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敏感期的重要性----- 為何敏感期在教育上有如此的重要呢?

因為成人不了解孩子的敏感期,我們可能會做錯事而不自覺,
但對孩子卻產生巨大的影響,有時我們會對孩子要求做某些事,
卻引起孩子劇烈的反應、憤怒,此時成人就應想想究竟哪裡出了差錯?
而引起孩子的憤怒、發脾氣,可能是孩子某些內在的需求未被滿足,
而孩子是透過情緒發洩出來!但並非每個孩子皆是如此,
有些孩子會哭到獲得食物,得到滿足。有些放棄了就睡著了,
結果孩子有可能因飢餓而造成發育不良,甚至對環境失望。
對母親沒有信心,當此內在需求未獲得滿足時,可能產生退縮或暴力…..
不良的影響使發展未能建全。

*孩子在敏感期中無法得到回應時孩子會產生暴力的行為,
當孩子出現這種
行為就要視是否環境中無法給他得到滿足。

探索敏感期-------我們了解孩子從出生至三歲有最強烈的敏感期及學習階段,透過觀察在孩子身上發現下列敏感期~

感官→0歲至3歲
觸覺→2歲半至3歲
書寫→3歲半至4歲半
閱讀→4歲半至5歲

一、動作Movement:
動作是生命初期發展最重要的項目之一,因為人類的新生兒因為髓鞘化尚未發展。所以,身體無法自由伸展,因此急需動作的成熟,首要的就需由頭到腳,從中心到四肢的髓鞘化,當髓鞘化的過程進行時,孩子的動作敏感期於是展開了!如果週遭的環境允許,孩子會由內往外展開探索, 並不斷重複,它們看著週遭的成人,並專注的模仿成人的一舉一動,像動動指頭、坐起來、拍手、爬行…配合內在的心智發展與外在的空間,就使得孩子動作敏感期得到滿足,並得到一定的能力。

二、語言Language:
人類兒童時期語言的發展不是逐字平穩緩慢地進步,而是一種如心理學家所說的「爆發性的現象」不是由任何老師教導而引發,是自發性的、沒有明顯的理由、每個兒童在特定的時間就能開口說幾許多的話,而且發音正確。
孩子的語言敏感期約爆發於1---3歲,其內在的語言星雲,在人類的環境中慢慢地便得清楚明顯,具體。孩子透過感官去聽、看,當器官成熟時,孩子就會爆發出第一個音,慢慢地因成人的鼓勵示範後,孩子就越想練習,並不斷的重複,直到獲得此能力為止。這就是孩子對語言的熱情,亦是為與社會文化溝通的能力作準備,以成為時空中的一分子。

~ 多語學習----
亦是越早越好,因在敏感期的階段,若沒有供應語言中樞足夠的養分,一但最好的時機一錯過就事半功倍了!因此在此階段以固定人說固定語的方式(一種語言一張臉)來刺激孩子學習是很重要的。若在環境中有2—3人或---5人都能以期固定的語言和孩子溝通交談,那孩子很容易就吸收(阿公說日語、阿媽說台語、爸爸說國語、媽媽說客家語、叔叔說英文…)
並且在轉換時也不困難,甚至將語法、腔調都能吸收,並運用自如。這只有孩子才可能辦到,但首要是環境的提供。

三、秩序Order:
幼兒對秩序極端敏感的時期是一個很重要而神秘的時期。這種敏感性是在幼兒出生的第一年出現,並一直持續到第二年。在幼兒出生的後的幾個月就可看出幼兒對秩序的敏感性,幼兒看到東西被放在應放的位置時會表現出熱情和喜悅,這可明顯的看出幼兒對秩序的敏感性。
孩子從子宮出生經歷了及巨大的變化,原有的秩序完全都被破壞了!為了適應出生後的環境,孩子必須重新定位,孩子是隨時在吸收印象的,熟悉的環境可帶來新的定位點。
秩序就是指能辨認出每件物體與環境的關係,並且記得每件物體該放的位置。這意味著一個人能在自己的環境中調適自我,並支配所有細節。適合心靈的環境是指一個人閉眼到處走動,而且只要伸手就能找到任何他想要的東西的環境。這樣的環境是平靜和快樂所不可少的。
幼兒對秩序的熱愛與成人並不相同。秩序給成人某些外在的快樂,成人已發展出理性思考的能力,可以馬上調整;旦對幼兒而言,卻相當不一樣。在一歲大時,幼兒從他們日後必須控制的環境中得到適應的原理。

*內在秩序是由外在秩序帶來的,內在秩序感才能讓孩子主動的經驗,才能讓他成長
外在的秩序可得到下列三點原則:
1.空間的定位
2.對物體的認識
3.物體間的關係

外在的秩序就會帶來內在的秩序,幼兒有雙重的秩序感。其中之一是外在的秩序感,屬於幼兒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知覺。另一種是內在的,這使幼兒察覺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份及它們的相關位置。

內在的秩序可得到下列三點原則
1.空間:環境中的秩序
2.時間:一天中活動的秩序
3.智力(智性):內在敏感期打下的基礎
大自然賦予幼兒一種對秩序的敏感性,這是一種內在知覺,可以分辨出各種物品之間的關係,而不只是認出物品本身。由此造成了一個整體的環境,其中的各個部份是相互依存的特定的目的。這樣的環境正可為統合的生命基礎做預備。如果各種累積的印象都沒有依照某種秩序做整理的話,就像徒然擁有傢俱,卻沒有房子可供放置一般。成人對秩序是一種舒適、方便,但若這個環境混亂無序,成人可以選擇離開或改變,但是對孩子而言,秩序------是孩子對環境定位的指引,一但破壞,孩子就無法發展其心智,孩子失去秩序感會使孩子不安、哭鬧、身體不適…等。
*環境是整個教學結構中最重要的
※當我們了解『秩序』對孩子的重要性之後,就能努力準備環境減少對孩子成
長的阻礙,擁有自由活動的身心。
※秩序並不是所謂沒有自由,有了秩序之後生活會更自由。

四、印象的累積 (智力)Assimilation of Images
我們堅信幼兒有內在的知覺,幼兒的敏感期一直持續到五歲的時候,在這段時間中,他能夠以極為驚人的方式由環境中吸收各種形象(印象)。他是一個借由感官,主動接受這些形象的觀察者,由一種內在衝動、一種感覺或特別興趣所推動的真正觀察者。
*環境中的印象是自然的印象,而不是用錯誤的印象填滿孩子對印象的累積
例:電視,在此階段若提供錯誤的訊息,錯誤的印象已經內化了,將對孩子影響很大

當孩子一出生就受到亮光、聲音;色彩…的吸引,透過這些感官的刺激,孩子透過主動的工作達到滿足,並一再重複至熟練,這種從外界獲得的印象,透過內化的整理,就逐漸形成智力。因此要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外,成人更要避免粗魯地介入孩子的思考,或轉移注意力,而防礙孩子內在的努力。

如語言教具:圖片---孩子由真實的物品,透過三度空間過度到平面,幫助孩子可以了解,在生命的前幾年,對孩子是容易的,所以必須準備很多的圖片。有些是無法帶進教室的物品就必須到戶外擴展孩子的視野。
製造語言教具:可幫助孩子的語言,如同字典般,建構其秩序,及充實字彙。
這是一個科學性的教育,是依孩子的發展而來,而非決定於成人。

五、 社會行為Social Behavior
當孩子慢慢在建構自我內在的心智的同時,也在學習與他人的相處…從共生時期起,父母就應常常與孩子說話,扼要地說明我們的動作、感覺,並期盼能互相合作。如此孩子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交談、接觸、微笑、分享的活動是很愉悅的。此時也是產生自我信任與安全感的重要階段。
孩子進入2歲之後,一步一步表現喜歡同伴,對人群的興趣,並藉由自己的能力來與外界接觸,進行社會行為。如:2歲的孩子可以走路走得很好,看到小狗、小孩其他人都會有興趣靠近,並用友好的方式來表示親近的意願,所以,父母在此時就應陪同孩子到戶外散佈接觸大自然、擴展家庭之外的社區、公園…等環境,以滿足孩子的需求。

兒童現在已經能走,對自己的力量有信心,從此以後,他開始注意到周遭一切的行動,並且試著去跟著做。這段期間,他的模仿並不是有人叫他這麼做,而是因為他內在感到有這種須要。

六、 感官精緻化Refinement of Senses
孩子從出生---12月,髓鞘化的過程已逐漸完成。此時的孩子四肢末梢也因髓鞘化的作用而特別敏感,喜歡運動手指的肌肉、取拿物品、捏住小東西、墊腳尖…充分的活動肢體,並慢慢的適應到熟練、控制。所以此階段的孩子已可將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充分發揮達到精緻。

七、 細小事物的興趣Small Objects
因感官發展的精緻化,1 歲後的孩子將轉而注意極小的事物上,幼兒不再被一些庸俗華麗、顏色耀眼的物體所吸引,這時期的幼兒開始對成人沒有注意到的微小物體產生興趣。我們可以看到孩子趴著捏住地上、細縫中的小物。或者散步時在草叢中被幾乎看不見的小蟲蟻吸引注…這就是孩子內在生命正在成長的證據。

※了解孩子的敏感期,是幫助我們了解成人的職責所在,如何與孩子和平共處,就是除了愛和知識的指引,才能使我們避免犯下不可挽回的失誤,亦了解造物主的奇妙安排
 
資料來源http://www.howmama.com.tw/b79/t8445/?PHPSESSID=gov0mva8hp4apao7eb826hd7k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