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如何啟發幼兒的溝通潛能

序言

李淑娥
「溝通」是人與人相處每日必須面臨的課題,溝通的主要目的是:
1)表達需求。包括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如「我要喝水、我要抱抱」;
2)表達想法及感覺。如同意或反對、喜歡或不喜歡;
3)社交。如打招呼、問候;
4)傳達或學習知識。如敘述事情、詢問、回答、解釋;
5)控制環境。如命令、威脅、打圓場;
6)想像。如表演、思考、說故事。

溝通方法種類很多,可以利用手勢、動作、表情、圖畫、文字或口語等,其中「口語」是最快、最理想的溝通方式。
人類出生後的前幾年,學習「說話」是主要工作之一,大部分的幼兒可以在一般互動的環境下學會「聽」和「說」周遭親人所使用的語言,但有部分幼兒卻因為個人因素或環境因素而使得學習說話遇到重重的困難,有的甚至終其一生都不會說話。
「有口難言」或是「你不瞭解我」的苦悶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經歷過,最近幾年有很多的研究支持「幼兒的情緒障礙是因為溝通障礙所引起」的結論,所以現代父母愈來愈重視孩子的「說話」能力,也就是「口語溝通」能力。
正常幼兒中,至少有百分之五的幼兒會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說話問題;發展遲緩幼兒中,伴隨說話障礙的人數是最多的。
因此,一般民眾對說話問題的疑問相當多,筆者每次參加電台的call in節目,聽眾的問題都很踴躍,經常是時間到了還欲罷不能,所以筆者將會陸續的在本刊發表一系列有關「啟發幼兒溝通潛能」的文章,介紹幼兒語言溝通問題、干擾幼兒語言學習的因素、以及和讀者分享一些啟發幼兒溝通潛能的技巧。
不論是天才或智能障礙,不論是正常或發展遲緩,衷心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將天賦的溝通潛能完全開發出來,達到「心中有愛、溝通無礙」的境界。同時另開闢「溝通障礙問與答」諮詢園地,歡迎大家來函指教。
啟發幼兒溝通潛能專題(一)
為什麼幼兒會有語言溝通障礙?
教學部主任 李淑娥
幼兒的認知發展依照 Piaget 的理論是由感覺動作期開始, 亦即所有的學習, 皆需仰賴感覺動作的輸入管道,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以及運動覺,語言的學習須藉多聽、多看、多模仿操作、多說話和多生活經驗來學習, 但在學習過程中,常有一些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會干擾學習的效果,茲討論如下:
一、個人因素
1.
生理障礙
(1)
大腦構造與功能: 腦性麻痹、智障、自閉症等個案,常因腦部語言中
樞功能受損而影響語言的學習,包括聽覺理解和口語表達兩方面
。對於語音、語彙、語意、語法、以及語用,其統整、記憶與執
行能力的學習均較緩慢,必須提供加倍(或數倍)的學習機會,
才能顯現效果。大腦中樞功能受損,亦會影響下面的口腔和呼吸
發聲功能。

(2) 口腔構造與功能: 舌頭粗大、牙列不整、硬軟顎有裂縫,或嘴唇、舌
頭、下頷靈活度差,吸吮、咀嚼、吞嚥功能差,都會影響口語的
表達及其清晰度。唇顎裂、腦性麻痺、唐氏症的個案,在口腔的
構造與功能方面,問題很大。唇顎裂必須經由整型外科手術的幫
忙,才能有正常的口腔功能。口腔構造與功能較差的個案,必須
加強口腔動作靈活度的訓練,才能有效改善其發音清晰度。

(3) 呼吸與發聲: 人類的聲音是藉由呼氣的氣流和聲帶的振動才能產生,
呼氣流太弱或聲帶痙攣、無力,均會造成發聲問題,產生細小、
短促或粗啞不悅耳的嗓音。腦性麻痺和唐氏症,發聲障礙比例很
高。

(4) 耳朵: 嬰幼兒學習語言,聽覺模仿是一個很重要的管道,聽障的個案
,因為聽力有不同程度的損失,聽不清楚別人和自己所說的話,
故在語言的理解和表達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礙,必須配戴適合
的聽覺輔助器,如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才能改善語言的學習

2.
智能障礙
智能障礙是大腦功能不佳的後遺症之一,會阻礙認知、語言、以及其
他各方面的學習,面對智障幼兒,父母應有耐心與恆心,重複的指導、解
說與練習,直到幼兒學會為止。

3.
情緒障礙
情緒障礙的幼兒,比較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因此與他人溝通互動的
機會也會減少,語言是要靠人際溝通互動來學習,情緒障礙的幼兒語言學
習亦大受影響。父母應詳細觀察記錄情緒發作的原因,找出疏解幼兒情緒
的策略,逐步引導正確的表達方式。有效的溝通表達策略,往往可以減輕
其情緒的發作。

4. 注意力短暫
注意力、持續力時間短暫,容易分心,有時是教材不適合或不是幼兒
有興趣的,有時是大腦功能受損的後遺症,嚴重者可能成過動兒。對發展
遲緩幼兒的教學,教材要有趣、教法要生動活潑、教學時間要由短暫慢慢
延長,幫父母親做家事時的隨機教學,效果最好。

5. 溝通動機差
溝通動機缺乏是發展遲緩幼兒常有的特徵,主要是語言的理解和表達
能力較差,對別人的問題不知如何回答,故「無言以對」;或是對事情發
生的情境不瞭解,不知說什麼;也有因為欠缺觀察探索的經驗,所以無話
可以向別人說;也有因內向畏縮,缺乏自信而不敢表達者。不管原因為何
,都應該體諒其困難而針對原因加以協助。
二、環境因素
1.
經驗剝奪
發展遲緩幼兒常需花費很多時間接受各種治療,加上先天體質抵抗力
較差,有的伴隨肢體或智能障礙,父母多半無暇或不願帶至各種不同場合
,和正常幼兒一樣擴展見聞、增加生活經驗,外在刺激的不足、社會經驗
的缺乏,嚴重減少其學習機會,包含各種不同場合使用的語言在內,剝奪
了理解情境、擴充語彙、與練習說話的機會,所以語言的發展亦受到很大
的影響。

2. 缺乏適當關愛
發展遲緩幼兒常被家人過度保護或忽視,此兩種情況造成父母在要求
幼兒學習時態度易有偏差,也容易養成不正確的情緒行為問題干擾學習效
果。父母對障礙兒的管教,是非標準應該和正常幼兒一致,只是在做法上
依其障礙情形做些變通,才是適當的關愛方式。
3.
專業人員不足
發現幼兒的語言溝通發展有遲緩的症狀,若能及早接受語言治療師的
指導,給予間接或直接的訓練,幼兒的障礙程度才能減至最輕。目前國
內語言治療師極為缺乏,需等待很久方能排入短期的治療,延誤幼兒溝
通潛能的發展。所以家長應積極參加有關語言訓練的「親職教育」課程,
自己能在日常生活中隨機教導孩子的語言溝通技能,才能掌握最佳療育的
契機,協助幼兒溝通能力的發展。
發展遲緩兒童問與答專欄

1.
我的孩子非常挑食,這會影響他說話嗎?
在吃東西的過程中,與說話關係最密切的動作是「閉唇、咀嚼、吸吮和吞嚥」,正確的進食動作可以促進口腔功能的協調發展,包括「吃東西的安全性」和「說話的清晰度」。所以孩子的挑食若只是在「口味」方面的偏好,如喜歡甜食、不喜歡吃青菜等,則不會影響說話。但是,如果孩子只要吃「軟」的食物,不愛吃「硬」的食物;或吃東西時很少充分咀嚼,常囫圇吞;或只會咬不會舔;或張口吞嚥食物。這些不適當的進食方式就會影響口腔動作協調性與靈活度的發展,不但說話受到影響,吃東西也容易嗆到而不安全。(本基金會教學部主任李淑娥)




…………………………………………………………………………………………
【家長身心症狀檢核表】 馬偕醫院精神科 臨床心理師羅秋怡提供
家長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要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況,家長請留意是否有下列症狀,若有四項以上且連續超過兩星期者,就是身體在發出警訊,請速向家醫科,身心內科或精神科醫師諮詢,不要再拖了,以免症狀愈發惡化。
1.
身體疲倦…………………………………… 是/否
2.
食慾減低……………………………………是/否
3.
注意力/記憶減退…………………………是/否
4.
頭痛/頭暈…………………………………是/否
5.
胃痛,腸胃不適……………………………是/否
6.
不能忍受噪音………………………………是/否
7.
心悸/胸悶…………………………………是/否
8.
沒耐性………………………………………是/否
9.
常發脾氣,罵人,與人起衝突……………是/否
10.
睡眠不佳,不易入睡,易醒,惡夢.………是/否
11.
月經不順…………………….………………是/否
12.
不快樂………………………………………….是/否
13.
對未來感到沒希望…………………………….是/否





啟發幼兒溝通潛能專題(二)
正確的親子互動方式
教學部主任 李淑娥
說話是人與人之間互動與溝通的產物,要協助孩子語言溝通能力的發展,正確的親子互動方式十分重要。每天固定的活動與情境都是很好的語言溝通教學內容和教學場所,戶外活動如到公園、到購物場、到兒童樂園等,戶內活動如早晨例行工作、吃三餐等,這些活動都可以用來訓練孩子的互動和語言溝通能力。但親子互動的方式若不合宜,不但會失去教學的機會,有時還會衍生孩子的情緒障礙,阻礙教學的效果。

一﹑錯誤的親子互動方式
1.
沒有讓孩子有學習的機會
你一直是孩子的好幫手,代他做所有的事情,甚至孩子都不必有所表示,
你也猜測他的需求而主動幫他做好。這樣會造成孩子沒有任何的欠缺和需求,
也就不需要互動和溝通了。所以孩子會做的事情盡量讓他自己完成;不會做的
等他表示後再帶著孩子一起做(如穿鞋、穿衣服等)。也可以安排孩子一起做
家事,剛開始也許會愈幫愈忙,但時間久了,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2.每天都過得匆匆忙忙
父母都上班或安排孩子到處做治療,每天在緊張焦急中大人與小孩的心情都無法放鬆穩定下來。不但親子互動的時間減少,孩子的情緒也易不安而吵鬧,所以盡量每天讓孩子過得輕鬆愉快些,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其情緒問題會減少很多。

3.時時像個老師一直下命令
你一直下指令,孩子可能不懂你的意思或不願意放棄正在進行的活動而不予理會。當兩次指令沒反應時,就應探究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而不要繼續吼叫,引起雙方不愉快。有時給孩子一些轉換活動的時間,他較不易發脾氣,千萬不要「以暴制暴」,雖然馬上可得到孩子暫時的服從,但孩子也學會使用暴力的方式對待他人。

4.當你不應休息時卻沒有精神和體力
孩子要找你玩時,而你卻因太疲倦需要休息而拒絕了,這樣會失去和孩子互動及教學的時機。若工作太忙,應思考妥善安排作息時間,不要讓自己太累。因為與孩子互動要有創造力,不斷動腦筋,隨時讓孩子覺得很好玩,否則孩子會感到無趣而逃離,這都需要有好的精神體力才能達成。

二﹑正確的親子互動方式
保持敏銳觀察力觀察孩子的需求,才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當你能瞭解
並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時,你與孩子的互動才會讓他有滿足感,有安全感,此
時學習新事物的動機較高。

下面提供幾種啟發幼兒溝通潛能正確的親子互動方
式給讀者參考:

1.讓孩子做引導
有時讓孩子有主導探索與學習的機會,才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與主動學習的動機,也讓你更加認識孩子的能力。父母在旁該做到的是(1)觀察:由孩子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觀察其感受,對什麼有興趣;(2)等待:有耐心的等待孩子的反應後再適時地給予指導,等待孩子自己表達意見,不要迫不及待幫他說;(3)聆聽:仔細聆聽孩子所說的話,不正確時幫他把話正確說出來、不完整時幫他把話說完整、太簡單時幫他擴展豐富些、想說而不會說時幫他把感覺說出來,如此可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

2.調整自己與孩子共同分享
調整自己與孩子年紀一樣大小、與孩子長得一樣高、和孩子有共興趣等,孩子會體會到你愛他,主動與你親近玩樂,讓你們更加親密互動更多。共同分享的互動方式有
1)面對面玩:坐下來或躺下來與孩子視線對視線,讓孩子看到你在做什麼?與孩子說一樣的話、與孩子做一樣的動作,孩子會開心的和你一起玩;
2)模仿孩子的動作和聲音:先模仿孩子的動作和聲音,當孩子注意到你時,再適時的做變換,引導孩子模仿他人的動機;
3)說明:說出孩子心理想說的話讓孩子學習;
4)解說原因:試著用孩子理解的話解說他不懂的現象,包括認知學習、社會規範等。禁止孩子的行為之前要先予說明後再堅持,如孩子看到喜愛但不適合購買的東西吵著要買,應試著以表情﹑孩子懂的話與動作讓孩子理解為何不可以購買,使孩子較快進入明辨是非的階段;
5)發問:適當有趣的發問可以讓你與孩子的對話一直延續下去,不要像在盤問他,否則溝通互動會很快中斷;
6)輪流參與:訓練孩子有聆聽他人說話的習慣及輪流等待的概念,這樣進入團體生活會比較快與同儕有正確的互動,增加孩子的學習機會。如幫孩子訓練口腔動作靈活度時,讓其他大人小孩一同參與,大家輪流做,孩子會比較有興趣練習。

3.增加新經驗和詞彙
任何地點都可以幫助孩子增加新的經驗,有了新的經驗才能提供新的詞彙。增加新經驗可幫助孩子更認識這個世界,讓孩子有機會到各種不同的場合,參與各種不同的活動,社會經驗越豐富,孩子到每個新環境較不感陌生,較不會因害怕而有情緒問題出現。每到新的情境或場合,一定先帶孩子看整體情境瞭解整體的內容,再看相關細節。孩子所用的詞彙是其經驗中親身體會得來,才能真正瞭解詞彙的意思。

增加新詞彙的方法有
1)使用動作:將新詞彙與動作結合學習,如:看到娃娃睡覺,則可說「安靜」並配合使用「噓」的動作;

2)指稱事物:先讓孩子由聽名稱指出物品開始,再來聽片語,進而聽簡單句,最後聽複雜句和複合句;

3)模仿後擴展詞彙或動作:如孩子把花花說成ㄨㄚ ㄨㄚ,可先仿他說ㄨㄚㄨㄚ後,再說出正確的花花,並可將詞彙擴展為漂亮的花花

4)強調重要的詞彙:將新的詞彙加大音量或拉長聲音來引起注意。如湯匙「掉了」、湯匙「掉下去了」;

5)重複重複重複:將新的詞彙反覆的練習,直到幼兒記住,並且會使用及運用。如「脫」衣服、「脫」褲褲、「脫」襪襪」;

6)增加新的概念:可藉由指稱事物、解釋、假裝、談論感受、描述正在發生的事情、談論未來等方式增加孩子的新概念,建立孩子的新詞彙。

如當孩子在「玩辦家家酒」時,可以跟孩子說「這是雞蛋、把蛋殼打開放在鍋子裡煮一煮才可以吃、(假裝動作)打開蛋殼放到鍋子裡、我最愛吃雞蛋、雞蛋煮好了、請媽媽吃、再煮一個等下給爸爸吃」。

親子之間有正確的互動方式,彼此的感情才會親密,才能體會孩子的感覺而做適切的引導,才能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動機。若幼兒能主動學習,其潛力就可以進步到最大量,語言溝通的學習亦不例外。希望家長能善用以上正確互動的建議





啟發幼兒溝通潛能專題(三)
如何增進寶寶的口語能力
教學部主任 李淑娥
「說話」在現今的社會愈來愈重要,以前可以用寫信來表達情意、聯絡事情,雖然口才不好尚可用文筆取勝,但現在這種以時間決勝負的科技時代,一切講求快速,長途電話、手機才是溝通的主要工具,所以表達方式就得依賴口語能力,誰能憑三寸不爛之舌讓對方聽得入耳,聽得高興,誰就能做事無往不利。

況且,「聽」和「說」的能力,也是一切學習的先備條件,因此現代父母對孩子的語言能力愈來愈關心。根據相關研究,三歲以前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階段,滿週歲的寶寶才剛開口說話,父母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增添一些有效的語言刺激,寶寶的口語能力一定會發展得更好。以下提供一些建議,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藉以增進寶寶的口語能力。
一、 探索與觀察
探索外界新事物的動機與仔細觀察事與物的習慣,是啟動學習之鑰。探索與觀察事物的興趣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平時要充分利用寶寶的感官,多訓練寶寶使用眼睛觀察身邊事物的變化,如路邊的小花開了、葉子掉了;使用耳朵傾聽環境中各種不同的聲音,如電話聲、冷氣聲、水龍頭聲、有人叫他名字的聲音;另外味覺、嗅覺、觸覺也要充分利用來幫助學習。從小培養寶寶探索和觀察的能力,將奠定寶寶主動學習新事物的基礎,包括學習新的語言詞彙,寶寶的口語能力才能提升。
二、 玩遊戲
遊戲中學習是幼兒教育的主流。寶寶開始會發出聲音是和動作一起出現,所以模仿動作會刺激寶寶的發聲行為,大家常玩的搔癢、躲貓貓、騎馬背等遊戲是他們的最愛,在笑聲中愉快的學習發音技巧。同時,利用洗澡的時候玩五官遊戲,學習身體部位名稱;利用穿脫衣服時學習衣著名稱;利用吃飯時學習餐具和食物名稱;利用清掃時學習傢俱名稱等。另外,辦家家酒也是啟發寶寶溝通的有效方法,坊間出售的娃娃屋寶寶都非常喜歡,可以學習一般生活起居用語,這些都是學語初期最實用的詞彙。
三、 聽唱童謠
音樂的旋律可以讓人鬆弛身心、心情愉快,所以寶寶大都愛聽音樂,尤其童謠可帶動唱和跳,能幫助寶寶的發音技巧。五官歌、兩隻老虎、伊比呀呀、王老先生有塊地都是寶寶愛聽的兒歌。剛開始和寶寶一起聽錄音帶,示範用手打拍子,當寶寶聽了很多遍之後,會開始模仿大人簡單的跳舞動作,再來會接唱,由少數重覆有趣的歌詞接唱,慢慢學會自己唱整首歌。也可以將歌曲融入日常生活中,如洗澡、穿鞋時,自編歌曲和寶寶一起哼唱,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樂趣和收穫。
四、 閱讀圖畫書
閱讀可以學習專注能力,認識不在眼前的事物,擴展寶寶的認知視野,
同時增加寶寶新的口語詞彙,所以早期閱讀是當今教育學者的共識,尤其「親子共讀」更備受推崇。寶寶的閱讀習慣可以從有趣、簡單、能操作的布書開始,再進入立體繪本故事書,如「波波鼠」。和寶寶一起閱讀,不要拘泥形式,用手抱著他、或一起面對面躺在地板上均可;從寶寶喜歡的那一頁開始、或重覆又重覆同一頁,也都是可以的。在閱讀中,父母要帶寶寶指著你所說的詞彙,幫助寶寶理解意思,也要提供寶寶模仿的機會,和寶寶輪流參與「聽和說」,提升寶寶的說話能力。如看到電話要說「電話,這是什麼?我們現在打電話給誰?」。
五、注意事項
1.
和寶寶說話時,要與他面對面,語調稍為誇張有趣,協助寶寶用視覺和聽覺學習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

2. 使用較簡單明瞭的句子對寶寶說話,讓寶寶容易理解和仿說。任何新的詞彙,都是先會理解才會表達,所以讓寶寶能理解是很重要的。

3. 不要糾正寶寶的發音,更不要模仿寶寶發音。因為在此說話初期,寶寶發音的技巧尚差,所以多數語音還不會發正確,唯有經過不斷的說話練習,其發音技巧才能進步。若模仿寶寶發音,會讓他弄不清楚到底哪一種才是正確的發音方式。

4. 逐漸減少使用童語和寶寶說話。若大人一直使用寶寶的童語和他對談,沒有提供較成熟的語言樣本讓他學習,會阻礙寶寶學習較複雜的語言。剛開始可先教寶寶模仿擬聲詞,如「旺旺」代表小狗、「喵喵」代表小貓,等寶寶發音技巧進步了,則直接使用名稱。

5. 隨時擴展寶寶的說話。此階段的幼兒,會用一個詞彙代表一句話的意思,如寶寶叫「媽媽」,可能表示「我要媽媽、我要喝牛奶、我要抱抱、尿布濕了、媽媽在哪裡?」等不同意思,大人要觀察當時的情況猜測寶寶的意思,然後將「正確」的說法告訴寶寶,如確知他是要「媽媽抱」的意思,則要說「寶寶要媽媽抱抱、媽媽抱抱」。
以上的建議父母若能落實在生活中,扮演一個有童心多嘴的父母,寶寶才能從你的口中學會更精熟的口語表達技巧,將來一生受用不盡。
,以期孩子的溝通潛能可以發展到無限。




啟發幼兒溝通潛能專題(四)
學前國小階段語文的轉銜
教學部主任 李淑娥
  廣義的語言包括聽、說、讀、寫四個層面,語言發展遲緩的幼兒在學齡前階段應著重在聽、說方面,因為「聽和說」的技巧不好,會影響到各方面的學習;等到聽、說技巧相當好或進入小學後,再加入文字的讀寫訓練。語言有以下的功能,進入小學前必須具備這些基本功能。
(1)表達需求:包括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如「我要喝水、抱抱我」;
(2)表達想法及感覺:如同意或反對、喜歡或不喜歡;
(3)社交:如打招呼、問候;
(4)傳遞訊息或學習知識:如敘述事情、問問題、回答問題、解釋;
(5)控制環境:如命令他人;
(6)想像:如表演、說故事。
  
在學齡前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幼兒,常會影響入小學後語文科的學習;而語文能力不佳會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如社會科、自然科和數學科,不理解課文內容;甚至影響到整個學校生活的適應,如聽不懂老師的話、不會執行老師交代辦理的事情、聽不懂同學的話、不理解教室常規、無法表示自己的意見、不會和別人正確互動等。所以在就學前先指導孩子擁有以下的能力,將有助於孩子未來語文課程的學習以及學校生活的適應和發展。
  
1.教導孩子注意傾聽別人說話,並表達是否聽懂:有些孩子常常一直說個不停,根本沒有在注意聽他人說話,因此有必要訓練孩子傾聽的習慣,才能知道對方的意思。
  
2.教導孩子聽懂比較冗長,複雜的應對語句:如果孩子每次都誤解指令,則需注意是否有聽力的障礙。如果聽力沒有問題,那麼家長需檢視(1)所說的詞彙孩子是否聽過、學過,如果沒有,則要教他學會;(2)是否說得太快、句子太長、太多,孩子可能只聽懂其中一句,且口語表達不好的孩子通常理解力也差。必須教孩子逐漸聽懂長且較複雜的語句;(3)家長可先收集老師在班級一般常會說的口語指令,讓孩子先練習聽懂這些指令。
  
3.教導孩子以他會的詞彙,清楚發音來表達生活需求:即孩子想要做什麼事,都能用他人聽得懂的口語說出。
  
4.教導孩子以動作、手勢、肢體語言來幫助自己陳述想說的話:正常的孩子溝通時有百分之六十使用口語、百分之四十使用肢體語言,故口語能力不好的孩子也需要以肢體語言來幫助自己想表達或想陳述的事物。表達方式以溝通功能為導向,著重在使任何人都聽懂、看懂,所以手勢、動作也是一種表達的技巧。
  
5.教導孩子適度紓解情緒的技巧:學齡前幼兒的情緒問題大多衍於親子關係及溝通不良所造成,上學後則有些是師生互動不良所引起的。如果家長能知道孩子的需求,並教導正確的表達方式,適時鼓勵孩子表達想說的話,即可適度的紓解情緒。同時也要教導孩子解讀別人的情緒,即在碰到對方不同的情緒時,該做出那些不同的回應方式,這些技巧可避免孩子因不理解他人情緒而受到創傷,引發行為問題,阻礙和他人互動溝通的機會。
  
6.教導孩子表達喜、怒、哀、樂的方式,用說話、表情或動作都可以。
  
7.教導孩子與人互動的技巧和溝通能力:教導孩子常說「請」「謝謝」「對不起」等社交語,拉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平時多與孩子玩遊戲,尤其玩辦家家酒和扮演不同角色的遊戲,可以提升孩子與人互動的技巧及溝通技能。
聽、說技能訓練過程

(一)基本原則
  1.佈置環境,提供主動溝通的機會,利用實際生活情境練習。
  2.適當控制幼兒的行為、維持其注意力。
  3.利用遊戲,化枯燥的靜態活動為生動有趣的動態遊戲。
  4.隨機教學,把握機會提供認知、語言理解和表達的刺激與訓練。
  5.增加生活經驗,常保童心,能與幼兒同樂。
  6.運用示範、提示、擴展語句、等待反應等技巧。
  7.以其基本能力為起點,給予充分反應時間。
  8.多給予讚美和鼓勵,提供適宜的增強物。
  9.採用綜合溝通模式,加上動作、肢體語言

(二)聽覺理解訓練
  從聽環境聲音指出聲源聽名稱(牛奶)指出一種物品聽功能(用來喝水的)指出一種物品聽名詞(湯匙和書)依序指出兩種物品聽動詞(走路和寫字)依序指出兩張圖片執行一個簡易的指令(摸摸衣服)聽功能(用來洗澡和用來刷牙的)依序指出兩種物品聽名詞(香蕉、蘋果和橘子)依序指出三種物品聽動詞(看書、打球和洗臉)依序指出三張圖片執行一個複雜的指令(把書放在盒子裡面)執行兩個簡單指令(先指牛奶再給我湯匙)執行兩個複雜指令(在拿起湯匙前先將梳子放在右邊)回答簡單具體的是非題(桌子上有沒有茶杯?)回答簡單抽象的是非題(草比樹木大嗎﹖)回答生活中複雜的問題或圖畫故事內容的問題。

(三)口語表達訓練
  從仿說擬聲詞(動物叫聲、環境聲音)仿說功能性語詞(好、再見、不舒服等)看實物或圖片仿說名稱(杯子)看圖片仿說「形容詞加名詞」(高的椅子)看圖片完成句子(狗在追貓)看圖片完成句子(他有黑色的頭髮)描述簡單動作圖片(他在刷牙)看圖片回答句子看圖片使用抽象詞彙(他就很生氣)回答熟悉的問題(你愛看什麼電視節目?)回答複雜圖片問題(有很多人各做不同事情的圖片)描述複雜單張圖片描述順序圖卡(由三張、四張、五張至六張一組)擴散性思考(回答開放式問題,空罐子可以做什麼?)描述整個事件或發表評論等。
  
以上是語文課程的幼小銜接準備,提供給家長參考,祝福每個孩子都能順利快樂的上學。





啟發啟發幼兒溝通潛能專題(六)
如何輔導幼兒說話口齒不清
教學部主任 李淑娥
正常幼兒若發音技巧的發展未達其生理年齡該有的清晰度,常造成溝通上的障礙,有時還可能受到他人的嘲弄而退縮,導致人際關係不良。在所有語言溝通障礙的個案中,構音或音韻障礙佔一半以上,就是指說話口齒不清的幼兒。
正常幼兒的口齒不清,稱為「機能性構音/音韻障礙」,若矯治介入的時間恰當,其矯治成效非常高,大都在經過短時間的矯治訓練,配合家裡的練習,就能發音正確。至於發展遲緩幼兒的構音/音韻發展,多數屬於「器質性構音/音韻障礙」,則還要配合大腦運動皮質功能的發展,直到發音器官具有相當正常的肌肉張力和動作計劃執行能力,才能要求幼兒正確的發音,所以情況較為複雜。
通常在幼兒說話能力只能表達詞彙時,大家尚可接受不正確的發音,等到口語能力再進步到能表達34字短句時,家長和老師就開始期望幼兒能發音正確,所以有些不適當的矯正或回饋,如「這樣說不對、再說一次」,就會加諸在幼兒身上,而抹煞其說話的樂趣,影響主動溝通的意願。所以依據幼兒的能力,給予正確的輔導,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也才不會有揠苗助長的缺失。
一、 國語語音的特質

要瞭解如何輔導幼兒發音的技巧,首先需瞭解國語語音的特質,國語的語音分為韻母和聲母兩大類。韻母可分為(1)單韻母/ㄚㄛㄜㄝ/;(2)複韻母/ㄞㄟㄠㄡ/,單韻母後面加上////組成;(3)聲隨韻母/ㄢㄣㄤㄥ/,單韻母後面加上////組成;(4)捲舌韻母//;(5)介音/ㄧㄨㄩ/;(6)結合韻母,由2-3個韻母組成,如/ㄧㄚ、ㄨㄞ、ㄩㄢ/

聲母的發音要同時注意發音部位和發音方式兩方面:

1. 依發音部位不同,分為(1)雙唇音/ㄅㄆㄇ/,上下唇閉合發音;(2)唇齒音//,上牙齒和下嘴唇靠合發音;(3)舌尖前音/ㄗㄘㄙ/,舌尖放在上牙齒背面發音;(4)舌尖音/ㄉㄊㄋㄌ/,舌尖放在上牙齦背面發音;(5)舌尖後音/ㄓㄔㄕㄖ/,舌尖微翹,放在上牙齦背面和上顎接合處發音;(6)舌面前音/ㄐㄑㄒ/,舌頭平放,與上顎前端接觸發音;(7)舌根音/ㄍㄎㄏ/,舌頭後端的舌根和軟顎靠合發音。

2. 依發音方式不同,分為(1)塞爆音/ㄅㄆㄉㄊㄍㄎ/,將肺部送出的氣流阻塞後發音;(2)塞擦音/ㄗㄘㄓㄔㄐㄑ/,將氣流阻塞後摩擦發音;(3)擦音/ㄈㄙㄕㄖㄒㄏ/,將氣流緩緩摩擦發音;(4)鼻音/ㄇㄋ/,加上鼻腔共鳴;(5)邊音//;(6)送氣音/ㄆㄊㄎㄘㄔㄑ/,發音時有強的氣流送出嘴巴外面。

正常幼兒語音的發展韻母比聲母早,韻母除//外,在三歲以前都已發展完成;單韻母最早學會,其次是複韻母,再來是聲隨韻母和捲舌韻母。聲母的發展,在三歲以前/ㄅㄇㄉㄆㄊㄋㄌㄍㄏ/已發展的相當穩定;三至四歲/ㄐㄎㄑㄒㄗ/也穩定;四至五歲/ㄘㄙㄈ/亦穩定,翹舌音/ㄓㄔㄕㄖ/到五歲以後才比較穩定。四聲(聲調)的發展在兩歲左右已完全掌握;一聲和四聲先發展,再來是二聲,最難的是三聲。一般幼兒在七歲以前可以發展到成人標準的正確構音。
二、 構音/音韻障礙的類型

構音/音韻障礙的錯誤類型依單音錯誤型態可分為下列幾種:
1.
替代音:以不正確語音替代正確語音,如「草莓」說成「ㄊㄠˇ莓」,用
/
/替代//;「學校」說成「ㄐㄩㄝˊ ㄐㄧㄠˋ」,用//替代//。此類型是幼兒最常出現的錯誤,通常會以先習得的語音取代較難尚未學會的語音,「臭乳呆」即是典型的例子。

2. 省略音:省略聲母或韻母。如「葡萄」說成「ㄨˊˊ」,省略///
/;「將軍」說成「ㄐㄧㄚㄐㄩ」,////的鼻音部份被省略。

3. 歪曲音:語音被歪曲改變,聽起來與任何標準語音都有差異。歪曲音的
錯誤比較一致性,同一語音大都是相同的錯誤型態。

4. 添加音:多加一個不必要的語音,如「老師」說成「老ㄕㄨ」,多加//
「王先生」說成「ㄏㄨㄤˊ先生」,多加一個//。國語除方言的影響外,此類型很少見。

5. 聲調錯誤:國語的四聲不正確。如「螞蟻」說成「ㄇㄚ蟻」;「農夫」說
成「ㄋㄨㄥˋ夫」;「屏風」說成「屏ㄈㄥˋ」。

6. 整體性語音不清晰:無法確定的分析其錯誤型態,有時是各種錯誤類型
的組合。常見於聽覺障礙、腦性麻痺、唇顎裂、腦傷等個案。
三、 構音/音韻障礙的原因

1. 發音器官問題:如唇顎裂、牙齒咬合不正、唐氏症、腦性麻痺幼兒,因為
嘴唇、牙齒、舌頭、上顎的缺陷,或是口腔動作協調不好、動作不靈活,都可能會造成構音障礙。而大家最關心的舌繫帶問題,造成口齒不清的案例很少,只要舌尖往前能碰觸上下唇,則不太會影響發音。

2. 聽力、視力障礙:聽力有障礙,在聽人說話時接收及辨別語音就會有困難,
聽得不清不楚造成說得也不清不楚,別人難以理解。另有些幼兒聽力雖正常,但因不注意聽自己說的話與別人的發音不同,不會自我修正,所以會一直保留錯誤的發音方式。視力障礙幼兒學發音時缺少視覺的模仿、提示,所以發音錯誤率也比較高。

3. 學習因素:發音技巧需要刺激和練習才能學會,若智能有障礙,學習能力
較差,構音/音韻的學習較困難,則發展也會受影響。注意力短暫或情緒障礙幼兒,發音技巧的學習效果也比較差。

4. 環境因素:幼兒常接觸的人,如父母親、保母、同胞手足、玩伴等,若有
構音障礙的現象,可能使他模仿到錯誤的發音。另外,有時因父母太過寵愛幼兒,只要他隨便發出聲音或做個動作,就幫他完成事情,養成幼兒不注意發音或少開口說話的習慣,也是造成構音障礙的不良因素。
四、 輔導幼兒口齒不清的方法
幼兒各階段都有正常的構音不正確現象,部分錯誤也會慢慢自我修正,但不是每個人或每種錯誤都能自己矯正成功,「長大就會好的觀念」常會耽誤孩子最適當的矯正時機。
四歲幼兒說話清晰度平均為93%,如果幼兒到了四歲,說話仍很難令人理解或有明顯的錯誤,可能有構音/音韻障礙的問題,應及早接受語言治療師的檢查並做必要的矯治,輔導幼兒口齒不清的方法如下:

1. 如有器官缺陷要先做醫療上的補救,再來矯正發音。如唇顎裂要先做修補手術、聽力問題要先配戴助聽器、視力問題要先配戴眼鏡。

2. 與幼兒一起玩「傾聽聲音」的遊戲,建立注意聽別人發音、說話的習慣。如讓幼兒聽各種環境中出現的聲音,和他一起模仿聽到的聲音,或要他猜猜看聽到什麼聲音,如電鈴聲、炒菜聲、時鐘聲、狗叫聲

3. 多和幼兒玩雙唇、舌頭的遊戲,由慢速的口腔動作到快速的靈活移動。如雙唇閉緊發「吧、ㄅㄨ〰、ㄅㄚㄅㄨㄅㄚㄅㄨ」,舌頭上下左右移動,發「啦啦啦、咯咯咯、咕咕咕、啪他喀」,學馬啼聲等。

4. 按照語音發展的先後順序配合年齡做檢核(參考本文「國語語音的特質」),將不對的音找出來,依序每次針對一個音做練習,直到熟練後再進行下一個音。

5. 每個錯誤音的矯正都要按以下的步驟進行,由單音詞彙短句長句日常對話,經由不斷的練習才能逐步修正到穩定正確發音。

6. 練習發音時要先簡單的告訴幼兒發音部位與方式,並慢慢示範發正確音。不要說「不對,再說一次。不是ㄊㄨˋ子,是褲子。」,幼兒可能聽不出「ㄊㄨˋ」和「ㄎㄨˋ」有何不同,或知道不同但不會發//

7. 平時多注意自己的說話要儘量清晰易懂,速度不要太快,和幼兒面對面說話,讓他清楚的看到說話者的嘴巴動作,才容易正確的仿說。

8. 幼兒若伴隨口腔肌肉張力過高或過低的問題,還是語言發展尚無法表達簡單句時,則不應強求正確的構音,以免破壞幼兒說話的興致而逃避說話,對發音技巧的發展非常不利。

9. 幼兒接受語言治療期間,家長一定要配合語言治療師的進度協助練習,多用國語和孩子說話,才能快速見效。但也不要操之過急,多鼓勵示範,少糾正,以免讓孩子覺得挫折而拒絕繼續接受治療。
科技輔具專題--漫談溝通輔具和早期療育
楊國屏 博士
當有人提及「發展遲緩」,許多人容易產生一種誤解,認為孩子只是較慢長大,在師長的愛心和耐心陪伴下,總有一天會自然成熟,會變得正常;或者,感到被宣告絕症般,認為沒有任何改變的希望。事實上,這些不正確的觀念或許代表不少人的成見,然而可能正讓孩子錯過寶貴的機會和希望,如同諱疾忌醫的病人,失去一線生機。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比較正面的態度和做法呢?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早期療育也是類似的原理,代表早期介入,意即在發展過程中最黃金的階段,讓特教、專業醫療團隊共同為個案把脈,開出處方,並加以執行的過程。許多經驗和研究証實早期療育可以大大減少太晚介入所要付出的成本,並加倍提升學習效果。專業團隊必須針對個案各方面的能力加以評估,擬訂訓練或治療計畫,配合家長一起幫助孩子。在影響孩子發展的功能障礙中,語言障礙、知覺動作能力(手眼協調、視、聽知覺)等,在人際溝通及認知學習上造成較大的問題。幸好,科技時代運用科技解決問題的科技輔具已經誕生,大幅提升訓練成效,對較重度的個案,甚而改變其一生的命運。

科技輔具,是透過擴大或替代個案的部分功能,用科技幫助身心障礙者的設備與服務,例如根據專業團隊的建議,幫助個案進食、穿衣等生活輔具,協助個案行動的電動輪椅,代替個案說話、寫字的溝通輔具,甚至電腦輔具。其中較受人注意的是溝通輔具與電腦輔具:前者讓有溝通障礙的個案擁有管道和他人互動,後者幫助個案認知學習及電腦打字、上網等工作。

目前常見的溝通輔具主要是微電腦語音溝通板,它提供一個觸壓版面,家長只要選擇幾張代表溝通項目的圖卡或字卡(例如上廁所、吃飯),並將對應的語詞發音錄進對應的圖卡位置,即使無法發聲的個案,便能藉由按壓圖卡,發出相對的正確語音,達到溝通的目的;對於肢體困難的個案,另外亦提供各種特殊開關(觸碰、吹氣等不同感應方式)讓他選用。對於只能做單一選取的個案,「掃描型」還可以輪流一次出現一個選項,等待使用者確認選擇。有些結合電腦的溝通輔具,如「可程式化輸入系統」「電腦化溝通板」,也適合重度個案,以敲擊摩斯碼(認知功能正常者)逐步輸出文字,或依所處溝通環境不同(用餐、購物等)智慧型出現對應的溝通用語選擇。除了幫助個案學習發音和語言意義外,溝通輔具也是許多身心障礙者實際生活中用來和外界互動的利器,讓他們可以完全表達自我,融入人群。

電腦輔具能夠幫助個案無障礙的學習使用電腦,進行和一般人相同的工作。「無障礙電腦系統」就是一種電腦輔具,使用者可以完全不需要鍵盤、滑鼠,以更簡單的方式操作電腦,只要輕輕觸按類似語音溝通板的版面或外接開關,就能模擬一般人用鍵盤打字、滑鼠點選的效果,達成文書處理、收發電子郵件、上網瀏覽網站等目的,這對於原本不方便操作電腦的個案而言,具有重大意義。若抽換成互動學習版面,個案還能無障礙的利用電腦學習各種語言、數學、生活等內容,或進行播放電影、音樂等休閒活動。結合「環境控制模組」,還能輕輕一按,控制家庭電器。家長或專業人員都能透過版面編輯軟體,設計更好的使用介面讓個案運用。

除了為個案學習、生活運用而設計的電腦輔具,目前尚有幫助家長或專業人員管理訓練活動的多功能電腦輔具:「互動式測驗評量學習系統」。簡單來說,這是一套結合多媒體電腦命題、測驗、計分和管理個案資料的系統,讓個案協助者可以更客觀的看出個案目前和過去具有的能力或訓練成果,以便修正訓練方式,改進教學。可以預見,使用該系統必會提昇訓練品質,加速孩子的進步。

運用電腦輔具成功的案例已不勝枚舉,對於家長、早期療育的專業團隊或個案本身,都帶來關鍵的意義,許多身心障礙者不但能因此獨立生活,甚至為全人類帶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盼望家長們除了積極參與早療的過程,亦能學習善用各種合適的輔具,為孩子尋找一條出路。這段過程,會很辛苦,但一定值得,與大家共勉!






幼兒溝通潛能專題(七)
如何提升幼兒的進食和發音技巧~口部動作與功能訓練
教學部主任 李淑娥
人類嘴巴的主要功能有兩種,就是吃飯和說話。很多的研究證實「吃得好才能說得清楚」。所謂吃得好並非要吃山珍海味,而是指「進食的方法」要正確。

進食正確不但能吃得安全,減少哽嗆造成吸入性肺炎;更可以協助口部動作的發展,增進發音技巧。幼兒口部動作的協調性與靈活度是進食和發音動作的基礎,雖然幼兒口部功能的障礙大多數是源發於大腦運動皮質部的異常所造成,但我們現今對大腦的瞭解仍很少,所以目前主要還是針對「口部動作」的下游問題來處理。

如果幼兒從小一直只喝流質或只吃軟質的食物,很少咀嚼硬的食物,除對口腔內味覺、觸覺之正常化有影響外,常會因為口部的器官較少做靈活的轉動或移動練習,而影響其發音技巧的發展。指導幼兒正確的進食方法,需包含頭、頸、頰、雙唇、舌頭、下頷等部位的動作,這些部位與幼兒的發音動作息息相關。

正常剛出生的寶寶是吸母奶或以奶瓶餵食,四至六個月以後除了嬰兒配方食
品外,還應慢慢增加吃各種不同的半固體或固體食物(即坊間所稱的副食品,如
米糊、麥糊、果泥、青菜泥、稀飯、吐司麵包、蛋黃泥、豆腐、魚鬆、肉鬆、蒸
),一方面可讓寶寶品嚐不同口味的食物、攝取不同的營養成分;一方面讓
寶寶練習使用不同的食具來進食(湯匙、吸管、杯子、筷子)、逐漸學會和適應
成人的飲食方式。

正常幼兒15個月會自己用湯匙吃東西,18個月開始會咀嚼食
物,會用杯子喝水,同時也會開始說出「媽媽」或「爸爸」少數簡單的詞彙。
反觀說話發展慢的身心障礙或發展遲緩幼兒,常常會因為口部動作協調不好
或靈活度較差的原因,一直到三、四歲以上,還只會由奶瓶進食、加上嚴重的偏食習慣,這當然與其障礙嚴重度有關,倘若家長能有計畫的及早調配不同種類、不同質地的固體食物,加上正確的進食姿勢和食器,一定能及早改善幼兒的進食和發音技巧。

一、 影響幼兒進食和發音技巧的因素
喝(吸)液體食物可用奶瓶、鴨嘴杯、吸管杯、湯匙、杯子、吸管等方式,直接吞嚥。吃固體食物要先將食物放入口中,利用前面的門齒咬斷食物、兩旁的臼齒磨碎食物,之後再用舌頭將食物揉合成塊狀向後推壓,引發吞嚥反射,食物就通過咽部再進入食道及胃部。在以上進食的過程中,影響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1. 口部構造異常:
唇裂(俗稱兔唇)或顎裂的個案,嘴唇吸吮力量較差,最好使用唇顎裂專用
奶瓶奶嘴餵食。另一方面,也要配合年齡進行唇部和顎部的修補手術,才能
恢復正常功能。

2. 口部感覺異常:
有些個案味覺很敏感,非常偏食,最好能從小給予不同口味的食物,減低其
敏感度。有些個案觸覺過度敏感,會排斥軟質食物或不喜歡硬的食物,有的
排斥刷牙,不喜歡被人碰觸口部周圍;另有些個案觸覺過度鈍感,食物殘留
在口內都沒感覺,也不易察覺舌頭活動位置。有些個案常會將手等物品放入
嘴巴內自我刺激。

3. 口部動作異常:
新生兒口部的反射動作大都在6個月以前就會消失,若尚未消失,常會引發
原始反射使得動作協調不佳,尤其是「咬反射太強」導致嘴巴無法靈活開閉
吃東西。有些個案口部肌肉張力過高,造成口部動作協調困難,咀嚼能力差;
有些個案是肌肉張力過低,造成進食和說話動作緩慢無力,也比較會流口水。

4. 食物的特性:
有些個案喜愛吃熱的食物,有的喜歡冷的食物。有些個案吃泥狀、軟質食物
吞得較容易,有些愛吃硬的食品,有的只要吃可吸吮或喝的液體食物。有的
個案愛吃甜食,有的愛吃鹹的。一般來說,冷的、泥狀和軟質、酸的食物比
較容易引發吞嚥反射,讓吞嚥過程比較順利安全,不易造成哽嗆或食物掉入
氣管。若個案吞嚥過程順利,應逐漸加入不同特性的食物,增加個案味覺接
受度和口腔處理食物的技能。

5. 食器的種類:
奶嘴的形狀大小、湯匙面的深淺大小、握把的形式、吸管的長短、吸管口徑
的大小、吸管的硬度、杯子的高低、杯口的形狀(斜口或缺口)、杯子的把
手、碗的形狀(碗口傾斜)等,都會影響進食的動作,所以先選擇最適合個
案使用的食器,然後慢慢增加其困難度,個案的進食技巧才會跟著提升。

6. 進食的姿勢:
吃東西時一定要注意正確的擺位,身體直立或斜躺均可,面對面餵食比從背
後餵食可提供較多的刺激,必要時採用下頷控制手法幫助個案控制口部動
作,餵食協助逐漸減少,盡量鼓勵個案自己吃。

7. 心理情緒因素:
有時個案當時正在發脾氣,或一直逼他趕快吃的壓力,還是環境中有噪音干
擾,也都會影響個案吃東西的情況,應該盡量避免。
二、 口部感覺異常的處理

口部觸覺異常可利用「按摩」手法促進口部感覺正常化。

1. 針對過度敏感的個案:
使用抑制性撫壓手法來按摩。從比較不敏感的區域,如背部、手臂、腳,做
緊壓、穩定、持續、緩慢、有規則的按摩方式,讓個案有安全、愉快的感覺,
不會排斥接受按摩。再以相同手法按摩胸部、頸部、臉部、到口腔周圍,最
後再用手指進行口腔內牙齦、臉頰按摩。個案可以接受用手按摩後,再用手
指包住紗布、指套牙刷、嬰兒牙刷、軟毛牙刷來按摩口腔或刷牙,漸漸減低
敏感度。

2.針對過度鈍感的個案:
使用誘發性手法來按摩。從比較敏感的口腔周圍、臉部,做輕拍、顫動、斷
續、快速、多變化的按摩方式來刺激,再以相同手法進行口腔內牙齦、臉頰
按摩。若個案不排斥冰刺激,可預先製造小冰棒,按摩前先斷續輕拍口部周
圍及刺激口腔內舌頭、臉頰、軟顎部位,之後按摩效果更佳。
三、 口部動作異常的處理
口部動作異常包括頭部、頸部、臉頰、雙唇、舌頭、下頷等部位的動作訓練。口部動作異常是指和進食或發音有關的部位,動作協調不好或動作不靈活,包括頭部、頸部、臉頰、雙唇、舌頭、下顎等。造成頭頸部上仰、下垂或歪斜、雙唇閉合不好、嘴巴開閉動作慢、咬反射太強、咀嚼動作困難、不會使用杯子、不會使用吸管、吸吮能力差、不會吹、舌頭不會靈活轉動、食物被推出口外、吞嚥功能差、容易嗆、不會吃硬的食物或太軟的食物、常流口水、說話音量小、發音不清晰或不正確、甚至不會說話。必須幼兒的口部動作協調佳、靈活度好,才能有正確的進食和發音技巧,以下列舉一些提升口部動作和功能的活動,供大家參考。最好能發揮想像力和創意,將下列動作設計成有趣的遊戲,用輪流或比賽的方式進行,效果會比較好。
一、保持頭部和下巴的穩定
在進食和訓練口部動作時,幼兒的頭部和下巴一定要保持穩定,才能有正確、靈活的進食動作,舌頭才會獨立伸出縮回、往左右嘴角移動及向上翹。
1.
用食指和中指由前面穩定額頭
2.
用食指和中指由前面穩定下巴
3.
用食指、中指和大拇指的下顎控制手法,由前面或後面穩定下巴。
4.
用大拇指和食指從後面輕夾住脖子上緣,使下巴穩定。
二、頭頸運動
頭頸運動可提升頭頸部的協調能力及靈活度。
1.
將頭往左、右兩側轉動,慢慢轉到可以看到肩膀。
2.
將頭往上看、往下低、往左和往右歪斜
3.
先向下低頭再往左右兩側轉頭
三、臉頰運動
臉頰運動可增加臉頰的肌張力和感覺靈敏度,防止食物殘留在臉頰內,增進吹氣、吸吮的能力,以及說話的清晰度。
1.
用大拇指和食指夾住臉頰(食指放口內),將整個臉頰分成五等份,每份輕輕加力往嘴角方向拉,連續做十次再換另一邊。
2.
用手掌心由下巴往顴骨處輕輕加壓按摩,連續做十次再換另一邊。
3.
用不同材質的毛巾擦(洗)臉
4.
兩頰內縮,噘嘴作聲。
5.
配合下顎控制手法,做下顎旋轉動作來引發咀嚼動作。
四、嘴唇運動
嘴唇運動主要在增進上下唇的張力及嘴唇形狀的變化,有助於發/ㄅㄆㄇㄈ/和說話時口型的變化。

1.將壓舌板放置於雙唇中間,用雙唇含住,停留25秒,連續做三次;達成後,在壓舌板兩邊各放一個銅板,停留25秒,連續做三次;慢慢逐次增加銅板的數量,可增加雙唇的承受力。

2.雙唇閉緊,盡量的扁嘴巴。

3.上下唇內縮後用力發

4.嘟起嘴巴親別人一下或吻別

5.上下唇含住吸管、小毛巾、壓舌板等物品,用手往外拉,盡量不要掉落。

6.拉開嘴唇說

7.嘟起嘴唇說

8.連續說ㄧㄨㄧㄨㄧㄨ

9.學小貓叫喵喵喵、小羊叫咩咩咩、公雞叫咕咕咕、青蛙叫呱呱呱、小狗叫汪汪汪

10.連續快速說霹啪霹哩啪啦
五、舌頭運動
舌頭運動主要在提升舌頭往前後上下左右的張力和靈活度,有助於進食時將食物側送到兩邊的臼齒咀嚼和吞嚥,發/ㄉㄊㄋㄌㄐㄑㄒㄗㄘㄙㄓㄔㄕㄖㄍㄎㄏ/等語音必需具備的條件。


1.若幼兒無法主動將舌頭伸出,則用紗布包裹舌頭,將其慢慢拉出。
2.
用冰凍的檸檬棒由舌尖往舌後劃,讓舌中央成杯狀,向軟顎(小舌)部位收縮。
3.
用手指、牙刷或冰凍的檸檬棒輕刷舌頭兩旁。
4.
用冰凍的檸檬棒輕刷舌根部位
5.
將舌尖向前對抗壓舌板、向上推抵硬顎。
6.
將舌頭伸出縮回(可用壓舌板、棒棒糖等幼兒喜愛的食物引誘舌尖動作)
7.
將舌頭向左右嘴角移動
8.
將舌頭伸出外面再往上翹
9.
用舌尖舔上下唇
10.
將舌尖捲起來,由齒槽往後滑至軟顎再滑回來。
11.
將舌頭在口腔內左右移動,推抵兩頰內側。
12.
將花生醬、果醬塗在口腔四周,讓幼兒用舌尖去舔。
13.
舌頭在口腔內牙齒的外側轉動,做清潔牙齒狀。
14.
做彈舌動作,發出馬蹄聲。
15.
學小鳥叫吱吱吱、鴨子叫嘎嘎嘎、電鈴聲叮咚叮咚
16.
連續快速說踢他啪他喀
六、下顎運動
下顎運動主要是訓練上下顎的動作靈活度,有助於進食的咀嚼動作、說話時張嘴的大小和口型的變化,增進韻母/ㄚㄛㄜㄝㄞㄟㄠㄡ/的清晰度。

1.盡量張開嘴巴做開閉的動作
2.
做大咀嚼狀、嚼大塊餅乾或水果。
3.
連續說ㄚㄨㄚㄨㄚㄨㄚㄧㄚㄧㄚㄧ
4.
連續說ㄚㄨㄧㄚㄨㄧ
5.
上下牙相碰出聲
. 吹氣運動
吹氣運動可增加肺活量、控制呼吸及氣流方向、增進軟顎的功能、雙唇收縮的能力,有助於提升說話的音量及整體清晰度。

1.吹羽毛、衛生紙、乒乓球(有跑道)、風車、紙船、口笛糖、哨子、喇叭、笛子、碎紙片、口哨、肥皂泡泡、蠟燭、汽球等等。
2.
用吸管吹透明杯子中的水,使發出水泡聲。
3.
把食指放在嘴巴前面,做不要說話的信號—”
4.
把舌頭放在上下門齒之間,發出長長音—”
5.
慢慢哈氣,越長越好(對著鏡子或透明玻璃)。
6.
用吸管吸較黏稠的飲料、色紙碎片、紙魚等。
7.
鼓脹兩頰,持續越久越好。
8.
鼓脹兩頰做漱口的動作。






啟發幼兒溝通潛能專題(九)
如何和幼兒一起閱讀圖畫書
顧問 李淑娥
「早期閱讀、親子共讀」是近年來教育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對幼兒教育十分強調的主張,即使對發展遲緩和各類身心障礙的幼兒,亦是同等重要。因為好聽又好玩的圖畫書(又名繪本故事),是幼兒在不識字前,一項很重要的語言學習工具,也影響到未來純文字的學習。父母的聲音是孩子最熟悉、最感親切的語言,當家長將繪本的內容傳述給孩子時,除了提供豐富的語言範本供孩子學習外,並能藉由親子間的互動關係達到親密情感的交流,讓彼此享受共讀的樂趣,更能幫助嬰幼兒智能和情意的發展,增進親子關係。根據中國人權協會的研究報告(200012月),台灣地區親子最常做的活動是「看電視」,最少做的是「講故事或看故事書」,只佔所有親子活動的百分之九點七二,可見多數家長仍缺乏與孩子一起閱讀的習慣。本文將針對發展遲緩幼兒的早期閱讀需要考慮的事項做說明。
一、早期閱讀的好處
1.
延長幼兒的專注力
閱讀圖畫書可提供孩子比較長時間的注意聆聽一段完整的內容,發展遲緩幼兒都有注意力很短暫的特質,家長更可以利用閱讀繪本的機會,逐漸加長孩子聽故事的時間,讓他在無意中慢慢的延長聆聽他人說話的時間,培養未來上學聽老師講課的專注力。

2. 提升幼兒的語言技巧
閱讀圖畫書可提供豐富和多樣的詞彙、句子以及情境內容,可增加幼兒的語言經驗和理解能力。況且,相同的圖畫書可一看再看,提供幼兒重複練習的機會,表達技巧也因而愈來愈熟練。

3. 增進幼兒的認知能力
圖畫書種類繁多,人文、社會、自然無所不包,可以開拓幼兒的視野,對世界中的各種事物見聞增廣,認知理解能力自然跟著提升。

4. 建立幼兒的閱讀習慣
親子共讀對孩子閱讀習慣的建立很重要,幼兒閱讀習慣的養成,家庭是最重要的推手。從小閱讀是帶動閱讀習慣的主因,幼兒閱讀圖畫書,是長大後純文字閱讀的暖身,對未來讀字和書寫的能力關係相當密切。

5. 增進親子關係
閱讀提供親子共處的機會,零到六歲是親子共讀最重要的階段,不僅是享受書的內容,更是享受親子共處的時光。共讀圖畫書,既能豐富孩子的生命,又能和孩子一起談論一些事物,比起其他的親子活動提供更多的情感分享、語言交流機會,所以親子關係會更加和諧親密。
二、早期閱讀的方法

1. 舒適的姿勢
閱讀的姿勢要舒適才能持久,隨著幼兒的年齡和喜好,選擇坐在父母的膝蓋上、坐在椅子上、坐在桌子旁邊、或是一起趴在地板上、甚至睡覺前的床邊說故事,都是可用的姿勢。最好能面對面的閱讀,親子間可以有比較多的互動。對於注意力極為短暫的過動幼兒,最初可一起坐在地板上,讓他坐在大人雙腿間,利用摟抱來控制其行動;或者,桌子靠近牆角,利用桌邊和牆壁擋住其行動;也可以坐在幼兒後面,利用雙手壓肩的動作減少幼兒離開座位的行為。

2. 適合的材質
幼兒在不同的年齡,會以不同的方式,從書本中學習及享受書中的樂趣。一歲多的嬰兒會覺得吃書、撕書比看書好玩,這時給他布書(用布製作的書)或厚紙板的書比較安全。接著,他會比較喜歡可以摸、聞或玩弄的書,這時立體書比較適合。再大一點,他喜歡看和指出他知道的事物,這時就可以給一般的平面書。不過,布書和立體書一直是發展遲緩兒的最愛。

3. 生活相關的內容
選擇圖畫書要注意是否貼近幼兒的經驗,否則不易帶動閱讀,尤其是年齡小或發展遲緩幼兒。與幼兒生活相關的洗澡、上廁所、動物、上幼兒園等,都能引起幼兒很大的興趣,所以編製孩子自己經驗的小書,更能引起他的興趣,讓他百看不厭,如「全家坐車出遊」的照片書,是提供幼兒練習敘述自己生活經驗的最好教材。

4. 有趣的閱讀方式
親子共讀圖畫書,可以將自己所看到、所體會到的內容,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說給他聽,和他一起分享。也可以先觀察孩子拿著書本在做什麼,傾聽孩子所發的聲音或所說的詞彙,模仿孩子的聲音和動作,並同時增加新詞彙或新句子和新動作,提供充分的語言互動示範。對發展遲緩幼兒,最重要的是閱讀方式要生動有趣,先讓幼兒完整的體會享受書中的樂趣,反覆閱讀他有興趣的同一本書,直到幼兒能主動跟著簡單的述說,或自己說故事,才能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技巧,不要同時閱讀太多本書,記憶和印象都不足。最忌諱邊說邊問問題,雖然仍有親子互動,往往孩子只學到支離破碎的片段,無法形成完整的概念,這種有負擔的閱讀,很難培養幼兒以後愛看書的習慣。

5. 善用社會資源
對學前幼兒來說,家庭是最好的圖書室,但帶著孩子到附近的圖書館、書店、舊書攤逛逛,和孩子一起選擇共讀的書,也是親子間無限的樂趣,更能增強孩子閱讀的動機。另外,教育部設置的兒童閱讀網站,提供親子共讀、閱讀活動、研習資訊、好書推薦、有趣電子書等相關訊息,可以上網察看。 http://www.reading.edu.tw





啟發幼兒溝通潛能專題(十)
落實早期發現早期療育的效果
李淑娥老師
上一代的父母,因為國民平均所得較低,加上子女眾多,為維持生計,只能關心到子女的生理健康問題,如身高、體重和疾病,這是屬於「生長」層面。但現在國民所得普遍提高,加上子女生得少,父母對子女提供和關心的層面增廣,相對的,要求也加多了。

尤其上學後的功課好不好,大部分的父母都很在意;但很多家長都不十分瞭解孩子功課不好的真正原因,只模糊的知道孩子上課不專心,注意力不好,好像這是百患之源。認為只要回家一再專心練習,就可以跟上別的同儕,最後弄到親子關係很緊張,成績也未見改善。其實,孩子功課不好,上課不專心,背後隱藏著很多孩子學習的困難,這些困難是屬於「發展」層面問題。幼兒的發展,包含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生活自理、語言溝通、社會情緒幾方面,每一方面的問題,都有可能造成幼兒的注意力短暫及學習障礙。

依據2002年內政部兒童局資料顯示,各縣市遲緩兒童被發現的年齡在四歲以上約佔72%,三歲以下的只有28%。而三歲以前是幼兒各種發展最重要的黃金關鍵期,家長若能掌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和教育的契機,在學前及早將孩子的發展問題解決,或減至最輕,對孩子的終身受益最大。若是抱著「大雞晚啼」的想法,往往會因此耽誤孩子最好的療育時機。

以下介紹幼兒各年齡層簡易的發展指標(摘自2002年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出版之寶寶手冊),提供給家長參考,若孩子的發展未達該年齡層指標,請提高警覺,儘早帶至附設「發展遲緩兒童聯合評估中心」的醫院先進行評估,確認是否有問題,或與各縣市通報轉介中心聯繫,相關資料可至本基金會網站查詢。
滿一個月(滿月)
趴著時,頭可以稍稍抬起。
手握拳頭
對聲音有反應,如安靜、踢腳。
嘴唇周圍接受到奶嘴的刺激,會有正確的張口和閉口反應。
滿兩個月
趴著時,胸部可以稍稍抬起。
手偶爾可鬆開。
會注視色彩鮮豔的物品四到五秒鐘。
高興時偶而會出現愉快的聲音。
滿三個月
頭部開始較能控制,趴著時,可用手撐起。
手大部分的時間鬆開,開始會抓握東西。
對他說話時,會注視說話的人並專心聆聽。
會有不同的哭聲,如肚子餓與要人抱的哭聲不一樣。
滿四個月
會注視說話者,並發出「咕咕」的喉音。
可以被逗笑。
眼睛會追視物體由一側平行移動至另一側。
會把手放到嘴巴吸吮。
滿六個月
會發出一連串重覆的疊音。
看到熟人會發出喜悅的表情。
坐著用雙手可撐30秒。
會自己翻身(由俯臥翻成仰臥)
滿九個月
會轉頭尋找左後方和右後方的聲源。
會注意到大人嚴肅的表情或聲調而稍微克制行為。
會去尋找掉落不見了的玩具。
扶著東西可維持站的姿勢。
滿十二個月(滿周歲)
能聽懂情境中簡單常用的詞彙。
會模仿或在提示下做一些簡單常用的手勢。
會丟擲東西並注意其動向或結果。
會用姆指、食指和中指尖拿東西。
滿十八個月(滿一歲半)
會主動說出五個以上的詞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H4vbCqcGRxZmqykj6VqNrEfO5Y-/article?mid=8169&prev=8171&next=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