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品格教育


新世紀的第一堂課 ------ 品格教育 •  前言:
近年來,每經一次選舉,社會道德就沉淪一次。候選人間無人標榜自己道德操守,為求勝選,一味挖掘對營瘡疤,這種負面效應,帶給整個社會莫大傷痛。尤其對年輕一代影響更為深遠,甚至引發認同危機。這種惡質文化的負面示範,讓時下青少年長大之後,在追求「成功」、「成就」過程中,他會選擇捨棄勤奮、堅毅、誠實、公平、正直、守信、守法等正途。因為潛在社會楷模學習,讓他們以為「使詐才能得到權位」、「行賄就可獲得利益」。曾幾何時,台灣社會竟也走到如此危險的境地。因此,「品格教育」誠為新世紀第一堂課。

•  品格教育的重要

(一)中外古聖先賢的告誡
歐洲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在於國庫的殷實、城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而在於公民的文明素養,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

美國教育哲學家史賓塞:「技能是學校的事,品行則來自於家庭,每個父母都透過生活,累積一些好的經驗和品行,把這一點點留給孩子,他們會用新的生命去放大,發出光芒。」
魏徵諫太宗:「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

論語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用四種科目來施教:學習文藝,修治品行,存心忠厚,做事誠信。

論語為政篇: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管子牧民篇: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闢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 ………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李光耀:「如果倫理和道德價值觀的水準低落,新加坡就會日益走下坡。因此我們是否能維持穩定和保持優勢,關鍵不在於經濟發展方面,而在於社會的道德結構。」

上述古聖先賢的告誡,無論個人修身,或是國家治理,都應該建立在道德操守之上,而道德操守建立必須從品德教育開始。


(二)品格教育是新世紀的教育潮流
美國有超過 30 個州正推動品格教育,他們認為「我們不僅要教孩子如何讀寫,更要教他們有勇氣分辨對錯。」所以布希總統特別將 2002 年推動品格教育預算,從二億五千萬美元提高到七億五千萬美元。

澳洲教育當局特別要求學校,把公民教育放在和英文數學同等重要地位。
日本教改報告指出:「能否培養出道德情操和創造力都足以承擔得起的年輕一代,將決定未來命運,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學校道德教育。」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育研究雜誌指出:「期待加拿大繼續作為全世界最適宜居住國家的人都認同,我們公民的素養和品格會決定我們將變成什麼樣的社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面向二十一世紀研討會」特別指出:道德、倫理、價值觀的挑戰會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首要挑戰。

所以「讓學生變好,比讓學生變聰明來得重要。」塑造積極樂觀、品德高尚的好公民,成為世界各國的教育重點。因為品格教育改變了個人,也就改變了社會、國家,最後藉由重塑每個國家而改造全世界。所以說「品格教育會改變全世界」。

(三)高尚的品德素養是企業用人準則
很多企業主管對新進人員的觀察認為:「他們是一群心智不健全的準上班族」
IBM 要求員工要有必勝信心和團隊精神。
日本恩益禧希望員工正直高尚、精益求精。
中國聯想要求員工要正直、胸懷大志。
加拿大商業協會在衡量員工是否稱職時,就定義個人的管理技巧包括誠實、負責、主動、正直、尊重。

以上世界知名企業都強調,他們的員工必須具備良好的品德操守。否則像美國恩隆公司執行長史基林作假帳的事件,對美國社會的傳統誠信造成很大的傷害,讓所有美國人付出很大的代價。台灣也有理律員工盜賣聯電股票事件,和國際票券楊瑞仁偽造台銀本票 100 億的事件,對台灣的金融與社會秩序造成不小的震撼。

(四)新世紀人才所須具備的能力
美國學校管理者協會匯集教育界、企業界、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學者專家的意見,認為新世紀人才所需的能力有三大類:

•  學業能力:包括讀寫算、邏輯推理、科技應用、資訊處理、外語知識等。

•  個人能力:包括溝通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適應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

•  公民能力:包括負責、自律、誠信等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對他人尊重和對多元文化理解與欣賞的能力。

新的公民教育是以全球為本位,提倡共生與合作,不只做國家的好國民,更要做世界的好公民。所以我們必須在形塑品格過程中,讓學生的腦、心、手一起加入,協助他們知善、愛善、行善。

•  當前品德教育的危機
天下雜誌 92.10.15.—11.5. 針對全國七大城市與 319 鄉鎮的 1433 位老師做分層比率抽樣進行問卷調查; 1072 位家中有國中小學生的家長做分層隨機抽樣進行電話訪問:八成以上的家長老師,認為台灣社會的品格愈來愈壞;七成以上的家長,認為中小學生品格教育遠不及十年前;

80 %家長對孩子在家庭的品格教育滿意;但是 87 %的老師不滿意。

老師認為品格教育的最大困境依序是:電視媒體不良示範、社會亂象的干擾、家長不配合。政治人物、新聞媒體和電視節目是品格教育不彰的亂源。孩子最需要培養什麼樣的品格依序是:位自己負責任的自律精神、為別人著想的同理心、挫折容忍力。

•  主智主義盛行
升學主義主導整個教育生態發展,一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堂教學又以關乎升學考試教科書為主,各階段生活教育、道德教育嚴重被忽略。

•  重認知不重判斷與實踐
我們把「道德」這一科目當作一般學科來教,結果教出對道德有極高認知能力,卻沒有判斷與實踐能力的學生。

•  不良負面示範
每次選舉,各候選人為了勝選,想盡各種言詞攻擊對方,用盡各種手段打擊對方,使得選賢與能的本質變了調;有些偶像明星本身不自愛,或吸毒、或酗酒、或賭博,自我糟蹋、自毀形象,辜負了觀眾的期待與厚愛,使得崇拜者、追隨者精神寄託破滅。

•  社會價值觀扭曲
不問過程只看結果的功利主義,扭曲原有的社會價值觀,使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一腳印、好心有好報的價值不再受到遵循,取而代之的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病態思想。所以成年人爭名奪利,到處鑽營游走法律邊緣,甚至作姦犯科在所不惜;青少年為了區區幾千塊,不惜出賣靈肉搞援交。種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形成笑貧不笑娼的病態社會。

•  社會人情冷漠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偏差心態,造成人與人之間關係越來越疏離,親不敦鄰不睦,導致不法之徒,違法犯紀空間無限寬廣。

•  缺乏楷模認同
具份量的人物遇到選舉就得被迫選邊站,楷模認同的影響力大受影響,賢達之士的聲音又顯得太微弱,無法發揮匡正時敝的作用。

•  新聞媒體不當炒作
新聞媒體競爭激烈,各家媒體位了收視率與市佔率,無不絞盡腦汁,在「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的理論支撐下,往往只顧危言聳聽,不顧社會責任,只要夠驚悚的、夠嗆的、夠殘暴的,莫不一再重播,以提高收視率,增加公司利潤。

•  青少年價值觀混淆:
多元社會、多元文化,帶給我們更多的選擇機會,但是我們是否有能力面對多元的選擇機會?因此,只有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趨近於健全的人格發展,才能培養具備多元選擇的能力。但是,我們現時的社會和家庭忽略了對孩子這方面能力的培養。

日本 2001 年「青少年白皮書」指出:由於家庭單位變小、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溺愛,使孩子的生活經驗嚴重不足,受社會風潮影響,孩子們也只強調「人權」「權利」,而忽略自己的責任和公共道德。

研究兒童及青少年道德發展的哈佛大學教授柯爾斯指出:說謊作弊、濫用藥物、憤世嫉俗、過早的性經驗,都是這些孩子孤寂的表現,他們內在缺乏道德感的指引,產生虛無的焦慮。

他們需要可以相信的價值觀,藉這些價值觀去克制衝動、怨恨、絕望。

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品格的陶冶和道德的啟發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  品格教育的內涵
(一)不良品格現象:對人不感激、對己不克制、對物不珍惜、對事不負責。

二)品格教育的內涵:
1. 品格教育是道德教育,培養學生道德認知能力、判斷力與實踐力。
2. 品格教育是公民教育,增進學生負責、自律、誠信等自我管理能力。
3. 品格教育是人權教育,養成學生自尊尊仁的態度與人本情懷。
4. 品格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包含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待人處世應有的態度,以及感恩、知福、孝順、勤奮、堅毅、正直、同理、接納、關懷等等。

(三)美國科羅拉多州艾斯本 1992 年教育研討會推出「品格的六大支柱」,即尊重、責任、公平、值得信賴、關懷與公民責任。


五、品格教育的時機
洪蘭教授指出:從幼兒腦神經來看, 0~5 歲的內隱學習非常重要,他是人格形成時期,跟著你一輩子。

吳金水教授認為: 2.5~10 歲是情操教育的關鍵期,可塑性最高,最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是陶冶品格情操的最佳時機。
心理學家艾瑞克遜主張: 0~1 歲是安全感與信賴感獲得時期; 2~3 歲是自律性養成時期; 4~5 歲是自主性與獨立性發展時期。


六、品格教育的具體做法
波士頓大學教授瑞安提出五 E 教學模式:榜樣、解釋、勸勉、環境、體驗。

榜樣: 老師本身要成為道德示範者,並在課堂上介紹歷史、文學或現實社
會裡值得學習的英雄或人物典範。

解釋: 不能灌輸,要與學生真誠對話,來解除他們的疑惑並啟發他們的道
德認知。

勸勉:從感情上激發學生的良善動機,鼓勵他們的道德勇氣。

環境:老師要營造一個讓學生感受到彼此尊重與合作的環境。

體驗:?會學生一些有效的助人技巧,安排校內外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
與,讓他們有機會親身體驗自己對別人或社會有所貢獻。

品格教育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實踐於社會,學校和老師是聯結
家庭與社會的中流砥柱。因此,家庭、學校、社會都責無旁貸。

•  家庭:父母身教言教境教、家事分擔、生活習慣的養成、待人接物與為人處世態度、旅遊、愛心、付出、包容 …… 等等。

•  學校:

•  活動:育樂營、戲劇、高蹺、戶外教學、小志工、音樂團隊、圍牆彩繪、各種遊戲 ……. 等。

•  運動:田徑、球類訓練和競賽、拔河、跳繩、馬拉松 …… 等。

•  勞動:晨間整潔、社區服務、愛校服務、值日生等。

•  親師合作:道德行為反映自家庭、學校對待兒童的方式。
培養人格健全、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孩子是家庭與學校的共同願景。家事活動、整潔活動、為人處世、愛心、付出、包容、機會教育。

•  社會:
媒體正面宣導、電視節目導正、政治人物公眾人物的良好示範與社會責任。營造關懷鄰里、溫馨社區、和諧社會。


七、結語
每個人都具備 21 世紀世界公民應有的品格素養,我們的社會才會充滿希望。

•  對個人:良好的品格素養,展現個人風度與魅力,為自己鋪好未來的坦途、前途一片光明。

•  對社會:鄰里有情、人人關懷,
社區有愛、溫馨相待,
社會祥和、逍遙自在。

教育就像播種,我們都是播撒種子的園丁,但是不一定每顆種子都會發芽,只要有一半發芽,我們就該心滿意足了。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希望的種子,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耕耘的是未來的愛迪生還是愛因斯坦,但是 只要有一個學生造福了人類,我們的辛苦就值得了。 我想這是所有老師無怨無悔付出最主要的原因。

資料來源http://s2.hwces.tnc.edu.tw/~principal/ss1.htm






*******************************************************************************
常懷感恩的心
「受恩容易知恩難,知恩容易報恩難。」我們每天承受來自各方的恩澤何其多,然而能知恩、感恩的又有幾人?
人生在世,接受上天的庇護、大地的承載、大自然的給養、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國家社會的保護,才能長大成人、立足社會。如果沒有上天(大氣層)的庇護,我們將被炙熱的陽光殺死;沒有大地的承載,我們將無處立足;沒有大自然的給養,我們將會餓死,甚至窒息而死;沒有父母的養育,我們將無法得到良好的人格發展;沒有師長的教導,我們的知識不能增長;沒有國家的保護,我們的生命財產就得不到保障。因此,我們能不時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嗎?
  
俗話說:「瓜有藤,樹有根,最是難忘父母恩。」父母生我、養我、育我、護我....。茹苦含辛、無怨無悔,這麼大的恩惠我們拿什麼來報答呢?所以遊子吟詞:「...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既然報答不完,更應常懷感恩心。
  
平時我們過慣了衣食無缺的日子,往往忽略了別人的努力和付出,任為生命中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因而忘了感恩。殊不知,世界上除了父母之外,還有許多有恩於我們的人。例如:農人耕種供我們糧食、工人造屋讓我們居住、商人賣布給我們衣穿、司機開車使我們便利,甚至當我們問路時,那素昧平生的路人,也不厭其煩的指引我們,甚或熱心的陪我們走一程...等等。因為社會上有這麼多人不斷的努力和付出,才能使我們生活方便、順暢、幸福、滿足。試問,我們能不感恩嗎?
  
古代的人有一個習慣,就是行人過橋後,還要回轉身體向橋身作個揖、行個禮,一方面慶幸自己安全渡河;另一方面也感念前人造橋的美德和感謝這座橋對行人的貢獻。所以當我們擁有的時候,就應該感恩,感謝成就我們擁有的眾人。不要停電了,才覺得電的可貴,停水了才知道水的珍貴,父母不在了,才來悔嘆:「子欲養而親不在」則為時已晚,報憾終生。
  
一般說來,常懷感恩之心的人,比較容易得到幸福。因為知道感恩才能想到匱乏與不便的困境,因而對人、對事、對物會格外的珍惜,也樂於付出,更容易知足;能知足、願付出,就能常樂,常樂之人即是幸福之人。

資料來源http://s2.hwces.tnc.edu.tw/~principal/ss1.htm





*****************************************************************************
學禮貌,扣緊寶寶發展特性


禮貌,不只是教會孩子說「請、對不起、謝謝你」就好;禮貌,是一種生活態度,要順著孩子的學習方式,讓他沈浸在禮貌的環境氛圍中,點滴累積。
一天,與先生走在台北街頭的人行道上,迎面一字排開走來四位身材高挑、似大學生的年輕男女,眉飛色舞的談笑著。

只是,眼看著「雙方人馬」逼近,那一橫排隊伍仍然向前挺進,無視於眼前我們這兩個「障礙物」。說時遲那時快,我與先生很有默契的一前一後,側身,從他們中間的某個縫隙順利「鑽」過,然後都嘆了口氣:「唉!另一種路霸。」

禮貌 整體待人態度
一般人講到「有禮貌」,好像就是懂得說「請、對不起、謝謝你」。可是,當有位媽媽橫眉豎目,用很兇、很重、很急的口氣對孩子說:「請你把衣服穿起來!快點!謝謝!」這位媽媽有禮貌嗎?

有禮貌,應該是人與人接觸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謙沖、體諒、尊重、為對方著想的言行與舉止。問題就在:當別人對我們不禮貌時,我們會覺得很不舒服;但是,當我們對別人不禮貌時,卻都認為「沒那個心」。於是,我們常常對別人不禮貌卻不自知。

放任 讓孩子目中無人
更大的問題是,許多爸媽把孩子捧在手掌心,任由孩子對著爸媽說「討厭啦!」「你豬頭哦!」「你很白癡耶!」「你很煩ㄋㄟ!」,甚至有位媽媽在兒子當面罵她「老巫婆!」時,還陪笑臉地說:「你好乖!趕快先寫完功課,再去打電動。謝謝哦!」

那四位大學生有什麼樣的爸媽,不得而知;可以確知的是,敢罵媽媽「老巫婆」的這個孩子,以後一定會是那些目中無人大人中的一個。

禮貌要教才會 人際能力從小養成
相信所有爸媽都同意,人際關係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裡攸關重要。期待孩子擁有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有禮貌」就得從小教起,讓他在舉手投足、應對進退之時,「禮」所當然。

「有禮貌」絕對不是一種「長大自然就會」的東西,絕對是要教才會的。

學會禮貌 入門3守則
先了解孩子如何學習禮貌,才能用對的、有效的方式來教會孩子。

▓教戰守則1:家庭氣氛存夠禮貌骨本
「家和為貴」不僅是持家圭臬,更是成功教養孩子的第一步,因為孩子只要醒著,無時無刻都張著耳朵、眼睛、鼻子,還有全身的神經接收器,從四面八方「主動」吸收呈現在周遭的訊息,然後把吸收到的資訊快速送到大腦去解讀、儲存。

*他看到媽媽對爸爸說:「請把杯子遞給我。」爸爸拿了杯子,送到媽媽手中,媽媽笑瞇瞇的說:「謝謝!」
*他看到爺爺和爸爸要出門時,爸爸都會為爺爺開門。
*他看到下班歸來的爸爸,都會先去廚房跟早一步到家、忙著在做飯的媽媽打聲招呼:「我回來了。」
*他看到媽媽都會先問過爸爸:「這節目不好看,我們轉台好嗎?」在爸爸點點頭後,媽媽才會拿遙控器轉台。

學習需要有好環境,當「浸泡」在和樂有禮的家中,孩子主動吸收到的,就是這種應對進退的方式,他的骨子裡頭就存進了許多有禮貌的骨本。

◎發展小常識
認知發展大師皮亞傑認為,學前孩子任何概念的建立,都得要透過親身具體的經驗才行。換句話說,要讓孩子看到、聽到、聞到、摸到、感受到、經驗到,孩子才有可能學會。

▓教戰守則2:把孩子當大人以禮相待
要孩子有禮貌,父母對孩子就要先以禮相待,以身作則。許多父母也許從小就被無「禮」對待,以致他們現在雖然和成人相處時看來彬彬有禮,但轉頭面對孩子,卻瞬間把「禮」拋到九霄雲外;有些則認為對孩子只有權威、命令、訓誡、責罰,根本就不覺得需要對孩子有禮貌。

*「你幾點才要給我去洗澡,嗄?」
*「杯子借媽媽用一下會怎樣?這麼愛生氣!媽媽買的ㄋㄟ!小氣!」
*在廚房洗著碗,不忘拉長脖子對著客廳吼:「都幾點了還在看電視,關掉!馬上給我去睡覺。」
*「給我閉嘴!怎麼話這麼多!」


想想看,請同事遞東西給你時,你會怎麼說?想借用同事的物品,你會怎麼做?當你正跟人對話時,手機響起,你會先道個歉再接電話,並快速結束通話吧?和孩子相處,一個原則是,只要把孩子當成大人那樣的以禮相待,就對了。

◎發展小常識
依皮亞傑的理論,唯有被有禮貌地對待時,透過親身經驗,孩子才真正明白「有禮貌」是什麼意思,也才能感受到被以禮相待時那種被尊重、體諒的愉悅,以及為什麼爸媽要教他有禮貌。

▓教戰守則3:行為舉止適時重複教導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就要從單純的教孩子說「請、謝謝、對不起」(謝天謝地!這幾個語詞都很簡單,孩子很小就可以學會),漸漸擴大到表現在行為上,絕不以孩子年紀小不好教,或大一點再教,來規避這項責無旁貸的任務。

*「我們在公車上,講話請小聲些,不要吵到別人。」
*「要跟媽媽講話,請你到媽媽面前來,看著媽媽講,不要這麼遠扯著喉嚨喊,媽媽不喜歡這樣。」
*「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可是,生氣也不可以說這樣沒禮貌的話,你要跟媽媽說對不起。」
*「以後接電話,要跟電話裡頭的那個人說『請等一下,我去請爸爸來聽電話』,不是『我去叫爸爸』,這樣才有禮貌喔!」
*「請你輕輕關門,不要『砰』的一聲,這樣很不好。」

◎發展小常識
學前孩子比較自我中心,對自己行為的約束力又還沒有很好,也還沒有很多是非對錯的觀念,唯有靠著大人在一旁不斷地適時提醒與教導,透過親身經驗的累積,孩子才能慢慢學會、記住。

本文轉載自 2007/05/15 》
http://blog.yam.com/peggyv168/article/17544879







********************************************************************************

【 怎樣培養,有教養的小孩? 】
這故事發生在普吉島的 ClubMed 渡假村,那時我在那裡擔任中英文的翻譯公關。

有一天,我看見一位滿臉歉意的工作人員,安慰著一位大約4歲的西方小孩,他飽受驚嚇,哭得精疲力盡。

⋯⋯
那天的兒童網球課,小朋友較多,而這位工作人員,一時疏忽,少算了一位,將這位澳洲小孩留在網球場。

等到她發現人數不對時,才趕快跑到網球場,將這位小孩帶回來,小孩因為一個人在偏遠的網球場,飽受驚嚇,哭得浠浬嘩啦的。

不久,澳洲小孩的媽媽出現了,看著自己的小孩哭得慘兮兮的。

如果你是這位媽媽,你會怎麼做?是痛罵那位工作人員一頓?還是直接向主管抗議?或是很生氣的將小孩帶離開,再也不參加『兒童俱樂部』了?

都不是!請看--

這位媽媽,蹲下來安慰她4歲的小孩:『已經沒事了,那位姊姊因為找不到妳而非常的緊張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必須親親那位姊姊的臉頰,安慰她一下!』

當下,那位4歲的小孩,墊起腳跟,親親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員的臉頰,並且輕輕的告訴她:『不要害怕,已經沒事了!』

這樣的教育,才能養出寬容、體貼的孩子吧!
體貼別人,也等於體貼了自己的心。

一般的家長,一定會帶著小孩去大吵大鬧,要道歉、賠償、下跪,甚至一定要開除才肯罷休。這種如何能教出懂寬容與體貼的子女?

一句溫暖的話,就像往別人身上灑香水,自己也會沾到兩三滴。
資料來源-優良保母簡詩惠
http://www.facebook.com/lotus.jackey?ref=tn_tnmn#!/profile.php?id=100002672858074






******************************************************************************

教出主動關懷的孩子

前不久某雜誌請我談談關於「熟女媽媽如何維持及培養同理心」。我提到一件真實發生的事情。

一個女性小團體要我分享「女性的生活美學」。參與者有畫家、聲樂家或在校任教的美術老師,當然也有企業界的成功女性。她們都想在既有的生活內涵中,尋找新的生命契機。閒聊之際得知每一位優雅的女士,都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無缺但心靈倍感空虛,想請我談談,一個人如何可以擁有真正的自信。特別身為女性,不論在職場上或家庭裏,應如何扮演適情適性的圓融角色。

談心地點在一座頗吸引人的圓形建築咖啡廳裏。走入正廳那大器的階梯,立即讓人聯想到「亂世佳人」電影中的場景。我們齊聚在此,共同探討現代女性應有的修養。大夥兒陸續就坐,女服務員也為每人送來飲水。準備開始演講之際,忽然間女服務生就在我身旁「框啷」一聲,在場人士莫不驚叫。我當下直覺地趕緊拉起她的手,同時說著:「小心、小心別割傷手。」這打破玻璃杯的小姐,渾身發抖急著要收拾桌面上的碎玻璃,順便想要擦拭濺到我身上的水。
 「我不要緊,你絕對要小心,別讓碎玻璃扎手」。此時七嘴八舌的聲音出現了,「怎麼會這麼不小心?」
 「是啊,這老闆怎麼訓練的?」
「告訴老闆,不准他們收服務費!」
 「不簡單、不簡單,李老師你不簡單!」坐在身旁的一位女士專注地望著,且不停地對我讚美。
 「不簡單,您指的是什麼?」我疑惑地望著她問道。
 這女士回:「你身上打濕了,不但沒生氣還能主動關心服務生的安危。現代的人很少能夠這樣了。真的不容易呀!」

喔!原來是這一件事。因為我相信服務員,絕不是故意要打翻杯子的。她已經很害怕了,無須再指責她,況且倘若她割傷了手,工作反而不方便,給人家關心也是應該的」。我們很快地讓課程氛圍,取代這瞬間的意外情緒。

 俗云「人生最糟的狀態,不是遭逢厄運或貧窮,而是沒有覺知的過生活。」

主動關懷人,便是生活中的一種覺知。一個人想要步入成熟性格的境界,必須學習培養處事的能力。人生之所以有意義,就在於學習後能夠解決面對的困難,並提昇靈性的力量。「同理心」的培養,也是成就女性魅力的來源之一。

有同理心的人身段柔軟、對人有愛、不批評人、說話真誠且能包容一切。什麼是同理心?凡事能與對方在同一個世界裏,去感受或體會當下的情境,陪伴對方的心情,就是同理心的表現。

現在的孩子長期處在生活壓力鍋裏,教養者亦隨之緊張。為人父母者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細節中,迷失了原有的理性。缺乏耐心的結果,只剩下聲聲催促,常常責備孩子愚笨或懶惰,使孩子心生恐懼,做事能力更退步。教養者忘記了孩子有先天條件的不足,需要耐心地等待與找尋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專家學者常在媒體上談論現代的孩子「缺乏同理心」,而演講時我常引用這句話:「教育也有因果關係」。孩子小時候父母種什麼因,長大後孩子得什麼果。孩子缺乏同理心,是因為他們的生命缺乏同理心的經驗,父母忘了給予。

三十年前讀者文摘的一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短文,其中幾句如此寫著:
「在譏評中長大的孩子,苛於責人。
在敵對中長大的孩子,常懷敵意。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畏首畏尾。
在疑惑中長大的孩子,滿腹狡詐。
在親熱中長大的孩子,宅心仁厚。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滿懷信心。
在讚美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激。
在忍耐中長大的孩子,泱泱大度。
在幸福中長大的孩子,前途美好。」

人生常有迷思。不論男女。容易在漫長的婚姻路付出,容易心之所繫只有家人。不論大小事情,丈夫或太太總是優先考慮孩子與另一半,最後才是自己。愛,真的使人忘了自己。

要如何教出「主動關懷」的孩子?請多愛自己,放慢腳步,檢視焦慮的來源。請多愛自己,並欣賞周遭美好的事物,心靈洗滌後,我們才能欣賞他人的長處。請多愛自己,培養傾聽自己內在聲音的習慣,我們才能聽見別人的聲音。

同理心的培養與維持,就是從愛自己出發。孩子就能夠在生活中學習什麼是主動關懷,並可以培養出關心別人的性格。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peggyv168/category/1/pag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