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準媽媽與寶寶牙齒照護

媽媽寶寶雜誌|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行政副院長兼齒顎矯正科主任| 2011年8月25日|
有研究報告指出,40%的孕婦有“妊娠性牙齦炎”的困擾;老一輩的人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媽媽說:「乳牙不重要啦,掉了反正會在長,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些關於牙齒的眾多說法,可信度究竟有多高?你知道嗎?其實,舉凡牙齒的問題,多數都是可以預防的,只要你肯認真做好潔牙工作,牙齒就能健康百分百。
準媽媽與寶寶牙齒照護
懷孕=掉牙?老一輩的人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行政副院長兼齒顎矯正科主任鄭信忠嚴肅的表示,這個說法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的。至於懷孕期間為什麼常會出現牙齒的問題,鄭信忠主任進一步表示:「這是由於懷孕期間因為荷爾蒙分泌的變化,刺激牙齦,再加上孕吐嘔酸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如愛吃酸性、甜性的食物等,造成牙齦產生慢性發炎的現象,同時也容易蛀牙。」據統計40%的孕婦有“妊娠性牙齦炎”的問題,所幸這類問題都會在產後2~3個月消失。準媽媽篇準媽媽的牙齒問題1.牙周病懷孕本身並不會導致牙周病的問題,但卻會因為荷爾蒙的變化,加重原先已有的牙周問題。你知道嗎?醫學研究報導指出,「罹患牙周病的懷孕婦女,發生早產或產下體重不足嬰兒的可能性,是正常婦女的7倍之多。」
由於牙周病屬於慢性疾病,除非急性發炎時所引起的腫痛,或是經由定期檢查所檢查出來的,一般臨床症狀並不明顯。牙周病的疼痛屬於“頓痛”,較不會有尖銳性抽痛的症狀。


認識牙周病牙周疾病是由牙菌斑裡特定形式的細菌所造成。牙菌斑是牙齒上經常形成的一層具黏性無色的細菌薄膜。這些細菌產生毒素刺激牙齦而導致牙齒附連和牙齦組織的破壞。漸漸地,這些毒素破壞牙齦組織,進而向牙根方向蔓延造成感染,使得支持牙齒的牙周韌帶和齒槽骨遭到破壞。?
此外,牙齒頸部表面沒有被清除,牙菌斑容易和唾液內礦物質或其他物質結合,硬化成粗糙、多孔的沉積物——牙結石(齒垢)。位於牙齦上方牙齒表面的牙結石可能不會造成牙周病,但是位於牙齦底下牙根表面的牙結石則會沉積新的牙菌斑,使得細菌的清除更為困難。
牙周病的治療基本上是在「控制」疾病,恢復健康與功能:治療的本身並不能使牙齒回復到原有的牙周健康狀態,重點是在保持現有的狀態,讓它不要再惡化下去。


牙周病常見的症狀1.牙齦很容易流血。
2.牙齦紅、腫或有觸痛感。
3.牙齦有被牙齒剝開的現象。
4.當牙齦受壓時,有膿從牙齒和牙齦之間流出。
5.持續性的呼吸臭味或怪的味覺。
6.恆牙鬆動或逐漸分離,有縫隙產生。
7.當咬合時,你的牙齒有任何密度的改變。
8.活動假牙的適合度出現變化。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牙周病都有上述的症狀,也有些人不會出現任何的不舒服症狀。


2.齲齒(蛀牙)蛀牙主要是由細菌所引起的,一旦細菌產生的酸停留在牙齒表面的時間愈久,就愈容易形成蛀牙的問題。鄭信忠主任進一步強調,要避免蛀牙的最好方法,即是進食後能立即刷牙,去除牙菌斑的附著,方能減少蛀牙的發生率。

3.急性牙髓炎
急性牙髓炎疼痛的發生原因,主要是由於牙髓腔內的牙髓組織發炎,使得血管擴張牙髓腔內壓力升高,當牙髓腔內壓力升高到某種程度,便會刺激牙髓腔內的疼痛神經,因而引發自發性的疼痛反應,此時患者通常只能感受到一個區域的疼痛,而無法明確的指出是哪一顆牙齒在痛。
在發炎的初期,髓腔內的壓力開始慢慢升高,這個時候將會出現牙齒對「冷、熱敏感」的現象,而早期的治療可以阻斷發炎反應的進行,讓牙齒得以進行修復工作而恢復健康。
但若是仍然加以忽視,當牙齒對熱刺激開始產生疼痛反應並且持續一段時間時,牙髓腔的發炎反應已是大江東去,沒有復原的機會了,“根管治療”成了必須的選擇。不過此時的疼痛多半只會持續一段時間,因此尚可忍受,或是可以使用止痛藥加以控制,但是若是仍然置之不理,那麼急性牙髓炎持續而尖銳的疼痛可真是痛起來要人命!鄭信忠主任強調,孕婦得到“急性牙髓炎”的原因,大都是懷孕前牙齒已有蛀牙或懷孕期間次發性蛀牙,蛀到牙髓腔所致。


4.智齒發炎
智齒又稱為第三大臼齒,平均在18~20歲左右萌發出來的牙齒。智齒生長在牙弓的最後面,所以用牙刷很難做充分地清理。如果智齒橫長,那麼其與前面的牙齒(第二大臼齒)之間隙就容易積滯食物渣,不但是智齒,甚至第二大臼齒的後側部會有蛀牙的情形產生。


正確潔牙.遠離牙病
關於蛀牙、牙周病、牙髓炎等問題,其實都是可以預防的,只要你能正確且按時地做好潔牙工作。

1.貝氏刷牙法
刷牙時牙刷刷毛朝牙齦方向,所以刷上排牙齒時,刷毛朝上,刷下排牙齒時,刷毛朝下,並與牙齒縱軸成45度角,每次以2~3顆牙齒為單位,先將刷毛放入牙齦溝內原地旋轉,再往上或往下刷牙齒表面。至於「咬合面」則以牙刷前後來回刷即可。鄭信忠提醒準媽媽刷牙時,最好有「固定順序」,以免有遺珠之憾!


2.牙線使用更重要
牙刷只能清潔牙齒的內外側及咬合面,至於牙齒與牙齒間的清潔問題,那麼就得交給牙線處理。此外,使用牙線也要有一定的順序,你可以從上顎一邊最後一顆牙齒的最後面,依序往前清潔,至,另一邊最後一顆牙齒的最後面,然後換一段新的牙線來清潔下顎的牙縫。
如果你覺得牙線很難使用,那麼,也可以利用「牙間刷」等輔助工具,清潔牙齒與牙齒間的口腔問題。


3.潔牙次數與時機如果你能在每次進食後刷牙,那麼當然是最好的。如果你覺得因為工作的關係,飯後刷牙這點很難做到,那麼至少每天睡前做一次徹底有效的潔牙工作(包含正確的使用牙線),如此一來,方能有效預防牙齒疾病的問題。

準媽媽也能安心看牙
準媽媽是否也能安心看牙醫?鄭信忠主任說:「準媽媽看牙其實也能很放心的,因為牙醫會以“保守治療”為原則,解決“急症”為主,且盡量不影響胎兒及媽媽的健康為前題。」
不過,由於懷孕前期是胚胎發育重要階段,所以這階段較不適合處理複雜的牙齒問題;而懷孕後期隨著肚子越來越大,影響下腔靜脈血流的回流,也不適合長時間的仰臥治療。一般而言,懷孕中期是最適合處理牙齒的問題。
許多準媽媽都會擔心放射線會影響到胎兒的健康,鄭信忠主任表示,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嬰兒畸形與懷孕期間X光照射有直接的關係,若準媽媽還是擔心,必要時可以“穿上鉛衣”,將胎兒隔絕於放射線之外,如此完美保護,將萬無一失。


預防勝於治療
懷孕所造成的牙齒問題,99%是可以預防的,鄭信忠主任建議婦女在準備懷孕前半年至一年應先做好口腔檢查,針對有問題的牙齒治療好,爾後,每天應做好潔牙的工作,方能減少牙部疾患的發生。


寶寶篇寶寶的乳牙
寶寶出生後約6個月左右,自下顎的門牙開始陸續萌發於口腔,最後萌發的是上顎第二大臼齒,此時約2歲6個月左右。鄭信忠主任說:「寶寶未長牙之前,可以在餵完奶之後,馬上以紗布沾水清潔寶寶的口腔,或是餵完奶後讓寶寶喝水。待寶寶約6個月長出牙齒之後,就可以幫寶寶清潔乳牙。」
一旦小寶寶開始長牙時,家長就應該幫小寶寶刷牙了,父母可以將寶寶抱在腿上,將寶寶的頭部往後仰,然後將乳牙刷套在食指(也可以用紗布代替),一顆顆的幫小寶寶將牙齒徹底“擦”、“搓”乾淨」
  
奶瓶性齲齒
奶瓶性齲齒並非「奶瓶」本身對牙齒有什麼害處,而是嬰幼兒長時間吸吮裝在奶瓶裏的奶類、果汁、糖水等,使牙齒長期處於酸性的環境中,且因睡眠時唾液分泌量降低,進而提高“蛀牙率”。
此外,鄭信忠主任提醒,母乳中也有糖分,所以寶寶在喝完母奶,應用清水漱口後,最好以濕紗布、棉花棒或軟毛乳牙刷刷牙齒,再讓寶寶入睡。然而,預防奶瓶性齲齒最好方法,即是每次餵完奶後應再喝些水,幫助清潔口腔,並戒除邊睡覺邊喝奶的壞習慣。

寶寶快樂看牙去
究竟什麼時候才該帶寶寶看牙去?鄭信忠主任建議,當寶寶的乳牙全部長齊後即可帶去牙醫診所檢查,家長帶寶寶看牙時,應以不威脅、不利誘、不欺騙、不介入等為原則,也就是說小朋友第一次看牙醫時,像白紙一樣,父母不要過於緊張應以輕鬆的心面對,寶寶方能快樂看牙。

 
~原文刊載於200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ymr.com.tw/KM/News.asp?did=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