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從日常飲食來預防過敏

育兒生活 11月號 NO.270
採訪撰文/陳姵樺
諮詢/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江國樑
攝影/潘朵拉兒童專業攝影
演出/漂亮媽咪:劉思妤、可愛寶寶:劉敏右(Mio Roth)



根據衛生署今年衛教週報指出,兒童過敏人數不斷增加,其中兒童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的罹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另外,根據前幾年北市衛生局委託市立聯合醫院研究顯示,針對兒童常見的過敏原篩檢發現,食物過敏原的四大食物,分別是螃蟹、蛋白、牛奶及蝦子。過敏兒人數每年都在增加,也愈來愈多研究發現過敏體質與日常吃的食物有密切的關聯,因此,了解飲食與過敏的關連性並進一步預防過敏體質的產生,是相當重要的。



何謂過敏
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江國樑表示,過敏,是身體免疫系統對外來異物(過敏原)的過度反應的情形;也就是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為了保護身體,會在外來物侵入時產生一個發炎的反應,對不會過敏的一般人而來說,這個反應不會對身體正常的組織產生傷害,但在過敏體質的人身上,身體的組織反而成為發炎反應的另一個目標,這就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狀態,也因此引發過敏性疾病。
過敏與先天的體質有關,父或母本身有過敏體質者,新生嬰兒約有高達三分之二的機會也會出現過敏體質,另外,若是嬰兒在6個月前過早接觸副食品也容易產生過敏體質。
與食物有密切關係的過敏性疾病
過敏所引起的疾病相當多種,包括:過敏性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食物過敏、蕁麻疹、接觸性過敏、蚊蟲叮咬過敏以及藥物過敏等等都是,其中與食物關係最密切的過敏性疾病則包括異位性皮膚炎、食物過敏、蕁麻疹,而過敏性氣喘則有部份是由冰冷食物引發。
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在臺灣以海鮮最為常見,根據前述的研究調查造成過敏的四大食物之中,就包含了螃蟹、蝦子兩種帶殼海鮮。在臺灣大多數在吃了海鮮之後會過敏的人,可能是因為所吃的海鮮已經不新鮮了,含有太多細菌分解所產生的組織胺,加上天生比較缺少分解組織胺的酵素,以致吃了魚類,即使是現撈的新鮮魚,也會因為少量的組織胺而引起過敏,並非真的對海鮮過敏。
新生兒牛奶過敏也是很常見的食物過敏,牛奶中的奶蛋白的確蠻容易造成小寶寶過敏,江國樑醫師表示,新生兒牛奶過敏是新生兒喝了牛奶後發生軀幹或全身起紅疹子,輕微的症狀會在寶寶臉部出現小小的紅點或是一塊區域的紅點,若是情況嚴重則會蔓延整臉,讓寶寶的臉看起來紅通通的,或是演變成更嚴重的脂漏性皮膚炎或異位性皮膚炎,會讓寶寶覺得很癢想要一直抓。
除了皮膚紅疹之外,牛奶過敏也有可能造成腹瀉、嘔吐、腹脹等症狀,而且這些症狀不會一喝完牛奶就馬上發生,有的會在當天稍晚發生,有的甚至會延遲至1至2週才出現過敏症狀。
另外,花生過敏則是在歐美比較常見,有些人吃了花生會產生過敏症狀,有的嚴重的甚至會發生過敏性的休克,雖然花生過敏較少發生在國內的兒童,但是現在愈來愈多混血兒,還是有可能發生。
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指乾燥、容易發癢會有鱗屑的皮膚,通常會發生在膝部與肘部。異位性皮膚炎較常見的食物過敏原包括:甲殼類(例如:蝦、蟹)、核果類(例如:核桃、杏仁、果乾)、巧克力與加工食品(例如:蜜餞、金針、糖果)等。加工食品會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原因是,許多加工食品內添加了二氧化硫或亞硫酸鹽這兩項物質,會引發過敏。此外,也有部分的人吃了牛奶、蛋、花生會引發異位性皮膚炎。
蕁麻疹
蕁麻疹是指四肢軀幹或是全身皮膚突然冒出許多一塊塊粉紅色劇癢且類似蚊蟲咬傷的疹子。誘發蕁麻疹的物質很多,有病毒、藥物以及食物,由食物引發的蕁麻疹發作的時間會很迅速,就是吃下某項食物馬上就皮膚發疹,因此需要避開會誘發此症狀的食物,誘發蕁麻疹的食物與上述的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食物大致相同。
過敏性氣喘
引起氣喘的過敏原相當多,食物方面比較少被提及,但也有一些研究顯示,吃到冰冷的食物、冰水或是冰也有可能會引發氣喘。
對抗食物過敏的小撇步
要預防過敏疾病的產生,從寶寶在媽咪肚子中開始就可以盡量避開過敏食物,等寶寶出生後就可以盡量避免接觸會引發過敏的食物,食物是一個可以很好自我控制的過敏原,因此原本就有過敏家族史的媽咪,最好從懷孕時就避免接觸過敏原。
方法1:孕媽咪的飲食守則
為了減低寶寶過敏的機率,不論孕婦本身是否為過敏體質,都要盡量避免食用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本身就有過敏體質的懷孕媽咪更需要在懷孕4個月就開始避免接觸可能引發過敏性疾病的食物),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包括:甲殼類、核果類、巧克力與加工食品等;江國樑醫師表示,避開這些食物可減低寶寶得到異位性皮膚炎或蕁麻疹的機會。
方法2:餵哺母乳媽咪的飲食守則
有研究顯示,寶寶喝母乳的時間愈長,可減低其過敏體質的機會,但是有一些媽咪是餵哺全母乳,寶寶還是出現皮膚過敏的症狀,這讓媽咪們很疑惑?
原因還是跟媽咪吃的食物有關,因為曾經有研究發現在母乳中檢測出有過敏的物質,這跟哺乳媽媽吃了很多易引發過敏的食物有關;媽咪吃的食物是會轉化成母乳讓寶寶吸收的,所以若在餵哺寶寶母乳期間媽咪吃了大量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還是會影響寶寶。
建議寶寶在一歲以前,餵哺母乳的媽咪儘可能避開一些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例如:帶殼的海鮮類,帶殼的乾果類如花生、瓜子、核果等,有毛絨絨表皮的水果如奇異果、蕃茄等,如果媽咪知道自己對蛋白或是牛奶過敏也要避開,這樣才不會引發寶寶的過敏。
方法3:過敏高危險群寶寶出生後的飲食
寶寶在嬰兒時期最主要的食物來源就是母奶或是嬰兒配方奶,江國樑醫師表示,為了減低寶寶過敏的機會,建議媽咪餵哺母乳,而且最好餵哺6個月以上。有的媽咪則是無法餵哺母乳就改以嬰兒配方奶代替,嬰兒配方奶大多都是由牛奶調製而成,由於嬰兒的腸胃道黏膜之保護功能尚未發展完全,因此有些寶寶容易發生新生兒牛奶過敏的症狀。
為了避免發生新生兒牛奶過敏的情形,尤其是針對過敏高危險群的寶寶,建議使用所含分子較小,較不容易引發過敏的水解蛋白嬰兒奶粉餵食,此外,現在還有另一種氨基酸奶粉,也是適用於過敏高危險群寶寶。另外有極少數嬰幼兒(約百分之零點五)即使媽咪避開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仍會對母奶有嚴重過敏,這些寶寶也是適用上述的兩種奶粉來緩解過敏症狀。
方法4:添加副食品注意事項
寶寶漸漸長大,大約在寶寶4個月大左右就開始進入添加副食品階段,不過如果家中有過敏家族史,也就是父母都有過敏體質的寶寶,最好將添加副食品的時間延後到6個月大,但不要晚於6個月,因為太晚添加副食品寶寶的營養會不足。衛生署建議,避免過敏寶寶產生,應該要避免過早添加含蛋或小麥的副食品、對麩質過敏的人應避免攝取小麥、裸麥、燕麥等穀類。
這個階段寶寶要接觸多元的食物來增加營養,但也因為會開始給寶寶很多不同種類的食物,每個寶寶的體質不同,對每種食物的反應也不同,也許有的寶寶對海鮮過敏、有的對蛋過敏或是有的對黃豆過敏等等都不一定,在不清楚寶寶可能對哪些食物過敏的狀況下,添加副食品是有方法的,原則是一天給一個種類的食物來測試,而不要多種食物混合,這樣一次給一種食物,才能確認寶寶對這種食物是否會過敏。
在添加副食品時,慢慢會加入各式各樣的粥類,像是排骨粥或是海鮮粥。有些寶寶對於帶殼海鮮像是螃蟹、蝦子、蚌類會過敏,也有些則是對魚肉過敏,不過這些都是要寶寶吃過之後看反應才會知道;並不是每個寶寶都對帶殼海鮮過敏,所以要煮海鮮粥給寶寶吃,也最好一次只放一種海鮮,這樣較能確認寶寶到底有沒有對哪種海鮮過敏。
蛋白也是容易引發寶寶過敏的食物,所以在添加蛋類時,可以先給寶寶試試蛋黃,如果寶寶吃蛋黃沒有發生過敏現象就可以再試蛋白,蛋白的添加時程可以往後延一點。
方法5:一歲以下少碰巧克力
建議一歲以下的寶寶不要吃巧克力,因為製造巧克力的原料之一可可豆屬於帶殼的乾果類,是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而製作巧克力的另一個原料牛奶也是個易過敏源,所以寶寶還是年紀大一點再接觸。
方法6:注意含蛋食品
有些寶寶對蛋過敏,家長會避免讓寶寶吃到蛋,不過還是有很多食物中含有蛋只不過外觀看不出來,像是幼兒愛吃的冰淇淋、餅乾以及一些義大利麵等食品中會添加蛋的成份去製做,家長必需謹慎檢視這些食品。
方法7:少吃加工或生冷食物
色素、防腐劑、香料、人工甘味劑等添加物都有誘發過敏的可能,另外,有不少加工食品含有二氧化硫或亞硫酸鹽這兩項物質,也會引發過敏,所以要少吃加工食品。此外,江國樑醫師也建議不要吃標示不明的食品,因為標示不明的食品也有可能含有許多引發過敏的物質,沒有標示出來吃了更不安心。
而國內的確有些氣喘病患與冰冷的食物有關聯性,因此若有氣喘的體質,應盡量少吃例如西瓜、梨子、柳丁、大白菜、白蘿蔔等生冷的食物。而含有omega-6脂肪酸的油類也會增加過敏發生,所以盡量少用含有omega-6脂肪酸的玉米油、花生油、紅花米仔油等油品。
方法8:避免再次食用曾經引起過敏的食物
避免再次食用曾經引起過敏的食物是避免食物過敏最有效而且簡單的方法。同時,最好是在發生過敏的現象之後再嘗試一、二次,以確認是否真的是因為該種食物所導致的過敏現象,也可以到醫院請醫師針對某些可疑的食物做過敏原篩檢或食物激發試驗。但是要注意可能會有偏食和營養不良或營養不均衡的問題發生,影響未來的生長發育,所以要針對確定過敏的食物,才需遠離該種食物。
多吃可降低過敏的營養素
江國樑醫師表示,有不少研究顯示,多攝取含有維他命C、維他命E、β胡蘿蔔素與omega-3脂肪酸等食物可以降低過敏的發生。所以建議平常多攝取新鮮的蔬果類,像是含維他命C豐富的柑橘類水果以及檸檬等,含β胡蘿蔔素豐富的紅蘿蔔、紅椒與深色蔬菜等。而omega-3脂肪酸則在鮭魚、沙丁魚、鱈魚中含量豐富,也可在用油時選用含omega-3脂肪酸的芥花油、大豆油等。此外,蛋白質的攝取也很重要,可攝取新鮮的魚肉、雞肉等。
江國樑醫師表示,益生菌與益菌生也對降低過敏有幫助。益生菌常見的有乳酸菌與比菲德氏菌,像是優酪乳、優格、養樂多中就含有乳酸菌,但這些飲品的乳酸菌屬於活菌,一歲以下的寶寶因為腸胃道尚未發育完全、容易過敏以及抵抗力較弱,所以建議一歲以上的寶寶再開始接觸較佳;而比菲德氏菌則在某些飲品中有添加;至於益菌生(幫助有益的細菌生長)較常見的為含果寡糖豐富的蔬果如:香蕉、胡蘿蔔、蘆筍、洋蔥等,在大豆中亦含有部分寡糖
除了食物之外,環境、陽光、藥物、植物等也是造成過敏的原因,想找出真正的過敏原,必須到醫院去做詳細檢測,了解自己的過敏原,進而有效避免與過敏原的接觸,將過敏傷害減到最低。
江國樑
現職: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神經科總醫師暨早療中心評估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中心兒童內科住院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神經專科醫師
兒童過敏氣喘學會會員
* 資料來源:【BabyLife育兒生活】2012年11月號。http://www.mababy.com/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69FF88CF70E5F69D








********************************************************************************

寶寶吃要注意-易過敏及較不易過敏食物

● 易過敏食物:最好一歲或一歲半之後再給予

-水果類:柑橘類(柳橙、橘子、葡萄柚等)、草莓、奇異果、芒果、蕃茄、香蕉、哈密瓜、椰子
-蔬菜類:玉米、竹筍、茄子、芋頭、香菇、芹菜、芥菜、殘留農藥的蔬菜
-豆類:大豆、黃豆(豆腐、豆漿、豆花、豆乾、豆奶等)、碗豆
-奶類:牛奶、羊奶、乳製品(奶油、布丁、冰淇淋、優酪乳、乳酪、起司等)
-蛋類:蛋白、蛋製品(蛋糕、沙拉、美乃滋等);(蛋黃可於八個月後,由少量開始給予)
-五穀類:小麥(麵粉製品、麵條)、蕎麥、全麥、麥粉、烘培類食品、芝麻
-堅果類:花生及花生製品(花生醬、花生油等) 、杏仁、核桃、腰果、胡桃、栗子等
-肉類:豬肉、牛肉
-海鮮:有殼海鮮(蝦、龍蝦、螃蟹、蛤蜊、蚌、貝類等)、鱈魚、鮭魚、不新鮮的魚
-含咖啡因類:巧克力、咖啡、可可、茶、可樂
-其他:肉桂、芥末、酵母、醬油、人工食品添加物(人工色素、防腐劑等)、含酒精飲料或食物

PS.

1.可能造成過敏的食物,可能以不同的名字出現在包裝上,常見的包括:
-小麥粉:粗麥粉、細麥粉
-蛋白:白蛋白
-乳製品:乳清蛋白、酪蛋白、酪蛋白酸鈉
2.仔細閱讀食品包裝上的標示,才知道吃進的東西是什麼:
-可可亞粉、含奶油的食物、肉汁及一些醬汁都含有牛奶
-麵條與各種形狀的義大利麵中都含有小麥,有時還有雞蛋
-罐頭湯可能含有小麥和乳製品
-大部分的麵包都含有乳製品
-人造奶油通常含有乳清蛋白
-熱狗、冷盤切片、『非乳製品』點心含有酪蛋白酸鈉

● 較不易過敏食物:
-水果類:蘋果、梨子、葡萄、芭樂、水蜜桃、木瓜、棗子、酪梨、小紅莓、杏桃
-蔬菜類:胡蘿蔔、南瓜、地瓜、地瓜葉、青江菜、空心菜、高麗菜、莧菜、花椰菜、萵苣、蘆筍、甜菜
-五穀類:米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169&next=20142&l=f&fid=28







*********************************************************************************

寶寶1歲前應避免的10項食物


媽咪寶貝 5月號 NO.155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聖功醫院營養科主任楊淑真
 
為了讓寶寶長高又長壯,爸比媽咪總是會細心準備各式餐飲點心,想替寶寶的營養大大的加分。可是你知道嗎?有些食材雖然營養價值頗高,卻不適合1歲以下的寶寶食用,甚至可能因此導致身體不適!本篇文章將帶您針對這些食物做進一步的了解,從飲食開始守護寶寶的健康!
寶寶避免食用的10項食物
當寶寶從以奶類為唯一主食,進步到可以食用副食品的階段,對新手爸媽而言,無疑是個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嶄新考驗──喜的是寶寶成長發育穩定邁向下個里程碑,但另一方面卻也不禁憂心,究竟該給寶寶吃什麼才健康?而哪些食物又是容易導致不適的元凶呢?
過敏考量
幾乎每個人都有過敏發作的經驗,相信各位爸爸媽媽也不例外。談到寶寶滿1歲前不適合食用的食物,主要可分為「過敏考量」與「成分不合適」兩類因素,雖然是否會過敏因個人體質而異,但在文章的一開始,我們首先要帶大家了解最常見易導致過敏的4項食材:
1 蛋白
雞蛋的營養價值頗高,富含優質的蛋白質,磷、鐵、鈣等多種礦物質,以及維生素A、D、E、B群等。不過,蛋白中含有易導致過敏的「卵白蛋白(ovalbumin)」、「類卵粘蛋白(ovomucoid)」、「伴白蛋白(conalbumin)」,這些成分經加熱仍難以破壞,對腸胃道尚未發育成熟的嬰幼兒來說,既不易消化分解且容易導致過敏,因此未滿1歲的寶寶不適合食用蛋白。
聖功醫院營養科主任楊淑真建議,寶寶開始食用副食品後,可以先考慮從蛋黃入門,等滿1歲再酌量嚐試一點蛋白,一直到1歲半以後就可以和大人一樣吃全蛋。
2 帶殼海鮮
海鮮也是許多人的過敏原,其中又以蝦、蟹等帶殼海鮮類尤為嚴重,加上海鮮保存不易、容易腐敗變質的特性,所以不適合1歲以下的小朋友食用。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有分解新鮮海鮮類內含的組織胺的能力,但由於海鮮變質後組織胺會迅速大量增生,當這些不新鮮的海鮮被吃下肚,過多組織胺還來不及分解就被吸收,很容易因此引發過敏反應。建議倘若家族有過敏體質等疑慮,應等寶寶滿1歲半後、腸胃道功能發育較健全,再開始嚐試帶殼海鮮類的食物。
3 豆類製品
在亞洲的飲食文化中,不管是豆類(黃豆、紅豆、綠豆、黑豆等)或是豆類製品(豆腐、豆漿、味噌、醬油等),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過,豆類的成分有易導致過敏的「大豆蛋白」與「凝集蛋白」,再加上內含高量不易消化的寡糖,所以容易導致脹氣並引發寶寶不適。
4 花生
花生具有很不錯的營養價值,不但有人體必須的氨基酸、脂肪、卵磷脂,還有豐富的維生素以及礦物質。花生的滋味香濃美味,同時卻也是極為常見的過敏原,保存不當而產生的黃麴毒素更是讓人聞之色變。
楊淑真主任提醒,花生本身含有花生油酸(一種人體必須脂肪酸),人體細胞會利用花生油酸合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即為易導致人體發炎的物質之一,建議如果家族有過敏體質的遺傳,在1歲前最好避免食用花生以及其製品。
恐怖的黃麴毒素:
黃麴毒素又稱為「黃麴黴素」,目前已被證實具肝毒性,食用過量會造成肝臟受損並影響吸收代謝功能,更是誘發肝癌的主要毒素之一。其實像豆類、堅果類、五穀雜糧類等食材若未妥善保存,當存放的時間過長,都可能發黴變質而受黃麴毒素汙染。提醒大家,食物在購買與開封後應盡快食用完畢,若存放較久或有汙染疑慮,最好直接丟棄。
成份不合適
5 蜂蜜
蜂蜜在製造過程中為避免營養成分受破壞,所以不會經高溫殺菌消毒,其中可能存有肉毒桿菌的孢子,而1歲以下的嬰幼兒免疫系統及腸道菌叢尚未發育健全,食用後可能造成肉毒桿菌中毒。
蜂蜜具軟便效果
不過,若撇除1歲前的孩子肉毒桿菌中毒的疑慮,其實蜂蜜含有果糖、葡萄糖、有機酸、維生素B2、維生素B6等,酌量淺嚐一匙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而且具有軟便的效果!若是身體機能健康的成人、兒童、青少年不妨一試,但若本身是血糖調節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仍應避免食用蜂蜜影響到血糖控制。
6 鮮奶
未滿1歲的寶寶通常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要營養來源,這是因為鮮奶含結構較大的酪蛋白分子,寶寶1歲前的腸胃功能還無法完全分解、吸收酪蛋白分子,而腸道分泌的乳糖酵素仍不足以分解乳糖,所以鮮奶並不適合1歲以下的寶寶飲用。
鮮奶v.s.奶粉v.s.保久乳
不管是鮮奶、奶粉或保久乳,它們的營養成分沒有太大的差別,最主要的差異在於製作方式不同──鮮奶是由生乳經高溫方式殺菌,保存期限僅10~14天左右;奶粉則是高溫殺菌後再使用噴霧乾燥製成粉狀(噴霧乾燥會稍稍破壞香氣,所以奶粉泡的牛奶往往不如鮮奶香醇),保存期限可長達1年以上;至於保久乳在高溫殺菌後無菌充,但如果孩子的體型較胖,可選擇低脂或零脂的鮮乳,較不會造成健康負擔。
不應以鮮奶取代白開水
有時家長希望孩子多補充鈣質,所以用鮮奶取代白開水,讓孩子自由的無限制飲用,但楊淑真主任並不贊同這樣的作法,建議學齡前的兒童一天補充兩杯鮮乳(1杯240毫升)即可,其餘鈣質需求則可從飲食補充,但如果孩子的體型較胖,可選擇低脂或零脂的鮮乳,較不會造成健康負擔。
鮮奶並不適合1歲以下的寶寶飲用
7 皮蛋
皮蛋又香又Q的口感,常讓它成為夏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涼拌開胃菜。但皮蛋在製作過程中添加了一氧化鉛和鉛鹽,鉛屬於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若長期吸入微量的鉛即足以對神經、消化、造血系統造成危害,而且稚嫩幼小的兒童對鉛毒吸收率甚至高達50%,經年累積將可能影響智能發展。另外,皮蛋加工製作時營養價值會略有減損,所以建議家長等寶寶可以吃蛋類以後,仍應讓孩子吃新鮮雞蛋會更營養健康。
8 醃漬食品
稀飯好消化又營養的特性,常讓許多爸媽選擇以此作為寶寶的入門副食品,可是若在食用時配上重口味的醬瓜、脆筍、麵筋等醃漬醬菜或罐頭,高油又高鹽的性質會增加身體器官代謝負擔,而且從小讓孩子食用過多高油、高鹽、高糖的加工食品,養成重口味的習慣會深深影響日後飲食模式,體型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相對也會比飲食清淡者高。
肉類製品常添加亞硝酸鹽
為了延長保存時間、抑制細菌生長、固定肉品色澤,所以部分醃漬食品會添加亞硝酸鹽(主要添加在臘肉、香腸等肉類製品),但目前亞硝酸鹽已被證實可能導致癌症,雖然主管機關有限制亞硝酸鹽在食品中的添加量,但不管是大人或小朋友,飲食都應該以天然、新鮮、均衡為主要原則。
高油又高鹽的性質會增加身體器官代謝負擔
9 含香料與色素的甜食
廠商在製作食品的過程中因為成本考量的緣故,會選擇添加化學香料與色素以增加口味與賣相,但小朋友長期食用會增加肝腎負擔,目前已有研究表示,人工色素的黃色4、5號,紅色6、40號,可能引發兒童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的症狀,而且常吃甜食會增加兒童蛀牙的風險,所以倘若甜食的顏色過於鮮豔、口味過於香甜,都應該盡量避免讓兒童食用。
10 含咖啡因飲料
如果兒童從咖啡、茶飲中攝取過量的咖啡因,輕則會引起心跳加速、躁動不安等症狀,長期食用更可能阻礙兒童的骨骼發育。楊淑真主任提醒,其實不光是含咖啡因的飲料,就連市售常見的果汁、運動飲料、碳酸汽水等都屬於高糖、高熱量的飲品,雖然香甜好喝但時常飲用仍有蛀牙和肥胖的風險,所以如果寶寶口渴應該補充白開水,或者偶爾喝點以新鮮水果現榨的天然果汁,避免接觸含咖啡因的飲品。
家有寶貝的飲食原則
4至6個月大,副食品準備就緒
當您家的小寶貝穩定成長到4~6個月大,此時消化系統功能已有很不錯的發育,家長就可以開始準備讓他嚐試母奶或配方奶以外的流質食物,進入以味覺探索新奇事物的階段。
建議副食品以「流質(清湯)→半流質(糊狀)→半固體(泥狀)→固體」的漸進式順序添加,而家長當然也必須視寶寶的適應程度有所調整。目前寶寶僅7個月大的楊主任,熱心和我們分享她的育兒經驗──剛開始寶寶是以米湯、米糊進入副食品的世界,在觀察寶寶無過敏、拉肚子等不適反應後,接著也嚐試了水果泥和蔬菜泥,預備等寶寶年紀再大一點,就可以吃些營養價值高的蛋黃泥。
訓練吞嚥與咀嚼能力
其實副食品除了能替寶寶增加營養攝取外,同時還能訓練吞嚥和咀嚼的能力,剛開始添加副食品,可以少量讓寶寶嚐試並觀察接受度,秉持一次僅添加一種副食品的概念,以便釐清寶寶有無過敏反應。同一種食物持續給予3~7天後,只要沒有出現任何不適情況,即可繼續給予下一種副食品。
另外,可以試著將食物改放在碗或杯子裡,以湯匙一口一口慢慢餵食,及早讓寶寶習慣和大人相同的進食方式,也能順道訓練咀嚼的能力。
副食品無須調味
如果爸媽要親手替寶寶製作副食品,完全不需要添加任何調味料,只要讓寶寶吃最清淡新鮮的食物原味即可,或是多添加一點具有天然甜味的胡蘿蔔、地瓜、南瓜等新鮮食材,就能增加寶寶對食物的接受度。等寶寶滿一歲後,開始可以和大人吃相同的食物,則採用低油、低鹽、低糖、少刺激性的烹調方式,才能吃得更健康又安心。
楊主任以自己家的寶貝為例,從照顧者的角度觀察,可明顯看出寶寶偏好味道香甜的果泥,但對菜泥卻興趣缺缺,由此可見人的味覺天生傾向喜愛某些香氣或味道,雖然如此,但基於健康的立場還是要讓寶寶均衡、多方面的攝取各種營養。
寶寶飲食「全熟」烹調才安心
寶寶滿1歲後,此時對副食品的適應已經十分成熟,可以和大人吃一樣的食物,飲食應秉持質地軟嫩、易消化、避免過多調味、六大類均衡攝取為原則。
除了水果以外,寶寶的飲食皆應烹調至全熟,尤其是肉、肝臟、魚、蛋等食材更要注意,畢竟寶寶的抵抗力較弱,當食物經高溫烹調的同時,一方面也是進行殺菌的工作,才能避免無意中讓病菌隨著半生熟的食物被吃下肚,因而造成感染、過敏、腸胃不適等症狀。
水果也可能是過敏原之一
最常見的過敏原主要來自於蛋白和海鮮類食物,但並不表示蔬菜水果完全不會引發過敏,如柑橘類以及奇異果、草莓等水果,也是容易導致不適的代表之一。建議家長讓寶寶喝稀釋果汁前,至少要以「1:1」的比例摻水稀釋,讓腸胃道有更長的時間適應維生素C和果酸帶來的高刺激性,也能避免出現不適症狀。

楊淑真
學歷: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經歷:佳里綜合醫院、天主教聖功醫院
現任:天主教聖功醫院營養科主任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076&prev=20142&next=19949&l=f&fid=28





**********************************************************************

易過敏食物彙整

以下為易過敏食物:最好一歲或一歲半之後再給予
-水果類:柑橘類(柳橙、橘子、葡萄柚等)、草莓、奇異果、芒果、蕃茄、香蕉、哈密瓜、椰子
-蔬菜類:玉米、竹筍、茄子、芋頭、香菇、芹菜、芥菜、殘留農藥的蔬菜
-豆類:大豆、黃豆(豆腐、豆漿、豆花、豆乾、豆奶等)、碗豆
-奶類:牛奶、羊奶、乳製品(奶油、布丁、冰淇淋、優酪乳、乳酪、起司等)
-蛋類:蛋白、蛋製品(蛋糕、沙拉、美乃滋等);(蛋黃可於八個月後,由少量開始給予)
-五穀類:小麥(麵粉製品、麵條)、蕎麥、全麥、麥粉、烘培類食品、芝麻
-堅果類:花生及花生製品(花生醬、花生油等) 、杏仁、核桃、腰果、胡桃、栗子等
-肉類:豬肉、牛肉
-海鮮:有殼海鮮(蝦、龍蝦、螃蟹、蛤蜊、蚌、貝類等)、鱈魚、鮭魚、不新鮮的魚
-含咖啡因類:巧克力、咖啡、可可、茶、可樂
-其他:肉桂、芥末、酵母、醬油、人工食品添加物(人工色素、防腐劑等)、含酒精飲料或食物
PS.
1.可能造成過敏的食物,可能以不同的名字出現在包裝上,常見的包括:
-小麥粉:粗麥粉、細麥粉
-蛋白:白蛋白
-乳製品:乳清蛋白、酪蛋白、酪蛋白酸鈉
2.仔細閱讀食品包裝上的標示,才知道吃進的東西是什麼:
-可可亞粉、含奶油的食物、肉汁及一些醬汁都含有牛奶
-麵條與各種形狀的義大利麵中都含有小麥,有時還有雞蛋
-罐頭湯可能含有小麥和乳製品
-大部分的麵包都含有乳製品
-人造奶油通常含有乳清蛋白
-熱狗、冷盤切片、『非乳製品』點心含有酪蛋白酸鈉
●較不易過敏食物:
-水果類:蘋果、梨子、葡萄、芭樂、水蜜桃、木瓜、棗子、酪梨、小紅莓、杏桃
-蔬菜類:胡蘿蔔、南瓜、地瓜、地瓜葉、青江菜、空心菜、高麗菜、莧菜、花椰菜、萵苣、蘆筍、甜菜
-五穀類:米
-肉類:雞肉、火雞、羊肉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9790&prev=19791&next=19789&l=f&fid=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