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讓孩子學習尊重別人需要

作者:詹純玲  出處:友緣基金會



「表達」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感受及需要,孩子表達能力的好壞可能有各種因素,自信心常扮演著重要角色。了解別人的期待及感受本來是促進孩子社會性能力的要件,可是有些孩子在這過程,卻喪失了對自己的信心,不確認自己的價值感。



「表達」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感受及需要,孩子表達能力的好壞可能有各種因素,自信心常扮演著重要角色。人類如果只需要肢體語言,嬰兒在表達感受上是最擅長的,也是最直接的,他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他們不必擔心這樣是不對的,也不必質疑自己有沒有權利。雖然無法說明自己的感受及需要,但是至少表達了他們快不快樂。這個能力是與生俱來的。

隨著年齡增長,雖然知道了可以使用口語,以更有效的方式表達。但有些時候,孩子退回嬰兒期,或甚至於比嬰兒期的表達能力更不如。他們不但無法直接明確表達,例如口語攻擊別人;甚至於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什麼都不表示。於是別人更不知道他們的想法,有時甚至於因為他們以攻擊性語言表達,而更拉遠了跟別人的關係。

了解別人的期待及感受本來是促進孩子社會性能力的要件,可是有些孩子在這過程,卻喪失了對自己的信心,不確認自己的價值感。當一個孩子對自己喪失信心時,他會對別人講的話很敏感,只要有跟他不一樣的想法或意見,他易傾向解釋成對方是在批評他,責備他,或在評價他。這樣的想法,讓他很難表達真正的需要及感受,於是採取各種不適當的表達方式以維護當時的自尊。

有的孩子會採取口語攻擊或先發制人的防守策略,以要別人都聽他的霸道方式表達,不體貼別人的感受。這樣的孩子在表達上常對人充滿敵意,於是常讓別人想遠離他,但他自己又常覺得很委屈,因為覺得人家都不喜歡他。有時也造成自己的壓力,因為攻擊別人後,又有罪惡感。

有些孩子則採取避免跟別人溝通方式表達,因此選擇不講話或附和別人,避免談自己的想法及感覺。委屈久了之後,他們常覺得被侵犯,被操控,自覺沒有力量。有一天有可能會爆炸,於是用攻擊性的方式表達,他擔心破壞關係卻反而成真。

因為瞭解,所以我們可以包容及努力解讀嬰兒的哭跟笑;無法適當表達的孩子也需要我們的瞭解及協助找回自信。如果他們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也知道自己有權利表達需要及感受後;接下來,他們才會知道如何做有效的表達,也才有能量學習尊重別人需要,以及體貼別人感受的表達方式。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ZDJskriXHh5.9U.p94c-/article?mid=80947
http://tw.myblog.yahoo.com/jw!Yg8piCyWF0Gqp31eOn1Q190-/article?mid=6617&next=6616&l=f&fid=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