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與判逆期孩子溝通七技巧



尊重孩子平等對待
    
父母應避免對孩子的行為過多的不必要的限制,尊重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對待孩子,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去自由探索,這是從源頭上治理逆反心理和反抗行為的辦法,讓孩子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納、被理解。不要用高壓手段或恐嚇威脅。逆反心理的發生,正是出於孩子對父母的不滿或憤怒。壓服和威脅雖然一時可以使逆反心理和反抗行為減少,但卻增加了孩子的內心的憤怒,助長了潛在的矛盾。

    
對孩子先說
    
人際關係大師戴爾·卡耐基在剖析人性弱點時指出:人的思維有慣性,當你的思維朝某一方向傾斜時,就傾向於一直延續下去。我們如果牢記這一原理並巧妙地加以利用,就可能有助於親子之間的溝通。具體來說,和孩子談話或討論問題時,不要一開始就批評孩子,或反駁孩子的意見,那樣會將雙方的觀點對立起來,接下來你說什麼孩子都可能說。相反,嘗試先談論一些你可以和孩子達成共識的話題,營造和諧愉快的談話氛圍,讓孩子在溫和的情緒中,從心理上接受父母。一旦從心理上接受了父母,對父母的觀點就會認同和接受,在此基礎上再逐漸過渡到雙方可能存在分歧的話題。此時,由於前邊的談話氛圍和心理定勢做基礎,孩子對於父母有分歧的問題反應就不可能太強烈,雙方的溝通就容易進行下去。

    
讓孩子感覺他是大人
    
有些父母習慣於在談話開始便提出批評或不同意見,認為這樣可以顯示出自己的重要或權威。事實上,這是許多家庭親子溝通陷入僵局的一個常見原因。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放下父母的架子,坦開自己的胸懷,尊重孩子的觀點,和孩子平等地交談。給孩子營造一種他已是大人的氣氛,讓他享受大人的部分權利,同時引導他自覺地履行大人的義務。如果做到這些,他與父母的共同語言就多了,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什麼都告訴你的,父母和孩子就會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考慮問題、處理問題,同時也讓孩子做做當父母的角色,讓他體驗一下做父母的難處,角色的互換就很容易贏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不妨試試和孩子輪流做家長,讓孩子體驗一把做家長的感覺,負責整個家庭某一段時間的日常事務。到時候,他不和你們溝通,恐怕也不行了。

    
順勢方法化解孩子情緒
    
這是一種心理學方法。當孩子對父母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時,他會故意做一些事情來氣父母,目的是激怒父母,如果父母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就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使親子關係陷入僵局。但是父母出乎意料地接受了他的行為,平靜地接受他的反抗情緒,孩子就會感覺一拳打到棉花上,使不出力,從而轉變態度,達到與父母溝通。

    
避免長篇大論的說教
    
批評孩子就事論事,不算舊賬,不對孩子發出過多的指令。溝通的問題要具體化。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孩子把握不住,反倒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這樣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

    
給孩子做好表帥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嚴以律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併為有這樣的父母而引以自豪。這就給父母與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不要把工作和夫妻間的壓力發泄到孩子身上,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隨便對孩子發脾氣,不要喜怒無常。如果父母自身在情緒處理上有問題,先要解決好自身的情緒問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396&prev=4402&next=4393&l=f&fid=53





*******************************************************************************

面對兒童倔強脾氣八招

倔強、反抗是兒童發展過程中常見的一種行為,倔強的孩子較容易有反抗行為, 然而倔強的孩子不一定不好。從堅持度來說,倔強代表有毅力,有主見,為了讓他們將來能成為一個講道理的人,父母不妨用啟發的方式,慢慢引導孩子把倔強 變成一種正向的力量,去做合理的判斷。以下一些方法,提供父母作為參考: 


    1.避免情緒失控. 當孩子出現倔強、反抗的行為時,父母應避免使用權威的口語或方式來教訓孩子,而應拿出一點辦法來。首先深呼吸,不要讓自己跟隨著孩子的生氣情緒,然後試著和他講道理,教他學會尊重別人,並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 
 
  2.轉移注意力 當您感覺到孩子開始浮躁不安時,可用他有興趣的事或物品吸引他,來轉移他即將爆發的情緒。
 
  3.離開現場 父母的干預越多,孩子倔強的脾氣可能越強烈。當孩子在鬧脾氣時,有時是帶點試探的性質,父母表現得越在乎,他可能越過分、越吵鬧。所以,在不會影響到其他的情況下,就試試讓他哭個夠,等他安靜下來後,再去處理。 
   
  4.適當使用隔離法 孩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你覺得不生氣了,再過來和大家一起玩。但必須注意隔離處的安全性,且不能是會讓孩子感到恐懼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的地方。 
 
  5.滿足需求 當孩子正努力組合一張拼圖或搭積木時,卻要他儘快去洗澡,孩子通常會表現出不願意的態度。其實對於孩子的這種堅持,反而是值得表揚的,若父母硬要孩子放棄,孩子反而容易養成半途而廢的性格。 
 
  6.尊重孩子的意見 對於反抗、倔強期的孩子,一定要站在他的立場看事情,不管做什麼事盡可能尊重孩子的意見,不過分干涉。有時明知道可能做不好,也應讓他體驗一下。此外,在他做不好的時候,偶爾可以正確示範一遍給他看。 
 
  7.面對面溝通 父母有時不免會主觀認為,孩子應該聽話、順從,而不應該反抗。其實,不妨把專利、命令的語言溝通形式改為雙向的溝通,讓孩子有表達意見的機會,並試著去瞭解不合理的原因並去探索合理的條件,建立自我約束的行為。 
 
  8.恩威並用 有時不妨運用處罰的方式,但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原因。處罰過後,讓他知道處罰歸處罰,爸媽還是愛他的。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80217&prev=80220&next=80151&l=f&fid=78






*******************************************************************************



如何幫助孩子渡過叛逆期

其實,在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與父母溝通的強烈願望,所以你不要認為這一時期的孩子太難管教,或認為他們的叛逆行為是完全錯誤的,而是應該站在孩子角度,對孩子的行為給予充分的理解,並適時地把握,從而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一、注意孩子的情感需要
  孩子很希望能夠經常與父母進行情感交流,而不是天天聽到父母嘮嘮叨叨地只關心他們的學習,因此平時你要注意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
  在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時,你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當孩子向你談他感興趣的話題時,你不要三心二意,只顧想自己的事,而要集中注意力聽;如果此時你有十分緊急的事要做,不妨先跟孩子打個招呼,以便孩子諒解。
  即使一開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見,也要耐心聽完,充分瞭解他們的看法,要以交換意見的方式發表白己的看法,不要光知道嘮叨說教而不考慮孩子的意見。
  與孩子交談時,要用尊重的語氣而不是教育語氣說話,尊重孩子會使孩子尊重自己,教訓則常常帶來反感和對立,產生相反的效果,讓孩子更逆反。
  要正視孩子自我意識的增長和認識能力的提高,並以大朋友的身份指導、幫助他們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賴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
  家裏的事也要適當地徵求孩子的意見,如果他的意見合理或和大人的意見一致,要以他的意見做出決定,這樣可以增加他的參政感和責任感,從而使家庭更加協調。
  多陪孩子參加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如看足球賽、欣賞演唱會等,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鼓勵孩子多參加課外活動並沒有錯。
  二、注意自己的行為影響
  父母自身的行為方式可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發育方面,你應注意以下幾點:
  自己要做出好榜樣。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你的行為對孩子影響很大,如果你自己要抽煙,就無法說服孩子不抽煙。孩子一般都是根據別人的行為而不是根據言詞來學習和評價別人的,當然也包括評價自己的父母在內。
       對孩子要做的事不要件件都指手畫腳,許多事可以放手讓他們獨立完成。但這並不代表你就不用關心他們 了,即使孩子自己去完成,你也要常常給予他們一定的關心和建議。對孩子做的需要干預的事要採取適應的形式,不要採取激烈的形式,否則容易產生或加深與孩子 間的隔閡。
  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不要認為小孩子就沒有隱私,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常常拆孩子的信件,看孩子的日記等,都會引起孩子的情緒對立,你要用關心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們,這樣他們才會尊重你。
  對任何事都要保持冷靜,不要動不動就斥責孩子。這一時期的孩子比較容易犯錯,這本是很正常的現象,你只要儘量指導孩子少犯錯誤就行了,不可能要求他不犯錯誤。如果要求過高,就容易導致孩子反感。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批評、嘲笑他人,也不要用不公正的態度和方式處理或抗拒成人社會裏遇到的問題。
  三、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在發現孩子有叛逆心理後,你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而叛逆,有時候孩子叛逆是因為自己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所致。這 時候,你就要從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了,如果孩子的需要是合理的,那麼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應該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比如孩子想打球,那麼你可以告訴孩子, 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打球是可以的。
  或者你伯孩子控制不了自己,影響了學習,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協議書,規定孩子每天打球不能超過多長時間,如 果超過了,應該受到什麼樣的懲罰,在孩子同意的情況下與孩子達成一致,這樣不僅滿足了孩子的正常需求,避免孩子出現叛逆行為,而且還能保證孩子不耽誤學 習,豈不是一舉兩得四、努力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當孩子的興趣影響學習時,父母多會嚴厲制止,但是通常適得其反。
  如果你能先不動聲色地走進孩子的興趣,深入地瞭解情況,比如和孩子一起討論他愛玩的活動或他喜歡的偶像等,然後 再作必要的提醒。當你做到有的放矢,利害關係一目了然的時候,孩子也便心安理得地接受忠告了。因為每個孩子都願意和父母融洽相處,都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 尊重。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61475&prev=61533&next=61455&l=f&fid=78







*****************************************************************************

教養倔強孩子有法寶


常常聽到家長有這樣的抱怨:「我的孩子很活潑,也很聰明,就是脾氣太倔強了,真拿他沒辦法。」


相信為數不少的父母都有同感。

其實,倔強的孩子往往有他獨立的見解和個人的意志,你若是以強硬的態度去對待孩子,他就會「頂撞」你;但是,如果你任由他去,則更容易助長他的倔強。

因此,教育倔強的孩子不僅要多動腦筋,還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是。

講道理
父母立場:孩子往往只知道他「想做什麼」和「不想做什麼」,而無法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和「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的道理。


因此,隨著孩子智力的發展,逐漸有了自主意識,家長應該提出正當及充分的理由告訴孩子,什麼事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有了判斷是非的標準,孩子便能自己處理事情。

孩子立場:很多父母往往剝奪了孩子知的權利,只會無來由地命令孩子:「我叫你這樣做,你就這樣做。」

一味強迫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只會讓孩子覺得莫名奇妙,結果反而更加固執己見。

例如,一個一歲的孩子,雖然走不穩,但是他可能推開你的手,堅持要自己走路;此時就不算是倔強,你應該支持他,即使摔倒也沒關係。

態度必須明確
父母立場:想要孩子接受意見,你的態度必須要明確堅決,如此孩子就會知道,無論自己再怎麼任性吵鬧也不會被接受。


千萬不能說「求求你,聽媽媽的話吧!」這類的話,這樣只會突顯父母的無能;若父母採取軟弱的態度向子女哀求,只會讓孩子更任性。

孩子立場:不過,有時候家長也應避免高姿態,把自己的意見當聖旨,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接受,而忽視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

有一些超出家長允許範圍的事,可能只是孩子的好奇心作祟;

例如,一個兩歲的孩子,看見外頭下小雨了,可能會想到雨中去玩耍,然而卻得不到家長的允許。

其實,孩子的原始動機只是好奇而已,這時你不該硬性阻止,而應有條件地軟性限制,陪孩子出去看看雨、聽聽雨的聲音等。

訂定紀律
父母立場:給孩子訂立一些明確的行為準則,例如,晚上幾點鐘一到,必須關掉電視上床睡覺,以及不許吃零食等規定。


同時,你應該讓孩子明白,你對他的一些規定是出自於愛心和關心。

孩子立場:家長應該明白孩子不斷地在長大及成熟,過分的教條主義,可能會限制孩子想像和發展的空間。

例如,一個三歲的孩子,家長可能會硬性規定他學鋼琴或小提琴,但是孩子可能偏偏喜歡畫畫或劍道;這時你應該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而不是強求他學什麼或做什麼。

只要你認為孩子有道理,就應該及時更改紀律。

管教要有原則
父母立場:要使教育發揮作用,就得確立一個管教的原則,而且要幫助孩子遵守。


當孩子違反了規定,你不能有時責備,有時原諒,否則久了以後,規定就會變得沒有意義。

孩子立場:父母經常是很隨性的,依據自己的標準來制定原則,而且說制定就制定,說執行就執行,但是對於一些規律性很差的孩子,卻不容易做到。

例如,一個四歲的孩子,他之前已經養成了睡前吃點心的習慣,無法馬上改掉,這時候,家長應該讓孩子有一個緩衝期,慢慢地改正習慣,因為習慣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幾的。

採取強制手段
父母立場:有時候,矯正孩子的任性行為必須要採取強制手段。


有位兒童心理學家主張,糾正孩子偏食的方法是──在正餐的時間內,給孩子吃足夠分量的食物,如果孩子不吃就收回,到下頓飯之前,即使孩子哭叫吵鬧,也不要給他吃任何東西;如此不到三天,孩子就會接受父母所給的食物,不再偏食。

類似這種情形,不遷就孩子的任性便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孩子立場:父母有時會很難拿捏尺度,高興時放孩子一馬,不高興了又把孩子逼得要死,這樣對孩子是很不公平的。

例如,一個五歲的孩子,也許他看卡通片看得正高興,當你叫他吃晚飯時,他便聽而不聞;這時候,最好的辦法不是堅持他立刻吃飯,而是讓他在規定看電視的時間後再吃飯,這樣孩子就可能接受,習慣也養成了。

給予適當懲罰
父母立場:當孩子故意搗亂而不聽勸,有時也可以採取適當的處罰,但是要小心,千萬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完全不採取懲罰,可能會助長孩子的任性,讓他以為父母在鼓勵他,而重複犯下同樣的錯誤。

孩子立場:父母對於孩子的懲罰要適度,既不能傷害他們的人格,更不能損害他們的身體,以免發生意外。

另外,父母也應注意以理服人,以免孩子表面接受,心裡面卻不服。

例如,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如果他不高興而故意打翻了果汁,除了要他自己收拾殘局外,你還可以取消當天他看卡通的時間,而不是對他大聲斥責,借題發揮,發洩自己的不快情緒。

同時必須注意,有懲罰就應該有獎勵。

其實,大多數的父母還是受到傳統思想影響,過分要求孩子聽話順從,認為聽話的孩子就好,不聽話的就是倔,就是不好。

其實,父母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有個性、富挑戰的新人,而不是唯唯諾諾的乖寶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應該有意識地保留孩子的個性。

此外,人際關係是互動的,教育孩子不能只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問題,也不應完全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是要盡可能地尊重孩子,也要盡可能地對其要求。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TV2peqTSU9EuukLQc0c/article?mid=60194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196&prev=3197&next=3165&l=f&fid=53






*********************************************************************************

父母給愛的方式-停、忍、收、聽

父母給愛的方式必須設限,忍一時,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

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闢,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在《溫公家範》這麼說。

對溺愛世代的父母,這句話無疑是當頭棒喝。

這群父母往往給了太多的愛,卻不知道「該給什麼」、「該給多少」?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大能力(編按:十一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經過核對後發現: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尤 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

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

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 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

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所以,不論你的溺愛是放任型,或是過度保護型,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停、收、等、慢」,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

首先,要停下來。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第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樊雪春寫的〈我看見我的女兒〉一文,內容就描述她母親給她的是一份「專斷的愛」:
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乾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做一場脫皮之旅,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代宰的羔羊,就這樣一直幫我洗到十八歲。


她嫌我的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

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吃光光……「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

「母親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樊雪春這段話隱喻著,母親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經常背道而馳。

因此,父母在給愛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第二,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


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

「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塗喜敏舉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

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田先生有四個女兒,在一次家庭會議後,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責任。

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

只見田太太說:「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

接著,田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

想不到田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自己想辦法了。」

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淨。

第四,要慢。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


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

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

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先降低頻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


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

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生活大能力,你的孩子得幾分?
答題方式 請根據孩子的真實狀況快速給分,依照符合程度,分數各異:偏高2分、一般1分、偏低0分,做完24題後,累計總分 (檢測對象 此問卷設計係針對孩子6歲至12歲的父母)


1. 大部分時間,自己整理書包、準備上學用品

2. 受挫或被拒絕時,不會一直吵鬧,或與父母交換條件

3. 很想要超市、百貨公司的某樣東西,未經同意,能等待或放棄

4. 借東西前,會先向物主說一聲

5. 做錯事不會一直說是別人的錯,會想下次怎麼做更好
6. 會時常關心家庭其他成員
7. 客人來家裡,會分享所有物或玩具,或給大家留愛吃的東西

8. 規定、約定打電動或看電視時間,或上床睡覺時間,可以遵守

9. 需要做決定時,知道自己要什麼,不會不知所措

10. 對於分配到的打掃、洗碗家事或功課,大多能負責

11. 清楚表達想法或需要,不需父母猜測、詢問半天

12. 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不會馬上喊父母來協助

13. 能自然的對別人招呼,如鄰居、管理員

14. 被指出錯誤,會反省,會思考別人說的,不是只有「我對」
 

15. 生氣適可而止,能說出為何讓他生氣的事

16. 當父母稱讚別的孩子,也能學習 欣 賞別人

17. 知道父母為他做的一切不是理所當然的,會表達感謝

18. 在家與在校,態度、表現一樣

19. 在零用錢的額度內適當使用,不超支、不預支

20. 喜歡自己、 欣 賞自己、肯定自己,有自信的

21. 容易親近,大方和善,或樂於與人合作

22. 喜歡動手幫忙做家事,不懶散

23. 在大熱天,雖會煩躁、抱怨,也能去做該做的事

24. 不會一直比較物質的貴賤,或覺得高人一等

檢測結果
37分以上 你不會太寵愛孩子,你的孩子已具備很好的社會化能力,能應付變遷快速的社會


36-25分 你有一點寵愛你孩子,現在你要幫助他建立較欠缺的能力

24-12分 你蠻寵愛孩子,有時過度保護,有時又太放任,阻礙他發展相關能力的意願與標準

11分以下 你已經過度寵愛你孩子,使他無法建立許多能力,你應該要檢視他欠缺這些能力的原因,謹記「停收等慢」4口訣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TV2peqTSU9EuukLQc0c/article?mid=60198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197&prev=3199&next=3196&l=f&fid=53








********************************************************************************

「青少年行為偏差是有前兆的」,警察大學教授黃富源長期研究犯罪及犯罪心理,他歸納警方偵辦少年犯罪的行為模式和各項數據,列出青少年10項「變壞」的指標性特徵,家長們要仔細看看。
語言:青少年變得愛說謊話、髒話,喜好在說話時帶有江湖氣,出現成人「社會化」的影子。
穿著:過於時髦、暴露,喜歡擅改衣服或穿著變特別,像穿制服時會故意把胸前兩個扣子解開。
外觀:髮型標新立異,甚至身上有刺青,不時有外傷。
行為:會刻意特異獨行,行蹤詭異不敢讓家人知道,經常長時間反鎖自己在門房內,神色緊張。
態度:易被激怒,情緒極端變化,常為細故與家人賭氣、或自暴自棄。
作息:早出晚歸,常無端數日不歸,白天蒙頭大睡,夜間外出,去向又交代不清。
物品:有不良刊物、武器、藥物、空膠罐、香菸和酒類,甚至出現不明巨款或當票。
課業:一下子成績一落千丈,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讀書時間驟減。
交友:出現社會人士的朋友,電話、書信、網路聊天量突增,就算被家人看到新朋友,也不敢介紹給家人。
習慣:逐漸養成抽菸、喝酒的惡習,生活不正常,用錢的需求量暴增。
10項指標,有些即使隨時代的變動而略有變化,但他曾與其他學者們座談過,學者大多認為,當中內容依舊有其指標作用,很值得家長參考。不過,他也強調,只出現一、兩項行為特徵的青少年,不見得就不正常,更不代表已經變壞,家長不必太過焦慮。但提醒家長,如果這些列舉的特徵,與自己孩子的行為相似處愈多,父母就應愈早防範。
青少年疑似出現要變壞的徵兆,有不少相關的機構都有諮詢服務,家長可以多多利用。
青少年行為偏差諮詢單位:
縣市政府少年輔導組:可透過各地少年警察隊總機轉接。
縣市政府社會局少年福利中心:可透過當地社會局查詢。
張老師專線:可透過中華電信104查號台查詢電話。
生命線:可透過中華電信104查號台查詢電話。
宗教與社福團體輔導:可透過當地社會局、民政局查詢。

資料來源:整理自聯合晚報
資料來源http://study.wcjhs.tyc.edu.tw/b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17&blogId=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