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獨生子女與父母親近的風險:獨立問題| 獨生子女不麻煩

  
依賴的問題
當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近關係變成一種目的,就會因為害怕失去彼此而不敢分開;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這種依賴的問題就會更加明顯。


*青春期的孩子,仍然依靠與父母的相似性來認同自己的身份。(「為了成為我自己,我必須像父母一樣。」)
*青春期的孩子認同自我的程度,仍然得視父母是否認同而定。(「除非我能使他們高興,否則我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青春期孩子的生活起居,仍然依賴父母的供給。(不論是什麼情況,父母都必須滿足我的需求。)
*青春期孩子,仍然把父母親當作是主要的朋友。(「父母是我唯一需要的朋友。」)

對獨生子女而言,安全感來自於兩大源頭:與父母親近時覺得安全,以及與父母分離時覺得安全。依賴父母的獨生子女可能欠缺第二種安全來源。

如何減低親近的風險
考慮上面所提的風險,父母可以採取以下四種方法來降低發生這種風險的可能性。
1.讓孩子能夠有「自己」,即使與父母有極大的差異也是如此。(「你在運動方面的才能,令我們以你為榮。正因為我們之間的差別,反而讓我們更能夠欣賞對方、彼此分享。」)
2.允許孩子滿足他自己的需要,就算會引起父母不悅也是如此。(「我們不一定喜歡你所做的選擇,就像你不一定喜歡我們的選擇一樣。我們有時可以不喜歡彼此的行為,但是我們仍然是愛著對方。」)
3.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儘管這可能意謂著他們不再需要父母。(「你越能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就愈不需要我們的幫忙。我們不再凡事叮嚀你,並不表示我們不管你了。」
4.讓孩子多點時間與朋友相處,減少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我們很喜歡和你在一起,但是家庭並不能取代你與朋友相處所得到的樂趣和認同感。」)

父母和獨生子女需要練習才能夠習慣分離,不再彼此依賴。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在分離時必須確定他們的情緒很穩定,而且也必須確定雙方在分離時,彼此不會喪失親密感。

愛他,就是給他自由
當獨生子女逐漸從青春期進入成年期,「盡量放手」經常是父母最難做到的一件事。因為孩子在父母的心中是如此重要,是父母生活的焦點,頓時放鬆往往會讓父母覺得好像永遠失去孩子一樣。有一段時間,父母可能會覺得「空巢」簡直成了被捨棄的荒土。然而,無法放手的父母會阻礙孩子的成長,讓他們繼續依賴父母。結果,獨生子女可能會難以養成獨立、自我管理、依賴和接受自我的責任感。
父母如果不適時的放輕鬆,很容易陷入「親暱陷阱」,這時母親往往成為犧牲者。初為人母者,對嬰兒無來由的情緒,多半甘之如飴。這是正常的,就某些方面而言,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他們需要藉此建立與人的親近感。許多先生可能會發現:「我太太照料小孩的時間,遠多於關心我。」

這種母親與嬰兒間的強烈親密期,會延伸至孩子學步的階段,母子關係不但非常緊密,而且彼此都很滿意這種情況。孩子在斷奶後,逐漸獨立時,他對母親的迷戀也會逐漸消退,夫妻的婚姻關係又會變成是家中的主要關係,與孩子的親近關係也會稍微疏離。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老二的誕生經常會破壞老大的地位,當母親的注意力轉移到新生的弟弟或妹妹身上時,老大可能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失落感。如果是決定只生養一個孩子的家庭,母親和獨生子女的關係就會是家中的首要關係,而且一直持續到孩子長大成人為止。這種關係的特質是夫妻關係或其他人際關係都難以望其項背的。結果導致,父母親的婚姻和年輕人獨立承諾愛的能力都可能遭受負面的影響。

母親有可能會因為愛得太過,而不願意面對為人父母最終、也是最痛苦的責任─接受父母的責任義務終得告一段落的結局;最偉大的愛就是讓所愛的人自由。

取材自New父母學院-獨生子女不麻煩


資料來源http://www.tmac.com.tw/parents/parents_detail.asp?parentskindid=2&parentsPage=1








*********************************************************************************

引導孩子獨立自主5對策

2008/11/28 12:28
家長們往往都很注重孩子的智力開發,可是卻忽略了該多為孩子奠定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基礎素質;例如「獨立性」,就是一種對孩子終身發展有用的個性特質。

  記得小時候,媽媽總是讓我做這做那,令我很不耐煩,有時忍不住抱怨:「別的小孩都有媽媽幫忙做,為什麼我都要自己做?!」這樣過了很多年,讀大學時,我給媽媽講一些同學在生活上鬧的笑話,媽媽就很得意地說:「小時候讓你多學學,你現在知道了吧!不是媽媽自己做不動,而是讓你學會自理,學會獨立。」媽媽的這句話,一直深深印在腦海中,直至自己成家,才真正體會到其含義。

  不知道現在的你,是不是像當年我媽媽一樣呢?如果你也是這麼做的,那可以說,你的孩子很幸運。但事實上,的確有相當一部分的孩子獨立性較差,尤其是都市裡的孩子,他們對父母的依賴,並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此一狀況,教育界的人士都感到憂心。

  義大利著名的教育專家蒙特梭利主張,尊重兒童的獨立性、自主性,放手讓孩子在活動中發展。他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事實上,獨立性是孩子自我發展的一種動力,當孩子從依賴走向獨立,正是成長的過程;而獨立性強的孩子,他願意做能力所及的事情,願意動腦筋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孩子在身體、智力、情緒等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發展。更何況,事實也證明,一個人想要取得成功,僅有聰明的頭腦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獨立性、自制力、堅韌性等良好的個性特質,才足以應付一切險阻。

  曾有美國心理學家對1500名IQ高的兒童,進行長期的追蹤觀察,30年後他發現,20%的人沒有取得什麼成就,而將他們與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相比,最顯著的差異並不在智力方面,而在於個性特質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具有堅強、獨立等個性特質的人。

1.積極強化「自我意識」
  那麼,家長在生活中,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呢?

  當你聽到孩子開始以第一人稱「我」稱呼自己,開始說「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等話語時,就是孩子獨立性意向出現的象徵了,家長可不要在此時剝奪孩子種種「我自己......」的要求哦。

  不過,雖然孩子此時開始出現了獨立性意向,但他們的自我意識還是較差,容易依賴他人,特別是依賴他人的評價,若有人誇獎他,他就以為自己很好;若有人批評他,他就以為自己不好,不同的評價常使孩子分辨不清自己,也沒有能力客觀地從別人的評價中,看到真實的自己。所以,父母此時要盡力幫助孩子強化其自我意識,並樹立一個積極的自我形象,讓他明白自己雖有各種缺點,但也有長處,這樣有助於孩子的獨立性發展。

2.「尊重」有助於獨立
  心理學家指出,當幼兒的獨立活動要求得到某種滿足,或受到成人支援時,就會表現出得意、高興,出現「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情感和態度;反之,則出現否定的情感與態度。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幼兒的獨立性意向,尊重孩子,並給予他熱情的鼓勵和支援。

  例如,注意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認真聽孩子講話,可以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不吃飯不要硬逼;要求孩子做事儘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也不要當眾斥責孩子「不爭氣」、「沒出息」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會使孩子待人友善,懂禮貌,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這些都有利於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待續)

 
3.不過度保護孩子
  在台灣,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多限制的問題比較普遍。

  倘若父母極少給1歲內的孩子,提供練習坐、爬、站立、行走的機會,孩子醒著時,也常常是抱在懷裏,或讓他們躺在床上,這種的過度保護和過多限制,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主動探索和認識外部世界的機會,阻礙了他們的心理發展。記得有一個大學同學,每到放假的時候,她媽媽都會來學校幫她把床罩、被套等收回家洗,而開學的時候,則會來幫她把床鋪好,並打掃清潔;而另一個朋友更誇張,只出差幾天,他的媽媽便整夜睡不著覺。這些,大概都和小時候的經歷息息相關吧。

  其實,我們不妨學學歐美國家的父母,多給孩子一點自由,讓他自由地在地上爬,學走路時,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而不要壓抑孩子們獨立性活動的意向,應該解放他們的手腳,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儘早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性。換言之,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就應該讓他自己做,而不要代替他,這是一個教育原則,家長的包辦代勞,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發展的機會。

  當孩子長到2、3歲時,就會有要求要自己做的強烈意願,這時,家長應該要因勢利導,從訓練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一步一步地在這個過程當中,培養起孩子的獨立性;而實際上,在幼兒期,獨立性培養的最主要內容就是自理能力,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到了5、6歲,家長的要求可以再高一點,藉此逐步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獨立生活能力和自己動手做的勞動習慣。

  只是,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時,家長首先要認識到,年齡小的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從不會做到會做,從做不好到做得好,這是一個必經過程,我們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更不應為求全而予以責備,只要孩子去做,不管這件事做得怎麼樣,我們都應該鼓勵,因為有了鼓勵,孩子就感到「我行」,有了自信,進而更願意去做事,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一種動力來源。

4.培養孩子具責任心
  此外,家長們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孩子責任心的養成,因為要孩子能夠持之以恆地將某件事情獨力做完、做好,其主要動機即來自於對所做事情的一種責任心。孩子由於年幼而缺乏知識和經驗,經常容易造成一些過失,這毫不奇怪,但關鍵是家長要藉由幫助孩子處理過失的過程,使孩子真正懂得什麼是責任,怎樣做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只要孩子有一定的能力,家長就應該捨得讓他自己承擔責任,此舉既可鍛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又可體現出現代父母的真正愛心。


5.嘗試讓孩子自決
  不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並不僅限於讓孩子自己吃飯、穿衣等等,還應該為孩子創造機會,讓他能自己拿主意、作決定,自己解決一些問題。

  有些家長可能會問,小孩子那麼一點點大,他能決定什麼,解決什麼問題呢?還不如家長自行解決呢!其實不然!讓孩子學著作決定,可以從一些很細小的事情開始,比如,讓孩子自己決定今天穿什麼衣服;晚上吃什麼菜,可以讓孩子提建議;雙休日到哪兒去玩,也可以問問孩子的意見,然後通過家庭會議討論決定......這些都是培養孩子獨立抉擇能力的機會。總而言之,凡是能讓孩子參與的就讓孩子參與,把孩子當成家庭中平等的一員,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對於其他良好品質的養成,也有一定的幫助。

Tips:千萬不要心太軟
  在家庭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除了觀念須具足外,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前提要注意,那就是家長一定要戰勝自我,不要一看到孩子哭鬧、求助就心軟妥協,甚而棄械投降,放棄要求;切記,教育孩子不能聽憑感情用事,必須著眼於孩子的長遠未來幸福,以及終生發展。(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283&prev=284&next=282&l=f&f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