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孩子的睡眠困擾-夜驚|STOP和孩子的睡眠大戰

  
大約有百分之五的兒童會產生夜驚的現象,
一般發生在六個月大到六歲之間。

四歲的克里斯通常都在晚上八點就乖乖上床睡覺,有一天晚上十點左右,他的父母聽見克里斯的房間傳來了驚叫聲。當他們衝到克里斯的床邊時,看到他坐在床上哭泣。他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兩眼瞪著前方,對父母的安撫舉動毫無反應,似乎連他們都不認得了。十五分鐘後,他逐漸緩和了下來,轉個身之後就睡著了。到了白天,克里斯看起來一切正常,而且不記得有這麼一回事。

克里斯的情形就是所謂的夜驚。夜驚是指一個人從第四階段非眼球快速運動睡眠期(NON-REM)中不完全地清醒過來。通常幼兒的第四階段睡眠期都睡得非常沈,由於睡得很沈,在轉換到另一睡眠循環時,偶而會發生困難。一旦發生了這種情況,就產生了夜驚的現象。在這段部分清醒的期間內,睡著和清醒的特徵同時並存。
約有百分之五的兒童會產生夜驚現象,一般發生在六個月到六歲之間,而三到四歲是發作最頻繁的時期。夜驚現象往往與家族遺傳有密切關係。

夜驚的剖析
夜驚一般都在孩子入睡後的一到四小時內發生,因為第四階段睡眠期大都會發生在這段期間內。由於作夢並不是在這個階段內發生,所以孩子不會表示他曾做過夢。同樣地,孩子也記不得這件事。既然在一般情況下,孩子對事件的發生沒有任何印象,就沒有必要在當時或隔天早上問他這件事。事實上,如果提出問題後讓孩子覺得奇怪或難堪,反而會造成傷害。在一個晚上內,夜驚發生的次數通常不只一次。甚至在白天小睡片刻時都有可能發生。夜驚發生的頻率可能隨著時間而改變,持續的時間可達數個月。

惡夢或夜驚?
父母應將惡夢與夜驚區分清楚,惡夢大都發生在清晨,而不是入睡後的數小時內。作惡夢的小孩或許會哭叫,並表現出害怕的樣子。他的哭叫是因為他對夢中恐怖的情境感到害怕而做出的反應,並不是夢的一部分,這時候的他已經從夢中完全清醒過來了。
父母可以輕易地喚醒孩子,經過安撫後,孩子的情緒很容易就舒緩下來,但也會因為害怕再作惡夢,而不願意回去睡覺。他會希望父母陪著他,直到他能放鬆心情再度入睡為止。而且隔天早上他還記得前一天晚上曾經作惡夢。

如何處理夜驚
醫生向克里斯的父母保證,六歲以下的兒童有夜驚現象是很正常的,並不需要擔心。並且建議他們,在克里斯出現夜驚現象時,留在他的房間內旁觀,不要主動介入,讓這種現象自然結束。他們夫妻倆則指出,當他們看到兒子發生這種狀況自己卻束手無策時,內心感到十分無助。而他們試圖安撫他,卻遭到斷然拒絕時,更是難過。
一旦夜驚現象過後,克里斯應該會自動回去睡覺。這時最好不要叫醒他,因為即使你想詢問克里斯這些體驗,也不會有任何結果。既然他根本就不記得有這麼一回事,拿這個問題問他,只會讓他感到不安罷了!

預防夜驚
當兒童過度疲勞時,更容易發生夜驚現象。家長必須確保常常發生夜驚的孩子能獲得充分的睡眠,這一點很重要。在長途旅行或度假時尤其須要注意,因為原有的睡眠時間都搞亂了。如果孩子長期睡眠不正常,也會增加夜驚發生的機率。規律的睡眠時間可使不同睡眠階段間的轉換更平順,有助於改善此種狀況。

較大兒童發生夜驚時
六歲以上的兒童若發生夜驚現象,就有必要探討是否有心理方面的問題。這種年齡層的兒童之所以產生夜驚,可能反映出這些孩子正承受著某些壓力或者內心感到焦慮。一般而言,孩子在其他方面都表現得很好,夜驚是透露出他遭遇困難的唯一徵兆。在這種情況下,最好諮詢專業人士,會有很大的幫助。

取材自New父母學院-STOP和孩子的睡眠大戰


資料來源http://www.tmac.com.tw/parents/parents_detail.asp?parentskindid=2&parentsPage=3







*******************************************************************************

睡眠是孩子的基本營養  睡不好易造成智力減退

作者: 健康醫療網/周蘭君報導 |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周蘭君報導)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失眠族群更是越來越多,影響了身體健康與情緒,讓睡眠問題更加受到大眾的重視,甚至國際精神衛生和 神經科學基金會將每年3月21日定為「世界睡眠日」,希望大家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但是睡不好不只是成年人的問題,兒童失眠更需要受到重視,根據調查顯 示,台灣有近八成寶寶有睡眠不足的問題,如果父母沒發現孩子有睡不好的問題,會讓孩子智商降低,長期下來可能養出過動兒或智力遲緩兒。
兒 童失眠問題十分廣泛,但卻被很多父母忽略,以為孩子夜晚不睡、哭鬧是無理取鬧的狀況。根據2012年「寶寶睡眠白皮書」調查顯示,有近八成的0到6個月的 新生兒,每天睡不到18小時,且每晚寶寶平均醒來1.8次,僅有兩成三的寶寶睡足18小時。出生六個月以內的新生兒,是腦部發育的關鍵期,每天平均要睡足 18小時才行,睡眠是孩子的基本營養。睡眠的節奏被打亂,或是他半夜會說夢話,會有夜驚做惡夢現象,或是父母習慣用「虎姑婆」等故事恐嚇孩子睡覺等,都可 能會被列入晚上睡眠干擾,造成類似失眠的情形,如果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孩子的營養不足,睡眠營養不足的情況下,就會容易影響腦部發展,讓孩子出現學習遲緩 的狀況。
睡眠是孩子的成長關鍵,而睡覺環境更是影響的因素之一。睡眠好不好的關鍵,決定於睡覺的環境、舒適度、睡前情緒等因素,如果睡前情緒不佳,起床後的 情緒也是不佳。因此,如果要讓家中的兒童一覺好眠,最好的方式就是營造孩子睡覺環境的幸福感和舒適度,以提升孩子睡覺前的正面情緒,達到優質睡眠、優質成 長的目的。
波士頓學院林區教育學院的米尼許(ChadMinnich)經過統計後得到的資料顯示,平均而言,睡得較多的兒童在數學、科學和閱讀上的成績較高。 他認為,這與缺乏基本營養有關,這裡的「營養」不只是食物攝取,還包括「睡眠」品質,「睡眠是所有兒童的基本需求」,當孩子滿足了睡眠營養,在課堂上才有 專注力,充分吸收教師傳達的學識養分。另一方面,孩子的睡眠品質也間接影響父母親,當孩子每晚哭鬧不休或是睡不熟時,父母親更容易感到疲憊,進而影響情 緒、工作效率等,更不能給孩子一個幸福、舒適的成長環境。而選擇寢具上,除了透過「童話感」寢具營造可愛幸福、愉快的氛圍,適合的材質也是很重要的,基於 兒童皮膚嬌弱的原因,材質上除了選擇輕柔、舒適的材質外,也挑選天然染料的布料,挑選專業認證、專業服務人員推薦,並於合法的通路商購買知名品牌的寢具, 才能真的保障孩子的睡眠健康。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255&prev=20256&next=20254&l=f&fid=6








********************************************************************************

1—3歲幼兒做惡夢怎麼辦

幾乎大部分的家長都有共同的經驗,就是被家中寶貝做惡夢時的尖叫或哭泣聲吵醒的經驗,睡眠對於學步兒而言,不僅僅是體力的補充,更可以促進他們的神經系統以及腦部的發育,進而讓全身的發育更為健全,所以良好的睡眠對於學步兒而言,真的很重要,若是因為做惡夢而妨礙到學步兒的睡眠,不僅是家長傷透腦筋,同時也會影響您家寶貝的發育呢! 學步兒究竟會不會做惡夢呢?研究睡眠的專家告訴我們:小嬰兒在出生之後就會作夢。也由大部分的家長所經驗到的「我的小孩曾在惡夢中驚醒過」,讓我們知道,學步兒的確會做惡夢。而學步兒作夢的內容並不複雜,他們的夢境多半是經驗的重現,因為學步兒的記憶能力,是傾向去記憶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行活動。而無論是好夢或是惡夢,夢境都是學步兒用來表達情緒的舞台,是一種情緒的反映。
一歲多的安安最近正在斷奶,所以和一向最親密的媽媽被隔離起來,不僅白天由外公外婆幫忙帶,晚上也改和爸爸一起睡覺。一向還算好睡的安安,這幾天卻都做著惡夢,常常在半夜聲嘶力竭地在「找媽媽」、「媽媽抱抱」中驚醒...
二歲多的婷婷,因為上的幼兒園最近換了一個照顧的老師,這位新來的老師,求好心切,對幼兒的要求稍微比較嚴格,婷婷的媽媽就發現,婷婷在換了老師之後,比較容易做惡夢...
一歲多的學步兒,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好,所以無法向您描述他的夢境,但是身為家長的您仍然可以由他表現「哭泣」、「難過」或是「受驚」的樣子來判斷,小寶貝做惡夢了。學步兒此時的認知發展進入Piaget所談的「萬物有靈論」,會將所有的東西都看成是有生命的,而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也無法分辨「夢」與「現實」的不同,所以在學步兒因為做惡夢而醒來時,常常還會哭鬧一會兒,似乎沒有真正醒過來的樣子。而1-3歲的學步兒在心理與人格發展上正處於M.Mahler所提出的「分離-個體化」(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theory)理論當中的分離-個體化期,他們在此時的惡夢多半與主要照顧者(多半是父母)的分離有關。
此外,還有一些原因的出現,會讓學步兒容易做惡夢,例如:
壓力:
像是上述例子中所描述的「婷婷的新老師」,或是家裡最近有新成員的加入(最常見的是新生兒的出生)。
新的改變:
例如搬家或是換托兒所等等。
白天的活動太多,或是睡前的過度活動:
學步兒在睡前的情緒太過亢奮或是吃太多。
看了或是聽了恐怖的故事或是情節:
學步兒也會和大人一樣,「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當學步兒做惡夢時,父母該如何應對呢?學步兒的語言發展差異極大,有的孩子語言發展極佳,很會說話,而1-2歲的幼兒極可能因為語言能力較弱,沒有足夠的字彙來描述,所以做惡夢時多半以「哭泣」的方式來表現,若父母不瞭解此點,又連續一直被夜半的哭泣聲所吵醒,以斥責或是打罵的方式來處理,會讓幼兒更是惡夢連連。
因此,想要減少幼兒做惡夢,或是當您發現幼兒做惡夢時,不妨試試以下的處理方式:
在睡前盡量保持平靜:
睡前盡量不要讓幼兒玩得太興奮,或是讓幼兒在一種大哭大鬧的情形下入睡。保持睡前平靜的情緒,不但可以讓幼兒避免做惡夢,也可幫助幼兒的睡眠。
提供足夠的安全感:
當您發現幼兒做惡夢時,趕緊到幼兒身邊陪伴他,最好可以在幼兒將醒未醒時,耐心的抱住幼兒,輕輕地搖著他,以肢體(擁抱)與口語(「媽媽來了」或是「爸爸在這裡」)來安撫幼兒,讓他知道他是安全的。
學會傾聽幼兒的惡夢:
假使您的幼兒已經可以使用語言,或是以畫圖的方式告訴您,他做的惡夢是什麼了,請父母以耐心、不打斷的態度傾聽幼兒的惡夢。
察看幼兒的生活是否有新的改變:
幼兒最近是否換了新的保母或是老師?家中新成員的加入,是否令幼兒感到有些緊張?
篩選幼兒的訊息管道:
盡量不要讓幼兒接觸到恐怖的故事,或是過於血腥、駭人的電視情節。
適當的教育方式:
父母應該盡量避免以驚嚇恐嚇的方式來教育幼兒(例如:你再不乖,我就叫大野狼來把你咬走)。
若您已經試過了上述的方法,而幼兒還是惡夢連連超過一星期以上,請您考慮進一步尋求兒童心智科醫師,或是合格的諮商心理師的專業協助。
http://tw.myblog.yahoo.com/jw!Hnjs_zKGAxofVZ1I.B3hikw-/article?mid=40566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1966&prev=1967&next=1929&l=f&fid=53







******************************************************************************

寶寶睡覺時父母經常犯的8個錯誤育兒法 不可不知!




★ 錯誤育兒法1:陪睡——玩具陪睡?不宜提倡!

從寶寶一出生,就應積極鼓勵他獨自入睡,並養成習慣。即使是新生兒,也不應與媽媽同睡一個被窩。媽媽熟睡後稍不注意就可能壓在小寶寶身上,造成窒息死亡。美國一項調查資料證實了這一點,即讓嬰兒獨自睡覺可降低60%的突然死亡率。

另外,媽媽長期陪睡,寶寶會出現一種“戀母”心理,到了幼兒園甚至上小學的年齡,與媽媽分離還會很困難,由此寶寶日後容易患學校恐怖症、考試緊張症,對寶寶的身心發展不利。

培養孩子獨睡習慣一般從1歲開始,此年齡段的寶寶入睡較快,並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意識。利用這些特點鼓勵寶寶獨睡,寶寶較易接受。



★ 錯誤育兒法2:摟睡——從寶寶的睡眠中看健康

不少媽媽擔心寶寶在睡眠中發生意外,常常摟著睡覺。其實,這樣做恰恰增加了發生意外的機會;

摟睡使寶寶難以呼吸新鮮空氣,吸入的多是被子裡的污穢空氣,容易生病;

可能使寶寶養成醒來就吃奶的壞習慣,不易形成定時餵養,從而妨礙寶寶的食慾與消化功能;

限制了寶寶睡眠時的自由活動,難以舒展身體,影響正常的血液循環,如果媽媽睡得過熟,不小心奶頭堵塞了寶寶的鼻孔,還可能造成窒息等嚴重後果。


★ 錯誤育兒法3:俯睡——俯睡會增加嬰兒猝死的危險

國外專家已發現嬰兒猝死綜合症與睡眠姿勢有關,特別是顏面朝下的俯睡最具危險性。原因在於小嬰兒一般不會自己翻身,並且不能主動避開口鼻前的障礙物,因而呼吸道在受阻時,只能吸收到很少的空氣而缺氧;加上消化器官發育不完善,當胃蠕動、胃內壓增高時,食物就會反流,阻塞本已十分狹窄的呼吸道,造成嬰兒猝死。

專家調查,寶寶最安全的睡姿是仰睡,此種睡姿可使其呼吸道暢通無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嬰兒猝死。據統計,在美國自從推廣了仰睡法後,曾居高不下的嬰兒猝死綜合症的發生率隨之大幅度下降,從每年約死亡5000人下降到不足3000人,值得媽媽借鑒。


★ 錯誤育兒法4:搖睡——孩子為什麼夜裡愛哭鬧!

嬰兒哭鬧請試試心理治療當寶寶哭鬧或睡眠不安時,一些年輕媽媽便將寶寶抱在懷中或放入搖籃裡搖晃,寶寶越哭越凶,媽媽搖晃得也就越猛烈,直到寶寶入睡為止。

殊不知這種做法對寶寶十分有害,因為搖晃動作使嬰兒的大腦在顱骨腔內不斷晃蕩,未發育成熟的大腦會與較硬的顱骨相撞,造成腦小血管破裂,引起“腦輕微震傷綜合症”,發生腦震盪、顱內出血。

輕者發生癲病、智力低下、肢體癱瘓、嚴重者出現腦水腫,腦疝而死亡。如果眼睛裡的視網膜受到影響,還可導致弱視或失明,由此鑄成大錯,尤其是10個月內的小寶寶更危險。


★ 錯誤育兒法5:亮睡——開燈睡覺不利於兒童健康

有些年輕媽媽為了方便夜間餵奶、換尿布,往往將臥室裡的燈通宵開著,這對寶寶有不利影響。

醫學研究表明,嬰兒在通宵開燈的環境中睡眠,可導致睡眠不良,睡眠時間縮短,進而減慢發育速度。因為嬰兒的神經系統尚處於發育階段,適應環境變化的調節機能差,臥室內通夜亮著燈,勢必改變了人體適應的晝明夜暗的自然規律,從而影響寶寶正常的新陳代謝,危害生長發育。

以視力發育為例,據英國學者報告:睡覺時居室內開著小燈的孩子有30%成了近視眼,而燈火通明的孩子近視眼的發生率則高達55%。


★ 錯誤育兒法6:熱睡——新生兒為啥不能睡電褥子!

為給寶寶保暖,相當多的家庭購買了電熱毯。殊不知電熱毯加熱速度較快,溫度也較高,會增加寶寶不顯性失水量,引起輕度脫水而影響健康。

因此,寶寶不宜使用電熱毯。若要用須正確掌握方法,即睡前通電預熱,待寶寶上床後及時切斷電源,切忌通宵不斷電。使用過程中,如果寶寶出現了哭聲嘶啞、煩躁不安等表現,說明身體可能脫水,馬上給寶寶多喝些白開水,通常就會平靜下來,很快恢復正常。


★ 錯誤育兒法7:裸睡——容易受涼!

夏天氣溫高,一些媽媽便將寶寶衣褲脫光,讓寶寶光著小身子躺在床上,以求涼爽。然而小寶寶體溫調節功能差,容易使身體受涼,特別是腹部一旦受涼,可使腸蠕動增強,導致腹瀉發生。為防止這一點,即使炎夏也不可裸睡,胸腹部最好蓋一層薄薄的衣被,或帶上小肚兜。


初為人母,滿心歡喜,接踵而來的便是看護孩子的手忙腳亂。當孩子不舒服和生病時更是焦急萬分。所以,了解些護理知識,顯得格外重要。


★ 錯誤育兒法8:蒙睡——寶寶出汗多,原因何在?

主要見於冬春氣溫較低的季節,媽媽為讓寶寶暖和,常將寶寶頭部蒙在棉被下,這樣做有兩大危害:

被窩濕度較高,加上寶寶代謝旺盛,容易誘發“悶熱綜合症”,可致寶寶大汗淋漓,甚至發生虛脫。

可能引起呼吸困難,或者窒息。寶寶睡覺時都應將頭部露在被子外面,以防發生不測。
資料來源http://www.mama.tw/2015/06/blog-post_7.html?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