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把握治療黃金期 過動兒不再脫序

【聯合報╱柯俊銘/法務部矯正署高雄少年觀護所臨床心理師】 剛走進少觀所,大老遠就看到阿翔(化名)在教室走廊上唱歌答數,操練體能,瞧他一副汗流浹背、氣喘吁吁的模樣,肯定又是鬧事被處罰了。   果然不錯,管理員一見我來,馬上抱怨他的不是,原來這傢伙為了一點芝麻小事打架,雖然馬上就被旁人拉開,但莽撞的表現令大家實在很頭痛。

老實說,對於他脫序舉動,我並不意外,畢竟一開始會談時,就知道他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也就是俗稱的過動兒。他就讀國小時,曾在老師建議下就醫,但常忘記吃藥,加上父母並不重視,沒多久就放棄治療。

結果在過動、衝動與分心等症狀的影響下,阿翔在學校根本無法認真上課,加上老愛唱反調,做事漫不經心,容易動怒與同學發生衝突,被視為麻煩人物。

上了國中,狀況更加嚴重,除了功課跟不上,學習動機低落,也因交到壞朋友,開始抽菸、蹺課,不時違反校規,這趟進來便是因結夥偷牽機車被捕。
像阿翔一般的青少年個案,在監所中屢見不鮮,涉及的案件以竊盜、公共危險、傷害、吸毒與妨礙性自主最為普遍,且常是重複或多樣犯罪。

每當接觸到這樣的孩子,內心總有無限感慨,所謂「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可說是他們最好的寫照。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主要是大腦前額葉、基底核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代謝失調,造成該區域負責的專注、衝動控制、擬訂計畫與作成決策等功能,無法正常運作。

也有文獻指出,其和遺傳有關,母親懷孕期間若常使用菸、酒、藥物或接觸鉛等有毒物質;胎兒早產或產程中缺氧;幼兒時期遭遇腦損傷,孩子罹患該症風險也會比較高。

目前對於過動兒,強調「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可惜部分家長存有「小孩長大自然會好」、「囝仔搞怪真正常」、「孩子天性就是這樣」等合理化的想法,造成就診率低。

也有人擔心被標籤化或怕藥物副作用,因而裹足不前,甚至先嘗試宗教、中醫、感覺統合等療法,待症狀惡化才送醫,反增加治療難度。

合併偏差行為 影響心理發展
研究發現,過動兒若未接受妥善治療,後續會合併其他方面問題,如人際關係緊張、課業成績差、低自尊、缺乏自信與出現偷竊、說謊、攻擊、破壞等偏差行為,這些都可能進一步影響孩子心理發展,逐漸形成反社會人格。
等到他們進入青少年或成人期,衍生有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物質依賴等精神疾病,或者從事非法、犯罪活動機會比一般人高。

藥物行為治療 七成患者改善
建議家長,一旦察覺寶貝可能是過動兒時,應適時與學校老師溝通、討論,並盡早尋求兒童心智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等專業人員的協助。
據統計,藥物與行為治療雙管齊下,且持之以恆,有達七成的患者,病情可獲得顯著改善。

這些孩子通常天性善良,喜歡幫助人,本身沒什麼心機,且很多在體育、美術、舞蹈、戲劇表演等方面有天分,只要能把握治療黃金期,提供適當的教育方式與環境,開發其內在潛能,建立個人成就感,相信他們的未來也有一片藍天。


全文網址: 把握治療黃金期 過動兒不再脫序 - 孩子的成長 - 親子寶貝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17687#ixzz2AqTSJkZw
Power By udn.com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要靠「耐心」治療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才開學沒多久,各醫院兒童心智科就出現許多小朋友,焦急的家長一進至診間,就問「我的孩子有沒有過動?」「注意力有沒有問題?」醫師強調,如果孩子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只要耐心治療,就能將疾病影響降至最低。   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東分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江瑞豐指出,幾乎每個父母都覺得孩子念書、做功課時不夠專心,很容易分心,需時時刻刻緊盯著,孩子成績才不會變差。要是孩子還是常分心,就會擔心孩子是否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江瑞豐解釋,看似簡單的注意力,其實包括複雜精細的大腦運作。有些家長以為只要孩子願意,就可專心念書,其實不然,注意力好壞,受到年齡、情緒狀態、智力、動機及睡眠狀態等因素影響。 目前兒童心智科門診在診斷上,大多以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來評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症狀必須維持六個月或更長,且在七歲前就出現。症狀造成的影響,至少出現在家庭及學校(幼兒園)等兩個以上場所。最重要的是,醫師確診前必須先排除廣泛性發展疾患,例如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一般來說,注意力不足症狀共有九項,容易辨識的症狀包括:經常容易受外界刺激影響而分心、在日常活動經常遺忘事物、在工作或遊戲活動時常有困難維持注意力。經常遺失工作或活動必備之物,如玩具、學校指定作業、鉛筆、書本或文具等。   至於過動、衝動等面向,包括六個過動症狀、三個衝動症狀。前者最常見的是經常說話過多、常處於活躍狀態、上課時常離開座位。後者則是常在問題未說完即搶答、需輪流時經常有困難等待、經常打斷或侵擾他人的談話或遊戲等。   江瑞豐指出,如果家長覺得孩子疑似有過動症,就醫前可試著先想想「自己及老師觀察的時間夠久嗎?」「老師跟您都覺得孩子有注意力或過動、衝動的困難嗎?」「問題已造成學習或人際關係的困難嗎?」如果三個答案都為「是」,就需有就醫的心理準備。先與孩子溝通後,一起請兒童心智科醫師做進一步診治與討論,耐心陪著孩子踏出朝向健康發展之路的第一步。