮在空氣中,對牛奶過敏的小孩一吸進去,就容易誘發咳嗽、喘鳴、呼吸急促等過敏症狀,有時也會造成鼻塞、打噴嚏、鼻水流不停。
在台灣,一項調查報告發現,在北部,有大約百分之五點二的過敏患者對牛奶過敏。在美國,約有三十萬名兒童對牛奶過敏。過去認為,對牛奶過敏的小孩到三歲情況就會好轉,但最近有些研究發現,小孩到學齡階段還是可能對牛奶過敏。大約八成牛奶過敏患者到十六歲後就逐漸不再對牛奶過敏。
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醫學會室內環境委員會主任詹姆斯沙布雷特表示,在學校環境中,不是只有粉筆會引起過敏反應,像膠水、紙張、油墨與小孩午餐等也可能含有牛奶蛋白。小孩若是對牛奶過敏,父母可要求老師讓小孩坐後面一點,以免小孩吸入粉筆灰,進而誘發過敏反應。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311&prev=20312&l=f&f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