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在公園裡玩得正起勁,只見他在沙堆前忙碌著,一會用小手捧起沙子,一會兒用撿來的樹葉、草棍插在沙堆上,接著寶寶抬起頭來,左看右看,似乎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寶寶站了起來,捧著沙子往天空灑,嘴角露出了快樂的笑意。媽媽衝過來:「天哪,你怎麼這麼淘氣呀!」,寶寶眼睛轉ㄚ轉,迷惑地看著媽媽……
理解孩子的好奇心
心理學家將好奇心定義為:個體對新異刺激的探究反應。對新鮮的事物和現象,人有著去瞭解和探索的本能。對於初涉入世的孩子來說,身邊的世界是那麼陌生、新鮮和神秘,在他的心靈中充滿了探索、求知的慾望,這寶貴的好奇心正是他智慧的火花,更是促使他學習的原動力。研究證明,一個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夠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樂趣,這種樂趣又會激勵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究未知的領域,促進其智力的發展。
好奇心就像是性能優秀的賽車引擎,保證賽車勇往直前,在激烈的競爭中遙遙領先。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好奇心在慢慢消退,人們開始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沒有了探索和求知的興趣。對於孩子的「淘氣」成人不能理解,一般都會以為他是在作對或者是不懂事的表現,於是或嚴厲斥責,或置之不理。殊不知,孩子正是通過他的淘氣行為在探索、檢驗自己的一些異想天開的想法呢!這些想法和行為就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
而如大人的粗暴、忽視、干涉和誤解會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了孩子,長此以往,有可能使孩子失去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變得麻木不仁,沒有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樣的結果是為人父母者和為人師者都不願意看到的,也是違背我們教育孩子的初衷的。
善待幼兒的好奇心
一、正視孩子的「破壞行為」
愛迪生小時候是個十分淘氣的孩子。有一天,他對青草不會燃燒,而枯草卻可以燃燒感到懷疑,於是自己跑到倉庫裡,用火點燃了乾草堆,實地試驗一下,不料卻釀成了火災,把父親囤積的草料付之一炬。生活中孩子們的破壞行為也很多,拆、毀物品,屢見不鮮。
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的這種行為正是他好奇心的表現,把玩具汽車拆開是因為他想知道汽車裡面是什麼樣的,是什麼會使汽車轉動,如果把轱轆下來,汽車會怎樣?孩子的頭腦中充滿了新奇的念頭,於是他會毫不猶豫地付諸行動。因此成人不能輕率地將孩子的某些違規行為定性為「破壞」,而應該真誠地相信每個孩子都懷有良好的願望。
同時設法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看到他真實的需求和動機。在肯定和鼓勵孩子探索行為的基礎上講清道理,給他提供問題的答案,滿足他的好奇心。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多提供一些廉價。安全的玩具,讓孩子盡情地探究和擺弄。
二、滿足孩子的收集慾
在我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每天傍晚我都會帶他到附近的公園玩耍,公園裡的落葉、草棍子、小石子、掉落的果實都是他的最愛,每一次他都會裝滿衣兜「滿載而歸」。為什麼在大人眼裡平淡無奇,甚至是「破爛」的東西,卻是孩子心中的寶貝呢?其實孩子收集「破爛」的行為,表現出他對大自然中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
在孩子的眼裡,普通的一顆小石子就是一粒閃光的寶石,一片乾枯的樹葉也是美麗無比的神奇樹葉,如果成人輕率地將這些看來毫無價值的東西扔掉,就有可能扼殺孩子的好奇心。何不因勢利導,充分發揮這些「寶貝」的價值呢?以下做法供你參考:
1、和孩子一起製作收集冊:挑選一本厚重的冊子,和孩子一起將撿來的樹葉、花朵等固定在冊子上,並幫助孩子寫出名稱或者撿拾的地點。如果孩子感興趣,還可以引導他去瞭解樹葉、花朵的名稱,比較其異同點。日積月累,孩子在無形中豐富和擴展了自然知識。
2、建立一個小型的展覽中心: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利用窗台、架子或者開闢出房間的一個角落,專門存放孩子收集來的各樣東西。和孩子一起分門別類地將收集品擺放起來,並用標籤加以說明。和孩子一起玩創意遊戲。把撿來的石子洗刷乾淨,按照大小、顏色、形狀分類,或是用畫筆在石頭上任意塗抹,畫出孩子心目中最美麗的石頭圖案。找一張白紙,把孩子收集的樹葉貼在紙上,做成簡單的樹葉標本,或者任意組合成不同的圖案。在這樣玩玩做做中,孩子會學到關於石頭和樹葉的很多知識,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會愈加旺盛,並促進其智力的發展。
三、積極回應孩子的問題
「大海的顏色為什麼是藍的?」「地球是從哪裡來的?」「螃蟹為什麼會橫著爬?」「太陽怎麼不掉下來呢?」「閃電和打雷是怎麼回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語言表達能力的增強,他和成人的對話中增加了許多的問號,「是什麼」、「為什麼」、「會怎樣」等類似的問題五花八門,大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勁頭,搞得大人很頭疼。其實這種追根究底的精神,正是智力教育的精髓。
成人應給予支持和引導。注意傾聽,做忠實的聽眾。傾聽是對孩子好奇心的最好支持。孩子問問題的時候,成人採取不理睬、厭煩甚至嘲笑的態度是錯誤的。一些研究表明,正是由於大人的態度使孩子感到沮喪,從而放棄了對問題的提問,使孩子的好奇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泯滅了。因此,切忌「你怎麼這麼煩呢!」「你沒看我正忙著嗎,一邊玩去!」「你真傻!」等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
孩子提問題的時候,你應該放下手頭的事情,做出注意傾聽孩子說話的姿態:彎下腰,目光注視孩子,用點頭和微笑鼓勵他,並且用語言表達對問題的興趣,如:「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哦!」「是嗎?」等。正確解答。有人說孩子的問題是世界上最難解答的問題,因此如何解答孩子的提問也要講究一些技巧。
1、如果您知道問題的答案,當然可以直接告訴他。
2、孩子的問題千奇百怪,成人也不是百科全書,當然不可能事事都知道。這也沒關係,您應如實地告訴孩子,這個問題,我也不太清楚,讓我查一查書再來告訴你。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成人可以和他一起來查百科全書,或者請教他人,甚至從網路中尋找答案。這樣使孩子從小瞭解到知識的海洋是無遠弗屆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獲得新的訊息,而獲得訊息的方式則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通過書本,也可以通過他人、通過網路查詢。
3、啟發孩子思考,鼓勵他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當孩子漸漸長大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後,對於他的一些問題成人不必急著將答案告訴他,可以啟發引導他自己去觀察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
4、對孩子的問題不要敷衍了事,特別不宜用一些荒謬的、不科學的內容灌輸給孩子,以免他形成對事物的錯誤認識。
四、做富有好奇心的成人
幼兒園的創始人、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說:「孩子就是我的老師,他們純潔天真、無所做作,我就像一個誠惶誠恐的學生一樣向他們學習。」好奇心是一種最寶貴的天賦,而孩子的好奇心和對事物的探索精神遠勝於成人。在這一點上,成人要向孩子學習,重新拾回好奇心。如果你能放下大人的架子,和孩子一起用新奇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和他一起用純真的心靈來感應周圍的事物,你的熱切、你的渴望將會極大地感染和促進孩子更加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對於孩子來說,周圍的世界是那樣神秘、新鮮和美妙,在他們心中充滿了好奇和求知的渴望,當他們用熱切的目光注視你,用稚嫩的聲音詢問你,用純潔的心靈渴求你的幫助和支持時,你是否已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
解讀孩子的模仿行為 ~專家 / 王振宇 學前教育專家
最近兒童模仿秀的電視節目愈來愈多,許多父母讓孩子穿著小一號的成人服裝,學著電視上的歌星、影星載歌載舞,不僅神情頗有幾分相似,動作也學習得維妙維肖。孩子們精彩模仿表演展示了他們某方面的才華,也讓大人們開心不已,但模仿與孩子的身心發展有什麼關係呢?家長該怎樣看待孩子各種各樣的模仿行為呢?現在,就讓我們來瞭解孩子的模仿行為。
模仿是兒童成長的一部分
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靠著觀察、模仿和經驗累積等方式來學習各種生活技能和知識,而漸漸地長大。尤其對兒童而言,模仿是他們成長的一部分。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幾乎從剛出生起就懂得模仿。
王教授告訴我們,在寶寶剛出生的6小時左右,他就擁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了。如果這個時候爸爸對著寶寶的臉伸伸舌頭,不一會兒,寶寶就會學爸爸的樣子動動他的小舌頭。這是種面向事物的模仿,也就是說,當你不再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小寶寶就不知該怎麼做了。
到了1歲後期,即11~12個月左右時,寶寶的模仿動作提升到動作思考期的模仿,能夠模仿簡單的聲音和動作。比如說,聽見小狗汪汪叫,他也想要學小狗叫叫看;看見媽媽洗手,他也會想洗洗看。這一時期與他剛出生時相比,有了進步。這種進步很明顯,即使他所要模仿的對象已經不在他面前做這樣的動作,他還是能學會你剛才所做的。
在這之後,隨著孩子大腦發育漸漸成熟,他的模仿能力會愈來愈強,他會花更多時間在生活中模仿、學習。
1歲半到3歲的孩子,他們的動作發展比較成熟,而且漸漸能靈活運用語言,所以模仿的能力開始形成。這時候,他們學習模仿的對象,多半是每天日常生活中常接觸的人,如爸爸、媽媽等,都是他們最先模仿的對象。
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擁有較成熟的模仿能力,而且他們的生活面擴大,從家人延伸到鄰居,幼稚園的小朋友,甚至是電視節目中的明星、卡通人物等,都可能成為學齡前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
模仿是兒童學習的泉源
模仿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模仿是兒童學習的泉源。
模仿是一種初級的學習,是學習的必經之路,尤其是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另一位兒童心理學專家班都拉認為,兒童學習社會行學(如怎樣與人交往)的過程是依賴於在觀察別人行為的過程中所做的模仿。
孩子們對別人的社會行為進行觀察後,能夠作出模仿。比如說在幼稚園中,當寶寶看見別的孩子幫助了小朋友以後得到了老師的表揚,那以後遇見小朋友需要幫助的時候,他也會像那位小朋友一樣去幫助別人。當然,這種模仿大多數時候並不是立即就表現出來的,有的甚至要經過許多年後才在孩子的行為中表現出來。
不管怎麼說,模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怎樣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模仿榜樣,這是父母們在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情,尤其是在寶寶2~3歲時開始,這時他們的模仿能力已經相當強了。
過渡模仿使孩子創造力減弱
上海市最近進行了一項6~8歲兒童綜合藝術能力狀態測試,結果顯示,上海這一個年齡層兒童的藝術模仿能力突出,而藝術想像能力和創造力則不足,這其實是和孩子過多、過度的模仿相關的。
模仿是學習,但他只是學習的初級階段,在模仿之後應該有觀察學習。模仿只是「學習者對榜樣行為的簡單複製」,而觀察學習則是「透過觀察從他人的行為及其結果中獲取資訊」。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專家皮亞傑就指出:「每次過早地教給兒童一些他自己日後能夠發現的東西,就會使他不能有所創造,,結果也不能對這些東西有真正的理解。」節目中的兒童模仿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孩子們模仿的大多是成人的歌、成人的舞,這些都是從成人的生活中來的,很多生活和情感根本就不是小孩所能理解的。而且「模仿秀」的成功與否都是以「像」與「不像」作為評判的標準,誰不想是成功者?所以這樣的模仿總是在傷害和剝奪孩子的創造力。
由此可知,過多、過度的模仿會使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而「童年期是一個人最精彩、最具創造力的時期」。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千萬要掌握好模仿的程度。
正確引導孩子的模仿行為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童年期的孩子具有很強的模仿周圍環境與別人行為的傾向,尤其是他們親近和崇拜的人更容易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他們無論看到什麼都喜歡自己去試著做一做。
如果仔細觀察孩子,你將會發現,他們模仿的一些行為、動作、通常會是大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性做的一些動作,因為這些動作常常出現在他們面前,使他們印象深刻。
正因為如此,專家特別強調父母身教的重要性,因為你不經意的一些不良行為、舉動,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孩子模仿、學習的來源。
兒童判斷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很低,怎樣正確地引導孩子的模仿行為是父母一定要了解的觀念。
父母做個好榜樣
在家庭教育的各個具體環節中,父母要做出好的榜樣,也在養成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質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最多的就是父母了,父母自然就成為孩子最重要的模仿榜樣,年幼的孩子會認為父母做的就是對的,而當某一個壞習慣養成以後,要改正就比較難了。不說謊話、愛清潔、懂禮貌,這些都是父母在生活中可以身教的內容。
說故事給孩子聽
孩子都是喜歡模仿的,父母可以加以引導,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比如說,你可以講英雄人物的故事給孩子聽,並幫助孩子逐漸理解他們為什麼是英雄,哪些地方是值得寶寶去學習、模仿的。
設定角色扮演遊戲
模仿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父母可以為孩子設計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同時模仿不同的角色,並瞭解不同角色的特性及想法,同時又滿足孩子模仿的需求。
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
當孩子有自己的興趣及喜好的時候,他就不會再去模仿。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多各種不同的事情,進而找出自己的興趣所在。孩子找到了自己的興趣之後,父母要鼓勵他們去做一些對他自己有意義的事情,為他培養一些屬於自己的才能,這樣才能發揮他的特質和創造力。如孩子喜歡表演,就讓他按照自己的想像來表演,而不要讓他特意去模仿某一個人。
當孩子模仿不良行為時…
當孩子模仿不好的行為,父母千萬不要覺得好玩,更不能誇他學得像,否則孩子會以為你在注意他、讚美他,反而模仿得更起勁。
遇到這樣的情形,家長不妨冷處理。當孩子模仿不良行為時,大家可以不理睬他,看不到別人的反應,孩子自然也覺得無趣,便不想再模仿。
父母應該從生活的小事去留心,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使他了解生活中哪些可做,哪些可不做,再深入地解釋那些不好的行為有什麼危害。讓孩子知道為什麼好的言行會受人尊重,不好的言行會招人厭惡、批評,慢慢學習如何判斷是非。
文 / 潘捷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265&prev=266&next=264&l=f&fid=10
*******************************************************************************
成為孩子的創意推手
ISB天才寶貝Lion老師(張雅怜治療師)
給予自信 建立孩子的信心,是讓他們邁開步伐,放心探索的第一步。當孩子有良好表現時,可直接點出他良好的行為事例,並給予鼓勵或擁抱,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長處,建立自信。
放手探索 少子化的現象,讓現代的父母更注重孩子的成長,但也無形中給予孩子過度的關注,綁的更緊,減少了孩子自行探索的機會,也就少了累積創造力的養分,所以,在安全的前提下,父母一定要懂得適度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
問開放式的問題 具有好奇心的孩子喜歡問問題,大人必須不厭其煩的為他解答;而對於較不擅長問問題的孩子,家長就要懂得問問題了。藉由家長的問題激發他們思考,提升其覺察力與思考力,而非接受他少發問、少說話的特質。
引導解決問題,不能說不知道 當孩子生活中受挫或遇困難時,不要急著伸出援手,應該引導他找答案而不是直接給答案。家長可用建議的口吻說「你覺得現在該怎麼辦?」而不是「不知道,你幫我」,應刺激孩子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依賴父母養成求救的習慣。
加深遊戲程度 創造力的發揮與遊戲一樣,都可適時的視孩子的能力加深其難易度。
和孩子一起想像 當孩子和你說故事時,你是否可以放下一切煩心的事物,陪著孩子一起想像進入他的童話王國ㄋ?孩子的想像空間不應該給予許多限制和框架,反到可以與孩子一同發揮喔!
找尋發揮創意點 於日常生活中,可和孩子進行小遊戲,發揮創意的想像力。例如:隨機扮演一隻動物,要大家猜;
或與孩子一同用積木創作,要大家猜。不僅能增添生活樂趣,增進親子關係,也能放大自己和孩子的想像空間。
參考文章 : “bobo小天才雜誌 激發創造力"
*******************************************************************************
⊕激勵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促進想像力的原動力。父母宜培養孩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更要不厭其煩地給他正確的回答,並且對孩子的提問表現出興趣,與孩子一起思考,去尋求答案。
⊕引導孩子多做擴散式思考
●最方便可行的是,讓孩子從小就多觀察自然,並練習聯想。比如:引導他觀察家裡養殖的盆栽和寵物,看看小花如何吐蕊?小狗如何進食?在戶外可帶他看昆蟲、鳥類、白雲、星斗。
●要善於引導孩子去聯想,比方:為什麼春天來了,有些樹換上新衣服,有些卻還沒有換上?為什麼我們家的小狗球球不會隨地大小便,而隔壁的花花卻到處大小便?設法促使孩子動腦筋思考,也聽聽他的童言童語。
●比方孩子去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回來,你會問:「還有誰也參加了?吃了什麼?」你還要再問:「有怎樣的佈置?什麼最好玩?下一次你自己的生日聚會,你要怎麼舉辦讓同學更有印象?」
●又如孩子從科學博物館參訪回來,可以問他:「什麼最深刻有趣?為什麼?」、「什麼地方有類似的現象?什麼地方就沒有?」、「如果你來安排這樣的參訪,你會怎麼安排?」等。
●之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教他如何觀察人物、探討人的心理及社群的特性等,進而對各種事物進行歸納、比較、聯想、解析、批判等,以施行較高層次的思考。
⊕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要立刻直接給他答案,而是要提示引導他自己想辦法解決。比方孩子的電動玩具汽車突然不動了,我們不要馬上告訴他可能電池沒電了,而要讓他想想有幾種可能?又比如孩子二元一次方程式解不出來的時候,我們要有耐心地引導他逐步逐步地自己解出來。
⊕要常做商量式的討論
父母宜盡量保持開放式的討論空間,可以依據實際情形發問:「你覺得怎麼寫最好?你認為這兩者有何關聯?你的想法有什麼根據?我覺得你的想法很對,剛開始我都還沒有想到!」等,讓孩子有思考的機會,並樂於表達自己的意見。
⊕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要立刻直接給他答案,而是要提示引導他自己想辦法解決。比方孩子的電動玩具汽車突然不動了,我們不要馬上告訴他可能電池沒電了,而要讓他想想有幾種可能?又比如孩子二元一次方程式解不出來的時候,我們要有耐心地引導他逐步逐步地自己解出來。
⊕要常做商量式的討論
父母宜盡量保持開放式的討論空間,可以依據實際情形發問:「你覺得怎麼寫最好?你認為這兩者有何關聯?你的想法有什麼根據?我覺得你的想法很對,剛開始我都還沒有想到!」等,讓孩子有思考的機會,並樂於表達自己的意見。
⊕ 從容忍孩子「越幫越忙」開始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能幹而有責任心的人,就要從容忍孩子「越幫越忙」開始;要趁著孩子最有好奇心的時候(兩歲開始),鼓勵他為大人做事,例如:掃掃地、排鞋子、收衣服、整理小書桌、洗菜、收碗盤等。如果孩子真的做不好,父母也寧可私下花時間慢慢調整,不應嫌東嫌西或當面改正,以維持孩子的好奇心與自信心。
⊕ 讓孩子從錯誤中獲得成功
● 要培養孩子有勇氣去犯錯、去思考和改正錯誤,敢於從失敗中獲得成功,從中獲取自信心和挫折容忍力。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能幹而有責任心的人,就要從容忍孩子「越幫越忙」開始;要趁著孩子最有好奇心的時候(兩歲開始),鼓勵他為大人做事,例如:掃掃地、排鞋子、收衣服、整理小書桌、洗菜、收碗盤等。如果孩子真的做不好,父母也寧可私下花時間慢慢調整,不應嫌東嫌西或當面改正,以維持孩子的好奇心與自信心。
⊕ 讓孩子從錯誤中獲得成功
● 要培養孩子有勇氣去犯錯、去思考和改正錯誤,敢於從失敗中獲得成功,從中獲取自信心和挫折容忍力。
● 不要一看到孩子犯錯(尤其是認為他有意搗蛋),就大發脾氣或急著糾正。
● 要培養孩子認識錯誤、敢於承認錯誤的習慣,讓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想。
● 不要擔心挫折,讓孩子承受失敗或錯誤,是他成長必要的一部份。這種對失敗的承受力,比任何知識都重要得多。
●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要越俎代庖替他做決定,而是當他的「顧問」,只給他提建議,鼓勵他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或是因勢利導,當他的「啦啦隊」,鼓勵他去做更困難、更複雜的事。
● 讓孩子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去學習、去主動建構知識。
⊕ 堅持運用「自然後果法」
忘了帶水,讓他渴著;忘了帶飯,讓他餓著,不要「一通電話,服務到校」,教導孩子學習自己負責:
● 讓他嘗試錯誤,最好不必提醒,若有必要提醒,也不要告訴他怎麼做。
⊕ 堅持運用「自然後果法」
忘了帶水,讓他渴著;忘了帶飯,讓他餓著,不要「一通電話,服務到校」,教導孩子學習自己負責:
● 讓他嘗試錯誤,最好不必提醒,若有必要提醒,也不要告訴他怎麼做。
● 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只陳述事實,不要加油添醋。例如,「再不來吃飯,我沒時間等你。等一下我收起來,你不許找任何東西吃。」而做不到的不要說,不要恐嚇他:「你不餓,那你就不用吃飯了!」
● 確實堅持,例如:不肯來吃晚餐,就把飯菜收起來,把各種零食收到廚房裡,然後把廚房門關上或牽上一條線,規定到明天早上七點鐘以前禁止進入,確實管制他不能吃任何東西,即使他餓了苦苦哀求,也不能因心軟而放鬆。如此,必能平息晚餐時的戰爭。
⊕ 即刻制止嚴重偏差的行為
如遇孩子的行為偏差,會招致嚴重惡果或道德問題時,應「立即」制止,但應注意下列事項:
● 應「以理服人」,盡量不使用父母的權威,讓他真正了解錯誤之處,以及會造成什麼惡果、父母會有什麼感覺等。
⊕ 即刻制止嚴重偏差的行為
如遇孩子的行為偏差,會招致嚴重惡果或道德問題時,應「立即」制止,但應注意下列事項:
● 應「以理服人」,盡量不使用父母的權威,讓他真正了解錯誤之處,以及會造成什麼惡果、父母會有什麼感覺等。
● 使用平和的態度、穩定的眼神及低聲的語調,會更有效。大聲斥責可能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震懾上,反而忘了問題所在;或甚至誤以為只是父母情緒不好(不是他的錯);或認為父母對他發脾氣也有錯,打平了,他就沒事了!
● 適當的處罰可以是罰站、罰跪、罰Time
Out(暫時隔離起來自我省思)、罰寫悔過書、罰他一個禮拜不能看電視等;重則用自己的手打孩子的屁股、手心為限。但最好是事先一起商量,或徵求他的同意,使他意識到這個處罰的規則,不是父母強加於他,而是他認可的。
● 父母對已經講好的規矩,要態度一致,要穩定、堅持,不要有時管、有時不管,有時處罰、有時不處罰。依照「習慣領域」的說法,一件事要連續做上二十一次(天)以上,才會變成真正穩固的習慣。如果父母對規矩的堅持反覆不定,對孩子偏差行為的改正或好習慣的建立,就很難有效果了!
⊕ 依照孩子的興趣和意願學習
父母宜依照孩子的興趣或意願,盡量讓他自己嘗試錯誤,不要急著指導他,尤其不要禁止他,以發揮他的潛能或特長。例如,兒子做科學展,堅持用自己的方法做試管試驗;女兒做數學兩位數乘法,堅持先算十位數再算個位數,就讓他(她)先做完了再作檢討,可以讓他發展創意,並養成自己負責的習慣。
本文內容取自於【好習慣成就孩子的大未來】陳贗宇著 時報文化出版
********************************************************************************
培養你孩子創造性思維的20個秘笈
思維是有方法可循的。好的思維方法能更好地觸發靈感,獲得創造性的思想。反復訓練,並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後,就會大大提高自己的創造力,讓你變得更聰明。
1、換位思維。絕 大多數創造性思想都是緣于思維角度的改變。對任何事情,你都應該嘗試從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 同群體等方面去看一看,想一想,往往你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視角的特別,也往往決定了創造力的高低。其中反向思維便是其中一個特例。比如開發產品,最 好把自己當成服務終端,考慮一下客戶以及中間環節,對每一個環節都考察一遍,是不是可以做得跟別人不一樣。也可以把自己當成競爭對手,想想他們的情況,多 問問為什麼這樣,反過來問問為什麼不這樣,這樣思考的時候,你就可能發現問題並加以革新和完善。 2、求同求異。多 做比較,而且要換不同角度進行比較,既要找出他們的相同點,也要找出他們不同點。比較一定要細緻,全面,不放過任何細微之處(細節非常重要)。所以最好將 他們一 項一項列出來,翻來覆去比較。相同必有相同的內在機制,更可能是最基本的問題。大多數人喜歡求異,而思想家更喜歡求同,從千變萬化的複雜事物中找出共性和 本質,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不同之處。異,則可能是思維的入口,是線索,順著它去就可能進一步分解事物的特性,發現規律,這點大家容易理解。 3、分解與綜合。如 果你能將關注的事物分解得足夠細,越細越好,把大問題分解成無數個小問題,對每一個問題都細緻考察一遍,你就可能找到突破口或開闢新的領地。比如,研究生 物的,可以將多細胞的行為分解到單細胞水準,甚至單分子水準,這樣必定會遇到很多技術問題,但也可能激發你建立新的技術體系,另外,對自己研究的領域,你 也可以這樣要求自己,即提出200或更多個問題,在這200個問題中一定會有你的思想火花。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關鍵問題 的提出,常常表明你已經意識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4、非常規思維。想像一下理想狀態會如何,極 端條件會 怎樣,特殊人群會有什麼需要,時間起點和終端的情況呢,或者無限誇大縮小一下又如何,變成懶鬼是啥樣,故意犯犯錯會怎樣,極小極大極多極少時又會如何等 等,這些思考可能會使你的問題簡化,或者拓展。比如,你開發一個產品,想像一下要是小孩子拿了就可能猛敲,戰場上就可能顛簸和損傷,壞蛋就想搞破壞,你的 產品是不是可以往這方面革新革新。 5、藝術性。你能把平凡的不起眼的事賦予更多藝術性或社會意 義,比如 變得有趣、富含深意,那就是一種創造力。把複雜的公式簡單化,把普通的事做得更精美,更優化組合,更節能輕便,這是一種美學創意。把簡單的東西做出複雜的 結構和多樣的功能來,也是一種令人驚歎的藝術。所以,做任何事,要試著把它做得細緻入微,精美有趣或有意義。 6、增加新特徵。組合也是一種創造,所以要時時想著是否可以給你的產品賦予更多的功能,是否可以整合不同的事物。 7、胡亂聯繫。也 就是頭腦風暴,是一種發散思維。把 大量不相關的東西放在一塊,讓他們任意組合,胡亂聯繫一下,再經過篩選分析,啟發思維,尋找靈感。所以,有時候隨便走走,或者隨便翻翻不相關的書刊,跟無 關的人員聊聊天,都可能啟發思維,不一定要老是呆在某個地方苦思瞑想才叫工作。我的導師常教導我們,吃飯也是工作,說的就是希望我們吃飯時能多結識些外面 的科研人員,有意無意中就可以交流一些資訊。 8、思考社會需求。只要是需求,都值得認真思考。 實際上, 對創造力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其社會意義,包括理論的,技術的,以及實際生活需求的。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思維拓展開來,考察社會需求的方方面面,能不 能建立一種關聯。比如,做基礎生物學研究的不一定就只做實驗室工作,可以拓展一下是不是可以與國計民生聯繫一下,比如垃圾處理,口腔衛生,食物監控,生物 能源之類。你也可以先考察社會需求,然後看看哪些可以作為自己研究突破的方向。 9、移植思想。是 一種發 散思維的方法,就是將別的領域的思想方法用到自己專注的領域,或者將自己的思想方法拓展到其他領域,也就是學科交叉,甚至學科橫斷或上升到哲學層次。彼箱 子有一個習慣,就是一有什麼想法,趕緊先記下來,然後不斷完善,再然後就會想想是不是可以推廣到相關領域,或者更寬的領域,其次就是實用性考慮,諸如可不 可以用到日常生活或醫學研究中去,可不可以申請專利、開發產品或工業化大生產。這樣想的時候,也就會連帶出更多配套性的問題,思維也就活躍了。 10、形象思維。一 定要試著用圖形表達各種意思,因為形象思維能夠再現事物原型,能輕易發現言語容易遺漏的空間細節和時空邏輯矛盾。所以,想問題的時候,不妨多畫畫圖,建立 模型,用想像力去彌補思維空缺。你也可以用形象去類比,想像一下它象什麼,內部可能是什麼樣的結構,換個角度想像一下,又會是什麼結果呢?或者,建立一定 的符號,進行邏輯運算,也可以很直觀地理解問題,發現矛盾。 11、關注矛盾。問題就是機會,不應逃避,而應把它當成取得突破的機遇。每次遇到困難,你最好問問自己,是不是裏面暗藏什麼機制性的東西,不要輕易放棄,先記下來再說,然後盡可能提出各種設想,逐個加以分析排除。 12、數學化。對任何事,要嘗試建立數學模型去量化、標準化。畢竟世界上很多事還無法量化,這實際上既是挑戰,也是發揮創造力的機遇。比如生物醫學,目前很難量化,但某些 方面卻又存在數量關係,很多人就不考慮這種關係,做的研究就可能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十幾年前,彼箱子就喜歡問一個細胞裏到底有多少特定的某種蛋白分子, 這種蛋白與其他分子定向結合的幾何幾率到底有多大,某一種蛋白量的變化對最後效應又會有多大影響,並提出好幾種量變模型,而且這些模型是可以設計實驗驗證 的。可是生物醫學界一直就很少有人考慮這些問題,現在也只是慢慢被人意識到,說明本人的想法還是超前的。 13、預測未來。你可以想像一下,20年後人們會怎樣生活和工作,然後把目標聚焦到具體領域,細化一下,這些預測結果就可以作為你研究要達到的目標。比如電腦行業,未來肯 定是功能大整合,一台掌上電腦就可以滿足你幾乎所有的資訊處理工作,比如打電話、看電視、上網、教育、諮詢、服務、儀器控制等等。所以,這個行業的一個創 新就是不斷整合,今天有iphone、ipod,明天就可能有i100,後天就可能有iall,做飯、看孩子這樣的事幾個按鈕就可以控制。那現在的任務就 是圍繞這些去開發,去完善,要做出比ipod功能更多更好的產品應該是一種必然。對於其他領域,思想也是可以超前的,比如人體那麼多奧秘,有些很少人問 津,雖然技術上相當困難,但也不是不可能設計實驗進行研究的,至少可以確定為目標,可以一步一步往前摸索。也只有這樣,你的思維才能超過別人,才有可能取 得大的突破。 14、關注最新技術最新思想。新技術新思想實際上就是創造力的最佳生長點,一定要 敏銳地把 握最新資訊,瞭解前沿動態。彼箱子對新事物的第一反應是,這是我創新的機會,一定要琢磨一番,是不是自己可以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或者拓展開來,為我所 用。即使這樣的想法沒什麼實際價值,也要把它記下來,權且作為一種思維訓練。所以,越是自己不明白的,越要去接觸它,不能完全由著興趣(喜好有時候就是一 種思維定勢)。因為新技術必定不完善,有太多值得拓展的空間,獲得新想法的幾率更高。 15、邏輯推演。讀 書的時候,我的一位導師曾經讓我無拘無束想各種問題,鼓勵我大膽設想,先不考慮任何技術可行性,或者是不是荒誕不經,先根據已有材料建立假說再說,然後大 膽推演,尋找證據,不斷改進。沒有證據的,就用想像來填補,留一個空缺。比如,假定自己的模型正確,它必定會有很多衍生特徵,可以分解它的這些特性設計實 驗進行驗證。假定它不正確,在驗證的過程中自然也會瞭解很多資訊加以修正。所以,一定先要有模型或假說,不管對不對,有總比沒有好。有了之後就要不斷推 演,分解細化。所以那時長進最快,學到很多東西,也提出很多自己都覺得驚奇的設想。 16、哲學思考。學 點哲學總是有好處的,因為哲學是歸納的結果,具有普適性,下意識地用哲學思想去分析具體問題,往往能更深刻地理解事物本質,觸發靈感。比如要學會辯證、系 統、動態地分析問題,從不同層次分析系統要素,研究其結構特性和資訊調控機制。也可以從具體研究物件由此及彼地推廣應用,甚至上升到更高層次或哲學層次。 有些人很反感哲學,以為學不學無所謂,其實這也是一種感情用事的定式,因為關鍵是你會不會用,或者你用了還以為沒用。比如,生物學家學點耗散結構等哲學思 想,就可能會去思考生命現象中的自組織機制,研究自組織中心,猜測系統運作機制,所以他就可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可能性。 17、行勝於言。很多時候,只有親身經歷一些事情,你才可能在某方面形成獨到的見解。文學家如此,做科學研究的也一樣。比如創立腫瘤血管抑制治療的科學家就因為他發現臨床上 腫瘤血管增生與預後有關,而那麼多隻呆在實驗室的腫瘤學家就很難瞭解這一點,也就無從談起發現新規律了。所以,有時候不一定要有成熟想法才去做,而應邊做 邊發現,摸索前進,很多美國學者就是這麼幹的。 18、跳出定勢。下意識地問問自己的思維模式是不是一種定勢,是否可以跳出來呢?這樣想的時候,也許你可以感悟到自己的局限,並把思維帶到另外的角度或方向,甚至可以天南海北自由馳騁,突破常規。 19、把自己想像成上帝。這 是我舅舅給我的啟示,雖然他沒做過研究,卻很有啟發性。比如,做生物醫學研究的,不要老是在自己圈子裏打轉,看大量文獻,而要把自己看成上帝,想想要是自 己來設計人體和世界,會怎樣做。有很多問題,用目前的理論無法解釋,很多人就不敢碰,卻又是人類認知突破的節點,只有感悟世界可能的規律,你才可能用想像 去填補事實與知識間的巨大空缺,才可能從高處俯視你的研究領域。當然,能達到這種思維境界的,非一般人能做到,需要刻苦磨練和高超的悟性。 20、學做有心人。學會收集資料和思想方法,積累基本知識和資源,成為某方面的專家,洞察研究前沿,這些都是創造思維的基礎,所以趕緊收藏本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