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父母怎樣帶孩子面對壓力

人本教育基金會 2006-08-16 09:41    


當孩子說,「體罰、考試對我有壓力」許多父母或許很疑惑:「我怎麼都不知道?是孩子不願意跟我說,還是,說了我也不知道怎麼辦?」「我不是專家,能幫他解決問題嗎?」…本期特別專訪了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謝淑美,請她談談,在面對孩子的壓力時,父母,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先別把壓力當敵人

當我們要談論「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壓力」時,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我們不能去否定壓力、或認為人的生命裡不應該有壓力。事實上,有種說法認為,人從生下來的那刻起,至少會面對到兩種壓力,一是生存的壓力,一是尋求自我突破的壓力。生存的壓力指的是,當人必須在一個資源有限的群體裡生存時,他就必須去面對資源可能匱乏、或群體裡自我與他人意見不同時的壓力;此外,人本身也會對自己有所期待,內在的趨動力常會讓我們無法滿足於從此就是這樣的狀態。所以,父母想幫忙孩子面對壓力時,先不要把壓力當敵人,也不要希冀人會沒有壓力,當你這麼希冀時,往往就會成為一種壓力了。

壓力是存在的,但有個重點需要去釐清:那壓力是不是你願意去扛的?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最後無法承受壓力而呈現崩潰狀態,往往是因為那壓力不是他所能夠選擇的,也因此想不出解決的辦法,只能照著別人掌控的狀況往前走…。但如果人是自己的主體,可以選擇要做的事,並了解會付出相對的代價和承受的壓力,而不是只能被動地接受時,他才可能仔細思考怎麼去面對壓力、解決壓力。

■讓孩子練習感受、貼近自己

要怎麼覺察到孩子有壓力?建立在兩個基礎上,第一,是對孩子有一定的敏感度和親近,如果一個父母能認真地去感受、而非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想「孩子究竟有沒有壓力」,從孩子一些外表的徵狀是可以查覺的;此外,如果父母與孩子平常就夠親近,習慣溝通,孩子也比較能夠主動地向爸媽訴說。 第二,要讓孩子覺察他自己的壓力,過程裡一定要帶著孩子去貼近他自己的感覺。如果在孩子的成長中充滿了命令,他會不太容易相信自己的感覺,或是覺得認為「這件事帶給我壓力」的感覺是對的。而對自我的了解既然是透過大大小小的事情累積而成的話,一個對自己有較清楚意識的孩子,才會比較了解自己的狀況,了解了也才會處理。一些被壓力壓垮的孩子,往往是因為急著想完成一些事情,把做那些事情放在自我感受之前,卻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因為,也沒有人問過他。

■主動關切、傾聽孩子

無論父母過去是否有與孩子談壓力的經驗,從現在開始,如果你察覺到孩子有些自己無法解決的壓力,或外表看起來不太快樂時,都可以去問問看:你怎麼了?你想要怎麼樣?「主動關切」是很重要的,在幫孩子面對壓力時,父母首先要能提供他情感上的支持,讓他相信.即使世界上的人都怪他、誤解他,你都願意聽他、了解他,這是一種疼惜,更是一種幫他超越「孤立」的感覺。許多時候,事情有沒有解決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孤立、不被了解、沒有被照顧的感覺,往往才是使孩子真正無法承受的。因此無論如何,先讓孩子知道,你願意聽他說。  

在聽的過程裡,無論孩子說什麼,都不要用自己的主觀價值去判斷,認為:你怎麼可以這樣想,人家不是這個意思啦,或緊張小孩這樣說是不是就代表要去打人了。到頭來,孩子會變成只對你說你能接受的話,以求趕快脫離你的嘮叨。父母甚至就當鸚鵡,孩子說好委屈就說「嗯,真的很委屈…」等,或是認真地點頭,對孩子來說,這就夠了,足以讓他在說的過程裡,肯定自己的感覺,了解你的支持,也才有力量去想後面的事。

情感的支持後面,就是要協助孩子去發展理性的思考,請他自己說說他認為事情為什麼會是這樣,怎麼辦?為什麼說是「協助」孩子,因為我們必須相信孩子會有自己發展方法的能力,他不是那麼地無能,而是需要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方向.父母的角色就是協助他把問題想清楚,而非希冀自己像個可以丟出「法寶」一樣的專家,直接替他想辦法或替他出面解決,反而扼殺了他的發展。
資料來源http://www.tatat.org/viewthread.php?tid=2139&extra=&page=5






********************************************************************************

孩子最喜歡的六種媽媽
(一)心地善良,性格溫柔,對孩子充滿愛。
  媽媽應多親近孩子,通過肌膚接觸進行情感培育,溫暖愉快,情感得到滿足,建立相依情感,讓孩子感到可親可愛。
  (二)熱愛學習,知識豐富,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發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怎麼這樣的?是哪來的?為什麼?等等。
  媽媽應能正確、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不會可以查閱書或詢問別人給予解答,這樣的媽媽會得到孩子的信賴和喜歡。
  (三)瞭解孩子,能滿足孩子的正當需要。
  孩子在成長中有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媽媽瞭解孩子,與幼兒進行心靈溝通。能及時滿足孩子的正常需求。
  (四)教育講究方法,從不打罵孩子。
  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循循誘導,使幼兒明確怎麼做?為個麼?不要輕易訓斥、謾駡、毆打。能尊重孩子,讓家庭充滿民主 氣氛,富於平等。
  (五)言行一致,說到做到。
  媽媽自身言行一致,表裏如一,不要輕易承諾孩子的要求,但凡答應孩子的要求,及時兌現。
  (六)勤勞做家務,帶動孩子一起勞動、遊戲。
  孩子非常希望能與媽媽一起活動,給孩子機會,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與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您的帶動與以身做則。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60003&prev=60286&next=59992&l=f&fid=78






********************************************************************************

孩子自我中心意識過重怎麼辦
  我家那孩子在家很任性,全家什麼事都要順著他,家人的教育都不聽。如果有什麼事不合他意,就鬧個沒完。在學校和同學相處也不好,常因一些小事與同學互不謙讓,發生矛盾,該怎麼辦好呢?”   引導孩子學會正確評價自我
  家長多和孩子談心,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身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指出這些不好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使孩子端正對事對物時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當然,這需要一個逐步改正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對孩子少溺愛、多嚴格要求
   家庭過份的嬌慣、溺愛,是孩子自我中心意識膨脹的發源地。家長應對孩子的日常行為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對他們進行做事應替他人著想,尊老愛幼、樂於助人 的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讓孩子在空余時間適當的做一些家務和力所能及的事,鼓勵他們幫同學、鄰居做好事,使孩子在別人的贊許聲中體驗為他人服務所獲得的喜 悅。
  教育孩子學會關心他人
  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常鼓勵孩子與同學、鄰里友好相處,使孩子在與同學相處的活動中,學會與人平等、友善、和諧的交往。鼓勵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讓孩子在集體中感受集體主義精神,淡化自我中心意識。
  及時鼓勵、表揚
  孩子克服自身的缺點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且孩子的意志力相對較薄弱,耐心不夠。因此,家長在幫助孩子克服不良的習慣時,應常給予孩子鼓勵和表揚的話語,哪怕只有一丁點兒的進步,使他們一直有信心去改正錯缺之處。
我的孩子做事特別霸道,無論什麼人跟他在一起都要順著他。比如一家人在一起看電視,大家正看得高興,他突然間想看動畫片,那就會非要轉臺或開 VCD,其他人就別想看了;有時候帶他去朋友家玩,經常是玩得正高興時他就大喊大叫要回家,鬧得大家都掃興;他的房間別人不許進去,他的東西別人不許動; 他高興做什麼就要做什麼,從來不考慮別人,做什麼事都要以他為中心,任性而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該如何教育好他呢?”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從小受到父母和長輩的過分溺愛,驕慣放縱。現代的家庭,父母以及長輩容易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處處遷就孩子,容易使孩子從小就意識到我 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得不到只要一哭一鬧也能得到。於是就容易產生過分的佔有欲望以及自大、獨尊的心態,時時處處要別人遷就,常常提出無理要求。
  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作為家長應當從哪些方面來幫助孩子解決這一問題呢?    家長應改變以前盲目溺愛,一味驕慣孩子的做法。就該對孩子的具體要求分清是否合理,對於一些不合理的、過份的要求應予以指出、拒絕,並對孩子耐心地講 明道理,指出他的不對之處,提出批評。當然要孩子一下子接受肯定是不可能的,這期間必然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因此對於孩子的哭鬧,家長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一是不要再因為孩子的哭鬧而盲目遷就;二是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大發雷庭,給孩子一個冷處理過程,讓他意識到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幫孩子樹立正確的、比較高遠的理想。孩子有了正確的理想與目標,才會有學習的榜樣。同時還要讓孩子認識到,有了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就應當從日常小事做起,比如可以這樣問他你見過象你這樣天天發脾氣的發明家嗎?”以此激發他改正的內動力。
  批評與表揚。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充分發揮批評與表揚的作用,通過批評的約束與表揚的激勵,能夠使孩子逐漸意識到該不該做、怎樣做好。家長批評與表揚孩子的時候,應當向他指出為什麼要批評他,該如何改正;孩子做得好時,及時表揚。
   幫助孩子克服心理依賴性。孩子自我中心過重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從小家長包辦代替、過分的照顧保護和嬌貫遷就,對於很多事情,孩子都不用想不用做, 久而久之,產生了依賴心理,讓他覺得一切都是很容易得到,因而不能體諒到父母的艱辛,容易任性而為,所以應該要求孩子克服依賴性,促其自理,導之自強,教 之自立,從日常生活、勞動做起,讓孩子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幫助孩子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制度,培養其獨立能力。
  幫助孩子增強自我控制的能力。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孩子們已經能夠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來評價好壞,有了好惡情感;同時,情感的穩定性逐漸增加,控制能力不斷增強,逐漸學會控制自己 的衝動。家長可讓孩子思考一些道理:亂發脾氣有什麼壞的影響,別人會怎樣看待你,如果去到哪里別人都不歡迎你會有什麼感受?等等,讓孩子意識到要自我控 制、克服不良行為。
  讓孩子融入到小夥伴中去。孩子孤獨容易乖僻、任性、自我,而在與同伴們玩時,因為大家相互之間是平等的,任性、自我不 受大家歡迎,所以使孩子認識到要與人交流,就不能過於自我中心。同時,孩子在與同伴們玩耍、遊戲、交往中,嘗試到合作,友誼的樂趣,又能培養其社會交往能 力。
  疏導孩子的虛榮心理。孩子在生活中許多任性的事情都是虛榮心作怪,在與小朋友們攀比中經常對父母提出一些過分的、不合理的要求,達不 到目的時虛榮心受損,就容易亂發脾氣。家長既要指出生活上不講檢朴,隨意浪費、亂趕時髦、相互攀比是一種錯誤,又要以身作則,以求實的精神和作風給孩子作 榜樣。
  疏導逆反心理。兒童因為受逆反心理作用,容易產生對立情緒,走向極端故意和父母唱對臺戲,其實逆反心理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孩子 的自尊心的成人感增強,希望自己的獨立意向得到尊重。家長應當教育孩子待人處事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啟發孩子學會心理移位,設想自己處於別人的位置上 考慮問題的心理,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從而疏導逆反心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58820&prev=59013&next=58787&l=f&fid=78






*******************************************************************************

幫助孩子面對挫折,迎接挑戰,調適壓力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因為課業上的挫折與挑戰,因為成績不好,課業上有壓力,有負擔而鬱鬱寡歡,而其他孩子卻能振作起來,重整旗鼓,努力不倦?為什麼有些學生因而被捲入失敗的漩渦,而其他孩子卻對成績不佳顯得有所準備,繼續努力追求佳績?為什麼有些孩子在課業的壓力下,一蹶不振,而有些孩子卻生氣勃勃,迎向眼前的挑戰?我認為答案就在學習的韌性。

相信學習韌性和每位學生都有切身關係,因為每位學生在學習生涯的某個階段,多少會經歷到成績不佳,感受到壓力,負荷過重的情況。多數時候,挫折和困難不會從學生生活中銷聲匿跡。我們甚至可以說,壓力是充滿競爭的學校體系中的一種現實,所以,結論是,所有學生都需要具備學習的韌性。

沒有完美家長這回事,這ㄧ點大概也適用於所有的人際關係。我們都是平凡人,所以如果你能做到正面導向的人際關係,那很棒。當然,某些關係可能進展得比其他關係更好些,然而,不管像這類的改變多麼微不足道,只要是導向正面發展,那就很好。(當孩子以前曾經輟學之類的),如果親子間的關係僅只是讓孩子不好不壞,原地踏步,那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也許要緊的是,你已經讓孩子進入良性循環中,他也許因此而更能接受某些日後會進入他生命中的重要人物的影響,甚至因而有更大的收穫。

最佳的親子關係似乎是經由開明的管教方式發展出來的。開明的父母明確而強勢,但卻是以一種支持孩子,並且公平的方式。在有需要的時候,他們頗具彈性,在必要的情況下,他們會調整規定;他們會對孩子解釋規則及其背後的原因;他們會確定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又會提供孩子達成目標所需的支援;他們很有自信,也會提供孩子正面的建議,好幫助孩子也具有自信;他們專注於把事情做好,並注重孩子的專長勝於孩子的短處;他們無條件愛孩子,但又十分清楚的讓孩子知道,他們並不支持哪些行為;他們找尋能建立並堅定孩子的機會,而不是找機會指出孩子的缺點和問題。

從與青少年的交談中我發現,尊重在人際關係中很重要,能夠激勵孩子。孩子對一位他們認為尊重他們所思、所言、所行的成人,會很願意花時間和他們相處。要贏得年輕人的尊敬,其實沒什麼別的祕訣。這當然不表示你得要迎合孩子所想、所做的每件事情。學生告訴我,他們不介意老師或父母不贊同他們,或是禁止他們做某些事情-只要師長能和和氣氣,公平而誠心的聽聽他們對事情的想法。

從與青少年的交談中我發現,尊重在人際關係中很重要,能夠激勵孩子。孩子對一位他們認為尊重他們所思、所言、所行的成人,會很願意花時間和他們相處。要贏得年輕人的尊敬,其實沒什麼別的祕訣。這當然不表示你得要迎合孩子所想、所做的每件事情。學生告訴我,他們不介意老師或父母不贊同他們,或是禁止他們做某些事情-只要師長能和和氣氣,公平而誠心的聽聽他們對事情的想法。

多鼓勵,少操縱。有些家長和老師能激勵年輕人追求極致。他們很支持孩子,對孩子有正面的期待,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注重鼓勵,允許孩子探索自己的才能與長處,並且相信每個年輕人都有能力達成自己的潛在能力。這是所謂用「激勵」的方法來鼓勵孩子與青少年。

而有的家長和老師則會操縱孩子,讓他們不犯錯。當孩子表現不佳時就斥責他們,孩子犯錯就非常嚴厲。他們認為,除非一直要求孩子,否則孩子不會有好的表現,而且他們會敦促孩子朝父母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方向發展。這是所謂用「操縱」的方法來刺激孩子。

朋友因素:抗拒朋友的負面影響

在和許多學生及老師的交談中,我發現有一件妨礙學生學習動機的事,那就是他們害怕自己的努力和成績會超越其他學生。他們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太用功,因為這會讓他們看起來像個踽踽獨行的學究,這樣一來,他們在社交上就有受到排斥(social rejection)的危險。這就表示,很多學生必須在付出足夠的努力過關,但又不能太努力以致被視為一個「用功」的學生之間,小心翼翼的取得平衡。

在更極端的例子中,這會演變成「做個笨蛋很酷」的問題,特別是在男孩子當中,成績不好其實會變成一種地位的象徵。做個笨蛋很酷,是一石兩鳥的法子。首先,這是一種獲得朋友認同的方法。其次,這是一種不需努力的方法。所以如果有學生考壞了,這就怪他們不努力,而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不聰明。

要處理這些問題,很重要的是,要降低孩子在自我價值與從朋友那裡所得到的認同之間的關連。孩子越是把自我的價值感寄託在朋友的認同上,他們在學校裡努力用功的意願就越受影響。不過,如果孩子的朋友都充滿學習動機的話,這就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似乎會彼此激勵。上述的關連性,在孩子的朋友缺乏學習動機,甚至對學校反感的情況下,比較會成為問題。這會導致孩子表現出類似的行徑,特別是當孩子對課業不感興趣的時候。

參與學校活動。參與學校及學校活動的學生比較有學習的韌性。在課外活動那章,我討論過課堂外的活動,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所扮演的角色。那些研究顯示,參與學校活動(ㄧ)增加學生對學校的認同,還有(二)發展對成績有正面影響的學習技能。我認為參與學校活動對學生處理挫折,面對挑戰和困境的能力也有相同的成效-而這就是學生學習的韌性。

學業有成。我自己的看法是,學業有成能讓孩子避免某些危機。就這層意義而言,成功是一個真正的保護因子。在學習動機那章,我仔細列出在孩子的生命中打造成功的策略。

培養學習韌性的五個步驟

學習的韌性不會無緣無故自己冒出來。我們發現,那些具有學習韌性的孩子,透過幾個步驟,幫助自己面對挫折和挑戰,在多數情況下,他們不用多加思索就會這麼做。教授那些自己無法從挫折中恢復的孩子這些步驟,對於培養他們的學習韌性,真是極度重要。

步驟ㄧ。學生很實際,很正確的認清危機所在。毫無疑問的,處理危機最好的辦法就是,當危機來臨時,一頭把它頂開。要做到這點,學生真的必須成為在危機壓頂之前就能確認危機何在的專家。這表示,學生要能預先看到即將到來的考試,要繳交的作業、功課,而且要找出可能會發生問題的地方。例如,自己對重要的功課拖拖拉拉會成為問題,或是考試那天你可能覺得身體不適等。想到將來的成績和考試等狀況時,孩子必需很誠實的面對自己。

步驟二。學生指認及啟動能抵消或是減低危機的負面影響的保護因子。
危機一旦被確認,孩子就能決定某些能幫助他處理危機的保護因子。這些因子可能包括,依賴自己的人格特質(例如,自信、自我控制、冷靜、全力以赴),或是衡量朋友、家庭、學校等方面,能幫助他處理危機的因素。然後孩子就可啟動這些保護因素。

步驟三。保護因子發揮功能,幫助學生處理危機。。

一旦孩子的保護因子啟動了,就能讓孩子有動力,能幫助孩子有效處理危機。

步驟四。孩子看出保護因子的價值,然後進一步改善這些因素。
一旦運用保護因素對孩子有好處,非常重要的是,要讓孩子體認到這些保護因子的價值,還有這些因素如何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發揮效能。如果改變是必要的話,改變與調整這些保護因子也很重要。例如,假設保持冷靜,處之泰然,是孩子所啟動的保護因素,孩子可能發現,某種獲得冷靜的方法很有幫助,而另一種方法則對去除焦慮不太管用。在這種情形下,孩子下次可能會看重第一種方法而不是第二種方法。

步驟五。當新的挑戰產生時,孩子會致力於不斷改良與運用保護因子。
最後,孩子必須知道,學習韌性的過程是持續進行的。必須面對的挑戰不斷,所以永遠需要啟動第一到第四個步驟。所以,培養學習韌性的步驟,最終部份包含了對保護因子的不斷改良。這也表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可能會運用不同的保護因子。例如,就學時,家庭和學校因素可能比較重要,但是當他們上大學念研究所時,伴侶的支持和四個C,可能就更形重要。
本文內容取自我家孩子愛上學 作者安德魯.馬丁 新手父母出版








********************************************************************
張冰蓮 正面思考 挫折當禮物
「我要感謝媽媽的嘮叨,因為在她急切語氣背後,其實充滿了關心。」原本就要爆發的親子衝突,在學生「正面思考」的轉換下,變成了溫馨
的小插曲。臺中市私立葳格小學輔導主任張冰蓮,在學校推行感恩運動,鼓勵學生「變魔術」,將困境所引起的負面情緒,轉化成積極樂觀的
心情去面對處理,了解挫折是使自己成長的珍貴禮物,對張冰蓮來說,這就是感恩的真諦。
 「我又成了孩子的出氣筒!」家中如果有準備升學考試的考生,幾乎全家的日子都不好過,張冰蓮也不例外,她回憶那段時期,孩子因為
壓力大,弄得全家草木皆兵、衝突不斷,她也曾懷疑,不聽話、亂發脾氣的孩子,是不是變壞了,不過,在戴上「正面思考」的眼鏡看事情後
,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慶幸當孩子出氣筒
當時張冰蓮心想,孩子的升學壓力大,家人其實是孩子唯一能發泄情緒的出口,身為父母應該慶幸孩子把自己當作最親密的人,願意倚靠自己
;另一方面,更該慶幸孩子沒有找其他人「出氣」,因為外人不像親人一樣,能夠包容,比較容易發生意想不到的後果。在陪伴孩子成長的經
驗中,張冰蓮認識到「正面思考」的重要。

挫敗是反思的機會
張冰蓮說,一般人遇到困難,很容易產生負面思考的情緒,不是自怨自嘆,就是把責任推給別人。成長期的孩子也是如此,她從和孩子的相處
中發現,家長應該要引導孩子「生氣於事無補」的觀念,與其自怨自嘆,不如找出產生挫折壓力的原因。功課不好,是不是讀書方法要調整?
和朋友相處不融洽,是不是自己說話的口氣不夠友善,讓對方誤會?
  「壞消息其實就是好消息!」張冰蓮說,這些失敗、挫折,用正面的角度來看,其實是一種提醒,它帶給我們反省的機會,反而能幫助我們
解決問題,這樣的壞消息,非常值得感謝。她認為,感恩就是一種正面思考的生活態度。

帶學生體驗不完美

在校長楊進成的支持下,張冰蓮開始在學校推動一系列感恩活動,除了感恩護照外,還承辦中部地區種子教師研習營,更設計感恩課程,鼓勵
學生每天幫媽媽做家事「賺兩塊錢」,再存起來一起購買聽障老人烘焙的餅乾。張冰蓮說,學生除了懂得關心弱勢外,透過做家事也能了解到
父母辛苦。
 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次帶學生參觀臺中縣私立惠明盲校,竟然引起非常大的回響。學生發現,視障學生雖然失去視力,行動變得很不
方便,卻努力克服困難,不但跑步跑得快,還會各種音樂才藝,「連教室都打掃得比明眼人還乾淨!」張冰蓮說,這些啟明學生雖然生理有缺
陷,卻表現得這麼完美,給班上學生上了正面思考最好的一課。

鼓勵多看別人優點
 「多看別人優點」,其實也是正面思考的一種方式。張冰蓮說,有的學生雖然功課不理想,但卻是工作認真、熱心助人。他們不是不用功,也
許是其他的因素使成績退步,如果這時候,教師能從學生的優點去鼓勵、肯定,學生有了自信心後,就能產生更大的學習動力。

推動親子感恩分享
未來,張冰蓮希望能從家庭扎根,落實感恩教育。她觀察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話題,越來越只局限在功課和考試,親子的情感交流變得少,
她建議父母每天在接送上下學的過程中,不妨以「感恩」作為談天的話題,會是促進情感互動一個很好的開始。例如,請孩子談談在學校時和
同學的相處,父母也可以談在工作上受到同事的幫忙,迎刃而解的事例。透過心情分享,大人、小孩都可以打開視野,感受到生活之中,其實
還有許多需要我們關注的事情。

引用國語日報-《全民感恩心生活》http://www.mdnkids.com/thanksgiving/index3.shtml






*******************************************************************************
親子互動~孩子生氣了!?-1
經抽樣調查幼稚園與小學五~九歲學童發現,孩子會對父母生氣的原因和化解之道如下:
*父母處理孩子間的問題不當。
一般而言,孩子之間的問題可歸納如下:
兄弟姊妹之間的爭吵:兄弟姊妹之間的爭吵是兒童期常有的現象,因此父母若能不管就最好不管,除非爭吵出現很具危險性的攻擊行為時,父母才要加以干涉,或者雙方的爭執實在堅持不下時,父母再以公平者的立場,幫他們處理紛爭。
父母重男輕女或不當的比較:父母在處理孩子之間的問題時,切記不可有年長的應讓年幼的,或姐姐聰明妹妹較笨的不當比較,或是女生不可以做的男生卻可以的重男輕女觀念。 給予物品不一樣:父母贈送給孩子的禮品不一樣,讓孩子覺得父母偏寵對方,而自己是不被重視的,不被愛的。
.孩子被父母不講理的責打。
對孩子而言若有錯誤被父母處罰,雖然會覺得不高興,但還不至於對父母生氣。但是,若是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凡事不問清楚先打再說,孩子就較難接受,嚴重者還會造成親子之間的代溝問題。
父母在處理孩子錯誤行為時,應先尋問孩子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瞭解整個事件的發生對孩子所造成的行為,若是孩子不對就要很清楚的告知,嚴重的話還須接受適度的懲罰,並且在懲罰孩子之後,還需讓孩子知道父母依然還是很愛他的。
若為父母過於草率處理,誤解孩子行為而傷害孩子自尊心,父母則須勇於承認錯誤,並向孩子道歉,取得孩子的諒解,並讓孩子知道大人也會犯錯,犯錯一樣要勇敢承認錯誤。
.父母本身行為不恰當。
對孩子而言,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學習範本,因此在孩子身上可以反射出父母言談舉止的表現,例如:父母說三字經,孩子也跟著學說三字經,父母隨地吐痰,孩子也跟著隨地吐痰。因此當父母發現孩子的行為不好的地方時,應先想想自己是否也犯同一種不雅的行為,並和孩子說明這種行為會令人看得不舒服,並和孩子一起改過,否則孩子會覺得父母自己都做不好,憑什麼要求他做到,因此會對父母生氣。
多用心多用眼
親子之間能否和諧相處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因此父母需多「用心」去聽孩子的聲音,多「用眼」去看孩子行為表現,當孩子有不愉快行為產生時,能給於適時的輔導與說明,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能更親密、更和諧,才不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怨氣,以致影響孩子日後正確的認知。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
親子互動~孩子生氣了!?-2
華慶幼稚園園長 廖麗文
不可否認時代在變,環境也跟著改變,而親子之間的關係也隨著時代不同,環境的改變而顯露出極大的不一樣,在早期孩子那有生氣的權利,儘管父母再無理、錯誤,為人子女只有不讓父母生氣,講的是一個「孝」字,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慢慢地,親子之間和諧關係逐漸抬頭之後,孩子和父母之間講的還是一個「孝」字,不同的是當父母無理、錯誤時,孩子是可以生氣,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
瞭解孩子發展過程
孩子從兩歲逐漸意識自己和別人不同,開始發展自己成為一個獨立個體,嘗試建立自己的主張,所以會不服從父母的權威是很正常的,因此會出現這個階段的孩子有時候非常乖巧聽話,有時候又容易愛生氣的緣故。另外,每一位孩子都有他個人情緒發展上一些比較敏銳的地方,因此如果強求孩子完全依照父母的意思,孩子就會反彈特別強烈,不過,孩子自我意識強度通常會隨著社會行為的發展逐漸好轉,因此,父母除了要幫助孩子儘早社會化外,當親子關係出現問題時,更要去化解彼此之間的不愉快。
孩子會對父母生氣的原因與化解之道
經抽樣調查幼稚園與小學五~九歲學童發現,孩子會對父母生氣的原因和化解之道如下: .父母答應孩子的承諾,沒有實現。
一般而言,父母親對孩子的承諾可歸納為:
*承諾孩子表現很好時的獎勵,例如:幫父母做事,行為表現很好,考試滿分或進步。
*承諾孩子要吃某樣特定東西,例如:麥當勞,冰淇淋,肯德基炸雞……等。
*承諾孩子假日去某地玩,例如:爬山,游泳,看電影,遊樂場,出國觀光……等。
父母親對子女的承諾,對孩子而言,有如聖旨一般,因此孩子會將此承諾在心中牢牢記住,因此當父母不能依承諾實現時,孩子就會對父母口是心非感到生氣,且不相信父母的話,假以時日,累積的怨氣就會嚴重影響親子間的和諧關係,也會對父母信任度減底。
當父母親對子女的承諾礙於時間、地點,或某種特殊因素未能於承諾的時間實現時,父母一定要很慎重的告訴孩子不能於承諾時間完成的原因,然後徵求孩子的許可,再選擇另一個時間或地點實現,父母切記此種時間、地點的變更不可一再更改,以免孩子對父母的信用大打折扣。至於物品部份,若由於該物品的取得有困難,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改用其他代替,孩子也同意的物品。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mama01_10.asp






***************************************************************************

面對寶寶的跌跌撞撞,父母該怎麼做?

作者:蘇菲‧波斯威爾、莎拉‧瓊斯、麗莎‧米勒

看到摯愛的人一路跌跌撞撞過來可以是非常令人窩心的,有時又有點搞笑,有時是非常折騰人的,全視情況而定。有時也視父母忍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我們有多少程度允許自己——而不只是寶寶——就只是個有喜怒哀樂的平凡人。看著寶寶經歷勝利和屈辱,無論父母心裡有多少掙扎,寶寶需要父母非常敏銳和細心的照顧。


提供寶寶偶爾可以掌控的環境
從寶寶一出生,父母其中的一個角色就是提供他偶爾可以掌控的環境。當他哭泣時就有東西吃,隨手就可拿到玩具,這會讓他覺得自己很厲害,甚至有時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寶寶從一出生就非常需要這類的經驗,這樣他們才能建立自己的能力和信心。舉例來說,三個月大的寶寶如果可以在喝奶或喝完奶時把玩乳頭或奶嘴,讓他們在嘴巴一會兒進一會兒出,證明他們有辦法讓乳頭和奶嘴進出自如,這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樂趣。對大部分的媽媽來說,這些也是相當珍貴和令人感動的時刻。我們憑本能就知道寶寶需要這些經歷而無法一次面對太多的挫折或是無助。
不能讓寶寶覺得他可以無法無天
但當寶寶自以為是,誤以為自己真的無所不能時,他也需要知道大人們不可能讓他無法無天,無論他如何挑戰極限都一樣。傑克在十一個月大時想要把手放在電視機上,他帶著期待的眼神看著媽媽,心裡正等著她會說:「不可以!」當媽媽這麼說時,他會很興奮地一直笑,整個人高興得手舞足蹈,幾分鐘後他又會把手伸出去,期待同樣的反應。就像大部分的遊戲一樣,至少部分的樂趣在於知道遊戲規則是什麼,每次看到預期中的反應,就可以使緊張的氣氛稍微舒緩。
  
貼心小叮嚀
父母可以提供寶寶安全的範圍去探索他狂野的感覺和衝動,而當寶寶太離譜時則要加以制止。

或許傑克就跟許多其他同年齡的寶寶一樣,也喜歡證明媽媽是值得信賴的對象,可以為他設立界限和遊戲規則,使他有安全感。雖然寶寶就跟幼兒和青少年一樣也會抗議,不斷挑戰底限,當界限守住時,他們會有鬆一口氣的感覺。父母應該認真看待寶寶的憤怒和氣憤。但當我們協助寶寶在自己脆弱的感情方面設立界限時,我們也會讓他們知道無論多麼生氣,或覺得自己有多棒,我們都不會讓他們騎到頭上去。作為發號司令的老大在當下感覺很好,但如果寶寶開始覺得自己可以指使我們的話,那麼他可能很快就會踢到鐵板。我們可以提供寶寶安全的範圍去探索他狂野的感覺和衝動,確認如果寶寶太離譜時要加以制止。
鼓勵寶寶多冒險多探索世界
當寶寶漸漸長大,我們也有過渡期要適應。我們已經習慣提供寶寶或是為寶寶拿他們想要的東西,在第一時間滿足他們的需求,有時至少會聽從他們的命令。但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也會帶來新的挑戰。面對年紀較大的寶寶,我們必須給他們更大的範圍,多鼓勵他們。當他們學爬的時候,故意把球放在他們拿不到的地方,當他們在玩某個玩具感到挫折時,先不要管他們,不要讓他們為所欲為。

貼心小叮嚀
即使是十二個月大的寶寶都有潛在獨立的本能,父母要學著放手。

也許他們會帶著怒氣看著我們,但當他們自己做得到時,通常都會很感謝父母。父母可以很溫和地幫助他們認識挫折和沮喪,讓他們知道這些都是可以處理的。同時也讓他們知道有內在的資源可以克服難關。我們要讓寶寶學會獨立思考的樂趣,當我們讓他們獨立面對一切時,看看他們的應變能力。

令人驚訝的是,通常鼓勵寶寶盡量發揮潛力,多冒些風險,多獨立完成某項工作,多探索世界,遠離母親保護傘的人都不是媽媽。媽媽對寶寶成長和獨立時的過程都是憂喜參半,也會比較保護寶寶或是緊抓住他們個性比較脆弱的部分。爸爸則通常都比較輕鬆以對,他們的角色有時堅強,有時則充滿挑戰。這些各式各樣的角色代表兩股緊張力量的拉扯:想和媽媽永遠保持親密與安全的關係;但卻又得面對外在的誘人世界;以及由「爸爸」或第三者作為代表的誘人外在世界;那是一個冒險的國度,一方面要冒風險,但另一方面則又漸漸獨立。
放手讓寶寶自己去成長
這個階段寶寶的彈性相當令人訝異。儘管一再失敗,他們想要繼續成長的動力卻讓人讚賞。有些寶寶在追求目標時比較有毅力,不屈不撓,能夠面對過程中所遭遇的挫折和不耐煩。有些寶寶則對往前邁進成長顯得比較鬆散,或許是天性就比較缺少動力的緣故。他們會在每個成長階段逗留比較長的時間,直到完全準備好為止。當他們的父母渴望趕緊達到下個里程碑時,他們似乎對自己的步調很怡然自得。

貼心小叮嚀
當寶寶學爬的時候,故意把球放在他們拿不到的地方,當他們在玩某個玩具感到挫折時,先不要管他們,讓他們體會一下什麼是挫折和沮喪,讓他們知道這些都是可以處理的。

當事情不順利時,事實證明寶寶很有辦法能夠轉移注意力。如果他們無法做到某件事時,會很快找到其他可以得心應手的事。莉雅在九個月大時非常努力地學習爬行,但卻功敗垂成,因此感到非常挫折,士氣低落。但她並沒有哭,她突然指著唾手可得的玩具,然後捉住它發出雀躍的哭聲,好像那是她夢寐以求的東西。同樣地,當寶寶和爸爸或媽媽處不好時,她也會把焦點轉移到另一位對象身上,包括阿姨、其他家庭成員或是友人,甚至是完全陌生的人來獲取最佳的結果。

這些衝動對他們都有很大的幫助,也就是開始運用現有的資源來做事,至少可以幫助他們度過困難。自然而然地,我們不會期待或希望寶寶能夠盡量避免遇到所有的挫折或是逃避困難,但如果可以稍為喘一口氣的話還是很好的。

寶寶另一項令人印象深刻又感動的能力就是可以原諒讓他們失望的東西和對象。前一秒鐘他仍覺得很麻煩,氣沖沖對著它大吼大叫的玩具,後一秒鐘寶寶可能又把它撿起來又親又抱。

本文出自《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心靈工坊

資料來源http://www.babyou.com/index.php?do=news&locid=102&id=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