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全!0-7歲孩子右腦開發遊戲(組圖).



開發0-7歲孩子右腦的遊戲(來源:父母網)

年輕的爸爸媽媽應該知道,寶寶的右腦潛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喪失,而0~7歲正是開發寶寶右腦的黃金時期。如果我們及時地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及靈活多樣的遊戲活動來促進寶寶右腦的發育,那您的寶寶將會具有超強的記憶力、創造力和想像力。


下面為您介紹促進0~7歲寶寶右腦開發的16則親子遊戲。

0~3歲的寶寶:右腦開發啟蒙期

遊戲一:踢踢腿,伸伸腰
玩法:放舒緩的古典音樂,爸爸媽媽幫助寶寶做身體的動覺訓練:頭頸運動(前、後、左、右),手臂操(前、後、左、右、伸及繞環),腿部運動(取坐位雙腳做內收、外展、屈、伸、繞環)等練習。爸爸媽媽邊為寶寶做操,邊看著寶寶的眼睛,念密碼:一二三四,二二三四……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0~1歲的寶寶。身體左側部位的活動由右腦指揮,右側部位的活動由左腦指揮。所以,爸爸媽媽經常幫助寶寶做運動,不僅能提高寶寶身體機能的靈活性和協調性,而且培養了寶寶空間的概念,促進右腦的發育。


遊戲二:跳跳舞
玩法:在古典音樂的背景中,爸爸媽媽帶領寶寶根據音樂節奏跳舞、拍手或做各種各樣自己喜歡的動作。這個遊戲適合任何年齡的寶寶,對於還不會走路的寶 寶,媽媽可以抱著寶寶做跳舞的動作,或跟著節奏舞動他的手腳。當聽到某一樂器發出的聲音時,2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嘗試模倣彈奏該樂器的動作。如:聽小提琴曲 時模倣拉琴的樣子,聽到鋼琴曲時,左、右手模倣按琴鍵的姿勢。也可以讓寶寶跟著音樂的節奏自由發揮,翩翩起舞。

提示:古典音樂對寶寶右腦開發有很大作用,在優美的音樂伴奏下寶寶能做出許多優美和諧的動作,起到了促進右腦思維及活躍右腦功能的作用。

開發0-7歲孩子右腦的遊戲(來源:父母網)


遊戲三:像什麼
玩法:讓寶寶面對一面沒有過多視覺刺激的墻。爸爸媽媽手裏拿著圖畫卡片或積木等,從寶寶的左耳後方進入他的左眼視野。問寶寶:“你看這個像什麼呀?”讓他用自己豐富的想像來回答問題。注意:一定不要問“這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很容易得到單一答案,禁錮了孩子的想像。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1歲半至3歲的寶寶玩。想像力訓練可以給右腦細胞更多的刺激。只要您的寶寶不厭煩,就可以經常和他玩充滿想像力的遊戲。如:在晴 朗的天氣裏,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躺在草地上觀察天上的雲朵,啟發他將不同形狀的雲朵看成動物、仙女、天使等。千萬不要小看寶寶充滿好奇的探究活動,或是傻 氣十足 “胡思亂想”,因為這些正是創造能力的萌芽階段。


遊戲四:找朋友
玩法:攤開幾張字母卡片,讓寶寶將兩張相同的字母卡配對。如果寶寶把外形相近的兩個不同的字母混淆,爸爸媽媽可在糾正錯誤的同時,形象地指出它們的區別。如:在解釋字母B時可將其描繪成寶寶的一隻耳朵,而把字母P解釋為爺爺的一根手杖。

提示:這個配對遊戲適合1歲半左右的寶寶。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逐漸將配對遊戲發展為“歸類遊戲”。如:請2歲左右的寶寶將不同姿勢的同一種動物的圖片配成一對;請2歲半的寶寶將圖片或實物中的水果、餅乾等分類。


遊戲五:扔紙球
玩法:拿一個籃子,菜籃或洗衣籃都可以,然後拿一些報紙,把報紙裹成一團,做成一個一個紙球,媽媽、爸爸和寶寶輪流扔紙球,每人扔10個,看誰扔進籃子裏的球最多。

提示:這個運動遊戲適合2歲以上的寶寶玩,需要寶寶控制自己小手的動作,對空間距離做出判斷,這些都有利於寶寶的右腦開發。

開發0-7歲孩子右腦的遊戲(來源:父母網)


遊戲六:神奇的紙盒
玩法:把家裏使用過的紙巾盒留下,往裏面放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讓寶寶摸一摸,請他在拿出來之前說出名稱,或者給他指令,請他按指令拿出東西 來。對大一點的寶寶,您可以給他否定的指令。如:“請你把不可以吃的東西拿出來”“請你把不是圓的東西拿出來”等等。為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使用一些獎勵 的方法。比如:拿對了糖果,就把糖果獎勵給寶寶吃,拿錯了,糖果就歸媽媽吃等。

提示:這個訓練感官的遊戲適合2歲以上的寶寶。這是一則通過觸覺和視覺來進行判斷的遊戲,可以促進右腦的發展。


遊戲七:猜一猜我是誰?
玩法:爸爸或媽媽在被窩裏發出不同的動物的叫聲,比如狼叫聲、狗叫聲、獅子的叫聲等,讓寶寶猜猜藏在被窩裏的是什麼動物。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歲以上的寶寶玩。這是一則用聽覺進行判斷的遊戲,也可以刺激寶寶的右腦功能。


遊戲八:石頭、剪子、布
玩法:玩具若干,和寶寶玩“石頭、剪子、布”遊戲,全過程都用左手完成。誰贏得多,玩具就歸誰。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至3歲的寶寶玩。多用左手可開發右腦,這是因為左手的動作是由右腦控制的。因此可讓寶寶多用左手來畫畫、抓玩具、搭積木、串木珠……

開發0-7歲孩子右腦的遊戲(來源:父母網)


遊戲四:少了什麼,多了什麼
玩法:給寶寶看一張圖片,上面有動物、食物、用品等。讓寶貝指出哪些是食物,哪些是用品。然後再換另一張,上面比第一張有增有減,讓寶貝說說少了什麼,多了什麼。

提示:左腦的記憶為“背記能力”,遺忘率很大,而右腦的記憶是以形象記憶為主,它包含有形狀認識力和類型識別力。3歲以上的寶寶已經有了形象記憶和類型識別的基礎,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進行記憶訓練遊戲。


遊戲五: 猜一猜,找一找
玩法:爸爸媽媽準備幾幅虛線圖,讓寶寶猜一猜是什麼,然後再做連線練習,看看猜得對不對;也可以讓寶貝找一找隱藏起來的圖形,如:蝴蝶隱藏在蝴蝶花 中,讓他找找,畫面上有幾隻小蝴蝶,幾朵蝴蝶花;或把一張複雜的圖片給寶貝看,裏面有人物、動物和色彩的變化,先讓他看整體,再把局部給他看,讓他說說這 是整體的哪一部分。

提示:這種借助圖式思考的遊戲適合4歲以上的寶寶玩。在大腦的認識功能中,先著眼局部後顧及整體是左腦功能,而先認識整體再類推局部是右腦功能。圖式思考遊戲可使左右腦功能更加協調地溝通。


遊戲六:蘋果樹
玩法:從年曆上找出有一棵樹的圖畫,讓寶寶剪一些蘋果貼在樹上,注意:剪和貼都由寶寶自己來做,不要要求寶寶剪得像或貼得漂亮,只要他願意自己動手進行創作,父母就要表現出很欣賞的樣子。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4歲以上的寶寶玩,能發展寶寶的動手能力和左右手的協調能力。


遊戲七:美麗的手鐲
玩法:把用過的信封留下,橫剪成一個一個環,然後和寶寶一起在環上畫自己喜歡的圖案和顏色,把它套在手腕上當手鐲。媽媽先做一個以引起寶寶的興趣,然後放手讓他自己來做,以鼓勵為主,不要計較寶寶做得是否漂亮。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4歲以上的寶寶玩,是多種感官配合的活動,既有手的動作,又有顏色的感覺、圖案的設計等等,對發展寶寶的右腦很有幫助。

開發0-7歲孩子右腦的遊戲(來源:父母網)


遊戲八:左右不一樣
玩法一:屈指:左手屈拇指,右手同時屈小指,或者左手屈食指,右手同時屈無名指,動作可由慢到快。

玩法二:指“五官”,拉著寶寶的一隻手,掌心向上,讓他的另一隻手的食指放在鼻尖、嘴、眼睛、耳朵上,鼓勵寶寶隨家長拍打手心及喊出的密碼而變動位置。

玩法三:摩腳敲膝,左手心向下摸左大腿,右手握拳,放在右大腿上,喊密碼“開始”時,左手前後搓左腿,右拳上下敲右腿。一搓一敲,等雙手習慣時再下密碼“換”,左右手可交替進行。

提示:這種不對稱動作的遊戲適合5歲以上的寶寶玩。寶寶在按指令做不對稱動作的時候,左右大腦會不斷地受刺激,使腦細胞擴大功能範圍,以增強腦的發育。


溫馨小貼士:
遊戲刺激遊戲是自由、輕鬆、愉快的活動,寶寶特別喜歡。只有在遊戲中寶寶才能主動地、自覺地接受教育,所以爸爸媽媽在現實生活中盡可能採用各類遊戲的形式對寶寶進行開發右腦的訓練。

綜合刺激視覺、聽覺和語言的“綜合刺激”特別有助於開發寶寶的右腦。爸爸媽媽可以在1小時內接連不斷地給寶寶看恐龍、鮮花等圖案,其間穿插兒歌、外語、故事等語言刺激。因為寶寶難以對長時間的相同刺激保持興趣,所以“綜合刺激”可以分成若干小單元,如每次3分鐘,然後休息1分鐘。

新鮮刺激在平時的生活中,儘量不要讓寶寶老走同一條路、老看同一本書、老跟同一個小夥伴玩。送寶寶上幼兒園時不妨故意改變路線,為寶寶選擇的書本不妨種類多些,努力創造條件讓寶寶有機會結交各種性格和愛好的小朋友,因為新鮮的經歷對激活右腦功能好處多多。

繪畫刺激繪畫是開發右腦的最好方式之一,繪畫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訓練,它包括了許多項內容:如視覺感受、動手能 力、聽覺描述、語言理解等。繪畫也是提高寶貝觀察能力的好方法。在繪畫過程中,右腦對曲線的感受更明顯,可以和寶貝多做這方面的遊戲。曲線拓描和聯想,是 比較有趣和容易實行的繪畫方式。

開發0-7歲孩子右腦的遊戲(來源:父母網)


3~7歲的寶寶:右腦開發黃金期

遊戲一:我和皮球做朋友
玩法一:媽媽雙腳分開當球門,爸爸、寶寶輪流左腳來射門,比一比誰的命中率高。

玩法二:爸爸、媽媽和寶寶輪流左右手拍球。可以提出不同的指令,如:“把球拍得最高”或“把球拍得最低”。

玩法三:將球用繩子固定在比寶寶高出10~20釐米處,請寶寶雙腳向上跳,用頭頂球,頂到的計數,積累到一定的數字獎勵一張貼紙。

玩法四:寶寶按照指令左右腳配合撥動地上的球,或往前或往左、右走,最後把球送回指定的“家”。

玩法五:地上擺好4~8個絨毛玩具,爸爸、媽媽和寶寶比賽,左手對準目標滾動小球,玩具倒下的最多為勝。

提示:這種球類遊戲適合3歲以上的寶寶玩,在四肢運動與腦神經系統反覆作用過程中,促進大腦皮層和神經細胞的發展。


遊戲二:大家一起唱
玩法:把生活中的事件編成歌曲,和寶寶邊唱邊玩。比如,刷牙、洗臉、吃飯,我們可以把這些活動和我們熟悉的旋律如《生日歌》編在一起來唱:我們-快來-刷-牙,我們-快來-刷-牙,我們-快來-刷-----牙,天天-都要-刷------牙。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3歲以上的寶寶玩,能發展寶寶的節奏感和創造力。


遊戲三:會滾動的箱子
玩法:把家裏買回來的電視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紙皮包裝箱留下,讓寶寶鑽進去縮緊身體,然後滾動紙皮箱子,寶寶會樂不可支。為了避免傷著寶寶,爸爸媽媽最好在每次滾動箱子之前大聲問他:“準備好了嗎?”確定他做好了準備才開始,滾動的幅度也可以根據寶寶的適應情況而調整。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3歲以上的寶寶玩,可以鍛鍊寶寶的身體平衡感,也能發展寶寶的右腦功能。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pig-970120/article?mid=6454&prev=6464&next=6449&l=f&fid=25







************************************************************************
************************************************************************
5感遊戲 幫大腦開竅
童年的真實經驗,對於大腦發展及未來的認知能力,影響極為深遠。研究已知,得到充分的人際互動和環境刺激的嬰幼兒,大腦組織結構較為綿密。~六歲的學前兒,正值大腦神經快速成熟期,感覺系統不停接收各種刺激,這些訊息會傳遞給大腦。訊息愈頻繁,大腦神經迴路也愈發達。
中央大學認知精神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在《通情達理》書中指出,「每一個親子的經驗都在大腦中留下痕跡」。《大腦當家》作者約翰.麥迪納則強調,好奇心本身就是一件最重要的事。家有學前兒的父母,應鼓勵孩子探索世界,多做親子互動、多重感官刺激,為孩子的大腦發展灌注所需的養分。但腦力開發的前提是,父母要順勢而為,如果孩子沒有樂在其中,效果就不存在。因為唯有主動歷程,大腦神經才能進行連接,經驗才會被留下。
遊戲1:尿布體操
在寶寶兩歲學會自行如廁之前,爸媽每天利用好幾次換尿布的時間,跟寶寶一起做體操,讓他們逐漸熟悉自己身體部位的名稱,並能串起眼睛、四肢和腦部之間的連結。觸覺為寶寶帶來真實感,順便幫寶寶全身按摩,按摩時要慢慢來,才能讓觸覺訊息與語言訊息一起傳達到大腦。
~二歲:爸媽先脫去尿布,將寶寶的雙腳併攏,雙手抵住腳掌往上輕推,使寶寶膝蓋彎曲,這個動作可以訓練寶寶用力踢腳,再讓雙腳伸直。接著握住寶寶的雙手往左、右兩側伸展,然後再把手放在胸前。做體操的時候,爸媽要記得注視寶寶的眼睛,愉快的告訴寶寶「我抓住你的右手了!」「我們來踢踢腿吧!」爸媽可用鼻子去碰寶寶的腳底或小手心,搔搔癢,讓寶寶覺得換尿布好玩又舒服。
遊戲2:洗澡大戰
洗澡玩水幾乎是每個寶寶都喜歡的遊戲時間。舒適的水溫和水中的浮力能讓寶寶放鬆心情,水中的玩具也有不一樣的新鮮玩法。爸媽應善用洗澡時間,只要小小準備一下,就能跟寶寶展開一趟觸覺之旅。
做法一:洗到每個部位之前,用言語提示寶寶,「現在要洗你的胳肢窩了!」洗到手和腳,數數給寶寶聽;需要寶寶配合動作時也提前告訴他,「鬆開你的小手,」並示範做一次。
做法二:除了澡盆外,另準備一個裝冷水的小桶子,告訴寶寶「這是溫水」、「那是冷水」,並拉著寶寶的小手試試水溫,停頓幾秒後,再交叉嘗試兩桶水,讓寶寶感受。
做法三:準備可以漂浮的玩具或罐子,讓寶寶視線追逐漂浮水面的玩具,鼓勵他用手去抓,訓練手眼協調能力。用可以裝水的容器或玩具讓寶寶倒水、潑水,讓寶寶觀察罐子裝滿水後「噗通」沉下水的有趣現象。
遊戲3:扮鬼臉
根據研究,出生才兩天的新生兒就會學眼前的大人吐舌頭,模仿能力讓人大吃一驚。爸媽常跟寶寶面對面或是看著鏡子扮鬼臉,可活化寶寶的鏡像神經元,產生模仿行為,讓他學會運用臉部肌肉,找到一樣的部位做出同樣動作,同時也讓寶寶慢慢接觸標示情緒的語言與各種表情。
做法一:讓寶寶面對爸媽的臉,或在鏡子前做給寶寶看,爸媽先用言語提醒寶寶這個表情是「好開心」、「我在笑」、「你怎麼了?」然後等寶寶跟著做,說出他的表情代表的意義,並給予鼓勵讚美,寶寶會非常開心。
做法二:大一點可用言語溝通的寶寶,可以跟爸媽玩「互看十秒,誰先笑出來就輸了」,以及「喜怒哀樂表情四連拍」的遊戲。
遊戲4:躲貓貓
在寶寶大約六、七個月大時,開始產生「物體恆存」的概念,剛剛明明還在他眼前的玩具突然不見了,寶寶開始會有找玩具的念頭。找東西的過程中讓寶寶體驗尋找、打開手或方巾、找到玩具或人的因果關係。
~六個月:跟寶寶玩「遮住臉、數五秒打開手」的躲貓貓遊戲,記得打開手時要給一個大微笑。
六個月以上:「用方巾蓋住玩具」。先讓寶寶看到玩具,移動到寶寶視線可及之處,用小方巾蓋住玩具,問寶寶玩具在哪裡,可以的話讓他自己移動身體去找,等到拉開遮蔽物找到玩具的那一刻,給予讚美鼓勵。
遊戲5:指尖運動鍛鍊
哲學家康德曾說:「手是外部的腦」。瑞典研究發現,當手指在做複雜、有意識的動作時,腦血流量比平時增加了三分之一。手部的精細動作差,大腦認知表現也較低落。
~二歲:處於大腦迅速生長期的嬰幼兒,父母可從生活中提供運用指尖的機會,例如自製彩色麵粉黏土、五指畫、手指謠、堆沙堡等活動,鍛鍊孩子的手指靈活度,促進大腦的整合協調。
二~六歲:除了摺紙、塗鴉、疊積木、抓豆穿珠外,親子還可一起做點心,或剝蛋殼、削果皮、摺衣服、洗襪子等家事。在開發腦力的同時,提升生活自理的能力。
遊戲6:摸摸看百寶箱
大腦感覺神經當中,觸覺發展是最早成熟的。觸覺經驗可活化大腦邊緣系統,分泌穩定情緒的多巴胺物質。「摸摸看百寶箱」,可滿足大腦本能的好奇。先挑選數十樣物品,例如大顆核桃殼、松果、刷子、羽毛、鈴鐺、光滑的石頭,讓孩子用手伸入箱內,感覺物品的不同形狀。
~一歲:對觸覺相當敏感的嬰兒來說,百寶箱探索可能過度刺激,建議改以身體按摩,累積早期的觸覺經驗。
一~六歲:對學前兒來說,百寶箱內的每件物品都是令人期待的全新探索。特別是那些觸感奇特、摸起來冰冰涼涼(如石頭)等物品,最能滿足孩子旺盛的好奇心。
遊戲7:翻滾蛋捲遊戲
大腦透過肢體動作,理解所有接收進來的感官經驗。適當的前庭刺激,有助於手眼協調、平衡感、空間覺知等技巧。但宜以兩分鐘為限,以免刺激過度導致疲乏。
~二歲:父母合力抓住小毯子的四角做成小吊床(底下要鋪上軟墊),讓小寶寶躺在裡頭,小心緩慢來回擺盪。
二~六歲:嘗試翻滾、跳格子、翻跟斗,或玩蛋捲遊戲,讓孩子躺在小毯子一端,露出頭,用毯子將他捲起。接著輕輕抽拉被壓在底下的毯子,讓孩子朝前滾動,享受翻滾的刺激。
遊戲8:親子打擊樂團
研究指出,處理音樂和數學的大腦迴路是相連的,節奏感能幫助孩子發展數學排序及動作計畫能力。透過反覆練習,孩子大腦內的神經迴路就能慢慢建立連結。
~二歲:爸媽可抱著一歲以下的嬰兒,隨著音樂輕柔擺動轉圈。學步兒可踩在大人腳背上,手拉手,一左一右配合節拍移動身體。藉由動物歌謠律動,讓孩子在扮演動物過程中,發展視覺想像技巧。
二~六歲:運用家庭日用品做成打擊樂器,拿出響板、搖鈴、響棒、自製刮板等,先拍手熟悉節奏,再用各式樂器,舉辦一場家庭即興演奏會。
遊戲9:聽音配對筒
早期的聽覺刺激,是學前兒理解能力和語言發展的基本要素。
~二歲:拿一個會發出聲響的玩具,擺在寶寶看不到的地方,問他:「哪裡有聲音?」讓寶寶追蹤尋找聲音的來源。
二~六歲:聽覺配對筒,可讓孩子學會辨識不同聲音,滋養大腦的語言系統。做法是,使用家裡現成不透光的木製、塑膠或玻璃容器。裝入填充物(乾豆、豆子、米、沙)。大一點的孩子,還可把六個容器塗上綠色,另外六個塗上粉紅色。每一對容器裝入相同的內容物,搖動時會發出六種不同的聲響,讓孩子嘗試從綠筒和粉紅筒中,將聲音相同的做配對。
遊戲10:五味初體驗
感官知覺可強化神經細胞的連結,對大腦發展相對重要。以味覺為例,味覺細胞會將感覺訊息沿著味覺神經,傳遞到大腦的味覺皮質區,再和其中的記憶資料相比對。
~二歲:用引導的方式,教孩子辨識酸、甜、苦、辣、鹹等不同味覺,包括:「哇,蘋果好甜喔!」或「我覺得這爆米花太鹹了!你說呢?」「嚐嚐這塊薑餅的薑味,甜中帶辣、舌頭有點麻麻的!」
二~六歲:閉上眼睛嚐一口食物,然後猜猜味道。此外,品嘗新鮮水果沙拉,是集合多重感官的體驗,每種水果的香味、口感,都帶來豐富多變的刺激。
遊戲11:親子對話
從實驗得知,語彙的輸出和輸入過程,會讓大腦大幅活躍起來。
~二歲:專家建議,在嬰兒醒著時,儘可能反覆和他說話。雖然寶寶還聽不懂話語的含意,但仍藉由大腦鏡像神經元,進行「觀看、理解、模仿」三步驟,觸動語言的初始發展。
二~六歲:親子一同出聲閱讀、玩文字接龍、相關詞聯想,透過不斷存取腦中已知的知識,將舊知識與新知識進行結合,活化思考控制中樞的前額葉皮質。
遊戲12:外出散步,發現新事物
學前兒的學習方式是,透過自己親眼所見、碰觸、聽到、嚐到、聞到的五感紀錄器存取下來的。為及時滿足大腦的求知欲,父母可鼓勵學前兒仔細觀察實體世界,探索事物的細微差異。
和兩歲孩童一起走到巷口的便利商店,平凡的街道在他們眼中變成一個精采的馬戲團:那裡有一道神奇的門,站在前面就會自動打開;有迷人的水溝蓋圖案,上頭畫了一些線條;有色彩鮮艷的披薩店廣告單;可以從爸媽的雙腿後面探見前面的陌生人;或許還有一隻鄰居家白色毛茸茸的小狗。
外出散步時,和孩子分享當下體驗,例如樹葉顏色變了嗎?天空看起來如何?花朵聞起來怎樣?或擬定目標增添趣味,例如要孩子蒐集不同種類的花朵、樹葉等樣本,或跟蹤松鼠、認養一棵樹、追蹤蝴蝶、研究陽光照射的陰影等。

以上部分內容摘自:
《在家也能蒙特梭利》/天下雜誌出版
Smart Start:聰明寶寶從五感律動開始》/遠流出版
《寶寶大腦開竅的黃金七堂課》/三悅文化出版






*********************************************************
「遊戲」中發展感覺統合
「遊戲」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從遊戲中,孩子一步步發展肢體的協調與反應能力,更重要的是,每一個遊戲的過程都是他們建立自信與認識世界的基礎。 0~4歲的幼兒正值「感覺-動作」期,透過感官動作的體驗,認識身體,學會如何正確地使用身體各部位,並發展意志力、認知能力,進而有創意的表現自己,且增進情緒的成熟性及社會性發展。
以下提供家長一些0-4歲寶寶的發展概況以及親子遊戲的進行方式。
出生~3個月 襁褓期
寶寶有意義的微笑將會出現在兩三個月後,在寶寶真正會回應大人有意義的微笑前,他將透過大人臉上的表情而變得興奮起來。尤其是當大人做出不同的表情、和他說話、對他唱歌或稱讚他時,會使寶寶產生快樂的感覺,很快地,他就會對你露出有意義並燦爛的微笑。 ◎聲音:儘量讓寶寶接觸各種不同的聲音,如音樂盒、歌聲、鬧鐘聲、說話聲、哨音、敲擊聲….等,常常對寶寶唱歌及說話是非常重要的。
◎肢體遊戲:對著寶寶小指頭吹氣、貼著小肚皮唱歌、輕咬小腳趾、或擁著寶寶跳舞轉圈,輕柔且簡單的肢體遊戲會讓寶寶覺得有趣並建立起安全感。

3~6
個月 翻身期
3
個多月的寶寶會因為大人的搔癢而開始有回應,可以輕搔寶寶鼻子、手掌心或腳底,寶寶會被成人的動作逗出笑容。這時寶寶也會因為大人特別舉動而發笑,例如:當寶寶看到丟球或是拍球時,他會高興得笑出聲音。
◎聲音:寶寶開始對新的聲音感到興趣,如喇叭聲、鴨子叫,或是不同器具發出的聲音。五個月大的寶寶甚至可能因為聽到打噴嚏而突然大笑起來。 ◎肢體遊戲:寶寶較清楚身體的部位了,讓寶寶多多練習身體部位的認識。輕輕抱高寶寶,然後上下移動,抱著他繞圈子、跳舞,這會讓寶寶感受大人營造的歡樂氣氛,享受被愛的感受。

6
12個月 爬行站立期
寶寶愈來愈清楚他的舉動會引起什麼反應,開始喜歡和人玩,對遊戲有極大需求。這時寶寶已經可以記憶事物了,玩「躲貓貓」時,他知道大人並沒有消失,只是暫時不見而已。 ◎聲音:隨時為寶寶解釋周遭的事物,對寶寶唱童謠、說故事,用有趣的聲調對他說話、唱歌。父母的聲音對寶寶而言是最吸引人的。
◎肢體遊戲:把寶寶放在膝上,大人輕輕震動雙腿,玩「騎膝馬」的遊戲,跟寶寶匍匐爬行、玩水,模仿小狗或企鵝走路也是很有趣的活動。牽寶寶的手碰觸電燈開關,當他發覺一按開關,室內光線隨之變化,他將百玩不厭。

1
2 學步期
寶寶的活動力愈來愈強,走得更穩、更瞭解語言,每一件事都想參與。這時寶寶最喜歡誇張的舉動,當事物常態被攪亂時,寶寶會覺得有趣。他往往成為注意的焦點,因此鼓勵寶寶參與遊戲,與人交談,能奠定未來良好社會行為的基礎。
◎聲音:讓寶寶接觸簡單的兒歌或童謠,寶寶甚至會用類似的調子跟著大人一起哼唱。也可讓寶寶製造音樂,利用小鼓、木琴、或可以發出聲響的玩具。 ◎肢體遊戲:四處遊走的寶寶開始轉移注意力。他會把東西拆開、堆起來、拉過來、敲打,也喜歡用小杯子玩沙玩水。這時寶寶最熱衷模仿,大人可以和寶寶模仿動物的特徵與動作。玩「躲貓貓」時,大人假裝找不到寶寶,也會讓他覺得很有趣。

2
4 奔跑期
寶寶漸漸發展抽象思考能力,並發揮想像力及創造力。開始從事一連串計劃性的動作,挑戰更高的動作技巧,在展示較強的技能時,能感到父母的驕傲,這令寶寶們樂此不疲。
◎聲音:寶寶已能與大人溝通,應鼓勵孩子多說。寶寶也很喜歡聽故事,用不同方法陳述,或是問問題讓孩子回答,他會更沈醉在故事中。 ◎肢體遊戲:給予較高技巧的挑戰,重覆練習,如過平衡槓、投籃等,給予適當鼓勵,能幫助寶寶建立自信及培養學習興趣。兩歲半後,寶寶開始有社交行為,喜歡與同伴遊戲,可安排與同齡或更大的孩子相處,培養起合作的關係與概念。
「遊戲」是寶寶與外界溝通的橋樑,在遊戲的過程,寶寶能夠發現自我,探索環境。當寶寶有足夠的感覺刺激後,才能夠發展出良好的動作協調能力,進而使身體的感覺與動作間,有良好的統合反應,這些感覺動作的基礎,能幫助寶寶建立良好的感覺統合通路系統﹔而良好的感覺統合反應是未來知識學習的基礎
感覺統合能力是否健全,將影響寶寶未來各項能力的發展,例如:判斷力、知識能力、語言能力、記憶等等,這些都是日後成長及學習的基本能力。為此,大人需要掌握0~4歲這學習的黃金時期,提供寶寶足夠的感覺動作學習機會,為寶寶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
感覺統合親子遊戲(上)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爸爸媽媽會發現,寶寶和同年齡的小朋友總有些不同,比如說:智商沒問題,身高、體重樣樣不輸人,但總覺得在某些方面似乎不太對勁。孩子到了三歲了,還老是奶嘴吸個不停,無法戒掉;走路跌跌撞撞倒了也不喊痛;在幼兒班總是東摸西摸靜不下來;出門坐個車一直哭鬧不停……這樣的小小孩是有點毛病還是怪爸爸媽媽學齡前教育太失敗?其實孩子也許感覺統合發展失調,而需要醫生協助呢!
什麼是感覺統合
徐永博醫生指出,一般正常寶寶在剛出生時,智力差異並不明顯,後來由於感覺刺激輸入的多少,使得大腦感覺統合發展過程產生了個別差異性,就如同消化系統不良一樣,並非消化器官不見了,而是功能無法有效地動作;當感覺統合失調時,小朋友的大腦無法以正常且有效的方式來處理外界傳遞的資訊,結果表現出來的行為變得與其他小孩不同,看在旁人眼裏就是不恰當、沒規矩。
感覺統合失調的小朋友,只要透過適當的感覺刺激與熟練,都能得到很好的改善。特別是0-3歲階段是感覺統合熟練的黃金期,當爸媽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小寶寶比較不同現象時,可尋找專業醫師的協助,幫助寶寶借由身體及四肢的動作,來增加感官與動作經驗,可讓皮膚觸覺、大腦前庭覺(平衡覺)等獲得充分發展,以形成穩定情緒、正確的動作技巧和適當的學習能力;日後順利愉快地適應團體生活,並應付課業學習的要求。徐永博治療師提出一些臨床案例經驗,供媽咪們參考,並且他也將告訴媽咪們如何借由親子遊戲,刺激寶寶們的成長與學習。
愛吸奶嘴的小寶 觸覺依賴
案例一 小寶是幼稚園小班的小娃,無論到幼稚園、公園或遊戲場玩耍,小寶總是帶著奶嘴,常常不自主地吸奶嘴,就算是爸媽、老師制止,不一會又會看見小寶吸著奶嘴了。
經論斷評估後,發現小寶是觸覺功能失調中觸覺依賴型的小孩。
徐永博治療師指出,這類觸覺依賴型的小孩,常常是因為觸覺刺激缺乏,而導致對某些東西產生依賴行為,主要因為腦部的感覺統合不良,導致觸覺動作無法順暢,或是在嬰兒時期父母過度保護等其他因素,而便利觸覺需要未獲得適當的滿足,而使得觸覺需求未獲得適當的滿足,以至於對特定的觸覺刺激和奶嘴、手指等,產生過度的情感的情形。
所以若是家中的小朋友有類似小寶的情況,就有可能是觸覺依賴型的小孩。而觸覺依賴型的小孩的特徵如下:
過分依戀奶嘴或吸吮手指頭;
過度依戀自己專用的手帕或小棉被等;
過分喜歡摸某些物品等
觸覺刺激親子遊戲
觸覺依賴的發生主要是由於觸覺刺激缺乏,所以要先適度滿足孩子對觸覺的需求,孩子對觸覺需求得到適度滿足後,就會逐漸改變其習慣,徐永博治療師建議,爹媽可以在家中或遊戲聲與寶寶從事以下的活動,對於孩子的依賴情況會有不錯的改善。

1
、刷摩寶寶身體的遊戲
使用各種不同柔軟度的刷子,或不同質料的布,來磨擦寶寶的四肢、背部,強化及增加觸覺刺激的效果。

2
、軟墊三明治的遊戲
用大毛巾或毛毯、棉被,將孩子包裹起來,滾動或輕壓孩子的四肢,以增加觸覺刺激。

3
、球池中翻滾的遊戲
在有球池的遊戲場中,可在球池內藏東西讓孩子找,或在球池內翻滾。
從不喊痛的強強 觸覺遲鈍
案例 強強就讀小班後,由於活潑好動,難免有些小碰撞或擦傷,當媽媽在幫強強洗澡時,發現他手臂及腿上這些碰撞傷痕時,問強強究竟是怎麼回事,強強竟是說不知道,而且還表示不痛。除此之外,出外交流或在路上行走時,媽媽有時看到強強明明跌倒趴在地上,甚至皮破血流,強強卻也只是爬起來繼續走、繼續玩,完全無視腿上或手上的傷有多嚴重,也從來不喊痛,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媽媽不禁懷疑,強強是否真的那麼勇敢,還是有其他的問題?
其實強強是個屬於觸覺遲鈍型的小孩,孩子大多在嬰兒時期較易生病,或者父母親過於保護孩子,以致很少給孩子利用觸覺探索環境的機會,因此影響到寶寶觸覺識別能力,觸覺也就變得較為遲鈍,進而自己身體形象認識不足,利用觸覺辨識環境的能力也較差,所以常常在跌倒或碰撞後破皮流血而仍不自知,也不覺得痛,甚至連天氣變冷或變熱時也不能敏感地察覺。
感覺統合親子遊戲(下)

喚醒觸覺親子遊戲

1
、在面對強強這類型的孩子時,徐永博治療師建議爸媽們,可以透過下列活動來提高觸覺的敏感度。

2
、由於其觸覺反應較為遲鈍,可用軟毛刷或治療用的觸覺刷來刷孩子的手心、手臂及腿部,以喚醒其觸覺。

3
、讓孩子多觸摸各色玩具,在玩耍中不知不覺增進觸覺識別能力。

4
、可在兒童遊樂場中玩球池遊戲,給予孩子觸覺刺激。

5
、在家中亦可以進行毛巾或軟墊遊戲,將孩子包起來,讓孩子在毛巾中滾動或扭動,有助於增加身體各部位觸覺刺激的強度。
常暈車的小華 前庭過度敏感
案例 小華已經三歲了,每次爸爸媽媽帶小華出門總是提心吊膽,因為每次坐車,小華很快就會因不舒服、暈車而哭鬧不已,而且次數愈來愈多,致使小華不喜歡坐車;每回帶小華到兒童樂園玩,小華總是不同於一般小孩,一點興致也沒有地縮在一旁,勉強抱他去坐旋轉木馬或飛行船時,小華就驚恐地大哭大叫,讓爸爸媽媽覺得十分尷尬
經醫師檢查評估後發現,小華是前庭刺激過度第三的小朋友。前庭刺激過於敏感,會容易感受到較大的地心引力變化,造成頭暈、暈車,因而不願從事爬高、跳躍、旋轉等活動。相對地,正由於小華常處於害怕被移動的緊張狀態,所以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情緒也較不穩定,常堅持以自己覺得安全的方式來從事活動,或認為自己絕對不可能做到而不肯合作,以至於影響到學習、情緒等方面表現。
前庭系統機能為何呢?徐永博治療師指出,前庭系統功能是幫助人體從事各種活動時,維持身體平衡的機制。前庭系統會發揮抑制作用,自支過濾不必要的刺激;若是外界刺激太少,它又會主動擴大神經傳導的通路,以吸收更多的刺激,所以過與不及,皆會影響身體狀況的表徵及外在活動的表現。
前庭刺激親子遊戲
所以如果家長發現家中小寶貝有類似小華的情況時,除了接受治療外,爸爸媽媽在平時可教導下列活動,讓孩子接受適當的前庭刺激。

1
、父母可把小朋友抱高,做上下左右搖晃,剛開始時速度可稍慢些,適應後再加快。

2
、可以跳跳床,增加全身的平衡及穩定運動。

3
、可以練習翻跟鬥,要注意小朋友是否容易頭暈。

4
、可在家中的床上、墊子或毛毯上,父母抓住小朋友的腳,讓小朋友做身體翻滾的動作。
好色的小明 觸覺功能失調
案例 從幼幼班到小班,媽咪就一直因小明的行為而備感困擾,小明不僅在上課時亂走動,而且動不動就碰一下或摸一下別的小朋友,總是一刻不停。小明特別喜歡抱別的小朋友,常年看到班上的小女生就跑過去抱,使得班上的小女生都很怕他,老師及媽咪常告誡處罰,好像也沒有明顯改善,媽咪傷透腦筋,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經醫師檢查與評估後發現,小明並不是好色,而是觸覺功能失調。
觸覺刺激系統是人類發展最早、最基本、影響力最大的系統之一,也對個體日後情緒的穩定度在極重要的影響。觸覺失調指觸覺系統發展不成熟,除對外在刺激過度第三外,也可能對刺激產生過度反應或遲鈍的情況。
小華是屬於對觸覺過度需求的小朋友,因其對觸覺需求未獲得滿足,而對特寫的觸覺產生過度的尋求,因此父母應給予小孩適度的觸覺刺激,以滿足其對於觸覺的需要,進而為孩子建立安全感及舒適感。
觸覺刺激親子遊戲
徐永博治療師建議父母,可以透過下列簡單動作及活動,提供寶寶適度的觸覺刺激。

1
、可以和小朋友玩身體接觸的遊戲,例如用擁抱方式(鬆緊度依小朋友需求而定),前後,左右晃動,並持續至五至十秒。

2
、讓小朋友將自己用毛毯裹起來,然後再滾動著鬆開毛毯。

3
、用不同柔軟度或質料不同的刷子或布料,來梳刷或磨擦小朋友的四肢和背部。

4
、用梳子梳頭發增加對頭皮的刺激。
以上幾個活動要隨時注意小朋友的反應及感受,給予的刺激不可過度若有不安躁支的反應,應暫停止活動。如果情況特殊,建議先接受專業的評估與治療,再進一步同時配合家中的活動。
結語
徐永博治療師強調,在從事上述活動時,要特別注意的是給小朋友足夠的安全保障及心理支持,也要注意小朋友可接受前庭刺激的多少,再由少而多漸進式地增加刺激量,若小朋友完成某次或某項活動後不妨多多給予支持及鼓勵,以增強其心理建設,如此必能逐漸提高適應前庭刺激的程度,並進一步改善其專心度及情緒反應。
看了上述的一些案例後,爸爸媽媽對於孩子某些行為表示,是否能多點體諒而少些責駡呢?換句話說,有些孩子老是被不專心、靜不下來、過動、不乖、笨拙、膽小、不獨立或學習障礙,很可能是他們的感覺統合功能出了問題,因此最好 能請教 醫師或職能治療師協助,唯有如此,寶寶才能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成長。
撰文: 陳南
諮詢: 徐永博 醫師
摘自《嬰兒母親》






**************************************************************
在遊戲中作感覺統合
遊戲輔導室總幹事鍾慕蘭
以下介紹三個適合二歲至六親子活動,讓家長在家居中與孩子進行「感覺統合」訓練。
1. 不倒翁:藉擁抱給與重壓的觸角刺激。藉璇轉的動作,給與腦前庭的刺激。做的速度因應兒童的接受程度而加快或減慢。
玩法:家長盤膝而坐在地上,孩子亦盤膝坐在家長的上面。家長用身體及手臂緊抱孩子的身體。然後,作三百六十度的璇轉,若五至十分鐘。好像一個轉動的不倒翁般。
2. 划艇仔:藉前後的擺動,給與腦前庭的刺激。做的速度因應兒童的接受程度而加快或減慢。
玩法:先放下枕頭保護孩子的頭部。兒童先仰臥地上,雙膝屈曲。家長雙手拉直兒童的雙臂,雙腳緊扣孩子的小腿。家長用力拉高及放下孩子的上身, 形狀如划艇般前後擉動,若廿下。
3. 搓麵團:藉重壓的按摩為平靜兒童的中樞神經系。可以臨睡前替孩子作五至十分鐘。力度要因應孩子對觸角的敏感度而調校。若孩子出現怕癢的狀況,家長可加些陰力進行。
玩法:讓孩子先伏在床上,將厚的毛巾卷成一束,扮成搓麵團般由腳踝開搓致肩膀的位置。然後,再由下至上地循環多次。再做手和手臂,即由手掌推向肩膀,循環多次後轉另一邊手。





****************************************************************
2~3歲感覺統合輔助遊戲
疊積木:(23歲起)
自寶寶二歲起,就可以開始著手進行精細動作訓練,工具是約5公分立方的積木,讓寶寶嚐試用一手或兩手將積木疊高即可。待寶寶長大些,到了三歲,就必須換小一些的積木,約3公分立方來訓練,讓寶寶試著使用積木,進行疊高或創作遊戲,有助於改善手眼協調,並可順道訓練寶寶的創造力,及注意力,一舉數得。


能推趣怪球1米外的指定地方:(2-3
訓練目的:發展社交能力及手眼協調能力(目測物體的速度的能力、反應能力),發展大運動——手部肘關節和手臂的活動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和家長分別站在1米的距離內,相互推、接趣怪球。必要時要有另一成人協助孩子的動作。
難度設置:A 在一定範圍內接球;B 聽從口頭指令去把球撿回指定地點。
幫助給予:儘量讓孩子在一定範圍內自己接球,必要時給予口頭提示或身體指導。如果孩子對指令沒有反應,需要加以身體指導及口語提、手勢提示。

能在協助下對牆推球和接球:(2-3
訓練目的:手臂的運動能力/手眼協調
訓練要求:讓孩子雙手抱著中型球,頓在地上用雙手把球往牆角推。
難度設置:A開始時離牆的距離要在一步以內;B逐漸拉大離牆的距離,並要求孩子借助牆壁的反彈力接住彈回來的球。
幫助給予:手把手的身體協助;逐步撤銷。

能推著物體向前走2-3米:(2-3
訓練目的:發展大運動——手臂推的能力;因果關係的概念;手、眼和腿的動作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把會發聲的鴨子杆或類似的玩具放在孩子的手裏,讓他向前推行。
難度設置:A 繞大圓桌子; B2張距離1米左右的凳子; C3-5張不同距離的凳子(注意凳子擺放的距離要足夠孩子和鴨子杆通過)。
幫助給予:身體指導(即手把手地教)並不斷地用口頭提示和身體接觸來提示孩子看前面的玩具的運動軌迹,給孩子模仿玩具發出的聲音;轉彎時告訴孩子正在轉彎並用手糾正、幫助他轉彎的方向。

拉物走2-3米:(2-3
專案要求:在一會發聲玩具車上系一條約50公分長的繩子,在繩子上纏一個圈套在孩子的手腕上,讓孩子拉著往前走。
難度設置:A 繞大圓桌子; B2張距離1米左右的凳子; C3-5張不同距離的凳子(注意凳子擺放的距離要足夠孩子和車子通過)。
幫助的給予:A 手把手,並不斷用語言提示看身後的車子的運動軌迹及前方要走的方向

單手投中型球:(2-3
訓練目的:手眼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站在一定的距離外把球單手投入球籃中。
難度設置:A只在半步的距離外嘗試;B1米左右的距離外把球投入球籃;C5次有3次中爲通過。
幫助給予:1 開始時給予足夠的身體協助並鼓勵孩子獨立嘗試;2 只在孩子犯規時給予口頭提示。

能把靜止的球踢向前方1米遠的距離:(2-3
訓練目的:發展大運動——腿的伸展能力,發展眼、腿的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把一直徑10公分左右的軟球放置在孩子跟前,讓孩子踢球。
難度設置:A 踢向前方1米遠的距離;B 踢向前方1米遠距離的物體。
幫助給予:A 口頭提示+身體指導+語言提示;B 身體指導;C 偶爾的身體指導+語言提示。

單手扶欄上、下樓梯, 兩步一級:(2-3

能彎腰左右腿交替鑽過呼啦圈:(2-3
訓練目的:肢體運動及平衡能力的控制。
訓練要求:給孩子一個大號的呼啦圈,示範給他/她看如何雙手分別握著呼啦圈兩邊並把它放在正前方的位置。彎下腰,然後把一隻腳跨入呼啦圈,接著跨入另外一隻腳。
難度設置:A 開始時把呼啦圈放低一點,並且幫助孩子握著呼啦圈;B 高度稍微調高,要求孩子自己拿呼啦圈,必要時給予幫助;C 要求孩子雙腳跨入後轉動雙手把呼啦圈由後往前翻轉到跨入前的位置(在身體的正前方)。
幫助給予:1 如果孩子拒絕遊戲,可以多做幾次練習,並且邀請孩子一同參與遊戲;2 注意確保孩子的安全,在每一需要的環節給予適當的身體和口頭幫助。 3 及時鼓勵和表揚孩子。

坐在童車上被推,能保持雙腳在腳塔上(2-3):
訓練目的:發展大運動——腿的控制能力、雙腿運動時的協調能力、雙腿肌肉的控制能力。
訓練要求:把孩子放置在童車上(童車的選擇要以孩子坐下後,臀部、膝蓋及腳踏三點的角度約爲45度的車子爲宜),家長在後面推動車子。輔助用品:改良的魔術帶。
幫助給予:1身體指導並控制好車頭轉彎的位置;2 儘量讓孩子自己嘗試。

會走S型的線段:(2-3
訓練目的:空間概念,肢體的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在地上用不粘膠粘出一條S型線段,讓孩子從一端走到另外一端。
幫助給予:1 開始時可站在孩子的前面拉著他/她的雙手引導他/她往前走;2 也可以站在孩子的後邊,讓他/她推著一個手推玩具沿著線段向前走;3 鼓勵孩子自己往前走,並在另外一端放一個玩具或小食品來獎勵孩子的成功嘗試。如果孩子因爲見到獎勵物而不配合訓練,則可以等孩子完成了路線後拿出神秘獎勵物獎勵給他/她。

坐上大龍球
訓練目的:改善身體協調不良,增強重力感的控制能力,建立和刺激前庭機能對多動和身體協調不佳的孩子有較大的幫助。
訓練要求:協助孩子坐在大龍球上,指導者可以放手,只要協助保持大龍球的穩定即可,鼓勵孩子用屁股力量作上下躍動。孩子要作前後、左右搖晃時,指導者可以用手握住孩子雙手,以協助孩子保持身體的平衡。

治療球坐姿動作:(2-3
訓練目的:平衡調整力、保護反應、肌力、協調、速度等。
訓練要求:讓孩子坐于治療球上雙腳分開自然垂下,雙手扶於球上或腿上, (1)保持放鬆做動作(絕不可在肌肉僵直狀態下操作)。 (2)控制力量、速度、角度、和扶持的大小。
難度設置: (1)移動治療球;(2)彈動身體並移動治療球;(3)主動移動或彈動; (4)平衡及保護反應之誘發;(5)用兩手交互拍球;(6)用兩腳的腳跟交互踢球。
幫助給予:全程由家長身體指導完成。如果孩子出現緊張或抗拒的情況,請以鼓勵、引導方式取得其配合爲主,不要強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過度緊張,效果適得其反。

跳起並接觸懸挂著的物件10次:(2-3
訓練目的:腿部、膝蓋運動能力及身體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在空中孩子跳躍時可及的地方懸挂一個玩具(氣球或會彈跳的玩具),鼓勵孩子跳躍並伸手觸摸該玩具。
難度設置:A 懸挂物開始時挂得稍低一點,讓孩子容易觸到;B 孩子掌握了這一技能後,把懸挂物稍微挂高,鼓勵孩子利用自身的力量彈跳起來。
幫助給予:1 如果孩子不懂得掌握身體的力量,可先用雙手扶著他/她的腋下,幫助他/她練習彈跳;2 通過跳彈床和在床墊上跳躍來掌握彈跳;3 給予鼓勵和獎勵來促進孩子練習的興趣。

把豆袋或類似的玩具扔進1米距離左右遠的大盒子中;(2-3
訓練目的:手臂運動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學習向著目標抛擲物件。
訓練要求:能連續5此把豆袋或類似的玩具扔進1米距離外的大盒子中。
難度設置:A開始時把距離設短一點,如只要求兒童站在距離大盒子一步或兩步的距離;B逐漸地把距離拉大;C逐漸地把大盒子換成小一點的盒子。
幫助給予:A手把手地幫助孩子投擲;B 只是在孩子姿勢錯誤時才給予幫助。




**************************************************************
適齡遊戲 越玩越聰明  


孩子是藉由「玩」來發展功能的,就如同藉由「吃」來支持生理成長一般。家長都知道,孩子若要長得好,就得吃得充足又均衡;同樣的,孩子若要發展得好,也要掌握遊戲的合適性與功能性。

雖然古語說:「勤有功,戲無益。」但從現在兒童發展的觀點來看,「遊戲」可說是兒童發展多元能力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媒介。遊戲不但有獲取感官刺激與樂趣的作用,更有主導探索學習行為、組織與演繹生活經驗、引導激發幻想創作等效果。孩子從遊戲中逐漸發展出個體生存所需的必要能力,所以遊戲是兒童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同時具備「娛樂」和「工作」的意義。

遊戲提供孩子大量的知覺動作經驗,以及模擬學習的保護性情境;不但允許孩子進行各種不同的嘗試與組合,還能促進心理情緒與社會功能等發展。根據兒童發展階段的需求來挑選適齡遊戲,將能讓孩子越玩越聰明!

社交遊戲 人際互動的起點
這是以人為對象的遊戲形式,像是躲貓貓、傳接球、大風吹等。遊戲目的在於達到「互動」的效果,發展重點則在於建立交集,並學習「等待─做動作」的交替輪流,進而建立「合作」、「協商」以及「遵守規則」等重要社會功能與概念。

0~1歲:為「溝通式遊戲」,主要與人做簡單的互動,如大人用聲音、笑容逗弄嬰兒。

1~2歲:為「獨行式遊戲」階段,喜歡和成人遊戲,無意與同儕玩耍,以自我為中心,獨占性強,並容易引發爭執。

2~3歲:為「平行性遊戲」,可與其他幼童一起進行類似活動,但各玩各的,不太在乎別人,偶爾會看看對方,幾乎不交談。

3~4歲:為「聯合式遊戲」階段,是社會化的開始,有固定的一到三個玩伴,目的是與同儕交往。

4歲後:發展「合作式遊戲」,玩伴數目增加到七至八人,結構較有組織,會遵守遊戲規範並相互合作,所以遊戲時間變長了,內容也開始多元化。

7歲後:進行「競爭性遊戲」,有清楚的遊戲規則,結果是可比出勝負的。因此開始在乎遊戲結果,有情緒反應,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物件遊戲 從操作到創作
這是藉由操弄物件或身體部位等,以達到遊玩目的的遊戲形式。一個是「功能性遊戲」,也就是單純的依照物件特定功能來操作,例如搖鈴鼓、推車子、拼圖、吹泡泡等;另一個則是「建設性遊戲」,孩子會利用物件達到創作目的,像是堆積木房子、剪貼遊戲、黏土塑像等。

0~1歲:以較隨機、重複的方式,利用身體來遊戲,例如大約八周大的寶寶會吹口水泡泡,十二周大會玩手,十四周大會玩腳等,目的在反覆練習與探索操弄技巧。

1~2歲:發展功能性遊戲,展現出符合物件的基本玩法。

2~3歲:仍為功能性遊戲階段,重點是操作練習與技巧成熟,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 ,往後也能夠將這些技巧轉移應用。

3歲後:開始發展建設性遊戲,會有目的、有組織的利用物件進行創作,並花費將近一半的遊戲時間在這類型遊戲上。

肌能遊戲 身體真好玩
藉由身體各部位的控制運用與操作,來進行各種大肌肉類型活動的遊戲形式,例如溜滑梯、跳舞、唱遊、騎單車、官兵捉強盜等等。

0~2歲:一歲前主要為舞動四肢與翻滾身軀,一歲後則以身體移動等更大動作來反覆練習,目的在藉由動作來熟悉身體的操作,從中獲得樂趣與成就感。

2~4歲:開始對身體有完全的操作能力,動作表現由反射性、不協調、粗略性逐漸轉變為自主性、協調性與精確性,這個階段主要是發展粗大動作與基本技能。

4~7歲:隨著精細動作與前庭功能的發展,動作的細緻性、複雜性與協調性更加提昇,開始發展整合性技能,強調工具操作使用,並追求大量前庭刺激。

7歲後:肌能發展已接近成熟,重點在於增強速度與持久力,會伴隨著競爭性遊戲的發展影響,逐漸轉化為競技型運動形態。

假想遊戲 培養想像力
利用物件或想像去代替目前不存在事物的遊戲形式,例如辦家家酒、醫生病人遊戲、與假想朋友對話等。

1~2歲:以第一人稱角色進行活動,常利用實物、玩具去演出各種日常生活活動,例如吃飯、梳頭、抱嬰兒等。

2~3歲:開始有數個連貫性的遊戲活動,扮演主題更加豐富,但仍依靠成人做為假想遊戲的玩伴。

3~4歲:開始帶入他人角色來進行遊戲,像是先扮演熟悉的父母角色,再推廣至日常會接觸到的郵差角色,反應出孩子對於他人行為及角色關係的認知。

4~5歲:隨語言與智力的增長,遊戲主題會從熟悉、真實主題,進入陌生、幻想的廣闊主題,可短時間與同儕遊戲,但仍須借助實體道具來進行假想。

5~6歲:為想像遊戲發展的極致,僅依靠語言就能想像人物與情節,不需依賴任何實體道具,會與玩伴計畫遊戲的內容與程序,並喜歡在觀眾前進行故事扮演。

★結語
跳房子、過五關、跳橡皮筋……家長對於這些兒時遊戲一定記憶猶新,因為遊戲就是兒童最重要的工作。這些需要與玩伴互動的遊戲,對於兒童發展的效能和影響,是電子遊戲無法替代的,現在就請爸媽們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享受玩的樂趣吧!

陳達德 醫師
學歷:臺大醫學院畢業
經歷:萬華醫院復健科兒童發展顧問、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主任、臺安醫院小兒復健科主任
現任:上海火馬Wholemarks兒童發展中心醫療顧問
  
《星期八》樂活父母生活情報誌‧
20095月號

(資料來源:星期八 樂活父母生活情報誌 提供)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2.php?catid=2&subid=1&cid=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