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你的孩子為什麼容易害羞?

在你試圖了解孩子為何害羞時,應該先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
(1) 我是否常叫孩子多做事少說話?
(2) 我花時間聽過孩子的心事嗎?
(3) 我是不是在他不說話、不吵鬧時,說他是個乖孩子?
(4) 當我無法問答孩子的問題時,是否常常缺乏耐心?
(5) 我喜歡孩子的朋友嗎?
(6) 我是否對孩子的害羞行為太過關注,以至於反而助長了他的害羞?
(7) 我是不是操之過急,因而阻礙了他的社交機會?
(8) 我尊重孩子的隱私及獨處的權利嗎?
當你仔細思考過以上問題後,你必然不難知道孩子害羞的原因了。
假如你沒有犯上面那些父母在與孩子相處中常見的忌諱,那麼孩子的害羞也許就是來自天生的氣質,只是他需要獨處的需求比別人高一些而已。
難道你不需要獨處嗎?當然需要,其實孩子也不例外,畢竟那是他享受自我的好時光,獨處並不表示自私,它只是一個人在一個特別的時間裏,以最舒服的方式,享受他的內在感覺而已。
那些朋友很少的孩子,極有可能在他的小天地裏很自由、很滿足、很快樂。孩子間的友情也許很深刻,但他們卻不需要以太多的時間和朋友膩在一塊兒。
只有你深入孩子的心理世界,才有機會了解他們是否真的孤獨;如果不是,害羞一點又何妨!
當然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天生害羞的,缺乏自信、不信任別人,不善於與人溝通的小孩,也會損失很多交友與學習的機會。
在別人眼中,害羞的孩子被形容為木訥、無趣,而不想和他在一起。由於害羞的孩子很少惹禍或制造麻煩,所以也很少被人注意,因此越來越沉默,遇到問題或困擾時,唯一的處理方式就是逃離現潮。
依照人類的心理發展來看,大約半歲至二歲之間是人生正常的害羞期,這期間的孩子多半不習慣和陌生人獨處。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才會慢慢克服害羞
除了少數天生氣質外,大部分的害羞小孩,往往缺乏一套社交技巧,他們無法表達內在的訊息讓別人知道,也很難顯露同情與關心。這與家庭,尤其是與父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例如父親老喜歡在公開的場合中,有意、無意的批評小孩,孩子會在這種不肯定中,退回自己的殼裏。
過度保護也是制造害羞兒的主因之一,這類的孩子會如溫室中的花朵,很難禁得起挫折與壓力,當他好不容易探出觸角,卻發現外在世界危機四伏時,便快速鑽回自己的安樂窩。如果你是一位經常用威脅、恐嚇,來使孩子安靜的父母,相信你家的寶貝也會因害怕而產生羞怯。
最後,你還有必要看看自己本身是否就很內向、沉默、害羞,如果你是的,那你的孩子害羞又有什麼奇怪呢!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402&prev=4404&next=4396&l=f&fid=53





********************************************************************************

我家有個含羞草寶寶!

每當有客人來訪時,寶寶總是拉著媽媽的衣角躲在身後,不願意跟客人打招呼?我的寶寶好怕生,他總是不肯跟外人接觸,我的孩子如果是這類型那要怎麼辦?


依附關係主要建立期
3歲的葳崴不喜歡接觸陌生人,每次看到沒有接觸過的人,不是躲在媽媽背後,不然就是完全不跟對方講話,這樣的情形讓葳葳的父母好憂心!深怕葳葳上學之後也是對待其他的同儕,到底要怎麼幫助她勇敢一點跟人外人接觸呢?
    
劍橋小院士語言學校主任林倢安表示,小朋友會怕生應該由他的「社會化發展」來看起。孩子到了6個月或是8個月之後,會出現特別認父母角色的情形,就會看到寶寶老是要找爸爸媽媽抱,或是老是黏在父母屁股後面,其他的照顧者反而被冷落一旁,其實這就是寶寶正處於要開始建立「依附關係」的階段。而依附關係建立是否健全對日後孩子怕生與否佔有很大的影響性。
    6
個月或8個月~1歲半的孩子他會開始展現獨立,例如自己爬行,這是因為這時候正是孩子發展「自我」的巔峰期。在6個月或是8個月之前,外界的事物對孩子來說不具任何特殊的意義,但之後他開始了所謂的「社會化」發展,寶寶就會開始想要接觸、了解外界人事物,開始認知、建立他與外人的關係。
讓孩子適性發展
有些家長並不了解孩子各個階段發展的重點,以自我的觀點要孩子達到父母提出的規則、規範,「當孩子正在建立依附關係,父母卻強迫他一定要去跟外人接觸,這樣反而可能讓有些孩子在未來出現退縮的狀況,」看過許多錯誤的教法,深怕您再次犯了同樣的錯誤,林主任特別提出解釋,發展依附關係時,孩子主要從認知父母的角色開始再衍生到建立與其他人的關係,在關係基礎培養的階段,就不要硬要孩子與第三者產生互動。
依附關係還有另一個說法,「我們也稱之為孩子第一個『分離焦慮』期,也可以說跟寶寶的認知發展有關,」林主任解釋,除了依附的對象改變之外,這個時期,孩子對「物體存」這個概念並不了解,當東西或人在他面前消失,就算只是被其他物體遮住,對孩子而言,物品消失了就是不見。有些家長帶寶寶上保母家或是幼稚園,為了離開孩子,還跟寶寶玩捉迷藏,這種錯誤的方式,反倒會引起孩子認知上的模糊。
教養態度很重要
孩子會怕生一方面跟他本身的氣質有絕對的關係之外,「家長的教養態度、方式跟孩子整個行為模式有相當大的關聯,」觀察多位家長的教養方式,發現有些孩子會怕生,追根究底,都跟家長有關,林倢安主任特別提出她的看法,當孩子處於分離焦慮期,家人更要以正向的態度去接受孩子的行為,以耐心、愛心去關懷他,而不是覺得寶寶很煩,強迫孩子學習獨立,反倒讓發展分離焦慮的時間持續,所以有些小朋友甚至到了上幼稚園或是小學時,還是會出現依賴家人的情形。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分離焦慮的過程,差別只在各別出現的時間都不盡相同。雖然有些孩子是因為自己本身氣質的關係,天生就是怕生、怕羞,但是家長還是可以利用後天的方式來引導他,讓寶寶安穩的渡過不穩定的階段。


【摘錄自HerCafe女人網站嬰兒母親-育兒錦囊單元】

資料來源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p=%E4%BB%A5%E6%AD%A3%E5%90%91%E6%96%B9%E5%BC%8F%E4%BE%86%E5%BC%95%E5%B0%8E%E5%AF%B6%E5%AF%B6&fr=yfp&ei=utf-8&v=0





*********************************************************************
不願上學怎麼辦?
孩子第一次上學的分離,大哭大鬧本可避免,但不少的孩子卻在不安恐懼的情況下進了幼兒園,家長面臨這樣的情形不知所措,學校若無法提供一個好的策略和家長一起合作,幫孩子度過這分離的難關,那麼,孩子又該如何建構往後成長的安全感?

偷跑&強迫不是好方法
新學期的開始,教室裡來了兩個三歲多的新生,非常巧合的是他們都有「上學分離的恐懼」,對於恐懼的反應幾乎相同,像是:沒有胃口無法正常進食、睡前就開始煩惱醒來要上學(其中一個孩子甚至不敢睡著,喃喃說著:不睡覺就不用上學了……)、睡眠中頻頻驚醒、表現出極度的不安全感等。媽媽說:「每天連哄帶騙的,只要一聽到上學就哭鬧不休,來到學校門口更慘,每天都由老師強行抱進教室。雖然放學不哭了,但恐懼的反應又開始上演。」兩個孩子這樣的情形分別維持了二至四周,家長們都表示,除了對孩子不捨外,真的都快瘋了!
在處理過無數個「上學分離恐懼」的案例中,不論孩子的先天氣質為何?大多是曾經有過不好的分離經驗,
因而造成了分離的恐懼。
有些家長常利用孩子不注意時偷偷離開,誤以為孩子未見大人離去就不會哭鬧,一方面也省事,畢竟孩子哭
鬧又得費心安撫一番。但這是種「不好的分離經驗」。隨著年齡成長,這種做法只會使問題愈來愈麻煩,因為當孩子無法信任分離時,也就愈來愈無法分離。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上學的分離了,假如孩子不那麼幸運,又遇上一些強迫性的上學行為,這將嚴重影響孩子信任及安全感的發展,所以千萬別這麼做。
因此,建立「好的分離經驗」非常重要,以下提供「分離的法寶」,這對從未有過上學分離或害怕的幼兒尤
其有效,著眼的重點為:

1.建立新環境的熟悉感;
2.特定良好的依附對象;
3.循序漸進的分離。
以前述兩個極度恐懼分離的幼兒為例,首先利用放學後、教室內仍有少數孩子在的時間,請父母帶著孩子進
到教室,讓孩子自然地和教室環境互動,倘若孩子什麼都不做也不須著急,讓他感知環境及新的依附關係者(老師)即可。一旦孩子對環境及老師熟悉了,會逐步建立起新的依附情感。

好的分離能建立安全感至於循序漸進的分離,就是建立安全信任分離的關鍵了!建議父母及老師,第一天上學兩小時就好,由父母全程陪伴。第二天只需陪伴一小時左右(以個別差異來增減留園及陪伴時間),要離去時以時鐘作為依據,告訴孩子:短針走到哪個位置,媽媽就來接你回家。雖然幼兒時間概念尚未成熟,但時針會移動,孩子看得到、有期盼與等待,當然,父母要守時,老師也呼應父母離開及回來的時間。
為孩子建立分離的信任感,即便孩子哭泣也要看著父母離去,這是為孩子建構分離的張力,和害怕恐懼的哭
是不一樣的。父母別說忙碌沒有時間,老師別怕多一點點的付出,這將會節省很多後續的麻煩事,何樂而不為!
除了學校之外,面對其他新的情境,只要掌握上述三個安全分離的步驟,舉一反三靈活套用,對孩子安全感
及分離的能力一定大有幫助誰說孩子上學分離一定會大哭大鬧?後來,這兩個孩子不僅沒有哭鬧,還能正常作息、睡覺,更能開心大聲

地對父母說再見呢!
請相信:好的分離會為孩子帶來信任及安全感;好的分離能為孩子建立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好的分離可以為孩子建構受挫及挑戰的能力;好的分離要為生命過程中更大的分離做預備。

引用《食尚小玩家》http://tw368.com.tw/2012/09/12/superkids-column/






*******************************************************************************


訓練寶寶獨立.ㄅ黏人~

寶寶在很小的時候,家人出於疼愛,常會不自覺就抱起孩子,甚至有的外婆、奶奶,還經常讓寶寶睡在自己懷裡,長久下來,寶寶就會得寸進尺,賴在懷裡不肯離開。

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表示,一歲以下的寶寶,探索慾望會隨著月齡的增加而日趨強烈,但是身體的成熟程度,此時並無法滿足他四處探索的需要,所以會時常要求大人「抱抱」,帶他到想去卻又無法到達的地方,這種慾望並非是不正常的表現。

0~2歲 轉移注意力

當寶寶因為大人不抱他或陪他,而大肆哭鬧,父母就必須發展出一套引導的方式,使寶寶能透過健康的管道,獲得情緒的宣洩。楊聰財認為,在2~3歲之前,轉移注意力是非常好的方法,假如有新奇、又吸引寶寶興趣的事物,他的注意力就能被轉移。

當然情緒的表達跟寶寶的安全感有關,所以適度的安撫也是必要的,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寶寶(1~2歲的寶寶),適度給予一些安撫,或者可以依賴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

2~3歲 使用獎懲法

寶寶到了三歲左右,父母必須開始教他一些規矩,楊聰財建議爸媽不妨使用獎懲的方法。談到懲罰,家長一定會問:「可不可以打?」楊聰財認為,就發展上來說,並不鼓勵用責打的方式。因為處罰的方法有很多種,對寶寶而言,不被注意都算是一種懲罰,因此楊聰財建議採取減少注意的方式,做為處罰。同時獎賞、鼓勵寶寶的正向行為,對他好的行為給予注意,比如寶寶哭了兩分鐘就停止,爸媽此時可以適時稱讚他,會是比較正面、積極的方法。

6招讓寶寶不黏人

1.建立自己堅定應對的心態
當父母要與寶寶分離時,必須清楚知道並不是自己不愛他,而是現在不能和他玩,或有充分的理由需要離開。爸媽不要在心裡產生罪惡感,認為寶寶哭鬧是自己沒有給予愛的安全感所致。

2.試著向寶寶訴說自己正要去忙的事
雖然只是年紀小小的寶寶,但如果經常和他說話,他也會明白大人的意思。舉例來說,媽媽可以告訴寶寶:「你看這時鐘,從十二走到六,我要煮晚餐,你要乖乖在娃娃床裡玩玩具。等我煮好了,就可以陪你玩喔!」孩子漸漸明白父母要做的事,而家長也確實實踐自己所答應的承諾,就能培養互相信任的感受。

3.以遊戲方式進行漸進式的分離
寶寶其實也需要有自己的獨處空間,爸媽可以藉由讓他自己玩遊戲,訓練獨立自主的能力。楊聰財舉例說明,像在玩辦家家酒的遊戲時,爸媽可以藉故離開一下,說好多久之後會再回來,讓寶寶能放心玩耍,有自己獨處的機會,又不用擔心被爸媽拋下,增加心中的安全感,自然就不會想一直黏著爸媽了。

4.不要因為寶寶「黏」而給予處罰
寶寶會黏著父母,是一種依戀的表現,如果父母因此而處罰他,會讓寶寶誤以為爸媽討厭他、不愛他了,反而得到反效果。盡量多以正向的鼓勵代替處罰,讓寶寶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並了解爸媽短暫的離開,絕對不是要拋棄他。

5.不要嚇寶寶外面的人都是可怕的壞人、魔鬼或大野狼
有些父母因為怕寶寶在外受騙、遭遇危險,會告訴他外面的人都很可怕。這雖然能提高寶寶的警覺性,但是也造成他只相信身邊的親人,而無法離開的結果;相對地,也就會黏著不放,只要身邊的人一走開,就嚎啕大哭。楊聰財認為,父母應該教寶寶遇到危險的處理方式,而不是讓他對週遭的人都產生恐懼才對。

6.轉移注意力以降低依賴感
如果寶寶年齡較大,不再是新生兒(尤其是兩歲以上的寶寶),卻依然很黏人時,父母不妨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提供一些平時他喜歡又具安全性的玩具,試著讓他自己玩,以降低寶寶對照顧者的依賴。另外,除了父母之外,也可以多建立一些可供寶寶「黏」的對象,如此可以減輕日常照顧者的負擔,對寶寶日後的人際發展也有正面幫助。
聽聽醫師怎麼說
一般而言,寶寶在十個月大以後,就開始會認人、怕生;1歲半至2歲半之間,離開照顧者的焦慮會達到最高峰。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先妥善安排適當的接替人手(如保母、親友或托育中心等),讓寶寶跟他們保持密切的來往及接觸,一方面他們會了解寶寶的習性,另一方面,寶寶也可以熟悉他們。等到父母需要出門,要將寶寶委託照顧時,兩方面都不會有陌生的感覺,寶寶也不會產生排斥的恐懼心理。

愛心、耐心為不二法門

如果寶寶出現比平常更黏人的情況時,很有可能是生病或是受到驚嚇,因而造成身體上及心理上的不安全感。此時,照顧者要仔細觀察,盡可能找出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再視情況而定,是否送寶寶就醫或是進行安撫。千萬不要不予理會,認為寶寶過一會兒就會好轉。因此,家中若有黏人的寶寶,父母最好以愛心、耐心照顧,只要過了這段成長期,寶寶的情況就會好轉。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26&prev=327&next=325&l=f&f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