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如何選擇優質幼稚園


資料擷取自:http://www.ece.moe.edu.tw/how2choice.html

幼稚園是孩子離開家庭,步入團體生活的第一站。建議您仔細閱讀這份資料,充分利用資料上的檢核表,為孩子慎重挑選出優質、適合您孩子就讀的幼稚園。

■您的孩子是否適合上幼稚園了呢?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快慢不太一樣,您可參考以下的一些指標,觀察自己孩子的發展情形,再決定是否要送他去上幼稚園。
□ 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能夠自己喝水、吃飯;上廁所、擦屁股;洗手、擦手;穿脫衣服與鞋子。
□ 能聽懂指令、表達需求
孩子能夠聽懂大人的指令,例如:「把玩具收好」、「去喝水、尿尿」;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我想尿尿」、「我肚子好餓」、「我肚子痛」等。
□ 作息正常、具備半天活動的體力
孩子可以早起不賴床、用餐時間固定,且體力至少可以維持一整個上午,中途不需要再小睡片刻。
□ 喜歡跟別人一起玩
孩子能夠自己專心進行某個活動十分鐘以上;常常表示自己一個人玩很無聊,希望有人陪他玩,喜歡和同年齡層的孩子一起玩玩具;遇到衝突時,能夠適度控制自己的情緒。
□ 表達自己很想上學
孩子會說:「想要快快長大,跟哥哥姊姊一樣去上學」,或是玩家家酒遊戲時,會出現假裝自己要去上學的情節。外出路過幼稚園時,會停下來觀看園裏孩子活動的情形,問大人他什麼時候也可以去裡面玩。

■ 選擇幼稚園的步驟

步驟一:蒐集幼稚園的名單。
瀏覽教育部全國幼教資訊網、各縣市政府教育局的網站,留意住家或工作地點附近的幼稚園招牌,蒐集廣告傳單,列出住家社區或工作地點附近的幼稚園清單。

步驟二:確認為立案幼稚園。
上網查詢各縣市教育局網站及全國幼教資訊網,或電話詢問各縣市教育局負責承辦幼稚園業務的人員,確認機構是否為「立案幼稚園」,並且查詢該幼稚園近五年的評鑑結果。

步驟三:進行初步篩選。
跟親友打聽、電話詢問或上網瀏覽園方的一些重要資訊,包括:「教學特色」、「收托時間」、「收費概況」、「師生比例」、「師資專業背景」。經過初步的篩選,再決定是否前往實地參觀。

步驟四:帶孩子實地參觀幼稚園。
打電話跟園方預約去參觀的時間,帶著孩子一起走訪幼稚園,觀察環境設施、老師與孩子的互動情形,並根據此份資料所附的檢核表,逐一向園方詢問、確認。
步驟五:參考孩子的意見,作最後的評估與決定。
參考孩子接受與喜歡的程度,並根據各家幼稚園的辦學特色、優缺點及個人對該園教育理念的認同程度,再決定最適合自己孩子就學的幼稚園。

■ 如何為孩子選擇好的幼稚園?

坊間的學前機構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形式、條件,家長到底該如何選擇呢?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參考指標,只要家長按照這六大指標仔細觀察及了解,就可以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一所水準以上的幼稚園。
■ 選擇合法立案的幼稚園
如果幼稚園未立案,表示該園所的消防與公安設施與老師的資格,可能都不符合政府規定,會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與安全,家長必須特別留意。
除了公立幼稚園是合法立案的幼稚園之外,如何判斷私立幼稚園也是合法立案的呢?
1. 幼稚園有張貼出各縣市教育局的立案核准證書,不過家長需要特別留意證書上是否有塗改、不符或是借用的情形。
2. 招牌上要有「XX縣市教X字第XX號」。如果招牌上是使用「國際學校」、「雙語學校」、「全美語幼兒學校」的名稱,這類機構可能不是「幼稚園」,而是未立案的機構或是立案的「補習班」,家長千萬不要被誤導。

合格立案 過關了嗎?
□ 娃娃車、招牌上應有教育局核准立案的幼稚園名稱與證書字號。
□ 娃娃車、招牌的名稱是「○○幼稚園」,而不是「國際學校」、「雙語學校」、「全美語幼兒學校」。
□ 幼稚園實際地址、樓層與立案證書的地址相符合。
□ 每班幼兒不得超過30人,並設置教師2人,師生比例低於1:15或2:30。
□ 老師都是大專校院幼兒教育科系畢業,具有合格幼稚園教師證書。
□ 各項收、退費標準符合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規定。

■ 選擇評鑑績優的幼稚園
到94年度為止,各縣市教育局都曾經評鑑過該地區的所有立案幼稚園,其中約有五分之一會獲得績優。這是目前較為客觀、有公信力的評鑑資料,評鑑結果代表該幼稚園的辦學品質,可提供家長作為選擇優質幼稚園的參考。
另外,家長應確認幼稚園的評鑑績優獎牌上,標示是由教育部或各縣市政府教育局所頒發,而非其他民間團體。

■ 選擇環境安全的幼稚園
幼稚園的安全與否,是所有家長最關心的問題,可是要達到怎樣的標準才算是環境安全的幼稚園呢?
參觀幼稚園時,家長應該觀察周邊環境是否緊鄰馬路,有沒有潛在的危險,而園裡的「消防設備」、「遊戲場」及「幼童專用車」是否符合安全規定。
安全 過關了嗎?
環境安全
□ 建築物堅固安全,無傾斜、裂縫等現象。
□ 幼兒活動範圍以 1~3 樓為限,未使用地下室。
□ 樓梯有防滑措施,並設有安全網。
□ 有防火巷、逃生路線與標誌。
□ 瓦斯管線、電線、電器等擺設遠離火源與幼兒可及的地方。
□ 地面無凹洞凸起,室外場地排水良好。
□ 戶外遊戲設施之間保持安全距離,並有定期保養。
行車安全
□ 車頂為綠色、車身為黃色、紅色相間之倒三角形標誌、斜紋。
□ 車身標示園所名稱、立案字號、車號、乘車人數。
□ 車內備有幼童專用座椅,保養良好。
□ 司機持有駕照、年齡未過60歲,有隨車人員跟送。
□ 孩子上下學,每次搭車時間不超過30分鐘。
門禁安全
□ 園所設置警衛或採取門禁管理措施。
□ 園所有完整接送辦法。
□ 幼兒每日出缺席記錄完整。

■ 選擇健康衛生的幼稚園
根據董氏基金會民國95年的調查,發現近八成的幼稚園,在一週五天中,有三天提供高油、高糖、高鹽烹煮的餐點,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所以,家長應該對幼稚園所提供的餐點嚴格把關,讓孩子能夠獲取均衡的營養,健康又充滿活力地學習。
另外,幼兒的抵抗力較弱,容易被傳染病感染,因此,幼稚園環境的通風情形與定期消毒非常重要。家長可以詢問園所負責人與老師,當園內幼兒罹患傳染病時,是否會立即隔離(到醫務室休息),或請家長帶回家休息,以避免留在園內傳染給其他孩子。
健康衛生 過關了嗎?

環境及個人衛生
□ 全園清潔、通風,定期進行消毒。
□ 隔音設備好,室內外不會相互干擾。
□ 日光燈採雙管,採光及照明設備良好。
□ 玩具設備、地毯及地板整潔、衛生。
□ 廁所無臭味、排水流通,且方便幼兒使用。
□ 寢室與幼兒活動空間無異味。
□ 幼兒個人的餐具杯子、毛巾牙刷及寢具,皆分開擺放。
餐飲衛生
□ 飲用水清潔衛生,若是使用飲水機應有定期檢查紀錄。
□ 幼兒餐點製作以園內自製為原則。
□ 餐點表的設計符合營養、衛生、均衡的原則,少油、少鹽、少糖,每日並有提供新鮮的蔬果。
□ 廚工有配戴帽子、口罩。
疾病預防與照顧
□ 有隔離的保健空間或保健室,讓幼兒可以休息。
□ 有足夠並具安全時效的醫療急救用品。
□ 定期協助進行幼兒健康檢查,並通知家長檢查結果。
□ 對於傳染病及意外事件的處理,訂有基本作業流程。
□ 園內飼養動物的場所衛生安全。

■ 選擇專業合格的老師
幼稚園教保品質的好壞,最重要的關鍵是在於每天跟孩子相處的老師,而老師的好壞,除了愛心、耐心之外,最重要的是必須具備專業素養,合格的幼稚園老師必須是大專校院科幼兒教育相關科系畢業,且領有幼稚園教師證。
家長到園內參觀時,應該仔細觀察園內老師與幼兒的互動情形,嘗試瞭解老師本身對幼兒教育的理念,及對課程的看法。
老師 過關了嗎?
師生互動
□ 老師樂於親近孩子,有親和力且情緒穩定,經常
對孩子微笑、蹲下傾聽孩子、擁抱、輕拍。
□ 老師能聆聽孩子的話語,尊重並充滿興趣地回應。
□ 老師能欣賞孩子的優點,常以具體的讚美鼓勵孩子的
正面行為。
□ 老師對於孩子的情緒變化敏感,能同理、接納孩子的
情緒。例如:你現在一定很傷心,才會哭得這麼大聲。
(負面不當的反應是:你不許哭,聽到沒有?)
□ 老師能從容平和地處理孩子的過失或紛爭。
(不以打罵處罰的方式來處理孩子不良行為。)
□ 老師能尊重個別差異,接納孩子有不同的能力與學習步調。
□ 老師會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經驗、想法與感受。
親師交流
□ 老師樂意與家長談論孩子在校的行為表現,並提供如何引導孩子正向學習的方式
□ 園所有提供多元的親師溝通管道及教養新知,如:教室佈告欄、聯絡簿、親職手冊、舉辦親師座談會。
□ 園所有規劃家長可參與的教保活動,如:到校觀察教室教學、參與戶外教學、帶領晨間說故事活動等。

■ 選擇遊戲學習的快樂園地
六歲以下的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暫,好奇心強、探索力高,而且大小肌肉需要多多活動,所以幼稚園每天的課程,應該有安排室內外的自由遊戲與小組活動的時間,且多提供孩子親身體驗、動腦思考及動手操作的機會,避免整天都在室內進行全班性、集體講授、坐在自己位置上做紙筆作業簿的上課方式。
孩子的學習過關了 嗎?
教學情境
□ 教室提供不同區域,讓孩子玩積木、黏土、組合玩具、畫筆、拼圖、繪本等各式玩具、教具。
□ 教具擺放整齊,有清楚標示,方便孩子歸位。
□ 教室布置與課程主題配合,並以展示孩子的作品為主。
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
□ 課程主題能與孩子的生活經驗結合。
□ 教學內容有注意到孩子各方面的均衡發展,包含:
身體動作、認知能力、語文溝通、社會互動等。
□ 課程活動能夠考慮幼兒的個別差異,提供多樣性的選擇。
□ 能將美勞、音樂、體能等活動融入在主體課程中,
不另外安排才藝課。
□ 以遊戲或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包括室內外活動,及團體、個人與小組的活動。
□ 每天都會安排戶外跑跳運動時間。
□ 會提供孩子許多親身參與及動手操作的機會。
□ 會提供許多實物、標本、照片、幻燈片、圖片、錄影帶、圖書等作說明。
孩子一旦進入新的環境,展開幼稚園生活,一定有些緊張與不適應,因此在孩子入學前,依孩子的特質進行一些準備,對孩子日後進入團體生活會有絕對的助益。
建議家長可以嘗試用下列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入學前的心理準備。

入學之前的準備

■ 與孩子聊聊幼稚園的新生活。
幼稚園的新生活開始以前,家長可以用圖片、照片或故事與小孩聊聊幼稚園的生活情形,試著使他因為其他小朋友的故事或經驗,減輕可能的緊張與恐懼。
■ 與孩子一同拜訪要就讀的幼稚園與班級。
家長帶孩子拜訪幼稚園,不但可以認識老師,也藉此熟悉環境,這樣會幫助孩子對新的環境感覺較安全與舒適。
■ 讓孩子有機會先認識新朋友。
邀請孩子班上的其他同學與家長,一起參與社區親子活動,讓孩子有機會認識新朋友,一方面孩子可能因為班上有新朋友,而容易適應新環境;另一方面也可強化孩子的社交能力,如分享、輪流等行為。
■ 在幼稚園多停留一段時間陪伴孩子。
孩子剛剛進入幼稚園時,家長如果徵得老師同意,可以在幼稚園多停留一段時間陪伴孩子。與孩子分開時,可以告訴孩子,幾點將會再見面,使孩子比較容易接受與父母的分離。也可以以玩遊戲的方式,如:躲貓貓,讓他了解離開與回來的概念。

協助入學的適應
孩子入學後的第一天,甚至前幾週,可能會在幼稚園門口大哭,上演著十八相送的劇碼。或是晚上不願意睡,早上不願意起床、甚至退化成小寶寶的行為。
但是家長不用太擔心,本來就適應新環境需要一段時間。以下的方法與觀念,可以提供給家長幫助孩子平撫面對新環境、新事物的不舒服感。
█ 家長應放心放手。
孩子一開始的負面反應不一定代表他不喜歡上幼稚園,有時只是表示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家長應該放心、放手,讓孩子嘗試去面對自己新的挑戰,這些都是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
家長要相信孩子可以適應新的環境,保持耐性,給孩子一點時間去調適,從旁提供適當的協助與鼓勵就好。
█ 讓孩子帶熟悉的東西到學校。
家長可以讓孩子帶著自己熟悉的東西上學,包括毯子、玩偶、家人的照片、故事書等。這些會使孩子在學校,較有安全感與熟悉感,比較容易適應幼稚園的新環境,減少不安與焦慮。
■ 幫助孩子紓解不安的情緒。
如果孩子不想上學或是恐懼上學,家長應該用更有同理心的方式,傾聽、接納孩子可能會有的感受,與他聊聊幼稚園的生活,引導孩子抒解不安的情緒。
家長可以回應孩子說:「你剛去幼稚園,有點不習慣陌生的地方,沒關係。」表示接納孩子的感覺,那麼孩子也比較願意說出白天遇到的挫折,或是心裡擔心的事情。

█ 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跟其他同學交朋友。教導孩子與朋友分享他的玩具或點心,如:讓孩子帶願意分享的東西,到班上請同學吃。鼓勵孩子邀請班上的小朋友一起到戶外郊遊踏青。
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有更多機會,與班上的小朋友互動,解除孩子上學的不安與焦慮,增加他上學的意願和樂趣,使他對所屬的班級,有歸屬感與認同感。
■ 主動與老師聯繫、配合
家長可主動告知老師,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或恐懼的來源,一起設法撫平孩子的不安,如:若孩子害怕參與團體活動,便可以跟老師溝通,在團體活動時,允許孩子先在一旁坐著觀看,過一陣子之後,當他了解活動或遊戲規則,或對其他孩子較為熟悉,也許就會想加入了。

確保幼稚園的品質

家長必定希望所選擇的幼稚園,能夠長久確保良好的品質。儘管各縣市政府的主管單位,會定期進行檢查,但是卻無法經常訪視幼稚園,因此家長是幼稚園的最佳監督者。建議可從下列途徑,來了解幼稚園的教保品質是否維持穩定。
■ 持續觀察幼稚園
即使孩子已經適應幼稚園的環境,家長仍不可掉以輕心,最好儘量抽空自行接送孩子、參與班級活動,以觀察幼稚園的實際經營狀況。因為坊間有一些學前機構於招生之後,在班級人數、師生比例、餐點……等各方面有很大變動,甚至中途更換不合格的老師,大大地影響其教保品質。
■ 用心觀察孩子
聆聽孩子對上學的看法與感受,並觀察孩子的反應。通常孩子對於新環境都有一段適應期,但這段時間應該不會太長,如果孩子一直對於上學感到反彈,或是發生下列不尋常的行為或情緒徵候,便可能需要注意,例如:
 常常害怕去上學,或編出各種理由以逃避上學。
 很容易情緒失控,動不動就發脾氣或大哭起來。
 有不能解釋的傷痕,表示可能受到他人暴力或惡言對待。
 談及幼稚園中,成人或其他幼兒之不適當的行為或言語。

家長可以做什麼

如果孩子在行為或情緒反應上表現異常,家長可直接與老師溝通,看老師提供的資訊與孩子說的是否一樣。此外,也可利用接送時間與班上其他孩子、家長談談,多方面地觀察求證,以深入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再跟老師協商如何一起輔導孩子。
另外,若是家長發現幼稚園的實際經營狀況,並沒有符合法令規定或教保品質低落,必須即時向園方反應,要求限期之內改善。若是事態嚴重或園方不願改善,家長除了替孩子更換其他幼稚園外,還可向各縣市政府教育局反應。
總之,要確保幼稚園的品質維持一定的水準,必須仰賴所有家長的共同監督,如發現有任何不妥,一定要馬上向老師、園方溝通與反應,不要因為一時的疏忽,而犧牲孩子的學習權益。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peggyv168/article/27374227








***********************************************************************
如何輔導將進入小學教育的小孩

進入小學,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它對小孩而言,可能是興奮、充滿希望的,但也可能是另一項新的挑戰,身為父母的你,絕不能製造緊張的氣氛來增加小孩的壓力和恐慌。
本文就以幼小銜接教育上,家長所會面臨的困惑迷惘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輔導孩子時的一些建議供父母做參考。
事實上,我們不可否認許多父母對於小孩要進入小學一年級的事均抱著慎重的態度,小心翼翼的為孩子安排,到處尋找最好的學校,只要聽說對小孩有幫助都趨之若鶩。但如此的心態對小孩真的有用嗎?這姑且不談,我們首先就以下幾點來探討父母的教養心態:
一、怕小孩輸在起跑點
父母常會為孩子安排課餘的功課,如:參加才藝班的電腦、英文、數學、作文班……等為的就是充實小學的智能,做為進入小學一年級的準備。
二擔心幼稚園課程與小學教育銜接不良
幼稚園課程的實施方式內容與教材,是否符合進入小學的準備,父母為此常常去影響教師應如何的教育小孩,其實,這反而剝奪了孩子的權利,迫使孩子面臨提早成長的情境。孩子在幼稚園中是無壓力的學習、遊戲,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
三為孩子挑選名師
一個良好的教師條件是要有責任、關心小孩、懂得引導、並與家長做溝通,並不是一味追求成績分數的教師,現在父母常會利用管道,將孩子送入升學率高的學校資優班,往往沒有考慮孩子的適應力,一廂情願的認為替孩子做了最好的安排。
四高估孩子能力與過度期望孩子
父母的教養態度,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自認自己的孩子很聰明、獨立性高,絕對能適應一切,任其放縱不加以引導,其次是過度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什麼都比別人好,因此給予過度的壓力,卻造成兒童身心受到傷害。
古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小孩的學習是需要父母為其作良好的安排與規劃,但是這件事情,並不如想像中容易,筆者簡單提出幾點,供父母做參考:
1. 不要揠苗助長順其自然
孩子成長有一定的程序與過程,絕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給予他不能承受的壓力,現代父母常聽信一些專家之言,認為學習年齡越小,孩子吸收越佳,因此,從小就讓孩子參加各種才藝班,造成小孩身心疲倦,產生厭學的態度,而父母卻不自知。其實孩子的學習應依據小孩心智的成熟度給予適時的指導,才能使孩子發揮最大的潛能。
2. 依孩子的興趣適時給予指導
對孩子而言,最佳的教育環境是讓孩子適性的學習,主動探索興趣的所在,而父母只要適時的給予引導鼓勵,在孩子摸索時,父母不可太早為孩子蓋棺論定,應該有耐心的長期觀察小孩的興趣,尊重孩子的選擇,加以適時的引導與支持,如此才能促進幼兒的學習動機。
3. 培養親子共讀的習慣
閱讀的習慣越早養成,對小孩的學習越有幫助,這是教育學者一致強調的教育守則,因此,身為父母不管工作如何繁忙,應提早養成與小孩共讀的習慣;例如:陪孩子閱讀課外讀物、欣賞影片、教育節目…..等相信孩子進入一年級時,會有正確的閱讀習慣與態度。
4.慎重選擇孩子活動的環境
古例「孟母三遷」、名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都知道環境對小孩的學習有極大的影響,所以父母從小就應為小孩提供良好的環境來引導小孩學習,從環境中潛移默化,例如:逛書店,學習選書的要點,感受無形的學習氣氛,對小孩將來的學習都有幫助。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所有為人父母最期盼的事,而孩子的成長有如植物般,要循序漸進,不可揠苗助長,所謂欲速則不達,父母不可因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讓孩子未學走,先學爬,而一路跌跌撞撞。
為人父母應了解到孩子是天真的探索者,孩子都有其天賦的特質,相信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上,是個領航員,引導孩子往正確的鵠地前進,並發揮個人潛能,成為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hmDjQnKFERkTTOj7Xpzi7.nJ/article?mid=14&prev=15&next=13&l=f&fid=9






******************************************************************************

破解幼稚園老師的魔法
作者:小豬豬媽  時間:2006-05-15 17:56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在幼稚園和在家簡直判若兩人?

在幼稚園裏,他大方、得體、講衛生、懂得尊重小朋友,但是一旦回到家裏,他又變成了登基三年的小皇帝,太獨、太懶、太沒耐性、太不聽話。幼稚園老師究竟有什麽魔法?她們遇到我們經常遇到的教育難題時會怎麽處理呢?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是天生的兩面派:他們在幼稚園的時候就能做到物歸原處、輪流

玩玩具或者排隊領蘋果,但是在家卻是東西四處亂扔、玩具不許別人碰、連一秒鐘的耐性都沒有……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把孩子在家的行爲當作前提,把他在幼稚園的表現看成轉變的話,我們就可以欣慰地告訴自己:“我的孩子已經進步很多了!”“他能夠和小朋友合作了。”“看來他完全能夠很好地適應家以外的環境和生活。”當然,欣慰過後我們還是要想辦法,讓我們的“1/2好寶寶”成長爲“全天候好寶寶”。
  
那麽,孩子們爲什麽在幼稚園那麽懂事?是迫于老師的威嚴,還是這些接觸過無數小搗蛋鬼的老師,確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在家裏經常遇到的頭疼事,在幼稚園老師那裏會怎麽解決吧。希望她們的經驗可以幫助你培養出一個“家庭裝好寶寶”。
  

頭疼問題1
只要有小朋友碰我兒子的玩具,他就會大發脾氣。
  老師的魔法
  
●允許他藏起最喜歡的那一個。當孩子們發現自己不能控制局勢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採取極端行爲。所以我們應該爲他保留最後一塊領地,使他有必要的安全感。比如,在小朋友到來之前,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選擇幾件他最喜歡的玩具藏起來不讓別人見到。這樣,就讓他有了些許控制權,以至於他可以在自己能夠接受的範圍內跟小朋友分享玩具。
  
●示範給他一個姿態。當我的班上有兩個孩子因爲一件玩具起爭執的時候,我都會告訴他們說:“事實上,這是我的玩具,我讓你們一起玩是因爲我喜歡這樣,看到你們能夠一起玩兒我很高興。”所以,如果是媽媽的話,可以在買回家的玩具裏面爲自己留下幾個,並且告訴孩子:“這個是媽媽的遙控汽車。”然後,當有小夥伴來玩的時候,你就可以把“你的”這輛車給他們,並且告訴自己的孩子,你看到他們玩你的玩具時,心裏有多麽高興。
  
●編織一個關於分享的故事。不要小看故事的影響力,想一想我們至今還記得的《小紅帽》《木偶奇遇記》《狼來了》和《等明天》,你就會感受到童話的巨大威力。所以,你可以利用玩耍的時間給孩子編織一些關於“分享”和“朋友”的小故事。比如,你可以利用畫有小人的圖書、兩個布娃娃或者是天線寶寶的玩偶—如果你的孩子是天線寶寶的超級Fans,這一招就更靈了。你給他看當娃娃甲不給娃娃乙玩玩具時,娃娃乙很難過,但是當娃娃甲和娃娃乙一起玩,或者兩個娃娃交換玩具的時候,大家都很開心。日子久了,“大家一起玩更開心”的觀念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了。
  

頭疼問題2
我女兒在看書的時候總是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老師的魔法
  
●選對時間很重要。孩子情緒的好壞對於她的注意力影響很大,所以應該選擇在她心緒最平靜時進行閱讀,比如午睡起來以後或者晚上臨睡前。如果你剛把她從幼稚園接回家就希望她能夠安安靜靜看一本書,以便爲你爭取出準備晚餐的時間的話,那是肯定不可能的。
  
●使閱讀變得有趣。就像我們喜歡看真實生動的電視劇一樣,孩子們也喜歡那些真實可感的故事。所以如果你僅僅是讓她自己坐在那裏看書的話,她肯定會覺得乏味。而如果你能夠記住故事情節,然後通過你們之間的語言把它講述出來,或者是通過捏著鼻子學小女孩、啞著嗓子裝老奶奶的技巧,都可以讓孩子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事情。
  
●選擇適合她的讀物。不要照搬那些網上搜索到的書單,你應該爲孩子篩選出真正適合她的一部分。好的兒童讀物的基本要求是,配圖精美、色彩明快、內容有趣,在此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愛好和認知水平,給她提供那些對她來說既不會太艱深也不會太幼稚的讀物。
  

頭疼問題3
我的孩子永遠是“我現在就要……”怎麽能讓他更有耐心?
  
老師的魔法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個辦法適合兩三歲的孩子,因爲在這個年齡段裏,他們的注意力範圍是有限的,這一點可以爲我們所利用。一個兩歲的孩子往往覺得自己要求的事情必須現在就去做,但是當你給他一個玩具、一塊餅乾或者唱一首他最喜歡的歌時,他就會把剛才刻不容緩的要求抛到九霄雲外。
  
●幫助孩子感知時間。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你就不可能輕易讓他忘記自己的要求了,你可以嘗試幫助他建立時間長度的概念。當你跟他說:“我們一個小時以後才能去公園”時,他並不能感知到底是多長時間,你可以把這段時間分解成幾個連續的段落:“洗衣機10分鐘以後才會停,媽媽需要再拿出10分鐘來晾衣服。然後我們用5分鐘走到車站,坐30分鐘的車就可以到公園了。”這樣他就會知道接下來的時間裏有多少事情需要做,他也就知道自己的期待什麽時候能得到滿足。你還可以通過畫條狀時間表的方式,讓他直觀地看到每件事情的時間長度。
  
●幫助他打發等待時間。“等待”對孩子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應該讓他明白,不是他的每個要求都可以馬上如願。你要不停地強化:“對不起,寶寶,你必須等到明天才能去迪斯尼。”他就會慢慢接受這個事實。而當孩子等待的時刻終於到來的時候,你不要忘記誇讚他:“你耐心地等了這麽長時間,真棒!”
  

頭疼問題4
當我們說“該吃飯了,等會兒再玩兒”時,女兒總是大發脾氣。
  
老師的魔法:
  
●要適當進行警告。由於學齡前的兒童時間觀念不強,所以需要我們在他們的小腦袋瓜裏放個計時器之類的東西。比如通過做一些遊戲:你和女兒一起在紙板上畫出連續的數位標記,然後告訴她這是吃飯時間的倒計時:“媽媽每分鐘指一個數位,等數位到零的時候,就該做什麽了?”“該吃飯了!”她接下茬的時候,就是感興趣的時候。
  
●來點兒競爭。小孩子的好勝心都很強,他們喜歡參加並且贏得比賽,那麽爲我們就不妨來個將計就計,不時地給他們製造一些競爭氣氛。比如跟他說:“來,我數20下,看你能不能在我數完之前把玩具全部放到箱子裏,然後去衛生間洗乾淨小手到飯桌邊坐好。”
  
●搞搞新花樣兒。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把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孩子也就樂在其中了。比如說,孩子不想關掉電視去洗澡,你可以引誘他說:“你能學大花貓的樣子爬到浴室麽?”或者“讓我們像青蛙一樣跳過去好不好?”最好每次都來點兒新鮮的,比如學大象、學鴨子,學小狗。
  
頭疼問題5
我的女兒在公共場合太黏人。
  
老師的魔法
  
●笨鳥先飛。當幼稚園組織集體活動的時候,我們都會建議那些有害羞寶寶的家庭最好比別的家庭提前一些到達,這樣可以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適應陌生環境。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到來之前,孩子很可能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小夥伴,不會再同時遭遇“人生”與“地不熟”的困境了。這一招同樣可以用在孩子參加其他社會活動的時候。
  
●讓他集中注意力在某件事情上。你的孩子可能從下車開始就抱住你的腿不放,不要急著甩開他。你領他到他最喜歡的活動區域,然後你自己也參與進去,因爲當他看到你和他在一起的時候,他才可以安心地投入到玩耍當中。當你發現他已經和小朋友們打成一片之後,你再悄悄地退出。
  
●不要強迫他。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個性,如果強迫他投入到使他感到恐懼的環境中,只能愈發加重他的膽怯。所以,如果你觀察發現孩子確實是那種可以從旁觀當中獲得樂趣的人,那麽就讓他保持這種狀態吧。我們希望他和大家一起玩,也是爲了讓他快樂。
  

頭疼問題6
我讓孩子收拾好玩具和衣服的時候,他總是說:“我不會!”
  
老師的魔法
  
●爲孩子創造便利環境。幼稚園專門訂做的那種兒童型的座椅、衣架和衣櫃會讓孩子感覺更自如,這是孩子在幼稚園比較勤快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家裏最好也能創造一個便於孩子使用的操作環境,比如把他的衣服放在衣櫃最下面的兩個抽屜,在衣帽架下方爲孩子釘一個很容易就能夠到的挂衣鈎,同時最好給他的夾克縫製一個比較大孔的扣袢。
  
●讓收拾變得很有趣。我們並不是真的希望孩子能夠把家裏收拾乾淨,只是希望讓他從小養成好習慣,所以不妨把收拾房間當成一次遊戲。用不著昂貴的收納箱,完全可以用那些孩子喝空的奶粉桶當作容器,分別盛放他的小汽車、拼圖、卡片、膠泥,並且讓他爲每個桶畫一個小圖當作標誌。讓他把收拾玩具當作玩耍,他就很樂於參與了。
  
●你收拾屋子的時候請哼著小曲。你應該讓孩子看到做家務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情,吹著口哨或者哼著小曲都可以,只要不是愁眉苦臉。
  
●激勵措施。畫一個彩色的任務表,裏面填上他每天應該完成的任務,每當他完成一項就在上面粘一個卡通不乾膠貼畫。小孩子都是爭強好勝的完美主義者,他們會爲了爭取五彩斑斕而努力工作的。

資料來源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726521&bid=11






*******************************************************************************

兩種教學,兩個面貌--全美語教學下的幼兒Vs.正常化教學下的幼兒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
林佩蓉  副教授
從公視的「童話劇場」紀錄片說起

公視紀錄觀點的「童話劇場」這部紀錄片非常發人深省,所探討的主題包括:學前階段幼兒究竟有沒有必要學英文?甚至一定要去知名的美語連鎖補習班,就讀那種「No Chinese」的全美語班?孩子本身、家長、老師、業者、學者對幼兒學英文的看法與態度是甚麼?一般幼稚園與全美語補習班的教學有何不同?學前教育的目標究竟應以甚麼為優先?片中有許多精采的對話與深度的討論出現,會引發大家回顧自身過去許多類似的學習經驗,省思身為父母或老師一直以來所堅持的教育信念與做法!加上全片在童話寓言風格的美術設計與輕柔音樂的鋪陳下,觀賞過程中我們會忍不住有時笑中有淚有時哭笑不得情緒起起伏伏...

最難能可貴的是片中呈現了一所國小附設幼稚園專業幼師與四位補習班外師的教學片段,讓大家有機會一窺幼稚園或補習班日常教學的神秘面紗!在導演指定中外師臨時皆進行「恐龍」主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幼師和外師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重點與教學方式,也充分反映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觀與教學方式。

我想大多數人對片中幼師和外師的評價,會比較接近那位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陳教授的看法吧?在中文教室中,孩子是主角,熱烈參與討論、努力舉證陳述自己的觀點與知識,但可能會被陳教授解讀為「幼稚園老師很輕鬆,好像沒在教甚麼(恐龍知識),甚至連最基本的秩序管理工作都沒做好」;而在全美語教室中,外師才是主角,使出渾身解數教恐龍知識及英文單字,除非外師要孩子複誦或回答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孩子多半是面無表情坐在位子上安靜聽講,這樣才會被陳教授解讀為「老師有做到該做的事情-不打混,秩序控制良好,努力在教孩子東西」!

我很遺憾陳教授的觀點可能代表的是絕大多數社會大眾對教育的主流價值觀,她看不到、或是有看到但不認同中文教室中幼師作為背後的理念與想要達成的教育目標。那就是--
尊重、肯定孩子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與想法,
以培養孩子自在、自信、自主、不斷挑戰自我的學習態度,
鼓勵孩子相互傾聽、分享、澄清與交流想法,
以培養孩子充分表達與討論等高層次的語言溝通能力,
鼓勵孩子觀察、比較、推測、驗證假設,
以培養孩子分析、組織、歸納、演繹、評價等高層次的心智能力。
難道以上這些能力與態度的培養比不上灌輸孩子知識和背誦英文字彙或句型重要嗎?老實說,要達到以上這些目標比要孩子會背幾個英文單字或句型難得多了!

補習班全美語教學面面觀
以下我嘗試將影片中,全美語教室的外師教學部分與一般幼稚園教室的幼師教學部分作簡要的重點整理,並粗淺分析兩者背後所反映之教育觀的不同之處。
第一位穿著藍襯衫打領帶的外師,就是那位問孩子翼首龍怎麼拼,但自己也不確定怎麼拼,後來查書作確定的那一位。在教學過程中,他都是站在孩子的前方,教學重點是放在恐龍的命名與拼讀,例如:Brachiosaurus (腕龍他會先書寫正確的拼法在白板上,然後配合音節數目,一邊帶唸"Bra- chi- o- sau- rus",一邊以手指頭表達出音節數,顯然他希望幫助小朋友對英文有音節的概念。
Phonics的教學對於學習外語的人而言有其必要,就像我們教外國人講國語時,會先教注音符號一樣,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較適合的是有母語學習經驗、認知發展比較成熟的較大兒童,對學前階段的幼兒而言較困難,也較不容易引發學習的興趣,況且英文不是孩子生活中使用或會接觸的語言,老師未使用圖片或導演所提供的恐龍模型玩具,完全以講述的方式進行,頂多是在黑板上書寫出拼讀的單字,對幼兒而言十分抽象,理解有限。

第二位穿格子襯衫的外師是坐著跟孩子討論,討論恐龍的種類、特徵,把單字句型寫在白板上,並帶唸請孩子複述單字及句型,例如:"Meat eaters are carnivore."(吃肉的是肉食性動物),以下是其中一段討論實錄:
老師:「肉食性恐龍的腿怎樣?牠們用幾條腿走路?」
孩子:「兩條」
老師:「那裡的腿比較大?這裡還是後腿?」
孩子:「後腿」

老師:「恐龍生活在海裡嗎?」
孩子:「是的」
老師:「不!你們都錯了!所有恐龍都是生活在陸地的動物,但有一種恐龍...恐龍是生活在陸地的動物,所有恐龍都是生活在陸地的動物,生活在海裡的是恐龍的親屬,知道什麼是親屬嗎?」
孩子:「不知道」
老師:「你們都有阿姨叔叔嗎?」
孩子:「是的」
老師:「他們就是親屬。」
老師:「你們都有堂兄弟姊妹嗎?」
孩子:「是的」
老師:「他們就是親屬。」
老師:「你們有祖父母嗎?」
孩子:「...
老師:「他們就是親屬。」

老師:「有任何恐龍會飛嗎?」
孩子:「是的」
老師:「不!不對!還是一樣,牠們是恐龍其他的親屬,恐龍是陸地的動物。」
孩子:「可是那隻呢...
老師:「牠叫翼手龍」
孩子:「她手裡那隻...
老師:「也許我是錯的,我不知道,可是...
老師:「OK,你們還知道任何有關恐龍的事嗎?」

從這段師生討論中,可以看到老師提問的型態,都是有標準答案的閉鎖性問題,孩子只需簡短的回答「是」或「不是」、「前腿」或「後腿」,如果認為孩子的回答有錯,老師會直接評價對錯給予糾正,可能較容易造成內向、英文不好、知識不豐富的孩子感受到壓力與挫折,甚至因為怕說錯,更加不敢發問或回答。老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顯然是在教授正確的恐龍常識,及能說出正確的恐龍字彙與句型。

第三位外師身材較魁梧,在影片中快速被帶過,跟第一位外師一樣,他也是站著教學,但會來回在孩子座位之間穿梭,他的教學方式是請孩子各自拿出恐龍繪本,一句一句進行帶讀,因為恐龍單字較艱深,怕孩子的閱讀會比較吃力,顯然老師教學的重點是要孩子能熟讀恐龍繪本中的內文,從書中學習恐龍的知識,以及如何說出與恐龍相關的字彙與句型。

第四位是外師中唯一的女老師,她非常擅長畫圖,當她介紹某一種恐龍的時候,就會在白板上畫出恐龍造型,幫助孩子瞭解,並順道介紹其最重要的特徵。當她提及重要的單字或片語時,說話速度會放慢,希望孩子能夠聽清楚。跟以上所提及的外師相同,她也會藉由問問題的方式,非常努力跟孩子傳遞許多她所了解的恐龍知識,例如:恐龍為什麼絕種?地球上哪些國家曾發現恐龍化石?(老師會畫出那些國家的地理位置),但這些問題可能會遠超乎一般學前階段幼兒可能瞭解的範圍或地理概念,加上外語的隔閡,孩子的瞭解可能會受到很大限制。

第五位外師與前面四位不同之處在於:第一,他與孩子坐在地板上,圍成大圈進行團體討論,之前的外師都是在教室前方,面對所有坐在自己位子上的小朋友;第二,他是唯一一位不寫白板、使用導演提供的恐龍模型玩具,讓小朋友輪流觀察,一邊看、一邊摸、一邊觀察恐龍的特徵,一邊學習恐龍的名稱;第三,他不重視拼讀字彙、複誦句型;第四,他提問的問題較為開放性,讓孩子有機會以簡單的英文多表達自己的發現。以下是其中一段討論實錄:
老師:「看牠們的牙齒是怎麼樣?如何描述恐龍的牙齒?」
Amy:「有的恐龍的牙齒是銳利的」
老師:「對!」

老師:「Ryan 這一隻?」
老師:「這兩隻一樣嗎?」(指一隻大的遙控恐龍與一隻小的恐龍模型)
孩子:「不」
老師:「真的嗎?」
老師:「1234」(老師一邊指著,一邊數著其中一隻恐龍的腳趾。)
老師:「1234」(老師一邊指著,一邊數著另外一隻恐龍的腳趾。)
老師:「那裡有第四隻腳趾?」
老師:「這是這隻的第四隻腳趾,這隻長在後面一點,有點不同。」

這位外師的重點是希望孩子能在自然交談、自在溝通的氣氛下,接觸英文、使用英文,他能考慮到學前階段幼兒的發展特性--重視孩子的感官經驗,運用具體的模型玩具,讓孩子實際觀察操作,討論的內容不會太艱深,但可能是因為受到美語的限制,孩子無法暢所欲言,所以多半還是老師在唱獨角戲,無法真正激起孩子的熱烈討論。與先前四位外師相較之下,這位外師的表現已經可圈可點了,原來他不僅曾受過教師專業訓練,而且具有幼教背景,是唯一具有教師合格証的外師。

我想很多人看了以上英文教學的片斷,雖然教室不同、外師不同、教法不完全相同,很容易興起的一個想法就是,讚嘆全美語教室小孩的英文能力,有少數孩子居然能拼出連影片中政大英國語文學系吳信鳳教授都未必拼得出來的恐龍單字,也會認同這些外師的敎法,因為教室中的秩序良好,他們真得非常努力在教孩子英文字彙的拼讀與句型的熟練,也非常努力傳遞他們所知的恐龍知識,包括:各種恐龍的命名、拼法、特徵、種類、習性以及「為什麼恐龍會絕種」等,但是除了第五位外師之外,他們的教學進行方式多半採取適合較大兒童、較為傳統的講述法,與專業幼兒教育的理念與作法完全背道而馳。

請大家想想,如果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學英文,且整天都是在這種只能講英文、不能講中文,以強調知識記憶、英文單字背誦、看似討論其實感覺處處是在考試的情況下學習,你會受得了嗎?會對學習英文產生濃厚興趣嗎?何況由於英文的隔閡,幼兒在師生討論過程中,不瞭解、誤解、無法以英文充分表達的狀況經常可能發生,孩子的沮喪與無奈,我們能了解與體會嗎?

幼稚園正常化教學的素描
再看中文教室中的幼師,她的教學方式與外師截然不同,她先用布把其中一個最大的恐龍模型玩具完全包起來,以猜謎的遊戲方式開場,引發了孩子高度的興趣及注意力,接著以一連串拋問題的方式,引發孩子熱烈的討論。受時間限制,影片中此部分呈現的對話有經導演剪接過,爲了讓大家能看到師生對話的原始風貌,以下我將呈現錄製當時,未經剪接的師生對話實錄:
老師把用布包好的恐龍拿在手上,請孩子猜猜看裡面是甚麼,以鼓勵孩子仔細觀察,並根據有限的線索作合理的推測或假設。
孩子1:「是立體的嗎?」
老師:「什麼是"立體"?你為什麼會覺得是"立體"的?」(老師未立即回答「是」或「否」,就將問題結束,而是問「爲甚麼」,進一步探索孩子的想法)
孩子2:「就是可以站的。」
老師:「喔,是會站的。」(支持孩子的想法)
孩子1:「立體就是你放在一個地方,不會像是扁扁的...
老師:「OK,很好,謝謝你的補充說明,好清楚喔。」(肯定孩子的想法)
孩子3:「那(讓它)站站看!」
老師:「那站站看,好!」
老師將布包的恐龍放在地板上,讓孩子驗證他的假設。
孩子3:「站得起來嗎?像一顆岩石。」
孩子4:「...像一塊岩石可以穩定地站著,就表示是立體的。」
老師:「好棒的舉例喔!像一塊岩石可以穩定地站著,就表示是立體的。」

孩子已經猜出布裏面包的是恐龍模型玩具:
老師:「...你可以告訴我肉食性的恐龍是什麼?」
孩子6:「肉食性恐龍的腿通常都很強壯」
老師:「真的喔?我來沒注意過。」
孩子3:「打架的時候,有些恐龍會用腳把另外一隻恐龍的腳給抓傷。」
老師:「喔?所以牠們的腳是很重要的囉?」
孩子4:「而且牠的腳要奔跑。」
孩子6:「而且要追捕獵物。」
老師:「唉,好有學問,奔跑、追捕獵物,所以牠們的腳長的特別的怎麼樣?」
孩子:「強壯、大。」
老師:「強壯跟粗壯,真的喔。」
孩子2:「而且牠的腳(邊指著暴龍模型玩具的)是像這裡開始細,然後,這裡開始寬。而且這肉食性的恐龍跟這些草食性恐龍的腳啊,都很不像。因為...牠(指草食性恐龍)沒有很尖的爪子,牠只是...平平的,牠是這樣子,這樣子而已。但,暴龍,那個其他肉食性恐龍是這個樣子啊(指著暴龍模型玩具)!」
老師:「嗯~O.K.
孩子6:「而且牠奔跑的時候,牠的尾巴可以保持牠的平衡。」
老師:「喔!請珠珠老師寫下來,恐龍尾巴是要來保持牠的平衡。」
孩子4:「就是,就是...肉食性的恐龍牙齒都是比較尖,可以幫助牠咬,把獵物,獵物...。」
孩子6:「撕斷裂物。」
老師:「撕斷裂物,這個詞用的好~」
孩子6:「...咬碎,然後再吞到肚子裡。」
孩子3:「而且有時候牠會用牠的爪子來撕獵物的皮。」
老師:「很好。這是為什麼肉食性恐龍要有爪子...。」
孩子3:「而且牠跑的時候,牠的尾巴會直直的、平平的。」
老師:「很好。」
孩子6:「但是牠...因為牙齒全部都是尖的,所以不能像我們一樣,把它(吃的東西)磨碎。所以牠吃東西主要就是用牠尖尖的牙齒,把肉撕斷,然後呢,那個暴龍需要,需要把那個...肉弄到天上去,然後吞下去。」
老師:「喔~我還沒看過這個動作,你可不可以表演一下?你當暴龍一下。喔,這樣接,...給他掌聲鼓勵一下,好厲害喔!」

我們可以從以上教學片斷,感受到中文教室的討論氣氛非常好,師生都十分享受討論的樂趣,因為不受英文的限制,小朋友才可以自在地參與討論,知識想法才得以充分交流,並出現更多豐富、精采的對話,真正達到討論的目的。他們不僅探討了恐龍的名稱、種類、所處的年代、絕種的原因,甚至很細膩的討論暴龍與異特龍的差別及肉食性、草食性、雜食性恐龍之間在特徵與習性上的差別,對恐龍議題因此有更廣泛或更深入地瞭解。

兩種教學下,幼兒的兩種面貌
從童話劇場所捕捉的現場教學實錄中,可以清楚看到兩種教學下的幼兒,有兩種不同的面貌,中文教室的幼兒展現了無比旺盛的生命力,他們神采飛揚充滿自信、專注聆聽思考靈活、發揮想像展現創意,看的出來非常享受大家一起相互討論的樂趣,也很有個人的想法意見。至於全美語教室中幼兒,那樣的面貌我們大人都很熟悉,從小我們不也都是在類似的教學情境中長大?我們對知識不會有所飢渴,我們對討論也不會有所熱衷,我們不需要思考、也不用發揮創意、更不需要有自己的意見,只要乖乖等著老師餵食我們知識,多背一點、記熟一點、祈禱老師上課不要叫到我回答問題就好了。

中文教室的教學重點及方式顯然與全美語教室非常不同,中文教室不以學習英文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而是以培養孩子觀察能力、邏輯思考能力、討論表達能力、傾聽及理解別人的態度、享受學習興趣為最優先目標,獲得多少知識則是其次。與知識獲得多少相較之下,其實思考能力的培養是老師更大的挑戰,即使在大學研究所的課堂中,也難得出現像這群幼稚園孩子一樣如此熱烈討論的景象。

中文教室所反映出的是一種「合作學習」的教學觀點--師生共同學習,孩子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對知識的獲得並非僅仰賴老師單向的講述與傳遞,而是藉由師生及同儕互動、討論的過程中建構而來,老師的角色不是在直接教導孩子知識,而是催化團體討論氣氛,鼓勵小孩主動分享、相互交流、掌握重點、組織知識、判斷知識的對錯,一同建構對恐龍知識、概念的瞭解。

事實上,在現代資訊豐富、學習管道十分多元的環境下,孩子的學習本來就未必一定要從大人的講述中獲得。在家中,孩子可能從觀賞許多相關的媒體節目中習得恐龍知識,在學校中,即使老師並未進行過正式的恐龍主題課程,孩子也可能藉由彼此之間的聊天交換訊息,或因為在語文角選擇閱讀恐龍的書、在玩具角觀察過不同的恐龍而有所學習,就像那位中文老師的教室一樣,孩子知道的恐龍知識遠比老師多得多,畢竟恐龍是許多孩子有興趣的議題,而老師較少涉獵,反而需要向孩子學習呢!

專業幼師也應該要反思
片中補教協會總幹事有一段話一直在我耳邊迴響著:「如果每個幼教老師都像片中那位中文老師一樣,教孩子判斷的能力,讓孩子自主學習,那麼我們怎麼還會生存的下去呢?』我聽了感到很心痛,因為補教業者似乎了解「敎孩子判斷能力、讓孩子自主學習」是正確的目標與教育方式,那何以仍然在市場上大力推動「填鴨式」的學習方式,收取家長高額的費用,枉顧我們下一代的福祉?

這段話令人心痛的是另一點,他說的有部分是實情-目前幼教現場中,像那位中文老師那樣的老師真得不是大多數。有些人是不想當那樣的老師,因為太累了、太難了,又無法獲得絕大多數家長的掌聲。我相信多數幼教人並不想譁眾取寵,隨波逐流,期望有更多的幼教人能深切反省,嘗試不受各種外在因素干擾,發揮幼兒教育理想於實務上。

記得片尾有位中學生對幼教經驗的回顧非常發人深省,他認為小時候在幼稚園的學習經驗非常珍貴,簡直就是他人生的吉光片羽,因為從那時起,就培養了他深入探究議題的興趣與態度。希望有一天,我們能讓所有幼稚園的孩子都能像他一樣,長大後還會如此懷念幼稚園所學,認為春天不是永遠在窗外,春天就在教室裡,春天就在孩子身邊!

最後,我強力推薦這部片子,非常適合家長及幼教、初教、英教工作者的觀賞,如果大家能大力推動家長觀賞此片,甚至引發家長相互討論,幼兒教育、英文教育的問題才可能受到重視、討論、了解與解決,我們下一代小孩的教育也才會有春天!

以上文章出處如下:
林佩蓉2006)。兩種教學,兩個面貌--全美語教學下的幼兒Vs.正常化教學下的幼兒。國教新知,第53卷,第二期,頁1-7

http://blog.roodo.com/peggyedu/archives/7437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