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習慣1:長期飽食 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進食過飽后,大腦中被稱為“縴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物質會明顯增多。這些縴維芽細胞生長因子能使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脂肪增多,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如果長期飽食的話,勢必導致腦動脈硬化,出現大腦早衰和智力減退等現象。
壞習慣2:輕視早餐 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於正常供給,對大腦的營養供應不足,久之對大腦有害。此外,早餐質量與智力發展也有密切聯系。據研究,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兒童在課堂上的最佳思維普遍相對延長,而食素的兒童情緒和精力下降相對較快。
壞習慣3:甜食過量 甜食過量的兒童往往智商較低。這是因為兒童腦部的發育離不開食物中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而甜食會損害胃口,降低食欲,減少對高蛋白和多種維生素的攝入,導致機體營養不良,從而影響大腦發育。
壞習慣4:睡眠不足 大腦消除疲勞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長期睡眠不足或質量太差,只會加速腦細胞的衰退,聰明的人也會變得糊涂起來。
壞習慣5:少言寡語 大腦中有專司語言的葉區,經常說話也會促進大腦的發育和鍛煉大腦的功能。應該多說一些內容豐富、有較強哲理性或邏輯性的話。整日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人並不一定就聰明。
壞習慣6:空氣汙濁 大腦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平均每分鐘消耗氧氣500-600昇。只有充足的氧氣供應才能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用腦時,特別需要講究學習環境的空氣衛生。
壞習慣7:蒙頭睡覺 隨著棉被中二氧化碳濃度昇高,氧氣濃度不斷下降,長時間吸進潮濕空氣,對大腦危害極大。
壞習慣8:不願動腦 思考是鍛煉大腦的最佳方法。只有多動腦筋,勤於思考,人才會變聰明。反之,不願動腦的情況只能加速大腦的退化,聰明人也會變得愚笨。
壞習慣9:帶病用腦 在身體不適或患疾病時,勉強堅持學習或工作,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大腦損害。
資料來源http://www.blogger.com/blogger.g?blogID=6785909279871200532#editor/target=post;postID=7086813252934402658
*****************************************************************************
必須糾正孩子的10個壞習慣
⑴打斷對方談話。
⑵攻擊性行為。
⑶假裝聽不見你說話。
⑷無視規則。
⑸使小性子。
⑹誇大事實。
⑺不良擦拭。
⑻咬指甲。
⑼不遮掩地咳嗽、打噴嚏。
⑽忘記洗手。
資料來源 再生緣臍帶血
********************************************************************************
只有行為出現的時候才來限制他
文/李永愛
「我一天到晚只會對孩子說不行。這對聽到這句話的孩子,以及說出這句話的我來說,都是一種潛在的壓力。」曾經有一位媽媽這麼對我抱怨。孩子一整天聽著媽媽說不行,心態上可能一直處於委靡的狀態,而且長期觀察著媽媽的臉色下,很可能成為一個更不聽話的孩子。像用類似的問題向我訴苦的媽媽,卻又是出奇地多。
下面是據媽媽說什麼勸都聽不進去的五歲孩童世陽,在與媽媽的遊戲場面:
世陽:(把彈珠推向媽媽,讓媽媽也來試玩射彈珠遊戲)這個。
媽媽:這要怎麼玩啊?(按下按鈕而把彈珠發射了出去)
世陽:再大力一點。
媽媽:這個打到人一定很痛。不可以拿這個來射人喔,知道了嗎?
世陽:一定會很痛。
媽媽:拿這個去射人,到底行?還是不行?
世陽:不行。(說完之後,把彈珠射向了他剛才立起來的機器人)
媽媽:喂,媽媽剛剛教你要把彈珠射向什麼地方了?
世陽:(指向機器人)這裡。
因為媽媽太早擔心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所以孩子卻無辜地像是已經犯下了滔天大禍似地被媽媽斥責了一頓。結果也害得原來應該是愉快的遊戲時間,卻變成了教訓以及責備的時間,使孩子頓時哭喪著臉,而媽媽則是火冒三丈。
如果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我調整能力,一定要明確地告訴他「到此為止」的界限。不過像世陽媽媽這種太過超前設限的方式,只會讓孩子產生挫折感。要設定有效的界限,也有它重要的原則。那就是只有在出現不當行為的時候,針對那種行為來設限。現在我們來改變成正確的遊戲態度:
世陽:再大力一點。
媽媽:看樣子你是想射再大力一點啊。
世陽:嗯。(把彈珠射向他剛才立起來的機器人)
媽媽:這一次瞄準機器人,彈珠發射!
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在遊戲中向玩具射出彈珠、拿起刀揮舞,或是擺出兇惡的表情,這都是不會造成什麼問題的行為。而不可以因為擔心「如果在遊戲的時候出現這種行為,那麼出門在外的時候也一定會出現這種行為」而盲目地來給孩子設限。如果可以透過遊戲把孩子攻擊的能量發洩出來,那麼孩子也就不會跑到外面把不當的能量發洩出去。所以希望大人們不要太過擔不必要的心,來妨礙正在高興地玩遊戲的孩子。
包容與設限,要捉住這兩隻兔子
孩子就像是皮球一樣,拍得愈用力,他就會彈得愈高,而且跑得愈遠;如果拍得太輕,他也就只是稍微彈跳一下之後停下來。如果想要讓球照著自己的意思彈跳,那就必須要把力量控制得當。而媽媽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力量也要調適得當才行。在和藹地包容可接受範圍內的事物同時,對於無法包容的事物也必須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就如同「原來是這樣啊,可是只允許你做到這裡喔。」一般地來告訴他。
不過往往事情並不如說一般來得容易,而且也常常在包容與設限的界限之間,會讓人感到困擾。孩子只要一開始跟媽媽玩起遊戲,就會吵著「我還要玩」而不放過媽媽。太過興奮而直到被臭罵一頓才會靜下來的孩子、拿著玩具不放而最終把玩具玩壞的孩子、看起來好像跟弟弟玩得很開心卻又動手而把弟弟打哭的孩子、玩遊戲如果是自己輸了就會生氣而哭的孩子,每次面對這些孩子,不免讓人心生煩惱。本來是懷著善意的心情陪孩子玩,到頭來卻會讓人產生「我不該起頭的」想法而悔不當初。
但這個時候也是教訓孩子的最佳時機。「你還想再玩是吧。可是跟媽媽約定的三十分鐘已經到了呢。」「看你高興的一直在尖叫呢。不過你要學會小聲一點,不然你的喉嚨會痛的。」「弟弟把你的玩具弄壞了,所以感到生氣嗎?不過也不可以因為如此而隨便打人喔。」像這樣充分包容孩子的情緒而又限制他的行動,來明確地給孩子設定界限才行。不過要記得的是,不可能只靠一次的訓育,孩子的行為就會有所改變,這需要不停地持續教導才行。包容與設限,要捉住這兩隻兔子固然不易,但是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勢必要捉住這兩隻兔子才行。
本文出自《媽媽也是遊戲專家》大田出版
資料來源http://www.babyou.com/index.php?do=news&locid=108&id=8847&back=http%3A%2F%2Fwww.babyou.com%2F
*******************************************************************************
孩子亂發脾氣?有妙招!
在美國被笑稱為恐怖的三歲 (horrible three),指的就是三到四歲的孩子。為什麼用恐怖來形容,最主要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不穩,常常弄得父母又氣又急,不知道如何是好。以下我們來看看孩子會亂發脾氣的可能原因有哪些?以及父母又該如何應對!
鼓勵孩子用言語表達感受
第一個可能原因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動作技巧,例如,走、跑和跳都比以前純熟,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也更進步,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使孩子對自己信心十足。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做許多事,對自己產生很高的期許,一旦事情做不好,或是不合乎自己的要求,孩子就會很挫折,並用各種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時候他是對自己生氣,而不是針對父母。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孩子有摔東西或大哭的舉動,請先別急著責怪孩子:「不可以亂摔東西!」「不要哭!」這些方法只會讓孩子因為得不到爸爸媽媽的了解而感到雙重挫折。
在這個時候,請先把孩子抱起來,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很想把事情做好,偏偏做不好,你很懊惱,媽媽了解。」然後強調:「媽媽很高興看到你很認真的在試、在做,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很肯定你的努力。」有些媽媽或許會懷疑:「這麼說,孩子真的可以懂嗎?」其實,如果你持續用這些話鼓勵他,久了他就會懂的,請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以後,可以鼓勵孩子再試一次,必要時還可以幫點小忙;若孩子不肯再試,就不要勉強。然後,再告訴孩子即使是很懊惱或難過時,也不可以摔東西,鼓勵孩子要把他的感受用言語表達出來。
用溫和的語氣和孩子互動
孩子亂發脾氣的另一種可能原因來自於模仿。有一種模仿情形是: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用哭鬧、發脾氣的方式,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他也會用這種方式來試試自己的父母。 另一種模仿的情形可能與父母有關,爸爸媽媽如果常常大聲或用生氣的語氣要求孩子,孩子也會反過來用發脾氣的方式對付您。這是自我成長中,權力爭鬥(power struggling)的一種表現,也就是在孩子的邏輯裡:「我是個獨立的個體,我應該和你平等存在,不只是我要聽你的,你也要聽我的。」 因此,針對第一種的模仿行為,孩子哭鬧幾次,如果不能得逞,通常就會自然消失。
如果是第二種的模仿行為,就需要請父母調整一下和孩子互動的方式,父母要盡量用委婉溫和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基本上,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對他的了解和包容,並允許他把負面情緒用合理的方式表達出來。
給孩子足夠的關懷
第三種亂發脾氣的可能原因是來自於家裡增添了弟弟或妹妹所產生的不安。對一個三或四歲的孩子來說,原本獨享父母的愛,突然冒出一個嬰兒來分享自己的爸爸媽媽,這種情形是很難接受的,他會開始擔心爸爸媽媽是不是還會一樣愛他。 當孩子心裡有這樣的疑慮時,他就會去驗證他的假設:「爸爸媽媽不愛我了。」最令心理學家困惑的是,孩子都是用負面的行為來測試自己的父母,例如,故意不吃飯、故意大叫、亂丟玩具等等。一旦爸爸媽媽責怪他,甚至威脅要處罰他,孩子就更肯定「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的假設,焦慮的程度加深,負面行為更多,親子關係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因此,如果您覺得孩子的亂發脾氣和家中老二的來臨有關,那麼您該做的事是安撫孩子的心。最好的做法是給予孩子足夠的注意力,但絕不是予取予求的寵孩子。而是挪出一段您和孩子獨處的時刻,讓孩子覺得您還是很重視、很關心他的。亂發脾氣是孩子給父母的一個訊號,他在告訴父母「我的內心不平和」,而這可能是他對自己很不滿意,也可能是他覺得爸爸媽媽不夠愛他。 因此,要讓孩子喜歡自己,也能肯定父母很愛他,最好的方法是多稱讚您的孩子,例如,每天睡覺前,把孩子做的好的事情提出來一一誇獎他,告訴他:「爸爸媽媽很幸運有你當我們的孩子!我愛你!」這個方法許多家長嘗試過,覺得很管用,您也可以試試看!
http://www.babyhome.com.tw/note.php?mid=79666&op=dt&lno=0&no=7378764
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06annie/article?mid=413&prev=416&next=411&l=f&fid=8
*********************************************************************************
德國的教育
親愛的家長:德國的國家,是一個強盛也是一個優秀的民族,為什麼她們能夠在第二次大戰失敗後,馬上就能復興呢?或許以下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從其中略窺一二。
比較亞洲父母與歐美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常發現歐美家長就比亞洲家長來得民主開放些,她們視每一個小孩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會重視「尊重」與「溝 通 」。 但例外的是,西方家長對於小孩的社交禮儀及餐桌態度,就有著
遠比亞洲家長更嚴格的標準。
猶記得一年前,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子,年約四歲,用餐前,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他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 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我心中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
過了一年,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用餐前,媽媽依然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具。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
德國友人對我說:「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百花綻放的春天,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 香腸當作午餐。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小孩依然玩她們的。
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果真不給小孩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
事後,我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
鄰居太太說:「當然也會不捨得!可是,只要想到,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
我又再半開玩笑問:「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
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要求……」鄰居太太說「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難的是父母親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
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心軟,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這種情形再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
親愛的家長,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是否也可以和她(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 耐但請您堅持,因為這是訓練孩子們「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及提昇「挫折容忍度」最好的時機。
資料來源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11261&bid=4
*******************************************************************************
孩子亂發脾氣?有妙招!
在美國被笑稱為恐怖的三歲 (horrible three),指的就是三到四歲的孩子。為什麼用恐怖來形容,最主要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不穩,常常弄得父母又氣又急,不知道如何是好。以下我們來看看孩子會亂發脾氣的可能原因有哪些?以及父母又該如何應對!
鼓勵孩子用言語表達感受
第一個可能原因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動作技巧,例如,走、跑和跳都比以前純熟,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也更進步,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使孩子對自己信心十足。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做許多事,對自己產生很高的期許,一旦事情做不好,或是不合乎自己的要求,孩子就會很挫折,並用各種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時候他是對自己生氣,而不是針對父母。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孩子有摔東西或大哭的舉動,請先別急著責怪孩子:「不可以亂摔東西!」「不要哭!」這些方法只會讓孩子因為得不到爸爸媽媽的了解而感到雙重挫折。
在這個時候,請先把孩子抱起來,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很想把事情做好,偏偏做不好,你很懊惱,媽媽了解。」然後強調:「媽媽很高興看到你很認真的在試、在做,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很肯定你的努力。」有些媽媽或許會懷疑:「這麼說,孩子真的可以懂嗎?」其實,如果你持續用這些話鼓勵他,久了他就會懂的,請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以後,可以鼓勵孩子再試一次,必要時還可以幫點小忙;若孩子不肯再試,就不要勉強。然後,再告訴孩子即使是很懊惱或難過時,也不可以摔東西,鼓勵孩子要把他的感受用言語表達出來。
用溫和的語氣和孩子互動
孩子亂發脾氣的另一種可能原因來自於模仿。有一種模仿情形是: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用哭鬧、發脾氣的方式,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他也會用這種方式來試試自己的父母。 另一種模仿的情形可能與父母有關,爸爸媽媽如果常常大聲或用生氣的語氣要求孩子,孩子也會反過來用發脾氣的方式對付您。這是自我成長中,權力爭鬥(power struggling)的一種表現,也就是在孩子的邏輯裡:「我是個獨立的個體,我應該和你平等存在,不只是我要聽你的,你也要聽我的。」 因此,針對第一種的模仿行為,孩子哭鬧幾次,如果不能得逞,通常就會自然消失。
如果是第二種的模仿行為,就需要請父母調整一下和孩子互動的方式,父母要盡量用委婉溫和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基本上,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對他的了解和包容,並允許他把負面情緒用合理的方式表達出來。
給孩子足夠的關懷
第三種亂發脾氣的可能原因是來自於家裡增添了弟弟或妹妹所產生的不安。對一個三或四歲的孩子來說,原本獨享父母的愛,突然冒出一個嬰兒來分享自己的爸爸媽媽,這種情形是很難接受的,他會開始擔心爸爸媽媽是不是還會一樣愛他。 當孩子心裡有這樣的疑慮時,他就會去驗證他的假設:「爸爸媽媽不愛我了。」最令心理學家困惑的是,孩子都是用負面的行為來測試自己的父母,例如,故意不吃飯、故意大叫、亂丟玩具等等。一旦爸爸媽媽責怪他,甚至威脅要處罰他,孩子就更肯定「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的假設,焦慮的程度加深,負面行為更多,親子關係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因此,如果您覺得孩子的亂發脾氣和家中老二的來臨有關,那麼您該做的事是安撫孩子的心。最好的做法是給予孩子足夠的注意力,但絕不是予取予求的寵孩子。而是挪出一段您和孩子獨處的時刻,讓孩子覺得您還是很重視、很關心他的。亂發脾氣是孩子給父母的一個訊號,他在告訴父母「我的內心不平和」,而這可能是他對自己很不滿意,也可能是他覺得爸爸媽媽不夠愛他。 因此,要讓孩子喜歡自己,也能肯定父母很愛他,最好的方法是多稱讚您的孩子,例如,每天睡覺前,把孩子做的好的事情提出來一一誇獎他,告訴他:「爸爸媽媽很幸運有你當我們的孩子!我愛你!」這個方法許多家長嘗試過,覺得很管用,您也可以試試看!
http://www.babyhome.com.tw/note.php?mid=79666&op=dt&lno=0&no=7378764
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06annie/article?mid=413&prev=416&next=411&l=f&fid=8
*********************************************************************************
德國的教育
親愛的家長:德國的國家,是一個強盛也是一個優秀的民族,為什麼她們能夠在第二次大戰失敗後,馬上就能復興呢?或許以下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從其中略窺一二。
比較亞洲父母與歐美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常發現歐美家長就比亞洲家長來得民主開放些,她們視每一個小孩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會重視「尊重」與「溝 通 」。 但例外的是,西方家長對於小孩的社交禮儀及餐桌態度,就有著
遠比亞洲家長更嚴格的標準。
猶記得一年前,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子,年約四歲,用餐前,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他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 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我心中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
過了一年,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用餐前,媽媽依然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具。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
德國友人對我說:「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百花綻放的春天,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 香腸當作午餐。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小孩依然玩她們的。
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果真不給小孩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
事後,我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
鄰居太太說:「當然也會不捨得!可是,只要想到,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
我又再半開玩笑問:「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
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要求……」鄰居太太說「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難的是父母親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
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心軟,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這種情形再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
親愛的家長,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是否也可以和她(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 耐但請您堅持,因為這是訓練孩子們「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及提昇「挫折容忍度」最好的時機。
資料來源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11261&bi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